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文化话语研究;东方范式;东西方对话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28-01

一、引言

话语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下,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事件或这样一类现象(施旭2010:3)。

话语研究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借由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言语现象和言语问题切入社会生活本身,同时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已对西方话语研究做了不少翻译、介绍和尝试工作。然而,国际主流的话语分析仍是由西方文化主宰的,它以自身的视角、理论、方法和志趣主宰了国际学术的旨趣、观念、标准和方向,消解了人类通过多元对话实现学术创新的可能(Shi-xu2005,2009)。针对这一困境,建立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话语研究学术体系是极其必要的。

北京大学出版的施旭先生所著的《文化话语研究:探索中国的理论、方法与问题》一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话语”和“话语研究”,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中国范式的基础与资源和理论、方法和问题框架这四章构成。第二部分:由话语与城市发展、话语与贸易摩擦、话语与公共领域和话语与人权事业四章构成。第二章“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指出了学术文化霸权话语的弊端、后果以及实现学术文化多元化的道路。

二、话语研究的东西方对话

作者首先提出目前所谓的人类普适的话语研究模式,其实不过是一套由西方文化主导的普遍化了的特定文化的系统。改变目前西方独白式的学术研究状况,重构东方话语的新范式势在必行。

首先,作者从东方视角来剖析“批评话语分析”的文化特质,以破解其普适的神话。通过二元对立VS辩证统一,言者中心论VS听者中心论,言语之意VS言外之意的对比,揭示出亚洲人辩证的思维方式。在东方,语言倾向于满足社会和他人愿望,言语行为的最崇高目的是创造和维系与听者/他人/社会的和谐关系。

然后,作者从语境和言语这两个话语的基本要素出发,为构建东方话语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首先,近代以来,东方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政治实体,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曾遭受过殖民主义、冷战和新殖民扩张以及当今西方在政治、经济、外贸等各个方面的歧视、剥削和排挤;面临着相同的发展问题:工业化水平低、贫穷、自然灾害等和共同的期待、关切:对和平、平等、自主和发展的向往;欧美国际传媒对亚非拉文化的刻意丑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和前景势必会带来负面影响;东方文化在年龄、家族、性别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价值观。在言语方面,东方各文化也有一系列独特的“家族性”共同特征:由于殖民主义压迫的历史影响,亚非拉社会认为外来的语言不能充分表达他们的需求,同时本国语言却受着国内和国际的双重歧视;东方传统话语在言语生成和理解方面崇尚和谐、关照他人,其言语行为有着特殊的媒介符号和使用形式;东方话语的言语内容和形式都处于弱势地位。

再者,东方语言研究的成果和东方文化的智慧,为新范式的创造工作提供了学术和文化资源:东方文化基本的“万物合一、和谐相处”的宇宙观不仅与自身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也与西方世界的所作所为紧密相连;东方关于语言研究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对当代话语研究也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传统创制了众多的传意和释意的计策和手段,而现代东方世界里众多学者的研究为东方话语范式的重建提供了一种思想资源。

最后,作者概述了重建东方话语研究范式的策略方案:一方面,政府、大学、企业必须为东方语言学和传媒学研究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另一方面,必须创立一个支持多元文化与跨文化学习教研的普遍性国际语境。

三、结语

《文化话语研究》一书针对话语研究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套既根植本土、又放眼世界的当代中国话语研究范式,并以此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场域的话语进行了尝试性的解析与评价揭示出了重构东方话语研究范式具有其根本的原因、理论基础、学术资源和基本方法策略,对后来者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旭.文化话语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Shi xu.A Cultu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M].Basingstoke,England:Palgrave Macmillan,2005.

作者简介: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 全实践 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改革 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1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优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也日益备受各大高职院校关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已经日益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专业化阶段,同时也对高校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在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被确定为幼儿教师所必须秉承的一个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而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落实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已发生深刻彻底的变革。这场变革的主流趋势就是支撑教师教育的理念根基已由以往的“理论”转向了关注“实践”。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为社会及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和发展的主线。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地应体现“应用性”,体现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可以说,构建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然而从当前的课程观来看,大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知识本位的设计。随着幼儿园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滞后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课程观念陈旧;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教育实际;学前教育专任教师缺乏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等。而“全实践”正是一种重视实践统整境遇下的实践洞察与顿悟;重视实践中的反思和反思中的知识重组重构;突显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的课程理念,是一种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思维方式和操作路向。

2“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

所谓课程资源,施良方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而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利用水平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和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

然而,据笔者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调查,目前关于学前课程资源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幼儿园教育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具体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教师、教学环境等)、幼儿园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高等院校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对于学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些研究表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不容乐观,这首先表现为许多高校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没能充分挖掘身边可用的资源,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化;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利用等等问题。

《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其涵盖了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游戏的指导和环境的创设等内容,旨在形成运用理论分析和指导学前教育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该门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课程。

因此,以实践为导向,对该门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研究进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3“实践”理念背景下《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性

以“全实践”理念为导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构建学前课程资源包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将是成为提高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应用性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3.1丰富我国高校课程资源开发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

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更没有课程开发与建设。因此对课程资源及其开发问题的理论研究构成了课程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以“全实践”理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行动研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深入探讨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建议,将有利于丰富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同时也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3.2为高校《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资源保证,促进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保证。本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围绕《学前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中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展开深入的研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探索能保证课程顺利有效实施的一切可能性资源,尝试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针对性与实践性的学前课程资源包,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建设与改革。

3.3以“实践”为导向构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高校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先行为主,缺乏比较系统、合理且符合地方实际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学生难以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学前师资的培养与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接轨。本研究以“高校――幼儿园”实践共同体为平台,通过与幼儿园一线教师共同研究和开发学前课程资源,探索符合学前教育机构实践需求的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培养出地方和行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提高学前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

立足于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际和课程资源开况,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有效途径,将不仅能有效促进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而且能为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能引起大家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提高本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各大高职院校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并且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保障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权力的落实,进而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效性。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3

Abstract: M & A activit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in China. Associated with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ax planning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focus of attention. M & A tax on reasonable plann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costs and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economic setting, gives the M & A and tax plann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makes a detailed consideration on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tax planning in M & A.

关键词:企业并购;税收筹划;可行性;必要性

Key words: M & A;tax planning;feasibility;necessit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140-01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经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全球共发生过五次比较大的企业并购浪潮。前四次并购浪潮,一次比一次规模大、涉及行业多、影响范围大。在世界范围内,大型企业的兼并、收购再次浪潮迭起,并呈愈演愈烈之势。税收作为宏观经济中影响任何一个微观企业的重要经济因素,是企业在并购的决策及实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规划对象。有些企业甚至将获得税务优惠列为并购行为的直接动机之一。本文将对企业并购和税收筹划进行简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论证。

1 企业并购与税收筹划的相关概念

企业并购是指产权独立的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其中占优势方企业采用现金、债券等方式控制目标企业股份或资产,从而使企业控制权发生转移的一种经济行为。在我国,并购涵盖兼并、收购、合并三种模式。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对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科学的事先策划和安排,选择多种纳税方案,达到节省税款或递延缴纳税款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活动。税收筹划具有合法性、超前性和目的性等特征。税务筹划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对于确定税务筹划的原则和指导税务筹划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从税务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着手设计筹划方案,通过比较不同方式下来选择税务筹划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1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必要性 ①亏损抵补。即企业可以利用税法中的亏损递延条款来达到合理减轻税负的目的。当某企业在一年中出现了亏损,该企业就不但可以免付当年的所得税,而且它的亏损可以向后递延,以抵消以后几年的盈余。这样,如果企业在一年中严重亏损,或连续几年不盈利,拥有相当数量的累积亏损,就会被考虑作为兼并对象,或者该企业考虑兼并盈利企业,以达到利用其在纳税方面优势的目的。②延期纳税。若被并购企业的股票被企业转换成可转换债券,一段时间后再将其转换为普通股票,这在税法上可以在收入中预先减去可转债利息,具有抵税效应,同时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在债券转为股票后再支付,使企业享受延期支付资本收益税的利益。③免税并购。在企业并购活动的过程中,当参与并购的双方企业没有通过现金进行支付,而是通过股权交换的手段进行,把被并购企业的股票依据特定的比率转换成并购企业的股票,这样一来,因为交易双方的股东在整个过程不但没有收到资金,同时也没有达到资本利益的要求,因此,此过程是免税的。经过此种兼并手段,在不纳税的条件下,企业达到了资产流动与转移的目的。

2.2 企业并购中实施税收筹划的可行性 ①税收收益的存在。企业的税收收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纳税人的纳税额得到减免或抵扣。税收抵扣指的是税法规定的可以在税前作为扣除项目的各种费用支出。企业可根据税法,采取各种有效的经营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得税收利益。二是依据税法规定,纳税人的纳税期限得以递延。虽然纳税的递延本质上不会减少企业的税负,只是支付税款的时间延迟,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递延纳税相当于企业得到了一笔不带时间成本的资金,这样有利于收益增加。②税收环境的优化。税收筹划不同于偷税、漏税、逃税和避税,它是在税法许可条件下的合理行为。因而,实施税收筹划的外部环境不代表是一个税收法制混乱或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这样为了避免由于税法不完善导致的企业人员对税收法律条文的片面诠释,只有逐步完善税收的法制化,才能规范每个企业的纳税行为,否则,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毫无意义。③多种纳税方案的存在。税收因素影响着并购的动机和过程,并购的税收筹划在实务中是完全可能的。首先,不同企业的纳税差别形成不同的税收收益;其次,不同并购出资方式造成纳税金额和纳税时间的差别;最后,不同的并购会计处理方法造成不同的税前收益和纳税时间的差别。当然,这种做法并非没有风险,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否有充分的获利能力是这一预期实现的前提条件。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与税收筹划相互促进,二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从宏观层面能看出,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都是一种优化设置,是为社会资源服务的,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共同促进作用。一方面,企业并购是一种主要的企业产权的交易形式,使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在市场经济下得到充分体现,它合理流动了存量资产,从而把增量资产的合理使用带动起来,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的宏观调控直接的作用于市场,要想达到国家税收政策的目的,企业必须依靠国家的政策作出积极主动的反应。税收筹划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有效发挥了税收杠杆的职能作用,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经济增长得以实现。从微观的角度来讲,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有着共同的目标:企业经济利益能够获得最大化的实现。不管企业的并购活动是取得协同效益还是规模经济效益抑或是经济杠杆效益,也都是在整合与重组社会资源,实现税收筹划与企业并购的共同目标。

3 结论

税收筹划是达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税收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企业应在仔细研究税收法规的基础上,按照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安排自己的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最大限度利用税收法规中对自己有利的条款,这样可以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庄粉荣,陈丽花编著.资产重组业务的税收筹划[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4

一、科研立项基础理论的阐述

高校科研项目的评价是一个多属性决策的问题,既要对项目作出定性的评判,又需要得出定量的分析,这样才能作出更合理、客观的评价。而在制定评估指标时,以往都是根据专家等权威人士的意见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方面所占的权重,这就不可避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科研项目评估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改进以往的做法。而层次分析法则为人们科学制定高校科研项目评估指标的权重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与某项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计算,对这项决策做出定量分析。

二、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评估的一般流程

(一)适当的科研项目评估方法

选择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方法,各高校可以借鉴国家各部委和省市地方政府比较通行的科研项目评估方法,即专家评估法,采用三段式程序,对待评项目进行基本评估、同行评估和领域评审。

1、基本评估主要是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提供的评估依据和法定程序是否合理的形式审查。关于课题是否重复申报也同样归属于基本评估的评估范围内,主要包括审查项目主要内容是否已经得出结论。

2、同行评议即为邀请相关的同行专家依据项目申请书进项书面评审,由此我们应该建立起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指标体系,更具体、全面地研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工作是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出所要评价系统的各项目标要求,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且符合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必要性

通过当今社会对所研究项目的长远要求和现实要求,考察立项研究项目满足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状况,从应用的角度考察该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

② 技术先进性

技术先进性是指考察项目关键技术的成熟性和总体方案可行性已达到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突出技术成果的自主创新。对技术先进性的评估主要依靠同行业资深专家的项目分析与指导。

③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下,所研究项目关键的理论创新点与国内外研究已有结论相比较的新颖程度。对创新性的评估主要依靠专业信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新研究报告书,从而得出评估的结论。

④ 可行性

可行性通过研究项目的社会、经济预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分析项目成果的可行性。

预期效益指科研项目研究的成果将会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预期经济效益和预期社会效益。预期经济效益指项目的研究成果所引起的相关关联方产值和效益的明显增加。预期社会效益则是指项目的研究与完善为社会科技和文化等产业带来的变革与进步,其意义已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非物质的精神历练和文化教育在同样包括其中。

⑤ 合理性

合理性是指各项用于研究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包括:项目经费承受程度、项目成本预测和项目推广应用的规模。

在确定了科研立项评估指标之后,则应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为了使各个考核指标之间能够进行重要程度的比较,并且实现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引入了九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

评价主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两两比较来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假设评价主体认为选题必要性比选题先进性分值稍高,介于同等重要和略微重要之间,则数值2可以表达这个判断。如果评价主体认为选题先进性比条件可能性略微重要,则数值3可以表达这个判断。一般地,假设判断具有传递性,则选题必要性相对条件可能性的重要性用6来描述,从而形成了一个判断矩阵A。矩阵A中各元素表示横行指标对各列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值,需要完成10个两两比较。这些信息可以用表2所示的两两判断矩阵来表示。矩阵中的对角线上的数据都是1,其余数据为相应判断值的倒数。

利用矩阵中的数据可得到指标权重的准确估计值,权重提供对每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测度。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求得特征向量即为评估指标的待定权重系数。

这种评估确认的方法在实践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是如果将其运用至实际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评估,仍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

3、领域评审即由项目领域有关的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根据所研究领域内的需求情况,从研究项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适应性和可靠性、研究工作的水平、项目最终成果的应用价值等作出全面客观的评审。

三、科研立项评估机制建立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效益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5

工科研究生“产”与“学”

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工科即工程学科,是一种最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的学科。在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特别是现阶段),必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此过程中,就必然涉及到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产”,学生的论文选题与课程学习――“学”。“产”是指我国现有工科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加导师的生产科研项目,“学”是指工科研究生为完成学位论文而进行的课程的学习。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的突出问题是“产”与“学”关系的脱节,片面强调了“产”或“学”的一个方面。

1.片面强调“产”。作为工科,其直接服务对象就是生产,那么大多数学生选题的来源主要来自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于是导师在学生学完基础课程后就让学生参加自己的生产与科研项目并从中发现问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主要参加生产性项目(横向课题),并从中发现处理工程问题中不足的一个点作为硕士论文研究的关键创新内容,由此内容而展开论文工作。这在我国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及各项工业大规模发展时期,有一部分导师的生产性课题很多,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导师过多地强调学生为其完成多项科研课题,而缺乏引导学生从其完成的一项课题中去发现问题并选定论文题目。这对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两年制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很难把其论文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

2.片面强调“学”。在导师群体中,有一部分导师几乎没有生产性项目,那么他们招收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缺乏工程实践的训练,而强调他们做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型课题,比如说方法研究,这需要长时间的基础知识积累,才能在方法上提出创新并提出可行的理论。于是这部分学生就不断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参与具体的生产性项目,这样就不能接受工程实践的训练,这与工科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相悖的,同时,即使是做理论性很强的研究,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理论性很强的研究是不可能。

工科硕士研究生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从3年逐渐过渡到2年的现实,大部分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否处理好“产”

与“学”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工科研究生在进行半年的基础课学习后,就必须参加导师的生产项目并于第二个半年将自己在完成生产项目的课题中所提炼出来的关键创新内容,并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论文的选题,在第三个半年学生根据所选的论文题目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核心内容的完成,最后半年进行论文的写作和论文的答辩。倘若第一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那么学生就不能按时完成学位课程的学习,必将顺延到第二个半年;如果第二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如果第三个半年的内容没有顺利完成,将不能完成学位论文,这意味着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所以,上面的四个半年中的前三个半年任何一个出问题,都将影响学生论文的顺利完成。因此,如果工科硕士研究生能够处理好“产”与“学”的关系,使“产”与“学”有机地结合,不但能达到国家对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目的,而且对工科研究生也是很好的锻炼。

对处理好“产”与“学”

关系的建议

根据上述关于工科研究生在处理“产与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及处理好二者关系必要性的叙述,就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工科研究生的毕业去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导师之间应加强合作,解决“产”的问题。主要要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使得生产及科研项目多的导师及没有生产及科研项目的导师所带的硕士生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工程实践训练。这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处理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为毕业后到企业就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上岗前的锻炼。

2.研究生应积极努力和导师加强联系与沟通,使得其在培养阶段的“产”环节和“学”环节能有效地结合和衔接,以使其论文能顺利完成,并使自己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范文6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凭借特殊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权,对企业、事业经济活动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控制,以保障各项经济业务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随着国家对基层科研院所拨款力度的不断加大,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会计监督职能却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可以说,会计监督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整体水平的提升,尤其对整体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监督的现状

1.尚没有形成周密的会计监督制度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现金支出比较多的是试验补助费、田间管理费、试验材料费等,这些费用支付种类多、次数频繁,资金的安全使用存在诸多隐患。试验示范用的农资采购更是不易控制,化肥、农药、种子等购入后,缺乏严格的验收和使用制度,致使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偏高,浪费现象严重,有时还会出现物资外流。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监督制度,只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提出开支范围及审批权限,它只能确定资金的使用方向,而不能有效解决资金使用安全问题[1]。

2.注重会计服务职能,弱化了会计监督职能

财务工作服务于科研工作和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只强调服务科研工作,弱化会计监督职能,就会造成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违法乱纪现象和大肆浪费现象,难以保证科研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难以发挥财务管理对科研单位资产、经费等的分析、监督和控制职能[2]。如果农业科研单位只重视科研工作,一味追求上项目、要资金,而忽视了会计监督在科研项目合理有序开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就会导致国家资金的浪费,进而对单位长期的科研发展水平和发展后劲带来不利影响。

3.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缺乏绩效意识,主要是由项目主持人凭经验估计,没有利用财务信息编制,未考虑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3]。农业科研项目具有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项目负责人不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不能科学编制预算,只能凭经验测算,在编制预算时又缺乏和财务人员的沟通,导致项目有时超预算执行,有时又无法保证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支出。财务部门没有按照科研项目预算和使用进度及时进行监督,最终导致决算与预算差异较大,造成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低下。

4.缺乏高素质的财务会计人员

很多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和会计人才十分匮乏,而财务会计工作又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不等,导致从业人员不能全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既缺乏农业科研专业背景,又缺乏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检查控制和会计决策等能力,从而无法开展有效的会计监督工作。

5.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由于人员有限,一般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也不配备专兼职内审人员。有的单位即使设立了内审机构,也出于各种原因,导致内审工作流于形式,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其审计结果的权威性无从谈起。

二、加强会计监督职能的建议及措施

1.强化会计监督意识,形成有效的监督制度

要做好会计监督的宣传工作,在单位形成会计监督意识,要让单位领导和科研人员意识到会计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出台制度来保证会计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保证会计监督不流于形式。有效的会计监督制度应包括对财务收支的监督,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和财产物资的监督。

2.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需要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会计监督的有效运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业务流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种会计管理制度,指导并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通过强化对日常现金流量的动态控制,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严格按章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产的使用效益。

3.加强监督,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使用

为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合理使用,应对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费支出控制管理体系。建立起以项目为中心的经费管理体系,才能正确核算科研项目成本,才能准确体现和核定经费使用情况,才能保证项目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同时,要建立健全经费使用规章制度,使其得到严格遵守和落实,以各项财经规章制度为依据,加强财务监督,保障项目的有序开展。

4.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质

会计人员要树立起监督是为科研工作服务的工作理念,树立起用完善的会计监督促进科研工作良性开展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通晓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相关财务制度,为单位的科研事业出谋划策,当好领导的财经助手。当和领导在财务问题上出现不同意见时,如涉及原则问题,要敢于依法行使会计监督职能。另外,会计人员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充电,尤其是面对电子化办公和会计电算化的潮流,要及时学习各种信息化新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5.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兼职内审人员。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通过全面、深入、规范地开展内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保证财务工作的规范运行。

三、结语

加强会计监督工作,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是确保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正常有序开展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和充分发挥,就会提高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各项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戴艳.完善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