本科生科研训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本科生科研训练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1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训练;教学改革;SRTP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18-02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SRTP是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1],其目的是加强本科生的分析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浙江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重点高校,特别重视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本科生提供了各式各样参与科研项目的平台,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实验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但参与人数最多和普及面最广的就是SRTP了。从1998年开始,浙江大学SRTP至今已进行了18期。在学校层面上,由刚开始时的立项七十余项,发展为现在的一万多项。而且经过18年的执行,SRTP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运作体系。但是仍然具有一些欠缺,特别对于具体学科,SRTP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思考和完善。本文在总结浙江大学数学与科学学院(简称数学学院)近两年SRTP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和思考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数学专业的特点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为提高校数学学科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数学学院近两年SRTP的现状分析

从2013年的第16期到2014年的第17期,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本科生参加SRTP共115项(详见表格1)。第16期校级立项30项,院级为33项(共63项)、第17期校级为16项,院级为38项(共52项)。参加人数分别为84人和104人,其中大二的学生占75%左右,其余为大三和大一的学生。从表1可以看出立项项目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校级立项少了近一半,校级投入经费更是削减了一半以上。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在提高,学院的立项数和投入经费都在增加。参与SRTP主要的是大二学生,说明了这些学生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和适当的专业训练后,对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意愿,同时也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的强烈愿望。总体上,两期SRTP的研究过程比较顺利,也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参与的学生都反映在SRTP中受益匪浅。学生从开始申请时的各自组队,分工协作,相互交流;到执行期间,寻找、阅读大量文献,充分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知识以及已有成果,然后与导师讨论,建立数学模型,验证模型并修正不足之处。最后对相关问题得到不同的成果。通过上述这些环节,使学生们在分析,判断和总结等重要个人能力和科研水平上都得到提升。

二、数学学院SRTP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SRTP激发了本科生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了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性质等原因,SRTP在实施过程中仍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研究成果单一。由于数学学科偏向基础性研究,基本上以理论研究为主。SRTP在立项时或多或少偏向于理论研究型的项目,这也导致了只能选择科研论文作为研究结果。不同于工科学科或者医学生物学科的实验研究,基础性研究缺乏直观性和欣赏性,这就使得在选题时,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兴趣,或者在开展过程中容易丧失积极性[2]。

2.专业知识不足。数学学科的SRTP立项项目往往是理论性研究,甚至是导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这使得对参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需要较高的要求。而参与者多为大二的本科生,基本上只学了一年半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没学过多少,有的是刚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程。这对于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3.交叉领域不多。从以往SRTP立项的情况来看,小组成员以都是数学学科的学生居多。这就造成了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大致一样,知识储备基本相同,看待问题会有一定的相似性,很难对项目研究有突破性的想法和创新。甚至对于涉及范围比较广的课题,在阅读非本专业方向前沿文献时,都会存在比较多的困难。另一方面如果立项的项目为数学理论型的课题,那么其他专业的学生很难参与的,即便参与也发挥不出他的作用。

4.执行时间偏短。SRTP执行的周期一般只有一年的时间。本科生参与SRTP科研训练都是业余时间。而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业繁重,因为数学的专业课程需要他们大量练习后才巩固和吸收。因此他们真正参与SRTP科研训练的时间基本上只有假期。还有数学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过程,这要求学生对某些问题需要反复推导、演算、论证,甚至有可能一种方法或者一种思路在经过大量研究后发现是错误的或者不可行的,需要从头开始另找方案。

三、数学学院SRTP的对策和建议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SRTP已经成为本科生参加科研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学校努力在各方面进一步完善SRTP。我们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针对前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1.延长执行时间,加大资助强度。SRTP只有一年的执行周期对于理论性学科来说都是偏短的[3],尤其在数学学科,SRTP时间偏短更是一个普遍现象。本科生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SRTP科研训练的,而数学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比如学习计算方法,必须有常微分方程和偏微分方程的基础。对于知识的掌握也不是短期快速能完成的,需要反复做题练习,前后知识贯通,深刻理解后才有可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因此可以适当延长SRTP的时间,例如一年半,或者两年,甚至可以与毕业论文进行衔接。这样,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和开展研究讨论。经费投入的多少与数学学科SRTP开展的情况紧密相关。从表格1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学校投入经费的减半,致使第17期校级立项数比第16期少了14项近占50%。虽然数学学院加大了投入经费,但学院的能力毕竟有限。事实上,从全校SRTP立项总数来看,数学学院的立项数是非常少的。因为,强烈建议学校加大对理论性研究学科的投入,特别是对数学学院的经费投入。从而可以让数学学院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和受益于SRTP[4]。

2.加强学科交叉,激发研究兴趣。SRTP学科的交叉不仅有利于激发不同的科研兴趣,提高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学科交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不同学科学生的交叉。在SRTP申请时,鼓励不同学科的同学一起组队申报。这样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问题,相互学习和优势互补。其次是不同学科教师的交叉。鼓励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带队,立项课题上可以兼顾理论和实际应用型,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而且在执行过程中,能从不同的专业上指导和引导学生。既然SRTP的目的是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提高其综合能力,那么不妨提供一些多学科交叉的探索性大方向,让本科生在这些方向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再确立精细的研究课题。当学生对SRTP具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时,他们会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去进行研究学习,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带有兴趣的学习,容易获得启迪和灵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5]。

3.鼓励教师参与,增加技术指导。在SRTP中,教师需要在项目选题、文献搜索、研究方案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并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指导、把握方向等。然而由于教师自己的工作任务多,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压力过大,使得他们作为SRTP导师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完全胜任导师的角色。另一方面,当研究遇到问题时,往往需要指导老师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所以不但要求导师有耐心还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因此,强烈建议将SRTP的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任务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SRTP的指导。同时,需要在SRTP各个环节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研的技术指导。从项目选题和申请立项开始,由于学生知识和经验等限制,在选题上会比较茫然和不明确性,有些题目太大或者太难,适当的指点对后面的立项和研究都大有益处。立项后参考文献的选取同样需要指引,哪些文献精度、哪些泛读等既可以节省时间,又不乏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导师的指导外,可以安排各项目组之间的交流,以及以往的SRTP小组来介绍成果和经验交流等。项目结题后,创建交流平台或者刊物论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讨论或者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2]阳明庆,李荣隆,赵庆源.基于层次式创新实践模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98-99.

[3]汪志南.农科类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实验项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中国农业教育,2015,(2):8-11,18.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2

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本科教育阶段开展科研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发展概况

在全球高等教育中,最先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训练的国家是美国。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创设了“本科生研究计划”(The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简称UROP),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该计划的实施开了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先河。

此后,该做法很快为美国其他大学所仿效,加州理工学院等研究型大学相继制订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创新人才转型,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了重视。在本科生科研理事会(Council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CUR)、全国本科生科研大会(TheNationalConferenceonUndergraduateResearch,简称NCUR)、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美国科学基金会等组织的推动下,目前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在实施不同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计划。

我国内地高校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最早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5年,清华大学在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UROP计划后,在已有的机械、电子、结构、数学建模大奖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训练”(StudentResearchTraining,简称SRT)计划,并于1996年开始正式实施。随后,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陆续跟进,并设立了各自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进入新世纪后,一些地方院校也纷纷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

在内地的地方院校中,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是全国较早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学校。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率先设立了“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全省所有高校启动“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该计划每年申报一次,一直延续至今,且立项数量逐年增加,很受省内地方院校的欢迎。

二、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重要意义

德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在他看来,对大学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界定已非传统意义上那样严格。大学生也可以独立进行研究,教授的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协助学生开展研究。此后,威廉?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逐渐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时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科研创新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其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创新训练,有利于为地方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本科生作为目前内地高等教育受众中数量最庞大的一个群体,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

将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融入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地方院校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可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并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自主选题、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独立研究,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内化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自主学习、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2.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开展科研创新训练,能够使地方院校本科生在巩固自身理论知识的同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也能逐步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施创业计划和开展社会调查等,还能使他们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的论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名言深刻揭示了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辩证关系。

地方院校在对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的过程中,可采取让学生主持和参与科研训练项目,教师只起辅助和指导的作用,这种模式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来源,可以是教师科研与技术开发(服务)课题中的子项目,这样随着科研创新项目的推进,师生之间需要不断地协作、交流、探讨,因此在教与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会有所获益,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有利于促进地方院校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

在当前内地高考适龄人数连年下降的新形势下,内地高校间的生源争夺将更加激烈。而地方院校因其综合实力有限,其所面临的发展压力将会更大,因而亟待提高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质量和层次。

地方院校应以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好配套资源,扎实推进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并且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更加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促进其良性发展。

三、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起步较晚,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配套政策不完善,硬件条件尚欠缺

由于国家和地方对各级各类院校的扶持力度往往带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因而地方院校能够获得的政策、经费、师资等方面的扶持,远不如“985”、“211”等重点高校。

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为例,据统计,在每年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数量上,地方院校得以立项的名额少于重点高校。在项目经费上,江苏省教育厅对获批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虽给予了一定的配套经费,但单个项目获得的经费仍较少,即便加上地方院校按照1:1的配比经费,单个项目的总资助经费通常也仅为“文科项目3000元,理工科项目5000元”。这个标准对科研创新,尤其是需要购置仪器设备、实验耗材的理工科项目而言,还是偏低些。

此外,在实验方面,地方院校由于不具备一些实验条件,其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只能借用重点院校的实验室或研究所进行,这对那些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获取可信数据的项目而言,是一种极大的制约因素。

2.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数量与质量在专业间分布失衡

经多年的发展,地方院校的专业数量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各专业对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训练活动的重视程度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各专业科研创新训练的开展。

以我校近年来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在2007年获立项的12个项目中,有6项是理科类项目;2008年获立项的12个项目中,有9个是理科类项目;2009年获立项的19个项目中,有13个为理科类项目;2010年获立项的24个项目中,有理科类项目12个;2011年获得立项的31个项目中,有理科类项目19个。而且,在历年立项的理科项目中,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立项项目的获批比例相对较高;人文、社工、教育、语言、管理、经济、新闻等具有文科色彩的专业,申报数量相对较少,获批数量也较少。

从科研创新训练的质量上看,在我校近年来获批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中,化学类项目成绩最为显著。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在各类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不断增长。

3.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形式单一

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形式缺乏创新性,集中表现为:文科项目多采取实地调研的形式,田野研究的环节相对匮乏;理科项目多在实验室单独进行;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团队和研究项目稀缺。

可以说,目前地方院校在执行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过程中,未能体现出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应有的多样性特点。

4.重视申报和结题,忽视过程管理

地方院校作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管理者和具体实施者,其对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认识,将会直接影响到项目开展的成效。

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训练持鼓励的态度。不少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为了扩大项目的参与度,放宽了审批条件,对学生申报的项目没有认真履行校内专家委员会的评审程序。在项目获批立项

后,对其进展情况不闻不问,导致过程性管理的缺位,中期检查也未能很好执行,更缺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项目组进行交流、分享经验的管理环节。

5.对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认定缺乏依据,教师积极性不高

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主持人一般都由学生担任,项目的成员也都是学生,教师仅承担对项目进行指导的任务。但地方院校学生无论在知识面、专业基础、科研方法运用上,还是在过程管理和细节把握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尤其是一些实验性项目,离开了指导教师的帮助,很可能难以顺利完成。因此,指导教师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中投入了不少的精力,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但是,由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具有特殊性,因而对教师的指导工作量难以认定。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例,其要求指导教师的职称一般是副高以上(含副高),指导项目的研究成果归属于学生,对指导教师晋升职称几乎无任何帮助,严重削弱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6.学生基础薄弱,科研创新训练成果有限

地方院校开展本科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对于科研创新而言,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人类精神层面的财富,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地方院校学生相对重点高校学生而言,受学习基础差、文化知识面窄、创新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多以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科研专利较少,至于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地方院校在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明确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定位

地方院校要在本科生中开展科研创新训练,首先应解决的就是定位问题。地方院校多以教学型为主,培养实用型人才是该类院校的特色。在这一观念引导下,地方院校普遍比较重视教学工作,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导致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部分地方院校学生在考取研究生之后,存在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

鉴于此,地方院校在开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创新和日常教学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定位,应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助推器,并体现出本科教育的特色。

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地方院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的管理制度仍不健全,且校际间项目多有雷同,无法体现出校本特色。部分地方院校对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扶持乏力,在经费、师资投入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为此,本科生科研创新训练应随着各高校学分制的推广,将其纳入到学分制实施方案中。对成功申报并切实完成科研创新训练课题的学生,学校应予以学分奖励。对学生在科研创新训练中产生的科研成果、专利发明,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予以奖励、展示和推广。

此外,应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并建立激励机制。可将教师个人的科研工作量和指导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工作量同时纳入考核范围。对指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应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工作量认可。

3.加强宣传力度,强化过程管理

地方院校本科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因而他们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热情不高。为此,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此外,为避免已立项的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流于形式,地方院校应加强对项目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校内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力协助学生解决项目进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人本关怀融入到项目管理过程中来,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精神、严谨学风和研究能力,作为主要的考评指标。

4.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队伍的梯队建设

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是国家实施的一项长期的政策。地方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强本科生科研队伍建设。为此,可以采取在教育主管部门资助的科研创新实践项目外,拨出专项经费,面向大学一、二年级的本科生,设立校级项目的做法。通过在校级项目研究中的锻炼,在下一年度可鼓励和支持这部分学生申报更高层次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

此外,在团队项目中,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年级梯队”模式组建申报团队,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作为项目主持人,同时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以利于学生科研队伍的新老交替和可持续发展。

5.加强实验室和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

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离不开实验室和见习实习基地。因此,地方院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实验室建设工作,以满足本科生对实验条件的要求。

此外,地方院校应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带着科研创新训练项目走进基地,充分利用见习实习基地的资源,强化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确保科研创新训练项目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颜媛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启示[J].教育探索,2010(9).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3

1 目前不同专业层次的诊断学实验课的安排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综合性。就目前中医院校开办的专业而言,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实验课学时在20学时左右;而像非医学专业如医学心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医学英语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总课时相对医学专业来说少,实验课在10学时左右。

2 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环节

诊断学实验课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以下环节。

(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又可称为生理见习)。按照检体诊断的内容和顺序,生理见习包括: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一般状态及其头颈部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教学。(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及腹部模拟人检查。(3)观看诊断学基本技能及心电图等的电教片。(4)临床实践。(5)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6)心电图实验。(7)病历分组讨论。

3 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

目前,就我校的学生和教学特点而言,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如下。

3.1 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是诊断学实验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

3.2 心肺模拟人听触诊(一般在心脏检查之后进行)和腹部模拟人检查穿插在检体训练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形象性。

3.3 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因专业不同而异,例如,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等就选择进行此项环节,其他如非医学专业因学时少,教学要求不同不进行此项环节。

3.4 临床实践是教学的又一关键和难点。诊断学涉及许多临床疾病,为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上应安排一定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接触患者,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并根据见习结果进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改革,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给临床见习带来一定困难。

3.5 因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环节。

3.6 分组多以15人/组为标准。如果分组过大,学生观察和学习、老师示教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7 问诊和病历书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练习。这部分理论课讲完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写几篇病历,以便学生掌握一般的病历格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到临床接触患者,亲自问诊,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和书写病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病历完成情况不好。加之学生学习诊断学时初步接触临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难为情等心理影响,所以教学环节效果不佳。

4 就诊断学实验课的现状提一些个人的拙见

4.1 加强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手法,规范动作;学生要分组训练(最好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由于实验课堂上的练习,毕竟太少,应嘱学生回寝室再自己练习。课堂训练时,老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手法,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参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学生专业的区别,医学专业学生可基本保证实验课各个环节的进行,但应把重点放在检体训练和临床实践中。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应着重进行检体训练,这样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2 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 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即笔试和实习前临床考核(同学之间的互相检查),传统的考试方式着重考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录像考试以形象生动的具体画面展示在受试者面前,并且把一个个的实际问题交给受试者,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诊断学考试近乎床旁考试[2]佣拐锒涎д嬲晌俅惨窖У幕 *ぁ糞THZ〗4.3 基于第2点,就一定要加强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3.1 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3]

缭诖笱Ф昙毒涂枇俅惨窖迪胺矫娴目纬痰取*ぁ糞THZ〗4.3.2 增加临床实践的学时数,带教老师最好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以便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4

关键字科研能力;本科;信息专业;素质

0.引言

自从高校大扩招以来,首当其冲的就是生师比严重失调,教学质量日益下降,学生的素质已大不如从前,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对人才的要求定位为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对本科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科生科研能力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经验都比较薄弱,传统的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和再现,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所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本科生科研模式体系具有非常的急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科研在本科教育的作用与状况

科研能力作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大学教育,科研对教书育人有以下功能:育人、师资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功能。大学教育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大学教育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发现、创造是大学的核心。

与知识的传授不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实践的训练。有人曾经比喻,知识如文字,能力如作文;知识如药材,能力如处方。而实践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重要途径,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选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参加创新活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缺乏参加创新活动的机会和训练,不能说不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高等教育发达的先进国家以美国为例,本科生科研在美国大学已蔚然成风,在美国,虽然大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但大家的共识是“本科生科研是指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美国学者认为: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接触科学家,受到科研文化的熏陶;可以使本科生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可以使本科生增强对课题学习的理解;可以使本科生顺利进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以教师为主,本科生参与教师、研究生的课题,在教师、研究生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情况,也有以学生为主的课题,既包括个体的独立研究,也包括集体的合作研究。例如:伯克利本科生科研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指导下的小组研究”、“指导下的独立研究”、“实地研究”、“四年级论文”、“荣誉毕业生四年级论文”等研究性课程,获得个以上的学分,占总学分的以上。为了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以及本科生参加科研,对于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教师和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大学在经费、工作评定上予以倾斜。在我国,无论是开展本科生科研的大学,还是研究本科生科研的学者,都很少提及到底什么是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科研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的发展。

科研实践是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是应用科学理论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开发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创新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每一项科研实践,都要应用大量的知识,每一项重大的科研实践,都将产生新的知识。科研实践是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强化科研训练,能够使学生尽早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发挥高素质人才的学术研究的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强化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在老师的科研项目带动下,通过建立学生科研梯队,分解科研内容为科研小课题,系统安排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能够有效地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加强在校信息类本科科研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研究

大学生本科科学研究梯队是一个由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研究水平的大学本科生组成的科学研究团队,按木桶原理组成三到四人为一研究小组,一个教师带一到两个小组,在教师的科研项目带动下开展工作。由承担科研任务的若干位老师带领,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量力而行开展有目的的科学研究和培养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活动。学生科研梯队大致组成是:大四本科生、大三本科生、大二本科生。根据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水平,将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分解成不同的小课题。科研梯队中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的课题和研究内容不同,学生们都有适合的研究工作任务,任务明确而分工不同,某些研究任务可能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来完成。

本科生科研培养有几个环节它们是:基本科研技能、科研创新、参加教师科研项目。通过一系列培养,使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学习中得到更具体的科研能力和拓宽专业面的训练,从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全面提高科研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对本科科研能力的培养,其能力的培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科研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表现与表达能力;二就是人的素质也就是EQ,就是对团队与事业的忠诚,对事业的持之以恒的坚毅和不放弃。学生的学习和指导是多层次和多向的,在团队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和训练动手能力、管理能力、解决问题和独立进行技术决断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渐进式的培养过程,遵循一个普遍的规律,即动手干——发现和思考问题——设法解决问题——总结归纳——形成科学观点。对学生的好奇心、兴趣,严谨的科学方法、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笔者近几年指导了一些电气控制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从事实用科研开发,这些学生应至少学习了一年半至两年左右的基础知识,这些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路、C语言、模拟、数字、面向对象高级语言、外语、数学、科研开发性语言、嵌入式系统等;除此以外,需要掌握科研仪器、设备及电子CAD、AUTOCAD等工具软件的使用。当然,所学的知识还是不够的,不过这些都不用担心,一切可以边学边干边掌握。另外,做科研工作要有毅力、坐得住,要有分析力、判断力、综合力以及相互的沟通能力,这些,都要在科研过程中逐渐训练和培养。

3.信息专业本科生能参与科研训练方式

通常一个大学信息专业本科生能参与科研,至少要一年半载的基本功的训练,训练包括四个方面素质教育训练;探讨科研现状描述的训练;为科研而需要的动手能力训练,以及以科研教学的小科研项目训练。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素质教育训练可以是最重要的最难训练的方面,对团队与事业的忠诚,对事业的持之以恒的坚毅和不放弃;做人要有理想与信念,做事要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这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老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学生最好的素质教育;同时,通过团队训练,生存挑战,工作压力测试等,也能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探讨科研现状描述的训练,是对现状的描述目的主要是为撰写研究论文、推销产品,科研项目产品的开发以及申报课题与结题。以撰写研究论文为例,要训练撰写的格式,如何检查文献,如何分析归纳总结;题目:包括摘要、关键词以及通讯地址;引言:说明研究意义,为什么研究;研究现状:别人做了什么、能/不能实现什么;新方案/新方法:达到新目的分析以及理论根据;对新结果的理论/模拟分析:支持新方案/新方法的结与结论;最后就是参考文献了,看参考文献资料要了解别人做什么,分析归纳文献资料的特点,对自己有何启发帮助。

关于科研动手能力训练,包括口头表达与动手能力两个方面;对信息专业而言口头表达通常的每周一次的碰头会,规定每个人对自己的科研现状以及所遇到问题口头描述至少五分钟,以五到八人为小组讨论两小时并作记录。有时,也模拟申请课题,让学生发表申请发言,让学生有更多的口头表达能动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在动手能力方面,可以从软硬两个方面进行,整合优化实践性环节,加强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能力的培养,引入项目工程的案例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创新精神。根据专业的特点,可以设置三个方向的内容:其一专业英语教学方面;其二是软件工程方面,其三与计算机硬件结合的过程控制方面。案例训练有一定广度与深度,以团队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案例所给予任务。

以软件工程开发案例方面为例,当今大部的软件的规模,开发过程难度、涉及的技术或管理机制已大大超出一个人能力范围,单个成员是无法同时拥有所有的知识、素质与背景,依照团队分工协作的进行工作是当今的主流。软件开发以4~9人的精干小队为原则,团队不是简单的人员叠加,是一个以架构师为中心(其他人分工不同角色,人少时角色可以重叠,如分析、设计、测试、管理、支持等角色),以木桶原理为团队质量控制总量协作的单元。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之间相互协作、沟通,使大家在专业和各方面的能力综合性锻炼。

在硬件方面也同样以案例方式,首先要解决仪器仪表的使用,特别是科研仪器仪表,除此之外还有电子CAD、AUTOCAD使用,硬件的焊接技术训练;比如要求学生正确使用示波器,可以提出用示波器如何测量电感的电感量及内阻;设计硬件时如何正确的选择器件,怎样制作PCB板,在采购元件时如何节省成本,科研项目怎样进行成本核算等等。

所谓科研教学的小科研项目训练,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具有科研能力同学的帮助下,参与科研项目的中的小项目的研究工作,或者让学生参与由学校组织小科研等各类科研有关的活动,从现状描述,查找资料,到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对科研项目课题分析、归纳、实验、仿真以及对产品的研发资料的整理,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通过半年至一年的训练,学生已可以全面参与老师科研项目的工作。

4.结论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5

关键词:科研训练;管理平台;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84-03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迅猛变化,对大学生知识创新和研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大学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1]从各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情况来看,目前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科研训练的效果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介绍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研发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利用该网络化管理平台可加强对科研训练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有效提高科研训练的成效。

二、本科科研训练的现状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项目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展开,[1]国内较早出现系统性和规模化科研训练是1996年由清华大学实施的“大学生研究训练”(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简称SRT )。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简称SRTP),至今已经持续16期了,成效显著。[2-4]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不过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仍然存在着较多问题。首先,一个科研训练项目持续的时间较长,而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需要在自己的课业、课外活动、科研训练之间进行权衡,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由于多数本科生没有科研的经验,往往又缺乏持之以恒的能力,结果经常出现学生在立项之初雄心勃勃、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拖拖拉拉、在结题时偃旗息鼓或者蒙混过关的现象。其次,部分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动机不纯。目前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实施了科研训练换取学分的制度。部分功利性较强的学生为了学分而参加科研训练,一开始就采取混学分的心态,对于科研训练应付了事。另外,本科生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比较困难。由于本科生与指导教师只是通过科研训练项目产生联系,平时交流较少,特别是当本科生与教师不在同一个校区时,沟通就显得尤其困难。这样往往会导致指导不及时,打击学生做科研的积极性,影响科研训练的效果。

毋庸置疑,学生缺乏经验、主观能动性不够、功利性较强以及一些切实存在的客观原因造成了上述问题的存在。但对科研训练过程的监管缺失也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各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存在重立项结题、轻过程管理的情况。[5]基本按照立项、中期检查、结题三步来实施,[6]对于学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如何操作往往不闻不问。而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是重在参与,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做科研,感受科研的过程。因此应该加强对科研训练的过程管理,在整个科研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督促他们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按照原定计划循序渐进完成科研训练的目标。这样才能提高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成效,减少混学分现象的发生。为此,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构建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实现了对科研训练从立项、过程监管、中期检查、结题到成果汇总的整个流程的全方位管理。

三、科研训练管理平台设计

1.平台的架构

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平台是一个网络化管理平台,用户在任意一台可连入校园网的电脑上登录平台,就可进行相关操作。平台采用B/S ( Brower / Sever )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客户机上的Web浏览器,采用http协议访问应用程序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采用Tomcat系统,可通过JDBC方式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

2.科研训练管理平台的功能

科研训练管理平台实现了从立项申请到结题验收全过程的操作管理,包括不同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的申请及审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除此之外,平台还具有项目成果申报汇总功能、项目数据分类查询功能、项目数据备份功能等。在科研训练项目的执行和管理过程中涉及三类不同身份人员,分别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不同身份人员在不同时间段可执行的操作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身份人员所具备的功能也各不相同,详见图2所示。

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本信息管理、项目申报、项目管理、中期检查、项目结题、成果管理等六个模块。

(1)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对各种基本数据和项目相关数据进行设置,基本数据包括管理员、教师、学生用户的添加和删除,每个用户个人信息的维护,评审小组的添加和删除。项目相关数据包括,某类项目可参加的学生数量和指导教师数量,项目的申报时段、阶段计划填写时段、项目起止时间、项目中期检查时段、项目结题答辩时段等。

在这个模块中,三类用户(管理员、教师、学生)都有权限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维护。除此之外,其他功能都由管理员来设定完成。每个项目都按照管理员事先设定好的参数,如项目中期检查时段、项目结题答辩时段等,由系统自动推进。

(2)项目申报模块

根据管理员预先设定的时间参数(在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中设置),在某类某期项目的申报时段内系统自动开启项目申报功能。如假设管理员设置2013年16期SRTP项目的申报时段为2013年4月7日-2013年5月13日,在该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可以登录管理平台申报该期SRTP项目。提交申报后指导教师会看到一个待确认项目,确认负责指导该项目后,管理员就可为该项目分配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学生和教师均可看到评审结果和评审意见。

(3)项目管理模块

本平台的一大特色就是增强了对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这部分功能主要在项目管理模块中实现。项目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两大功能――阶段计划编制和阶段内容填写。

阶段计划编制功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在项目开始之前学生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整个项目进行通盘考虑,合理安排项目进度。当项目通过评审后,在指定的阶段计划填写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编制项目的阶段计划,并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确认。阶段计划的时段划分是由系统自动根据项目起止时间对项目按照每两个月一个阶段进行划分的。如果指导教师认为学生填写的阶段计划有问题,可提出修改意见,并由项目负责学生重新填写计划并提交,直到指导教师认可为止。

阶段内容填写功能的主要目的是督促学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项目研究,并为师生提供一个及时便捷的交流平台。同样地,系统自动根据项目起止时间对项目按照每两周一个阶段进行划分。每个项目参加学生每两周必须登录平台填写本阶段自己完成的工作以及下阶段的安排,指导教师收到邮件提醒后可登录系统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管理员除了能看到每个项目的阶段计划和阶段内容外,还可以对所有项目进行分类汇总,打包成excel表格下载,这样可以方便管理员进行数据汇总。除此之外,为了加强对科研训练项目的过程管理,还专门开发了针对项目阶段内容填写情况的检查汇总功能。系统可以按类别、时段,对项目的阶段内容填写情况进行汇总,方便管理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检查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项目研究。

(4)中期检查模块

在项目中期检查时间段内,项目负责学生在管理平台上提交中期检查表,并由指导教师填写中期检查意见。管理员为项目分配中期检查评审小组后,中期检查评审小组成员可看到项目的相关资料,并在平台上提交项目的评审结果和评审意见。对于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由项目负责学生二次填写中期检查资料,指导教师通过后进行二次评审。对于二次评审不通过的项目,予以中止项目的处理。

(5)项目结题模块

在项目结题阶段,项目负责学生填写结题相关资料,提交结题表和结题报告,并由指导教师填写结题意见。管理员分配评审小组进行结题答辩,答辩小组教师录入结题意见和成绩。

(6)成果管理模块

项目进入结题之后,项目负责学生录入与项目相关的成果,如论文、专利、获奖、实物、报告等,并可申请相应的奖励。由于很多成果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获得,如论文的发表和专利的授权。因此即使项目已经结题,项目负责学生仍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申报项目相关的成果,并申请相应的奖励。

成果管理功能解决了原来本科科研训练相关成果的统计困难的问题,使成果统计更完全、更准确。

四、结束语

经过2年多对本平台的开发、建设和使用,我们实现了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从立项、执行到结题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以2013年上半年刚结题的科研训练项目为例,此次共结题71个科研训练项目,包括SRTP项目51个、省创项目11个和国创项目9个,其中有3个项目因为没有按规定填写阶段内容而在结题时不予通过。依托科研训练项目发表EI收录论文2篇,SCI收录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得校挑战杯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1项,第四十一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国际金奖1项。

从阶段内容填写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开始没有按时填写阶段内容习惯,但随着项目的推进,多数学生都能适应并逐渐习惯按时填写阶段内容。这也反映出使用本科研训练管理平台能够督促、帮助学生养成按照预定计划进行项目研究的科研习惯。

参考文献:

[1]郝智,伍玉娇,张金柱,万明攀.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71-74.

[2]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75-77.

[3]叶民,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SRTP: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55-58.

[4]赵川平,张聪,楼程富.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4):39-42.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6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good basic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学院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管理学与医学的复合型人才。[1]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养大学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路径。[2]更具现实的情况是,国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3]为了满足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是非常关键的。[4]因此,加强大学本科的科研基础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已经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5]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6]在此情况下,医学校院也高度重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了大量科研基础能力培训的课程。但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特殊的专业背景,使得现有的关于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未能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关教育学界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1 现状与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在医学院校设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为了满足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和管理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主要课程设置包括了卫生事业管理类和医学类专业课程。在思维样式方面,由于卫生事业管理学属于公共事业管理学,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其思维样式属于社会科学样式。而医学属于理科,其思维样式属于自然科学样式。很明显,社会科学思维样式和自然科学思维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思维的差异也显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样式方面。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思维都存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医学院校专业目标培养的困惑。学生的思维训练究竟以自然科学还是以社会科学的思维样式为主,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仍然存在分歧。这种专业目标培养方面的不清晰也影响了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的确定。具体来说,为了支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基础能力培养,究竟设置什么的教学目标,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顶层设计。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维训练

从学科属性来看,医学属于理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医学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模式遵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在这种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因果关系的证据是核心。因此,在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强调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的变量之间因果关系证据。但在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框架体系当中,由于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相关的混杂因素没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将变得困难。这就导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经济管理研究当中,更多探讨因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显著有别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当中,通过实验将一些混杂因素进行控制,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来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际上,就目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展示出来的研究模式来看,主要考察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主要由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使得单纯考察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变得非常困难。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医学类的本科生,教师也是以医学背景为主体。整体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偏向于自然科学。比如在相关的教材当中,其中的例题及相关的习题训练都是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而进行的设计。在这种氛围的诱导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思维样式逐渐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

1.3 培养方案偏自然科学实证范式

在医学的科研思维和样式中,无论是基础的实验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维的熏陶和感染,在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当中,自然科学的实证分析范式占据了主体内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实验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实验研究设计的样式进行了大量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续的相关科研基础能力培养课程方面,为了迎合实验研究的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相应的设置。比如在统计学教学方面,为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实验研究数据分析的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就设置了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内容。而在经济管理研究研究当中常见的多元回归分析等内容则相对较少。客观地说,自然科学的分析范式是科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观的规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维和范式。但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基础能力培养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学,尤其是卫生事业专业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就体现得更明显。

2 治理机制

2.1 转变教学理念

从根本上来说,医学院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从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研究逻辑和研究范式来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遵从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但在医学院校中,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偏向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显然不能适应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相关学院必须进行教学思念的转变。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适应时代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围绕建立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科研思维的教学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经济管理科学基础能力,以完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基础能力的培养目标。

2.2 重设教学目标

由于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主要在医院、卫生行政机构等从事管理工作,而且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院校本科生素质培养必须适应这种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培养目标时,需要建立培养本科生经济管理思维和基础能力的目标。具体到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需要确立以掌握经济管理科学研究分析范式的培养目标。该目标的确定,体现了管理学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地位,强调塑造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能力的主导思想。

2.3 重置教学内容

在确定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目标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经济管理基础研究能力,需要参考综合性大学经济和管理学院科研素质训练课程的设置。具体在教学内容修订的过程中,删除或压缩相关与医学研究相关的内容,增加与经济管理研究相关的科研基础训练课程。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写作、计量经济学等内容。而且,根据相关课程的逻辑关联,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础训练课程群,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更为关键的是,在相关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强化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范式重点内容讲授,比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强化对于调查研究的设计、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对于调查数据和二手数据的处理。通过重置教学内容,以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社会科学研究思维,从而提高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力。

2.4 完善基础教学资源

客观地说,目前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管理教师队伍的匮乏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要保证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质量,首先需要加强师资建设。经济管理科研能力培养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从综合性大学招聘经济管理背景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另外,实验室建设方面,可以考虑建设相关的经济管理研究的实验室。比如心理学在经济管理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因此需要建设相关的管理心理学的实验室。最后,在科研教学资源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目前的经济管理类的科学研究当中,对二手数据的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样式。在此情况下,科研数据库的建设是关键。在目前的医学院校当中,相关经济管理的数据库建设比较少。因此,为了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科研素质,相关数据库建设是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通过完善教学基础平台,从而保证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围绕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思维逻辑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