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成本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成本分析报告范文1
一、概述
成本费用分析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成本分析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数据表格、文字分析说明三部分组成。
成本费用分析报告的格式
成本分析报告的格式一般由标题、数据表格、文字分析说明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由成本分析的单位、分析的时间范围、分析内容三方面构成。如:《××棉纺厂××××年×月份的成本分析报告》。
(2)数据表格
成本分析报告数据表格的一般内容有:原料成本表、工费成本表、分品种的单位成本表等。
(3)文字分析说明
文字分析说明重在以表格数据为基础,查明导致成本升高的主要因素。影响产品成本的因素包括:①建厂时带来的固有因素。②宏观经济因素。③企业经营管理因素。④生产技术因素。这几类因素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一般来说,内部因素应该是分析的重点。
(4)提出建议
成本分析报告是从影响成本诸要素的分析入手,找出影响总成本升或者降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措施,以供领导决策 参考。
导语
导语也称前言、总述、开头。分析报告一般都要写一段导语,以此来说明这次情况分析的目的、对象、范围、经过情况、收获、基本经验等,这些方面应有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或侧重于情况分析的目的、时间、方法、对象、经过的说明,或侧重于主观情况,或侧重于收获、基本经验,或对领导所关注和情况分析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作重点说明。如果是几个部门共同调查分析的,还可在导语中写上参加调查分析的单位、人员等。总之,导语应文字精练,概括性强。应按情况分析主旨来写,扣住中心内容,使读者对调查分析内容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领导所关注和调查分析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引人注目,唤起读者重视。
主体
主体是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一般是写调查分析的主要情况、做法、经验或问题。如果内容多、篇幅长,把它分成若干部分,各加上一个小标题;难以用文字概括其内容的,可用序码来标明顺序。主体部分有以下四种基本构筑形式。
1) 分述式:这种结构多用来描述对事物作多角度、多侧面分析的结果,是多向思维在谋篇布局中的反映。其特点是反映业务范围宽、概括面广。
2) 层进式:这种结构主要用来表现对事物的逐层深化的认识,是收敛性思维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反映。其特点是概括业务面虽然不广,开掘却很深。
3)三段式:主体部分由三个段落组成:现状;原因;对策。如此三段,是三个层次,故称三段结构。
4) 综合式:主体部分将上述各种结构形式融为一体,加以综合运用,即为综合式。例如,用“分述结构”来写“三段结构”中的“现状”;用“三段结构”来写“层进结构”中的一个层次;用“总分结构”来写“分述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内容;也可以使用“总分总结构”来写,分述之后总结主要情况、做法、经验或问题。
二、成本分析的组成
标题
标题由成本分析的单位、分析的时间范围、分析内容三方面构成。如: 《××棉纺厂××××年×月份的成本分析报告》。
数据表格
成本分析报告范文2
建国以后到20世纪末,我国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基本上是“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即学校自行建立一个纳入行政管理体系的后勤服务系统,从干部任免到人员进出,从机构设置到经费拨付,全部纳入学校的统一管理。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由教育部发起,我国高校启动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十年来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特征是,剥离后勤服务功能,成立后勤服务集团,形成甲乙方机制。学校后勤行政部门扮演甲方,负责监管与拨款;后勤服务集团扮演乙方,负责完成对师生的各项服务。由于存在甲方失控、监管职能重叠、乙方营利化色彩过浓或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等诸多问题,于是开始了各校从实际出发的自我调整。第二阶段的特征是,多种体制共存,服务质量与公益要求至上。目前至少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管理体制。第一种,退回行政统一管理体制,在人事方面控制编制,只保留骨干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事业编制,大量聘用非事业编制务工人员,将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后勤服务进行外包。第二种,实行“小机关大实体”管理,明确甲乙方职责,强化乙方功能,甚至将乙方转变成为真正的企业实体,参与外部市场竞争,向社会输出高校的后勤服务。第三种,实行“小机关多实体”管理,强化甲方的监管职能,撤销后勤服务集团,将其监管职能归回甲方,根据后勤服务的专业化分工组建各种责任中心,如餐饮服务中心、公寓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等,在各个专业领域推行标准化管理,引入外部优质服务资源,出包做不好或做不了的业务;输出内部优质服务资源,对外承包擅长业务。
目前,对于高校后勤究竟采取哪一种模式的争论已经平息。大家的共识是“目标导向,路径自选”。“目标导向”的核心是高校后勤服务要强化公益性弱化营利性。“路径自选”则给各校选择管理体制模式、选择后勤服务资源利用方式的自由。如果说,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更多地受制于各校决策层的认识和后勤队伍现状,那么,后勤服务资源利用方式的选择,则可以依据相关成本的比较来进行。在这里,后勤服务资源主要是指具有事业编制身份的后勤员工和相应的资产。
二、高校后勤服务内容与共同成本
高校后勤服务内容主要是餐饮、住宿、物业和运输。其中各项服务内容均具有可分性。例如,餐饮服务可以细分到餐厅、餐区、窗口、摊位、岗位和某一项业务;运输服务可以细分到路线、车辆、车次和某一项运输业务。在一段时期内,根据各项服务内容形成的校内市场面临的决策问题是自营或外包。自营是利用本校的人力资源来提供后勤服务,外包则是将后勤服务的具体内容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交给外部人员来完成。无论自营还是外包,均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及其开支。这些硬件条件及其开支构成共同成本,即无论自营还是外包都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成本。在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的背景下,共同成本的存在和增加不可避免。但这与高校后勤自营或外包的选择无关。为何无关?因为无论是选择自营或外包,都要发生改善学校硬件环境条件的投入。投入的程度和数量与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主体、办学方式、政府财政支出以及内容有关,与选择谁来做事情的决策无关。
通常,构成不同选择方式的共同成本有:通用固定资产的建造、购入、安装和基本维护费用(大修、中修和例行保养费用),在编后勤职工的基本薪酬、福利、工会经费和各种保险费用,职工技能培训费用,防暑降温费,原料辅料采购费,水电气暖费,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下的财务管理费用,其他与决策无关的费用。
其中,通用固定资产是指无论是自营或外包都必须要使用的固定资产,例如建筑物、管道、线路、机器设备等等。其他各项费用同理。
需要指出,共同成本的具体内容与专属成本的内容和划分是相对于具体的决策方案而言的,并不绝对。例如,如果承包方负责投资建造学生公寓,则相关支出就属于专属成本。如果承包方是在学校已经建成公寓的基础上承包公寓的物业管理,则建造公寓的相关支出就属于共同成本。
三、自营与外包的成本构成分析
根据管理会计的决策要求,自营成本与外包成本均是各备选方案的专属成本。
高校后勤服务的自营成本一般包括:固定资产的小修费用及其操作失误引起的维护费用,在编后勤职工的绩效工资和奖金,自营中聘用的非在编人员的所有薪酬、奖金、保险和福利,差量管理成本(含低效成本、师生意见成本和提高或达到外包标准化要求的管理成本)。
外包成本有两个角度:出包方和承包方。站在高校后勤管理方(出包方)来看,外包成本就是合同价格、改革成本和爽约成本。合同价格内容包括:专属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以及所有的维护费用,通用固定资产的小修费用及其操作失误引起的维护费用,员工薪酬、奖金、保险和福利,各项管理费用,以及承包方的盈利。改革成本是指将后勤服务外包之后导致的在编职工安置费用、维稳费用。爽约成本是指因承包方未达服务标准而给学校带来的损失(含声誉损失)和承包方未能履约而发生的成本。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有的学校因为承包方人员大量逃逸而使后勤服务陷入瘫痪。
承包方在得到学校管理方认可的前提下所投入的专属固定资产甚至无形资产,可按照受益期限进行摊销(或计提折旧)。承包方在承包期满尚未收回专属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情况下,可要求出包方补偿折余价值或在新一轮招投标过程中加以考虑。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成本不可忽略。有的学校在权衡外包业务利弊的时候忽略了改革成本及其维稳开支,跟风出包,最后又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来处理在编下岗职工的利益诉求,得不偿失。另外,爽约成本同样不可忽视。高校如果没有一点儿自己能够直接掌控的后勤服务力量,在讨价还价中易受制于人,在特殊情况下更难于应对。
四、决策分析
成本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成本核算医院成本
1.医院成本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规范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是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成本构成要素、成本资料收集方法、单位成本计算方法。其中成本构成要素的确定取决于研究目的、分析重点、分析时间和医院的情况等,单位成本的计算要考虑到项目的不同类型。在我国医院成本核算方法体系中,管理费用的分摊问题、成本核算数据与财务数据间的匹配问题、内部定价规则的制定问题、间接费用分配的问题等都与经典理论不相符,从而导致了核算方法与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相差很远,成本核算结果说服力并不强。
1.2成本核算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原来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与新成立的部门(成本核算部门)基本没有大的关系,两者之间只是相关数字之间的提供与合作关系。在医院的正常经营中,财务部门无形中充当了一个出纳的角色,医院两个经济管理部门的存在,矛盾就自然会产生。成本核算部门已经意识到自己应担当起医院经济管理的重任,但此时经济管理的基础数据、管理思路等都已被经济管理部门所掌握,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固定的运行机制。于是,在医院的整体经济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部门之间合作困难的尴尬局面。
1.3缺乏医院成本会计制度的支撑
医院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成本核算项目众多,难度较大,过程繁多,并且这是手工操作不可能进行的。此外,成本核算所需数据只能从财务账目及报表上间接获取,甚至需要建立新帐、从头统计才能获得,这也恰是不利于成本核算在医院应用的重要因素。
2、医院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2.1医疗收入主要是指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
由于医疗服务项目的特殊性,有些病种的诊疗需要多个医疗科室相互合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病人及时、准确地治疗,所以最终出现收入成果的分成,按一定的比例分别计入相关科室。直接收入是执行科室直接为病人服务所收取的挂号费、诊疗费、治疗费、护理费、材料费、床位费等。间接收入是科室为临床科室病人提供的各项检查、治疗按一定的比例分成的收入。因为医疗服务不可能由一个科室单独完成,所以势必会出现最终分成问题。因此,检验、放射、B超、病理、手术和麻醉等科室的业务收入,按一定比例计入各科室收入。
2.2医疗成本主要是指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是科室自身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直接计入科室成本。间接成本是临床科室接受其他科室分摊的费用,按受益的原则,将行政、后勤等部门发生的费用向临床、医技科室分摊。
2.3成本核算原则
一贯性原则:在一个会计期间内.成本核算方法一经采用,中间不得变更。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1)卫生材料、其他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等均按实际成本计价。
(2)对制剂室加工的产品按实际成本计算。
(3)固定资产折旧按历史成本和规定的使用年限计提。
权责发生制原则:本期发生的收入和支出确认是否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
成本分期原则:按月、季、年核算。
配比性原则:
(1)某科室收入必须与该科室成本费用相配比。
(2)某会计期间收人必须与该期成本费用相配比。
3、医院成本核算的流程和对策
3.1前期调研阶段
首先医院成立成本核算实施小组,着手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对全院主要科室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从中我们应该了解到医院各科室的管理现状,对实施成本核算的想法以及医院开展成本核算所面临的基础环境,然后召集物资、供应、采购、人事和财务科人员召开成本核算动员大会、接下来召开成本核算总结会议和成本核算工作的汇报会议,确立出成本核算的实施方案和原则。
3.2成立工作小组
为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核算系统,由财务科长、核算会计人员组成成本核算工作小组。对全院工作人员的工资、资金、物资、药材、低值易耗品、房屋设备折旧、维修、运输、差旅费和办公费用等进行全成本核算。医院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做好全员宣传动员工作,使成本管理工作成为广大职工的一种良好习惯。
3.3建立成本核算制度
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制度,是医院建立成本核算制度的保障。制定房屋设备折旧、药品试剂的使用、材料水电消耗和人员工资、奖金等一系列制度,并制定具体的成本管理实施办法和成本核算的方法,以便在具体实践中有据可依,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核算科室的统计汇总工作,根据汇总的基础资料,归集、计算、分析各科室的成本,每月产生各类成本报表,并进行成本分析。编制成本核算分析报告,找出专项治理的问题的在,制定专项管理考核制度,真正起到成本核算的作用。
3.4建立成本分析报告和绩效考核体系
成本分析报告范文4
所谓“全过程”,即对煤矿设计、采购、生产、销售、质量等全过程地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全过程地跟踪核算控制,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全要素”控制即对成本和获利能力有重大影响的制造成本和关键费用进行全要素的剖析,逐项逐件进行核算控制;“全员参与”即建立企业目标管理的组织体系,促使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管理干部形成强烈的成本意识,增强成本观念,关心和支持成本管理工作,并将增加产出、减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自觉地贯彻到全体员工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去。在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科学地进行成本预测,正确从事成本决策,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及时地完成核算,有力地实施组织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主动参与成本管理活动。
二、健全成本管理基础工作
完善各项消耗定额。特别是物资消耗定额、电力消耗定额、劳动定额、资金占用定额、费用定额等要健全、合理,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定额统一管理,统一定额编码,规范定额标准,保持单位间的公平合理。制定技术工艺标准。对支护形式、操作工艺、操作流程、使用材料、设备配置等做出统一规定,防止标准不一、各行其是。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要做好工序管理、物资管理和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现场管理体制,完善现场管理办法,按照精细化、全面化、过程化的原则,根据成本动态管理的要求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补充、完善,形成系统化的制度体系,从源头上控制成本费用。夯实基础信息数据。原始记录、会计凭证、统计资料等基本信息数据必须完整、准确,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基本状况。建立和运行与成本管理有关的煤炭生产、物资采购、煤炭销售、劳动工资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与成本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和信息共享,综合各项成本管理信息,为成本动态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三、引入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而不是以产品为核算对象,依照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核算和分析。企业生产产品或者商品要消耗作业,作业要消耗企业资源,资源耗费构成费用支出,支出归集到某项作业上就构成作业成本。因此,企业产品或商品成本是各项作业成本的最后集成,作业是成本发生的直接动因,抓住了作业成本也就抓住了成本管理的根本。从煤炭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看,实施作业成本首先要划分作业单元,而成本作业单元可以分层次进行,从煤矿主要生产经营过程细分到具体作业环节。煤炭成本动态管理是以不同的作业为区分标准的,管理重点以作业的不同而不同,抓好关键作业。对煤炭企业而言,物资采购供应、煤炭生产、煤炭销售、辅助管理、维简工程、基本建设六大方面都有各自的重点作业,对此要加以区分。如物资采购供应环节,主要作业有招议标、洽谈及订立合同、运输、装卸、验收、保管、配送等环节,物资采购价格以及运输、装卸、保管、配送等费用作为其作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四、健全完善区队班组三级核算,发挥现场管理职能
区队班组核算是促进区队班组主动自主管理的有效手段。要结合内部市场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区队班组核算。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核算员,按照“干什么、管什么、算什么”的原则规范操作,提高班组区队核算的及时性、准确性,并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严格成本考核。建立劳动工时、设备运行、材料与电力消耗等各种支出统计台帐,为成本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班组是管理的“细胞核”,处在生产第一线,是成本现场管理的最佳承担者。要建立完善基层单位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促进其进行自主管理。结合内部市场化,加强班组建设,抓好领头人,树立先进班组,开展班组综合管理达标,创建争优创优的竞争机制,促进管理与技术创新,提高效率,促进节支降耗、减少损失浪费,把班组建成成本现场管理的主体。班组、区队要实行“日清日结”,促进建立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成本指标分解体系、成本考核体系、成本动态控制体系,完善统计台账、做好原始记录、健全核算制度、加强班组分析。
五、开展责任成本动态管理
重点把好“六关”。一是制定生产技术标准,对照抓好生产技术的日常管理。对技术设计要建立事前评估、事中跟踪管理、事后考评的动态管理机制,促进经济技术一体化进程。二是要以劳动定额为依据,把好分配关,真正建立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激励机制。三是强化材料的采购和保管,把好材料消耗关,加强材料的出入库检验制度和限额发料制度。四是要建立健全设备的保管和维修保养制度,努力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把住设备维修费用关。五是把好质量关,质量是关键,要建立健全煤质管理保障体系,将质量控制落实到每个环节、岗位。六是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把住费用支出关。要把成本管理责任落到实处,通过在企业内部形成企业与员工之间、企业部门之间和上下工序之间的买卖关系,建立相应的内部市场,从而实现“管理机制市场化,经济关系买卖化,管理手段价值化”
六、建立预算制度,加强预算管理
改变作业无成本预算的现状,制定预算管理制度,确定作业成本目标,作业必须先预算、后实施,改变“只干不算,先干后算”的传统,并不断调整成本控制目标,使成本目标能随着作业的开展而不断跟进,形成滚动目标;同时加强预算分析,定期比较作业成本完成情况,揭示差异,分析原因,改进提高。
七、完善成本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煤炭企业实施的考核指标是以利润、可控成本等财务指标为主,这些财务指标的最大缺点是对过去的反映,没有反映各单位未来的管理能力,也没有真实反映单位成本管理的努力程度。应在目前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加入非财务指标,如管理创新改进、员工素质提升、市场开拓、用户满意度等,特别是管理创新改进情况。加入非财务考核指标,以便更全面、客观地对其成本管理进行综合评价。在财务指标设计方面实行可控成本费用与工资总额“捆绑制”,以激励各单位降低物耗,提高工资收入。
八、加强成本分析,推行成本报告制度
成本分析报告范文5
1、保持成本和收益的联动关系。
2、维持成本和收益的一定比例。
成本控制的程序
1、分解预算成本。工程项目中标,以审定的施工图预算为依据,确定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对施工图预算所列价值、按照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归类而得的,其中直接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根据分部分项工程量和预算单价(定额)计算求得,直接成本的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的施工管理费,按工程类别、计费基础和取费系数计算求得。
属于有专门用途的费用,如间接费、利润、税金、概预算定额编制费和劳动定额测定费等,不包括在预算成本内,但为便于对比计算,也作为独立的项目反映。
2、确定计划成本。计划成本的确定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按预算成本,二是按可能支出。
在按预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前,一定要先计算税金、利润、概预算定编费和定额测定费够不够缴纳,如果向业主收取的此四项费用超出应向税务局、公司和有关部门缴纳的数额,超出部分可作为暂实现的收入;如果可取的此四项费用小于应向税务局、公司和有关部门缴纳的数额,差额部分从直接费或间接费中弥补。
按预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主要的一点是把不可控费用剔除,然后按照各成本项目的预算成本折算成各成本项目的计划成本。
在按预算成本确定了初步的计划成本后,还须按预算工程量、材料用量、机械设备需用量和实际人工单价、材料采购价、机械设备使用、租赁单价等因素确定可能支出的计划成本。
人工费支出计划成本,要根据预算总工日数、内部职工平均实际工日工资计算,还可以按照分部分项的工程量和单项工程人工费单价计算人工费支出的计划成本。
材料费支出计划成本,可根据预算材料费减去材料计划降低额求得。材料计划降低额的计算,分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价差,即根据材料预算价和市场采购价的差额计算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然后乘以预算材料费即可,也可以几种用量大的主要材料的材料采购降低率代替综合材料采购降低率,计算材料价差的计划降低额;二是量差,即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的工艺、方法先推算出可节约的主要材料用量比例,再乘以主要材料的用量,便可计算出主要材料量差的计划降低额。
机械使用费支出计划成本的测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使用自有机械的折旧大修费、经常修理费、操作人员的工资及奖金、燃油及电费等,根据使用台数、有关资料及经验测算;另一部分是使用租赁机械,根据需要租赁台数及租赁单价分类计算。
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和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对照比较,互相修正,如各成本子项数额不相接近时,要调整计划成本数额,即如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高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以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作为最终的计划成本,其超出额可弥补其他成本子项支出的不足;如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低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要找出原因所在,其差额需从其他成本子项的节余中弥补,如无法弥补,则从上缴公司的利润中弥补。这样则需向公司打报告,申请核减等额的上缴利润。
计划成本的确定要实事求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承揽的工程项目普遍存在压级压价现象,要实现项目赢利,只有控制成本,但成本支出不可能是越低越好,因为实现质量目标所要求的成本支出有一最低额度,成本控制只能是在一定的额度区间进行。
在计划成本确定的同时,必须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与方法,使成本的降低建立在可能与积极的基础上。
3、实施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包括制度控制、定额或指标控制、合同控制等。
制度控制指在成本支出过程中,必须执行国家、公司的有关制度,如财经制度、工资含量包干制度等。
定额或指标控制指为了控制项目成本,要求成本支出必须按定额执行,没有定额的,要根据同类工程耗用情况,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节约要求,制定各项指标,据以执行。如材料用量的控制,应以消耗定额为依据,实行限额领料,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要制定领用材料指标。材料购置实际单价超过预算单价,可能的话,要报经营部门找业主签证或直接找业主签证,以便在合同外另结算工程款。
合同控制即项目部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根据已确定各成本子项的计划成本,与各专业管理人员、施工队长等签订成本承包合同,即按照费用归口管理的要求,确立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制。
4、进行成本核算。成本核算,要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划清成本费用支出与非成本费用支出的界限,划清工程项目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
实际成本中耗用材料的数量,必须以计算期内工程施工中实际耗用量为准,不得以领代耗。已领未耗用的材料,应及时办理退料手续;需留下期继续使用的,应办理假退料手续。实际成本中按预算价(计划价)核算耗用材料的价格时,其材料成本差异应按月随同实际耗用材料计入工程成本中,不得在季(年)末一次计算分配。
5、组织成本分析。项目部每月按成本费用项目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截止本月项目累计成本实现水平,并逐项分析成本项目节约或超支情况,寻找原因,之后,根据成本分析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成本分析会,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为下月成本控制提供对策。
6、严格成本考核。项目竣工,工程结算收入与各成本项目的支出数额最终确定,项目部整理汇总有关的成本核算资料,报公司审核。根据公司的审核意见及项目部与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签订的成本承包合同,项目部对责任人予以奖罚。如果成本核算和信息反馈及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分次进行成本考核并奖罚兑现,效果会更好。
成本控制的关键
1、核算口径一致。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核算范围、项目设置和计算口径,不仅应与财经制度规定、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一致,而且应相互一致。
每一工程开工前,统一确定工程项目目录,据此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对象确定后,各种原始资料的记录、核算、上报口径统一、明晰,预算成本、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才有相互对比、考核、分析的基础。
成本分析报告范文6
关键词:会计专业;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职业能力;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作者简介:徐丹琦(1975-),女,浙江台州人,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准则、企业财务管理、高职会计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码:1001-7518(2012)08-0052-02
2004年,教育部与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2008年度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选要求把“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作为高职精品课程评审的标准之一。《成本核算与管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笔者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实践专家座谈,并在课程开发专家的指导下,选用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和步骤进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开发探索。分析、归纳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行动领域,并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将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具化到学习情境设计中,最终完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行动领域归纳与职业能力分析
(一)行动领域归纳
通过走访企业,运用工作分析法,确定和描述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工作过程与内容、工作组织与方法、工作要求等。
1.工作过程与内容。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工作过程与内容具体包括:分析企业生产工艺与生产组织;确定成本核算方法,确立成本计算对象、成本项目、设置账户;制定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各项制度,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协调仓库、生产车间、成品库的数据登记与核对;汇总各种与成本核算有关的原始单据或及时输入软件;编制各种费用分配表;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开展成本分析;制定各消耗定额和费用定额;开展新产品成本预测;制定、调整目标成本;进行成本控制。
2.工作组织与方法。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工作组织与方法具体包括:与仓库管理员与车间核算员传递数据资料;仓库管理员与车间核算员应按规定报送原始资料;与技术部门沟通制定各工序消耗定额;向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成本信息和分析报告;向营销部门提供所需的成本资料;与仓管和生产负责人沟通出现的异常;向财务主管汇报成本核算结果,提交分析报告;与其他财务人员沟通协调。划分各种费用的界限,确定成本核算范围;分析企业实际情况确定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仓库及车间报送的各相关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汇总;通过各种方式与仓库管理员、车间管理人员、财务主管、营销人员进行良好沟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制作PPT汇报成本报表与分析结果。
3.工作要求。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工作要求具体包括:各成本核算员之间、与完成任务涉及的其他部门相关人员之间进行熟练的专业沟通;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合理归集与核算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满足经营管理者对成本管理资料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成本报告和有关分析资料;对核算的过程材料与最终结果及时存档;监督成本费用发生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水平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消耗定额和费用定额;制定并随时修订标准成本。
(二)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以上行动领域的描述,《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进行企业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管理工作。具体包括:
1.能够分析各企业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并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
2.能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原始记录制度、材料物资的计量收发手续制度等。
3.制定企业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与各成本核算员之间、与完成任务涉及的其他部门相关人员之间进行熟练的专业沟通。
4.能运用各种成本计算方法产品成本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等,并能根据企业实际能够混合应用。
5.能够利用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有关资料,编制成本报表,完成成本分析报告。
6.能与生产、技术人员一道制定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时等消耗定额和各种费用定额,制定成本控制所需的目标成本,并开展成本控制。
7.对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和总结反馈。
8.能与各相关部门有效沟通,对企业的产品质量与成本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二、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设计
在上述行动领域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将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转化成学习领域。它包括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见表1),并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
为了让学生在仿真的企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开展成本核算与管理,培养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笔者通过模拟不同生产类型企业的工作任务和背景,将成本核算与管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其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在学习领域框架内以工作对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序、以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为目标设计3个学习情境(见表1),分别是“单步骤生产”成本核算与管理、“多步骤生产”成本核算与管理以及“单件小批生产”成本核算与管理。这些学习情境是在企业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按照认知学习的规律和职业成长的规律进行设计,尽可能由易到难安排教学内容,并在分配标准和分配方法的选择上让学生自由发挥与体验,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其中第一个单步骤(简单)生产企业为背景设计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比较简单,主要培养学生岗位操作能力,也就是成本会计岗位的适应能力,表现为能熟练运用各种费用分配的方法和技巧完成具体工作。第二个以多步骤(复杂)生产企业为背景设计的学习情境则要求学生根据企业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学习任务涵盖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表现为完成一项整体性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第三个以单件小批生产企业为模板设计的学习情境考验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设计
教学评价对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逐一进行设计,形成了一套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案。其中终结性考核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要求学生通过成本核算编制成本报表,撰写成本分析报告,制定成本规划方案,占最终考评成绩的40%。过程性考核以3个学习情境学习过程为依托进行考评,占最终考评成绩的60%,考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项目完成质量、团队协作能力,分别由学生自评、组长评定和教师考评综合形成,比例分别是20%、40%、40%。其中学习态度涵盖出勤情况、课外学习准备情况;课堂表现涵盖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主动发言、成果展示情况;任务完成情况涵盖及时性,准确性、独立性、清晰性;团队协作涵盖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
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
(一)课堂教学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学习任务为导向,基于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工作过程,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6个完整的行动序列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达到“手、脑、心统一”。在此,以学习情境“单步骤生产”成本核算与管理为例(见表2)。
(二)教学实施效果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了解并熟悉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生对企业成本不再紧紧局限于对成本核算方法的掌握,还包括对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前期准备、规章制度的制定、成本控制方法的理解与实施等等,实务操作的领悟程度明显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从生产性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企业反馈信息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成本核算员与成本会计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岗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