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力生产工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力生产工艺范文1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及其重要的职业技能课程。为了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符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职业能力;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不高。主要原因不是电子产品的研发水平不高,而是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一线的生产工艺,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存在着不足,因此《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十分重要[1,2]。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目的,强调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3,4]。我院《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组结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重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和重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性质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程,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掌握质量控制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电子产品生产中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电子企业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使其具有分析和解决电子企业生产活动中进行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想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是一门介绍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职业岗位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它依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培养电子行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为学生提供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知识。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的职业岗位课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教学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质量检验的方法;掌握电子制造进料质量控制;掌握电子制造过程及成品的质量控制;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认证;掌握质量改进及其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难点: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知识;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编制;电子产品生产工艺。
四、课程特点
1.综合性强。
本课程根据学生就业实际岗位的需要,将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方面最为实用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机的综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2.突出应用性。
本课程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主要讲述了与电子产品生产相关的质量管理及产品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内容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重视理论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岗位贴近。
3.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采用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按照职业活动的工作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以后,能够自觉地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电子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解决办法。
五、课程目标
1.学习能力目标。
(1)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掌握质量检验的基本方法;(2)了解质量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3)掌握质量成本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4)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5)熟悉电子产品认证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管理电子产品生产现场的能力;(2)具备电子产品质量检验的能力;(3)具备编制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能力;(4)具备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能力;(5)能参与电子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3.职业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勤奋好学、严谨的职业素质;(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4)独立承担电子产品生产组织管理、质量检验等岗位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5)掌握文明生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及内容。
六、选用教材[5]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载体,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形式,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的能力的前提。所以选用注重电子产品生产过程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是本课程建设的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根据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选用该课程教材的遵循下面几个原则:(1)必须选用高职高专类的规划教材与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优秀教材。(2)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教材内容要文字简洁,能够反映当前该课程的最新成果,适合高职学生学习。基于以上三条原则,通过了解相关院校的情况,该课程教材最终选用的叶莎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项目教程》。本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是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工程规划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本教材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提炼。本教材坚持基础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阐述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管理两方面的知识。本教材内容以一个个实际的电子产品作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理论,以实际的工作岗位任务划分成六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组织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采用学做结合的方式完成项目,掌握职业技能。
七、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采用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多放些动画,让学生多在课堂上讨论,活跃气氛,教学内容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学生,贯彻因材施教,为此采取了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有成效的方法。教师在对每单元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特别强调在企业实际现场中的应用的有关理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不好,不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本课程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只采取理论教学模式,按照课本讲解知识,是无法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让学生有实践动手的机会,所以需要增加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过去的教学是先理论教学,再上实验课,最后做课程设计。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脱节。实验课仅仅是知识验证理论。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空间。本课程改革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屏障,在实验室和实训室上课,边学理论,边做实验,使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教学模式。建议以后增加企业现场参观教学等比较形象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学生通过若干项学习任务和六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实际电子产品的拆卸和装配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整个教学工程围绕项目任务的完成开展,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具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电子产品质量控制理论知识,能熟练识读各类电子技术图纸和资料。
2.考核方式与要求。
改革以前的课程成绩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基本上是通过理论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其弊端在于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关注和督促,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快考试之前,突击背书,即使考试及格,也只是临时掌握,也无法保证学习质量。针对此情况我们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学习结果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同教学环节考核的侧重点不同。各部分考查所占比例如下:平时成绩(考勤+课堂表现)占40%;项目测评成绩占60%。
八、结语
针对本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对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进行了改革。首先对本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明确,根据本课程设计思想,提出了本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目标,然后介绍了教材选用的原则,提出了教学实施的意见。本课程的建设适合培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需要,提高了教学水平,保证了教学质量。
作者:韩宝如 黄果 梁帅 单位: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参考文献:
[1]郑惠群,赵敏笑.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6).
[2]王成安.电子产品工艺实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3]廖芳.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电力生产工艺范文2
索风营水电站位于贵州省修文与黔西县交界的乌江六广河段,电站装机容量60MW,大坝的坝型为RCC重力坝,最大坝高115.8m。
本工程主体及临建工程的混凝土总量约116万m3,其中碾压混凝土(RCC)为65.85万m3,常态混凝土50.15万m3。混凝土的综合配比为大石16.32%﹑中石29.19%﹑小石22.4%﹑砂32.08%。根据施工总进度安排,砂石系统建成后共需加工砂石成品料约254.1万t,其中大石41.48万t﹑中石74.18万t﹑小石56.92万t﹑砂81.52万t。加工砂石骨料的料源,有26万m3可利用工程开挖的渣料,尚有98万m3需用石灰岩进行人工机械破碎,石灰岩取自距砂石系统附近的对穿岩料场。
据施工进度、混凝土浇筑强度曲线,本工程最大月混凝土浇筑强度为11.24万m3,故索风营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系统的生产能力按11.24万m3设计,能同时或独立生产常态砂、碾压砂及喷锚混凝土所需的各级配骨料,但考虑到各施工期对骨料的不同需求,设有6.4万m3的成品储存量来调节骨料的生产与耗用的平衡。系统采用先进的中央控制和电视监控系统,主要加工设备采用了(法国产)国际最先进的石灰岩破碎设备及国内一流的筛分、脱水及分级设备,共安装有设备69台套,装机容量2800kW该系统于2001年9月26日开工,2002年4月12日联动试机投产成功,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6d。
1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及布置1.1系统生产工艺流程
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经平衡计算各车间的处理量见表1。
表1索风营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系统各车间的处理量
项目或车间
骨料直径/mm
合计
>80
80~40
40~20
20~5
2.5~5
<5
骨料配比/%
—
16.32
29.19
22.40
32.09
100
成品料/t
—
123
220
170
242
755
粗碎车间处理量/t
267
257.4
168.5
125.5
13.3
18.3
850
中碎车间处理量/t
—
94
138
186
46
91
555
筛分(一)车间处理量/t
—
94
307
312
59
108
880
细碎车间处理量/t
—
—
—
233
56
201
490
筛分(二)车间处理量/t
—
—
—
545
142
283
970
1.2破碎工艺及设备选型
破碎采用粗、中、细3段破碎,其中:粗碎采用开路;中、细碎采用与相应的筛分车间形成闭路循环生产工艺。
(1)粗碎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850t/h。车间内设置2台Nordberg公司生产的NP1313反击式破碎机,
作者简介:王忠录(1964-),男,贵州省贵阳市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水电建设施工管理工作。(该文已发表于《贵州水力发电》2004年第3期)。
并列运行,处理最大进料粒径为750mm,单机破碎能力可达470t/h。
(2)中碎车间:主要处理预筛分后的粒径大于80mm和部分40~80mm的石料,设计生产能力为700t/h。车间内设置2台Nordberg公司生产的NP1213反击式破碎机,并列运行,其单机破碎能力可达350~400t/h。
图1索风营水电站人工砂石骨料系统工艺流程
(3)细碎车间:主要处理筛分(二)车间后的粒径大于5mm和筛分(一)经脱水后的2.5~5mm的石料,设计生产能力为500t/h,车间内设置2台Nordberg公司生产的VI400制砂机,并列运行,其单机破碎能力可达250~300t/h,产砂率为30~35%。由于该机的产砂率偏低,砂的细度模数偏大(M=3.3~3.8),为满足设计对砂的细度模数(M=2.2~2.9)的要求,又增设了2台PL-8500立式破碎机来处理VI400制砂机经筛分处理后的回头料,其单机破碎能力可达80~160t/h,产砂率为50%~65%。1.3筛分工艺
筛分车间主要起筛洗及分级作用,分预筛分、筛分(一)、筛分(二)等车间。
(1)预筛分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850t/h,车间内设2台2YRK1845重型振动筛。振动筛采用双层筛网,上层筛网孔为75mm×75mm,下层筛网孔为37.5mm×37.5mm。对大于80mm的石料经梭槽进入中碎NP1213破碎;40~80mm的石料由胶带输送机送入成品仓,小于40mm的全部石料进入圆筒洗石机(圆筒洗石机单机生产能力230t/h,2台并列运行),洗去泥土及小于2mm的石粉后,由胶带输送机送入筛分(一)车间;小于2mm的石粉经排水沟排入砂水回收系统,进行处理后再回收利用。
(2)筛分(一)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560t/h,车间内设1台2YRK2460圆振筛。圆振筛采用双层筛网,上层筛网孔为37.5mm×37.5mm,下层筛网孔为19mm×19mm。其中20~40mm和20~5mm的石料分别经胶带输送机送入成品仓;2.5~5mm的全部石料经ZKR1230脱水筛处理后,由胶带输送机送入制砂转料仓;小于2.5的粉砂流入1号回收池处理后再利用。
(3)筛分(二)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700t/h,车间内设1台3YRK2460圆振筛。圆振筛采用3层筛网,上层筛网孔为37.5mm×37.5mm,中层筛网孔为19mm×19mm,下层筛网孔为5mm×5mm。筛分(二)主要承担中碎以后骨料的筛分。其中大于40mm的骨料返回预筛分车间;40~20mm及20~5mm的石料可经胶带输送机送入筛分(一)或转料仓;小于5mm的石料直接由胶带机送入砂筛分车间。
(4)砂筛分车间:设计生产能力为500t/h,车间内设4台2YRK2460圆振筛(主要处理2台VI400制砂机生产的砂料)和2台YRK2056圆振筛(主要处理两台PL-8500生产的砂料)。PL-8500生产的砂料含粉率可达20%以上,从而改善了RCC用砂的石粉含量。
1.4设备配置
根据砂石料的特性和系统工艺流程计算后,系统主要设备的配置见表2。
1.5系统布置
索风营水电站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由储料场、粗碎车间、中碎车间、细碎车间、筛分车间、半成品料仓、转料仓、成品料仓及砂、水处理系统等组成。
粗碎车间设在左岸进场公路旁的山坡上,2台破碎机对称布置;半成品仓,上部设定点Y型架皮带机堆料,堆料高度为27m,料仓长75m,宽65m,容量为3.5万m3;成品仓由大石仓、中石仓、小石仓、2个砂仓组成,宽50m,长265m,总容量6.81万m3。
生产中经圆筒洗石机及脱水筛排放的小于2mm的砂、泥污水,经四级砂、水回收处理系统后,粉砂经2台4PS砂泵回收至螺旋分级机脱水后直接掺入成品砂中,主要用于调整砂的细度模数;废水经三级处理后回收利用(设计回收60%,实际回收达90%);污泥排放到污泥回收池,用挖掘机挖装运至弃渣场。
2系统设计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系统建成投产后,首先配合索风营电站“建设绿色环保水电站,开发清洁能源”的目标,在污水排放及治理大气污染上做了很多工作,在石粉回收及废水处理的回收利用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效果。
表2系统主要设备选型与配置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铭牌产量/(t·h-1)
设计产量/(t·h-1)
数量/台
进料粒径/mm
功率/kW
反击式破碎机
NP1313
470
850
2
<750
200
给料筛
B13-56-2V
500
850
2
0~750
11
槽式给料机
900×2100
70~270
180
6
0~300
7.5
电子吸铁器
PCDC-10
—
—
1
—
2.2
圆振筛
2YKR1845
500
850
2
<300
30
圆筒洗石机
TX1836
230
330
2
<40
75
反击式破碎机
NP1213
400
700
2
80~300
200
脱水筛
ZKR1230
70
50
<2.5
4*2
圆振筛
3YRK2460
280~880
700
1
0~80
45
立式破碎机
VI400
300
500
2
2.5~60
400
圆振筛
2YRK2460
280~500
130
4
2~40
37
立式破碎机
PL-8500
90~160
100
2
2.5~40
200
圆振筛
YRK2052
150~350
130
2
0~40
18
刮泥机
SFJ-16/2
80
60
2
0~2.5
11
砂泵
4PS
250
250
2
0~2.5
45
螺旋分级机
FG-15
100
75
2
0~2.5
15
脱水筛
ZKR1445
150
100
0~2.5
7.5*2
电磁振动给料机
ZG8
—
—
20
0~80
2
自动识别电子皮带称
—
1000
850
1
0~80
2
2003年7月至12月主体工程需用骨料7.7万m3,为了满足RCC对用砂的要求而进行了工艺改进和调整,解决了砂的细度模数及石粉含量问题。
2004年1月至4月主体工程需用骨料21.6万m3,工艺改进主要解决了细度模数的稳定性及提高石粉含量问题。
2.1关于粗碎、中碎、预筛分设备选型及工艺改进
(1)在粗碎、中碎设备的选型上,根据石灰岩强度不高、易碎的特性,所选用的NP1313、NP1213反击式破碎机具有破碎比大,产品粒形好,能耗低等特点。粗碎设计单机生产能力为470t/h,但在破碎机开口为18cm时的实际生产能力可达760t/h,达到了设计总产量的89%;中碎设计单机生产能力为350t/h,但在破碎机开口为6cm时的实际生产能力可达480t/h,达到了设计总生产能力的73%,说明本系统中粗碎、中碎在设备配置上富裕过大。因此,只要粗碎、中碎处理的设计生产能力不超过1500t/h,仍以采用2台设备较为合理。
(2)原设计中在棒条给料机下设有YKR1022圆振筛,将小20mm的骨料送入TX1530圆筒洗石机处理后再经1号皮带进入半成品料仓。但在毛料含泥量较高时,受圆筒洗石机处理能力的限制,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造成了污染,环保费用较高,故应该用皮带机输送出去作弃料处理,可大大降低下一工序的处理难度,这既能满足环保要求,同时也可降低运行成本。
(3)本系统的中碎设备配置虽有富裕,但经预筛分进入的梭槽坡度(35º)偏小,影响堆料而造成中碎产量偏低,为此增设了附着式振捣器。对大于80mm骨料的梭槽坡度应改为38º~42º。
(4)预筛分中小于40mm骨料直接进TX1836圆筒洗石机,冲洗后大于2mm的骨料进入筛(一)再次冲洗。虽然该设备洗石效果较好,但重点应解决好骨料的脱水问题,若配合FX型螺旋分级机使用,则效果会更佳。
2.2关于制砂工艺及设备配套的探讨
目前,大多数投入运行的和正在建设中的水电站人工砂石生产系统的制砂工艺,均沿用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棒磨机制砂工艺,仅在部分大型水电工程中采用国外先进的制砂设备。国外先进的制砂设备虽然生产强度高,但生产出来的砂的细度模数偏大(较粗),仍需采用棒磨机或其他办法进行补充,且有生产成本增加、细砂流失量大、耗钢量大及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RCC对骨料要求较高的问题是砂的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及相对稳定的含水量,故人工砂石生产系统研究的重点是:一方面是如何使人工砂达到高含粉量(17%~22%)、稳定的低含水率(6%以下)和波动小于0.2的细度模数(2.2~2.9)指标(高RCC坝中应用高石粉掺量,可降低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改善RCC的泛浆弹塑性和可碾压性等综合性能);另一方面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将生产中95%的石粉回收利用和70%的废水回收再利用,以减少毛料的开采量,并使排放的废水达到国家环保规定的一次性排放标准,节约工程成本。
根据高RCC坝对砂细度模数、含水率等指标的特殊要求,针对石灰岩的特性,索风营人工砂石生产系统采用立轴式制砂机半干式制砂工艺,以消除粉尘对空气的污染,提高制砂产量及粉砂、废水的回收利用率;另外,要人为控制好砂的细度模数及颗粒级配,以改善碾压混凝土的性能,加快施工进度,降低运行成本。但在系统布置和工艺流程上存在如下问题:
(1)若中碎、制砂相关联的设备一旦发生故障检修,成品料便不能生产,说明布置不够合理。解决的方法应将中碎与制砂系统完全脱离开,并增大转料仓容量(由650m3增大到3500m3),使2个系统能单独运行,有6~8h的修理时间,高峰期便有提高产量的空间。
(2)经转料仓进入制砂机的2条皮带,可改为1条皮带供给制砂机上部的受料仓后再分别以自落式供给制砂机。这既可减少皮带机数量及运行成本,又可降低物料直接冲击破碎腔上口,避免抛料头分料不均匀而损坏抛料头和衬板等问题。
(3)VI400制砂机对含水率过于敏感,当含水率为5%~10%时(大于10%时可进行湿法生产),受线速度和含水率的限制,经筛分后的回头料中的2.5~5mm的骨料不容易再次破碎,并且容易造成堵塞抛料头和破碎腔护板,使产砂率和石粉含量降低;当含水率小于2%时,扬尘污染严重。因此,进行半干法生产时,含水率应控制在2%~5%为宜。
(4)原设计砂的筛分是使用2层不同孔径的筛网来解决砂的细度模数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很难调整砂的细度模数,筛网更换的难度也较大,运行成本较高。试运行后改为单层筛网在同一层面分上下部设不同孔径筛网调整,6座圆振筛分别使用2.5mm×10mm、3mm×10mm、4mm×10mm的筛网,用给料量的大小来调整细度模数,从而实现了细度模数的调整。
(5)VI400制砂机生产砂的细度模数偏大(实测M=3.3~3.8),用筛网调节细度模数又造成产量下降(设计产量260t/h;当M=2.7~2.9时实测产量仅为110~160t/h),石粉含量也偏低(实测为11.5%~14.3%)。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利用泥沙在一定水压力作用下自然沉淀分离的原理,设计了一套砂、水回收系统。其工序为:刮砂机将砂刮入集砂坑后用砂泵抽砂,被搅拌后的浊水经回收槽流入下一级再回收;砂泵在一级沉淀池中回收0.63~2.5mm的粉砂,送入1号FC-15螺旋分级机,经ZKR1445脱水后的筛脱水与干砂混合后进入成品砂仓,一级回收18t/h,脱水后砂的含水率为4.5%~5.6%,半干式制砂筛分后砂的含水率为1%~2%,两种混合后的含水率为2.5~3.5%,控制了砂含水率的波动<0.5%。二级沉淀池主要回收经1号螺旋分级机处理后所溢流出的小于0.63mm的粉砂;大于0.08mm的粉砂和石粉,再用2PS砂泵抽到浓缩箱,经浓缩后进入2号螺旋分级机送至脱水筛;二级所回收的0.08~0.63mm的砂为5~7t/h,经回收的砂在25号、26号皮带上与筛分楼的砂混合后送入成品仓,经检测掺入回收砂混合后砂的细度模数降低了0.15,石粉含量提高了2%左右,实测为13.6%~17.1%。回收后掺入浓缩箱和2号螺旋分级机的溢流水流入3号水回收池,3号池将排除的泥进入干化池处理,而清水溢流入4号清水池回收利用。本系统的土建及设备的投资不大(总投资36万元),但解决了人工砂石生产系统的环保难题,且经济效益明显,其中节约用水费用(0.75元/m3)可达125万元,粉砂0.08~2.5mm回收利用可节约费用(砂25元/t)180万元左右。
(6)按DL/T5112-2000《水工RCC施工规范》要求,人工砂的石粉(d≤0.16mm的颗粒)含量宜控制在10%~22%,最佳石粉含量应经过试验确定。索风营大坝原设计的人工砂石粉含量为10%~17%,经专家组论证后对0.08mm以下的石粉含量作了调整,由于系统设备资源及工艺上已无潜力可挖,只有考虑增加设备投入,经综合比较后增加了2台PL-8500立轴式破碎机,并要求生产厂商将线速度由60m/s提高到70m/s,以增大破碎比和获取高石粉量。增加的制砂设备于2004年3月15日投入运行,在2004年4月20日检测得M值为2.7,误差为0.15;石粉含量为17%~21.8%、平均18.3%,于0.08mm的石粉含量为11.6%~14.4%、平均12.8%。
3结束语
索风营人工砂石生产系统,采用半干式制砂工艺,结合砂、水的充分回收利用,又对系统内场地进行了绿化,皮带及砂仓也增设了防雨、防尘棚,基本实现了工厂化管理;经过这2年多运行和改进,现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因砂的细度模数稳定、石粉含量提高,使得2004年3月以后大坝RCC配合比中降低了6%的粉煤灰掺量,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并较好地解决了人工砂石生产的环保问题,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为高碾压混凝土坝人工砂石骨料生产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也为索风营水电站工程争创鲁班奖奠定了基础。
仪器编号线膨胀系数(10-6/℃)复相关系数标准差时效类型
NX15.9720.9962.071微膨胀
NX28.6170.9852.419微膨胀
NX36.2710.9902.065微膨胀
ND13.5150.9763.301先膨胀后微收缩
N15.1040.6996.862微膨胀
N22.3150.9003.501先膨胀后微收缩
N36.0850.7843.221微膨胀
N47.7940.9822.056微膨胀
(1)大坝布置了比较完整的安全监测系统,并随着坝体混凝土的浇筑施工进度,高程1022.0m以下的坝体内部监测仪器已按设计要求全部安装埋设完毕,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质量及观测质量良好,观测值符合碾压混凝土坝的一般规律;
(2)施工期温度监测成果及时为坝体混凝土的浇筑碾压计划提供依据,指导了施工,达到了监测设计目的。
TheSafetyMontorsOfDamOfYujianheReserviorInXifengLUOHen,PANGXian-ming,CHENHao,YANGHan-hai
(GuizhouDamSafety’sObservationCentre,Guiyang,Guizhou,550002,Chin
电力生产工艺范文3
一、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要抓好班组安全生产建设工作,必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在全班组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保安全”的思想氛围,消除一切安全隐患。一是要强化对员工安全理念的宣传教育。我们中层管理干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在班组员工中大力宣传“安全为天”、“安全第一”、“员工生命高于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等安全核心理念,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方式,更加结合班组实际,更加贴近员工,使安全理念简单易懂、耳熟能详,深入人心,筑牢每个员工安全生产的思想防线。二是要扩大安全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要班组工作室悬挂安全生产标语,时刻提醒员工要加强安全生产;要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栏,载明当前安全生产的重点防范问题,批评不重视安全生产的错误思想与错误做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要在班前班后会,着重强调安全生产,班前敲响安全生产警钟,使员工始终注意安全生产,杜绝违规违章操作;班后总结安全生产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二、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我们中层管理干部要加强对班组安全生产培训,精心挑选培训教材,制定培训计划,聘请培训老师,安排培训时间,强化培训纪律,注重培训效果,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工作技能。一是要抓好面上的安全生产培训。要围绕班组员工不同的安全素质和重点,分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素质教育。班组长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安全培训,班组员工重点加强三大操作规程、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等实践性、基础性安全培训,着力消除习惯性违章,提升班组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要多采用安全事故分析、互动讨论、现场模拟等培训形式,使受班组员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自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二是要抓好班组员工的自我培训。要组织班组员工利用班前班后会、班组安全活动日等平台,在班组、岗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举行事故案例的分析会,进行“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伤害、我保护他人不被伤害”的“四不伤害”现场教育培训,用重大典型安全生产事故的反面教材给员工打“强心针”,用血的教训说明必须克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杜绝一切安全生产事故,切实维护国家财产和自身生命的安全。
三、落实安全生产制度,夯实班组安全基础
我们中层管理干部一是要帮助班组认真落实公司安全生产制度,明确班组安全生产的职责、权力、义务、工作机制,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和行动上,做到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二是要抓好班组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我们中层管理干部要定期不定期深入班组加强对班组生产、施工现场的监督检查,深入查隐患、堵漏洞,确保岗位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监控,及时制止生产、施工一线的“三违”行为,督促整改现场隐患,提出安全管理建议和意见,避免发生违法违规生产,埋下安全生产的隐患。同时,要如实向公司反馈班组安全工作信息,使公司进一步加强班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班组安全生产水平,夯实班组安全基础,维护公司长期稳定的安全生产形势。
四、加强班组安全生产考核,提升班组安全生产水平
要抓好班组安全生产,必须强化对班组安全生产的考核,做得好的取得成绩给予奖励,做得差的造成损失给予处罚,增强班组安全生产的责任心,以此提升班组安全生产水平。
(一)奖励办法
1、班组长改革、创新建议被公司采纳,给公司带来工作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奖励100---800元,有效解决技术难题的奖励300---800元,新的方法达到核心关键技术的奖励5000元。(所有建议要以书面形式提交公司相关部门)
2、班组长在工作过程中发现重大问题并及时解决,为公司减少不必要损失的,奖励100--1000元。
3、班组长连续5年以上被省级、州级评为先进班组或个人先进的,奖励个人300元,奖励班组2000元。
4、一年中,班组长或班组成员连续6次获得公司奖励的,年终再给予班组长2%的奖励,给予班组成员1%的奖励。
(二)惩罚措施
1、不服从班组长工作安排、有意怠慢工作或不努力工作的,正式员工处罚300元,农电工处罚200元;情节严重的,正式员工待岗6个月---1年,农电工待岗3个月,待岗期间只发基本生活费。
2、班组长任职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的,班组长给予降岗使用3年,3年内不得参加组聘中层管理人员及部门负责人。
3、员工的生命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任何危急情况发生,公司都奉行“生命第一的”原则,不认同员工冒着生命危险抢险国家财产、集体财产及他人财产的价值观,不支持带病坚持工作。如发现带病工作,一经查出,每次处罚100---200元。
4、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不解释、不解答、不落实的,处罚部门负责人300元。
5、值班员及部门负责人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发现设备有隐患不立即上报的,每次处罚300---1000元。
电力生产工艺范文4
【关键词】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分析;发展展望
当前,淀粉工业快速发展,淀粉废水处理成为了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难题。如果将这些废水直接排放,就会对水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所以,国内外学者都希望通过研究找到一种快速高效的淀粉废水处理工艺,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正在寻找先进的淀粉废水处理方法,希望能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1 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使被处理废水的各项指标符合排放标准是淀粉废水处理的主要目的。当前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氧化法以及生物处理法。
1.1 物理法
(1)吸附法。淀粉废水中含有淀粉颗粒和大量微纤维素,其中纤维素是有许多直链纤维分子所组成的,而且还有很多羟基,他们能够形成许多氢键,纤维素分子依靠他们胶结成束,这些胶束定向排列为网状结构,非常容易被吸附材料吸附,所以这种方法也十分简便。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用粉煤灰活化漂珠和活化煤矸石等作为吸附材料,对淀粉废水进行有效处理,而且通过验证,能够达到十分可观的效果。
(2)气浮分离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高压状态溶入大量气体水―容器水作为工作液体,通过骤然减压而释放出大量的微细气泡,这样废水中的絮凝物就会粘附其上,随着气泡的不断上升,絮凝物就会漂浮至液面,这样就能达到液固分离的目的。
(3)磁电效应法。以玉米淀粉废水处理为例子,用磁电效应配合絮凝剂工艺技术对玉米废水中的蛋白质和淀粉进行絮凝,玉米淀粉废水的一次絮凝吸出率将会达到56%以上。这种方法还能有效降低淀粉废水中的COD、BODS等,使废水达到排放的正常标准。
1.2 物理化学法
淀粉废水中含有蛋白质、糖类及其悬浮物,废水呈现比较稳定的高分散系胶体溶液,治理淀粉废水的目标要首先集中到对胶体状态的破坏上来。化学絮凝法正是通过药剂物理化学作用,对胶体进行破坏,使淀粉废水中的有机物脱离后再凝聚,最终从水分中分离出去。
絮凝沉淀法能够有效降低废水色度和浊度,对多种高分子有机物都有很好的去除作用,所以被广泛采用。目前,絮凝剂已经发展到无机高分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而且关于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发也在进行中。
(1)无机絮凝剂处理法。1960年,无机絮凝剂研制成功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传统的无机低分子絮凝剂腐蚀性强、稳定性差、运输和储存都十分不方便,因此逐渐被高分子絮凝剂所替代。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主要是聚铝和聚铁类,包含沉降速度快、除浊色效果佳,所以用无机絮凝剂处理淀粉废水效果很好。
(2)有机絮凝剂处理法。通常情况下,有机絮凝剂可以分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有机絮凝剂是利用吸附架桥作用,形成的絮体大且密实,沉降性非常好。目前采用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主要是聚丙烯酰胺(PAM)及其衍生物。例如,以工业废渣为混凝剂,以PAM为絮凝剂,对玉米淀粉废水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能够达到排放标准,而且絮凝物经过压滤脱水后可以掺进煤中做燃料,不仅达到了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既节约成本又实用环保。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包括纤维素、多糖和蛋白质等衍生物。与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相比,改性后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具有安全无毒、易生物降解等优点,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3)微生物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絮凝剂,是当前阶段絮凝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此种方法在上世纪80年代,由日本苍根隆首先试验提出,但是目前来看淀粉废水处理微生物絮凝剂尚且不是特别多。这种絮凝剂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奋力、提取而得出的一种新型的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分子量较大,一个分子可以同时与几个悬浮颗粒进行结合,在适宜的环境下迅速形成网状结构而沉积,絮凝能力比较强,取得的效果也非常好。
1.3 生物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通过对污染物的降解,将其转化为游泳物质,从而将废水进行净化。相比于物力和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对有机物的讲解则比较彻底,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目前比较常用的有好氧生物处理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
2 淀粉废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淀粉废水处理技术已经发展很完善了,但是由于淀粉废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且处理难度大,以上列举的淀粉废水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絮凝剂沉淀法处理效率低
絮凝沉淀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尤其是对废水中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方面,效率更低。这种方法一般不适合单独使用,往往需要和其它的方法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2 气浮法操作管理复杂
气浮法的处理效率受到进料位置、进气量、气浮剂用量和液面高度的影响,所以操作管理比较复杂,而且这种方法对处理设备的性能要求很高,在使用过程中就无形中加大了成本费用。
2.3 生物处理法成本高
生物处理法虽然处理效果较好,但是该方法占地面积较大,而且能量消耗大,投资费用和运营成本都很高,而且这种方法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废水水温、有毒物质更是对生物处理法产生了很大影响。
电力生产工艺范文5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多维协同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106-02
当前,能源动力类毕业生的最主要的题之一是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应用能力不足,本科毕业后入职上岗前通常都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岗位培训。此外,学生对于一些新的发电技术,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烟气的脱硫脱硝、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等了解甚少,由此给企业造成很多经济和生产上的困扰。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迫切需要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能源动力类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企业的需求,结合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规范,我们拟构建能源动力类应用型人才的多维协同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2)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本的理论教学体系。(3)构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4)构建校企紧密联合的企业实践教学体系。(5)构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体系。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的制订
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这需要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制订出立足发电行业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二、构建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特点,面向企业需求,以发电企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岗位人才要求为主线,以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能源与动力类专业规范为基础,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改革,构建以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
1.紧密联系生产,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对于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强化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同时强调课程与能源行业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入能源行业相关知识的介绍与计算分析案例。
对于专业课程,从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出发,采用模块式的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例如:划分成“电厂热能动力”、“洁净发电技术”及“节能与能源管理”等模块,各类模块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紧紧围绕用人企业对培养对象所要求必备的知识、能力及职业素质进行教学。
2.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及节能减排发展需求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传统的课程,也设置一些符合国家能源战略、节能减排要求的课程,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分布式供能系统”、“能源管理与审计”等课程。随着新兴电力生产技术和污染物控制技术不断应用于电力生产过程中,“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烟气的脱硫脱硝”等先进的电力技术也将被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
3.教学方法改革。(1)课堂教学方面,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还采用实例化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形式,根据电力行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的新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安排一定学时的企业专家专题讲座,聘请企业高级专家为学生进行行业新动态和工程案例等内容的讲座。另外,在课程中引入工程案例研讨内容,每门主干课程,每个主要知识点都有工程案例。由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2)课程内容方面,以能源行业工种职业能力标准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3)课程设置方面,以工作项目为引领,从岗位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完成企业中设备运行及维护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蕴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项目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并通过项目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三、以构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也是校内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涵盖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践、创新实验平台。依托我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我们提出了构建“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创新”分层次、多平台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工程技能、设计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系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开放校内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基础课程实验为主建立开放式热工实验平台,整合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以及传热传质等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形式,由学生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充分自主选择实验设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分析能力。
2.建立新能源技术及节能新技术实验平台。整合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验室、太阳能利用系统实验室以及生物质利用实验室,建立新能源技术及节能新技术实验平台。分布式能源系统实验室为《热能与动力工课程设计》、《能源审计》、《节能管理》等课程开展实验,使学生熟悉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实际生产过程。
3.火力发电仿真系统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的火电仿真机组系统仿真机与实际机组为1∶1仿真,模拟实际机组的热力系统、热工控制,能够实现整个机组的启、停、正常运行和事故处理。通过火力发电仿真系统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电厂设备与运行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构建校企紧密联合的企业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与各大发电集团公司联合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参与本科生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构建校企紧密联合的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领域覆盖电力生产、运行、试验、检修等各个环节,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I为主参加生产实践教学。学生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理论知识教学主要由校内教师进行,同时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到校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在企业完成,场地由企业提供,授课主要由企业人员进行。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进行电力生产技能现场实践。
2.实行双导师制,联合指导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学习中的必要环节,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十分重要。校企双方共同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企业与学院共同指导学生,共同进行答辩考核。
五、构建具备工程实践经验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制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下电厂实习等相关政策,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
1.提高现有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企业产学研基地,轮换派出教师到企业去实践1―3年。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可以通过直接参与企业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直接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直接引进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作为学院专职教师,安排其讲授所熟悉的课程,如:聘请具有现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讲师。
3.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作人员为学生授课、指导实践教学环节、做专题讲座、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等。将实践中的问题直接带入课堂,培养学生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去,解决企业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与企业合作完成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战洪仁,张建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8,(1):19-21.
[2]张光学,王进卿.时代背景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6):75-76.
[3]常胜运.“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7,(5):103-105.
Based on the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Process,to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Training System of the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HU Dan-mei,HE Ping
(College of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0090,China)
电力生产工艺范文6
尊敬的电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书记及各位领导、朋友们、工人师傅们、村父老乡亲们:
今天,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由电力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的建材有限公司在这里隆重举行一期工程试产点火暨二期工程动工仪式。在此,我代表乡党委、政府对电力集团公司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和热忱的
欢迎,对日夜奋战精心施工省四建公司工人师傅们致以诚挚的敬意,对关心、支持和帮助该公司建设的村群众和全乡人民表示衷心的谢意!
建材有限公司是由电力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如此多的投资,如此大的规模,如此高的科技,这是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决无仅有的,这是经济发展史上的大事,这对的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该公司的顺利入驻,是乡党委、政府立足青石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成功实践,是改变乡域工业“一穷二百”、乡穷民困面貌,培育乡域骨干财源企业新方向。它的建成和投产,掀起了新一轮青石资源开发热潮,使我们找到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真正有了自己的财源企业,经济发展的闸门已经打开,从此将一活俱活。
由省四建公司承建的建材有限公司,从今年元月份开工建设,到现在一期工程建成试生产,历时八个多月,其建设速度之快,建设质量之高,施工安全之慎,这是我县建筑史典型范例之一。这期间,省四建公司技术人员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工人师傅们昼夜奋战、严谨施工,监理人员严把质量、狠抓安全,确保了工程如期竣工,为早日投产见效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该工程的竣工,凝聚了省四建公司技术人员的智慧,蕴含了施工人员汗水,也显示了他们能力和水平。
在该公司建设中,公司所在地村干部和群众给予了大力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村双委干部,始终站在一切为企业服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高度上,加强群众教育宣传,引导群众关心、支持企业建设,积极处理涉农、涉土事宜,为该企业的建成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村群众也舍小家顾大家,为企业建设柬言献策,关心支持企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