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数字林业技术;创新途径;推广应用

数字林业技术指的是利用数字化技术真实再现林业情况,该数字化系统主要由两种涵义构成:第一,基于3S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林业信息,即通过RS技术进行图像信息的采集,以CIS技术对林业信息进行空间定位。第二是对数字信息进行传输、处理、储存与应用。

一、浅析数字林业

数字林业以林业信息网络为基础,以智能、虚拟和3S技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具有无缝多级和三维显示的数据共享系统。该技术的应用为林区建设提供了一个更加形象化和广泛化的资源处理环境,推动了林区生产各环节的信息化程度,为林区与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信息化的服务,保证了我国社会和林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数字林业是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可视、遥感、计算机、数字、网络和智能等技术,将各个林区的信息用区位坐标标记并串连起来,实现了数据共享与标准化数据采集和更新的一个过程。

二、数字林业创新途径研究

(一)制定科学完善的技术创新方案

为确保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有序性与合理性,我国相关单位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方案,该方案应紧紧围绕数字林业的相关单位进行,并辅以相关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应合理利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帮助,开展科学传播与技术应用活动。该方案虽只是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但其同样要求相关团体的积极配合。

(二)需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数字林业技术的创新

自我国《森林法》颁布以来,我国林业实现了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目标,该法规的出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表现出我国高度重视林业技术创新的态度。但是要想保证林业技术更快更好发展与更早应用,则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

(三)运用科学方法创新数字林业技术

现阶段我国对林业经济与林业科技方面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林业体系的内部经济构架调适阶段,但是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变化的要求,应将其转到相关学科与林业间的研究工作中。要想使林业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实现科学有效的管理我国林业的目标,创新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工作,通过创新数字林业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管理方面出现的经济运行阻滞问题,才能快速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实现林业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

(四)加大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

人是所有产业发展中最主要的经济创造元素,要想快速推动我国林业发展,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技术熟练的优秀的工作人员,创新技术人才的匮乏成为我国林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很多林业从业人员仍持传统的老旧知识体系,更不具备符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加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成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关键。持传统知识的人力资源无法满足新型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要求,因而无法推动林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这样效率过低的人资不仅不能成为现代林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还会成为数字林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此,要想使林业产业更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切实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人资作为创新数字林业技术的动力与资源。人才推动林业发展,反之,数字林业技术的创新也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速度,全面提升林业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

(五)政府机构应着力建设数字林业技术创新制度

该制度必须囊括数字林业技术创新的整个流程规定,因此,在该流程中,所有相关的政府机构与科研教育组织都必须作为该流程运行过程中的某一主体,确保流程顺利开展与有序进行。从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看,盈利机构并不是创新数字林业技术主要的单位,也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但盈利机构却担任着创新技术应用的关键角色,这种情况是盈利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盈利机构通过招聘有关人才或利用其他的社会机构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充分的评估,在制定盈利方案后,盈利机构为获得更好的人才优势而招聘技术过硬的人才,因此,这些流程可以由相关的盈利机构完成。当创新技术投入使用且帮助盈利机构获得经济效益时,那么就说明该项创新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可以很好的投入到林业经济管理应用工作中。

三、3S数字林业技术的应用研究

RS(遥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一项综合性的探查技术,人们通过探查地面表层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及其发射的电磁波,提取相关物体的信息,可以完成较远距离识别物体的目标。利用RS技术可以廉价且快速的得到地面表层物体的属性数据和空间位置。在数字林业技术体系的应用中,R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业经营管理、林业资源调查和林业成图等方面。

数字林业技术体系中,RS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类开始利用RS图像编制林业绘图,其具有成图迅速的特点,能够大量节约成图所需的物力和人力。利用RS技术进行林业调查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森林双重、多阶抽样、分层、不等概调查方法;航空相片的数量化蓄积量表方法以及回归估测的调查方法。在利用RS技术开展林业经营管理工作时,其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林业资源监测、植被分类和土地利用率监测、侵蚀与土地沙化监测、病虫害与森林火灾监测,同时对林业生态进行调研,编制森林土地的合理利用图、木材生产与管理方案。

CIS(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各种信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图像结合在一起,并应用数据库与图形技术来输出、分析、转换、显示、编辑、存储和采集地理属性数据与地理图形。CIS不但可以为林业调查监控提供丰富数据流,同时还可以分析统计、设计规划、经营管理森林资源。CIS改进了当前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将传统林业资源管理的静态模式转化成动态模式,实现了林业资源的图像与数据一体化管理目标。

GPS 技术在确定林区面积,估算木材量,计算可采伐林木面积,确定原始森林、道路位置,对森林火灾周边测量,寻找水源和测定地区界线等方面,都可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在林区中,常规的测量方法很难有效测量林区的各种资源数值,而利用GPS技术,就可以精确的测定出林区面积与位置,能够将林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它可以十分精确的绘制出林区分布示意图,是林区资源统计与测量作业中最主要的应用工具,如果广泛应用GPS技术,能够将林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总结

积极建设数字林业,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林业管理问题,及时更新我国林业管理的技术措施。与此同时,数字林业技术在保证林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我国林业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创新并积极应用数字林业技术是加强我国林业管理,确保管理有效性和科学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红,罗为检,刘晓农. 浅谈现代林业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展望――以云南省晋宁县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防火系统建设为例[A]. 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 2009 .

[2]张旭,李增元,邓广,陈艳,雷振宇,范东璞,杨彦臣. 数字林业平台技术研究与实现[A]. 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

[3]王唤良. 基于3S技术的现代森林资源管理[A].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 2012 .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现代工程;机械设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52-03

一、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科技、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交叉融合, 使得机械工程学科本身的内涵、外延发生了质的变化。以CAX技术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出现,不但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设计方式的变革。与之相关的机械产品设计方法经历了从手工绘图―2DCAD/3DCAD―数字原型的过程。手工绘图、2DCAD/3DCAD着重于零件的设计和制造,而数字原型着重于产品的形成过程。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方法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体现了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1]目前,机械行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其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还要具备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科技开发、设计制造、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能力。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如何通过大学教育培养面向现代机械工程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是摆在机械专业教育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教育体制借鉴的是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学科分散且相对独立。如机械工程学科就多达十余个,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所学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已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要求。1998年,教育部对专业进行了优化整合,开始了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的教育理念。2012年公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增加了覆盖面,拓宽了专业范围,开始从传统机械逐步向以机电、自动控制、智能化结合的现代机械转变。但随着智能化、网络化和现代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其仍存在如下问题: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教学内容及方法与社会经济需求相脱节,这些都不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化。

国外大学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德克萨斯州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机械类课程设置普遍涵盖内容广,这种宽泛的课程设置,学科大类的构建,为学科的融合和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莫纳什大学等,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将机械专业与流动专业和传热专业融合,机械专业与信息专业的融合等,这种人才培养适应了本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

增加专业适用面,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一观点逐步被一些教育家和高校重视。国内像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我国高校都结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和人才培养特色,从管理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同时强调素质教育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我校自2012新增机械设计这一专业方向以来,项目负责人及课程组成员在机械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构建中,以强化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整合为原则,初步建立了机械设计方向课程体系。在2016版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针对课程之间部分内容重叠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重新对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强了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避免空白和重复,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基于对目前国内外现状的分析及专家观点,我们提出了以数字化设计为主线,以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机械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培养面向现代工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二、机械设计方向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院自2010年开始机械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建设,2012年正式纳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培养方案,并进行了相关配套课程的建设。2016年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并以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与完善。方案以数字化设计为主线,将机械设计专业方向系列课程重新整合,使其有机衔接与整体优化,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其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手段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机械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的构建中,项目团队成员本着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强化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整合为原则,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技术手段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机械设备数字化设计、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机械制造、控制的基本能力为目标,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整w优化与有机衔接,精选教学内容, 体现专业特色,真正体现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前瞻性,初步构建了从大一到大四的以数字化设计为主线的机械设计课程新体系。2012年以来,随着机械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我系新增了两个校外实习基地:东莞市亿鑫丰精密机械设备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力顺源机械有限公司,依托实习基地平台,促进了校企合作与交流,具体内容如下。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资源;整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随即全国各地也分别提出了重点实施计划,如北京市政府提出重点实施电子政务提升、数字化学习创新、基础设施优化等几大信息化工程,包括建设数字校园示范校等,提升了教育教学服务平台,为逐步实现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推进了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为高校培养具备专业背景的信息化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

时间仅过去两年,今年是万众瞩目的2008奥运之年,信息化建设产生的巨大影响,每个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无论是“科技奥运”无处不在的创新科技,还是万众一心、共同抵御自然灾害时的迅及应对,我们都真正体会到了信息化、数字化科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认识体验了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因此,在信息化迅速提高社会生活、科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具有专业背景信息化人才培养效率,成为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研究重点。其中各高校利用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开发教育资源最为关键,需要有效整合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才能迎接新的挑战,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效能,从实质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提高毕业生多层面就业率,减少高等教育成本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人才需求的差异。这是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教育资源发展到一定水平后需要整合利用,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提升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水平是培养专业创新的基础

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使学科渗透交叉日益广泛和深入,国内外高校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成为新的研究重点,各学科领域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

现代信息化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历史进程的重要基础。

信息技术渗透到高等教育各个学科和专业领域,不断推动探索出新的研究方法、新的解决方案,才能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实现专业领域的创新。以今天的发展现实可以肯定,信息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使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地、全方位地向新一轮社会变革演进。

因此,随着社会各个领域信息化网络更加普及渗透,并日趋融合,高校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使目前发展迅速、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在各个专业领域蕴涵着更新的重大突破,教育信息资源会随之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所以,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信息化人才是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大学计算机基础是研究建设的核心。

2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是高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融合与交织,推动着全球性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具有专业背景的信息化人才竞争将会决定着这种格局的优势,所以高等教育中的计算机信息化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教学服务资源,有效划分职能,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肩负起这种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资源以往在不同时期主要是按资源的阶段需求分期分段建设,均有相当高的投入,甚至是巨大投入,不同程度分散在各高校不同的资源管理部门,解决了按部门应对的学校发展需求问题,也及时发挥了阶段性作用,一般按人员编制改革为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数字化、信息化需求的提升,按人员编制部门管理使用各自的资源,实际断开了整个控制系统的闭合回路,于是现有资源得不到互补利用,出现了部门间资源互为缺失,出现重复低效率投资,使资源部门间占有资源的需求失衡,如目前高校中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如果在某部门某一方面存在着冗余、在另一方面就严重缺少,因此比较普遍存在着共享资源总有短缺,有设备资源的部门技术资源短缺;而信息技术资源需要开发利用的部门,正好是信息资源拥有一方,即不能跨越行政部门利用现有设备资源,也不会有设备资源的投入,造成信息化资源不能利用,才有出现数字化校园有车无货、公共机房作网吧经营等资源浪费,以及按资源编制部门重复低水平投入等等情况出现。

高校现有的信息化、数字化,包括一类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设施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和不断创意共享的教学资源,构成了高校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服务资源体系,这个资源体系分布在不同的编制部门,各自占有设备资源、网络资源、信息化技术教学资源、实验机房等实体或人力资源。要提高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就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整合高校管理机制及资源编制,构建数字化校园、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管理等综合信息化建设平台,形成高校计算机信息化教育资源体系的多级递阶控制反馈系统,如图1所示。

高校现有的计算机信息化教育资源体系,经整合后是一个多级递阶控制反馈系统。系统由控制器子系统、接收器子系统、分级执行机构子系统和系统检测器子系统组成,整个系统与各层属子系统形成闭合回路。其中:

“管理机构”子系统起着系统控制器的作用,是整个系统的管理者、领导者,可统筹和提高系统效能。主要负责综合资源信息和系统反馈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与处理,提出新的资源需求并提升资源的利用。然后制定目标、选择方案、做出决策、分层实施管理并控制管理。对于执行结果,不仅需要定量分析,而且需要定性分析;不仅需要客观分析,也要主观分析,这是学校管理复杂系统中的一种智能型控制器。

“资源需求”子系统起着系统接受器的作用,为系统接收处理各种信息,可以是信息资源库,资源信息是随社会经济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与更新的,是符合高校实际发展所需的提高信息化教育水平而接受的迫于解决的资源需求。

“执行机构”子系统负责落实和执行决策任务,整合为信息技术中心比较合理,由不同的资源部门及下属职能部门组成,部门之间资源互补、互相制约,为同一个系统目标服务,共同完成统一决策任务。

“研究分析与处理”子系统起着系统检测器的作用,也可提供现行系统资源利用和需求信息,可制约整个系统平稳有效地发展。

“子对象”包括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研发人员、资源共享者,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对象,他们本身既是信息源,也是信息目标地,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合作联系与配合,需要层级沟通,而沟通既需要传递信息,也需要理解信息,最后一环就是反馈。

以系统的观点整合高校教学资源,必然会使高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管理和利用,部门资源也会面临着结构体系的调整、改革、开发与利用。

信息化长远发展需要有效开发和互补利用整体资源,目前高校信息化资源受限于编制归属的限制,各自独立运作比较普遍存在,因此教育改革首先要整合高校现有资源,提高总体资源综合效能,才可以不断应对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才能提升人才资源培养水平,提高整体高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3合理设置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信息化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仅需要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型,还需要对学生增强个性化、多途径培养。基于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备了现代多元化教育技术实践环境,在增强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技能方面,更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越性。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最能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要力求循序渐进,掌握新技术系统理论,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已掌握的新技术,系统快速地把握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深理解和认识信息化技术的基础理论,提高综合应用技能。

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开发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网络互动教学系统,强化自主学习,提高综合应用操作技能,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按教育部教指委指导性方案,各高校结合自己学科发展,在大学一年级尽可能多地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技术手段,科学制定学科培养方案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相关软硬件技术平台的操作与使用,以为后续自己的专业创新、继续其它计算机选修课、辅修课、双学位课程等学习打下基础。

需要指出,要实现新的教学改革方案,必须建立有效的公共课教学建设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统一建设,才能保证和提高改革后的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包括建设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学大纲、统一实验教学内容、学方案等,以保证整体教学质量。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教学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必须要构建好合理的课程知识体系,才能发挥“基础”其功能和效率。各校可根据各学科群生源、整体师资、实验技术条件等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避免不应有的不同课程内容重叠或交叉现象出现,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整体教学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学习者群体的知识层次在逐渐提高,仍然可以按照自己不同的知识需求选择不同的知识单元,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实践过程,可以培养学习者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综合应用的能力,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颖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也符合不同知识结构人才的培养目标,容易适合社会的发展,是现代人才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学校教育是阶段性教育,不能保人终生,需要给予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其中也包括计算机教师本人不断学习、适应新技术发展的继续教育。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无论是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还是职业技术培训,乃至终身教育,信息化教育与人才竞争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必然趋势,国内外大学都在不断扩展各种教育模式,人们在探索综合性人材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在不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推动着全球性信息化教育改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实施现代化的教育,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将有助于形成各校学科与专业创新培养特色。

4计算机教育培养目标与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整合

国务委员陈至立任教育部长时曾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也不断组织专家学者讨论,推动新的教育改革,明确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实践应用,“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需要根据资源科学有效整合,通过把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结合各高校具体学科的发展特点、学生培养方案、机房实验基础条件和人才社会需求,把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方法、学科人才资源、教学建设资源、实验环境资源等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为保证整体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学规范与要求,变革课程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减少不必要的重叠设置、使课程内容为学科群服务,以便有效培养并指导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精神,提高具有自己专业背景的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力。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室内设计;数字艺术;教学模式;创新;改革

作者简介:马奕兰(1980~),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室内设计实际操作与理论指导

一、引言

数字艺术从字面意思上解读就看以看出它是一种将数字技术融入艺术设计的新型设计模式,是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多种技术相结合而衍生出的一种有机的系统。在艺术设计中通过融入数字技术可以时设计的流程更加的简单化、快速化,同时也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将数字艺术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到当代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室内设计的创意教学,同时也对推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内设计教师应当明确数字艺术融入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别,发挥数字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促进数字艺术在传统室内设计中的发展。

二、室内设计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室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丰富的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按照现实空间的真实情况以及空间特点,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手段以及艺术创造的方法,规划出符合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需求的舒适美观合理的室内环境。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室内设计的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教学需求,而其中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室内设计培养学生运用艺术创造方法以实际空间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创造舒适美观居住环境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社会的需求。传统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手工绘图能力,虽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各方面有所锻炼,但手工制图花费时间比较长,且手绘的过程相当复杂也不容易进行修改。并且手工绘图通常都只在平面图纸上操作,对培养学生三位立体空间思维有所桎梏,使学生不能很好的对三维立体空间进行剖析。

2)传统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与新时代的技术脱节,在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又或是教师只注重对理论知识以及经验的传授而忽略了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当今社会是一个新技术、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信息化社会,新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动力。传统室内设计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的学生的实践与操作,通常导致学生的作品缺乏实用性,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数字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数字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特点。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字艺术是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将数字艺术与传统的手绘制图相结合,取长补短。对于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灵感,而在使用数字技术的时候很难将即时的灵感保存下来,这时就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先将灵感及时的捕捉与记录,再通过数字技术结合手绘的框架进行绘制,并将其作为原始草图打印出来,再通过传统手绘的方式在草图上进行设计方案的绘制与修改,最后再通过数字技术进行更加精细的绘制。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传统教学与数字艺术相结合,同时在制图过程中还能进行多次的修改,并设计不同的方案。

2)数字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优势。当代室内设计的教学主要是对Photoshop、CAD、3DMAX等进行数字化的教学,而随着电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如GenerativeComponents等更加先进的设计软件。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建立设计思路;其次,利用CAD将具体的设计思路通过绘图表现出来;最后,通过三维建模表现出具体的空间内容再通过渲染等步骤让效果图更加的逼真。这种融入数字技术的室内设计方式不仅能避免数据计算上的错误,还对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有促进作用。同时这种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统一的艺术变现方式,还能将理论知识以及抽象概念具体表现,并且使设计的过程更加的快捷方便而表现内容更加全面饱满。

四、数字艺术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应用

1)加大数字艺术在舍内设计教学中的力度。数字艺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以数字技术作为基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字艺术时,要让学生充分把握其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了解其艺术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2)加强设计基础训练,提高专业素养。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建筑结构、素描、色彩、构成制图等,这些基础技能的掌握不能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和色彩造型方面的认知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将理性认识作为基础,培养自身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

3)加强设计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利用假期体验实践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设计课题,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研究探讨,从中发现自己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学校也可以邀请资深的室内设计师为学生讲解数字艺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从而拓宽学生的见识,并更好地发挥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4)加强数字技术的运用。数字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离不开数字技术,教师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运用。如CAD、Photoshop、3DMAX等都是在室内设计中经常会使用的软件,所以,教师也需要加强学生在这些数字技术设计软件方面的练习。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市场对具有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加大。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学校应当更加重视室内设计方面人才的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将数字艺术融入室内设计的传统教学,教师也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出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室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三一.郭浙兰.数字艺术用于室内设计教学的分析[J].美与时代(中).2015(02)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5

关键词:路径依赖;数字校园;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5-0040-04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探索新的教学、科研与管理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校园的建设正是高校为适应信息化的需要而制定的战略决策,已经成为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助推器,成为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以及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重要平台。

一、数字校园建设现状

从发展历程来看,数字校园的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校园网的连通问题;在第二阶段,主要是应用平台建设,解决数字化办公的问题;第三阶段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全面规划与建设阶段,主要是深化各业务系统在学校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最终构建信息化的、高效的服务型学校。目前全国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建设工作,先后步入第三个阶段,有些高校甚至已经在第三阶段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1]

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全国高校的数字校园建设为实现学校的发展、服务师生、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及实际调查发现,当前的数字校园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如下的一些突出问题:[2-5]

1.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数字校园发展规划

科学的、实践层面可操作的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起着一种方向和指引的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在实际建设中,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具体的建设方案,盲目地将数字校园建设当作一种潮流,不加以严格的论证,不切实际地投入建设。

2.条块分割、数据分散,信息难以有效共享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建设的应用系统各自独立,分散在各单位、各部门,数据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和充分共享,造成“数据孤岛”的存在,不能实时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学校领导的科学决策与资源调配。

3.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机构和制度

许多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和管理中,主要依靠处于教辅地位的网络中心(或信息中心)来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致使需要多部门协同办理的工作停滞不前,问题不能及时顺畅地解决。在建设中也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制度,导致各个部门对自己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定位与职责认识不清,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无章可循,各部门缺乏统一协作,彼此相互推诿,严重影响数字校园的建设。

二、路径依赖理论简介

所谓“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本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系统中,一旦一个制度或规则被系统所采用,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来规范系统的发展与演进,从而导致其不易被其他潜在的、异质的甚至更优的系统所取代。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某事物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正确或错误),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6]

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在于制度或技术的变迁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或技术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得到自我强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7]沿着既定的路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制度的变化,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错误路径继续往下滑,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之下而停滞。而事物发展一旦进入了锁定状态,要抽身而出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路径依赖”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8]

(1)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现在的选择决定了将来可能的选择。

(2)偶然性因素对路径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路径依赖暗示了一个事件序列构成一个自增强的过程,最终被选择的路径是在多种潜在的状态中发展而成的。因此,一个小差别的稳定的积累可能导致技术锁定到一个轨迹上。

(3)人们一旦迫于实际或自主需要做出新的选择时,其前期投入就会因为新选择而变得没有价值或价值下降,理论上表述为“沉没成本”或“转轨成本”。

三、数字校园建设中的“路径依赖”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同样存在“路径依赖”现象,主要表现在有关政策与决策制定者的制度路径依赖、业务部门主管和业务系统管理员的技术路径依赖、广大师生与所有数字校园潜在受益者的思维和行为路径依赖。

1.制度路径依赖

数字校园建设中制度路径依赖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通过参观、技术交流等形式借鉴或照搬其他已经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的知名高校的建设模式。由于各个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定位、所处环境的差异,简单地照搬其他高校的经验不仅会陷入建设误区,还会导致财政资金的浪费。

数字经济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产学研;定制式;课堂教学改革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背景

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到22万亿元。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生在企业顶岗技术培训,以适应企业的订单需求。然而目前很多校企合作中,教师参与产品研发不足,企业参与教学不多,教学定位于虚拟项目,不能对接产业,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验收缺乏监管,导致“定制式”实效性和可持续性很差。本文在校企合作产学研“定制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企业调研、对行业企业的需求等数据,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以定制课程内容为抓手,明确课程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程考核方案中加强定制产品过程性评价,强化定制产品通过率的比例和分值,这对产学研“定制式”培养模式下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具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数媒专业产学研“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基于产学研小班化“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1)小班化“定制式”学生的选拔。根据校企双方协议,企业在数字媒体专业三年级学生中,选拔专业优秀的学生组成企业定制班。企业与学生及学校签署订单项目协议书,明确三方的关系以及各方的权利和义务。(2)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由互联网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共同研讨,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由数字媒体专业与企业分别提供各自承担的教学及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授课教材,建立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的新机制。(3)建立“定制班”考核机制。定制方企业提供的课程须满足数字媒体行业人员资格要求,双方负责组织所承担课程和实习实训的考核工作。定制班学生工作表现良好并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可提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同时,定制班学习时间直接计入企业试用期,可直接转正。2.根据产业需求定制专业教学,依据职业标准定制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及岗位的适应能力。高职“定制”培养模式下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学校应遵循校企共同参与原则、针对性原则及能力本位原则。定制班以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职业要求为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基于企业典型产品开发的项目化课程,逐步形成产学研定制式的课程体系。3.校企“双师型”教学团队定制建设(1)校企共同制定《定制班师资团队建设管理细则》《定制班导师资格认定及考核标准》,明确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团队及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专业指导作用,以及工作职责、考核及激励办法等一系列师资团队管理细则。(2)根据生产项目研发需求,学校培养教师的师资统筹与分类指导等整体团队教学能力。4.面向需求旺盛的互联网产业,为企业与社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依托杭州互联网产业,学校借力互联网签约服务商企业订单资源。在教学课堂中,学生既是学徒又是订单设计师,其作品只要符合企业需求方的产品标准,即可以获得相应的薪资报酬。因此,定制班构建了一个行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企业提供了有价值的产、学、研技术服务。

三、教学改革成效

1.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企业项目经理及一线设计师带着真实订单进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订单设计过程中了解到行业最前沿的动态,了解行业规范与生产流程。这种模式不仅是简单的用工对接和定制式培养,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共同利益驱动,努力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机制。2.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基于互联网人才紧缺企业典型产品开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学校根据2个专业方向的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别完成网络媒体设计、UI设计两个方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整体课程设计、单元课程设计、微课资源等课程资源库建设。3.定制班运行及管理机制。①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办学模式及共融机制;②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方向选拔,学习成果转换,学分互认等制度;③基于校企“双赢”的定制班管理机制(教学常态管理、生产管理、校企师资团队管理、实训室管理、配套政策、激励机制)。4.社会服务与技术研发。学校利用小班化“定制式”灵活机制以及订单企业资源等有利优势,为社会提供社会服务与技术研发,提高校内实训基地的使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形成产学对接优势,为社会、政府提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服务。

四、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依托政、企、校三方合作办学平台,立足学生能力与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行及管理机制。课程改革研究的立意明确,从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看,无论是研究理念,还是改革实施过程及改革成效将有效填补相关研究空缺,有效提升电商界面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互联网+”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锋.高职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2.03

[2]董纯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学模式下的订单班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