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1

高中化学是门自然学科,所学的知识面非常多,在进行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构建时,首先要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

(一)实验方面的素养

化学同时还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实验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基础,它推动着整个化学理论的发展,在化学知识体系的学习中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对学生实验素养的考察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实验步骤熟练的掌握,理解各种注意事项,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注意操作方法,以及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其次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实验时,要保证学生的对实验现象,实验器材都完全了解,这样才能使实验有序的进行。最后是要能在意外情况发生时,能保持冷静的态度进行处理。比如说在使用酒精灯时,不小心打翻了酒精灯,实验桌上着火了,这时不要慌张,用沙土覆盖或者用灭火器喷。

(二)逻辑思维方面的素养

化学是理科科目中的一门典型的学习在理科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着强大的抽象逻辑思维,因为高中的化学、物理等学习都是非常抽象的。比如说高中化学中有个无机化学的学习部分,其中主要是各种工业的流程类的题目,在出题时,老师喜欢抽调几个中间的流程环节,让学生通过推理将整个流程完全理解。这就要求学生对这些无机化学物之间的反应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因为无机化学之间的反应是多个方向的,随着所学的知识的增多容易混淆。除此之外,在电化学中有“电子离子”的学习,在对这个知识点进行学习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抽象物理的结构有着一定的想象能力。

(三)严谨科学态度方面

科研领域中,化学是门基础性的学科,期涵盖的知识又多又杂,因此在化学的学习中,要对其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而高中又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重要的阶段更加需要重视对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比如说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在学习“钠和水”反应时,有“浮、熔、游、响、红”这四种现象,在对其进行现象进行描述时,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解答,缺少一个方面都很可能在答题中失分。又比如说实验中的严谨,在实验方案执行时,是非常的注重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的,酒精灯使用后要用盖子熄灭就是要用盖子熄灭,其他方式都错误的,还有实验结束后一定要固定的仪器放到固定的位置。对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行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这种素养才是化学学习中所必需具备的。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重新认识教学目标

传统化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都比较好,但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大都比较欠缺。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门为化学教学建立了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新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要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素质培养。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

化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主要的场所,应该充分利用起课堂上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恚?使得课堂成为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起点。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对知识点作说明,使学生把生活实际与化学知识建立起连接,激起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焓变与熵变的时候,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烟雾消散,打翻的火柴盒变乱,反应放热等现象说明物质反应焓减熵增的趋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法做出指导,培养其建立科学的探究方法。先对学生创建一个问题环境,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资料的查阅或同伴之间的讨论,然后利用讨论结果和资料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介绍科学的探究方法,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借鉴作用。

(三)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

在化学中引入探究性教学的理念有这样一些方式,首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所以要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基础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走出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性意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本身就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让学生按照实验纲领进行实际操作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流程。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考虑实验的各种相关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最后,还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弥补了彼此的思维惯性缺陷,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2

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美国最新推出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共通概念及核心概念》将“学习进阶”作为学习期望的核心表述形式,认为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理解核心概念和科学操作技能的不同水平,其理念要求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均指向科学素养)与连贯性(各学段所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关联和衔接)。在我国,小学科学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理化生地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就化学学科而言,多个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但限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小学科学不可能对某一化学主题概念进行全面、清晰的表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精深的讲授和分析,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加以感性认识和简单辨析,所以初中阶段还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加以整合和发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小学科学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铁生锈实验的设计极其相似,均关注观察、假设、交流等技能,尤其在控制变量方面同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发,但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蒸馏水和干燥剂的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毕竟小学生知识所限,考虑问题不全面。从“铁”到“洁净无锈的铁钉”,“水”到“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都是对恒量和变量的准确描述与定性,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当然,正因为该实验的小学基础,初中阶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减少教师的指导成分,将更多思考的自还给学生。

4处理教材衔接问题的途径

由于我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课程是分别设计的,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大量脱节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现有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存在明显缺失:鲜有中学教师主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理科教学并未切实建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成就之上;小学科学课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较差,很多小学客观物质条件不具备或关注不够,实验活动开出率低,小学科学课程形同虚设;科学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存在科学思维狭隘、科学素养薄弱的现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或观念传递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需要初中理化教师更正和指引。

4.1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开展学情分析往往有所局限,认识或只关注化学教材已学内容,或只联系初中物理和生物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综合性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根据以上教材对比,我们挖掘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其内容设置、实践设计都会对初中的理化生教学产生影响。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学习进阶研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对每个学习阶段提出符合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各阶段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科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不完善,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关注初中和小学所学内容的差异。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档案了解其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开设情况,便于掌控化学教学与小学科学的联系点;利用课前交流、问卷、测验、课堂导入时候的开放式提问或实验问答等掌握学生的前概念。

4.2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已有基础

九年级化学课堂,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小学科学中建构的已有概念,启发针对新旧知识中产生矛盾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提问,表现基于小学科学的化学学科提问。

4.3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4.4增强学生微观理解,加强化学学科特色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3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学习意义

1.初中阶段的概念学习是化学启蒙教育.学生到了九年级才开始学习化学,虽说南通的中考化学与物理合卷只有60分的权重,但是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之旅而言,初中化学学习是启蒙阶段.注重初中化学概念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化学是一门学生新接触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初中学生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于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教师应从可视化、生活化的化学现象和化学事实出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究,逐步接近事物的化学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学习不可缺失概念学习,概念是学科学习的基础,概念是学科学习的核心,是人们通过化学实验的观察和研究抽象出来的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本质的属性,基础性体现在是学生化学学习的知识基础、思维基础.正因为是基础,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化学概念学习的准确性、直观性和思辨性.

3.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化学学习离不开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而观察什么?分析的切入口在哪里?实验的设计方案如何?都需要一定的基础性知识作为支撑,这就是基本概念的作用.以概念为基础进行实验的设计与观察,在探究或验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4.促进化学的系统化建构.知识是系统化的.这种系统化在概念间的逻辑顺序和关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初中化学概念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起到前后联系和迁移的作用.从整个初中化学的知识体系来看,概念繁多而且琐碎,学生只有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并以此为生长点找到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借助于概念在大脑中形成有效的知识图式,才是有意义和长久的记忆.

二、基于意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

1.基于“图式标识”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化学概念的构成来看,其图式往往涉及几个相关的子图式.这些子图式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化学概念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讲“单质”和“化合物”时,笔者引导学生抓子图式,从“单质”定义的图式上看涉及两个重要的子图式(即概念的关键词)有两个:“同种元素”和“纯净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单质”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化合物”的概念,抓住定义中的“不同种元素”和“纯净物”这两个关键词,学生对“化合物”概念的整体把握就到位了,然后从两个概念的子图式出发,对比两者,学生对概念之间的联系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再用PPT展示例题,对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检测.

2.基于“样例”的归纳式学习的策略.例题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还具有效仿功能.通过例题,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其中的规则和经验,促使学生反思构建概念应用的图式.例如,在讲“化合反应”时,笔者提供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3Fe+2O2点燃Fe3O4;CO2+H2OH2CO3;2CO+O2点燃2CO2.引导学生对这些反应方程式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等式前后的物质的数量关系,促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学习.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 科学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14-02

化学是我国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之一。而化学科学素质即为学生在学习化学科学知识和接受化学教育过程中逐渐养成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品质。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善教学方式和观念,打破传统教学中科学素质培养遗留的问题,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质为改革目标的化学课程改革精神。

一、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今,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改的出台和实施也就表明教学的核心要从原来的理论转化为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也就成为了教学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引导下,初中化学教学也逐渐发生改变,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

1.处理教材不当,实验作用不大

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材内容大多都为一些简单的理论常识性东西,其作用也仅为了给未来学习打下一个基础。但通过初中化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很有必要。教材中有很多实验,但由于课时的紧缺,实验资源的限制,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用教师的演示实验代替学生的操作实验,甚至用教学视频代替动手实践。要知道化学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巩固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过多的理论知识还会引发学生烦躁、厌学的心理,同时在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就是通过学生在化学实验中体现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无法动手,就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国家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本要求。

有时候,我们带学生做了学生实验,但因受限于各种因素效果也甚微。无法达到科学探究的教学目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是:先提出问题,继而作出猜测、制定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最后得出Y论。而我们的实验却忽略了这个过程,很多时候是为了实验而实验,如我们带学生进实验室探究镁条的性质,学生进入实验室根本不知道要干什么,老师说,我们来弯折,扭曲一下,看看会怎样?他们就折一下,说,老师折断了,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一节课下来,你问他们,你们学到了什么?很多同学都一脸茫然。所以很多老师都觉得实验课就是学生吵吵闹闹,老师吼的喉咙嘶哑,最终什么都没有学到,浪费了一节课。然后不再组织学生实验,学生动手就更差,以此恶性循环。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这就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带来巨大问题。在我国初中教师的“更新换代”速度通常较慢,通常一个教师都会教几年甚至几十年,这就使得这些教师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善于使用新生代的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这样就不能完全发挥化学的独特魅力,使得学生对化学教学兴趣不大,从而为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带来阻碍。

3.升学压力大,不敢创新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其知识通常和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在现今初中化学教学中,考试的压力也限制了我们老师的创新。害怕一个不下心,就拖垮了成绩,因此,我们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一切向成绩看。费尽心思的解释清楚每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会如何考。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老师成了生产机器的流水线工人。从而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虽然很强,但是在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时就会无所适从,这就会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带来巨大隐患。

二、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的培养的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科,实验不但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增加学生日常生活的应用能力。换言之,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应用中逐渐养成科学素质。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适当的添加一些探究问题,由于现今学生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探究问题就能有效地将其激发出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探究性实验,突出探究两个字。现在的教材已经把实验部分都改成了活动与探究,但真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探究了多少就要打问号了。如氧气性质的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很多学校第一次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就是看热闹。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很多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剧烈,也记住了老师给的结论,氧气具有助燃性。但为什么要在氧气中燃烧?做这个实验探究了什么?很多同学是不知道的,而学完新课,去做学生实验的时候,完全就是对老师实验的重复,对结论的验证。实验由探究性实验变成了验证性实验,虽然学生动手了,但是没有动脑,还是无法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所以我认为,在遇到可以探究实验之前,老师应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先列出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想怎么通过实验来发现问题、找出关键,继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连续几次探究实验的训练,他们就会习惯这种模式,主动动脑、动手,从而逐步提高自身在化学学习中的科学素养。

2.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初中生首次系统地接触化学知识,他们的化学意识是迷糊的,但同时也是极具开发前景的;教师要明确知道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可能关系着学生对化学终身学习基础的好坏。换言之当下的化学教学可能直接关系着学生未来的科学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化学是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习,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才进行学习的。

而对老师的科学素养要求也就相对提高。老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去记忆某个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去探究学习,找出知识点。老师要做好这个引导者,就不能沿用一些老经验,要不断的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就如上面提到的,要学生自己学会探究,就需要老师先提出提纲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怎样提出有效的、高效的问题,就是老师要不断提高的自身的科学素养。

3.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化学学习氛围

化学学习往往需要良好思维逻辑能力,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时非常迷茫与困难。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化学有极大的影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学习兴趣。当下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地方,教师如果能够贴合实际情况出发,创设生活相关的情境就能够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从“教”与“学”转变为平等地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的目标。

如第四章的《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就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该课时,把不懂的问题自己整理出来,放到课堂上,请同学一起解决。当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再让老师来答疑解惑。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的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而加深理解。

4.教学体现本土化学

在化学结合生活的时候,很多生活事例还是离学生比较远的,如在学习《铁的冶炼》的时候,虽然教学视频有炼铁厂,炼钢厂的生产流程,但由于常熟本土没有炼铁厂炼钢厂,学生的反应就相对比较平静。但是在《水的净化》这一节课时时,我们用常熟的自来水生产流程取代了本淼慕萄视频,学生看到的化学现象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化学结果直接影响自身生活质量,明显化学热情高涨很多。

而在介绍新能源的时候,插入常熟的光伏产业园,氟化工工业园。学生更是真切体会到了身边的化学。在学好化学的同时,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5.教学体现现代科学化学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自然科学也随之快速发展。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中的重要组成,其渗透到能源、医学、生化、农学等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逐渐地将化学的前沿知识与教学知识点结合,慢慢地渗透到课堂以及实验教学中。这样就能使得课堂充满时代气息,进而使得学生了解化学的应用和发展,同时适当地穿插前沿知识还能很好的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科技知识、开发了学生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还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5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从目前现状来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而大多数初中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又都是在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不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中的衔接问题必然产生。而随着义务教育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初高中教学衔接中产生的矛盾更为突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1 本地区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本地区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差异。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际上开始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必修化学, 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熟悉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把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1.2 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智水平及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不能不给新时期的教育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要正确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还要我们正视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初中生,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而高中生已接近成人,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思维也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结合这一特点,高中教学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才从初中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要适应高中学习和要求,也必然要面临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

2 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衔接问题的策略。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及调查研究,认为要顺利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下几点做法收效比较高:

2.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深入、透彻的研究高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中化学教学在这方面要求不高,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浅显地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教材中,用得失氧的观点简单地重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就引入了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接着再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地用电子得失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为便于衔接,有必要明确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高一新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复习巩固,明确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2 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从学法引导上做到有效衔接。

2.2.1 教会初三毕业生转换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一年就深入到了高中,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处于化学的入门阶段, 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还没有入门。而此时又面临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换,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是极大的。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不能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当然,信心是来源于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把关,绝对不讲那些难度很大的题,尽可能地对知识进行淡化处理。

2.2.2 教会学生做笔记。

初三学生的笔记做得非常的被动, 绝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于记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没有习惯从老师的讲授中抓出教材上没有的信息,应该教会学生从老师的讲授中搜寻信息,然后很快的记在笔记本上。当然此时记下的信息量不会很大,再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课堂上的笔记进行整理、反思……2.2.3 教会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就是在平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要求, 比如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测验、考试试卷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 作好知识的链接, 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突出在某次考试中该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出现。然后分析当时做题时的想法,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和考试后的收获。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落实衔接工作。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建议做法如下:

(1)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教学,创设积极的、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情境。(2)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3)初、高中教学都要留有余地,要把握好“度” ,使尖子生有求知欲。(4)注重理解,精讲精练。把好讲课、习题、作业的质量关,不搞“题海战术”

总之, 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教学新课题,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本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偏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1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0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晰了化学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发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是师生共同的目标。以前那种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偏离化学学科本原、强化纸笔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此必须着力打造基于学科本质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近两年来,我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初中化学“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一、“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

本真课堂是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探究真知,追求个性发展的课堂,是本色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诸要素协调、和谐的课堂。本真化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科学素养为本、以学科课标为本、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设计真实的情景、进行真实的探究、组织真实的讨论、实现真正的发展,让课堂既充满智力挑战,又不断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如图1所示)。

1. 3个教学理念

(1)以科学素养为主旨。化学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知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注意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以学科本原为主纲。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并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化学学科思想和思维方法,利用社会和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或史实,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体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课程理念,符合认知规律,实现知行统一、知能统一;提倡从公民的视角、学科的视角、学生的视角理解化学课程,实现人人学习有用且真实的化学课程。课堂教学既要深入到“情景性问题”和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实质性主题之上,又要使学生浸润于“化学学科的本质”当中,让课堂充满浓厚的“化学味”。

(3)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开展,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自学、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让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教师互动;落实学习是课堂的核心,课堂上的各类活动都要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帮助,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等学习形式,并及时进行当堂训练、反馈纠错,强化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保证学习效果,实现高效学习。

2. 3个基本步骤

(1)课前储备。教师在课前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具体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问题、活动、习题等,有针对性地布置预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搜集、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器材等,为学习新的内容或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储备、准备,达到打牢基础、巧妙铺垫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及时检查、批改、评价,还要克服将新内容、新原理或新的探究点简单地前置预习,避免在课上出现“伪探究”的现象。

(2)课内释备。通过教师的精心备课和精心组织教学,充分将教学内容转换成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内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交流,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到达自觉进入、充分表现、积累信心的效果,从而逐步获得新的知识,逐步体验探究过程,逐步解释有关疑问,逐步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学会、会学、会用的效果。

(3)课后完备。教师精心设计课后练习、问题或活动,并要求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做好整理与归纳、巩固与演变,不断加深对原理、实验、问题的理解,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在课后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标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适时组织教学补偿(如对学生的困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释疑和比较),以便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如图2所示)。

3. 5个教学环节

(1)情景导学。针对具体学习内容,围绕主题,努力在生活、社会、学生学习实际中提取有价值的真实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真正把教学问题转换成学习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发现冲突所在,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学习情景的创设形式有演示实验、物理或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学生学习中(作业或测试等)发生的典型或共性问题等。

(2)探究践学。以探究学习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围绕核心问题有效组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思考、设计方案、搜寻方法等,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主动发展。探究活动可以是包括所有要素的全程探究,也可以是只包括部分要素的片段探究,在选择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知识重核心,二是体验是关键,三是结论能得到,四是难度要适当,五是内容不泛化。

(3)释疑助学。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解释现象和问题,把生成的知识技能条理化、明晰化,实行知识技能输出,主动展现,与同伴分享,达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讨论中有思维迸发,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教学中应该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交流中,要培养学生主动交流、主动展示,并认真听取与自己不同的意见,而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则应有充分的根据。同时要开展学生间互相帮助,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检验、互相提升。

(4)反思悟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或学生的反思,帮助学生回归课堂教学目标,提炼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课堂质量和效益。教师要设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反思活动,通过反思,培养学生自我领悟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系统思维的习惯,提升自我构建相关知识的能力。反思的形式有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疑答问等。

(5)精练促学。课堂教学要保证当堂训练与反馈环节,教师要留出必要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通过教师或学生的精巧点评,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技巧进行指导,促进全体学生及时巩固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评价,以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习题的选择和编制,还要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注重选择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习题,通过改变题目呈现的情景,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流程是对“5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落实,一般以“情景导学”开始,最后以“精练促学”或“反思悟学”结束。实施过程中,一般要在“探究践学”、“释疑助学”、“反思悟学”等环节中落实不少于两个且恰当的“讨论点”或“探究点”,以便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中要灵活处理各环节出现的顺序和频次(如图3所示),做到一切以真实、有效为标志,避免虚假的热闹。

经过我们的实践,我校的化学课堂已经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和教师都收益匪浅。学生对化学课程保持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明显增强。我校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明显提高,现有8名化学教师中已有6名获得过高邮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有5名成为了市级教学骨干。同时,我校的初步实践成果也已经在高邮市范围内推广应用,并多次在扬州市范围内作经验介绍。

二、反思

《课程标准》确立了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各版本教材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对照《课程标准》,从教材的整体体系上研究教学法,研究时应侧重于如何解析教材思路、怎样优化教学思路以及怎样恰当地对教材作适度演绎,将教学设计中的静态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情景的设置)和动态构成要素(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过程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335本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的某些课堂教学也出现了理解上和操作上的一些偏差,通过反思,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1. 教学内容的难度

教学内容设置要基于教材、又适度高出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外打通的部分,但不能超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难度要适当,要让学生能“发现类似”,防止过难,避免将高中知识简单地“下放”,加重学生的负担。例如,初中化学微粒观的形成是在元素、原子、分子水平的,而对电子、离子没有应用的要求,因而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离子共存问题不宜要求学生达到应用的水平;选择探究性实验的案例时,要关注核心知识的应用,不能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无目的、无方法、无数据、无结论,也不能仅靠增加的某些“外来信息”来补充,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实现由已有的知识经验向面临的新任务和预期的新能力迁移,导致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2. 情景设置的角度

“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情景设置的角度要准,具有针对性、趣味性、思考性,不能偏离教学问题,同时还要产生化学问题,彰显学科价值,促进学生思考。目前,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化学课上呈现的情景偏离主题太远,偏离化学太远,非常生硬;还有一些情景的设置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负面素材,没有从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去遴选,过多地向学生呈现了化学对人类的危害。所有这些情况让我们有些担忧。

3. 概念教学的精度

初中化学中涉及到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对初学者初步建立的,《课程标准》对于这些概念的标准通常用“知道”、“能区分”、“能举例”行为动词表述,少数用了“认识”、“了解”表述。例如,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知道无机化合物可以分成氧化物、酸、碱、盐,能从元素组成上认识氧化物,认识溶解现象,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等。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概念时不宜过分考虑精确度,要留给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完善,防止过于纠缠语言上的表述,轻视应用的情况。例如,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如果说成“水分子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也是正确的,但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却一定要这样强调“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

4. 教学过程的密度

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维的互动,需要精心预设问题,充分预见问题,遵循一定的逻辑思维规律,科学指导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思维碰撞,在预设性问题中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生成性问题中拓展思维、挖掘潜能。问题和活动的密度要适中,要有一定的“留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维的时间,防止过于紧凑,给人以一种“蜻蜓点水”和“匆匆赶路”之感,表面上看是“面面俱到”,而实际上却难以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甚至会失去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最佳时机。

5. 习题训练的效度

习题的选择和编制,应充分体现习题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并提高习题训练的效度。操作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习题过难。例如,某些根据化学式计算的习题过难,即使教师讲了,学生还是不够理解;还有一些由复杂的工业流程或由高中知识编制的工艺流程题,由于“流程复杂、信息较多、文字过多”,对学生来说相当于是“三座大山”的压迫,导致了多数中等以下学生选择了放弃,那么,我们的习题教学的效度何在?二是简单抄写。例如,学生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是个难关,有些教师采用抄写、默写等手段进行了强化,这固然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方法经常使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将“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当成“英语短句的记忆”,失去了“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的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