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1
信用风险,指的是在商业交易中由于交易一方的违约,使交易另一方应得的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减少而遭受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的度量是商业银行进行信用管理的核心问题, 对信用风险的准确度量和有效管理, 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 也有利于金融体系整体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违约率、赔付率和违约相关性是衡量信用风险大小的主要参数,其中违约率是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的出发点和关键。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又可以称为企业财务困境研究,二者的本质相同,只是出发点不同。由于企业在银行的债务和履约情况的数据很难得到,以往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企业财务困境研究。对企业财务困境研究最早的是Fitzpatrick(1932),他发现破产企业的财务比率一般较差,Beaver(1966)、Altman(1968)分别采用单变量分析法和多变量分析法对企业的财务比率进行了研究,后者还建立了由五个参数组成的Z-Score 模型。除了传统的判别分析外,Martin (1977)建立了logistic模型用来预测企业的破产和违约概率,Ohlson(1980)建立了Logit模型,Zmijewski (1984) 使用Probit分析模型,Libby(1975)第一次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引入了判别分析模型以克服自相关问题。而且近年来基于市场价值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国际金融界得到很高的重视和相当大的发展,包括KMV推出的期望违约概率模型,JP摩根银行推出的以VAR为基础的credit metics模型等。
随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在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重要性的日益显现,国内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大量涌现,王春峰等(1998)将判别分析法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通过与Logit方法相比较,研究了判别分析法的有效性。梁琪(2005)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该方法优于简单的logistic模型。吴世农、卢贤义(2001)利用1998-200年A股市场ST公司数据,比较了多元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stic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logsitic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此外,还有陈静(1999)、张玲(2000)、梁琪(2003)、柯孔林和薛锋(2004)、李志辉和李萌(2005)等,均从不同侧面使用判别模型或扩展后的判别模型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作了实证分析。马九杰,郭宇辉,朱勇(2004)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利用所得资料采用logit模型对我国县域中小企业贷款违约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存在样本过小的问题。
总体而言,由于搜集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异常困难,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上市公司中选取样本; 且因受数据来源所限(上市公司的履约情况和债项特征属于内部机密, 一般研究人员很难获得) , 几乎所有研究都是以上市公司被宣布特别处理(ST)作为财务困境标志,建立的评估模型以线性判别分析为主。由于样本地选择缺乏代表性,由模型估计所得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影响商业银行预期违约概率的主要指标,从而得出的结论缺乏应用性。而本文以甘肃某城市商业银行2005年诚信企业和违约企业财务数据为基础,并对指标进行严格筛选,以贷款企业违约与否作为信用风险高低的衡量标准,运用判别分析和logistic 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预期违约概率的的最具解释能力的财务指标,从而对城市商业银行有效地识别和评估信用风险以及做出合理的贷款决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即是从贷款企业的财务指标入手,通过判别分析和logistic 回归分析,构建衡量企业信用状况的模型,并通过实征研究考察模型的适用性。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样本选取与建模变量筛选;第三部分运用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对实证结果给出进一步的分析;第五部分给出结论并总结全文。
二、样本选取与建模变量筛选
(一)指标的选取
研究选择的财务数据全部来自于贷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参考了已有文献以及考虑到实际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21个能够反映企业景气、流动性、盈利性、清偿性、成长性以及其他初始指标,指标名称、财务比率名称以及符号具体见表一。
由于X19股东权益比率,X20负债合计/资本和X13资产负债率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剔除X19,X20,同时由于数据存在较多缺失,剔除X17财务杠杆效应,X18企业留存/总资产,X21流通股股本的市场价值/总负债。因此,模型最初选取了景气指标、流动性指标、盈利性指标、清偿性指标、增长型指标等五大类共计16个指标。
(二)样本的选取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我国某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中选取2005年在该行有贷款且财务数据较为齐全的186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我们将186家企业分为诚信企业和违约企业两组,其中诚信企业92家,违约企业94家。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速动比率大于流动比率以及具有特殊异常值的企业,剩下总样本122家,诚信企业58家,违约企业64家。如果样本中存在缺失值,则由该样本前三年的平均值替代,若历史数据也缺失,则以所在组企业的平均值替代,最后选择的有效样本数为122家。
三、实证检验
本文将分别使用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逐步选择方法选择最优解释变量,以对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做出判断,同时对两种模型下得到的实证结果作进一步的比较分析,并将结果置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背景下做出进一步的揭示。本文将采用逐步选择法,一方面利于节约资源,另一方面易于对结果进行分析。
(一)线性判别模型
考虑到通常各变量在判别式中的判别能力不同,本文选取逐步判别法作为判别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将判别能力较差的变量从判别式剔除,仅保留具有显著性的解释变量。
首先我们将诚信企业定义为1,将违约企业定义为0,运用SPSS13.0进行逐步判别法,经过三步筛选最终得到最具解释力的财务指标: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得到的结果见表二 。由表二可知,Wilks'Lambda 达到了0.868,Wilks’Lambda对应的Chi-square统计量为16.647,自由度为3,显著性为0.001。显著性
其次,利用已入选的变量建立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建立的判别函数为:
Y1=-3.576+0.021X1+2.716X8+11.100X13 (1)
Y2=-4.815+0.039X1+0.845X8+13.425X13 (2)
判别函数(1)和(2)中,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这三个指标分别从景气、盈利性和清偿性三个方面揭示了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大小。应收帐款反映了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拥有的应收帐款资产的有效利用程度,应收帐款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资产发挥的效率越大。主营业务利润率是衡量企业主营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大说明利润来源更稳定可靠,企业经营越稳健。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资本结构的指标,该指标并非越大越好,提高在获得税盾优势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
最后,根据判别函数(1)、(2)得到模型的判别效果如下:
由表三可知,根据普通方法对判别函数的判别效果进行验证,模型的准确率为65.6%,其中对诚信企业的准确率64.1%,对违约企业判别的准确率为67.2%,可见模型对于违约企业判定的准确率要高于诚信企业。使用交叉验证(Cross valadation)方法对判别模型的判定效果进行检验,模型的准确率略低于普通方法的判别效果,总准确率为64.8%,诚信企业为62.5%,违约企业为67.2%,模型对于违约企业判定的判别率仍然高于诚信企业。
在信用风险识别模型中,存在着两类错误,即:将高风险企业误认为低风险企业与将低风险企业误认为高风险企业。显然,第一类错误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风险,后者最多只会降低银行的潜在收益。从逐步回归法得到的判别函数给出的判别效果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违约企业判定的准确率要大于诚信企业,可见判别分析给出的结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这与李志辉(2005)得到的结论相左,后者运用在某银行有贷款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的判别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中,第一类错误率要大于第二类错误率。
(二)Logitistic模型
利用线性判别模型计算得到的Z值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从直觉上进行解释,Logistic回归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且其前提假设符合经济现实和金融数据的分布规律,残差项不要求服从正态分布。考虑到一般情况下各个变量的判别能力不同,本文运用向后逐步选择技术筛选变量以提高模型的判别性能,从全变量模型开始,逐步提出对残差平方和贡献最小的变量,直到不需要提出变量,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三。根据SPSS计算结果中的参数表,模型logistics模型的判别方程:
从表三可以看出,与线性判别模型得到的结果类似的是,logistic模型得到的三个最具解释力的变量同样是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方程显示应收帐款周转率(X1)和资产负债率(X13)与信用风险呈正相关的关系,与主营业务利润率(X8)负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三个变量确实决定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从而证明了结论的稳健性。常数项、应收帐款周转率(X1)、资产负债率(X13)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利润率(X8)这个指标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在5%的水平上并不显著。
由表五可以看出,-2Loglikehood为149.121,此值偏大,说明拟合效果一般.同时Cox &Snell R2为0.140,Nagelkerke R2 为0.187,二者都偏小,也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低。我们选定0.5作为临界值,根据公式(3),计算上市公司破产概率,如果超过0.5则判定为违约企业,小于0.5则判定为诚信企业,可以得到方程对于估计样本的总分类正确率为65.3%,其中第一类错误为70.3%,第二类错误为59.6%,具体数据见表六,表明使用logistic模型所得到的总分类正确率比使用线性判别模型得到的结果略好,而且在第一类错误与第二类错误的比例上,两个模型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模型所选用的三个指标对于违约企业判定的准确率要大于诚信企业,进而可知模型所选取的指标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具有正面的意义。
四、进一步分析
由以上数据可知,采用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所得到的总样本判别率相近,仅为65%左右,与已有成果相比判别效果较差。而且,logistic模型中主营业务利润率(X8)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并不显著,同时模型中的Cox &Snell R2与Nagelkerke R2较低,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低,以上实证数据表明模型在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具体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在研究样本和时期的选取上,由于受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仅考察了2005年一年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包含的企业数目较少,所涵盖的企业范围较窄,同时在对指标进行处理时,由于数据原因、共线性原因等因素有些指标被剔除,存在缺失的财务数据进行了相应处理,这样在模型计算之前已经损失了一部分信息,因此在此基础上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的适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性远远大于它们的相似性,城市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跨地域,还是政府介入程度、经营效益、风险管理水平,差异都非常大,模型在不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引用受到相应的限制,从而导致模型结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在处理方法上,实际贷款数据很难满足判别分析和logistic模型的假设条件。判别分析要求等协方差阵和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这在实际分析中很难满足;而logistic回归会导致原始数据的大量丢失和估计过程中出现共线性问题,从而使得估计参数的标准差增加,虽然理论上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来降维,但是由于各个指标间相关性较低导致不适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因此本文并未采纳这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因此数据处理方法选择的不同,导致模型结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从客观背景上,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多元化,还未成为真正的商业化运营主体,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内生性(施华强,2004)。2001年-2002年中央银行的抽样调查统计发现,中国历史上不良资产由内部管理原因造成的不良贷款比例仅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9.3%,由银行客户、宏观经济体制变化等外部原因所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0.7%。后者包括国有企业贷款比例高,发放特定贷款,国企重组,社会信用差等原因。具体到城市商业银行,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地方政府控制和主导的,其经营行为具有明显的政府干预的痕迹,城市商业银行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第二财政的职能。尽管从2006年开始城市商业银行已通过股份制改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民营资本等措施已经加速重组,此前政府干预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不可能具有很好的判别能力。
以上结论是与以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的结论不同,以往研究所建立的判别模型识别和预测准确率一般都达到80%以上。这是由于以往研究的样本取自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有信息披露的义务以及较为严格的监管,上市公司的数据全面准确,同时还有流通股股本市值/总负债等能够反映投资者预期的财务指标,且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比较完善,政府干预较少,因而所用的模型稳定性较好,推广能力较强。然而,上市公司占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的比例很小,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仍然为非上市公司,所以以往研究的结论适用性很低,现实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判别模型所选择的最具解释力的指标并非如以往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五、结论
本文根据2005年某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履约情况,运用线性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影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财务指标进行选择,并通过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对模型判别的准确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通过运用逐步判别法和向后判别法筛选最具解释力的变量,发现在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中,景气指标、盈利性指标和清偿性指标对信用风险影响最大。两种模型所选取的最优财务比率相指标均为应收帐款周转率(X1)、主营业务利润率(X8)、资产负债率(X13),因此上述三个财务比例指标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贷款企业信用风险的大小,说明判别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第二,logsitic模型在估计样本的总分类正确率方面要略优于线性判别模型,而且模型对样本的估计结果中,第一类错误率都是大于第二类错误率,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第三,通过分析模型的总分类正确率,本文对总分类准确率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揭示。受数据来源和数据质量的影响,样本的选择本身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判别模型和logistic模型本身的假设条件较严,现实中财务数据的高维性和多重性特征决定了数据很难满足假设条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成为真正的商业化主体,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主导的工具,以上三点决定了模型本身所得到的结果不是很理想。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2
【关键词】隧道工程;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评定;风险监控;工程监理
近年来,由于道路交通网建设需要,高速铁路隧道的挖掘长度及开挖断面越来越大,断面形状日益多样化,加大了开发难度,施工风险随之俱增。面对施工过程中风险要素和不确定性,应构建动态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最大程度的消除施工风险,避免安全质量故障的发生。风险管理技术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在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的风险要素分析,及风险管理目标确定基础上,因为这些为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1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风险要素和风险管理目标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项目周期长、工程量大、施工难度高,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反映到具体的施工作业中后为两种表现。一是,施工技能风险要素。采用新技术,技术落后,应用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施工工序实施不当,爆破操作不当,隧道围岩变形过大及勘察不仔细等都会形成一定施工技术风险。二是,施工现场风险要素。高速铁路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山体中的,开挖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塌方、瓦斯爆炸、释放有毒气体、洞口滑坡等,加之地质的不确定性,安全措施不到位,随时可能引发施工安全故障。
施工风险是关系到工程质量、工期进度及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做好施工风险管理工作。施工风险管理目标:科学评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确定重大危险源,然后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办法,以规避风险。
2 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体系
2.1 风险分析
隧道施工中有着诸多风险要素,而且多是隐蔽的,需要采取有效的识别方法识别出风险源。所以,对施工风险进行充分的分析与论证,从系统角度看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精确估计施工风险要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做到对施工风险的规避。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主要手段。风险识别是发现风险源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要对风险要素发生的条件、位危害等进行科学分析。成功识别出风险源后,要将其一一罗列出来,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用以评估重大危险源。
风险识别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有专家调查法、经验判断法、系统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要遵循预测性、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进行风险识别工作,从工程实际出发,选择与施工技术标准相符合的风险识别方法。实际工作中,施工单位要根据施工组织方案、技术指标交底文件、地质勘查报告等资料,结合以往经验,利用适合方法对施工风险要素进行分析,得到各风险比重,同时对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全面分析,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2.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建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是一种对风险源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工作。为做到真正量化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由于模型构建较为专业,这里根据风险评估过程提出了一种操作方便便捷、数据明了、不繁琐的风险评估程序。具体是:第一步,先整体评估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要素进行风险分析,预见每个风险源要素可能为施工带来的影响和损失;第二步,预见风险要素对整个工程项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成本、工期、质量、安全角度入手;第三步,对以上两个环节得出的信息进行整合,按一定比重将所有风险要素及其影响程度做先后排序处理;第四步,从现有的风险评估模型中选择一个适合工程项目施工要求的,将重大风险源填入其中,按一定计算方式计算得出评估结果,最终确定风险要素对工程施工产生的影响。
除进行量化的风险评估之外,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经验进行风险评估,但是这种评估方法对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有着严格要求,得出的评估结果缺乏科学性,没有先进技术作为支撑。
2.3 风险监控
结合高速铁路施工经验,此类工程项目的施工风险监控措施有:第一,建立风险监控台账,清楚登记风险源产生条件、位置、危害程度、预控措施及负责人等信息,并公示给全员,尤其技术人员。既用于防控风险,也用于安全故障发生后的处理,便于提高反应速度和故障处理效率。第二,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安全作业技术方案,选择符合标准的施工技术。第三,严格地质勘查工作,全面而客观的分析隧道项目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整理成文件后纳入风险监控体系之中。
2.4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施工安全的有效手段,应制定动态的风险控制计划。以隧道工程实际为出发点,以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为依据,以有效防控施工风险为目的,制定风险控制计划。计划内容要符合这些要求: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和防控策略;提供完整的风险分析、评估与检测报告信息;确定各个施工阶段的技术与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的岗位职务分工和责任分工制度,让每位施工参与者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职责和权限;要求工程监理严格执法,严格检查隐蔽工程的施工情况,规范各项施工工艺。其中,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是重中之重,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时有效处理”等原则,将风险防控和风险处理有机结合起来,力争确保风险防控措施的完善性、有效性,全面保证工程施工安全。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速铁路隧道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施工风险管理技术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具体施工过程中不断暴露出来的风险要素不断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为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也要不断探索风险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风险管理技术发展,以满足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有效规避施工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明.高速铁路隧道施工风险管理技术探索[J].隧道建设,2010.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3
【关键词】贝叶斯网络 软件系统 风险评估
1 软件需求风险的含义及其成因
1.1 软件需求和软件需求风险
软件需求通常指的是为了满足合同、规范、标准和其他要求,软件系统或系统组件必须具备能力;或指用户解决问题,实现一个特定的目标必须有一种软件的能力。软件的需求风险指的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由于软件需求本身含义,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并要求用户或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变更等原因,导致不当的分析软件需求,最终开发的软件的功能偏差的可能性从用户的实际需求。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如果没有准确的需求分析,可能会延长软件开发周期,提高软件开发成本,创建软件交付被推迟,信用受到严重影响的后果。
1.2 软件需求风险的原因分析
参与的主体是软件需求分析、需求风险因素主要涉及到提供者和需求方面的分析。需求风险的来源、环境、需求和本身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使用RR说需求风险,R表示需求本身,RP需求提供者说,RA需求分析说,环境,E表示,需求风险是R,RP,RA,E函数的四个因素,可以表述为:RR = f(R,RP、RA、E)。需求原因主要是与这些因素有关。首先,完整和详细的需求的程度,可能会引起软件风险的需求。软件系统几乎不可能一次性确定所有的需求的具体范围和具体要求,和需要改进的过程中发展的需求,这将增加软件需求分析的困难。
其次,对环境,由于用户的变化,时间,或者不全面的识别要求。需求不清楚,和业务的变化,等等,可能导致对环境变化的需求,使整个软件开发周期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需求的变化,导致一些潜在的或新的需求,增加需求的风险。最后,需求方面的提供方和分析风险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是导致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自己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提供者需要表达是不正确的,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目的,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流程或不能明确的提出商业计划,让开发人员将提供方的实际需求了解不足,或因为一些错误的理解需求之间的沟通障碍可能产生风险的需求。
2 软件系统需求风险评估模型的设计过程
2.1 风险识别模块
风险识别是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评估的需求的第一步,它主要通过识别需求的需求分析阶段风险,以便明确初始需求风险列表。根据每个风险列表的需求,识别风险来源,计算了最终需求,包括需求风险类别及其来源,风险列表。
2.1.1 风险识别模块需要实现的功能
(1)风险识别的需求。答:风险识别的目的。在软件开发的早期阶段,需求分析,需求不清楚,和不正当方法选择的潜在风险,如不合理,因此,对风险识别的需要,挖掘隐藏的风险,风险评估,了解其发生的概率、可能的影响,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解决这些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的风险。B:风险识别方法:更典型、有代表性的方法:基于风险问卷的分类(分类――basedQuestionnaire TBQ),风险检查表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和访谈法等方法。(2)需求识别风险来源。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识别需求的原因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识别模块功能至关重要。(3)需求风险列表的生成。识别各种风险和风险来源,删除重复的使用,类似于合并,并添加丢失的风险,风险来源的方法,将最终的风险列表。
2.1.2 风险识别模块的输入源的需求
(1)软件项目成员和专家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使用各种方法来确定需求的风险。需求的模块输出的风险,包括风险和风险来源列表。信息存储在知识库的经验和原始需求风险清单,知识需求风险的分类列表,等等。
(2)风险分析模块。结合风险识别模块的最终需求风险列表,明确之间风险来源、风险和风险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建立一个风险评估模块需求评估载体:贝叶斯网络结构。根据这一数字,深入挖掘的相关数据,并结合识别等信息输入源模块,确定每个节点的分布对应的参数需求风险,风险评估的下一步。风险分析模块主要通过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方法和构造贝叶斯网络基于专家经验的方法,两种方法,对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建设。
(3)风险评估模块。风险评估模型的模块是核心模块,是基于参数以及建立贝叶斯网络结构,计算每个节点对应的需求风险概率,并结合当前项目的特点,对各种风险的需求,量化的影响,结合需求风险的影响,以及产品的需求风险概率,将总体风险量化值。使用推理算法(使用贝叶斯定理的条件概率表及其网络结构计算方法)实现发生概率风险评估的需求。
在贝叶斯网络中设置有三个节点集合在X,Y,Z,和三个互不相交节点之间。如果任何节点的节点集X节点集的可能路径,路径没有满足要求:1.所有节点的路径是不属于Z的集合;2.路径,节点的指示边缘点附近的两个节点的节点本身,和节点及其子节点的节点属于Z .这种情况被称为节点集X和Y Z设置必须分手,记住:d(X,Z,Y)如果节点集X和Y是节点集Z分手,那么它将所有的节点X,Z毕竟给定的状态和Y条件独立于所有节点。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4
1 风险管理概念解析
风险管理是组织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其管理的主要对象就是风险。在GB/T 23694—2013 / ISO Guide 73:2009《风险管理 术语》中曾经指出,风险管理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包括了标识、评价、处理和可能影响组织正常运行事件的整个过程,其准确的定义为: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在风险方面,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与风险管理定义密切相关的,还有“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管理过程”两个词汇。
风险管理框架(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是指为设计、执行、监督、评审和持续改进整个组织的风险管理提供基础和组织安排的要素集合。在GB/T 23694—2013 / ISO Guide 73:2009原文中给了三个有用的注解,分别为:风险管理框架是要素集合,这个框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这就体现了风险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系列的“点”,这些点是要被嵌入(be embedded)。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校准(align))、整合(integrate)和嵌入(embed)是信息管理安全领域,也是整个管理学领域的常见词汇。其中,在战略层面一般强调校准,即无论是信息安全的战略还是信息系统的战略,都应该与组织的整体战略保持一致。在更细的策略或流程层次,则强调整合或嵌入。例如,已经有人力资源的管理规程,需要嵌入安全管理的部分,或者已经有事件管理规程,将其与信息安全事件管理进行整合。总之,校准、整合和嵌入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三种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强调的是系统化的策略、程序和方法。这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风险管理过程才体现了信息安全应该如何做(how)的问题。
严格讲,风险管理不仅仅是过程,是一系列的活动。因此,在下文的图3中,我们特别指出: 风险管理的阶段划分仅作示意。
2 风险评估及其过程
在GB/T 23694—2013 / ISO Guide 73:2009中,风险评估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过程定义的。其中定义为: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全过程。
风险评估的过程在GB/T 23694—2009 / ISO/IEC Guide 73:2002中虽然也是类似的定义,但是当时并没有单独把“风险识别”作为一个单独的阶段。或者说,在当时的定义中,“风险识别”是作为“风险分析”的一个阶段而出现的,详细定义为:风险评估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在内的全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变化,我们在表1中给出了风险评估包括的阶段的术语定义。
无论如何划分,风险评估都要完成下面这些活动:
在上述三个步骤中,步骤一与步骤二较为通用,或者说,截至到风险分析阶段,我们需要确定风险的等级,这都可以按照通用的标准或方法提前定义好。步骤三则不同,这个步骤需要结合组织自己定义的风险准则。
3 区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
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阶段,只是在更大的风险管理流程中的一个评估风险的阶段。如果把风险管理理解成一个“对症下药”的过程,那么风险评估就是其中的“对症”过程,只是找到问题所在,并没有义务解决。而风险管理是在整个组织内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整个过程。主要阶段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 )。
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循环,不断上升的过程,它被定义为一个持续的周期,每隔一个阶段就开始新的循环,这些循环要贯穿组织的始终,是组织管理的一部分。风险评估则更像“搞运动”,其一般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但是如果发生组织业务变化、出理新的漏洞或基础机构变化等,都可能启动新的风险评估过程。
风险管理的循环过程不是在原地踏步的,它的每一次新循环都应该上一个新的台阶,呈螺旋上升的形状。如图3所示。
这种台阶或者档次的上升的来源就是组织定期或临时启动的风险评估,在每一次风险评估中都会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风险应对过程中加以解决,从而使组织管理风险的能力得到提升。
4 风险应对概念解析
无论风险评估步骤进行得多么完美,都只是找到了问题,而解决问题应该是组织的最终目的。风险应对的步骤就是评估、选择并且执行这些改进措施的过程。
风险应对(risk treatment)是指处理8)风险的过程。在GB/T 23694—2013 / ISO Guide 73:2009中,对这个定义也有详细的注解,包括:
“风险应对”定义的注1较为详细,其中给出了可能的应对措施,其中1)规避风险,6)分担或转移风险以及)接受风险,与ISO/IEC 27001:2005的描述基本类似,)为寻求机会而承担或增加风险更偏重组织业务角度视角,3)、4)与5)则是降低风险的基本途径,这三项的任何之一都可以改变目前的风险状况。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5
关键词:过程风险;专家调查法;机电工程;风险度
中图分类号:TV7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机电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的最重要阶段就是施工阶段。而其机电项目的总目标在项目施工阶段的表现一般有四个方面:费用、质量、进度的目标。这三个方面的关系相对独立,但是又彼此制约。本文将对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进度目标分别进行风险识别。同时为了加深理解,本文假设对某单一目标识别时,其他三项目标对其的影响较小,暂时不分析。
1.机电项目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1.1机电项目施工阶段施工质量风险识别
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风险指影响在施工活动中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质量控制要求。在本文中D公司施工阶段的质量风险因素采用鱼骨图来表示,然后是风险的识别,如图1-1 所示是因果分析图。
图 1-1 施工质量风险因素的因果分析图
施工环境、施工方法、相关设备、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以及质量检测等六个方面是影响D公司机电项目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
1.2机电项目施工阶段施工进度风险识别
施工活动达到预定施工进度目标受施工阶段影响的不确定性称之为施工进度风险。D公司机电工程项目施工进度主要风险因素由下表1-1 所示。
表 1-1机电项目施工阶段进度风险
风险因素 典型风险事件 风险来源
过程风险 1、业主资金周转困难 建筑主体单位
2、承包商能力差 建筑主体单位
3、施工图纸不完善 建筑主体单位
4、澄清问题不明确 建筑主体单位
5、施工进度计划不完善 施工方
6、设计标准变更 项目环境
7、自然灾害 项目环境
8、项目变更多 建筑主体单位
9、设备材料供应商能力差 建筑主体单位
10、政府干预 项目环境
2.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分析
为了将风险水平拆分为风险发生的概率(频率)和风险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损失),我们引进公式风险=损失×频率的概念,再按照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分配权重,损失程度值要按风险因素发生以后对相应项目目标影响程度的轻重分配。一般机电项目施工阶段风险分析是从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和进度目标四方面进行。
2.1 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风险分析
把图 1-1中D公司机电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风险因素的因果分析图中的全部风险因素总结之后制成表格,确定单一风险因素,再由机电项目的普遍经验,依次按较低级、低级、中级、高级和较高级五个等级为风险因素的频率分配权重0.05、0.1、0.3、0.5 和0.7;较低、低、中、高和较高5个等级为风险因素可能的损失程度分配后果的严重程度值0.05、0.1、0.2、0.4 和0.8,从而得到表2-1 D公司机电项目施工阶段质量主要风险因素。
表2-1机电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的主要风险
2.2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风险分析
从D公司以往机电项目的相关工作经验可知,把表1-1中的风险因素按极低级、低级、中级、高级和极高级五个级别作为风险因素的暴露度概率0.05、0.1、0.3、0.5 和0.7;风险因素的损害程度分配后果的严重程度值按照极轻、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5个级别为0.05、0.1、0.2、0.4 和0.8,得到表2-2D公司机电项目施工阶段主要进度的风险因素分析表。
表2-2机电项目施工阶段主要进度风险因素分析
3.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分析
3.1 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风险应对
把表1-1中D公司施工进度的主要风险影响因素按综合风险水平有序排列,整理为表3-1:D公司机电项目施工阶段施工进度主要风险应对表。
表3-1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风险应对策略
表中第1项、第2项和第3项是因为现场的变更造成施工进度风险,所以D公司对施工现场的变更应尽量减少和控制。因为其不仅影响到项目实施进度,也会严重加剧施工成本。因此D公司应采用项目现场变更申请程序来控制现场变更在实际的项目管理中,这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
3.2机电项目施工阶段的施工质量风险应对
机电项目员工培训的内容包括个人防护、安全程序、入职培训和专业培训四个层次。为了达到保护施工人员免于伤害的目的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就是个人防护部分。安全程序的内容有具体的工作操作程序、安全管理的检查和统计以及安全事故反应的相关程序。D公司应针对机电项目施工涉及到的工作进行流程操作程序;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态和人员的安全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并找出需要解决和提高的地方;同时针对发生安全事故如何进行急救调查和记录的行为规章实行安全事故反应调查程序。此外,D公司应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和可能涉及的安全危害,针对施工人员的不同工种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即所谓的专业培训。
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范文6
关键词:建筑施工风险;分析与评估;防范对策
1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现状
首先,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在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人们都认知风险的存在。但是,对风险防范的意识并不强,施工企业对风险的管理并不完善,致使建筑施工项目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建筑施工项目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施工项目风险是可以被管理、降低、转移的。所以,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必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防范设施。存在侥幸心理的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往往给风险发生的带来了可能性。其次,风险识别的基础工作资料缺乏,风险识别成本高。建筑施工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识别,只有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了结,才能更好的针对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不编制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手册,使得施工项目风险识别没有资料可以作为参考和依据。施工项目风险识别较困难,成本较高。
2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分析
要做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管理和防范,必须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从而针对施工项目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防范。
2.1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只要是指根据施工项目资料进行分析,对施工项目存在的风险进行记录、分析,明确存在的风险对项目产生何种影响。施工项目风险识别是一个复杂的、联系不断的过程。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存在是不断变化的,风险的种类、风险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风险识别必须是感觉施工过程和环境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把握全局、正确识别全部风险,从而促进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2.2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分析风险分析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施工项目进行识别后,根据施工项目风险的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较全面的了解项目风险,进行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施工项目的风险分析是对单个风险进行分析,首先,要对施工项目风险可能发生的阶段、时间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可能性因素进行科学的量化,估计项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的概率。其次,根据项目风险发生可能性的概率估计风险事件发生后带来的损失后果。并根据项目风险分析中得到的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害后果进行风险的记录,不同风险之间进行比较归纳,分出风险的轻重、主次,从而为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科学的资料依据,提高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效率。
3我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防范对策
3.1风险态度与风险决策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态度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观影响因素。企业对施工项目风险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风险态度一般分为风险规避型、风险偏好型和风险中性三种。一般风险偏好型的企业对施工项目风险的重视程度较低,他们往往为了一定的利益,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当施工项目风险发生时将产生严重的后果,对施工的顺利进行产生严重的影响。风险规避型企业是典型的风险厌恶者的表现,他们一般对风险的防范意识较强。不同的风险偏好是客观存在的,为了减少施工项目风险事件的发生必须不断的转变施工企业对风险的态度,让施工企业不断的认识到风险的严重性。风险态度直接影响着风险的决定,所以,良好的风险态度是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
3.2工程保险在施工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转移是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风险转移的最好方式就是保险,工程保险的产生为施工项目风险的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承担者。工程保险是对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及各种机器设备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物质财产损失和第三者责任进行赔偿的保险。目前工程保险已经成为我国施工项目风险转移的主要手段,但是,我国工程保险的种类较少,保险条款较陈旧,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此外,在很多的合同和法律条款中,对于施工项目保险费的出处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很多的施工企业无法较好的进行工程保险。
3.3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的基本防范对策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要经过风险的识别、分析与评估等阶段,在对项目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后,根据风险的轻重、主次程度对风险进行归类、排序,制定风险防范的主次顺序。首先,组织风险的对策。组织风险是在施工项目施工之前,在这个阶段施工企业应该树立风险规避意识,加强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认识度和风险管理能力。其次,工程环境风险的对策。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其影响施工项目的风险也是变化的。如:自然灾害等。施工企业必须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转移措施,合理的规避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的风险损失。在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中存在着多种风险,真的每种风险必须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规避和防范的方法,以保障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
4结语
总之,建筑施工项目风险已经成为了施工项目企业主要的风险之一。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管理、防范已经成为现代施工企业必须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施工企业对施工项目风险的管理意识有待加强,对施工项目风险的识别机制有待完善,从而提高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效率,对施工项目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防范。
参考文献:
[1]简华晋.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6).
[2]王佳慧,孙国徽.建筑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J].华章,2009(4).
[3]初洪武,冯东梅.论中小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J].科技和产业,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