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储能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储能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储能市场分析

电力储能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废水热源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计算分析

0前言

各种资料显示,城市各类商业建筑卫生热水能耗比例达到10%~40%,城市民用建筑热水能耗,仅洗澡热水用能就接近20%,城市家庭热水器普及率已经达到70%以上,农村小镇家庭使用热水器的比例也越来越大[2]。上海地区商业建筑卫生热水能源消耗在建筑总能耗中的比例为:写字楼,2.7%;商场,10.7%;饭店,31%;医院,41.8%[3]。另外,城镇食品加工,游泳馆等,农村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也需要消耗大量不同温度的热水。由此可见,目前卫生、生产热水能耗在建筑能耗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建筑卫生热水节能日益受到重视。

此外,大型商业建筑,为了营造舒适的环境和提供各种服务功能,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以废热、废水的形式向环境排放大量废热,加速了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多的高能耗商业建筑采取了废热回收措施,都取得了显著效益[4-6]。

在我国,节能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关键一环,国家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节能政策及措施,如实行产品节能认证,执行电力价格杠杆,拉大峰谷电价差及高峰用电时段需求限制等,同时也号召和鼓励企业开发节能型产品。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建筑热水能耗的节约大致有三类途径:

⑴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⑵建筑废热以及其他形式废热的回收利用;

⑶采用新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热水的生产和利用效率[7]。

其中,将热泵技术应用到热水系统中,回收各种低品位废热,是解决建筑热水高能耗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主要用于大量热水的供应及废热再利用,也可用于工业废热回收。该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冷热源温差大为减小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

⑵可利用夜间电力工作,平衡电网峰谷负荷;

⑶由于废热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蒸发温度,热泵的结霜问题得以改善或避免;

⑷可实现热水、采暖、供冷的一体化。

普通卫生洗浴系统,很大一部分热能白白排放浪费掉了,如能回收这部分热能,则节能效益是十分可观的。文献8中对典型浴室和典型气候条件下洗浴废水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测试,其结果如图1所示。

图1淋裕水温降值测试(水流量6L/min)

从图1可以看出,热水洗浴后,废水温度仍然达到36℃左右,热回收潜力相当大。以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在国外已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应用实例,但在国内还属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整体循环的角度,对以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进行探讨,并进行了理论计算与性能分析,同时与其他系统进行了经济性比较。

2工作过程及理论循环分析

2.1系统组成及工作过程

利用热泵制取生活热水可以提高节能效果,其COP值可达3~5。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存在冬天制热系数明显降低,室外换热器结霜的问题,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洗涤的废热水一般直接排放,其所携带的余热被白白浪费。以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以消耗一部分电能为代价,通过热力循环,把废热水中储存的能量加以发掘利用,用来生产热水。在用电谷段(上海22:00~6:00)以废热水为热源,产生热水并储存在热水箱中,随时供用户利用。从热力学工作原理上看,它与制冷机相同,就是以冷凝器放出的热量来供热的制冷系统,所不同的是两者的目的和工作温度区往往有所不同。制冷装置从低温热源吸热,营造低温环境;而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是从废热水中吸取热量,加热生产或生活热水。

该系统主要由压缩机、蒸发器、热水换热器、电子膨胀阀、储热水箱、过滤装置、废热水箱、水泵及若干截止阀和相应的控制装置等组成,其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从浴室等场所排放出来的废水,经过滤器6过滤处理后,为了保持一定的流量和温度,便于控制,先储存在废热水箱7中,经过循环水泵9不断与蒸发器2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蒸发器2中的制冷剂吸收废水的热量,蒸发为干饱和蒸汽,被吸入压缩机1,压缩机将这种低压工质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送入热水换热器3,经水泵强制循环的水也通过热水换热器3,因此,水吸收了工质送来的热能,并将热量储存在热水箱5中,随时为用户提供热水,而工质经换热后在定压下冷凝放热,并进一步在定压定温下冷凝成饱和液体,从而将水加热升温到所需温度。饱和液体通过电子膨胀阀4经绝热节流降压降温而变成低干度的湿蒸汽,再次进入蒸发器2,使热水箱5中的水温逐渐升高,最后达到60℃左右的水温甚至更高,正好适合日常使用。通过加装混合阀,可使出口热水与储水箱下步温水混合而得到不同温度的水,满足不同场合的需要,这就是以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的工作原理。

图2系统流程图

1压缩机2蒸发器3热水换热器4电子膨胀阀

5储热水箱6过滤器7废热水箱8截止阀9水泵10浴室

2.2系统理论循环及性能分析

热泵的热力经济性指标可由其性能系数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来表示。COP指其收益(制热量)与代价(所耗机械功或热能)的比值。对于消耗机械功的蒸汽压缩式热泵,其性能系数COP也可用制热系数εh来表示,

即εh=Qh/P………………①

在热泵热水系统的推广使用上,很多厂家和科研单位对于热泵热水系统的工质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热泵系统中,R22极有希望的混合替代工质为R407c和R410a。近共沸混合物R410a虽然具有基本恒定的沸点,但它的单位制冷量容积较大,排气压力较高,作为替代制冷剂就要求对设备改造;R407c具有与R22相近的制冷量,压力基本相当,对整个系统的改动小,但其传热特性较差,需用酯类油更换R22的油,一旦出现泄漏,系统制冷量和制冷效率迅速下降。而R417a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工质,它排气温度比R22低,不用更换油,吸排气压力比R22系统稍高或接近,完全可以在热泵热水系统中直接替代R22,并可以安全可靠运行[9]。因此,本文选取制冷剂R417a为理论计算工质,进行理论热力计算:

致冷工质的流量m(kg/s),单位工质的制热量q1(KJ/kg),单位工质的耗电量w0(KJ/kg),

系统制热量Qh=mqh(KJ)

系统耗电量W=mw0(KJ)

代入式①得到:εh=q1/w0……………②

考虑一定的过冷度和过热度,系统理论循环如图3所示。

Qh=h2-h4,w0=h2-h1

图3系统的理论循环

此外,为了对热泵热水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一组典型工况(蒸发温度30℃,过热度5℃,冷凝温度60℃,过冷度5℃),采用不同工质进行理论计算,其结果列表如下。

表1工质理论计算特性表工质冷凝热量(kW)理论制热系数εh压比压差(kPa)压缩机耗功(kW)压缩机排气温度(℃)压缩机排气压力(℃)

R221.206.7422.0461242.80.17892.4424.31

R134a1.216.9942.209929.900.17378.9016.99

R407c1.226.5952.1571337.80.18585.7324.94

R417a1.226.8542.0701112.00.17875.8021.52

(注:计算工况蒸发温度30℃,过热度5℃,冷凝温度60℃,过冷度5℃)

考虑到废热水和用户所需热水的温度波动,本文针对不同废热水水温以及不同的热水温度(即选取不同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以R417a为例进行计算。考虑传热温差,取冷凝温度Tk=50~65℃,蒸发温度T0=5~30℃,每5℃进行一次理论计算,计算结果统计如图4所示。

由图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冷凝温度一定时(即用户设定热水温度保持不变),随着蒸发温度提高(即废热水温度不断升高时),系统的制热系数不断提高,如图4(a)所示;

(2)当蒸发温度一定时(即废热水温度保持恒定),随着冷凝温度提高,制热系数明显下降;

(3)在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取不同的蒸发温度T0和冷凝温度Tk,当温差Tk-T0保持不变时,制热系数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随着温差的不断加大,制热系数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温差的变化对制热系数影响很大,如图4(c)所示;

(4)制热系数在冷凝温度Tk=50℃出现最高点,蒸发温度T0=30℃,理论εh=10.65,这也为系统的控制及用户水温设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由图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冷凝温度一定时(即用户设定热水温度保持不变),随着蒸发温度提高(即废热水温度不断升高时),系统的制热系数不断提高,如图4(a)所示;

(2)当蒸发温度一定时(即废热水温度保持恒定),随着冷凝温度提高,制热系数明显下降;

(3)在所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取不同的蒸发温度T0和冷凝温度Tk,当温差Tk-T0保持不变时,制热系数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随着温差的不断加大,制热系数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温差的变化对制热系数影响很大,如图4(c)所示;

(4)制热系数在冷凝温度Tk=50℃出现最高点,蒸发温度T0=30℃,理论εh=10.65,这也为系统的控制及用户水温设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需要说明的几点:

(1)取蒸发温度T0=5~30℃,是为了便于了解制热系数随废热水温度的变化情况,实际从各种文献和图1中可以了解到,废热水的温度变化范围不大,基本在28℃~36℃范围内波动;

(2)考虑制热系数随废热水温度的变化,在实际中,制热系数受废热水流量变化的影响也很大,值得进一步测定和研究;

(3)本文只进行了理论制热系数的计算,实际制热系数可通过文献10中的关系式计算。

图4(a)制热系数随蒸发温度变化图

图4(b)制热系数随冷凝温度变化图

图4(c)制热系数随温差变化图

2.3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比较

为了计算简便起见,选取一典型工况,如表2所示。由表可见,在夏季废水热源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相比,节能效果并不明显。而在冬季其制热系数平均是空气源的1.7倍,当废水温度提高到35℃时,其制热系数可达到空气源的2.4倍,具有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因此可以考虑在夏季室外温度较高时,蒸发器直接从室外空气中吸热,而冬季室外温度较低,热水热负荷较大,则应以废热水为热源,可以考虑利用一定的控制手段实现上述切换。

表2两种热泵热水系统的比较系统季节特点Tk(℃)T0(℃)εh

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夏季50258.43

冬季60-52.91

废水热源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平均60—4.91

典型60306.88

3小结

3.1研究分析结论

废水热源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把储能、热泵和废热利用结合在一起,利用储能弥补热泵热水系统初期的热量来源,实质上是一种以废热水为低位热源的水源热泵系统。

3.1.1以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在冷凝温度Tk=60℃时,其平均εhe=4.91;Tk=50℃时,其εhe=6.88,理论εh最高可以达到10.65,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3.1.2该系统应用于浴室桑拿、健身房、游泳馆、体育馆、学校等水量需求大,且具有废热源的场合,工业上需要低温热水的地方也可以用。在冬季采暖的地区,同时还可作为散热片、地板辐射、风机盘管等采暖末端的热源部分,为各种住宅、别墅、公寓楼房等提供舒适、方便的生活条件;

3.1.3与传统的燃煤锅炉相比,既节能,又清洁,无污染;与单纯的电热水锅炉相比,可大幅度节电;与单纯的热泵热水系统相比,可利用夜间廉价电力,既降低了加热水的费用,又对电网有移峰平谷的作用,特别是在冬季,又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3.2还需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及建议

3.2.1在实际系统的应用中,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过程中,还需考虑结垢的问题,应该适当添加活泼金属作为牺牲阳极保护措施,或另设单独除垢装置,以降低冷凝器和热水器内壁腐蚀和结垢,这点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

3.2.2研究开发能够适应大范围变工况要求的制冷剂,以达到更高的冷凝温度,这样可以减少加热时间,提高出水温度,减少水箱体积;

3.2.3设计合理的控制系统,对水温进行合理控制,特别是水箱中温度控制层的选择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考虑到热水供应和废水回收在时间和流量上存在不一致的矛盾,故应考虑需热量和可利用废热量的平衡问题。在设计水箱容积时,也要考虑储热水箱的储热特性、容积大小及其优化和保温等相关问题;

3.2.4应积极探讨取代传统的电热水锅炉,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同时可以考虑将该系统应用于小型家庭系统中,开发新型热水器产品;

3.2.5将以废水为热源的热泵热水系统与太阳能系统、空调系统等联合开发,也就是开发废水、空气、太阳能多热源的综合热泵热水系统,加上与空调系统联合,还可以利用空调系统的冷凝热量,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能源利用率,其经济、环保与社会效益会更加显著。

总之,以废水为热源的储能型热泵热水系统,为废热利用、建筑节电节能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其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至于该系统增加的制造成本,可通过节电在一定时期内回收。

参考文献

1王恩堂,李军等.用电制备热水的几个方案及其比较.节能,1997,(2):7-11

2罗清海,汤广发等.建筑热水节能途径分析,煤气与电力,2004,(6):353-357

3薛志锋.商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市场分析[J].清华同方技术通讯,2000,(3):70-71

4董明.星级酒店中央空调冷捏弄感热回收利用项目分析.能源工程,2003,(3):63-64

5汪训昌.中高挡旅馆废热排放与热利用分析[J].暖通空调,1995,(4):53-56

6Jkhedari,SManeewan,etal.Domestichotwatersystemcombiningsolarandwasteheatfromthermoelectricair-conditioner.Int.J.ofAmbientEnergy,2001,22(1:19-28)

7罗清海,汤广发等.建筑热水节能中的热泵技术.给水排水,2004,5:63-66

8罗清海等.热电热泵热水器的研制与节能分析.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4,(1):26-29

9李晓燕,闫泽生.R417a在热泵热水系统中替代R22的实验研究.制冷学报,2003,(4):1-4

电力储能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风能;风力发电;趋势

0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这种消费结构给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是不言而喻的。逐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资源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能源。从目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看,今后发展较快的可再生能源除水能外,主要是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风力发电技术已基本成熟,经济性已接近常规能源,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保持较快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根据最新风能资源评价,我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的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两大风带:一是“三北地区”(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二是东部沿海陆地、岛屿及近岸海域。另外,内陆地区还有一些局部风能资源丰富区。

风电包括离网运行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已基本成熟。到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约90个风电场,已经建成并网发电的风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广东、浙江、河北、辽宁等16个省区,装机总容量达到约260万千瓦。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风电机组单机容量较小,关键技术依赖进口,零部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文对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关建议。

1 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

1.1发展迅速,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的风力发电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吉林、辽宁、新疆等省建立了单台容量在10kW以下的小型风力发电场,但其后就处于停滞状态。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农村、牧区、海岛等地方对电力迫切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风力发电的研究、试点和推广应用又给予了重视与支持,但在这一阶段,其风电设备都是独立运行的。直到1986年,在山东荣城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后,从此并网运行的风电场建设进入了探索和示范阶段,但其特点是规模和单机容量均较小。到1990年已建成4座并网型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4.215MW,其最大单机容量为200kW。在此基础上,风力发电从1991年起开始步入了逐步推广阶段,到1995年,全国共建成了5座并网型风电场,装机总容量为36.1MW,最大单机容量为500kW。1996年后,风力发电进入了扩大建设规模的阶段,其特点是风电场规模和装机容量均较大,最大单机容量为1500kW。据中国风能协会最新统计,2007年中国除台湾省外新增风电机组3,144台。与2006年相比,2007年当年新增装机增长率为145.8%,累计装机增长率为126.6%。2007年中国除台湾省外累计风电机组6,458台,装机容量5,890MW。

1.2 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风力发电

为了支持风力发电,原电力部制定了《风力发电场运行规程》电力行业标准,明确了风电上网及电价确定的原则,允许风电就近上网,风电价格要在发电成本加还本付息的基础上,允许有合理的利润,超出电网电价部分由全电网平摊,有力地支持了风电的发展。电力工业发展的政策是:以火力发电为主,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同时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力发电是电力工业发展的一支方面军。

《电力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洁净能源发电”。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积极发展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国家计委实施“光明工程”和“乘风计划”。1996年3月,国家计委交能司、科技司、机电轻纺司在北京召开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工作座谈会,对大型机组国产化提出许多建议。不久,国家计委提出两个计划,一个是“光明工程”,一个是“乘风计划”,前者是支持国内微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后者就是支持国内风电场建设和大型机组国产化。

国家经贸委在“双加工程”( 即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加快改革步伐)中,把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列入大型技改项目,在“九五”期间投资18亿元,支持风力发电的发展。国家科委在大中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六五”至“九五”期间,都有关于风力发电的科技攻关项目。对55 kW、200kW国产机组的研制,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一些经验。“九五”期间,科委又立了一个“加强项目”,投资300万元,由浙江机电设计研究院风力发电研究所承担,对“八五”200kW国产机组进行技术改进,再生产2台200kW机组,期望实现200kW机组国产化。

1.3 专业队伍和国产化水平逐渐提高

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真正进入了现代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无论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设计制造方面均有了不小的进步和提高,同时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解决了边远无电地区的农、牧、渔民的用电问题。但其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仅为几百瓦到10kW,均属独立运行的风电机组。为了发挥风力发电的优势,降低成本,风力发电机组大型化,单机装机功率的提高,是所有风力发电研究、设计和制造商的不断追求。最近几年进展很大,不断有新型大型风机出现,并很快得到推广。现代风力发电机在不断改变其翼型,增加其塔高,改善其运行特性。此外,现代微机控制技术、并网技术、电子电力技术以及储能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广泛应用,也使风力发电机组系统越来越可靠实用。

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风电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行管理队伍,为今后大规模发展风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型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我国已基本掌握,主要零部件国内都能自行制造,如发电机、齿轮箱和叶片等(国际知名的叶片制造商丹麦LM公司独资在天津设厂生产),600 kw机组的本地化率可以达到90%。随着大型风电设备产业的形成,船舶工业的主要认证机构中国船级社开始筹建中国风电机组产品的认证体系。

2 风力发电存在的问题

2.1 对风能资源勘察不够全面

通常风力发电的有效风速为3~25m/s,风电场选址的首要条件是风能资源丰富,因而一般以风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为选址对象,具体风电场内风机的选址还应根据测出的年有效风速累计小时数(累计时数越高,投产后风机发电量越大)和有效风能密度确定,在风电场内不同位置的这些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合理选择场址对提高风力发电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而我国现有的风资源分布图很粗,无法满足现在风电场选址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细化。

2.2 风电设备和制造技术落后

风电机组制造技术,这是风电发展的核心。目前我国风电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加大力度依靠国内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风电成套设备进行自主开发。随着世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单机容量已经是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达到兆瓦级,如美国主流1.5兆瓦,丹麦主流2.0~3.0兆瓦,在200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会上4.5兆瓦的风电机组也已面世。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备自行开发制造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据调查,2004年国产机组只占18%,2005年也只有28%,每年的风电设备进口总额高达60亿元,尤其大型风机设备几乎被丹麦、意大利、德国等发达国家全部垄断。国内整体的风电制造水平比国外发达国家至少晚10年,而且技术差距还在拉大,这就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2.3 风电成本高

风力发电的成本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约占总投资的85%以上。按照我国增值税抵扣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风力发电执行17%的增值税税率,因为没有购买燃料等方面的抵扣,因此风力发电实际税负明显高于火力发电。另外,国内已经建成的微不足道的风电容量几乎全部为进口的成套设备,导致风电场投资高、电价高,与火电、水电比,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国产的风电设备可以显著地降低风电成本,但由于现在国内设备制造水平较低,应用规模小,国产设备的价格并不低于进口设备。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风电开发前期投入巨大,而国内的风电项目缺乏正常的投融资渠道。国内商业银行对风电项目的贷款期限远短于火电和水电项目的贷款期限,偿还期限大多为5~8年,利息也没有优惠,使风电只能上一些小规模项目,导致风电难以普及,电价下降缓慢。对风电投入的科研经费不足,则制约着风电技术向高端发展,并会导致科技人才的稀缺。

尽管政府于2003年实施了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并于2006年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以促进风电发展,但由于长期给予风电的实际关注力度不够,缺少对风电扶持的长期具体措施,与国外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取得的成效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3 风力发电前景的建议

3.1做好风能资源的勘察

风资源的测定是发挥风电作用的前提基础,因此将来应该在这方面增大投入,对我国实际的风资源在总体上有细致准确的了解,为政府和风电的决策者合理地规划风电提供正确的指导。为进一步摸清风能资源状况,必须加快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工作。这方面,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筹集一定资金用于加大风力资源勘测工作的投入,各地也要自筹资金开展本地区风力资源的勘察,认真调查确定可开发风电场的分布和规模。

3.2提高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

要提高我国风力发电应用的技术水平,需要不断增进与发达国家的交流,学习其先进技术,只有清楚彼此差距,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风电技术水平。我国提出,到2010年风电装机要有80%的国产化率,必须在技术上占领竞争制高点。《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这一规定为风电技术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提高风电技术也是降低风电成本和上网电价的关键所在。

3.3 依托政策发展风电

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通过减免税收、鼓励发电并网、优惠上网价格、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等激励性政策来激励发电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体现了政府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给予了风电在法律上的保护,为风电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2008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有关部门要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有关规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将提出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和使用指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试点项目建设、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资源评价、标准制定和设备国产化等工作。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风力发电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在具体的措施和规则上还要细化、规范、便于操作,使风电的发展稳步,快速的发展起来。

4 结束语

中国的风电发展迄今已经有30多年,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风电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技术落后、政策扶持不够及上网电价高等诸多困难。随着政府和民众对风电的逐步认识、《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出台,以及风电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方面不断提高,风能利用必将为我国的环保事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做出巨大的贡献。风电产业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应该抓住这一契机,为风电的全面发展作一个系统可行的规划,逐步解决风电发展中的困难,完善风电机制,在提高风电战略地位的同时,早日使风电普及惠民。

参考文献

[1]于建辉,周浩.我国风电开发的现状及展望[J]. 风机技术,2006(6):46-50.

[2] 易跃春.风力发电现状、发展前景及市场分析[J].风力发电,2004,8(5):18-22.

[3]刘文洲.风力发电现状及展望[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12-14.

[4] 仲昭阳,王述洋,徐凯宏.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对策[J].林业劳动安全,2008,21(3):34-37.

[5] 刘朋光,崔健生.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和前景[J].林业科技情报,2008,40(3):98-99.

[6] 常青,叶云龙,于江利.河北省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前景[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6(1):62-64.

[7] 王晓蓉,王伟胜,戴慧珠.我国风力发电现状和展望[J].中国电力,2004,37(1):81-84.

[8]张愉.中国风力发电现状浅议[C].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MIEM?6)论文集.2006.

[9] 张国伟,龚光彩,吴治.风能利用的现状及展望[J].2007,25(1):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