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素养 培育

[作者简介]肖立新(1970- ),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新亮(1970- ),男,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晓星(1982- ),女,河北新乐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情商素质开发与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JY0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77-03

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大学生不断适应网络媒介的发展,利用网络促进自我发展并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意识,是一个集意识水平、知识积淀和创造能力于一体,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吸收、融合、创新与完善的能力系统。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素养是一种建立在个体主观学习和外界客观教育基础上的综合素质。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由五方面内容构成,即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五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问题,笔者对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实证调查,并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试探性地从社会培育、学校培育、自我培育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有效方法。

一、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情况

本问卷采用了自填式问卷调查,问题涉及背景性问题、主观性问题和客观性问题。问卷内容涵盖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安全意识五个方面。问题设计力求简明、客观、准确。2011年3月,调查组随机选取张家口市五所高校,即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教育学院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送发问卷,被调查人涉及工、理、管、医、农、文、师、艺等专业,十六个系别,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共500人,其中男生287人,女生213人,理工类本科学生占多数。问卷最后回收485份,回收率达97%。调查问卷收回后,笔者及时对问卷所涉及的题目回答情况进行了分析统计,并随机抽查了35名同学,听取他们的意见,通过个别访谈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其他影响要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宿舍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地点,所占比例为58.4%;其次是网吧,占25%。其中在选择网吧的时候,学校周边的网吧是大学生上网的首选地点。这给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也为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埋下了祸根。另外,随着3G手机带来的上网热潮,大学生手机上网占86.5%,已经成为大学生上网方式的首要选择。

(二)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分析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网络成瘾

1、问题的提出

当代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也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普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网络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网络成瘾”便是其中之一。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青少年是主要的网络成瘾群体,而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更是突出。大学生是目前使用互联网最大的群体,《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在中国网民中约占23.3%。由于其自身心理发展特征所决定,因而同时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人群。因而,通过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的探析,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使其更好地适应网络社会,进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就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展开调查,了解网络成瘾状况并探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生活压力等与网络成瘾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层次地揭示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而探索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对策。

2、研究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不同性别、专业(理、文)、生源地(城镇、乡村)的辽宁省普通高校大学生(本科)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共计800份,回收问卷778份,回收率为97.3%,有效回收率为92.5%,其中男生376名,女生344名;理科生411名,文科生309名;大一191名,大二183名,大三185名,大四161名;城镇生436名,乡村生284名。

2.2 工具

(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自编量表;调查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这里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即背景资料和上网基本情况。1)背景资料。主要包括大学生所在学校、学号、专业、性别、年龄、年级、城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收入、是否离婚和父母职业等)。2)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对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上网频度和上网的地点。网龄是指大学生第一次上网距问卷调查时的时间长度。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偏好内容是根据之前对大学生的访问和问卷调查,找出他们经常浏览的互联网内容,然后尽可能多地列出大学生上网的所有内容,并归类处理,最终列出的14项内容。上网频度包括平均每周的上网次数和时间。上网的地点这个项目主要是想考查大学生平时上网的主要地点,以使今后相应的辅导工作得以顺利地进行。

(2)网络成瘾测验;美国皮兹堡大学Kinberly 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包括20题,是一个5级自陈问卷,总分20~100分,20~49分为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总分在50~79分为轻度成瘾者(Possibleinternet addicts,PIA),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80分及以上为重成瘾者(Internet addicts,IA)。Laura Widyanto等的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国内经过翻译和修订后采用此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时,取得的Cronb ach’s alpha一致性系数为0.88,间隔4周后问卷的再测信度为0.813,也说明了本测验有较好的信度。

(3)症状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L.R.Derogatis于1975年编制,含90个项目,每项5级评分。测量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评定。测得的是一个人某段时间里(通常是一周)的症状水平。该量表得到受试者在10个方面的因子:驱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睡眠、饮食)。

此量表使用简便,测查角度全面。它对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边缘的人群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人群中哪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在临床上常常作为诊断的参考,也可以用作初级的筛查工具。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有效回收的720份问卷显示,辽宁省大学生截至2011年6月,个人电脑所有率为93.8%,其中534名城市大学生中97.3%拥有个人电脑,186名农村大学生中83.8%拥有个人电脑;在上网时间上,平均每人上网2.8小时/天,其中男生平均上网3.2小时/天,女生平均上网2.4小时/天;在上网内容分配上,娱乐占62.1%,生活占27.0%,学习10.9%;在上网具体内容上,大学生接触率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网络通讯(包括聊天、Email等)(689人,95.7%)、各类信息查询(657人,91.2%)、多媒体娱乐(631人,87.6%)、其他(除对媒体外)网上娱乐(529人,73.5)、电子商务(492人,68.4%);在上网内容的获取途径上,72.9%的大学生来自于同辈友伴之间相互影响,16.5%的大学生受社会舆论或流行的导向影响,只有10.6%的大学生是通过家长、教师等权威人士的建议来选择。

3.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相关差异检验

(1)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根据网络成瘾诊断量表的测量结果,把720名大学生分成网络成瘾组(得分≥50分)和非网络成瘾组(得分

(2)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的差异检验;把被试分别按性别、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进行分组,运用χ2检验,考察不同类型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见表3-1)。

表3-1 不同类型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检验结果(N=720)

**表示p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的检出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即男大学生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专业、年级和城乡因素上,网络成瘾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3)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差异检验;对不同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不同年级的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考察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情况,检验结果如下(见表3-2;表3-3)。

表3-2 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表示p

表3-3 不同年级网络成瘾大学生差异检验结果(N=131)

结果表明,网络成瘾组中,男生的成瘾程度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程度;不同专业、年级和城乡成瘾大学生之间的成瘾程度无显著差异。

3.3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

对成瘾组和非成瘾组的症状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从而判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是否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如下(见表3-4):

表3-4 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检验(N=720)

**表示p

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和非网络成瘾组在各症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4、讨论

4.1 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当今网络的发达促使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理论上,正确的使用网络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加眼界,拓展知识面。但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上网的时间过多,娱乐类的内容远远多于学习类的内容。在对上网内容获取途径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上网内容是受到同辈友伴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对网络的深入了解,很多大学生上网只会聊天或玩游戏,不懂得开发更有益的网络资源。因此,高校可开设相关课程或知识讲座,引导大学生有效地利用庞大的网络资源库,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大讲堂。

4.2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辽宁省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18.2%,高于以往各次调查研究结果,这种情况说明,随着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甚至成瘾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调查发现:近几年,高校在对学生做退学警告、留校察看、退学等学籍的处分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过度迷恋网络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1/3的学生因无节制上网导致课程不及格而重修,有86%的学生因网络成瘾导致学业荒废而被退学。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6.4%,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及难以自控地使用网络,耽误了学业,变得孤僻,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那么,如何避免大学生网络成瘾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发生,我们应该注重寻求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根源,如通过差异检验发现,男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即男生可能更倾向于压抑负面情绪,转而在网络中寻求宣泄途径。但是,大型网络游戏和一些非法等性别倾向性明显的网络资讯也可能是促使较多男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所以除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大学生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的机会之外,社会各界对网络环境的维护也是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人群的重要途径。

4.3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组大学生在各项心理不健康因子上均显著高于非网络成瘾组,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更是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健全人格,掌握生存技能的重要阶段,处于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的过渡阶段,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蹉跎了这最宝贵的时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错失了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这无论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因此,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有必要就此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找到行之有效的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克服网瘾的方法,从而帮助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生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江楠楠,顾海根.大学生上网行为、态度和人格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28(1):49~51.

[2]庞海波,吴一智,曾永峰,彭姝丽,陈受隆.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10,33(1):210-212.

[3]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209~211.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网购 调查 SPSS相关性分析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井喷式增长,高校学生不仅仅成为网络市场消费的主力军,也将成为网络市场的创业者。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利用网络平台创业。而在校大学生创业最有利、最便捷、门槛最低的方式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业,在网络平台创业过程中多数是利用淘宝开店。大学生在淘宝开店的初期,由于对于自己所在的群体比较了解,与销售对象沟通和网店传播渠道多,所以销售对象多数选择大学生。但作为一个网络创业者和销售者,必须了解大学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一、调查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宁波高校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研组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中在宁波的14所大学中的大专、本科、研究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研,共填写问卷320份,有效问卷308份。在调研的过程中,涉及47.27%的男性和52.73%的女性,在年级比例中,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有19.09%是大一学生,39%学生是大二学生、17.27%是大三学生,13.64%是大四学生,11%是研究生。主要是大一同学不准带电脑,大二的学生相对空余时间较多,大三的学生就准备实习或者找工作,所以大二学生被调研的比例相对较多,其样本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平均月生活费的调研中,800元以下的占12.73%,800元~1500元的占69.09%,1500元~2000元占16.36%,2000元以上占1.82%,从数据可以看出,月生活费主要集中在800至1500元之间。这就决定网购的产品价格都不能太高。具体数据如图表1。

二、调查的方法

在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文献调查和问卷调查。调查组研究设计出问卷,征求专家意见和个别预调查之后,打印出来在宁波14个高校进行调研,调研完毕之后进行整理,根据网络问卷最终生成的图表,进行SPSS数据输入,并进行分析。

1.文献调查法

查阅有关国内外有关大学生网购行为、网购现状、网购心理等研究的相关文章,做好归纳整理,总结之前研究的可取及不足之处,便于本次研究的更好开展。

2.面谈法

针对不易在问卷中进行调研的情况,在高校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面谈,了解大学生在网络购物中遇到的问题、影响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和解决的方法等,以便对大学生网络购物购买行为的分析。

3.问卷调查法

这是主要的调查方法。本次的调研问卷设计为封闭式自填问卷,问项主要以客观选择的形式出现。主要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网络购买行为分析

在大学生网购购物行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有52.73%的同学是每个月网购一次,24.27%的同学一周网购一次,而且有1.8%的同学一天网购一次,从次数来看,大学生网购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与大学生文化程度高,网络应用能力强和接受新鲜事物快密不可分;在网购购物的途径中,有74.55的学生选择网络信誉好的商品进行购买,这可以看出在网络销售的过程中,要重视信誉度的建设;在网络店铺调查中,有41.82%的同学看重的是网络购物中产品的质量,有36.36%的学生看重的是网络购物的评价,这就要求作为卖家来说,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同时在服务过程中,要确保每个环节都精细而得到较高的评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竟然有20%的购买者有受骗的经历,同时在受骗以后也有13.63%的人是沉默或者自认倒霉。这就反映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网络维权意识比较差。在选择购物理由调查的过程中,有78.18%的同学是为了节约时间和费用,同时也有43.64%的同学是因为网络购物不受卖场导购员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自由的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而这些特点体现出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在网购种类的调查中反映出,虚拟产品、服饰、鞋包在大学生网络购物中占有三分之二以上,这与大学生的购买行为有关,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和独立的居所,所以大部分消费还是在于穿和带上面,同时手机话费、游戏等也是一部分,所以虚拟商品服饰、鞋包是主要的购买对象。这就要求网络销售者在选择消费者时,一般要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合目标消费者的商品。

2.大学生对网络购物评价分析

大学生网络购物评价调研中,主要是针对网络购物流程评价、网络购物管理评价、网评真实程度评价和对网络购物发展前景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在网络流程评价中,有69.09%的学生认为网购程序有点繁杂,但是25.45%的学生认为一点都不繁杂,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人还是觉得程序不太复杂,容易操作,仅5.45%的人认为非常的复杂,这与个人电脑操作能力有关。在网络购物缺陷中,有71.18的人认为存在着虚假宣传,有81.82%的学生认为商品质量有出入,同时还有管理混乱、诈骗和快递员素质底下等问题,所以在这些方面卖家一定要进行改进。在网络评价的真实性方面,超过百分之九十人认为有假,所以在这方面,卖家一定要建立信誉,创造真实的网评环境,在操作过程中,尊重消费者的评价,不能以威逼利诱等各种方法让消费者改变差评。在对网络购物发展前景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消费者持有乐观态度,认为网购前景非常好,也符合现在宏观环境和消费者购买行为。

四、大学生网购行为与大学生网购评价之间的SPSS19.0多元回归分析

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评价为因变量,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在置信水平为0.05下,自变量的系数通过统计学检验。上表显示,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 413, F值为5.264,其显著性概率值小于0.05,即拒绝总体回归系数均为0的原假设,认为最终的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

网购行为的回归系数为0. 192,T值为2.197,对应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网购行为会对网购评价产生正向影响作用。即网购行为越规范,网购评价也随之越高。

最终建立的回归方程为:网购评价=2.199+0. 192*网购行为

从分析的结果显示,作为网购评价不高的原因是因为网购行为不规范,网购行为不规范是因为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存在性别、年级和月生活费之间的差异,所在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诉求点也有所不同,同时作为销售者在网络购物环节中商品的质量、宣传、快递、网评中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最终导致网购过程中评价不高。

五、总结及建议

第一,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体,应该加强网络购物的学习,做到在网络购物过程前,查找资料、避免冲动;在购买过程中,充分沟通、慎重下单;在购买之后,仔细核对,减少差错。整个过程中,可以咨询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选择信用好,评价好的店家进行购买自己必要和需要的商品,避免冲动性购买和跟风,把网购的带来的实惠落到实处。作为学生淘宝创业者来说,应该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积极获得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创业的过程中,诚实守信。

第二,从学校的角度讲,学校要加学生网络购物的知识和培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设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网络购物的知识,提高网络购物的技能和抵御网络购物风险能力,做到能并且会保护自己网络购物的权益。让淘宝创业的学生提高业务水平,诚实经营、合法经营。

第三,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应该建立网络购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行政执法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落实责任;建立网店信用评级档案,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网店信誉抽查和举报,把信誉不好的网店列入黑名单,情节严重者给予关闭,并健全相关网络消费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网络购物创造和谐的环境,为大学生网络购物和创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宝玲,王路遥,董楠.北京地区大学生网购行为与风险认知调查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03总第677期

[2]刘士全,张琛,崔圣琰.大学生网购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2013.03

[3]茅迪.大学生网购调研分析——以济南 90 后大学生为例[J].电子商务,2012.05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4

关键词:高校德育大学生大学生社团网络社团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群体,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个人电脑的逐渐普及,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网络社团增多、跨校活动增多、与社会联系增多等新情况和新趋势。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和逐渐增多的趋势,既为高校德育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应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就成为新时期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内涵以及现状透视

1、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界定

对大学生网络社团内涵的界定不能做简单的处理,必须进行综合思考,多层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构成,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大学生网络社团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现实社团的网络化。随着网络在高校的普及,大学生现实社团纷纷触网,实现网上网下联动,以增强影响和扩大活动空间,促进大学生社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健康发展。二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对人们的交往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本身所固有的虚拟性导致网络空间出现了许多不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基于此,关心网络社会健康发展的部分大学生成立了网络文明协会,旨在倡导广大网民健康上网、文明上网;网络技术的高端性以及日新月异性,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纷纷建立网络爱好者协会等,这些都是基于网络本身而建立的大学生社团。三是基于网络的超时空性和适应现代社会开放性要求而建立的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渴望交往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特征,网络的超时空性刚好可以以低成本满足他们的这一心理,大学生社团也就从象牙塔内纷纷扩展至校园外,致使跨校园、跨地区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总之,大学生网络社团就是大学生在认清网络影响和本质的条件下,在网络空间基于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而建立,旨在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群体。

2、大学生网络社团现状透视

在网络发展的初期,网民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和各大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多的发展,网民的主体构成在质和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本身也逐渐变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之一,线上生存和符号世界对部分网民来说已不再陌生而是不可或缺。所以虚拟社区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网民的网上家园,论坛、聊天室、博客、新闻组等是他们经常采用的交流形式,也是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诞生地和寄居地。

由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59.7%的大学生参加了校内社团,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而同时参加跨校社团和网络社团的大学生比例分别达到6.5%和14.0%。,平均每人参与的跨校社团为1.76个、网络社团为1.99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大学生参加社团的平均数来看,大学生参与的网络社团数多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团数。由此可见,网络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组织形式,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紧对网络社团的研究,积极探索对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监督、管理和引导对策。

虽然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开放性为大学生建立各种网络社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客观上丰富了大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社团成立的动机之一是大学生的需要,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也是基于大学生的需要这一重要的基础而兴起。现代大学生的突出需要是成就需要、就业需要、创新需要、情感需要等。相应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主要是考试类、职场类、学术类、情感类。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纷纷增强,于是考各种职业资格证、英语等级考试、考研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认同,基于此,他们纷纷在网上建各种以此为中心内容的社团。如寄居于著名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的“考场加油站”,腾讯聊天室的“英语角(四级、六级)”等。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实现就业,大学生纷纷利用网络的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在网络空间建立了各种围绕就业这个主题的社团。他们在社团内部共享各种就业信息,谈论各种就业技巧,交流就业的酸甜苦辣,既可以丰富就业的信息,又可以缓解就业的压力。

学习是大学生的天职,然而随着社会开放性发展程度日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也呈现出开放性特点。他们不再满足于与本校师生的交流,而是渴望与名师、名校的学生交流,而网络的低成本性和信息共享性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爱好科研的大学生主动在网络空间建立了“报告厅”社团,专门收集名师的学术讲座,然后就讲座内容展开交流,以达到开阔思维、丰富知识和增长见识的目的。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情感生活对他们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结识异性朋友,大学生自发地在各虚拟社区和聊天室建立了诸如男生夜话、女生夜话、青春杂言等版快,与同辈群体在网络空间交流与异往的技巧和心得,抓住机会寻觅自己的另一半,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社团是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群体,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二者具有共同的使命??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二者也存在差别。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在网络空间设立的,并且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得当前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管理的真空。而高校德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所以,积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高校德育一起形成合力;消极的大学生网络社团,会削弱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阻碍高校德育效果的发挥。

(一)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增强了高校德育主体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既是高校德育的客体,又是高校德育的主体。大学生网络社团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群体,有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如网络文明协会、网络志愿者协会、网络伦理协会等。网络文明协会本身的宗旨就是倡导大学生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网络志愿者协会,就是以网络为媒介,把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集中起来,以自己的行动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伦理协会,就是爱好网络道德研究的大学生在网络空间通过讨论、交流,致力于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可见,不管是以德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还是以德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网络社团,在客观上都增强了高校德育的覆盖面,壮大了高校德育主体的队伍,提升了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其次,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高校德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和提升大学生的需要层次,扩大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各种网络社团的建立,以其低成本性、便捷性、交互性、广泛性等,丰富和提升了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就业需要等;促进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发展,大学生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地区走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学生网络社团内的信息具有面广、量多、传播快的特点,因而网络社团成为大学生获得社会信息、沟通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这种信息沟通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学生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缺陷,为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开拓知识层面提供了途径。网络社团成员之间相互传播信息、沟通情感,客观上起着补充校内信息沟通的网络作用,为情感的双向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满足同学的交往、友谊、自尊等心理需要。

再次,发展了高校德育的载体。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助手。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一方面适应了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推动了现实社团在网络条件下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社团是适应信息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现实社团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扩大和变形;是大学生社会关系扩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大学生社会性本质的发展。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立,是对高校德育载体的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社团对高校德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大量消极网络社团的存在会抵消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发挥。大学生现实社团,不管是正式群体,亦或是非正式群体,都需要向指定的主管部门申请,经过主管部门的批准方可成立,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还配备一定的指导老师。所以,现实社团的活动,基本上都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监控的范围之内,从源头上保证了社团的健康性和积极性。然而,网络社团与现实社团相比要随意得多,且主体构成要复杂得多。没有了规约,一些消极的网络社团就会在网络空间大肆开展非法的活动,甚至延伸到网下。一些在现实校园没有活动空间的消极社团也纷纷把阵地转移到隐蔽性强的网络空间。如,考试团体,团体,网络传销团体等,他们的活动违反校园的纪律,甚至是触犯国家的法律,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扰乱了校园的正常运行秩序。

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存在,使得高校德育工作者难以把握好这个载体。德育载体是指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德育的内容信息,并对德育的客体产生影响、对德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网络所固有的数字化效应,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隐蔽性存在,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基本上是一种自发性存在。大学生网络社团的自发性、隐蔽性存在,导致德育主体难以发现社团的存在,无法预测网络社团对社团成员的影响,从而也就难以有效控制和利用网络社团开展德育工作。

再次,大学生网络社团成员的复杂性、多样性,增加高校德育的引导难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主体本来就变得异常复杂。而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成员,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不同高校的学生,有的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的独特性,客观上决定了社团成员的素质的不同,异质性程度太高的成员聚集到一起,客观上增加了高校德育引导的难度。大学生网络社团把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集中起来,同时也就把大学生对社会问题反应快、易偏激的特点高度凝聚化,在一定条件下就会猛烈爆发。尤其是在某种错误思想或舆论的导向下,通过校园文化中从众和集体规范的压力,胁迫大量的青年学生参与抗议社会的行为,有时会造成一种铺天盖地的潮流。形成社会和学校难以控制的恶性政治影响和政治后果。“由互联网为诱因生发出来的大量的社会性互动、聚会和某种意义的自发的结社行为对我们现有的校园社会框架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一种解构性的威胁。”

三、高校德育应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物理世界和符号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合二为一,他们是最先实践卡西尔所论述的人的符号生存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社团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在当前学界研究已经大大滞后于大学生网络社团发展现状的情况下,高校德育只有下大力气积极探索和实践,才能管理和引导好大学生网络社团,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育效果。”“在新形势下,各地各高校要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要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学生社团和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势下通过学生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

管理和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的主体应实现社会化。大学生网络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体,社团成员自身必须能真正做到自我管理,尤其是社团的负责人,一定要牢牢把握社团的正确方向。其次,大学生网络社团都是寄居在特定的网络空间,而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有主人的。因为网络是实行的域名管理和IP地址管理,所以网站、网页的所有者,一定要密切监视网民在自己的空间内进行的活动。大学生网络社团一般是设在各大论坛和聊天室,当前论坛都有自己的版主,聊天室也设有管理员。所以,版主和管理员要自觉充当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再次,今年年初,我国又实行了互联网备案制度,即所有的网站都要到主管部门备案。而备案的内容之一就是网站经营或者宣传的内容,所以相应的主管部门要严格落实互联网站备案制度,不能流于形式,对各大网站传播的内容进行方向上的管理,让非法的、的大学生网络社团没有立足之地。最后,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主体,应主动深入大学生网络社团,以社团成员的身份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社团健康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加强横向交流,形成合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广泛性,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团的突出特征就是跨地域性和跨校园性。也就是说,网络社团的成员是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或者是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网络社团已经超越了实体校园的限制。这一特征,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校园之间的横向交流。应该说,网络已经为高校德育工作者之间进行超时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的条件。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动地加以利用,可以在网络空间建立讨论和交流专区,分享引导社团工作的经验,交流各自发现的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新动向,共同商讨引导和管理的对策,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引导和管理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合力,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管理的真空。

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扩大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学生社团日益成为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众团体。开展“网络进社团、社团进网络”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德育的客观要求。针对网络社团所固有的特征,加强网络社团文化建设,促进网络社团的健康发展。目前,各高校为了应对网络化对校园的影响,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网络社团的蓬勃发展,高校在建设信息化校园文化的同时,一定要把网络社团文化纳入到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以克服网络社团文化的自发性,从而保证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方向性,以减少大学生网络社团的消极影响。

注释:

[1]《调查显示:59.7%的大学生参加校内社团》2005-5-915:26:00,新华网

[2]万新恒主编:《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5

【关键词】网络创业;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应用,中国网民规模持续保持快速增长之势,“网购”这一名词正冲击着大部分人的传统消费习惯和思维,并以其独特的优势而高速发展。人们发觉中国互联网市场蕴涵着巨大的创业机会,于是想进行网络创业的人同时也越来越多,当然这其中包括了很多在校大学生。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很早就熟悉网络,开店时间较为充足,且大学生既是买家也是卖家,作为卖家,在校大学生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强,业余时间也比较充足;做过买家的他们也更能站在买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多多听取周围学生买家们的意见,对自己网络创业有一定的帮助。这样,大学生通过实操、调研、开店、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式体验创业、感悟创业,能够使大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中没有学到的东西,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网络创业尽管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但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网络创业在我国刚起步不久,很多学生的创业行为无异于“摸着石头过河”,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现今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为例,针对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研,在鞍山师范学院学习KAB公选课的120名学生中发放问卷,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20份。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归纳和总结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如下:

1.网络创业意识薄弱

近年来,随着高考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当代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和个性化越来越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所增强,对创业的认可度也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大学生习惯于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尤其害怕竞争,缺乏冒险意识与开拓精神;且中国大学生的家长对孩子创业这种具有高风险的行为往往也是不支持甚至反对;此外,因为创业是高风险的行为,失败在所难免,当前社会对于创业失败缺乏包容性,人们虽然认为创业失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对于屡败屡战的人不能尊重而是嘲笑;这些都增大了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创业意识薄弱。

2.网络创业知识缺乏

没有网络创业前大学生的想法很简单,有经营的商品和一台电脑就可以完成网络创业,但真到网络创业时就发现网络创业包括市场调研、商品管理、网店交易管理、信息处理、网络营销、客户的售前售后服务、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网络创业者除了具备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良好的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即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的及时学习和熟练运用,以应对网络商业运作中的各种技术风险;良好的市场调研和判断能力,即在网络创业前做好市场调研,并根据调研的成果选择到自己能经营又适销对路的商品;良好的价格分析能力,在确定商品后既要保证货源的低价格,又要能根据网络市场确定商品的合适出售价格;良好的网络推广能力,面对激烈竞争的网络市场,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潜在购买者进入自己的网店,而不坐等消费者上门;良好的市场观察力,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商品、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当网络创业遇到困难或者瓶颈期时,能够有所创新并能把握机会。

3.网络创业教育滞后。

目前在教育部的大力推行下,我国高等院校已开始逐步启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但教学内容缺少本地区或者是本院校的自身特色,基本上未形成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且开设网络创业教育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致使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网络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影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网络创业的学生大多都是从书本上和自己网络购物的经历中认识网络创业,对网络交易平台了解较深的人不到1%,大部分同学对网络创业的相关知识积累不足,知识面比较片面。这些网络创业知识的片面性就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创业者实际上大多数是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常常缺乏对网络创业项目的全面思考和分析,不能理性地看待创业过程的艰辛和风险,不能以创新务实的心态去经营自己的网络事业。此外,创业教育的师资多为兼职教师,仅具有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普遍缺乏创业指导能力。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建议

1.加强网络创业教育

针对调研分析总结出的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增设了“网络创业模式”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旨在帮助有志于网络创业的在校学生掌握网络创业模式和网络创业的具体操作流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技能。同时高校还必须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要精通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带领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各种能力,同时还得掌握国家关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以及熟悉创办企业的相关法律规定。为此,高校一要送出去:即定期将这些创业导师送出去参加各种培训,丰富其创业理论知识,送出去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和培训,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获得创新创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掌握网络创业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典型案例,以有的放矢地教授和指导学生;二是要请进来:即定期邀请不同层面的网络创业者和技术创新的发明者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系列讲座,使学生充分掌握网络创业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网络创业的盈利能力,进而提升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如“网络技术”讲座: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作为一个以网络为经营平台的商业主体,如何掌握及时跟进最新的网络技术,应对网络创业的种种技术风险;“创意之路”讲座:好创意是大学生网络创业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互联网的发展瞬息万变,如何跟上发展,不断地推出更多、更好的创意去“吸引眼球”,经营成功。

2.培养网络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网络创业的精神支柱,也是大学生最终走向网络创业成功的原动力。笔者调查了选修“KAB”课程的学生,有89.2%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却仅仅停留在想法上,真正创业实践的很少。三个选修班,共计120名学生,已经网络创业的仅有2人。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访谈,发现没有实践的原因一是在于大部分学生想进行创业但不知从何入手,二是一部分学生扩大化网络创业的各种困难,三是有些学生担心创业失败,钱财受损,四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怕创业失败后被人嘲笑。针对以上学生的想法,笔者在“网络创业模式”的开篇着重选用一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并请到我校一名网络创业成功的毕业生现身说法,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创业热情和自我创新精神,让学生领悟“心动不如行动”的创业理念。此外,在网络创业的学生中建立网络创业者联盟,通过网络创业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和互相帮助,提高网络创业者的创业信心和恒心,使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网络创业的实践中去。

3.丰富网络创业知识

为了更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网络创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笔者采用实战模拟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边学习边模拟进行网络创业。“网络创业模式”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后,在第二讲中开始教授网络创业的前期准备,课后作业就是学生根据所讲的内容进行模拟网络创业的准备;在第三讲中讲授网络创业的一般流程,在课后让学生模拟网络创业,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网络实战注册,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网络创业的信心。然后讲授网络创业管理、进阶技巧、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知识等实战性的方法和技巧,在课后学生根据所学到的内容结合网络创业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适应于自己网络经营的管理模式、客户关系,并不断进行改进。在学习完成整个课程后,有一部分同学实现了网络创业,并能自行经营和维护网店,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网络创业的知识结构,更丰富了网络创业的实战技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大学生网络创业作为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创业模式,存在不足也在所难免,应该得到鼓励和有效的指导。我校结合“网络创业模式”课程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教育目前来看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途径。将来如何更系统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网络创业,做好网络创业教育是高校一个必须面对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广华.大学生网上创业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1(12).

大学生网络素质调查范文6

关键词: 软件学院 大学生 网络成瘾倾向 相关研究

1.问题提出

网络成瘾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危害不亚于酗酒和赌博成瘾的心理障碍。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近年来高校中也不断出现一些大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而无法正常学习导致留降级甚至退学的现象。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学者积极参与对网络成瘾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成瘾状况,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以及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干预措施等方面。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研究方面,国内以往研究发现有4―16%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问题,如北京大学心理系的钱铭怡教授曾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为6.4%;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和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联合对重庆市北碚区的五所高校400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了较高的成瘾比例,为10―15%。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各有所异,这是由于研究者所采取的量表不同造成的,还是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比例存在差异呢?

关于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方面,总体上,个性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因素。许多学者也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征进行了研究,周涛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和网络成瘾有极高的相关,社交焦虑越严重的同学,网络成瘾的倾向越高。此外,客观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些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事件等。那么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情况如何呢?软件学院对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频率通常比较频繁,尤其有些学校实施信息系统化管理和网络选课的话,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依赖程度必然比较高,那么这一因素是否会促使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比例增高呢?

关于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方面,学者们提出了许多对策和措施。如绿化源头、净化途径和深化认识。主要是指建设优质的校园网络,加强对大学生上网的管理,加强网络使用教育,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从根本上预防网络成瘾的发生。此外还提出时间控制法、自我警示法和群体支持法等帮助已经成瘾的大学生克服和摆脱网瘾。也有学者借鉴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常用的一些方法,针对已经成瘾的学生提出了几条干预措施,主要有强化干预法、厌恶干预法、转移注意法和替代、延迟满足法等。

网络与计算机在软件学院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软件学院大学生对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情况如何?软件学院大学生中网络成瘾的比例如何?软件学院的大学生应该如何在最大限度发挥网络与计算机的作用的同时把网络与计算机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点?……对软件学院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及成瘾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可以集中地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形成因素及影响机制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对软件学院在高频使用计算机网络中获取最大的受益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有利于学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随机抽取软件学院大学生45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30份,其中男生249人,女生181,男女比例相对均匀。本科生84人,专科生346人。

2.2研究工具

2.2.1孤独感量表

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第三版),该量表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这种孤独在此被定义为一维的。量表信度a系数大于0.89,重测信度大于0.62。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正向条目11个,反向条目9个。采用4级评分,量表总分越高表示孤独程度越强。

2.2.2交往焦虑量表

此量表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的倾向。含有15条自陈条目,这些条目按5级分制予以回答。量表总分最低为15分,最高为75分,分数越高,社交焦虑程度越高。此量表在美国大学生中测试时,均值及标准差相当稳定,量表所有条目与其他条目的总数相关系数至少为0.45,Cronbacha系数超过0.87,与其他测量社交焦虑及羞怯量表高度相关(r>0.6)。

2.2.3人际信任量表

采用美国心理学者Rotter(1976)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该量表是用来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量表采用5分对称评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总分从25―125分,中间值为75分,被试得分越高则信任度越高。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2.2.4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此量表系台湾大学陈淑惠教授编制。全量表共有26题,总分代表个人网络成瘾的程度,总分越高表示网络成瘾倾向越高。此量表含五个因素。根据陈淑惠教授两次在台湾大学的实测结果表明:各因素之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0―0.82之间,全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鉴于台湾与大陆在文化历史背景、教育观念及体制上的一致性,我们觉得采用本量表比较适合。

2.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专业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3.结果分析

3.1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9人属于正常级别,占11.40%,有366人处于预警级别,占到85.12%,另外达到危险级别的也有15人,占3.49%。由图1可以看出,尽管达到危险级别的人数比例不是很高,但是达到预警级别的人数比例却高达85.12%,这表明了软件学院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是比较高的。

3.2不同性别、年级和本专科学生的网络成瘾状况

表1 不同性别、年级和本专科的网络成瘾倾向状况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倾向状况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网络成瘾平均得分为56.75,女生的为54.22,男生的网络成瘾倾向显著高于女生。而不同年级和本专科在网络成瘾倾向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3.3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际信任、交往焦虑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表2 网络成瘾倾向与人际信任、交往焦虑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由表2可以看出,网络成瘾倾向跟大学生孤独感、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交往焦虑存在的相关不显著。

4.结果与讨论

4.1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问题

根据本研究调查数据显示,软件学院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达到预警水平的占85.12%,而达到危险级别的占3.49%。徐勇等人对山西省3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得到的结果是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6.2%,而大陆学者桑标、贡晔对162名国内大学生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69.37%,轻度网络依赖的占25.3%,严重网瘾的占5.0%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中达到危险级别的比例虽然不比其它研究的比例要高,但是在预警级别或者称轻度网络依赖者的比例高达85.12%,远远高于桑标等学者研究结果中的轻度网络依赖者的比例。对于这个差距的产生,我们认为这可能跟软件学院对计算机网络的需求有一定的关系,软件学院在学生当中有着“国内最大网吧”的称号。学生除了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选课,接受学校通知,查看课表、考勤、考试安排,等等。学校的教学安排也几乎都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的。这势必会造成软件学院大学生“被迫”产生网络依赖。当然,这个比例同时告诉我们软件学院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问题特别需要引导,尤其需要做好网络使用与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避免长时间面对电脑,对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2不同性质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差异问题

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倾向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男女生的网络依赖倾向的差异提示我们在网络使用的引导方面应该侧重于男生,重点加强男生在使用网络上的引导和教育。在本研究中,不同年级和本专科的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依赖方面并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一个方面选取的样本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年级的选取方面,侧重了大三的学生,占到79.3%,大二和大四的学生占少数,分别占13.7%和7.0%。而大一的没有在调查范围内,这可能是本研究存在不足的地方。另一方面,本专科的选取方面也存在不足,本科生所占的比例较低,仅占19.5%。

4.3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人际信任、交往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问题

在本研究的结果中,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倾向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社会交往焦虑之间的相关不显著。也就是说,人际信任程度越高的人越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孤独感越强烈的人越容易形成网络成瘾。本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人际信任程度越高的人,他们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的戒备心就越低,这就导致他们越容易沉迷于网络交往中,形成网络交往型成瘾。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目前还无法用实际数据加以证明,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入网络成瘾类型因素,了解一下不同网络成瘾类型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是否显著。至于孤独感越强烈的人,往往更多地通过网络途径进行缓解,这可能是孤独感越强烈的人越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软件学院大学生总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偏高。

5.1.2软件学院大学生在网络使用方面特别需要引导,尤其是男生在网络使用上的引导。

5.1.3孤独感水平高的人,网络依赖程度越高;人际信任水平高的人,网络依赖程度越高。

5.2建议

5.2.1加强软件学院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引导和教育,明确计算机网络的各项功能。

5.2.2提高计算机网络使用的效率,避免盲目使用网络或整天沉浸网络游戏。

5.2.3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尤其是男生在网络使用上的引导需要加强。

5.2.4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以防大学生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出现身心异常现象。

参考文献:

[1]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VOL2,(3):85-87.

[2]吴慧燕.浅析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症.现代计算机(总第一三九期),2002.5,66-67.

[3]昝玲玲,刘炳伦,刘兆玺.网络成瘾研究现状概述.精神医学杂志,2008,VOL21,(1),76-77.

[4]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VOL11,(2):94-95.

[5]杨晓峰,郑雪.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量表编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8,(5),(总第95期):65-66.

[6]徐勇,张克让.山西省3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调查.中国临床康复,VOL9,(12):228-229.

[7]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VOL11,(4):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