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课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科融合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科融合课堂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1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各学科课堂教学 融合要点 改进方法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博昌.课程整合的多向度解析[J].教育探索,2005.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2

一、融古诗词于数学教学之中——万紫千红总是春。

数学课堂常给学生的印象大多是枯燥,乏味,抽象,不像物理的实验生动,不像语文的意境深远,不像英语的互动活泼,满堂的A、B、C、D、加、减、乘、除,如何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的运用一些古诗词,会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堂变得别有一番风味,学生学得津津乐道,并学而后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颇有裨益。

1、借诗巧记

有时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古诗词、典故等,可以巧妙、快速地识记一些枯燥生涩的公式和数字。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感情。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谐音的古诗记住圆周率∏的小数点后30位数字的:从前,有一个爱喝酒的私塾先生,为了有空溜出去喝酒,就常常留一些刁难人的题目让学生做。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数学概念和公式形象化、生动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学生学习与记忆,也给数学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和魅力。

2、以诗巧导

根据数学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衔接语文学科蕴含的课程资源,巧妙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巧妙借用高鼎的《春居》巧设疑问,学生头脑中生动鲜活的形象再次被激活,学习气氛极其浓烈。“儿童散学归来早,母亲叫我帮种桃。一棵苹果一株桃。果园周长四千米,间隔五米全栽到。挥汗如雨心欣慰,却想各自有多少?”刚看到首句,学生大概想到古诗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已发出会心的微笑,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想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这是数学学习中的植树问题,考虑到这是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类型题,课堂气氛既积极热烈而又轻松活泼,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寓诗讲解

在讲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引用“两从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当然,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适当引入,拓展数学课堂,使学生耳目一新,突破数学课堂的单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4、用诗激励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时,也可以用诗词来激励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操作。

二、融成语故事于数学教学之中——真情实境扣心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成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理解程度更深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更优化。

【例1】二年级下学期的《认识方向》一课时,教材通过先复习上学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引入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这样学生认识的方向达到了八个。教师提示道:“在我们语文课当中有一个成语叫‘四面八方’,在语文上的解释是四周。那你知道这个成语在数学上的解释吗?”学生们一下子兴趣来了,又反应快的学生马上意识到“八方”就是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但“四面”呢?“谁记得在一年级时我们先学习了哪四个面?”马上就有学生想到是:前、后、左、右四个面。教师小结道:“数学是与语文有着紧密联系的吧?今天我们已经把四面八方学完了,你能够理解为什么语文上把‘四面八方’解释为四周了吧?”学生纷纷点头。

三、数学与童话故事的有效沟通——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的学科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恰当的在教学中创设童话故事,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引入:从前,在美丽的东海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路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看他们,同事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门,你们会帮他选一选吗?这样导入,引人入胜。因为故事,通话等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行思索、探究,“打破沙锅问到底”。把传说故事融合在数学之中,学生在故事的交流中也就接触了数学,感知数学的存在,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世界的密切联系。数学原来不那么单调、枯燥,语文的优美的故事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数学与儿歌成语的完美结合——童趣盎然意正浓。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3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育课堂教学

一、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起源于美国,1968年,杰·唐纳·华特士,在美国加州创办了“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并实践其生命教育的理想。他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室,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而非单一的教授他们知识和各种求职技能。

随后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家,针对本国的现实需求,就青少年药物滥用、暴力、健康教育、健康的生活方式、自杀、校园安全等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生命教育,在全球掀起生命教育的热潮。我国港台地区于90年代也相继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开张形式、内容和途径也逐步丰富和完善起来。2010年,生命教育正式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后续全国各地高校、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本文,比较趋向于上海学者的定义,即:生命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

本文研究生命教育的内容大概框架如下:

二、体育课程概述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集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于一体。其中综合性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这些内容与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不谋而合,也更加突出了体育课程在实践生命教育上的优越性。

三、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学生自杀、他杀等漠视生命的案件不断攀升;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在各种地震、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中逝去的生命更是我们心中的痛以吸烟、酗酒、校园暴力、沉迷网络等现象都威胁着孩子们的生命健康成长。这种种现象,都彰显了我们教育本身生命教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学生本身对生命本质的回归的渴望,更是我们教育育人本质的回归。2004年末以辽宁省为代表,各地学校开始探索、实践生命教育,目前生命教育已走入各个学科课堂,体育课程也不例外。目前生命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实践,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辅以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竞赛及校园体育文化,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四、融合生命教育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

1、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师生的态度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和各种教学策略的实践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教师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教师们都非常赞赏生命教育的理念,也在学校自己的生命教育理念下陆续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中,广渠门中学的校领导高度重视生命教育,提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理念”,用教师健康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学生的生命状态,让这种教育理念根植于教师的教学态度中。此后众多教师,认真看待自己的教学工作,将爱带进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正确看待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体罚。经该校学情中心反馈得知,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倍增,出勤率几乎为零,对教师的评价极高。

在191份有效问卷调查中: 57.6%的学生了解和很了解了生命教育,4.7 %的同学不了解生命教育,剩下37.7%的同学持一般的态度;虽然在生命教育上的认知度有待提高,但是74.3%的同学支持或非常支持在体育课中开展生命教育,只有1.6%的同学持反对态度。有上数据可知,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只多少了解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他们还是很支持并拥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合生命教育。主要原因集中在生命教育给学生自身带来的益处上,如:能提高自我安全运动的意识,体验安全运动的快乐;在运动技能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力,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进一步认识生命、感悟运动中生命精彩等等。

总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后,将生命关怀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中,能更好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更好的赢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进而更有益于学生的生命成长。

2、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身体练习为主,不论从活动本身还是从教学场地、器材、以及教学组织上,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课堂常规。但是,正式这种课堂常规式的安全教育,久而久之教师忽略不提,学生也麻木了,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课堂伤害事故也屡见不鲜。

然而,生命教育的融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曾经的学科优势,从生命的角度,审视并落实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安全教育。大多是教师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定位于:(1)课堂运动安全,表现在: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课上听从老师的口令活动,使用体育器械、主动规避存在安全隐患的场地和器材、维持有序的课堂秩序、运动安全的意识等;(2)生存技能学习,是生命安全的又一保护屏障,教师可相应的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技能,如地震、火灾等,并借助体育器材设计活动情景,进行实践演习和训练,这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创新和实践价值;(3)此外灌输将跑跳等运动技能迁移到日常生活的安全意识等,救自己于危难,将保护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3、开展多样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

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生命,才会珍惜并尊重生命,可以说对于生命情感的教育至关重要。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彰显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项目丰富,主要开展了田径、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游泳等,这些运动项目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和情感需求。为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广渠门中学还增设了健美操、跆拳道等学生很感兴趣的的运动项目,并以自助餐式的选修课的形式来开展,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

集体运动项目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感,例如:队友间的合作配合能力,加强同他人的沟通交际能力,此外集体项目竞争性较单人项目浓,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竞争欲个表现欲。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集体赛事,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培养其热爱运动、热爱生命的生命态度。

借助运动项目,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体育项目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战胜自我的过程中才能达成目标,取得好成绩,取得成功。其中,单杠、双杠、长跑、跆拳道等项目,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也更能深层次的培养生命情感。

总之,不论是单人项目也好,集体项目也好,还是能培养学生抵抗挫折能力的项目也好,体育项目中蕴含着众多的生命教育的元素,这地我们用心去挖掘去运用,只为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4、保证每一堂体育课的质量,就是对生命教育最好的实践

生命健康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涉及方方面面,其中适宜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在健康这点上,二者不谋而合。其中保障体育课的课时量和教学质量,就是对学生健康加以保障的一个量化标准。在生命教育理念下,杜绝“放羊式教学”,以及其他学科占用体育课的现象。

总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保证学生课堂体育锻炼的时间以及锻炼效果,就是对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实践。

五、总结

融合生命教育的体育课堂,更具有生命气息和生命活力,也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价值。生命教育走进体育课堂,不仅仅是生命教育自身的完善,更是我们教育本身“育人”本质的回归。为了学生生命更好的成长,我们今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做的要努力的还有很多,用一种关怀生命的教育视角,挖掘课堂中点滴的生命教育元素,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为我们的学生能更好的迎接人生的挑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4

关键词 数学文化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趋势,都要求我们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不过,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传播的数学文化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多元的联系,这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学追求情景化,学生的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只是形式地被动地安于,未能真正深入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未能领会到其中包含的思想,更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现代科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许多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但也只是以现代教学手段将课本内容展现出来,课件界面色彩缤纷,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大大淡化了数学本身的形式化的特点,让学生忽略了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方法,未能真正给予学生思想启迪与思维发散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看,教师注重数学的内部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技能的达成,但在学生的精神领悟、思想启迪与人格塑造等大方面的目标上重视不够,下力不足。从教学过程上看,淡化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发展过程,淡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追求教学效率,往往直接孤立地讲解新知识,没有以学生经验与知识背景为基础,只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对数学情感的培养。从数学解题方面来看,教师大多注重向学生灌输形式化的常规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对非常规问题解答的教学着力不足。而从知识的掌握巩固方面来看,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用多种方法帮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重复记忆、方法模仿与练习的过程,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

当然,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但绝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当今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以讲解和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巩固教学成成。所以,笔者提出,必须把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以文化这一大角度来考虑问题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理性思维。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呢?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趣味性、务实性与开放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兴趣对其学习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强化与促进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讲故事、分组讨论、模拟表演等多样的方式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所以可以从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其生活背景与年龄特征,能较快地切入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世界历史的知识,对比刘徽在《九章算术》的证明方法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的证法,在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另外,因为初中生的求知欲强,思维十分活跃,富有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不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要以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灵活融合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数学知识天生具有抽象性,而初中生处在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相应地,思维图式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初中生会比较难理解。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例如,初中教材中以面积来说明平方公式的合理性,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其他方法进行讲解。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接受学习的作用的基础上,把数学调查、实验与游戏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充分领悟数学的价值与方法,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另外,在教学评价上,要做到多样化。教学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当今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较好地融合了数学文化,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胜吉.谈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1).

[2] 王宪昌.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J]. 数学通报,2008,(6).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5

关键词:实效融合 问题 归纳

“实效融合”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把握。因此,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对学生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考变得更加有序和有效,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一、问题设计的“时机”

教师的提问应当把握一定的时机,从而让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让提问变得更加有效,学生的参与度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增加了,大多数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新旧知识连接处的提问。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是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对旧知识的提炼加工和迁移应用。学习新知识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巩固旧知识、探求新知识。如在学习《电解质的电离》时,做多种物质(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酒精、蔗糖的水溶液)导电性的演示实验:接通电源后,学生发现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灯泡明亮,其余灯泡不亮。设置问题:“金属铜能够导电,为什么?”学生很快答出:“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这时老师继续提问:“硝酸钾、氯化氢、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有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在这些溶液中有什么微粒使它们可以导电?”学生对金属导电的原因比较熟悉,但是电解质溶液导电是新的知识,通过新旧知识关联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的拓展和提升,吸引学生探求新知识。

2.思维受限制时的提问。高中学生的化学思维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存在一些困难,经常在课堂练习中对新知识的引用存在思维上的认识模糊。这时候老师的作用不是把正确的答案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设置小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在知识迁移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把握的知识的关键点,从而冲破思维的禁锢,达到运用知识的能力层次。如在《电解质》的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把握没有问题,但是应用起来就会产生模糊概念:“Cu是不是电解质呢?”很多同学都变得不是那么确定。这时引导性提问很关键:“从分类的角度看,电解质属于哪一类物质?”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

二、问题设计的“源头”

1.从教材找问题。教学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认识需要不断的思考和对思维的补充,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相互关联、逐步递进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层层把握新知识。如在《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中,学生要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必须首先清除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所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1.为什么1mol固体、液体的体积不相同?问题2.为什么1mol气体的体积比1mol固体、液体的体积大得多?问题3.不同气体的粒子大小不同,而同温同压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相同,为什么?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何影响?

2.从生活找问题。化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为生活服务,所以生活是化学学习的起点也是化学学习的归宿。联系生活中的事件对化学知识提出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学习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在学习《氯气》时,举出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关问题:2012年,临淄区工业院内有一个工厂晚上发生了氯气泄漏,导致附近的村庄和临近的一个塑胶厂的很多人中毒住院,由于发现及时,并未造成人员死亡。(1)如果当时你在事故的现场,你会往哪里撤离 (山坡上,低洼处)?(2)如果当时你在距离工厂一段距离的居民家中,你如何利用家中的物品自制防毒面具?(3)如果要对泄漏氯气的钢瓶进行处理,应该投入到一种溶液中,这种溶液是什么?

三、问题设计的“迁移”

学生对知识把握的初期一定是比较孤立的,对练习的解释也仅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老师能够适时地提问,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维,就能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在教学中的“变式”训练,教师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1.改变或放宽习题条件,或转换成另一种题型;2.变换习题条件和结论,变已知为未知,变所求为已知;3.变原题的具体条件字母化。

采用一题多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跳出“题海”,变换习题的条件或考查角度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实效融合”化学课堂是能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好这样的化学课堂,需要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如何在课堂中设计更加有效的问题,从而让课堂更加有骨架、有支撑,更加丰满,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设计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学科融合课堂范文6

关键词:浅谈问题情景设计课堂教学融合

在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这一方法的提出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不同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更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教师的作用扩大化了,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过程中的主体。而现代的教学观念,完全把这个教育的舞台还给了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帮助、启发学生,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教师就有义务在课堂教学中,想尽一切的办法创设合理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通常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从生活中总结经验,设计成问题情景。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对学生能否上好一节课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要在生活中,多留心,多体会把有用的有趣的事例比较、归纳、整理并记录,以适平时教学之用。使课堂教学接近生活,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问题情景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个师生双边参与的过程。学生与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学生自主的探究知识的奥秘,从心灵的深处萌发出对知识的呼唤之音,教与学的过程才会有生机。教师是教的主体,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告知的作用。只有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适时适度的引导和启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学生的年龄背景,认知背景为基准,挖掘来自生活中的教学典例,设计成问题情景,这样才能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精彩。生活中处处涉及教育,比如化学学科的教育比如物理学科的教育等,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景,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利用学科实验,设计成问题情景。

利用学科实验,设计成问题情景。比如化学学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给予学生直观、真实、形象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有的实验侧重于颜色的多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享受快乐的色彩,视觉的美感,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体会。或者,有的实验侧重于现象的速度和剧烈,让学生在实验中震撼,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积极情绪的激发,无疑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加强。利用化学学科实验,设计成问题情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是对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谐统一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价值的教育。

三、利用生动故事,设计成问题情景。

利用生动故事,设计成问题情景。比如,语文学科,我们的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中,古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论语》,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这些经典文学著作对我们的志向、品质、贤德的培养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这些文学作品中流淌出的品质对我们的教育不是短暂的是永恒的,不是间断的是延续的,像涓涓的溪水一样温柔的轻巧的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从而滋养着我们阳光的生活。所以,伴我们长大的这些“真君子”如果走进语文课堂,则这种特殊的问题情景一定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又如,在物理课堂,引用物理科学家的某些励志、勤奋、探索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勉励学生要刻苦的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引入史料故事,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再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可以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因为,化学学科离我们最近,我们的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化学,所以,在课堂引入一些生动的例子或小故事一定对知识的研究有启发、引导的作用,反过来,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或者困难,从而体现知识的指导作用,学以致用,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油然而生自豪感。利用不同学科的生动故事,在不同的课堂设计成问题情景。不仅可以使教学穿梭于时空,而且可以揭示教学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情景的设计与课堂教学融合才能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开放的问题情景的教学课堂,才会有迷人的风采,才会捕获学生的心灵,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及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