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本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基本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基本概念

会计基本概念范文1

1)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外部成本并重;

3)计量由简单的加减向综合化和数学方向发展;

4)以货币计量为主向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并存的阶段发展。

关键词:会计成本;成本概念;传统成本;现代成本

一、会计学中的成本概念

会计学的成本是根据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情况汇集和分配所发生的生产费用,所计算出的一定数量产品或劳务的个别劳动耗费的补偿价值。它可以用来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性资金耗费、计算企业损益、考核企业耗费水平、限定生产经营性耗费补偿的范围和数量等等。会计学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点:

(1)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不涉及企业与外界和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费用。

(2)是对历史的反映。只关心实际发生的成本,不关心未来的产出。

(3)能够以货币加以计量。只核算企业成本中可以在货币支出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部分,不包括应计入而不能在货币形态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成本。

(4)只计量实物资本成本,不计量人力资本成本。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作了透彻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经济内涵。他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商品的价值W,用公式表示是W=c+v+m,公式中(c+V)这个部分即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用的劳动价格的部分对于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马克思从耗费和补偿两方面对成本进行论述。成本从耗费的角度看,是商品生产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劳动价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经济内涵;成本从补偿的角度看,是指补偿商品生产中资本消耗的价值尺度,即成本价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费又必须在价值和实物上得以补偿的支出。马克思的企业成本理论揭示了成本的经济内涵。

(1)从成本的经济性质上看,其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耗费的价值度量,体现了成本的可计量性。

(2)从成本经济内容上看,成本是商品价值(c+v+m)中的前两部分。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成本是生产该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

(3)从成本经济本质上看,成本是为生产一定数量和质量劳动成果发生劳动耗费的价值补偿,体现了成本的可补偿性。

三、西方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

(一)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概念

传统经济理论中的成本理论主要是从厂商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生产经营中如何通过比较各种成本支出方案,最终作出生产决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获得一定利润或以一定成本支出获得最大利润。也就是说,传统成本理论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出发点,主要研究生产成本问题。传统经济理论中主要包括生产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几个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产成本。由于生产过程本身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产要素的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生产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内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产者来不及调整某些生产要素的情况下,生产一定的产出数量所花费的成本。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TVC)两部分,前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后者可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呈现递减、不变、递增的态势。短期成本有两个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边际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总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随产量增加而递减: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总成本(AC)、边际成本(MC)随产量的增加而经历递减、最小、递增三个阶段。

(2)长期成本。是生产者在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数量的情况下,进行生产所花费的成本。长期成本只包括可变成本,它是短期成本从长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组成。长期总成本曲线(LC)、平均成本(LAC)曲线分别是短期总成本曲线(SC)、平均成本线(SAC)的包络线。企业可根据长期成本曲线来作出生产规划。

2.边际成本。它是成本计量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边际成本就是指由于厂商产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成本费用。它可以通过总成本增量和总产量增量之比表示出来:MC=dTC/dQ.

由于边际成本即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变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单位可变成本又存在着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因此作为它变动的结果,边际成本(MC)也必然是一条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边际成本作为一个动态成本的概念,对平均成本(AC)的水平及其变动趋势有着重要影响,表现为: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当MC>AC时,AC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当MC=AC时,AC为最低。

另外,边际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长期所有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时,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同机会成本一样,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家系统地考虑各种可替选择成本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机会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所言,我们最难以做出的决策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还是少做些。

3.机会成本。经济学一般着眼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故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从事某种选择所必须放弃的最有价值的其他选择。”机会成本不是实际的支出,而是对资源配置的一种度量,表达了稀缺与选择之间的基本选择。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实际的支出,不关心已经发生的成本,而关心未来的产出,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预见。

把机会成本作为现实的重要因素,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决策者全面考虑可能采取的各种行动方法,以便为有限的资源寻求最为有利的使用途径;

2)有助于人们理解货币成本和真实经济成本之间的差异,从而也就解决了资源的使用在会计上是盈利,在经济学上是否有效的问题。

(二)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

现代成本理论突破了传统成本理论仅仅围绕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业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细胞与外界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之间发生的成本费用。

1.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的进行生产的代价,它既包括各项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种各样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单个厂商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比如厂商生产经营中排放废气或污水,会引起空气和水资源的被污染,造成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引起社会环境治理投资或费用的增加。这一部分投资或费用尽管是由于厂商的生产行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厂商承担,而是社会来承担。这种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成本。

2.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西方学者对交易成本定义众多,但并无质的差别,只是其侧重点或范围不同而已。科恩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支付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签约的交易费用;二是签约后的事后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概念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属于交易成本的范畴。

交易成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成本是发生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离开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交易活动不可能发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会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领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产成本。

3)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成本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

关于交易成本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传统成本价格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经济学家正在完善对交易成本的计算。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诺恩,计算了美国1970年交换部门的交易成本,占美国GDP的45%。张五常估计的香港交易成本占香港GDP的80%,交易成本数额巨大。正如有学者所说:“如果说亚当。斯密时期的经济学家在构造他们的模型时,忽略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产生的费用的话,那么现代的经济学家再也不能忽略数额巨大的交易费用了。”

四、会计学成本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成本概念,赋予了成本本质的规定性,体现了成本的个别性和可补偿性,揭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它对于研究对比会计学成本和西方经济学成本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2.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其与传统经济学中的生产成本,边际成本范畴相同。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和边际成本概念已经比较成熟,其理论也广泛地运用在会计学实践上。

3.会计学成本与机会成本。在传统会计学上,成本只是企业实际发生的,但忽略了机会成本,经济学则关心企业如何作出生产和定价决策,衡量成本时就包含了所有机会成本。在会计学中引入机会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传统会计在现有以核算为主的基础上加强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学者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主张计量股权资本成本,将其视为真实成本,纳入会计核算中来。机会成本不是对传统会计成本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成本分析的补充,扩展了传统会计成本的内涵。

4.会计学成本与社会成本对比。根据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价值消费和补偿的有机统一体。为此,人类的劳动消耗需要补偿,自然资源的消耗同样需要补偿。而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业微观本身来处置成本补偿。若单个企业的生产行为造成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和污染破坏,而不计入社会成本,就会以牺牲社会环境质量为代价而虚增企业盈利。社会成本概念告诉我们,应从可持续发展实际要求出发,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成本耗费和补偿问题。为此,众多学者提出将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应的环境会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在成本中反映企业生产商品对社会资源消耗和损失程度,求得实际成本的真正补偿。

5.会计学成本与交易成本。传统会计学成本重点研究生产成本,但在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除生产成本之外的资源耗费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据交易成本相关理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是契约联结的网络。企业不仅与人力资本的提供者(雇员、经理)、实物资本的提供者(股东、债权人等)缔约,也与原料供应者、产品购买者缔约,还与政府缔约政府管制契约,与社会缔结有关社会责任的契约,故形成了人力资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畴,这些成本范围随着各种条件的成熟,会最终进入会计成本的研究范围。

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传统会计学成本是适应于传统工业经济,在新的经济下,要求会计模式也要进行相应变革,而经济理论恰恰为会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通过会计学与经济学成本之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学成本的发展方向,从中可窥视出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势。

(1)传统会计成本正从单纯计量过去信息,正向能动地运用信息参与决策,提供未来信息的方向发展,即由静态向动态,由计量过去到计量未来。

(2)会计成本由重视企业内部成本向重视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并重发展。

会计基本概念范文2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从而形成了我国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以及准则实施指南形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后的基本准则更多地体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会计基本准则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本准则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发挥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但是不能代替作为理论范畴的概念框架,绝非等同于概念框架。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我国会计基本准则

“概念框架”一词始见于美国会计学会(AAA)于1966年公布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中。目前,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概念框架的定义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提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F)是由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基本概念组成的连贯的理论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能够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 CAS)也为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定义了一系列的概念基础。从目的性来看,会计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指导、评估和发展具体准则”。从内容来看,会计基本准则要比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简洁得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各条款进行了细致分析和研究,基本准则只罗列具体准则应当遵守的各条款,没有予以相应的理论阐述,隐含着会计人员均已清楚这些条款的理论意义。 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基本准则不能等同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新基本准则对目标的描述,只在第四条中用一句话列出,规定过于简短且阐述得不是很准确。此外,会计信息还应具备一系列质量特征,也就是说各个质量特征之间具有层次性,同时该层次性也是为了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这又体现了目标和质量特征之间的联系。我国新基本准中只是列举了十个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并没有说明他们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分出层次性。确定目标和识别基本概念主要是用目标指明方向,用基本概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将基本准则作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部分,并将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这样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模糊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地位。我国应积极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利用CF作为沟通财务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准则的桥梁,已经成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西方主要国家在制定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普遍做法。而且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使准则制定者难以充分预见会计准则必须适用的各种商业情况,在这种形势下,构建CF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定位

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如何处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企业会计准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有三种看法:(1)“同一论”,将《企业会计准则》视同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它进行重新适当修改;(2)“并存论”,在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适当修改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份概念框架;(3)“替代论”,取消《企业会计准则》,重新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陈国辉,2007)。那么该如何取舍呢?笔者赞成和主张第三种做法。应该用一个逻辑上更加严密、理论上更加深入和完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取代目前并不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会计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国际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模式,概念框架游离于法律体系外,仅用于理论指导,不需要被严格遵守,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另一种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模式,会计准则规范(概念框架)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等法典中,或者得到法律的支持,具有法律效力。国际上渐渐向第二种模式靠拢。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级次进行重新排列,将概念框架提到具体准则之前,作为公认会计原则的第一级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3)。增强概念框架的权威性,提高其法律地位是国际上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并颁布的,根据我国的具体环境,我国研究和制定概念框架要注意这种趋势,恰当地确立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由财政部牵头,聘请学术团体来共同制定。这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就能够作为会计法规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对缺乏会计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进行指导。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

借鉴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三项内容。

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2)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3)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在充分考虑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的情况下,会计目标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订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我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定位于三重目标,即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会计对象亦即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应如何予以界定,会计理论界尚有争论,传统的观点认为是价值运动(包括价值增值运动)。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究竟反映和监督什么内容,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会计假设,又称基本前提,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若干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基本概念代表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

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财务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它们均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便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应具备规定的质量特征。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

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分别当做不同的会计要素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会计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 图解教学法 问题导向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8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Taking Accoun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HE Ying

(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ccoun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and explores the combination of ques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nd case study with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 oriented method; case study

1 研究背景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是研究如何运用正确的会计方法真实、客观、及时、全面、系统、连续地确认、计量、记录与列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及其反映的经济信息的一门学科。“会计学”课程是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本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工作组织与程序三部分内容。被誉为“商业语言”的会计学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具体核算方法和多样组织程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寓教于乐并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试图将学生原本印象中枯燥的会计学原理、纷繁复杂的会计核算变得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一些、更有趣一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会计学基本概念为起点,以知识脉络为主线,通过运用图式呈现基本概念、章节基本知识点及其脉络,帮助学生轻松入门,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能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从而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好地学以致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图解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图表、图例、图片、图形、图像等形式,结合语言、文字、字符及其他形式,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事实、事例、事件和过程的形态、性状、关系模式进行描述和展示,使受教者加快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对事物的构造、机能、功用、特点、外延与内涵有更清晰的认识。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Tony Buzan创造了简单有效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改进笔记方法的思维导图,到David P.Ausubel(1978)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只有学习者了解所要学的概念的意义,学习才会有成果。因此主张教学首先要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教授新的概念,与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再到Novak and Gowin(1984)带领一个研究小组在康奈尔大学推动一系列活动的结果显示概念构图法是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学习方法。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结合特定教学领域实践展开了图解教学法研究。

邱垂昌(1988)、陈美纪、康自立和徐敏芳(1999)以中级会计学教材进行概念构图实验教学。邱垂昌、陈瑞斌(2000)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概念构图能有效促进学生高层次认知及帮助学生整合观念,亦有助于学生较低层次认知能力的培养。何治玲(2002)探讨将概念构图与合作学习应用与会计科目教学。陈莉(2008)提出运用会计图解教学法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系统归纳,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知识。陈牡丹(2009)以概念构图法融入会计案例,发现多数学生肯定概念构图法对于厘清题意、拟定解题计划、搜寻及应用相关会计原则与概念有益。莫锦笑(2009)认为在各种教学方法中,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如果较多地使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会更好。冯建荣(2009)强调加强会计学教学的系统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与特点,应较多地应用图解教学法。陈其末(2010)在多年的银行会计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图解教学法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银行会计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图解教学法,应当把图解教学法作为银行会计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容辉(2010)认为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进中应较多地应用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肖建义(2011)认为会计教学实践证明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会计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抽象的会计知识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彻、更深刻。任丽丽(2011)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认为会计教学,尤其是非经济类专业会计教学中,最能取得满意效果的是图解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吴娟娟、周台龙(2012)实证研究发现图解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成效。姚艳(2012)、姚艳、徐海清(2014)认为将图解教学法应用于基础会计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习者注意力,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郭红彩(2014)采用DID模型对概念构图法在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概念构图法的确对学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帮助学生跨越会计核算的障碍,使学生能从琐碎枯燥的会计分录中解脱出来,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方法也可延伸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

综上所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将图解教学法应用于“会计学”等相关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会计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以案例教学法为载体,不断丰富图解教学法的内涵。

3 图解教学法应用特点分析

3.1 化繁为简,突出要点

“会计学”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会计学专业术语,这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将这些繁杂的基本概念通过简单、形象的图示展现出来,使学生既能快速把握相关基本概念的要点,又能全面、完整地理解这些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例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等专业术语对于初学者而言比较抽象,教师通过简洁的图示讲授这些基本概念,化繁为简、突出要点,有助于初学者理解和学习。如图1所示。

3.2 化零为整,强调整体

“会计学”课程围绕企业资金运动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交易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列报,为相关决策者提供经济信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该课程主要讲述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组织程序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将企业纷繁复杂的经济交易、丰富多彩的财务活动、纵横交错的财务关系等零零散散的每一个知识点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主线连接成知识链条,使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同时能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例如: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主线,将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账簿―财务报表等知识点通过图解教学法可化零为整,有助于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及知识链条。如图2所示。

3.3 化整为零,拓展链接

“会计学”课程内容与“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审计”、“战略管理”、“管理学”等课程相关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把握“会计学”课程本身知识脉络的同时,链接相关课程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课程之间的关联,构建系统的开放式知识网络。例如:企业以资金运动为主线发生的筹资、投资、营运及收益分配活动是“会计学”课程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财务管理”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同,这些财务活动的结果都会集中反映在会计工作的成果“财务报表”中,这也是“财务分析”课程分析的依据和主要内容。“会计学”课程重核算、“财务管理”课程重管理与决策、“财务分析”课程重分析与决策。与此同时,企业的上述财务活动与“经济法”、“税法”、“管理会计”、“审计”、“战略管理”、“管理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相关联。教师通过图解教学法链接相关课程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学习“会计学”及相关课程。如图3所示。

4 图解教学法应用要点分析

4.1 图示准确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一个挑战在于图示的准确性。无论是表达“会计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还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课程之间的链接,都要求教师保证提供图示的准确性。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全面、系统、深入地掌握课程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4.2 图示简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二个挑战在于图示的简洁性。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发挥提纲挈领、突出要点的作用。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简洁的图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握课程要点与实质以及相关构图技巧。

4.3 图示完整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图解教学法的第三个挑战在于图示的完整性。无论是表达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还是强调重点与难点,只有完整的图示才能保证所呈现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使学习者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构建知识链条与网络。这就要求教师系统、完整地把握课程及课程之间的联系。

5 图解教学法应用融合

在“会计学”教学实践中,图解教学法的确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将图解教学法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法融合应用会锦上添花。笔者认为图解教学法应用融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5.1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思考、学习课程知识,还要肩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结合课程内容,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课程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

5.2 图解教学法为主体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为引导提出问题,以图解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轻松入门、把握要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网,系统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5.3 案例式教学法为载体

在“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章开篇和小结时结合实际案例围绕章节基本知识点、重点与难点提出问题,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图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习者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系统理解和应用章节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图示教学法应用融合的要点是教师以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为引导、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以案例教学法为载体系统教学。如图4所示。

6 结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概念构图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台湾学者在中级会计学领域探索概念构图实验教学,21世纪更多的教师在不同学科教学领域特别是会计学教学领域实践着图解教学法。实践证明,图解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在酒店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中应用图解教学法,可以发挥其化繁为简、突出要点;化零为整、强调整体;化整为零、拓展链接的特点。同时,以图解教学法为主体,融合应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会计学”课程。

参考文献

[1] 徐平.图示与图解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大(经济),1995(3):91-94.

[2] 王文海.现代教学的“十大教学法”(一)[J].中国电子教育,2005(2):62-64,75.

[3] 赵国庆,陆志坚.“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8):42-44.

[4] 吴娟娟,周台龙.图解法对提高成本会计学习成效的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4-29.

[5] 陈莉.《基础会计》教学方法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147.

[6] 莫锦笑.《会计学原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2):80-81.

[7] 冯建荣.会计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4):72-73.

[8] 陈其末.图解教学法在银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10(1下):107-108.

[9] 容辉.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6中):145-147.

[10] 肖建义.图示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11(2):7-8.

[11] 任丽丽.非经济类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初探[J].河南农业,2011(7下):13,15.

[12] 姚艳.《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设计――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J].财 会通讯(综合),2012(7上):36-39.

会计基本概念范文4

一、会计准则与税务处理问题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来加以调节的。但是,企业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之间很难协调一致。

1.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由于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存在差异,所以处理原则为:不得调整会计账薄记录和会计报表相关项目金额。企业在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时,应在按会计制度及准则计算的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或减去)与税法规定的差异后,调整为纳税所得额,并据以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

2.对于经济活动的确认具有时差性。按会计准则,对企业经济活动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予以确认的,而税务部门对于增值税是按收付实现制加以确认的。由此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从而形成会计信息相对的虚假性。

3.会计与税收计征对于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处理问题。会计方面对于资本权益交易不计征任何税,只对资产经营征税,如房地产交易应属于资产经营,应征收土地增值税、营业税、房契税。一些经营者为了逃税,则利用会计手段变资产为资本后再进行交易。

会计方面对于所得税认定是以企业法人的经营行为为基础,不以经营形式或方式的变化为依据。如对于近些年普遍存在的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会计核算以企业法人为前提,税务征税以会计核算期为征税期,而承包人却以承包期为计算依据,三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承包人围绕纳税多少做文章,会计难以据实核算,税收自然缺少真实基础,从而导致国家、企业、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矛盾。

目前,对于上述矛盾认识不一。一种观点是税法应与会计准则一致,税收征缴建立在会计准则基础之上;另一种观点是建立税务会计学,将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的处理及纳税申报作以系统完整的规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处理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小规模企业多,如果把会计准则、制度与税法统一起来,有利于这些企业简化会计核算,也有利于税收征管,更有利于会计信息成本的降低。对于那些大型企业,为保证会计信息更好地为经营决策服务,会计准则与税法应适当分离。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问题

所谓两者之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种观点上:一是取消会计制度,统一执行会计准则;二是按照不同的企业状况进行分类,即一部分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一部分企业暂不执行会计准则而执行会计制度。坚持后一种观点的理由是:

1.我国企业所有制形式不仅多种多样,而且小型企业较多,尤其是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经济的推进,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些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规模及经营方式更加复杂化、多样化,无法适应统一执行会计准则的要求。

2.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时间短,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多数地方计划经济观念仍然较浓,还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要求。

3.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核算水平不高,统一执行会计准则有实际困难。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入手,帮助企业尽快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并分别建立行业会计制度。对于经营规模大、人员素质高的公司制企业,则运用统一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准则进行规范,既便于与国际惯例接轨,又便于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

上述观点虽符合实际情况,但两种观点都有偏颇,尤其后一种观点不符合竞争规律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层次互补互融的要求。为使企业更好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更要创造条件,推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执行。

三、会计准则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会计应用理论等,正是由这些内容构成了我国较为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构成会计理论体系的每一项内容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间紧密相连的,尤其是“会计准则基本概念”,与会计准则理论和会计基本理论更有密切的关系。

1.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来看,主要包括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计量、记录、报告等一系列内容。这是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和基础。

2.会计准则基本概念具有中介性质。因为会计基本理论是抽象的、具有浓厚的学术性质,一般不直接用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更不能直接用于指导和规范会计实务。会计理论能够对实践有用并发挥其理论作用,只有借助于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质来实现,也正是有了这个“中介”,才能将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自然的衔接起来,实现会计基本理论向会计应用理论的过渡,从而在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统率下,使会计理论体系浑然一体,前后贯通。

四、会计准则与审计准则之间的问题

当前,两个准则之间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协调配套。

1.目前采用会计准则的原则是先上市公司后一般企业,但审计准则是面对所有的企业,两者之间的差异是不言而喻的。

2.会计准则对表外信息披露不足,不能充分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创造力,缺乏公允性。

会计基本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新基本会计准则;优点;企业我国财政部在2006年2月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在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全面施行。新准则第一章的第一条就明确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制定准则的依据来源变得更多,它由原来单一的只依据《会计法》扩展到依据以《会计法》为核心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消除《会计法》与其它法律法规的冲突铺平了道路,为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旧准则相比,新基本会计准则还具有十个优点。

1目标更加明确

旧准则制定的主要目标是统一会计核算的标准,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建立不够明确,只是粗略的归结为“三个满足”,即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力一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由于目标很不明确,导致对其他一系列基本概念的研究缺乏内在的逻辑基础,各概念间相互矛盾。而在新准则的目标制定中修改为: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行为,以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新准则首次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即要求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能充分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以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

2内容、概念、要素更加合理

新基本会计准则删除了一些落后的概念和一些表述累赘的会计要素,通过科学的界定,使会计目标、原则和会计要素得到明确的定义。比如我国的财务会计是一个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组成的有机整体,对确认的定义为: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做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如果一个项目当且仅当满足要素定义,并且满足“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和价值”标准,就应当加以确认。计量是指为了在账户记录和财务报表中确认、计列有关财务报表要素,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新准则的对旧准则中内容、基本概念和会计要素的修改与国际会计准更加的趋向一致,认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思想,可以说,这次对旧准则的修改与当前会计改革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3条款顺序更符合逻辑

条款顺序的排列这不仅表现为新准则在整体上按照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惯例安排,而且在每一章的内容中也注意到条款之间的先后顺序。如在第二章中重新排列了客观性、相关性、及时性、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的顺序并进行了重新解释,更加具体、更加明确,可理解性更强,也更符合我国现实的需要,同时,表述也更国际化。如新准则在规定了客观性原则之后,紧接着规定“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对使用者决策有用”,说明要求我国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客观真实的,可靠的,而且还要可用,也就是说这些信息要能为需要求者提供做出决策的帮助,说明客观性在会计信息质量中的引导地位,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对会计理论有了进一步的研究,说明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需求。

4调整会计要素定义,规定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旧准则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内容确定会计要素,在这种摊大而求全的情况下对次级要素进行尽可能多的分类和定义,并规定这些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导致基本会计要素的概念与类别中的一些要素定义不一致,造成结构混乱的后果。相比之下,新准则以交易或事项对会计主体经济利益的影响重新划分会计要素,并使用资产负债观重新定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同时还吸收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以便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出企业非经常性的损益项目,为领导者做出有效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而且澄清了被动要素和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如“利润”要素强调了与“收入”“费用”要素的关系,这样就澄清了被动要素与主动要素的关系。

5会计要素定义在内涵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新准则体系下的会计要素虽然仍保留旧准则的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分类,和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主要是规定了要素的定义、确认要求和在报表上的披露,对各要素的定义、分类及特征、确认等做了微小的调整,规定的主要内容为基本概念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定性规定,相比之下,旧基本准则却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但该内容由各条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做出规定,而且,新准则对各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虽然各会计要素的定义表述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相类似,但在内涵上却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包含的意思有所扩大,对会计要素的定义更详细,更具体,如在“所有者权益”和“利润”要素中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

6明确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关系

从新准则来看,财政部在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两者的权衡中,选择了继续保持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使会计准则形成一套前后一致的完整体系;另一方面揉合了对决策有用和对受托方负责的观念,兼顾了企业投资融资的方式,满足投资方、企业主体、顾客等多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由于在具体内容,更多地纳入了概念框架的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过引入国际通用的概念且通过在信息质量的特征确认和计量上的充实,我国的基本准则至少距离IASB的概念框架已不太远。”也就是说,我国现行的基本准则客观上发挥了类似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我国财务会计准则的制订模式与西方的财务会计制订模式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但并不是说可以将我国的基本准则看成中国式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毕竟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而且保持基本会计准则的形式更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

7“可能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贯穿于会计要素之中

新准则在收入和费用定义中,将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予以表述,与资产和负债的表述保持一致,而且从理论上也保持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致性,通过新旧准则中两个负债定义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准则的主要变化有:第一,增加了“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第二,取消了“能以货币计量”。通过新旧准则两个费用定义相比较,新准则的主要变化有: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新准则合理反映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一基本特征,体现了费用与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总之,新基本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8重新界定财务报表和财务报告的区别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报表是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一般而言,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企业对外提供的主要会计信息都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在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中,有些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的,另一些是通过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财务报表是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其他会计报告的编制基础与方式则可以不受会计准则的约束。通过明确区分两者的含义和用途,突出了财务报表在财务报告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了作为反映企业基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在财务报表中的主体地位。

9明确要求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一种新型的企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在管理方式上由过去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育,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进一步分离,企业利益关系人逐步扩大到民众,合法有效的监督已经由企业内部监督和政府监督转变为社会监督。除涉及商业秘密之外,企业的会计信息要求一律公开,便于民众、投资者和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这就需要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

会计基本概念范文6

1.1教学目标不明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会计的涵义、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掌握设置账户、借贷复式记账等基本方法,形成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日常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操作技能。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上,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而目前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往往并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教师授课基本照搬会计专业的大纲、教案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其结果导致学生认为学习会计与其所学专业毫不相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偏离了非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1.2教学内容体系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不论是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都采用同样的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会计核算方法设置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受课时限制,可能只是会计专业教学的简化版本。同时因为缺乏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后续课程的衔接和巩固,许多学生头脑中无法系统理解会计核算的整体性,更谈不上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学会分析和应用会计信息。除上述问题外,当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滞后、忽视会计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强的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单一等等问题。

2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1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是针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前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整合后的教学内容弱化了对学生“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操作技能的要求,在理解会计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理解会计工作与经济管理活动之间的联系掌握会计信息的分析和使用技能。在授课过程中,各专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在模块二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方法中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了解本行业的会计知识。

2.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特点以及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本位、能力中心”的思想,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应灵活运用多种适合于学生特点和课程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

2.3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课程考核上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和要求,改革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为主导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堂表现、课堂作业、团队报告、期末笔试四个部分,评价标准如下:

2.3.1课堂表现,权重20%。平时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考勤并记录,占10%;课堂案例讨论的参与积极程度和讨论结果,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