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兴产业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1
英国脱欧、美国总统大选、意大利修宪公投……2016年的重大国际事件,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复苏。同时,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这些国际事件对全球经济、中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哪些方面呢?前不久,借第十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武汉举办之机,《支点》记者独家专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海闻表示,中国经济已经企稳,预计3至5年后将迎来高峰。
不必把特朗普竞选时的话太当真
《支点》:2016年发生的美国总统大选、英国脱欧等事件,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海闻:我认为美国大选、英国脱欧这些重大国际事件,会促使全球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有比较积极的一面。
首先,英国脱欧以后自身压力加大,欧盟也因英国的离开倍感压力。以前,欧盟各国绑在一起,相互依赖,但是英国脱欧以后,会和其他国家建立更好的关系。这意味着,英国也就会对中国更加关注,欧盟也会有与中国保持更好关系的想法。
因此,英国与欧盟会建立一种竞争关系,包括企业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脱欧对中国利大于弊,中国可选择的余地更大。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对美国经济发展会带来一个很大的转机。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反映了人们想要寻找经济转型的意愿,只有经济转型才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成功的希望。所以,这两件大事很可能促使世界经济向好。
同时,我们不必太当真特朗普竞选中的一些话。我相信他当总统以后不可能像他竞选时说的那样去做,因为他有着商人的经历,他懂得什么是利益、共赢,更了解什么是妥协。他在竞选时的口号仅仅是一种策略,比如他曾经声称将对中国提高关税,事实上有很多限制条件使其根本实现不了。我觉得中国政府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贸易逆差太大对中国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三五年
《支点》:中国经济虽然增速减缓,但仍被不少国际经济学家看好,被认为是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您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向好还要等多久?
海闻:中国经济减缓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宏观经济调整,还有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调整需要较长的时间。
我个人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企稳运行。虽然我们看到有些地方还会继续下行,比如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但是从全国来看,有一些城市如武汉在创新、创业方面涌现出了新的产业,并持续释放出新的增长动力。所以,我认为中国经济转型还需要一段时间,但在3至5年后会迎来新的。关键要看新兴产业,包括健康、文化、金融、服务等产业。以服务业为例,当前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刚达到50%,但与70%以上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如果服务业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那么经济增长的动力会很强劲。
《支点》:您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潜力在哪些方面?
海闻:我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现代服务业、城镇化拉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的创新与整合,以及“一带一路”拓展的新空间。
第一,中国产业结构要转型,服务业会加速发展。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开始追求生活质量,这给服务业带来机遇。我们看到,中国的服务业占比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电商渠道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将会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也到了产品品牌建设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服务业会逐渐成为新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二,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简单来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超过90%以上,而我国现在才过50%。未来两亿农民进城带来的城镇化,可以拉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居民消费。
第三,低端制造业到了趋于饱和或者放缓的阶段,迫使制造业的创新和提升。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兼并重组来转型升级。制造业的兼并重组要通过市场而不是完全通过政府来进行。供给侧改革不仅仅要建立机制淘汰过剩产能,更重要的是加强未来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都很重要。
第四,“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战略,也将为未来经济增长拓展空间。欧美市场基本饱和,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洼地。同时,“一带一路”战略长期来看将是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的重要机遇。“一带一路”涉及26个国家,辐射的国家达到60多个,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占了将近世界的一半,但是GDP总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而且贸易总量也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所以,其中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支点》:金融改革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中将起到怎样的作用?突破点在哪里?
海闻:未来,技术创新或模式创新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政府需要从两方面加强对创新的支持: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哪怕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二是加快金融改革,发展资本市场,让企业更多地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比较少,要通过金融改革使资本愿意成为创新企业的融资渠道。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直接融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中国不到三分之一。所以,我认为金融改革的着重点是发展直接融资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关系到服务业、新型创新企业能不能快速成长。
我们知道,间接融资是跟银行发生借贷关系,借贷自然就需要抵押,而新兴产业可能是轻资产,没有东西可以抵押。所以发展直接融资,对新型创新企业、服务业来说至关重要。
房产税征收与产权改革同步推进
《支点》:有人认为,房地产泡沫会带来金融风险。您如何看待房地产泡沫?又如何看待新一轮的楼市调控政策?
海闻:我认为当前楼市存在泡沫,但不完全是泡沫。中国还处在城市化进程中,住房需求一直都有。但房价上涨过快对经济发展不是一件好事,比如在深圳工作的年轻人因房价过高而选择离开。
楼市最大的问题是重买房、轻租房。楼市投资过高,还会带来做实业不如买房的不利影响。我认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办法:第一是加快出台房产税改革,分期、分批、分地区对房价高的地区首先开征房产税,降低房屋空置率,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增加炒房者的房屋持有成本。
如何征收房产税呢?我认为应当与70年产权改革相结合。我认为房屋70年产权应该变为永久产权,把开征房产税与产权永久化两件事同时推进。此举既完成了个人住房私有产权的界定和保护问题,也减少了开征房产税的阻力。
同时,在房产税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一些低收入人群,应采取灵活的解决办法,或者在征税的同时进行补贴,重点打击囤房的投机客。
第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发展租赁市场。租赁市场的不发达也是造成房价上涨的原因之一,最好是政府和企业一起发展租赁市场,建设租赁公寓,只允许出租,不能出售。
《支点》:现在中国经济主要风险点之一是民间投资趋冷。您觉得应该如何破解?目前中央出台加大产权保护意见,是否会带来民间投资升温?
海闻:当前民间投资意愿低,有几个原因:一是当前经济形势带来的投资信心不足;二是产权保障、税收政策让民营企业家不放心,这其中有对经济的担心,也有对体制、机制的担心;三是政府在产业领域的开放度还不够,很多领域尚未开放,同时在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投资领域,民营企业受到很多限制。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民营企业还要提升技术实力、加大研发投入,向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业转型。
产权保护对民营投资、大众创业都非常重要。加大产权保护的力度,关键不在于说而在于怎么具体落实。我们应出台更多防止对民营产权侵犯的措施。
人民币过度贬值对中美都不利
《支点》:美国经济预期回暖,是否会带来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可能性呢?
海闻:首先,人民币贬值不完全是中国的问题。2016年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达3.2%,好于预期,创两年来最佳表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为了防止经济过热,采取加息措施从而导致美元升值。我们应当看到,美元升值引起货币贬值的不仅仅是人民币,还有其他国家发行的货币。
其次,从宏观经济政策来讲,在经济不景气时,中国通过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一定会引起货币贬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另外,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企业存在“一窝蜂”现象,各地企业不管有没有实力“走出去”,都急于“走出去”,这其中也夹杂着不少套汇或转移资金的行为。
所以,当前政府加大资金流出的审查和监管是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企业“走出去”,我们还是要防止“一刀切”。
人民币会不会持续贬值?我觉得不会,因为政府不会让它持续贬值。最近已经开始对资本外流进行严格审核,以阻止套汇行为。另外,毕竟中国的经济实力不容忽视,也不会导致金融危机。如果人民币过度贬值,对中美双方都是不利的。
《支点》:“保房价弃汇率”的俄罗斯模式与“保汇率弃房价”的日本模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对于房价和汇率的平衡问题,您如何看?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2
机制,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实现了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006年5月,**市粮食局被国家粮食局授予《全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一、解决国有粮食企业“三老”问题,营造改革良好环境
(一)妥善解决国有粮食企业“老人”问题,抓好富余人员的下岗分流和减员增效工作。
(二)国有粮食企业“老粮”问题的妥善解决,为进一步搞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有粮食企业“老账”得到解决,确保了国有粮食企业轻装上阵。
二、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粮食市场化改革后,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企业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主要载体,既要继续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又要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仅仅是解决好“三老”问题就万事大吉的。解决好“三老”问题只是帮企业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而企业要发展、发挥主渠道作用,关键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国有资产出资人到位,建立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只有顺应市场规律才能改变旧有的“等、靠,要”思想,增强国有粮食企业活力,不断加强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组建市、县两级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为加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我们组建了市级和县级独立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负责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粮食企业运营机构经同级地方政府批准,受同级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由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
(二)以县级为单位组建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各县(市)区由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组建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经县(市)区政府批准,县(市)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运营和管理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
三、推进体制改革,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近几年来,通过加强对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国有粮食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方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观。
1、城区五个粮食分局内部资产和人员实行统一调配,各保留一户购销企业,每个购销企业均保留五个以上
粮店。**二仙桥国家粮食储备库、苏坡桥省食油储备库、**市粮油工业储运公司下属企业全部并入**市粮油工业储运公司。经**市政府批准,**市粮油工业储运公司、粮食分局保留的购销企业改制重建为六户国有独资公司,人员全部转换国有身份,新公司实行定岗定员,择优招聘原企业职工。
2、各区(市)县粮食部门根据粮食购销企业的合理流向,调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布局。对粮食收储量小、经营艰难、长期亏损、地处边远的粮食购销企业采取出售、兼并等方式,彻底解决体制问题。区(市)县粮食部门在确保地方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出售部分资产来筹集资金安置职工。各区(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转变完国有职工身份后,主要以县为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196-03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行政单位办公条件的改善,同时使固定资产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比较薄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如在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有机协调匮乏;固定资产没有把提折旧和减值准备计算到里面;固定资产的利用率低而且缺乏有效的资产使用评估体系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努力使它得到解决,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得到保证。在新形势下,为了建立新的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注重创新,这样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条件下,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并使其实现最大化的利用。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原因
1.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对资产的核算问题不够重视,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出现。
第一,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有机协调匮乏。对固定资产进行组织、监督、协调和控制等活动被称为固定资产管理[1]。由于我国投入体制的增长,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而忽视了管理,这就使固定资产的效益性得不到关注。尽管各个行政事业单位都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以各部门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构建方式,以及各部门在使用资产时打着单位的旗号,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实质上是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就导致了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度,同时使资源得不到共享,进而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并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二,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由于这种会计制度的出现,使行政事业单位在提取修购基金时,只能按经营收入和事业收入的比例来提取,但是由于提取的修够资金与损耗的固定资产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比例关系,所以使价值补偿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导致一些弊端的出现。由于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期末净值在各个时点不能得到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使得账务与实际不符、价值补偿不合理、资产虚增等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背离的现象。同时这种方式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谨慎性等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2]。
第三,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短缺。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时仅局限于对资产账面管理,并没有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同时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的固定资产购置,使得部门间争设备、争投资并重复购置资产的现象发生,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比较低,同时对大型设备来说,各部门只重视预算安排,轻视了实物的管理,而且并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共享机制,导致高投资、低效益的现象日益严重。
1.2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有机协调匮乏、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资产使用效益的评估体系短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没有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计划经济对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足够重视[3];在现有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从而造成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职责不明确;事业单位的内部存在着很多缺陷,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导致在现实中新成立的部门分工问题得不到解决;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及部门的缺乏,导致了相关人员的缺乏。
2.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
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政府部门应重视事业单位的管理,使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中的物质保障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在以创新为前提的同时,要建立起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新模式。
2.1为了实现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要坚持管理手段的创新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要建立,这样可以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从统计、对账中脱离出来,使他们避免了手工劳动,并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下管理效益低下、错误率高等问题,同时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进行实时账目核对,使资源得到共享,从而使固定资产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4]。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体系的建立,使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使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节使用、审核报销、计价核算、处置报废的监控模式逐步形成,是固定资产得到全方位的严密监督和管理。
2.2为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要坚持制度创新
为了改变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不符的情况,行政事业单位在引进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应建立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折旧制度,同时我国颁布的相关管理规范为建立这种制度提供了政策的依据。由于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程度有所区别,所以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⑴由于房屋和建筑物并不存在无形的损耗问题、同时设备比较耐用、更新速度慢、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同时在使用期内价值转移比较均衡,所以应采用直线法计
提折旧。⑵由于非耐用型设备的更新速度快,使用时间短,科技含量相对比较高,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容易使它们贬值,所以要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3]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中不可缺少的图书资料,使其具有保存价值及收藏价值,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资料的价值就会越高,因此在核算中需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的方法[5]。
2.3为了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效用最大化,要坚持机制创新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要对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及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对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树立全新的资产管理理念,使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相适应。
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就要使可行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同时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率。为了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范围,必须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使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而且促进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源管理工作的改善。除此之外,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资源配置情况应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同时固定资产的购置计划要详细,防止重复购置及总体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发生。
3.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职能、管理方法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并逐步适应的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并使其为行政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应对其进行深入管理,并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模式,使资产得到合理的使用和配置,并在为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作者单位:河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参考文献
[1]高连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固定资产规范化管理.中国医学装备.2008(11)
[2]高学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强[J].理论观察.2004(1)
[3]蒋泽生.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9:15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5
关键词: 坪山新区安全生产分级监管
一、坪山新区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坪山新区现有市场主体在册总量23841户,其中企业数6262家(来源:市场监管局2011年12月份新区市场主体结构分布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任务艰巨而繁重,管理对象庞大而复杂。 因此,新区因地制宜开始了对各类工矿商贸企业分级管理的积极探索,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电镀、家具制造三个行业确定为安全生产分级管理重点行业,将企业安全状况由好到差分成A、B、C三个等级,目的是区分不同安全状况的企业来制定巡查检查计划,确定巡查检查频率,确保在工作人员有限、企业数量庞大的条件下,能够对安全状况好、事故隐患较少的企业每年检查一次,对安全状况差、存在较大事故隐患的企业每季度检查一次,进而消除事故隐患,降低事故风险。经过前期的摸底排查,2012年新区确定参与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的企业共323家,其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30家,电镀企业68家,家具制造企业225家。该模式使安监部门对企业的分级管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安监部门的管理难题。
二、什么是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模式
(一)概念
所谓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即是将全区经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合法登记的若干行业企业按照其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风险控制能力分级是指依据企业安全管理状况由好到差,分为a、b、c三个等级。企业安全等级的划分根据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安全生产现场管理、职业卫生管理三个方面评分确定,重点是企业对事故风险的控制能力。其中,a级为没有较大安全隐患,且安全管理较好,安全事故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企业;b级为没有较大安全事故隐患,但安全管理现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存在一定的事故发生概率的企业;c级为事故隐患严重,安全管理差,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较大,需重点监管或需要引导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托管或专项服务的企业。
(二)如何确定分级
为了量化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新区对安全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总结,制定了分级管理的评定标准,也是企业是否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评判标准,并细化到每一项设定分值,总分为1000分,将企业安全状况由好到差分成A、B、C三个等级,得分大于900分(含900分)且三年内未发生死亡1人(或重伤3人)及其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评定为A级;得分大于600分(含600分)小于900分且一年内未发生死亡1人(或重伤3人)及其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评定为B级;得分低于600分或一年内未发生死亡1人(或重伤3人)及其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社会影响较大事故,评定为C级。
(三)分级监管模式的形成
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对企业的分类分级管理,并配合各种监管方式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安全管理达标的动态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坚持"突出重点,分类评定,分级管理,全面达标"的管理原则,实现对监管企业分级督导、良性促进的效果,最终全面实现企业的安全管理达标。
三、推行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分级监管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摸清管理对象,夯实基础性工作的重要途径
对企业进行分级监管,目的就是进一步把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区分清楚,搞清楚他们的底细,哪些是管得好的,哪些是管得差的,特别是管得差的企业,要搞清楚哪些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哪些又是需要重点监管的,搞清楚之后,重点针对这些企业加强管理,实现安全生产工作底数清、情况明,全面掌握安全生产整体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对策,加强管理,降压事故。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决策依据
面对数量众多的被监管对象,如何才能使监管工作做到更具有针对性,从而达到有的放矢的监管,必须清楚了解整体被监管对象的区域分布、数量多少、规模大小、行业类型、管理状况、隐患状况等情况,经过分类统计和分析,形成科学的数据报表,从而为开展各种专项整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三)是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举措
分级评分标准从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现场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三个方面做出严格的规定,要求企业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安全生产工作,并通过多种配套措施,督促企业持续改善安全管理状况,使企业保持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学习分级的评定标准,使企业更加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事项,逐步完成自己的管理工作。
新兴产业监管范文6
[关键词]宏观调控;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120-02
[作者简介]王芳(1979-),女,汉族,吉林敦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项目管理;宋世宇(1981-),男,汉族,吉林德惠人,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
房地产业作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国家先后从土地、税收、住房供应结构、个人住房贷款政策、产权交易等多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在各种调控政策影响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企业规模、获取土地、融资渠道、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新形势下面临很大挑战。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必须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做大做强,才能在未来的房地产业占有一席之地。
一、宏观调控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获地难度增加
随着国家加大对房地产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获取开发用地方面的难度也随之增加。一是受国家从紧土地政策的影响,一级土地市场开发用地的供应量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控制,直接导致源头的土地供应量减少;二是我国商业性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开始全面实施 “招拍挂”制度,加上设置的限制条件过高,致使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根本无法参与竞投;三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地价也飞速增长,再加上一次性出让的土地面积过大,致使地块的总价过高,已严重超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经济实力。因此,开发用地获取难、土地储备量不足是阻碍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融资门槛提高
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了宏观调控,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以及稳定房价,政府在严格信贷标准、上调存贷款利率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2005―2006年两年间政府先后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国八条”和“国十五条”中都明确规定了房地产开发信贷的条件。2007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也是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既控制了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又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成本。这给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带来了致命打击。2009―2013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资金缺乏、融资难也是制约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管理制度落后
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是家族企业,具有较浓厚的家族性色彩。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自身实力较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来指导企业的发展和规范员工的行为。
(四)人才储备不足
目前,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人才储备方面普遍存在“留人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难以给人才提供高薪酬和高福利;二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同大型房地产企业相比其稳定性和影响力较差;三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着家族式管理,致使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利于人才发展。因此,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解决了人才问题,就解决了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问题。
二、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一)准确进行战略定位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可确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目前房地产市场已趋于饱和状态,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无论是土地使用权的获得还是融资都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如何准确地进行战略定位成为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问题。应主要注重以下两方面工作的开展:
1.大力开拓二手房市场
在房地产市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远远比不上大型房地产企业。依照统计数据,无论在开发面积上还是销售额上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都无法和大型房地产企业相竞争。因此,与其以卵击石还不如大力开拓二手房市场。
二手房由于价格相对低廉、地段较好、社区成熟等优势得到大多数普通百姓的认可,区域地带新建商品房价格长时间居高不下,城市拆迁工作带来相关人员的二次置业需求,外来人口对住房的需求逐渐从租赁转向产权的购买,城市交通的拓展完善带动相关地带的地域价值升高等因素都会使二手房市场的需求量递增。面对越来越大的二手房需求,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抓住机遇,调整企业战略目标,向二手房市场发展,摆脱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为企业寻求长久发展之路。
2.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
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拿到开发保障性住房的参与权对企业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保障性住房的开发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拿地廉价、拆迁方便、管理成本低廉,所以保障性住房虽然卖价不高,但量大、销售有保证、项目风险低,总利润并不低于开发商品房。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到2010年底,我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已达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保障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从2011年起,我国将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跑”阶段。在此阶段,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政府联合开发保障性住房,从而避开高风险竞争,转变核心竞争目标,赢取更大的收益。
(二)注重培养和留住人才
企业要想发展就离不开人才,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留住人才很重要。要尽量满足员工的需求,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物质需求方面,可以适当提高工资和奖金,多增加一些社会保障,还可以通过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起来,在公司内构建“利益共同体”,从而增强人才的责任心,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可以向企业内部发放股权,其范围涵盖从董事长到各级别员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期股权、干股、岗位股权、贡献股和知识股等。在精神需求方面,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得到重用,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人才。
(三)创新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控制体系
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的流程运转、部门设置及职能规划等最基本的结构依据,是组织全体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要想不被淘汰,就要具有更加合理、灵活、健全的组织结构,时刻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
对于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来说,目前迫切需要打破原有的管理格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控制体系。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可以根据员工、部门的各自职能来更加合理地安排组织结构,力求做到在合理的组织结构中人尽其才。其组织结构创新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企业在资金材料、人力资源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达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企业拥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就拥有不同的市场定位,最终要通过其核心竞争力来创造市场价值。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了区域竞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等阶段,价格、质量、品牌等归结起来都是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从而增强抵御行业内竞争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兆强.宏观调控背景下中小型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职业时空,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