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1
在土木工程中,尤其是在大型建筑物中,地基是一个建筑物的最为基本的构造。如果地基不稳的话上部建筑就谈不上安全性了。现代的建筑物的地基主要问题有强度和稳定性上的问题、不均匀沉降的问题、地基失稳的问题、地基的渗透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探索,将新的技术和材料应用其中。针对不同的土地情况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技术。加固地基的技术可分为置换、排水固结、振密、挤密、灌入固化物、加筋和冷、热处理等方式。在介绍复合地基原理时可以知道复合地基技术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良地基的物理性能,这种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的计算方式与原天然地基或浅基础相同。除此之外另一种地基处理方法便为部分或整体的进行置换。通过置换为更加坚固结实的基础物来增强其地基的强度。具体方法主要有振冲置换法、强夯置换法、砂石桩置换法、高压喷射注浆法、钢筋混凝土桩混合地基法、挤密砂石桩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利与弊。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经济且实用的方法。当进行土木工程施工时,要根据天然地基是否满足最基本的承载力的需要来选择具体的地基的类型,是否用原来的天然地基,还是要经过人工进行加强以使得这种人工地基满足建筑物对地基的要求。浅基础,桩基础和复合地基就要根据实际情形来选择与运用。这三种最为基础的地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差别。最重要的是对于荷载的传递路线上有所不同。如浅基础是将荷载直接传递给地基土地;而桩基础顾名思义就是先传递给桩然后再传递给地基土地;最后的复合地基则结合了浅基础和桩基础的传力途径,一部分直接传递给地基土地,另一部分则通过桩来向下进行传递。由此可见,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施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是由于环境的复杂性还需要技术人员不断完善相关技术。
2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根据上述的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可以看出,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三中地基便为浅基础,桩基础还有就是复合地基了。而采用复合地基能有效的改良地基承载力等优势,且结合了浅基础与桩基础的双重优势,还可以更加的适应环境。但是就现在而言复合地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一些不能完善的地方。例如对于复合地基计算的理论、复合地基的形式、工艺、质量检测方面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将复合地基技术的原理不断的完善。随着复合地基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地基出现了多种类型,如渣土桩技术、夯实水泥土桩技术、冲锤成孔碎石桩技术、强夯置换碎石墩技术等。这些技术发展都很快。除此之外还有低强度桩施工工艺也在不停的得到了突破。除了在技术上不断的突破,在使用材料上也有所发展。一些新型材料得到应用,使得新材料更加适应新时期对环境的要求,节约环保已成为当代的主题。总之,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有较为良好的发展前景,要想使该技术不断的适应新要求,还需要技术人员不断的探索与完善。综上所述,复合地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以其良好的经济效应与效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现实环境的复杂性且复合地基技术的一些理论还不完全成熟,仍就需要技术人员将该理论不断探索及完善,以使其经济效果达到最佳。将理论不断的应用于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真理,并以实践来不断的发展真理。将复合地基技术的理论结合工程实践,相信在近几年我国该项技术会有所突破。
作者:刘坤 姚忠岭 孙砥夫 单位:内蒙古煤田地质局
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2
关键词:建筑;地基;施工;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努力优化结构方案和改进结构技术,提高结构材料的利用率,创造节约型结构产品是大势所趋。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房屋建筑对地基工程的沉降程度和强度标准有了更严的要求,尤其是软土地基,如果不按照严格的规定及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或者施工方式欠佳,就会使房层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 软土地基及其特点
1.1软土地基是由淤泥质土、淤泥、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及抗剪强度低的土构成的地基,具有强度变化缓慢、不均匀,加荷载易变形,变形速率大且承载力低,沉降量大等不良工程性质的软弱地基。
1.2 软土特点是天然含水量大、透水性差、压缩系数高、孔隙比大、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并具有触变性、流变性等特殊的土力学性质,工程利用条件较差。软土地基的强度低,无法承受大规模建筑物的荷载,易出现地基局部破坏甚至整体滑动的危险;软土地基的灵敏度高,在地基施工时产生的挤压、搅拌和振动,易引起地基破损,降低软土的强度。因此必须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才能进行房屋建造。
2 常用的软土地基施工工艺
2.1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主要用于解决地基的沉降和稳定问题。原理是软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塑料排水袋或砂井等),逐渐排出软土中的孔隙水,孔隙比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地基土的有效应力增加,其抗剪强度逐渐增长,从而使地基沉降提前完成或提高沉降速率。
(1)电渗排水法。主要利用其来降低粘性土中的含水量或降低地下水位,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或边坡稳定性的目的。在土中插入接通直流电的金属电极,通过直流电场的作用,使软土中的水从阳极流向阴极,并将水从阴极排除,借助电渗作用来逐渐排除土中水。
(2)堆载预压法。房屋建造之前,在建筑场地通过临时堆填与建筑物相等或大于建筑物荷载的土石等,对软土地基进行加载预压,预先完成部分或大部分的地基沉降,并通过地基土固结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目的。
(3)砂井法。在软粘土地基中,设置一系列砂并,在砂井之上铺设沙垫层或砂沟,人为地增加土层固结排水通道,缩短排水距离从而加载固结,并加速强度增长。
2.2 胶结法。
基本原理是在软层地基中部分土体内掺入水泥、水泥砂浆以及石灰等固化物,形成加固体,与未加固部分形成复合地基,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1)水泥土搅拌法。利用水泥、石灰或其他材料作为固化剂的主剂,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就地将软土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软土硬结,形成坚硬的拌和柱体,与原地基共同形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强度,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2)灌浆法。利用压力泵把水泥、水泥混合物或其他化学浆液灌入土体,使其与原地基土体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防渗、堵漏、加固的目的。
(3)高压喷射注浆法。利用钻机钻孔,把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入待处理土层的预定位置,以高压设备使浆液形成高压射流来冲击破坏土体。待浆液凝固后,便与土粒混合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的变形,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2.3 置换法。
基本原理是以沙、碎石等材料置换软土,与未加固部分形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强度的目的。
(1)石灰桩法。石灰桩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塑性指标较高的软黏土地基,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石灰作为固化剂处理的临时加固效果比水泥要好得多。石灰桩法是在软土地基中利用机械或人工成孔,填入生石灰并压实形成桩体,利用生石灰的膨胀、吸水、放热作用以及与地基土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改善桩体周围地基土的化学性质,在稳定地基土的同时,提高了强度,并使桩体与土形成复合地基,从而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将一定配合比率的石屑、碎石、粉煤灰和少量的水泥加水拌和后,用振动沉管桩机或其他成桩机具制成的一种具有一定胶结强度的桩体。并在这种桩的桩顶铺上一层褥垫层,桩间土、褥垫层和桩形成了复合地基,这是一种低强度混凝土桩,由它组成的复合地基能够较大幅度提高承载力。
(3)碎石桩法。利用一种单向(双向)振动的振冲器或冲击荷载将桩管挤入地层并在地基中成孔,然后边填入碎石边振实,形成密实的碎石桩。桩体和原来的桩周土体一起形成复合地基,碎石桩对地基土起置换作用,以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从而达到地基处理的目的。
(4)强夯置换法。
对厚度小于7m的软弱土层,边强边填碎石,形成深度3m-7m、直径为2m左右的碎石墩体,碎石墩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基。
2.4 其它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1)换填法。将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分层填充质地坚硬、性能稳定、强度较高、具有抗侵蚀性的砂、卵石、碎石、灰土、素土、矿渣、煤渣等材料,并分层压、夯、振动,使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成为良好的人工地基。换填法主要适用于浅层地基处理,包括淤泥质土、淤泥、松散素填土、杂填土。
(2)挤压密实法。对软土厚度大于3m且分布面积广的中厚软土的加固处理,可以采用夯击、挤压、爆破和振动等手段来提高地基承载力。通常处理方法有表层压实法、强夯法、重锤夯实法、碎石桩法、爆破法等。
(3)加筋法。在高填土、填土及砂土等软弱土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加筋法。通过在土层中埋设强度较大的土工聚合物、受力杆件、拉筋等提高地基整体性和承载力,减小建筑设计物的不均匀沉降。常用加筋法有:加筋土、土层锚杆、树根桩法等。
3 结语
3.1 软土地基由于其含水量大、透水性差、压缩系数高、孔隙比大等特点而容易发生变形,从而易使整个房屋建筑发生不均匀沉降并导致结构损坏,若选择在软土地基上建造房屋或建筑物等,必须对软土地基做切实可行的技术处理措施,确保房屋建筑的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本文中所阐述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均是比较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必须有选择的使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施工单位在软土地其处理工程中,首先要对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进行一个全面认真的勘察,分析其地质特点,检查土层分布,同时要注意软土地基不稳定将造成的危害,针对复杂的软土地质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以保证结构安全,使之更为经济,更加有效。
3.2 当前,房屋建筑工程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还需要在大量的设计与施工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施工经验,积累更多的房屋建筑工程在各种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变形特性与不均匀沉降资料,探索总结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软土地基处理措施与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房屋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中,最终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立恩.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李海蕾,邓传利.浅析房屋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基础处理方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3
关键词:工程测量数据;地形图;数据更新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关于地形图更新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测绘科技领域研究的重点与热点之一。围绕这一主题的研究已从初步的理论探索进入到实践,期望解决技术标准、更新机制、更新技术方法与工艺等关键技术问题。空间基础数据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基础设施。特别是自“数字地球”概念提出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和城市纷纷建立各自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可喜进展。目前,许多省市开展了1:1 万及更大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字化与建库工作,并逐渐在规划、管理、监测、决策中发挥作用。
1、地形图更新技术的研究客观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社会信息化发展迫切需要提高地形图现势性
数字地形图在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各项工作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行政管理、业务管理与决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数据,地形图上的信息与现实存在的一致性成为非常迫切的需求。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即使是五年一轮的1∶10 000地形图更新周期也不能满足资源调查、交通建设、规划、灾害防治等方面应用的要求;在基本建设发展较快的城市,一到两年的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更新周期甚至都不能满足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需求。
1.2地形图生产的重点转向持续性的地形图信息维护
在“九五”与“十五”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地形图生产的重点主要是解决传统测绘技术到数字测绘技术的转变及数字地形图的覆盖问题。“十一五”以来,地形图生产的重点已转向持续性的信息维护更新,且具有大面积、规模性、实时性的要求与特点,所以需要建立科学的地形图更新机制与技术体系,包括技术标准与技术方法等。一些发达国家已逐渐建立地形图更新机制,形成了技术标准与技术路线;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在经过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已经开展规模性的地形图更新。浙江省测绘局在2006~2007年已完成1∶10 000地形图快速更新试验,并已开始规模性试生产。分析、研究国内外地形图更新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地形图更新工作的开展。
2、工程测量数据动态更新基础地形图的主要工作内容
2.1 空间实体的更新
空间实体的变化是基本的更新内容,包括各种点、线、面等特征变化,是GIS 的基本研究对象。点、线的更新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因此重点应该是面信息的更新。
2.2 属性信息的变化
属性信息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空间实体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和该空间实体相关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例如,一栋房子转让后,房子的产权发生了变化,而房子的空间信息没有发生变化;另一种情况就是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都发生了变化,如一个地方进行了重建,该地方原有的空间实体全都发生了变化,同时其属性信息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属性信息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变化的一致性,否则很将产生错误。
2.3 拓扑关系的重建
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实体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拓扑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但该过程不应该完全由人工来实现,大部分应该由程序根据实际的情况自动变更。拓扑关系的重建应该结合空间实体信息的更新同步进行。
3、工程测量数据动态更新基础地形图的实施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3.1关于部分要素更新
数字地图上的信息可以根据地理信息变更情况与使用需求,及时进行局部更新或部分要素更新,未发生变更的信息则在不需要增加任何工作量的情况下得以延续与继承。更新要素的选择主要考虑因素为:
1)该要素使用频率与重要性;
2)是否为地形图上的核心要素;
3)更新资金投入与使用价值。
地形图使用中,地名、交通、居民地、行政区划、水系、高程、植被等信息是使用频率较高的重要地理信息,可以作为优先更新的要素。但对居民地、植被的更新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制定合适的更新指标。美国规定基本地图更新分为轻度更新、基本更新和完全更新3类,并作出不同的指标要求,值得我们分析与参考。
3.2关于地形图更新技术标准
我国制定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B /T14268—93) ,局限于时模拟图的条件,现在已不再适应,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新标准应该对地形图更新时允许的位置误差、要素综合取舍尺度与原则、更新要素之间关系的一致性、更新成果的质量控制等方面作出规定,以规范地形图更新行为,加快更新生产速度和提高更新效率。
3.3关于历史数据的保存问题
在传统测绘技术的条件下,地图更新是以“代”的形式来延续的,历史数据以版本形式保存。而一幅数字地形图上的地理信息可能经过多次的修改,按版本形式保留历史数据已不再适合。国内一些关于“数据库增量更新技术”研究成果,采用将数据库中删除的信息(即历史地理数据)存入历史库进行管理的方法,既可满足历史数据的查询与恢复,又可解决数据保存中的冗余问题。
3.4关于共享数据的利用问题
充分利用专业共享数据是地形图更新中一个重要环节。浙江省测绘局与14个省级专业厅局建立了地理信息共享合作关系,并利用专业数据进行1∶10 000数据的更新,取得了一些经验。从民政部门收集的地名和行政区划勘界信息、从水利部门获取的水利工程信息、从省土地调查办获取的土地调查数据,在更新中具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可以提高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但相当一些部门的专业数据,还需要通过标准共建、数学基础与底图统一等共建共享业务建设的深入,才能较好地满足基础地理数据更新的使用要求。
结语
经过我院半年多来的应用和实施,结果表明,利用工程测量成果数据(如工程竣工测量、放线测量、现状图审核等)动态更新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形图是可行的,同时具有成本低、现势性强的优点。但是,实时动态更新是相对的,要实现城市基础地形图与城市的发展变化完全同步很难,需要解决的是将滞后时间如何尽量缩短,因此,动态更新还应与局部全面修测(定期更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动态更新地形图机制。
参考文献:
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4
关键词:桥梁施工;裂缝;原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 A
一、裂缝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1、桥梁自身因素形成的裂缝
1.1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当混凝土结构外部环境和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时将发生变形,结构内部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其抗压强度时将产生裂缝。
1.2收缩引起的裂缝
(1)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初期。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此时收缩为塑收缩。在骨料下沉过程中受到钢筋阻挡,即形成沿钢筋方向裂缝。
(2)干缩。混凝土结硬后,随着表面水分逐步蒸发,温度逐渐降低,混凝土体积缩小,称为干缩。因混凝土表面水分损失快内部损失慢,表面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3)自生收缩。自生收缩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泥与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而导致自身体积缩小。
2、荷载作用产生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桥梁在常规静、动荷载及次应力下产生的裂缝称荷载裂缝,又可细分为直接应力裂缝、次应力裂缝两种。承受拉《轴》力和弯矩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横截面会产生一维的拉应力,承受剪力和扭矩及其他复合受力结构则会出现主拉应力,它们都可能会在垂直于主拉应力的方向产生裂缝。裂缝一般沿构件宽度方向贯通部分截面或全截面。根据截面形状的不同,荷载裂缝的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3、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3.1水化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0m),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敛使表而出现裂缝。
3.2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
3.3预制T梁时横隔板安装,支座预埋钢板与调平钢板焊接时。若焊接措施不当,铁件附近混凝土容易烧伤开裂。
4、基础变形引起的开裂。
基础空间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发生基础变形后,结构物产生附加压力,超过结构物的抗拉强度即产生裂缝,基础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有,地质试验资料不准、地质差异大、荷载差别大、分期建造等。
5、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当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不足,混凝土质量较差时,二氧化碳侵蚀钢筋表面,使钢筋周围混凝土的碱度降低,钢筋表面容易被混凝土中的氧气和水锈蚀,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压力,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剥落,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到混凝土表面。由于锈蚀,使混凝土有效面积减少,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削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并诱发其他形式的裂缝,加剧钢筋锈蚀,导致结构破坏。
6、冻胀引起的裂缝
温度低于零度时,混凝土游离的水变成冰,体积膨胀9%,产生膨胀应力,导致裂缝出现。当混凝土中骨料空隙多、吸水性强、杂质过多、水灰比偏大均导致混凝土冻胀裂缝。温度低于零度和混凝土吸水饱和是发生冻胀破坏的必要条件。
7、施工材料质量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的材料合成为水泥、砂、骨料、拌合水以及外加剂,配制混凝土材料不合格,从而导致裂缝出现。
二、桥梁施工裂缝防治对策
1、在施工前,合理的设计荷载及桥梁的布局
在该工程施工前的设计阶段,施工技术人员要依据该项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桥梁的整体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同时还要科学的对施工中所需的钢筋进行合理的布局,不要忽视在施工的过程中机械的荷载,以便设计时的荷载要远大于现实施工中的荷载,确保实际的荷载在混凝土的强度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避免桥梁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组成材料
要想解决混凝土裂缝的问题,我们就要加强对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严格控制。只有保证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才会符合设计中的预算荷载。另外,我们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组成材料的配比度具有完善的合理性,同时还要及时的搅拌,要根据规定和实际的情况来计算混凝土的配比度,在搅拌的时候对加入的水量要控制好,从而来控制混凝土体积的变形,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
3、采用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的具体做法是沿着混凝土裂缝的表面铺上薄膜材料,在施工的时候将混凝土的表面用刷子打毛,将混凝土表面的裂缝填平。也可以采用沥青进行修补缝合,但是这种方法的浆液很难灌入。表面修补的方法适合运用在裂缝很浅的桥梁上,即桥梁内部并没出现裂缝,基本稳定,为了防止出现更大的裂缝,可以采用表面修补的方法。表面修补法可以采取将混凝土或石灰填充裂缝的方法,也可以在裂缝的表面进行抹灰的方法,这些方法非常简单,工程不大。但是它能阻止裂缝变大,从而导致桥梁的钢筋受到侵蚀,出现深层裂缝。压力灌浆法分为水泥灌浆、石灰灌浆、化学物质灌浆、沥青灌浆。
4、材料的控制
施工材料质量、收缩引起的裂缝,是可以控制其最小限度的发生,施工时严格按规范选用材料,坚决杜绝不合格的材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合理选用水泥品种。对原材料(钢筋、水泥、砂、碎石、水等)都应进行严格的抽样检验。对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对比试验,在高温下或雨后施工对砂、碎石进行含水量实验,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5、混凝土拌和与浇注
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为全部材料装入搅拌机开始至搅拌结束所用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时间应根据配合比和搅拌设备情况通过试验确定,但最短搅拌时间不宜少于2min。,使和易性好,不离析,不析水,运输时间短,浇注时分层浇注。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制定浇筑工艺,明确结构分段分块的间隔浇筑顺序,尽量减少后浇带或施工缝。仔细检查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的紧固程度和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等,以确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尺寸满足要求。混凝土应分层浇筑,分层厚度(指捣实后厚度)应根据搅拌与运输能力、浇筑速度、振捣能力和结构特点等条件确定。泵送混凝土的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大于600mm,其它混凝土最大摊铺厚度不宜大于400mm。
6、注重温度的变化
在混凝土搅拌的过程中,要注意水量的添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尤其是在天气热的季节进行施工的话,要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比如,在夏季施工的时候,我们要将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减少,这样更方便于混凝土能够很好的散热,在特殊的情况下,要在混凝土的内部增设降温的办法,这样就能确保混凝土的抗裂性。混凝土的质量越好其抗裂性就越强,所以,在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忽视材料的堆放、搅拌方式以及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同时,对于温度高时,要加强对混凝土的浇水措施,对于温度低时,要加强对混凝土的表面保温措施,这样才能增加混凝土的抗裂性,降低混凝土裂缝的现象。
7、对桥梁的结构进行补强。
7.1预应力加固法,增大桥梁结构的截面面积,增加支点的数量从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7.2采用钢板等部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加固处理,从而提高混凝土构件的稳定性。
结束语
桥梁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上几种,如何采取一定的设计和施工措施来克服和控制大的裂缝产生,是每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因此,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是保证结构安全耐用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5
一、轮机工程基础课程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轮机工程基础课程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性能、船用碳素钢、合金钢、铸铁、非金属材料、机械制图、常见的机构与机械传动、常用的仪表及单位等。课程涉及知识点多、内容杂、难度大,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容易造成学生对各章节之间的教学联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学习效果差。而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满足于给学生讲道理,以为道理讲清了,任务就完成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仅仅简单地记住了一些名词术语或要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没有质的提高。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不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轮机工程基础教学实效性的几个措施
1.投其所“好”,调整教学计划
中职类学生学习基础差,对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喜欢动手进行实践。我们可以抓住他们的“喜好”,调整教学计划,采用理论和实践并重并行的方式进行授课,既完成了知识的传授又增强了实践技能。这也是中职院校改革的方向。
轮机工程基础课程原有内容中存在大量纯理论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尤其是中职学生而言,理解起来相对较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且对大部分不想深造的学生而言应用价值不大。纯粹理论的内容虽不能完全抛弃,却可以进行适当压缩,使其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了。正如教育部文件所提出的只要“够用”就行,不必太高太深。
轮机工程基础所讲述的一些机械设备的工作原理光靠凭空想象是很难理解的,尤其是船舶机械设备的内部构造,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零部件所在的位置、所起的作用。在真实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各种机构、零部件的操作训练,这将使学生得到现实的好处,就是理性知识与感性体验实现了结合,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如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组织学生到车工车间参观,认真观察牛头刨床、插床等设备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的进给动作,使学生主动发现进刀时慢,退刀时快,更进一步了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再如在讲授完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离合器、联轴器和制动器之后,请工人师傅现场操作。任课教师边参观边讲解,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时参观教学法还能使学生受到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因此,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实训阶段不仅不能缺少,而且必须强化。要建立专业实训场所,或者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参观、见习,甚至直接动手
演练。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占有主导作用。只有对某门课产生兴趣时,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变换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听、说、观、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上的规律和理论,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让他们不断提高注意力,时常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掌握一种低耗、高效的学习方法。
3.授课内容尽可能的平常化
鉴于轮机工程基础中有些机械原理学生很难接触到,而且对机械构件也不是很了解,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可以采用另外的方式进行授课,就是将船舶机械设备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常见的设备,或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设备结合起来。当学生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内部构造后,教师再把区别点阐述清楚。也就是说将较难理解,较难懂的不常见的船舶辅助机械设备进行平常化,用最通俗的语言将比较难懂的原理说出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快也比较容易,而且记忆也是最深刻的。缝纫机就是典型的曲柄摇杆机构;起重吊车就是利用四杆机构的原理进行工作的;配钥匙是采用凸轮机构的一个例子;电影放映机机构就是槽轮机构等。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来学习曲柄摇块机构。利用缝纫机的踏板机构,来讲解曲柄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这样的课堂不再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轮机工程基础教学涉及到很多概念和具体的图形,黑板的大小显然不足。如果采用课件教学就不同了,我们可以把有关的教学内容分层显示,引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增加与课时减少的矛盾,而且由于多媒体课件中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习过程不再单调乏味,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轮机工程基础多媒体课件能将录像和动画技术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具有很好的可视性。
5.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
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工程素质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在一定意义上说,轮机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有内在的关系。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保证。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教师的培养。首先是“走出去”。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去观摩、实践、学习,来提升教师的工程素质;其次是“请进来”。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中实践能力强,又具备教学能力的轮机长、大管轮请到学校中来,担任专业课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再者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通过继续学习和继续教育,助推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最新技术。这是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性的根本。
三、总结
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6
关键词: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方法 ;措施
1 地下连续墙的大致分类
(1)按墙的用途可分为防渗墙、临时挡土墙、永久挡土(承重)墙和作为基础用的地下连续墙。
(2)按开挖情况可分为地下连续墙(开挖)和地下防渗墙(不开挖)。
(3)按成墙方式可分为桩校式、槽板式和组合式。
(4)按墙体材料可分为钢筋混凝土墙、塑性混凝土墙、固化灰浆墙、自硬泥浆墙、预制墙、泥浆槽墙(回填砾石、黏土和水泥三合土)、后张预应力地下连续墙、钢制地下连续墙。
2 地下连续墙的优缺点分析
2.1 优点
(1)地下连续墙施工时振动频率与幅度较小,而且噪声也相对比较低,适于在城市施工中使用。
(2)地下连续墙墙体的刚度大,厚度一般为O.6~1.3m (国外已达2.8m),已经成为深基坑支护工程中重要的挡土支护结构。
(3)由于墙体接头形式和施工方法的改进,使地下连续墙几乎不透水,地下连续墙的防渗性能很好。
(4)可以贴近施工:目前已有在距离楼房外100mm的地方建成了地下连续墙的实例。
(5)可用于逆做法施工:地下连续墙刚度大,易于设置埋件,很适合于逆做法施工。
(6)适用于多种地基条件:地下连续墙对地基的适用范围很广,从软弱的冲积地层到中硬的地层、密实的沙砾层,各种软岩和硬岩等所有地基都可以建造地下连续墙。
2.2 地下连续墙的不足
(1)在一些特殊的地质条件下(如很软的淤泥质土、含漂石的冲积层和超硬岩石等),施工难度很大。
(2)如果施工方法不当或地质条件特殊,可能出现相邻墙段不能对齐和漏水的问题。
(3)地下连续墙如果用作临时的挡土结构,此方法所用的费用要更高些。
(4)在城市施工时,废泥浆的处理相对会比较困难。
3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要点
3.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地下连续墙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认真调查现场情况和地质、水文等情况,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1)现场情况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下述问题:施工机械进入现场和进行组装的可能性,挖槽时弃土的处理和外运,给排水和供电条件,地下障碍物和相邻建(构)筑物情况,噪声、振动和污染等公害引起的有关问题等。
(2)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施工和完工后的使用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先是否对水文、地质情况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因此,必须认真进行地质勘探,要根据工程情况、挖槽长度、地形起伏等正确确定钻孔位置,钻孔深度应超过地下连续墙的设计深度。地质勘探中应注意收集有关地下水的资料,如地下水位及水位变化情况、地下水流动速度、承压水层的分布与压力大小,必要时还需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分析。
3.2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1)修筑导墙。导墙是地下连续墙挖槽之前修筑的临时结构,对挖槽起重要作用。
作挡土墙:在挖掘地下连续墙沟槽时,接近地表的土极不稳定,容易塌陷,而泥浆也不能起到护壁的作用,因此在单元槽段挖完之前,导墙就起挡土墙作用。
作为测量的基准:它规定了沟槽的位置,表明单元槽段的划分,同时亦作为测量挖槽标高、垂直度和精度的基准。
作为重物的支承:它既是挖槽机械轨道的支承,又是钢筋笼、接头管等搁置的支点,有时还承受施工设备的荷载。
存蓄泥浆:导墙可存蓄泥浆,稳定槽内泥浆液面。泥浆液面应始终保持在导墙面以下0.5m,并高于地下水位1.0m以上,以稳定槽壁。此外,导墙还可防止泥浆漏失,防止雨水等地面水流入槽内;地下连续墙距离现有建筑物很近时,施工时还起一定的补强作用。在路面下施工时,可起到支承横撑的水平导梁的作用。
导墙的形式一般为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亦有钢制的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的装配式结构,可多次重复使用。不论采用哪种结构,都应具有必要的强度、刚度和精度,而且一定要满足挖槽机械的施工要求。
(2)导墙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导墙的施工顺序为:平整场地测量定位挖槽及处理弃土绑扎钢筋、支模板浇注混凝土拆模并设置横撑导墙外侧回填土(如无外侧模板,可不进行此项工作)。当表土较好,在导墙施工期间能保持外侧土壁垂直自立时,则以土壁代替模板,避免以防槽外地表水渗入槽内。如表土开挖后外侧土壁不能垂直自立,则外侧亦需设立模板。导墙外侧的回填土应用黏土回填密实,防止地面水从导墙背后渗入槽内,引起槽段坍方。
导墙的厚度一般为0.15~0.20m,墙趾不宜小于0.20m,深度一般为1.0~2.Om,导墙的水平钢筋必须连接起来,使导墙成为整体,导墙施工接头位置应与地下连续墙施工接头位置错开。
导墙面应高于地面约100mm,可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内污染泥浆。两侧导墙的中心线应与地下连续墙纵向轴线重合,允许偏差±10mm。内外导墙面的净距,应为地下连续墙设计墙厚加30~50mm,其允许偏差为±10mm,墙面应垂直。导墙顶面应水平,全长范围内的高差应小于±10mm,局部高差应小于5mm。导墙的基底应和上面密贴,以防槽内泥浆渗入导墙后面。
现浇钢筋混凝土导墙拆模以后,应沿其纵向每隔1m左右加设上、下两道木支撑(常用规格为50mm×80mm或60mm×120mm),将两片导墙支撑起来,在导墙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之前,禁止任何重型机械和运输设备在旁边行驶,以防导墙受压变形。导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多为C20,浇筑时要注意捣实质量。
挖槽是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关键工序。挖槽约占地下连续墙工期的一半,因此提高挖槽的效率是缩短工期的关键。同时,槽壁形状基本上决定了墙体外形,所以挖槽的精度又是保证地下连续墙质量的关键之一。地下连续墙挖槽的主要工作包括:单元槽段划分:挖槽机械的选择与正确使用;制定防止槽壁坍塌的措施与工程事故和特殊情况的处理等。
挖槽结束后,悬浮在泥浆中的土颗粒将逐渐沉淀到槽底,此外,在挖槽过程中未被排出而残留在槽内的土渣,以及吊放钢筋笼时从槽壁上刮落的泥皮等都堆积在槽底。在挖槽结束后清除槽底沉淀物的工作称为清底。清底是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做好。
清底的方法,一般有沉淀法和置换法两种。沉淀法是在土渣基本都沉淀到槽底之后再进行清底:置换法是在挖槽结束之后;对槽底进行认真清理,然后在土渣还没有再沉淀之前就用新泥浆把槽内的泥浆置换出来,使槽内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5以下,目前多用置换法进行清底。
(3)成墙施工。在清底完成并经验收合格以后,才能进行浇筑工作。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如果孔底淤积物厚度超过了允许值,应进行第二次清孔。
钢筋笼加工:钢筋笼应根据地下连续墙墙体配筋图和单元槽段的划分来制作。钢筋笼最好按单元槽段做成一个整体。如果地下连续墙很深或受起重设备起重能力的限制,需要分段制作,接头宜用绑条焊接,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长度如无明确规定时,可采用60倍的钢筋直径。制作钢筋笼时要预先确定浇注混凝土用导管的位置,由于这部分要上下贯通,因而周围需增设箍筋和连接筋进行加固。尤其在单元槽段接头附近插入导管,由于此处钢筋较密集,更需特别加以处理。加工钢筋笼时,要根据钢筋笼重量、尺寸以及起吊方式和吊点布置,在钢筋笼内布置一定数量(一般2~4榀)的纵向桁架。
钢筋笼吊放:钢筋笼的起吊、运输和吊放应周密地制定施工方案,不允许在此过程中产生不能恢复的变形。钢筋笼起吊应用横吊梁或吊架,吊点布置和起吊方式要防止起吊时引起钢筋笼变形。插入钢筋笼时,使钢筋笼对准单元槽段的中心,垂直插入槽内。
混凝土浇注: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是靠导管内混凝土面与导管外泥浆面之间的压力差和混凝土本身的良好流动性,不断填满原来被泥浆占据的空间而形成连续墙体的。由此可见,要得到质量优良的地下连续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生产出品质优良的混凝土拌和物,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缓凝的特性,要连续不断地供应足够数量的混凝土;
其次,槽内泥浆性能要好,即密度要小,稳定性好(沉渣少),抗污染能力强:地下连续墙施工所用混凝土,除满足一般水下混凝土的要求外,尚应考虑泥浆中浇注的混凝土的强度随施工条件变化较大,同时在整个墙面上的强度分散性亦大,因此,混凝土应按照比结构设计规定的强度等级提高5MPa进行配合比设计。
最后,对于混凝土的原材料,为避免分层离析,要求采用级配良好的河砂,粗骨料宜用粒径5~25mm的碎石:水泥采用42.5或5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槽段间墙的接头:地下连续墙的槽段间的接头一般分为柔性接头、刚性接头和止水接头。
柔性接头:柔性接头是一种非整体式接头,它不传递内力,主要为了方便施工,所以又称施工接头,如锁口管接头、V形钢板接头、预制钢筋混凝土接头等。为了适应这种接头的特点,在构造上主要处理好钢筋笼的设计,使钢筋笼在凹凸缝之间、拐角墙、折线墙、十字交叉墙、丁字墙等处的钢筋笼端部能紧贴接头缝,同时又不影响施工为宜。刚性接头:刚性接头是一种整体式接头,它能传递或部分传递内力,如一字形、十字形穿孔钢板式刚性接头,钢筋搭接式刚性接头等。
一字形穿孔钢板式接头,由于它只能抗剪,故在工程中较少使用:十字形穿孔钢板式,能承受剪拉,在较多情况下可以使用,如在格式、重力式地下连续墙结构的剪力墙上,各墙段间接头就同时承受剪力和拉力。这种形式的接头,在构造上又有端头板和无端头板之分:当接头要求传递平面剪力或弯矩时,可采用带端板的钢筋搭接接头,将地下连续墙连成整体。
穿孔钢板的尺寸宜根据试验的受力状况确定。钢板厚度一般由强度计算确定,但不宜太厚;穿孔钢板在墙接缝处应骑缝对称放置,钢板在接缝一侧的墙体内的长度,一般为墙体水平向钢筋直径的25~30倍。钢板的穿孔面积与整块钢板面积之比;宜控制在1/3;止水接头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锁口管和V形钢板等接头形式达到防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