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1
纺织一直以来是绍兴经济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产业链完整,产品齐全,涵盖范围广,与周边联动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了高融合度的区域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互相担保、链式融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极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但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整体性金融服务业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风险,单一企业的违约可能传导至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造成大范围金融违约,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瘫痪。以核心企业为授信主体的风险控制模式,可能由最初的降低融资风险转变为爆发系统性融资风险的毒瘤。2012年之后,由于纺织产业整体受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全球化竞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出现了全行业的衰退、亏损、破产、连锁反应的危机冲击,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加剧,担保链条断裂,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绍兴纺织行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一、绍兴地区纺织行业发展形势
纺织产业是绍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绍兴地区2013年底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汇总,绍兴的纺织制造企业共14293家,就业人数558873人,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42.81%,纺织工业总资产3616.78亿元,占工业总资产比例的36.12%,批发零售注册企业15580家,从业人员89536人,占批发零售就业人数的45.41%。纺织及服装出口197.14亿美元,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例的66.26%。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化竞争加剧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表3中2014年纺织产业成品产能收缩,出口放缓。根据绍兴统计局统计,2015年上半年,纺织、服装服饰增加值增速(0.0%)比一季度回落3.1%、1.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下降6.3%。
二、绍兴纺织行业融资状况
2008年政府“四万亿”政策出台,在一轮产能扩张后,2012年纺织行业出现了整体产能过剩,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困境。由于纺织行业自身的低技术门槛、低资金门槛、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纺织市场不断受到周边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内不断崛起的同类市场竞争,而在国际上,受到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家成为了部分中低档纺织品订单的新兴市场,导致大量的纺织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破产。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143件,同比上升85.7%,破产企业资产总额为120多亿元,负债总额为243亿元;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受理破产、审结案件再次大幅上升,2013年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审结269件,同比分别上升145.07%和265.79%。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到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以纺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绍兴更是破产倒闭的重灾区,其间大型、特大型、知名纺织企业屡见不鲜。大量的银行和民间债务难以收回。在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困难投资需求不足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源减少,银行资产开始大规模收缩,并不敢轻易放贷。但金融困局仍未有效化解。2015年6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提高0.34%,金融风险防控仍“在路上”。上半年,全市41家银行单位利润8.8亿元,下降78.9%,降幅创自2012年下半年银行业利润走下坡路以来的历史新低。
三、金融困局与纺织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1.单以盈利为经营导向忽略市场风险
以华联三鑫为例,该企业创立于2003年3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撬动财务杠杆实现资源垄断。经过两年发展,2005年实现PTA产量39.2万吨,销售收入29.6亿元,利润2亿元。到2008年华联三鑫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PTA生产企业,PTA年产能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一夜之间,公司于2008年9月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条断裂,被迫重组。公司快速的增长严重依赖政策、依赖资源和政府扶持,过度追求盈利和规模增长,组织和管理脆弱,如沙滩上的城堡,潮水过后,了无痕迹。
2.重大项目决策随意缺乏科学论证和过程约束
浙江民营企业所有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多集中于实际控制人,而该实际控制人,大多数是家族或单一自然人,无论重大经营还是一般管理决定,实际控制人的决策高度自由,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缺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约束。浙江纵横集团主营是化纤,2003年度纵横集团先后在河北邯郸建设了年产250万吨的中宽带轧钢项目,出资65%和湖北巴东电力公司共同建设11亿元的沿渡河流梯级电站,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绍兴袍江“财富中心”项目;并且拥有三峡银行、绍兴市商业银行等数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这些项目与主营业务不相关,且无协同效应但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企业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和理性研讨。
3.无业绩基础的高杠杆融资扩张
作为产能规模5年内达到亚洲第一的绍兴华联三鑫石化,资产负债表上显示总资产100多亿,但公司除投产当年略有盈利外,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畸高,企业运营全靠贷款维持周转。江龙集团从零开始到新加坡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从零到23亿元总资产只用了8年。显然,这种高杠杆融资扩张与一般正常企业基于长期生存-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是矛盾的,若再加上长期亏损,无业绩基础的扩张,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可以获取大额的信贷和担保。
4.主要产品市场的急剧变化与应对失当
自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PTA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效益普遍下滑,尤其是去年国际油价持续下滑,PTA价格持续暴跌,造成全行业亏损,受此影响,绍兴远东石化企业试图通过在期货市场做多PTA,通过抬高市场价格,达到高价销售库存产品的目的,但在PTA快速下跌之后,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造成双重亏损,被迫在2015年3月18日宣布破产倒闭。
5.企业互相担保导致连锁反应
生产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在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江浙长期盛行,而绍兴这方面更为突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各家企业通常会进行互相担保来获得更多资金,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已形成紧密的担保网络,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强,协同发展,一荣俱荣。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这一担保网络也导致区域和行业企业一损俱损,一些大型企业的倒闭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如江龙集团,其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都屈指可数,破产时,牵涉担保企业十几家,涉及470家供货商及货款2亿多元,涉案金额达20亿余元,传出停产消息的几天,整个厂区被债权人堵得水泄不通。近年来,绍兴一些纺织企业停产、关门,大都是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这既是链式融资的连锁反应,也是大型企业破产倒闭后的余震。
四、纺织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分析
1.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将整个产业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看着一个整体,银行先对核心企业核定授信额度,在额度内,办理对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融资,核心企业履行三分合作协议。因此,可以分析得知,供应链融资其立足点仍在于核心企业,供应链解决的是:以上下游供应商与经销商及商业银行向核心企业提供利益为对价,借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解决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融资担保和风险问题,银行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的融资及金融产品服务收益,对于核心企业本身的融资风险并不是重点防范的对象。在这一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占据了主动权和优势谈判地位,可以预期,核心企业有动力或主动或被动的,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将自身的财务负担和风险转移给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情况下,融资风险如海上冰山,大部分都隐藏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之中,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整个资金链崩溃。因此供应链的风险,很可能比预估水平要大的多,且对核心企业财务状况的估计是过于乐观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是不充分的。
2.绍兴纺织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的建议
(1)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建立风险控制导向的经营理念
中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繁荣和绍兴纺织企业在2008年之前长期处于快速扩张发展时期,大多数做大做强的核心纺织企业和其决策者都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扩张发展起来的成功者,投资———控制资源———增长———规模扩张,是以往的成功经营经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实际上绍兴纺织产业已经进入了衰退周期,当时倒闭的几家大型纺织企业都是属于采取了激进扩张策略,外延式规模扩张和高杠杆负债经营的企业。除了纺织行业本身所处的下行趋势外,我国宏观经济在之后也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经济新常态,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复苏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应有风险控制的经营意识,企业发展的前提是生存。
(2)提升民营纺织企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建设
绍兴纺织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有其历史背景,老一代的经营与决策者的成功经验在新常态下很可能成为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决策和风险高度依赖于少数人甚或控制者个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这与现代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内控制度不相容的,在当下,绍兴纺织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要建立合理、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针对市场变化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决策。
(3)供应链融资应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核心企业的授信审核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银行给核心企业担保额度,上、下游企业用信,常用工具有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包贴商业承兑汇票、保押商业承兑汇票、供应链买方融资、进口信用证等。这些融资工具都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具有自偿性质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都是充分的。但在对核心企业授信审查上面,应加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高负债率、多方担保的企业,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流动资产、营收、利润特别是现金的跟踪,加强授信管理。
(4)大型纺织企业应创新、规范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市场风险
绍兴拥有很多大型纺织化纤企业,以及纺织原料加工企业,印染企业等,这些企业体量大,采购和销售金额高,但利润相对单薄,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纺织行业的不景气,除了成本高之外,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及纺织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一些加工企业,单薄的利润难以承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又在外贸订单上原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亏损,新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售价“偏高”流失。但对于纺织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和汇率的变动,至少在生产周期内,企业是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加以防范的。举例来说,浙江远东石化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在原油期货上的多单和PTA期货品种上空单,可以规避上游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和PTA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又如服装生产外贸企业,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做多人民币外汇期权,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因此,绍兴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金融人才,业务外包给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少量的资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纺织市场的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降低经营风险,避免业绩大幅波动,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胜者为王,在同行业中胜出。
作者:王彩 金湖江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轶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民企倒闭的原因和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14-09-03.
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2]李毅学,冯耕中,屠惠远.供应链金融创新中下侧风险规避银行的贷款额度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4).
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3
供应链金融业务结合产业链结构特征、货物交易实情,由核心企业作为金融支撑者,对于中小型企业开展专项授信,对于风险予以了有效转移。伴同着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逐渐扩展,如何展开融资期间金融风险辨认及信誉风险度量成了热门关注的问题。因而可知,钻研供应链金融风险辨认及其信誉风险度量有着10分首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
伴同着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获取了极大的进步。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实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I.融通仓模式风险,融通仓指的是将存货用以质押物展开融资,因而质押物的产权应该充沛明确。倘若企业典质1些存在争议或者不可行使产权的存货展开融资,银行便会遭受风险。II.保兑仓模式风险,保兑仓指的是将想要购买的货物用以质押物展开融资,所以银行应该掂量贸易的真实性,并斟酌融资企业资质、货物资押可操作性等相干因素;企业货物许诺回购可必定程度缩减银行风险,故应该衡量企业回购能力。III.应收账款模式风险,银行要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有效性、转让实情等相干状态,倘若交易并不是真实存在,应收账款为虚构,如斯银行便没法自借款人次获取了债;要及时对于企业贷后管理予以更进,并贷款资金用处开展跟踪。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辨认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信誉度量对于象为全面供应链金融运行情况,这里面所有介入者互相存在亲密联络,不管是哪一个介入者面临信誉风险,均会对于整条供应链形成影响。即使供应链金融制订体系对于过去信贷期间中小企业信誉风险施展了必定弱化作用,但是各式各样的介入者则晋升了风险来源的复杂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可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划分成:供应链运营风险、中小企业信誉风险、核心企业风险、第3方物理企业风险等。
三.供应链金融信誉风险管理
就供应链金融信誉风险管理而言,相较于传统活动资金贷款事宜,其对于风险节制技术法子有着严格的请求。受供应链中每一1位介入者呈现的信誉风险会使整条供应链波动影响,因而无论是对于哪个介入者均要采用对于应的管理法子。I.融资企业质押物产权认可管理,在供应链金融中,融资企业常常会采用不同质押物展开融资流动,在选取公道的动产质押物进程中,银行应结合质押物类型特征,制订针对于的认可准则。II.供应链核心企业选取管理,在对于全面信誉风险予以评定进程中,核心企业信誉通常属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重点斟酌内容。在信誉风险管理中,1方面要掂量核心企业受道德因素制约引起信誉危机的可能,1方面要掂量受本身经营发辗转变影响所酿成的信誉危机。III.第3方物流企业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运行有效性受第3方物流企业选取很大程度影响,因而信誉风险管理应该掂量物流企业资质、对于中小企业予以担保的能力等相干问题。
四.供应链融资信誉风险度量
四.一会计统计分析法。
第1步应该找出相应的重点会计变量,再将权重赋与各个变量,基于此制订方程从而算出企业信誉几率。会计统计分析法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法子是多元辨别分析法,且主要利用的事Zeta模型。但该Zeta模型有着1些不够完美之处,其强调定量分析,忽略了部份难以被量化的症结因素,好比融资企业管理者素质、融资企业品牌信用、价值等。
四.二期权理论法子。
期权理论法子多为上市企业所使用。就上市企业而言,银即将上市企业股票价值视为企业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资产转变状态可通过股票价格转变出现。并以此从另外一个角度出现这家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发展状态,属于1种相对于简便、系统的评价法子。然而,这1法子一样存在没法保全之处,上市企业股票价格面临1系列因素制约,并不是能够完完整全地反应企业整体资产真实情况。
四.三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属于1类传统的信誉度量法子,基于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开展分析,选择可制约、影响企业财务水平、偿债水平的症结因素开展断定,优点在于简便、易于操作,迄今仍然是1些国际商业银行展开信誉几率分析经常使用的法子。然而,很大1部份中小型企业常常是由于本身经营不善,财务比率难以知足商业银行信贷请求而发生融资辣手问题。这1法子难以对于现阶段问题予以解决,其强调的是融资方的过往财务状态,而没法评估企业往后发辗转变,作为1种静态分析手腕,极易疏忽1些已经恢覆信用的融资机会等。
四.四Logistic回归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属于1类非线性回归分析10分典型的法子,可通过借助部份财务比例来对于企业失信几率进行评估,在结合相干定性分析数据对于信誉风险携带者予以风险确认、融资决策。这1法子对于于变量互相线性瓜葛作请求,能够经函数变换实现企业必定时间段内信誉几率的参考变量的转化,利用较为普遍,只无非这1模型请求采集大量的数据样本方可计算出相对于准确的几率模型。
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4
近二十年来,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模式以一种交钥匙的承包模式越来越受业主的青睐,与传统的承包模式相比,业主把绝大部分工程的风险转嫁到工程总承包者身上,工程总承包商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由于在投标的过程中不是采用清单计价的方法,导致投标的过程难度加大,不确定因素增多。
2.目前采用EPC模式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虽然EPC模式下对成本进行管控是基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各个阶段的成本费用控制,比如只是简单的注重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等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造成各阶段成本管理不协调,单纯某个阶段成本管理突出,但整个项目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管理流于形式。且我国EPC模式发展时间不长,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与平台、管理人员素质等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目前EPC模式下成本管理仍存在较大可控空间。
2.1 设计及项目人员成本管理的意识薄弱。在成本管控中,人人都应有成本意识。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一般只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很少把设计的需求与采购和施工的环节结合起来,没有把管控成本的观念考虑进去,往往造成实际施工与设计相冲突,严重的可影响工期,增加了管理成本及交易成本的上升。
由于总承包商往往把精力放在工程质量与安全上,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且在考核制度上成本管控也比较宽松,只要在限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合同约定内容,成本管控可不予考虑。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推行阶段,责任成本流于形式。
2.2 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健全。良好的成本控制体系是成本得以控制的前提。目前大多数企业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奖罚阶段,没有完整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也没有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及运行机制,即使有,也没有真正的实施,只是把这样的运行机制束之高阁。
2.3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成本居高不下。及时通畅的信息共享是减少不必要浪费的前提,然而目前EPC模式下的信息共享只存在于企业内部,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总承包商的需求信息,导致可能延期供货或者提前供货,造成总承包商库存的不合理现象,加大了管理成本及仓储成本。而分包商与总承包商之间信息不通畅可能造成工期与质量无法保证。
3.EPC模式下建筑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在于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整个链条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考虑企业内部成本,还考虑整个链条上的成本,它融入了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追求链条内各参与节点企业的整体成本最优,不断地消除不为节点企业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节点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最总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协同合作,从而使协同各方在共赢的情况下提高企业自身的战略地位,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需要各节点企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比传统成本管理复杂[1]。
建筑供应链是在从项目定义到项目运营直至扩建和拆除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由项目全体参与方组成,以满足业主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个功能性网络[2]。
图3-1 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供应链结构图
Figure 2-1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structure under general contracting mode[3]
EPC模式下建筑供应链是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为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下游则为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级物业等,图3-1为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供应链结构。
4.建筑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一样,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相关利益方之间的流动。因此对成本的管理就是对整个链条上产生的成本进行管理。
4.1 建筑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
建筑供应链中的物流主要指总承包商对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的采购,及与工程承包商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分销物流。物流成本指在此期间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库存成本、订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而运输成本、管理成本都是固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中订货采用经济订货批量(EOQ),有效的降低了订货成本,而在库存管理中采用供应商库存管理(VMI)方式,研究表明此种方式有效的降低了上下游企业的库存成本,使上下游企业可以达成利益同盟。
4.2 建筑供应链信息成本管理
信息共享不对称是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供应链的信息成本是指建立链条上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成本。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下,建立各节点参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平台,促使信息在各节点参与企业的及时顺畅流通,是各方能够及时调整冲突发生,降低协作中的交易及变更成本。
4.3 建筑供应链风险成本管理
在EPC模式下,业主只是提出整个项目功能及质量的整体要求,由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及交付运行,业主不参与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因此整个项目可控的与不可控的风险大部分转嫁到总承包商身上,与其他的承包方式而言,总承包商承担了设计、采购及施工各阶段的全部风险,一旦那个阶段的风险不能及时分散,将给总承包商带来巨大损失。建筑供应链风险成本管理是指对为了降低、防止或者阻止项目运行过程中风险发生,建立风险防控措施发生的成本,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控制、转移或者分散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
4.4 建筑供应链交易成本管理
交易成本是指供应链各参与企业互相交流与沟通形成的成本。交易成本分为内部交易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在EPC模式下内部交易成本指总承包商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成本,外部成本指业主与总承包商,总承包商与供应商及分包商之间沟通交流形成的成本。由于在供应链成本管理是站在整个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设计阶段考虑周全,协商充分,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了设计变更带来的重复沟通及协商,从而降低了内部交易成本。有了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降低外部交易成本。
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创新 问题 措施
近日,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明确表示鼓励商业银行、商业保理机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多方主体共同打造了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企业成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受惠主体。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实质就是“信息经济+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互联网+”、普惠金融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本质在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信息共享,优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环境下其零距离、低成本、参与的民主性和自由度等特点,决定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是以一种“低成本、便捷性”的信贷模式来实现金融末端的普惠,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是对传统金融机构借贷作用的有益补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具有信息化与虚拟化、高效性与经济性、网络化与一体化等鲜明特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可以破解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脱节的难题,特别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发挥巨大作用,实现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及竞争力的提高,将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蓝海和制高点。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节约、连接一切的特点,改造了传统供应链金融,体现了“架构拓展、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融通、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的金融服务新特征。主要有:
(一)平台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不再以银行为主导、摒弃传统的核心巨头企业概念,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是依托一站式服务平台、将每一个企业和客户作为中心、专注中小企业自身交易过程监控的平台化模式。该模式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N+1+N”模式。两边的“N”分别代表供应链上下游各个主体,中间的“1”即为综合平台,其实质是让供应链上的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商务活动,使之更方便快捷的对接到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二)生态圈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更多依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和共存共赢。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网络化、精准化、数据化三个方面,以在线互联、风险控制、产融结合的形式,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将打造一个更富有市场力的实体产业链生态环境,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传统电子商务仅通过压缩供应链环节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四流合一使得平台的盈利方式从撮合交易扩展到提供物流、融资等更深层次服务,通过提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效率实现了增量的收益。
(三)产业金融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成为目前与产业发展结合最密切的金融形态。在“互联网+”理念下,在线供应链金融不止是线下到线上的延伸,还是一种突破性的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向上游产业延伸与生产系统集成,向下游产业链延伸与仓储物流及终端管理系统集成,充分实践产融结合,使得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信息贯穿起来,让供应链金融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通过产融结合,金融机构可以整合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然后充分运用到供应链中,为生产企业、贸易商和终端用户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相对单一,但是实际上在大宗商品领域,如煤炭和农产品这两种不同的产业供应链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其对金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四)大数据金融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使用云端、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行业特点和用户特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对用户进行精准定位和主动服务,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大数据风控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将融资平台与网上交易、物流等有机结合,可以通过积累用户数据,增强金融风控能力。基于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对供应链基础上的风控模式进行优化,建立起一套更加稳健的风控体系,充分保证资金安全和交易安全。
(五)客户体验更好
传统供应链的下真正的借款人在供应链方面没有话语权,在金融上也没有话语权;而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上,上下游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客户在网上贷款不需要见银行,只需要根据业务规则发出申请就可以了,完全是可预期,可实时操作,金融与供应链将更加平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初具成效,但是这一金融模式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量所占比重较小,还未得到全面普及;当前国内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金融市场尚未规范;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各部门普遍缺乏风险意识,风险隐患依旧存在;全国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建立,使得服务链条延伸受阻。
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必须解决信用和风险问题。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开始陆续暴露:有些人带着不良目的恶意诈骗、卷款跑路;也有人由于技术、专业能力和资本的不足,造成经营困难从而卷款跑路。这些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给社会稳定带来诸多问题。虽然仍有审慎经营、恪尽职守的信誉平台,但是宏观背景和行业变化产生的巨大市场风险,让相对弱小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难以持续抵抗。因此,为促进其健康发展,必须规范其潜在风险。
四、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措施
进一步完善供应链金融体系,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仍然任重道远。
(一)宏观层面:完善监管、法规、政策支持
1.完善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其一,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从企业运营资金、系统安全技术上严格把关。其二,市场运作过程的事中监管: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督、流动性监管。其三,市场退出的事后监管。最后,组建行业协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自律比政府监管会更为灵活,效果更明显。
2.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互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加快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
3.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对支撑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平台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扶持:此类企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对传统行业的规则和需求有深入了解,但此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尚不能有效起到支撑产业转型和升级的作用。国家应该积极引导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行业,如减免税收、倡导银行利率市场化等,以此来扶持一些管理规范、发展预期较好的企业,使之能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行业内的核心企业。
(二)微观层面
1.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型业务,银行现有管理方式实现变革与创新,打破原有信贷业务的风控运营模式和制度限制,积极建立互联网模式下新的交易监控和风险管理体系。
2.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做好信息技术支持平台的升级工作,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紧跟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推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实时处理效率,使供应链金融发挥出最大效益。加大投入自主研发互联网系统,完善企业本身的风控管理体系、技术安全体系。企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自身的投资行为;通过建立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管理团队,可以有效地规范操作流程与加强风险管控,使供应链金融服务更安全、可靠。
3.一定要重视大数据,但不可只凭大数据。电商平台所掌握的大数据确实可以控制一定的风险,但并不意味着风险完全可控。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基础数据的取得,十分不易。真实的交易额、吞吐量、货运量、仓储设施、投资额、销售额都可能有水分,因此在办理供应链融资线上化业务时,仍需要通过对增值税发票的核查,物流运转过程中的核库、应收账款的买方确认等手段,来确保贸易背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珩迪.“互联网+”助力供应链金融转型升级[N].中国黄金报,2015年4月21日.
[2]王均金.加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N].现代物流报,2015年3月17日.
[3]唐志宏.互联网创新催熟在线供应链金融“苹果”[N].人民邮电,2014年6月16日.
[4]史佳乐.在线供应链金融呈现四大发展趋势[J].中国银行业,2014(11).
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6
根据我国供应链融资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仅有不足10年的历史,而循环经济发展得到政府重视和扶植的时间也尚短,银行也正在对于此类业务进行不断探索,这给行业和企业的信用风险评定增加了难度,如何将银行信用管理风险与循环经济行业领域特性风险有效结合,最大限度地规避金融风险,是供应链融资业务在循环经济领域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行业信用评价体系的缺失加之循环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含量要求高、投资周期长、规模大、资金回收慢的特点,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风险评定的难度,商业银行现有风险评定系统缺乏专业性,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能够适应循环经济集约化增长方式的专项评定指标系统,所以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的银行信贷,虽在企业授信模式方面有所突破,但缺乏有效的、整体性的、专业的财务分析环节,从而导致授信风险增加,限制了行业整体的融资规模。
2供应链融资在循环经济领域实施过程中的现状
2.1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
金融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信用风险,由于循环经济领域大规模的信用交易金额,其信用风险防控难度也逐步提高。就我国现行银行已有的供应链金融信用产品和风险研究理论来看,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多从金融业务的模式设计和运作分析上展开,尚未有较为系统的评价方法。
2.2供应链融资服务对象单一
供应链融资着重考核企业单笔交易的真实背景,淡化了受信企业的行业规模、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等财务分析,但仍然是主要依赖于一家核心企业展开,形成经济合作,银行投入的循环经济发展资金的支配权也主要由核心企业控制,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享受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要还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核心大企业,而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依旧面临融资困难的瓶颈,产业集群效应并没有波及中小企业的利益链条,导致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不足。
2.3适应循环经济领域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较少
目前国内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主要服务于较为成熟的行业领域,比如钢铁、汽车、煤炭行业,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提供多在企业生产销售等主流业务环节,而对企业产销过程中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处理、企业周边环境资源改善等环节介入较少,如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及减排项目、生态保护与恢复项目、大气污染防治及减排项目、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等资源回收利用等项目中,供应链金融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适应相应项目发展的金融服务品种也相当有限,循环经济产业特征与供应链金融产品特性之间的矛盾,成为阻碍供应链金融产品在循环经济领域发展的障碍。
3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
3.1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银发[2006]95号),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参照的主要指标包括企业综合素质、经营运营能力、企业获利能力、偿债补偿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等。如中国银行、发展银行客户信用等级测评表包括基本指标,即偿债能力状况、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发展能力状况;评议指标,即信誉状况、管理水平、经营状况、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等。[1]”在银行信贷管理的传统模式中,银行主要考量的是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审计情况,企业给银行的抵押物价值评定等因素,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的银行信贷管理模式,具有“多元化参与主体、封闭化资金流动、强调动产担保物”等一系列特征,以对物流和资金流的动态控制取代对财务报表的静态分析,变静态评估为动态考核,淡化了企业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针对单笔业务进行授信,采用“主体+债项+四项指标”的评级方法,根据单笔授信业务的实时数据更新授信企业等级。其中“主体评级”是指核心融资企业资质的评级;“债项评级”则是指对特定债务项目信用风险的评级,“四项指标”主要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资质指标、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关系方单笔交易质量、融资项下账款数据指标、企业集群运营指标等,其具体阐述如下:
(1)供应链核心企业资质指标,主要考核核心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分配表和所有者权益表内的相关数据信息,通过静态数据判断核心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盈利能力,此指标侧重于对银行传统信贷融资模式考核指标的评定。
(2)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关系方单笔交易质量指标,主要是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关联方资质的评定与审核,虽然供应链融资服务的主体仍为核心大企业,但作为产业链成员的中小企业也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对产业集群的整体交易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所以随着中小企业的单笔交易质量的数据变动,有助于银行更好地掌握关联方中小企业的资质评定。
(3)融资项下账款数据指标,包括质物账款指标和应收账款指标。“融资项下,银行对交易资产进行价值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授信,如果受信人违约,银行可以将交易资产变现弥补损失。如果企业采用融通仓、保兑仓融资业务”[2],银行需要重点考虑质物变现能力和价格的变动性,如果是应收账款融资,银行还需考虑企业退货记录情况、应收账款账期和受信人坏账损失率等因素。
(4)企业集群运营指标,将整个供应链企业集群视为一个经济体,分析企业集群的经营管理状况。企业集群运营指标是银行对融资集团整体指标的综合评定,全面深入系统地综合考量整个供应链企业的营运状况,避免以偏概全,减少由于针对供应链单一企业信息审核结果不理想而造成的整个供应链融资的损失。“主体+债项+四项指标”评级审核制度体系可以使银行有效规避融资风险,合理规划融资程序,有序整合金融资源,为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定提供制度保障。
3.2促进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的产业转型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转向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产业。银行开发供应链服务产品新品种,促进为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的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降低准入门槛,同时创新“仓单质押贷款、保理保函和信用证抵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7]等融资产品的种类;开发知识产权融资业务,鼓励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开办并推广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业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自主品牌的投资力度,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在高新技术研发、清洁生产、环境改善、废物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的融资需求”[3]。随着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的逐渐发展壮大,我国银行业界的竞争压力也愈发沉重,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应转变观念,创造新型运作模式,寻求新的竞争优势和突破口。针对投资项目,应将投资的重点转向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高新技术领域,来保持银行业务利润增长,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减少单位资金利差水平和中间业务收入。应把投资的重点由具有实力的大企业转向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也避免了与大型企业融资谈判难,银行贷款利率提高难的问题,更新银企的合作模式,规范银行资金流向,均衡金融资源合理分配。
3.3促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
鼓励对能够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基金品种的开发,同时推进循环经济资产的证券化。
(1)分级设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基金,对社会公开募集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开放融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目前,我国全国性大型公共事业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中央财政和国家发行国债的方式募集,而地方发展本地循环经济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或吸纳长期性社会资金,如罚没环境污染的违规费用、社保基金或吸收民间投资等,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两条融资渠道并行,但资金规模相差甚远,如何能更有效地充分利用吸纳资金形成规模效应,需要在国家和地方循环经济发展资金渠道之间建立纵向的转移支付体制,以确保地方发展循环经济资金的不足问题。
(2)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基金品种研发。循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技术创新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保障,而技术创新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才能得以保障,所以,应增加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基金的品种,可以调用部分企业缴纳的环保费用融入技术创新基金账户,从而弥补企业在技术创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损失,减少企业技术创新风险,鼓励企业大胆研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3)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创立特殊品种的金融风险投资基金。由政府带头提供政策导向,由投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形成政策和收益并行的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的高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过程创造安全畅通的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