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际经济;关系
伴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也随之不断改革,其转变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该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来科研人员重视的热门课题,但是伴随着其过于快速的转变,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渐渐有陷入误区的趋势,因此,造成我国大部分企业的金融发展缺乏规范正确的体系指导。只有准确认识这两者的真正关系,才可以避免该误区的继续发展与扩大,管理者才可以做出理智的经济决策。
1.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石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也就随之诞生了,因此,金融体系应该以实体经济为基石,当现实经济转变成为虚拟货币时,就极其容易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其大的危害。其地位存在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自身的性质以及其对于其体系发展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实体经济的交易往往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并用现实货币与物品进行交易,交易过程较为透明与安全,具有较强的可预知性,而与其相比,虚拟货币的交易则显得在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因此,其地位关系应该为金融体系的发展依赖于实体经济。
2.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提升的动力
金融体系其动力作用的表现主要为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现实的经济发展应该以良好运转的金融体系作为中介平台,另一方面,其体系的完善能够加速实体经济的增加,缩短第二次扩大生产的投资周期,同时还能对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提供保障,伴随着近些年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其相互的促进作用也渐渐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例如,在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透露、信用维护以及兼并等行为都需要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后盾,由此可见,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互相作用
1.金融体系的存在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体系则随之诞生,现实经济的资本积累为其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金融体系很快就会奔溃,资源配置将会出现混乱,市场交易的规则就会被打破,金融体系的存在也没有了其本来应该拥有的意义。
2.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交易平台
金融体系作为实体经济交易的平台,为实体经济交易过程中的稳定与安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后台保障,将一部分的交易风险分散,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日渐完善,其职能越来越强大,对于其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最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可改变的必然趋势了。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
为了有效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平衡,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积极作用,保证其高速并且稳定的发展,其发展是带动该体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其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具有指引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与之密切相关,例如,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第二次生产的周期就会大大缩短,实体经济达到了资金积累的目的,因此,就会有多余的资本流入金融体系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因此,该两者之间的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伴随着其发展,金融体系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呈现出向多个方向延伸的发展趋势,当实体经济实现了市场的改革,则金融体系对于资金的需求将会大大提升,金融需求的大量产生就会导致其服务的完善,同时,也为其自由化发展提高了基础与契机。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私营经济的交易越来越活跃,经济类型的多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但由于私营经济缺乏统一的管理,因此,私营经济的交易往往缺乏严谨的规则,为了该类型经济的进步,其体系展开了多元化的经济服务。因此,充分利用现实经济的积极影响,可以促进金融体系的向多个方向延伸发展。
2.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
为了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就需要对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进行大幅度的提升,消除限制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例如,利率浮动对于国际经济的限制等。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实体经济资金积累的速度,缩短实体经济发展的循环周期,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同时还可以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而已,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可以减小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同时,市场的资源可以根据其条件得到最优化的分配。因此,为了使经济市场上的问题彻底地解决,就应该推进其体系往各个方面多方向发展。
3.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金融市场上的经济形式主要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型,间接形式的经济需要有中介作为交易平台,为直接类型的经济则是直接通过交易双方来决定交易的收益以及速度等因素。而金融市场的改革又将直接决定实体经济的未来,因此,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对于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市场的改革对于维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金融市场可以通过透露交易信息等手段来补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信息缺陷,同时还可以实现市场的统一化的管理与经营,能为其经济的发展制造一个稳定安全的外界环境,金融市场的发展会使实现经济筹集资金的渠道与方向越来越多,还能够提供市场交易的效率,因此保证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保证其进程的不间断不停歇,对于其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对金融体系对于实体经济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协调该两者关系的三大有效措施,主要通过充分利用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发展以及保证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明珠.金融体系两种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服务效率的比较研究——基于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路径的选择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4(,12):19-24.
[2]付志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消费导刊,2014(,12):62.
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相互作用 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际经济之间的关系设计到经济发展,有效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经济危机事件发生,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持续发展。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础,但同时金融体系也可以保证实体经济发展的稳定。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对我国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金融体系的崩塌而产生实体经济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制度的运行模式,每个国家之间的金融体系都是存在差异性的,某些国家是银行机构来决定具体的金融体系,而有些国家是金融市场决定金融体系。从广义上来看,金融体系就是一个国家经济流动的大体框架,它是由市场上金融资产、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交易方式共同组合而成,与政府的管理体制密不可分。
(二)实体经济
任何可以创造出经济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实体经济,例如相关材料的生产、产品的流通等等。实体经济涵盖了整个社会中所有的行业,包括工农业、建筑业以及文化精神行业和各种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有效发展的基础。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实体经济产生于金融体系之前,实体经济就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总称,而金融体系是所有实体经济运行的框架,对相关的实际经济运行进行约束,保证了实体经济运行的可靠性。但是如果没有实体经济,那么金融体系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实体经济运行的越好,金融体系发展的也就越壮大,而且利用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进行约束可以有效避免实体经济的运行出现影响社会发展的现象,保证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公平性。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金融体系是人们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而总结出的一种运行规律,从不同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对金融体系进行完善,可以使两者的发展更加稳定。早期的实体经济只是一种货币交易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固定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实体经济的运行更加具有规律性,同时也降低了实体经济运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所以两者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稳定作用。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对实体经济起到推动作用,金融体系的有效发展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可靠的中介平台,能够对实体经济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散转移,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了对各行各业的扶持力度,使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幅度提高,使我国的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出现脱节现象。这是因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理财规模的过分膨胀,导致银行中可贷款资金迅速降低,这种现象随时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金融泡沫现象。我国债务总量的比例程度已经接近很多发达国家,但是发达国家因为经济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所以不会对经济增长量产生透支影响。
我国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脱节存在综合性的原因,因为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会进行利润的追逐,所以需要对相关的实体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在现实发展中,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比较倾向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信息体系进行支持,但是很多金融企业在实体企业进行融资贷款时有求必应,导致金融体系的门槛过低,缺乏发展稳定性,所以出现两者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很多金融体系在进行金融交易时为非理易,导致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润而盲目进行金融交易,导致金融体系容易出现失控现象。这种现象就需要加强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也要发挥起主导作用,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构建,为相关实体企业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和资源支持。
四、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使实体经济可以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要发挥出主动作用,需要以经济需求为发展导向,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解决两者发展脱节问题。例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实体资本的累积,并将累积的实体资本融入到金融体系中,扩大金融体系的规模。激活实体经济市场的金融需求,实现实体经济的有效改革,推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两者发展目标的融合。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已经逐渐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为金融体系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金融体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二)对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
对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可以使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使金融体系可以在更加复杂的空间发挥出相应的功能。对金融体系进行自由化改革时,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对发展过程进行规划,制定金融体系的改革措施。在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对金融体系中的利率浮动进行限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这种改革方式可以让很多储户对实体经济进行投资,实现了实体经济融资渠道的多方面发展,同时也使实体经济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的提高,保证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发挥出了金融体系的作用,使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三)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使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加完善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所以想要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使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加稳定。金融体系可以分为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为各类金融机构,而直接金融就是资本市场,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但是直接金融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对资本市场进行改革时,需要借助各类金融机构的推广,及时向实体经济传播资本市场的各类金融信息,使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加完善。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要建立起相关的规则对实体经济参与企业进行约束,避免实体经济企业以不正当的方式在资本市场谋取利益。资本市场的发展需要对金融体系的信用结构进行完善,保证金融体系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增加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促进两者的同步发展。
五、结束语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分离和融合的过程,两者的有效融合、共同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同时两者也存在着相互依托的关系。金融体系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持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实体经济缺乏金融体系的保障,也使发展稳定性受到影响。通过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发展过程中两者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来协调两者的发展关系,希望可以合理利用两者的关系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悦.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5
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制度障碍
一、引言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二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常态下,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实体经济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尤其在新常态下,稳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保障。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趋于放缓,同时加之金融改革迅速推进,金融资源供给有所增强,但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也凸现出来,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依然较多,除了传统的渠道不畅、激励不足,还面临经济增速下降与社会融资多元化的挑战。另外,金融供给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凸显,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风险频繁。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指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难点和侧重点,并从政策调控、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内生动力等几个方面提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二、新常态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难点
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步提升,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一定制度。目前我国正规金融占整个社会融资的绝大部分,但正规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服务中小企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传统商业银行限于自身体制原因,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而地方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有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造成间接融资渠道不畅。与此同时,我国直接融资渠道还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中小企业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与此同时,我国民间融资有待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国家虽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但相关制度细则未出台,使得民间资本受到严格的进入管制。
其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够的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目前,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可以发起成立中小金融机构,但同样由于银监会对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规定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有限,造成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从渠道看,由于制度性的规范,民间资金极易偏离实体经济发展方向而过度追求投机性,以致演变成犯罪行为,反而易造成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再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民间融资具有天然的逐利性,更像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表现为近年来房地产和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虚假繁荣问题严重,投机性的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产生,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加之外部需求的萎缩,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究其原因,在于民间融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缺乏相应的回报激励。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体系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的变化而产生了套利空间,正规金融体系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向民间融资市场,使得原本获取信贷较难的实体经济更难生存。综上所述,当前实体经济领域的融资无法形成对正规和非正规金融资源的吸引力。
三、新形势下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需要继续加强。总体来看,目前无论是制度,还是渠道不畅和激励不足的问题,都是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导、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在加强上述体系的同时充分发挥间接融资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主要思路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调整,遏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适时破除体制机制约束,拓宽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提高实体经济收益水平。既要发挥好正规金融体系作用,又要引导民间融资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要重视顶层设计,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在完善监管的前提下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领域,要综合采取各类手段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支持创业型中小企业,降低债券发行门槛。规范民间融资发展,尊重民间金融等融资方式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相关投资管理机构,遏制虚拟经济的严重泡沫化。
二是优化财政和市场支持手段,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转型升级领域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调控手段。积极运用财政手段,促进金融机构提高风险判断和定价能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财政补贴力度,有效吸引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要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市场正常利润率回归。
三是增强内生动力。要继续调控房地产政策,完善调控机制,引导楼市健康发展,加大处罚违规炒作行为,完善市场监管,强化市场流动性管理。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减轻企业负担,加快落实营改增各项要求,清理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切实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四是督促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对金融的新需求,推进服务创新,金融功能服务。要创新信贷理念,加大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生产流通型骨干企业发展,大力提升小企业信贷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方法,多渠道支持商户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伟,陈斌开.银行信贷与中国经济波动:19932005,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3期),2009年4月
[2]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和主要内容,金融研究,20lla,第1期
[3]周小川.金融业要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时报,20llb,12月21日
作者简介:
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范文4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04-0021-05
“虚拟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虚拟经济源于虚拟资本。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产业资本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从资本批判的角度,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是货币经营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变化的新形式。二十世纪以来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逐渐引发国内外学者对虚拟经济发展研究的关注。成思危(1999)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文化、艺术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一般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界定虚拟经济研究范畴和理论框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研究方面提出了诸多见解。国外关于虚拟经济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相互影响方面,侧重于金融市场的收益分析及实际产出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经济运行方式影响的研究较少,有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产价格与实际产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方面。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作用机制方面,可追溯至魏克赛尔及凯恩斯的研究,他们在以货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制方面做出了先驱性分析。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中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累积过程理论,该理论揭示了以利息率为中介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方式。凯恩斯将投资者预期考虑进分析过程,预期的不确定性使投资行为趋于复杂,认为当资本边际效率高于市场利率,投资扩张;反之,投资缩减,但利率的传导机制并未发生变化。
Guttmann(1994)通过研究美国1972--1982年萧条期间的重大结构调整,认为这10年美国虚拟资本的爆炸式增长,为其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巨大动力。Carter(1989)、Crotty与Goldstein(1993)、Goldstein(1995)、Tobin(1984)和Zinn(1993)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对实体经济部门造成负面冲击。Binswanger(2003)认为投机泡沫可以持续的三个前提条件是实体经济面临动态无效约束、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使得金融约束得以放松以及实体经济中的总需求面临约束。Green(2003)通过研究资金流量、利息率和资产价格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出了金融部门发展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思路。Caporalea和Spagnolob(2003)通过构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模型,分析了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
卢卡斯,门克霍夫(2004)通过对德国金融资产比率分析,认为以金融部门为代表的虚拟经济部门已经与实体经济分离,并辨别了三种分离假说,对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构建了典型的“背离假说”论证模式。“背离假说”认为,过去实体经济处于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虚拟经济部门扮演辅助实体经济发展的角色,但现在这种支配地位发生了颠倒,金融市场依据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运行,实体经济不得不适应虚拟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卢卡斯,门克霍夫等总结了三类分离假说,进一步拓展了对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现象的认识,具体如下:
第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市场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及独立信用扩张能力,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部门分离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这种分析思路较接近于凯恩斯主义的假设,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看作是必然的。Strange(1986)引用Minsky的金融不稳定假说,从金融市场不稳定性角度分析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必然性。Chick(1993)通过对银行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认为信用扩张促使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日益分离。Schulmeister(1996)通过分析日益增长的政府贷款及相对下降的私人投资现象,认为债务上增加的利息支出必须由相对减少的实物资本及公司利润弥补,从而产生了利息与利润的分离。
第二种观点认为,金融部门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对实体经济具有根本性破坏作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obin(1984)、Schlesinger(1987)、Ehrlicher(1989)、Hesse等(1994)、Filc(1996)以及Emunds(1996)等。其中Tobin(1984)着重从金融市场中的短期投机行为进行分析,在《关于金融系统的效率》一文中,通过分析信息套利效率、基本价值效率、完全保险效率及功能效率,认为金融部门逐渐关注存货与交易量,持续的交易和具有最小交易成本的金融市场吸引了短期投资者,大量的投机行为扭曲了价格并引起了负面的外部效应。Schlesinger(1987)通过分析企业融资行为改变的动因,认为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金融上层建筑出现不成比例的增长。Emunds(1997)认为,由于“羊群效应”及“权益要求”的外生增加促使投资者兴趣转向金融资产,从而使有限的金融资源以限制实物资产投资的形式被金融部门吸收,最终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由此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会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
第三种观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认为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但破坏性程度取决于政府的政策选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Tietmeyer(1995)、Stottner(1997)及Borio等(1994)等。其中Stottner(1997)总结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主要从价格泡沫引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角度进行分析,并认为如果存在绝对支配,投机者们可能更为富有,但实体经济却可能遭受严重损失,造成的后果是金融部门的投机破坏了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基础;相反,在不存在绝对支配的情况下,因价格泡沫导致金融与实体经济分离存在一定极限而不可能无限扩张。Borio等(1994)通过对资产价格膨胀进行分析,解释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分离现象,其通过对13个工业化国家1970-1992年间资产价格变化的分析,认为资产价格与实物资产价格的脱离主要源于解除管制导致的信用扩张。
Sachs(2004)研究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者的发展逐渐背离,在宏观经济体系内,实体经济处于首要位置,其次是金融。Krippner(2005)提出金融化是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
易和商品生产渠道的一种积累模式,并利用数据分析验证美国经济正深入地进入金融化发展模式。Crochane(2005,2006)利用时间序列及横截面数据,通过建立以股票溢价和消费为基础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关系,并认为金融市场回报率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
Jacobson等(2005)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具体分析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问具有联动效应,宏观经济政策变动对金融市场波动会造成直观影响,而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冲击效应。Hudson(2008)分析二十世纪以来多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探索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问的关系,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需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保持在一定水平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需防范超出该范围而引发的危机。Gregoriou等(2009)运用ARCH模型,利用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的月度数据分析美国股市回报与实体经济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股市波动情况能较直观反馈实体经济变动状况,并对金融部门决策产生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到消费及短期内实际货币供应量情况,并认为消费在短期及长期内都是相较于股市回报更为敏感的经济变量。
二、国内研究
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了对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及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刘骏民(1998)给出一个加入证券交易的新货币公式,进一步说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分流向两个市场即代表实体经济的产品市场及代表虚拟经济的证券市场。刘骏民(2003)指出,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虚拟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实体经济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相互作用关系。
刘骏民和伍超明(2004)通过构建货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三部门关系模型,推导出货币量增长率是实体经济增长率和虚拟经济增长率的函数,通过对虚拟资产收益率和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差异分析,描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经常性背离关系。伍超明(2004)认为世界经济虚拟化的趋势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成为一种常态,由于货币循环流模型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资金流量占比和其规模之比不能保证保持相等状态,虚拟经济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消极影响。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l所示。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
李宝伟等(2002)提出资产定价的微观基础是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联的重要途径。彭卫民等(2002)认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以及虚拟资本中的长期资本会以某种方式与产业资本融合。刘东(2003)认为实体经济良性运转将有力支撑虚拟经济发展,虚拟经济的稳定性最终以虚拟资本是否能够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基础,虚拟经济发展需与实体经济发展保持协调关系。
刘霞辉(2004)利用资源转换概率模型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认为从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来看,任何一方面的偏离均对增长无益;从短期看,任何投资不均衡均有可能引起宏观经济大幅波动。刘金全(2004)通过相关定量研究,进一步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在规模与活性上的相互作用,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具有显著的反馈影响。
王国忠等(2005)利用1919-2004年的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实证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关性的时变特征,验证了经济虚拟化后虚拟经济作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的经济系统的独立性特征。马卫锋等(2005)利用我国27个省市区1978-200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我国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通过投资总量而非效率提高的途径实现。周业安等(2005)在国外学者现有研究基础上构造我国金融市场化指数并将其引入标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型中,发现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实体经济增长,但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呈相反关系。近年其他学者的研究如表2所示。
(三)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国内一些研究认为需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形成泡沫经济,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关系的研究,不能只关注虚拟经济引发泡沫经济这一负面影响,需进一步研究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间的更深层次关系。刘骏民(1998)认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存在密切关系,但二者不能等同起来,泡沫经济是虚拟资产价格膨胀的结果。陈文玲(1998)认为,当虚拟经济脱离实物经济过度膨胀时,形成了虚拟经济的经济泡沫;但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并不确切,只有过度虚拟部分形成经济泡沫,并认为决不能抑制虚拟经济的发展。李晓西等(2000)在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联过程中,引入泡沫经济形态的中介作用,认为泡沫经济主要体现为产品名义价格与基础价格的严重偏离,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的结果。近年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总结如表3所示。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侧重于研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贡献在于:(1)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奠定基础。(2)从经济发展的宏微观层面具体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相关理论已较成熟,应用的具体实证方法对研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此外,国外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定量研究较少,关于应用何种计量方法判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状况尚未有统一定论。(2)对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原因提出了背离假说,缺乏应用于实际经济分析的有利论证等。
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发展金融经济的前提就是要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经济的长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实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能够提高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综合水平,为了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要注意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一)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发展的基础。货币的产生是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金融经济想要得到长期良好发展,想要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增加实体经济在市场上的份额。发展实体经济能够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具体体现都是通过实体经济来表现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两者分离的现象,例如货币转轻和存差扩大。但是在解决问题时是不应该只是看到现象的,而是应该解决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
(二)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运行有促进作用。金融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在资源利用与支付结算两个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金融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能够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化,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据大多数发达国家的金融经济发展状况来看,金融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金融经济本身的长期运行,一定程度上也拉动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就应该重视金融经济的发展,来加速国民经济的成长。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对策措施
(一)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建设。金融经济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环节当中都离不开对于金融经济的利用,因此就要利用金融经济的广泛性不断的吸引更多社会中的相关人士参与到其中,加强与他们的合作,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好互动。政府部门首先就是要积极增加对于金融经济的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各阶层的相关人士参与到金融经济当中,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协作。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中的各类产品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体系。在金融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对其进行积极指导,主动加入到完善金融体系建设的队伍,积极关注金融经济发展的实时动态,大力为金融机构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各自得的发展状况颁布一些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增加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加强金融经济风险的预防和管理,进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二)加强对于金融机构监管的力度。不断完善金融经济体系与制度是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的基础,用金融制度来约束金融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国民市场经济体系之下的金融体系制度尚未健全,这就会出现在金融交易当中的投机现象,并且还会有大量具有盲目性的金融交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不良现象的整治力度,不断地建立更加健全的金融制度,从而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长期发展。
(三)净化金融经济的交易环境。想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就需要为金融交易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要政府部门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责,能够有效地对市场中进行交易的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管,是社会各界的相关人士都能够有意识的提高自身对市场环境的维护与重视。二是政府部门要能够减轻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与税收负担,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对于交易的监管力度,使其能够合法有效的进行。政府还可以颁布一些政策来促进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资金利用比率,增加中小型金融机构的股权数量,有利于加强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经济实力,不断减小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三是要加强金融经济的信用市场环境建设,不断加强对于信用中介组织的建设,增加诚信金融机构的数量,进而促进金融行业的长期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根据现在金融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的拓展金融经济活动的内容,使金融债券和金融资源都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金融经济市场,并且能够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最后,想要推动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结合科学发展观,积极为金融行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外部环境。
(四)拓宽金融行业融资渠道。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也是能够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良好互动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就是要构建一定的联系机制,使经济管理部门能够准确的获取各类的信息通知,也能够及时调整金融产业的相关规划,不断的完善金融行业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还能够有利于及时的调整金融政策,及时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政府要积极参与到金融机构的招商引资过程中,要积极引用金融专家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清理金融服务行业的障碍,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积极的参加各类与金融相关的活动,不断调整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观念并不断完善信贷政策,使社会各行业与金融机构能够进行有机结合,进而促进金融企业的正常运行,拓宽金融行业的融资渠道。
(五)加大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要想加强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的监管力度,就要不断完善金融体制机制。要不断加强政府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相关规定的制定和管理。根据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引进民间资金,并不断加强对民间资金的监管,要禁止非法金融活动的出现,减少金融经济在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与安全隐患。要不断对金融体制机制进行创新与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制度。用改革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职能,不断提高对金融行业的监管效率与质量,减轻金融机构在市场环境中的发展压力。
三、结语
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范文6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第一季度的一些数据不太令很多人满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链存在一系列不协调、甚至比较严重的矛盾。央行公布的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6.88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体经济面资金非常紧张。
用更长时间来看,2012年11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这一年多以来,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没有降低,并且在今年前几个月与上年相比上升的幅度更大。融资成本的上升必然让实体经济目前的困难雪上加霜。与此同时,资金量非常大,M2接近117万亿元,早几年人们讨论中国货币超发,虽然我并不赞成这一说法,但是毕竟有如此多的钱、基金,市场出现了宽货币、高利率情况,而这两者并存在金融界是不能解释的。
金融业采用银行信用
回顾中国金融发展过程,按照经济学理论,金融最初有居民部门和实体企业部门,二者相加是实体经济。居民部门是资金拥有者,实体企业部门是资金需求者,二者之间直接发生金融的资金交易,这是最初的形态。
实体企业在商务往来基础上,有了交易。这些交易从金融角度看,最初形成的是商业信用。但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机制切断了居民和企业间的直接金融联系,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居民无法把资金提供给企业。计划机制切断了企业和企业间的金融联系,原料采购、零部件采购是计划分配,生产任务规划规定,产品计划销售,不会发生企业间的商务往来,由此商业信用无法建立起来。
在这一基础上,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35年来,改革过程中的金融行业,实际采用的是银行信用。M2今年4月接近117万亿元,其中由央行发行的流通中货币不过5万亿元,还有近112万亿元从何而来?通过银行再创造,用存贷款机制、货币乘数再创造货币而来。
直到今天,人们谈的很多金融都建立在银行信用上。如果实体经济部门资金紧缺,人们会马上想到松和紧。所谓松紧,在现实中表现为对银行再创造货币的松和紧,是通过存贷款过程多创造一些,还是通过存贷款创造一些。
在目前条件下,近年来典型的现象是新增贷款的行政管控还管不管、控不控。如果新增贷款行政管控继续坚持,就意味着银行不能通过存贷款机制创造更多资金。这些也有另外的表现,表内管控,同时发展一批表外业务,有人称之为影子银行。实际上,这不是影子银行,而是银行存贷款的补充品,不是替代品。一些人依然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讨论,当前如果放松一点,明天就会累积更多风险,造成更多问题。有人问是不是需要放松呢?问题关键不在松紧上,而在于金融改革。
把握三大要义
从中国当前来看,要调整实体部门和金融部门不协调、不对称的状态,关键问题是改革。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转型、资本账户开放、股票发行等,牵扯到方方面面。中国现在展开金融改革,有三个要义必须把握。
第一个要义,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成本。该问题不解决,剩下的问题都难以解决。金融部门改革的效率不该用金融机构的赢利水平来衡量,而是应该看实体经济部门。从企业角度看是融资成本降低,从广大资金供给者、城乡居民来看是其能不能分享到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也就是人们能不能通过金融过程获得财产性收入提高。
现在一些被称作新生事物或者具有发展前景的金融现象还有不确定性,比如网贷P2P。虽然使资金供给者的收入有所提高,但大大加强了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甚至导致成本超过20%。有几家企业有这种盈利水平?没有。所以,实际借钱的人是在救命,救命时是不讨论价格的,这很可怕。这只能使实体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不是改革的方向。
第二个要义,改革过程中应该让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拥有更多的金融选择权,金融本来是从他们当中内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当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体,180万亿元的金融资产银行占了160万亿元,今后的金融改革是发展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还是发挥银行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所谓的资金松紧,其实就是继续发挥银行在创造货币方面的作用,强化银行配置资源的作用,但是中国这一条路恐怕已经走到了极限。各种风险如今在银行系统内非常之大,经济下行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大堆不良资产。
现在金融体系中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实体企业融资成本越来越高,最后一定将影响到银行。PPI已经27个月负增长,去年5月份开始在银行体系内出现的“钱荒”、“钱紧”已经预言到这一状况,所以这些情况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要发挥实体企业、城乡居民在金融领域的作用,就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让居民和企业进一步进入金融市场。中央再三强调,要降低金融为自己服务的比重,可是这一比重还在提高,原因是金融市场基本是金融机构在自己玩儿,必须改变这一点。
第三要义,改革千头万绪,在改革进程中不能有大振荡,大振荡引起的经济、社会面振荡会很大,但是改革又必须切中实际有效展开,怎么办?应该分轻重缓急,先做容易做的工作,这部分工作效益极大。
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不是某方面的改革,应该让公司债券回归直接融资。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西方经济实体,公司债券都是直接金融工具,连接着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公司债券的价格制度是双方统一价,公司债券的利率高于存款利率,低于贷款利率。如果双方直接连接起来,公司债券利率高于存款利率可以分享到财产性收入,而公司债券低于贷款利率,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可以降低。本世纪以来,公司债券在大规模发展过程中,几乎全部被金融机构购买,成为间接金融工具。
中国金融业该改革了。要改进的不是银行信贷松紧的问题,而是尽快让公司债券直接对接资金供给者。资金供给既包括城乡居民也包括广大实体企业。4月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万亿元,各类企业的存款余额53万亿元,二者加起来达到100万亿元。只有让居民持有企业债券,才能一方面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向实体企业有效地进行现金管理和资产安排,缩短金融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