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的公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会计的公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会计的公式

基础会计的公式范文1

关键词: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处境;展望

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含义

会计计量属性有五种,分别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其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以相关交易的公允价值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会计计量模式。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处境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债券、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进入市场交易,已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公允价值便更能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情况,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竞争实力,也更有助于相关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相关经济决策。

然而,由于我国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还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的运用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我国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相关要素市场还不成熟,不少非现金资产的市场价格较难取得;中介评估机构不规范,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估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等等。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优点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现代会计目标,支持决策有用观

由于在金融市场交易中,投资者需要的财务报告要能够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并且可以用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使财务报告反映出金融资产的当前价值,投资者可以直接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现状并做出相关决策。

2.公允价值计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由于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记录的变动会直接影响企业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使企业价值明显上涨的同时,也使企业利润得以增长,从而财务报表便能显著的表现出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潜力。企业因此便可以提高贷款批准率,调动起投资者的兴趣,吸引资金,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符合会计配比的原则

会计上的配比原则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保持时间上的配比,同一时间的收入与成本费用要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则要求进行配比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在经济内容和性质上要具备合理的因果联系。然而,配比原则还应运用在计量属性方面。也就是收入和成本费用不仅要在计量单位方面是配比的,还要满足收入按现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成本费用也应该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缺陷

1.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可靠性问题

企业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虽然能够给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相关的信息,但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当前市场价格为基础来确定的,该计量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变动性,而且公允价值信息的获取又牵涉主观判断,容易使公允价值的确定不够不可靠。

2.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易于被管理层利用,成为企业利润调节工具

在我国现阶段相关市场不够成熟、企业获取公允价值计量资料的规定不够规范、会计准则尚未完善的客观情况下,有些财务人员便会把其作为利润调节的工具,进行利润操纵,以达到其粉饰报表和其他非法的目的,最终对投资者产生误导。

3.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容易导致账面价值频繁变动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其账面价值需要每年进行相应调节,这容易导致账面价值的频繁变动,较大地影响会计利润。特别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大幅增加,使净利润不能客观的反映当期损益,对企业缴纳所得税也有重大影响。

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前景及建议措施

(一)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应用前景

虽然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遭到了不少质疑与责难,并且该计量模式确实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问题,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在目前经济条件下企业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进步,公允价值必将成为会计计量模式的主流。

(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建议措施

1.完善公允价值理论体系,增强其相关性和可靠性

有关部门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深入研究公允价值有关理论,重点对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可靠性、操作性进行研究,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和财务制度,规范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方法,颁布一些估值技术方法的应用指南,减少公允价值确定过程中的主观判断,加强公允价值计量过程的透明度与可操作性,从程序上防止人为操纵利润。

2.应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创建活跃的交易市场

尽管公允价值并不等于市场价格,但是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可靠的,也是最简便的公允价值的来源。所以同时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有效性和引导作用,使市场价值更能体现公允价值。

3.加强规范对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披露,防止企业操纵利润

相关会计准则要充分发挥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功能,应要求企业披露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相关信息,如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到期日、公允价值估值模型以及数据采集的依据,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ZK(#〗才华、赵旭,《金融危机过后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重新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0.8,8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9-16

[3]黄羽佳、张永冀,《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问题探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7.8,125-127

[4]韩雨巧、王成龙、王青,《从发展历程看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前景》,[J],商场现代化,2010.8,146

[5]刘天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对措施》,[J],会计师,2010.7,24-25

[6]林小丹,《我国企业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浅析》,[J],财经界,2010.1,191

[7]牛婷婷,《浅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的优缺点》,[J],财务会计,2011.6,115

[8]王莹瑞、周东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分析》,[J],财经界,2010.9,189

基础会计的公式范文2

【关键词】会计基础;规范化;措施分析

一、加强各方面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

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首先要对会计基础工作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要从思想上重视会计工作,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是一切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在具体工作中保持认真谨慎的态度,认识到一点小小的疏忽就可能导致会计工作所生成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单位的经营决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引起其他部门对会计工作的重视。虽然会计工作主要由会计人员来承担,但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从会计人员的管理机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人员的资格审查权由人事部门掌握,管理任免权由单位领导来掌握。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工作是一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所以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要想提高本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严把入职关,对入职的会计人员进行严格的专业素质考核和资格审查。为在职会计人员提供会计业务培训,保证会计人员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在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了解最新会计法律法规。这是与单位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用于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应当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三、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会计监督

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离不开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所以要建立、完善内部检查和监督制度,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错误,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为了更好地的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必须督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指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达到有效地管理目标,在组织内部实施的各种方法和程序。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利用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对内部财务会计工作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实践证明,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方法,是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会计控制制度主要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产保全控制制度、预算控制制度等。为更好地执行内部审计制度,需要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帮助单位管理层监督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需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旨在解决本单位存在的问题。

四、加强外部会计监督

要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除了依靠内部控制制度,还要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外部会计监督是指通过组织外部的力量对组织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

加强外部监督首先要加强政府监督,政府要督促各单位按照《会计法》《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体系,一旦发现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会计活动要及时督促改正,对于违法违纪活动要严肃处理。政府监督的方式主要是:财政监督、国家审计监督、税务监督、证券监督、保险监督、银行监督、公检法监督等。政府不但要对各单位的会计活动监督还要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和后续教育监督管理。

五、重视信息化建设,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大大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由于人们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会计信息系统正由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

六、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规范》为各单位和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要求和示范,使会计基础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水准,同时,为各级管理部门指导、监督检查各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为促进会计基础规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新形势下会计基础工作面对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规范》的一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所以要对《规范》的一些内容加以完善和修订。例如,现在的会计信息化是在原来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包含了电算化的内容而且与信息化紧密相关,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并随着社会及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为了反映时代的特点建议将会计电算化改为会计信息化。

所以,要解决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应从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总结经验,结合新形势下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的新环境,总结《规范》中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内容,给有关部门修订《规范》提出合理化的意见。

参考文献:

基础会计的公式范文3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环境;适应性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会计工作的整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而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体系,则需从会计基础工作做起。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会计基础工作这一领域尚有欠缺,难以达到有效管理,因而导致会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所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工作水平,是企业目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基础工作之一。

一、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来说,其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前者受制于后者同时又间接服务于后者,而后者的改变又会促进前者的改变和完善。企业只有对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科学合理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工作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政治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政治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是间接相关的,一般来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就企业来说,无论是哪一种政治体制,会计工作都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重要工具,这就间接使得会计工作含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色彩。由此可见,会计工作与政治环境有着间接联系,当政治体制发生改变时,市场经济体制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会造成会计基础工作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政治体制对市场经济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政治体制发生变化时,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会计工作内容的改变。另外,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很多经济条件以及监督管理政策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对会计工作也有一定影响。

2.经济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不同于政治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经济环境与其关系是直接相关的。对于市场经济环境来说,市场经济体制是随着经济环境不断调整的,经济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会计基础工作也被赋予不同的工作内容。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方式、会计规范、会计管理控制等都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另外,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会促进会计工作的不断完善,会增加会计工作的深度,扩大会计工作内容的广度。一般来说,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会提高市场经济水平,市场经济环境也就会变得更适宜企业生存,会计基础工作也就会变得科学规范。同时经济调控方式对会计基础工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会计工作的工作规范和管控力度都会随着经济调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3.法律法规、制度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来说,法律法规、制度环境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它,同时又保护着它。具体来说,法律法规、制度环境主要是指政治体制下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环境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目前来说,对会计工作影响较深的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准则等,这些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来说,既制约规范了它,同时又保护着它。总体来说,法律法规、制度环境既规范了会计基础工作,同时对其工作内容又做出了更高要求。

4.教育和文化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教育和文化环境对于会计基础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和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理想信念等也在不断改变。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来说,不同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又影响着会计思想以及会计理论的形成,同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是会计工作的一个指导方向。另外,会计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养,而教育和文化环境正好是其培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会计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对会计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会计工作的实施程度。因此,培养一个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对会计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5.科学技术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目前在会计领域,科学技术环境已经成为其工作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来说,科学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使会计基础工作变得更有效率,同时还可以促进会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会计基础工作中,很多信息的传递以及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变,都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进行高效率的管控,可以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便于调整会计工作的重心以及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会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同时还能避免由于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的失误,提高会计信息准确性和实时性。另外,科学技术的应用还给会计基础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使会计工作不断发生改革变化,从而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

6.管理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的关系

管理环境与会计基础工作是直接相关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两者之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与管理阶层有着重要联系,上级对会计基础工作管理控制的力度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一般来说,管理环境直接影响会计机构和会计管理控制,而会计机构的完善程度以及会计管理力度又影响着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另外,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内部控制体制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是约束体制、管理控制体制以及监管机制等共同组成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依靠于内部控制体制,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约束。

二、目前我国环境的变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

1.新经济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也发生了改变,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竞争压力的增大,致使企业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另外,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扩大和复杂化,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问题层出不穷。这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实现会计人员的素质标准专业化,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第二,实现企业会计机构组织标准多元化,促进会计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第三,实现会计监督管理标准法制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第四,实现内部控制体制标准系统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管控。

2.新法律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环境不断发生改变,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治政策的颁布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如何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实现会计基础工作更加高效的运行,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是当今法律环境下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是目前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3.新社会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的要求

我国的社会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公众慢慢开始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并不高,这导致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欠缺,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另外,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欠缺,会造成会计基础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公众对会计人员的评价。而如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同时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也有一定要求。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会计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有利于在公众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提高公众对于企业的认识度,间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的发展。

4.新科技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慢慢融入到了会计工作中去,因而会计基础工作发生了很大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会计机构组织的扁平化以及服务集中化,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文化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即时性和准确性,实现会计工作的自动化和实时化。

5.内部管理的改变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的要求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是开放型的,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基础前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的内部管理以系统为出发点,注重的是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另外,信息管理也是目前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与此同时还需要注意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现代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基础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信息管理控制,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注重社会整体效益。

三、会计基础工作适应环境变化的必要措施

1.转变会计管理工作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政治、经济、教育与文化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会计基础工作适应环境变化对会计工作的开展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转变会计管理工作的观念是会计基础工作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会计财政部门来说,积极组织统筹经济收益,科学合理地进行财政支出,对于企业经济实行有效调控,使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是其现今需要重视的地方。另外,还要加强对会计部门的管理控制,建立合理的奖罚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也有待加强,会计的基础管理工作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基础,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其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切实履行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权

对于会计基础工作来说,贯彻落实对其管理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推行问责制,加大管理阶层对于会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就目前来说,问责制的施行有助于责任和义务的落实,同时还有利于权责意识的形成,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另外,问责制的推行对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二,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现代化的程度。在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同时,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建设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化优秀人才。第三,注意会计监督工作之间的协调合作,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力度。第四,提高对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要求,严格进行人员的录取和筛选,培养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3.单位内部统一思想

要提高会计基础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单位内部必须统一思想,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合作,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在企业单位内部,领导管理人员要给予其足够重视,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另外,相关会计部门还要提高管理监督水平,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严格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规范会计基础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会计部门要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运行有着重要影响,要提高会计基础工作对环境的适应性,转变会计工作管理观念,严格履行和落实对会计工作的管理权,统一单位内部思想,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翟晋.会计基础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J].吉林画报,2014(7):111-112.

[2]赵爱侬.会计基础工作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7):107-108.

[3]张燕,张肖.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基础工作创新[J].财经界,2013(35):141-142.

[4]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5]孙新宪.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4.

[6]韩春伟.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业绩评价研究[D].青岛:山东大学,2009.

[7]张洪玲.基于企业环境变化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8]吴凤娟.ERP环境下电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探析[J].财经界,2015(4):211-212.

基础会计的公式范文4

摘 要 1996年,我国在传统手工会计环境的基础上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全国企业内推行资源管理系统,即ERP系统这对于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管理水平的提升一级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长远重要的意义。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设备管理是施工企业推行ERP系统最主要五大业务板块。当前许多大施工企业建立了ERP系统来使得自身的管理效率得以提升,但是部分强制性的传统规定使得ERP系统核心地位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发挥其灵活性。这些导致企业管理信息化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本文从多个角度对这一现状加以分析研究,对于如何充分利用ERP内部资源共享的优势和ERP系统的充分发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 施工企业 ERP信息系统 管理效率

会计工作是企业发挥其财务管理作用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想要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对于当前,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其企业内部加强ERP系统广泛使用进而使得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合理化。

一、引言

通过某些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施工企业应用ERP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以系统事先设计好的流程作为主要的逻辑线索,促进了企业业务和管理方面的结合,进而事先两者一体化的设计目标,使得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成为一个牢固的一体。通过该过程,能够使得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同时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管理人员在处理公司问题时候发挥决策、参考作用。但是在实际调查时候,我们会发现对于我国现在大部分施工企业来说,ERP系统集成数据处理能力在给公司会计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一些基础性的方法和规定并不能够充分适应现在ERP系统内在的根本要求,使得原有设计的会计功能不能够很好的发挥。本文从多角度将ERP系统对企业的内在要求加以分析研究,指出了企业信息化过程的不规范、不合理和僵硬化的操作,并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和完善的措施。

二、一些施工企业在ERP环境现在的会计基础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用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范本是财政部于1996颁布并实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普遍适用于传统会计环境下的手工会计工作,而在ERP环境下却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不加以修整,将影响会计信息系统这一核心模块功能的发挥,甚至制约ERP系统的运行和效果[1]。

其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ERP系统信息化高度集成的环境要求施工企业在一些财务原始凭证方面必须规范化、严谨化。但是现在企业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化已经使得某些信息失去了准确性。企业的某些会计人员在一些会计基础核算时候并不能按照原有的规定和要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记账凭证的填写制度不合理;二是会计人员在一些经济业务方面的处理并不规范。比如一些施工企业出现的不能很好地将摘要内容体现在纸质上面,失去了原有的“摘其要点,反应准确”的原有作用和要求。还有就是会计工作人员未能将企业集成凭证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会计凭证做合适的修改。还有一点就是ERP信息系统的模块固定功能、反记账、凭证冲销功能加以正确的使用,使得财务部门查账和出具报表时候不能够及时。

2.施工企业内部的ERP系统与其原有的内控制度并不能很恰当地结合到一起。相应的大部分企业的内部会计的管理制度也不能有效率的执行。施工企业内部的许多控制点达不到原有设置其岗位的牵制性和审核性作用。实际的工作中,这种系统中的许多流程环节在控制的节点上并不能很好的将施工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这严重消弱了ERP管理系统的内部会计监督职能,在一定基础上使得会计核算的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

3.在企业现有的ERP环境下,盲目的引入ERP管理系统使得企业在日后的档案方面管理的压力增大。首先施工企业原有的一些会计凭证的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施工企业的销售、采购、物流、投资等等多个管理部门的会计凭证和大量的管理信息凭证都会汇集到财会人员这里,就不再仅仅是原有的财会人员的单一的FICO凭证。ERP系统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对施工企业传统的会计档案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原有的显然并不适合。这些会计档案的归集、打印和保管范围方面的问题,在ERP系统实施以后都是施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

三、针对当前ERP系统对企业的要求和出现的问题制定的措施

(一)企业的一些会计岗位的设置和职责分工

ERP系统环境下对企业的岗位设置和责任分工要求更加严格。但《规范》中要求企业设置会计机构负责人、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和档案管理等的规定并不完全适合ERP的运行环境和管理需要;上述分工多数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性质相似性和方便人工处理和监督来设计的,而在ERP环境下的工作思路是业务流程固化后的完整执行,从会计数据的确认和采集到各种项目(科目)的统计(归集)和输出完全是一个数据流程的整体行动,不可能将系统割裂开来而各管一段[2]。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知道,类似施工企业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安全运行负责人、数据的采集输出岗位和内部审计岗等等的岗位设置都必须以企业的责任权力分立、内部牵制的原则来指导企业的岗位设置,将企业的ERP系统和岗位人员职责紧密的结合到一起。

(二)会计工作分期制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制度规定,一般情况下会计年度是将一月到十二月每一个月份分为十二个会计周期。但是,ERP系统一般应该设置多余十二个会计周期,这也是为了能够整体的组织和调整信息。这里的问题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应该明确提出ERP环境下的用户可依据企业实际需要设置相应会计期间数,同时与税务制度等进行全面沟通,避免目前做法处于灰色地带,连税务检查时都无法解释清楚的状态。当然,灵活划分多个会计期间,并不是将会计年度随意分割,当提供符合会计分期假设的会计信息时,可依据准则制度的规定合并整理相关信息,上述做法完全是出于ERP系统的内在要求和集成化思想而方便整理和传递信息的现实需要[3]。

(三)会计记账凭证类型

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是目前施工企业在记账时候采取的最为常见的几种方式,这三种已经能够将公司的会计核算软件对于一般情况的记账凭证处理加以解决,施工企业的会计的分类、汇总和查询也能得倒满足。但是新的ERP系统是将会计和业务系统有序的结合到了一起,这表明ERP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很高,实现了高度的财务业务一体化目标,普通的记账凭证不再是最主要的,其作用慢慢简化,甚至成为了整个流程的普通环节。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在ERP系统环境下,原有的“收付转”三大类记账凭证会演变出十几种多的表现形式。所以,施工企业不仅应该将传统的会计记账凭证的分类加以改变,还应该允许会计人员根据ERP系统的需要来灵活的掌握设置会计凭证的种类。

(四)施工企业的会计档案的管理

ERP系统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精细的管理系统,因此企业会计信息和后台信息必须更加明晰化才可以。企业如果原来使用手工合并凭证的传统方式,那么必须提供详细的核算管理信息,进而企业的记账凭证系统必须跟得上才可以。ERP系统将公司内部的会计方面的数据进一步的电子化、无纸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在保存电子数据档案的同时打印记账凭证和账簿并装订保存,这些打印的成本和工作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因此,企业可以尝试允许部分用户将会计档案的格式和规模根基实际需要来划分,并且ERP系统下原来的庞大的数据资料有一些电子资料即可,但是企业应该注意做好相应的安全措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条件下长期形成的所谓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大多在表面上发挥某种形式的控制作用,当这种常态规定无法持续运转甚至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和发展时,则需要建立基于运行系统的内控机制,从系统结构和功能逻辑上嵌入有效的控制手段来代替传统制度形式 [4]。企业在发展自我时候也可以将眼前一些表面合理但是实际上没有效果的“基础规范”抛弃,交给ERP系统本身去实现,这对于施工企业在会计处理流程和业务处理流程方面高度的一体化和集成化。这对于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秀林,顾克荣.ERP环境下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王凡林.关于ERP环境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几点思考.石化财会.2009(12).

基础会计的公式范文5

一、当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1.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不够重视

部分企业负责人错误的认为会计基础工作只是简单、基础的财务工作,对会计基础工作在企业运行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并没有较深的认识,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能有效的在企业中开展。在此情况下,企业会计人员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负责人观念的影响,不能规范的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易出现做假账、办理违法会计事项、伪造会计凭证等现象,降低了整体会计工作的真实性、有效性与规范性。

2.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前会计基础工作工作至今仍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违反会计工作规范的处罚措施,对相关人员起不到应有的警示和约束的作用。规范只有一个章节介绍了会计监督问题,但主要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单位内部的监督。目前在中国大多数企事业,基本还是领导说了算,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监督在很多时候往往不能到位,而且对违反相应条例的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在外部监督方面,有些基层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对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不少单位和财务人员自然不会引起重视,自然会影响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

3.部分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财务工作的从业人员总体水平不高,无论是业务素质还是职业道德都需要提高。虽然《规范》明确指出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但在实际中,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会计准则、财经制度、税法都在不断的完善,几乎每年都有更新,但是有不少财务人员不愿意学习,抱着几年前的老规则在工作,很多新准则自己都不清楚,于是原始凭证审核,记账凭证处理、报表编制等都比较混乱。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财务知识,财务要实现能够正真为生产经营管理服务,财务人员就必须对本单位的行业、产品特点,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等有一定的了解,对国际国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一定了解。在这基础上,才能与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为单位的生产管理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很多财务人员就更做不到这一点了。

二、完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1.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

首先,企业领导要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开展的重要性,充分了解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职责内容,推进会计基础工作从上至下规范开展。其次,企业管理人员要在会计基础工作的人员招聘、岗位设置、职业综合素质培训以及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管理,从各个环节强化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确保企业会计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国内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等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的会计准则也不断向国际趋同,会计基础规范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目前的会计发展,据传目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正在修订中,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出台,同时在修订的规范中但愿增加违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一些处罚细则。除严格遵守国家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外,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要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细化财务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

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来实现。同时,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选拔机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国家有强制的会计后续教育制度,目的就是督促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但是学习的形式、时间、考核方式、单位的支持与否等等都对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好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沦为形式。国家应该用更灵活的形式,方便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比如免费培训、比如强制规定企业给财务人员假期参加继续教育、给优秀的财务人员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等等。同时,广大财务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制度、新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业务素质。

基础会计的公式范文6

本文对我国会计法规没有明确规范或虽有所规范但作者认为所做规范不正确的几个利润分配会计问题:亏损弥补的来源和顺序、利润分配的顺序、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期对修订有关会计法规、 指导 会计实务有所裨益。

【关键词】

亏损弥补;利润分配;股票股利

鉴于我国股票市场尚不成熟,投机炒作严重,股票面值与股票价格背离较大,建议我国股票股利按照发行市价或模拟的发行市价结转,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票股利”账户,贷记“股本”、“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账户。这样进行会计处理,一方面符合会计理论,另一方面与面值结转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市的投机炒作,减轻股市的波动。在股市比较成熟后,再视具体情况将股票股利分为小比例股票股利和大比例股票股利,并分别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

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分配利润通常采用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方式。现金股利是指公司以现金向股东支付股利的利润分配方式,当公司实际向股东支付股利时,现金会流出企业。股票股利是公司将计算出的应付给股东的利润以普通股股票支付的一种利润分配方式。股票股利一般来源于公司有年度利润情况下的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在亏损被弥补后也可以用盈余公积分派股票股利,但法定盈余公积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股票股利俗称送红股;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时向股东派送的股票有时也被称为送红股。应当指出的是,股票股利是以留存收益派发股票,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则是以资本公积派发股票,二者有不同的性质,所以有必要做出区分。

由于股票股利是以股票而不是以现金等资产向股东支付,所以它具有如下特点:(1)资产没有流出企业,资产总额未变,所有者权益总额也未变;(2)改变的仅是所有者权益内部的结构,即部分留存收益转变成了投入资本;(3)投资者在企业中的权益比例也没有改变。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董事会提出的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中的股票股利分配方案不做账务处理,也不将其列入报告年度的利润分配表,而是在经股东大会批准分派股票股利并办理了增资手续以后,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股本”科目。这样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是,利润分配中的股票股利被列入了下一年度的利润分配表。

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股票股利的账务处理方式是否合理呢?让我们来做一分析。现行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股票股利的账务处理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是:第一,本年度的利润分配方案未得到全面、完整的反映,股票股利分配作为一项利润分配被反映到下一年度的利润分配表上,使本年度的年末未分配利润虚增,下一年度的年末未分配利润虚减。第二,由于本年度董事会宣告分派股票股利时未做账务处理,所以企业对股东的现时义务未能在账内和表内得到反映。我国会计准则认为,如果(股票股利)采用与现金股利相同的处理方法,在董事会提出利润分配方案时则须作为负债处理,这势必对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例产生影响,从而有可能导致一些股东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误解。准则的意思是,董事会宣告股票股利时不能作为负债处理,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负债权益比例,从而将误导股东。我们按照会计学理论来分析,应付股票股利是不是负债呢?IASC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负债是指企业由于过去事项而承担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含有 经济 利益的经济资源流出企业。”它还认为:“现时义务的履行,可采取若干方式,例如:(1)支付现金,(2)转让其他资产,(3)提供劳务,(4)以其他义务替换该项义务,(5)将该义务转换为权益。”[8]显然,应付股票股利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其履行方式是将该义务转换为权益。因此,应付股票股利符合负债的定义。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股票股利的正确会计处理方式是:(1)董事会在宣告发放股票股利时,应借记“利润分配――应付股票股利”科目,贷记“应付股票股利”科目;(2)将应付股票股利作为一项负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之后;(3)将利润分配――应付股票股利,列示在宣告分配利润年度利润分配表的应付现金股利项目之后;(4)当次年股东大会批准了利润分配方案并办理了注册资本的变更手续后,借记“应付股票股利”科目,贷记“股本”、“资本公积”科目。这样进行账务处理,不但没有歪曲负债权益比例,而且使其得到了正确的反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利润分配表中的利润分配项目也同样得到了正确、完整的反映。

下面探讨发放股票股利时留存收益金额如何结转到资本账户。

企业发放股票股利时留存收益如何结转至资本账户,实质是按照股票面值结转至“股本”账户,还是按照股票市价结转至“股本”和“资本公积”科目。同样的留存收益金额,在股票市价大于股票面值的情况下,按面值结转时的股票股数和股本总额将远大于按市价结转时的股票股数和股本总额。不同的股票股数会导致不同的每股盈余;普通股股数越多,每股盈余越低。每股盈余是计算确定股票内在价值的基础,随着每股盈余的降低,股票的内在价值将随之降低。股票内在价值应是股票价格的基础,从理论上说,股票内在价值降低,股票价格将随之降低。但在股票二级 市场 上,股票价格由供求决定,股票内在价值降低,股票价格不一定降低;股票价格与股票内在价值相背离的程度,反映了股价脱离基本面值的程度。

发放股票股利时,留存收益如何结转至资本账户,我国《企业 会计 制度(2001)》规定,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分派股票股利,应于实际分派股票股利时,借记“利润分配――转作资本(或股本)的普通股股利”科目,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6]可见,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实际发放股票股利时按照股票面值从留存收益转至“股本”科目。我国普通股股票的面值是1元,这种股票股利会计处理方法事实上造成了股东在接受股票股利送股时,股价只有1元。

我国会计制度对股票股利按照面值结转的方式是否合理呢?我们从 会计理论 和发放股票股利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会计理论来看,企业向股东发放股票股利,属于交易中的非互惠转让。我们知道, 财务 会计系统中的财务报表子系统反映企业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交易是一种特定的外部事项,是企业与其他会计主体或个人之间转交价值物( 经济 利益)的外部事项。交易可分为交换和非互惠转让。交换是指企业和其他会计主体或个人之间的互惠转让,参加转让的每一方都有价值收入或放弃,如产品或劳务的购买或销售。非互惠转让是指企业与其他会计主体或个人之间资产或权益的单方向转让,它没有直接收到(或交付)价值作为交换,如业主 投资 、分派股利、税款的缴纳。笔者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决定了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是(市场)交换价格,现行实务中的多种计量属性都从属于交换价格。但是在 债务 重组、非货币易、非互惠性转让等交易活动中,经常没有市场交换价格,因此在财务报表计量中有必要引入公允价值概念。公允价值是市场交换价格的延伸;在没有市场交换价格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应采用模拟的交换价格(如现行 成本 、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等计量属性);交换价格、模拟的交换价格,都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发放股票股利作为一种非互惠转让,在企业与投资者之间尽管没有实际的交换,也没有市场交换价格,但用模拟的市场交换价格来计量股票股利才是符合 逻辑 的。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有者权益(征求意见稿)》对股票股利的规定是比较合理的,它认为,“股份有限公司确定分配给股东的股票股利,应按该种股票的该次发行价格确定其价值;如果该次作为股利发放的该种股票没有发行价格,则应根据公司连续盈利情况如财产增值情况确定股票股利的价值,按确定的股票股利的价值减少留存收益。”这项规定,实质是以模拟的交换价格来作为股票股利的计量属性。

美国对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分小比例股票股利和大比例股票股利两种情况。当股票股利比例低于20%―25%时,为小比例股票股利,按增发股份的市价结转。制定该准则的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对此的解释是,当发放小比例股票股利时,投资者会将其视为收益的分配。当股票股利高于20%―25%时,为大比例股票股利,CAP提供了两种备选处理方法:一是根据所在州公司法的规定,按面值或设定价值结转,并建议将此股票股利描述为股票分割;二是在州公司法对此未做规定时,按照股票分割不做账务处理。笔者认为,美国对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是符合会计理论逻辑的。

从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来看,如果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股票面值结转,即按照我国股票面值1元对发放股票股利的留存收益折算普通股股数,那么折算出的普通股股数则势必很多!这样对股市的冲击会很大,加剧了股市的炒作和泡沫。如果股票的面值与市价比较接近,情况就会好些,但实际上我国股票面值与市价背离较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