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1

关键词:差别化;教学方法;研究生;课程教学

针对我院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开设的基础课“高等热力学”、专业基础课“材料化学”“火灾动力学”和专业课“消防功能材料”,研究了“差别化”教学方式在不同属性课程中的应用。

一、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教学主要强调基本科学方法和基本研究思路。由于学科专业的特殊性,我院本科课程的专业课发展起步较晚,与传统优势学科相比存在逻辑推理不太严密,有知识断裂等方面的不足。

在安全技术及工程研究生专业开设了基础课“高等热力学”,该课程特点鲜明、资源丰富,逻辑严密,推理严谨,是树立科学方法和培养研究思路的优秀课程之一。在该课程设计中,教学目的是扎实基础理论,培养学习方法,启发学员积极思考,从习惯听到习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员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有意识地进行训练,纠正我院学员以往“想当然”的思想。

“高等热力学”教学中选取部分章节内容组织学生自己讲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员与消防工程等各相关学科进行关联,通过查资料、对比分析、撰写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和论文等形式引导学员思考该课程在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体系中的作用,避免学员为了考试而学习。但教师不能置身事外,否则会造成个别学员简单地将教材内容读一遍而未能取得实际效果,要指导学员进行课程设计,查阅相关背景,对知识进行整理和组织,并清楚表达所授内容,其他学员参与讲评,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集思广益,提高学习效果。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

“材料化学”是为我院材料学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身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该课程是专业方向的选修课,选课人数较少,此时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基本确定,部分同学已进入课题的前期研究阶段。因此,要立足为专业服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关注学生研究方向,同时将课程内容结合研究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

专业基础课“火灾动力学”在火灾科学理论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全院消防各专业研究生开设。选用的教学参考书是火灾动力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著Drysdale编写的原版著作。与基础课教学方法不同,在教学中注重与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消防燃烧学”进行比较,同时重视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对于教学内容处理不能再采用原版著作系统学习,这会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学时应课上进行理论分析讨论,课后组织学员查阅理论背景、实验背景条件以及理论的工程应用,拓宽研究生的视野,加深研究生学习中的思考意识。以专业理论与实际研究相关联为出发点,并通过研究生授课研讨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专业课教学

专业课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基本部分,是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直接途径。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研究生已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专业课教学的重点不再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学必须具有前瞻性,要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注意学科的交叉、延伸。 “消防功能材料”是为材料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专业课,课程讲授应该达到:①了解基础,了解技术的应用。即学习成熟的理论和技术,了解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可以参考专业领域学术论文和研究生已取得的成果。②了解消防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学院所培养的学员是从事消防实际工作的技术监督或建审人员,学员对工作领域的技术现状和规范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还要了解标准的渊源、背景和目前的状况,未来工作才能心中有数。③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研究动态和技术应用动态。作为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不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未来研究就会没有方向,不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工作中就不容易发现问题。④了解消防技术监督中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知识学有所用。专业课要达到的目的是重基础、重实际、重研究、重结合。

参考文献:

[ 1] 乔玉全.21 世纪美国高等教育 [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2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6个硕士学位点,涵盖10个基础医学学科,这些学科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公共平台。为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经过与广大导师论证,学院大胆地进行了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实施模块式教学。可供研究生选择的模块有:①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和学科课程;②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③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④学术活动模块,开展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与先前的研究生课程相比,新课改中增加了基础医学研究进展、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根据医学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完善了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的内容,通过打破成规、精选教学内容和丰富课程内涵,达到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2课程改革的实施措施

完善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了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基础医学院院长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则由各学位点负责人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的问题。课程改革实施方法。组织各学科专家进行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该专业该水平导师开展新进展讲座。课程结束时,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及自身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课程教师和参与课程学习的体系共同参与内容的讨论。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2007年开设组织实施博士论坛和院士教授讲坛,以营造青年教师、研究生与博士、教授面对面交流的学术环境,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很少接触其他专业导师的问题[3]。校内共有20名博士和10名教授,校外邀请到4位院士和40位着名学者通过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参与到研究生模块式教学改革中。此外,以研究专题的方式,实施多学科联合的学术沙龙,如神经生物学研究沙龙、血管发生和生成研究学术沙龙、群体遗传学研究沙龙、宁夏地道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学术沙龙等。通过不同学科就同一问题的研究思路的展示和讨论,师生的视角得到了延伸、方法获得启示、思路更加明确。为了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举办了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研究生创新论坛,组织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学院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研究生站在讲台上,展示研究思路和结果。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技术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医学研究目标的实现和结果的可行度。为此,开设了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电子显微镜技术、形态学技术与方法、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与诊断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生理学实验技术。由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教师和技术室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考试除了相关的理论测试外,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验结果作为评分标准。为了上好实验技术课程,组织多学科导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编写了两部针对研究生的技术教材,即《女性生育力保存技术》和《形态学实用技术》。这两套教材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及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课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实施年终学位点考核,听取学位点对研究生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并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义,对授课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3结果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效果。问卷调查针对2007级、2008级研究生,调查人数为10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问卷涉及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选择和意见反馈四方面内容。同时,对20名调查人进行了此项目的定性访谈,主要内容包括上课的主动性,总体感受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的调查包括课程门数,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知识量和课程质量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模块式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总体认可程度为76.96%。课程教学。对课程教学的调查包括课程授课的知识量,授课内容的深度,与本科课程的区别,授课效率,专题讲座的次数和跨学科课程讲授六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对模块式教学改革的课程教学总体认可程度为72.15%。课程选择。在所设置的两个课程平台和三个课程模块共35门课程中,研究生对各课程均有选择,其中选择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89.78%。实践类课程中分子生物学实验位居第二,为61.76%。细胞培养技术(60.23%),医学研究方法学(52.87%)和博士论坛(43.57%)分列第三、四和五位。定性访谈。分析定性访谈资料发现,课程改革后吸引力增强,多数研究生自述其上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总体感觉良好。同时,部分研究生认为,改革后的课程安排需进一步完善,如课时偏长,时间不固定,小组人数太多,增加互动时间等。

4讨论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数学 多媒体 MATLAB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78-01

工科研究生的教学是以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为目标的深层次教学,那么基础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首要的两门公共基础课程就是数学和英语,工科研究生一般在本科阶段都研修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几门数学基础课程,但研究生阶段对学生的自我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另外,各专业相关理论都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而且要求层次较高,所以工科研究生一般要学习比本科阶段理论更难理解、逻辑体系更复杂、内容更多的数学课程,主要有矩阵分析、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研究生阶段的数学课程对于本科阶段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因为高素质的科研技术人员需要以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为基础,而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必须以高质量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为依托,高质量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掌握必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所以打好本科数学基础课功底,才有条件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好相应的数学基础课程。

一 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研究生阶段的数学课程定义定理更多,基本理论更加抽象,内容更加复杂且量大。所以若想培养学生们运用基本理论去综合分析问题、归纳要点、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将会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数学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硕士研究生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课教学首先就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那就是学时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研究生的数学基础课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内容争取与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2)教学内容争取与科研前沿问题相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并且可以在将来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对数学工具的掌握;(3)争取将教学内容与工科研究生经常使用的、功能强大的数值计算软件的应用相联系,同时适当锻炼学生将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工科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 选择高质量的参考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应能起到引导或指导作用。工科研究生的教学是以培养科研人才为目的,目前几乎所有的数学课程的授课内容都是由授课教师根据相关学科相关知识总结整理的内容,没有固定的教材,因为要反映当前相关课程及学科的科研前沿理论,固定的教材将无法跟上学科进步的脚步,但参考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学习工具。参考教材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相关理论及课后的自我学习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载体,所以参考教材的选择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参考教材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基本内容浅显易懂,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2)逻辑体系完整,层次清晰,有较好的连贯性,有助于学生将课程内容与教师讲授的内容相结合,在脑海里构建起理论内容的逻辑框架;(3)难易适中、综合性强的课后习题,最好能与当前科研前沿问题相联系,能有效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基本内容。

三 数值计算软件的使用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有了诸多可以用来辅助教学的方式,如MATLAB软件等。工科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避免不了要解决实际的工程项目问题,以及处理大量的数据,那么功能强大的数值计算软件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MATLAB软件又名矩阵实验室,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软件,同时对于随机数据的分析处理、图像的生成及分析处理都具有功能强大的特点。MATLAB软件同样有回归分析功能,是学生们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分析处理必需的一个功能,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程序编译能力,并且能锻炼学生们理解并使用统计理论解决在其他工程领域问题的应用能力。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4

(一)论证课题

1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 这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和国家科委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各部门科技发展规则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在情报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同类研究单位,以及向专家的调研,综合分析,组织论证,并进行综合研究和平衡后,而编制的攻关项目计划。这是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国务 院批准后,提交人大通过而下达实施,这类课题,如“八五”、“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

此外,各部门的课题仍然需要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组织论证方式,确定各部门的重点课题,便于有关单位投标竞争。

个人选题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就应该提出问题,捕捉联想,形成一种意念;随之查阅文献,建立假说,选择科学手段来证实假说。这样在有了科学的假说、证实假说的手段、合理的构思,再用确切的文字表达主体来确定课题,这就是个人选题、立题的基本过程。在确定选题以后,准备申报标书之前,为了增加获准的机会,应该初步写一份意向书,在本科室有关人员之间进行讨论,论证本课题的科学性以及证实假说的手段是否恰当,这样有利于标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一些临床科技工作者,自选课题后,查阅资料闭门造车埋头书写标书,既不想找上级讨论,更不愿在科室集体讨论,自以为标书一定合格。这类的标书上报,很多是不合格的,甚至连院部的评审都不能过关,当然更不可能得到资助,这样的标书上报,很多是不合格的,甚至连院部的评审都不能过关,当然更不可能得到资助,这样就会影响申请者的积极性。因此,个人选题进行论证是非常必要的,应集思广益,使标书更趋完善,这是申请过程中不宜忽视的问题。

(二)具体措施的选择

临床科研选题途径有投标、接受委托和从自己的临床实践中自选题目,不论是哪种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应注重下面的具体措施。

1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后,竞争体制引入科技管理。国家攻关项目、部门重点科研项目和基金项目,都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落实。在这种情况下,所选择的科研课题必须有较强的竞争力才能中标,从而得到科研经费的资助。为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办法是善于发现自己的特长,努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形成“拳头”课题。各地、各部门情况不同,科技人员素质也不一致,总之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在全国或全省,如果把各方面的优势都集中起来,肯定会形成很强的科研力量。就单位而言,如能组合各科室的优势,进行课题协作,也会形成强有力的科研队伍。

充分利用、人力物力临床医学选择课题,要遵循卫生事业及经济建设同步前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不能超出经济力量所允许的限度。我国卫生事业经费一般占国家财政支出的 6% ,而医学方面的科研经费仅占卫生事业费的 3% 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较低,因此用于医学研究经费绝对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为悬殊。而且近几年内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和确定科研课题,绝对不能把课题搞得太大,内容太分散;必须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确保出成果、出人才。

3 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开发研究 临床医学是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一门科学,这就注定了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必须以应用研究为主。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科学依据,没有相当的基础研究力量和成果,应用研究也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因此在高等院校中,在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基础科研研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随着科技体制的改革,科技开发越来越得到科技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今后还需加强开发研究,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特别是省市以下科研机构,主要应当搞好成果推广应用和开发研究。从全国来讲,科研课题经费比例卫生部要求基础研究占 15% ! % ,应用研究占 65% ! 5% ,开发研究占 1% ! 15% .

4 分层次找目标、避免低水平重复我国的经济建设以计划管理为主,反映到科技政策上,也是以计划管理为主。从国家级科研课题、卫生部招标课题、卫生厅申报课题,各有不同层次。每位医药卫生科技人员,固然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还要评估自己的科研水平与技术力量,申报力所能及的课题,应以地区或国内先进水平为起点,开展研究工作,避免同类工作低水平的重复。

(三)申报标书的途径 标书是课题基金的申请书,因此要按照国家部门的要求,确定课题,填报申请书,按照自己的实力,向不同层次的部门申请。由于投标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因而在希望成功的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准备接受可能失败的局面。申报的途径,分别作简单的介绍

1 国家级科研课题 主要分四个层次。国家和各部门分不同层次,开辟了许多资助科研课题的渠道,其中与医药卫生关系比较密切有下列几种。

(1) 国家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组成部分,每 5年为一阶段,如“八五”科技攻关计划,“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其中医学部门为国家医学科技攻关计划,由卫生部主持实施,分解出课题或子课题、招标范围、招标内容,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科技人员可参照《招标指南》,结合自己进行的科研工作,选择投标课题,投报标书

()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为了跟踪世界新技术革命中先进技术,国家安排了高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其中与医学关系密切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各种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活性物质、单克隆抗体、肿瘤的基因治疗等。这些项目国内能够承担的单位不多,招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

宜面向社会。国家计划的攻关项目或高科技计划,多属于指令性计划下达的科研任务,即通过政府文件下达的计划,要求承担单位和参加研究的科技人员,都要全力以赴,完成这项特殊的国家级科研任务。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该基金在临床医学上主要资助临床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印发《项目指南》,供申请者投标时选择课题。该基金资助的范围相当广泛,此外,还有鼓励研究领域。故拟申报基金者,每年都要关注《项目指南》,一般在年底发出,于次年第一季度各单位申报完毕,一旦被批准,资助额度相当可观。

(4) 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为了配合博士生培养,国家教委设立该项基金,资助部分医科大学博士点导师开展科研工作,以提高博士的科研、教学质量。招标时虽有招标通知,但并没有具体课题,只规定申报大学的课题限额数及经费额度,有关单位可根据招标通知要求,进行申报。

部、省级科研课题基金

(1) 卫生部医学科研基金为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和医学科学水平,面向全国医药卫生部门招标、资助有创造性与开拓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每两年申请一次(双年申报),申报范围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传染及地方病、药物、新技术和新方法、社会医学及软课题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等。目前是各级医学院校及各级医院医学科研经费资助的主要渠道,因而凡具有科研能力的科技工作者,应结合自己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特点,通过投标途径,选择适合的科研课题。

() 卫生厅医学科研基金 各省卫生厅,每两年也有招标通知,根据各省特点制定相应内容,提供省内各医学院校或医院申请,虽然资助额度不高,但足以作为苗圃工作,奠定科研基地,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青年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及部分省市都建立了有关的医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范围是 35岁以下的医学青年科技工作者。目的是发现、培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思维体系,促进他们尽快成才,给他们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招标时发招标通知,同时还公布招标课题和范围。

(4) 省科委科研课题基金 各省科委不同时期有重点不同的课题,包括理、工、农、医各项课题,科技工作者应在招标时,向科委了解有无适合本人研究性质的课题,以便按时投标申请。

3 地区及市级科研课题基金地区及市卫生局根据当地财经预算情况,多数均有一部分资金提供科研基金,所属地区医院或市级医院科技人员,每两年可向有关当局咨询科研课题基金招标情况,由于范围较小,竞争性也比较小一些。因此,估计申请省级课题基金水平不足者,不妨转向地区或市内申请,以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来源。

以上是申报科研课题基金的不同渠道,青年科技工作者,应通过不同层次进行申请,不能因为一两次投标失利而丧失信心,要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本”,要不断创造科研条件,写好标书,不断争取科研课题经费。

(四)可行性的评估 我们对申报课题的可行性评估时,既要考虑到课题本身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还要考虑到申请者的研究能力与基础设施,评估时要依照下列几个条件,作好综合分析。

1 立题的科学性 首先要看申请者立题的科学依据,对国内、外情况分析及掌握国内、外动态是否十分清楚,以及该项课题研究目的及其科学意义是否十分明确。科研课题的提出如缺乏科学性或者立题依据不充分,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也更谈不到可行性的问题。

研究水平的估计申请者在文献复习以后,对国内、外研究水平应有明确的分析与了解。结合自己所提出的课题,可以看出是否达到国际水平或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无创新之处,与国内其他单位研究的重复性是否过多。如果一个课题有创新特点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就可增加在申请科研基金中的竞争性。要是一个课题与他人重复较多,没有新的见解,处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在评审中就完全失去了竞争性。因此,对自己申报课题进行研究水平的比较,在可行性的评估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在计划书中的实施方案必须要明确、具体,然后在方案实施中的技术路线也要清楚,这样就可评估技术路线或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有部分申请书的实施方案,只提了一些实验技术的名称,如 PCR、斑点杂交、Suhen 印迹杂交、DNA分析、基因克隆等,而在其后面缺乏具体内容,这样会使评审者认为申请人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实验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就这会降低可行性的评估。

4 经费预算及标本数量经费是进行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完成标书中的实施方案必需有确切的经费预算,而且要符合招标单位的额度要求,经费估算过高也是失败原因之一。再者,样本数量也需要作合理的估计,例如,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需 8 例患者,但每月平均能收治 5! 6例,要想一年内完成该项研究工作可行性就成了问题,这就需要申请者延长研究时间或与他院协作进行研究来完成这项任务。

5 研究技术水平与实验条件申请者已有的研究基础和良好的实验设备条件是完成科研的保证。选择科学手段证实假说,再配合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就会出色地完成这项研究。如果没有研究工作的积累,实验条件下完善,专业技术水平一般,研究梯队不健全,这样的情况要想完成高质量的课题,就会有很大的困难,可行性也很低。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5

[关键词]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49-02

The exploration of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ZHOU Xuemei, HUANG Yunchao, SU Yan, XU Yuling

(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the Tumor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n medical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ed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ethods which can solve these problems: focusing on fundamental research, foreign language, articl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科学研究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高素质的临床医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近年来由于扩招等原因,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相反有后退的迹象。

1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现阶段,由于研究生扩招等原因,研究生数量剧增,但相应的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如图书、培养经费等没有得到应有的增加。为完成培养计划,导师们需指导更多学生,很多导师力不从心。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数仅仅停留在1周数次课的讲授及期末的考试卷。此外,培养经费、学校与医院的图书、网络资源短时间内无法满足扩招研究生学习的需要,给研究生的自学带来了困难。

1.2 研究生缺乏创新思维,很少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

现代知识的更新及医疗技术的发展要求医生不仅是医学知识的实践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授者,而且还要在医疗实践中不断验证与完善现有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可见创新与探究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性。目前,很多研究生把完成导师交给的任务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少主动思考和尝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甚至发现不了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被动的学习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与导师的指导时间及精力有限有关,也反映了现在研究生学习的浮躁与粗浅。

1.3 研究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平台

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平台作为载体,科研课题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一部分研究生导师很少或没有承担科研课题,这样就不能对其学生进行系统而生动的科研指导,进而无法对其学生的科研能力给予培养。虽然有的研究生能够参加别人主持的课题做一些实验工作,但这不能构建起科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他可能参加了好几个课题,但对科研的概念还很模糊,对课题设计、标书撰写、答辩准备、任务书签订这些程序不甚了解,更别提科研实践中的协调与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加之研究生自己独立承担课题的机会很少,很难对一个课题有贯穿始终、全面系统的把握。

2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2.1 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

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大多数研究生都要到临床医院接受实习培训、有的还要参与完成研究课题。很多研究生承担了科研课题中主要的基础研究工作,像收集材料、整理资料、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这有助于研究生科研素质的提高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其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完成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利用统计软件等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尝试撰写研究报告等一系列训练,有利于研究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2.2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掌握本领域国外最新动态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除了通过学位外语考试外,研究生要积极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及各类资料,接触本专业的高频词汇,掌握扎实的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听、说能力。导师应尽量提供研究生与外国专家交流的机会,让研究生在各种学术活动中锻炼其听、说能力与交流能力。在听、说、读、写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研究生就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检索、阅读、查新一定数量的相关外文文献,了解从事研究内容的历史、现状、未来及与临床医疗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

2.3 独立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是研究生将学到的知识分析整理并归纳升华的主要形式,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打下基础。因此,要引导研究生在正式期刊上投稿。一次次的退稿、修改,不仅能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还能锻炼研究生的科研品质,养成严谨的学术作风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还能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的成就能够培养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为以后其进一步从事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2.4 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

研究生应尽早参加导师或他人主持的有关课题,完成导师交给的有关研究任务,这样就能引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撰写研究报告、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锻炼了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研究生将基础知识与科研方法相结合,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事实证明,科研课题已经成为培养研究生的有效途径。因为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有限,无力申请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因此,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提供专项科研课题。

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科研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研究生学到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为以后的医疗、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导师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的科研情况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医学院、附属医院等都要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谷俊朝,马涛,王宇.如何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5,4(4):244-245.

[2]杨春梅.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三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124-126.

[3]马麟麟.七年制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85-186.

[4]顾越桦.试论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可行途径[J].陕西教育,2009,(1):121.

[5]周蕴薇.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6,24(6):42-43.

[6]边杰芳.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之我见[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216-217.

科研课题研究基础范文6

一、要素主义与新要素主义的课程观

1.确立核心课程的基础地位

关于核心课程地位,要素主义和新要素主义有着共同的主张,那就是确立其基础性和核心化。关于基础性,应当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由于要素主义和新要素主义提倡要将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教育的共同内容,这些内容必定是最为精华的。因此,作为共同要素的传递平台,核心课程必定要有其基础性。其二,人类文化的精华之处具有永恒性,并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因此,作为文化的“集散地”,学校核心课程需要有很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既确保了课程内容能稳固、共享和传承,同时也能与时俱进,不固步自封。关于核心化,也应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从内容上来讲,核心课程传承的知识一定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之精华。该知识具有普遍性,但又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普通知识。相反,它是集基础知识与高深知识于一体,能够被传承与发展的。其次,核心课程的地位并不是高居于其他课程之上。相反,它应当与其他课程保持相对平行的位置。尽管核心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具有特殊性,但是它所承担的育人责任却与其他课程毫无差别。所谓的核心化应当是指其最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智。

2.重视基础学科的本质作用

要素主义和新要素主义都极为提倡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基础学科应当包含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两个方面。基础知识是包含最普遍、最一般、最简单、最基本的知识。它从现实生活实践而来,是对生活实践的最纯粹性总结。因此,作为现实生活的一员,基础知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核心知识的区别在于,基础知识是面向社会实践的需要,而核心知识是面对人的心智的训练。对于基础能力,要素主义和新要素主义者均认为,它是未来公民所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学习基础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基础。鉴于此,要素主义和新要素主义者提出,给学生以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

3.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实际作用

要素主义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绝对的地位。教师应当是学生心中的专家和权威,是知识和真理的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学过程采取主动的监控。学生则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绝对服从于教师的指导。而新要素主义者却积极倡导教师在课堂中的实际作用。这种实际作用表现为教师不再是教学绝对地位的掌握者,相反,他们应当与学生一样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在对基本知识进行讲座的同时,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究,逐渐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新要素主义者的这种观点并不是要绝对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因为在看待教师绝对地位的问题上新要素主义者始终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这并不是说新要素主义者“洁身自好”,要与要素主义保持“友好”,互不影响。相反,新要素主义者客观地认识到,教学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与具体的教学情景相关。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始终不能弱化的。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单纯地通过所谓的权威性来压制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主导性应当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和思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的相关知识的讲授和梳理。这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和促进,可以说,教师是完全需要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此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在教学中同样占据着绝对地位,即主动地参与和思考。

二、西北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1.核心课程地位突显不足

当前,在西北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核心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从理论上讲,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本专业最精华、最前沿性的知识,能引导学生从最宏观的角度了解专业的性质和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在研究中能始终把握专业的核心方向,这本应是核心课程在研究生教育中的现行定位。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基础课程混为一谈,在设置过程中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两类课程不仅在层次上没有区分度,在内容上也出现了重复叠加的现象。这导致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将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一视同仁,认为两者只是课程设置的名称不同而已。由此,核心课程失去了在专业内容与发展方向上的核心定位。另一方面,除了与基础课程内容有相似性以外,核心课程内容并没有涵盖本学科最精华的知识。很多高校将学科内的普遍知识作为核心课程的内容,或是把陈旧的未经改变的知识加以整合再作为核心知识提供给研究生。此外,核心课程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关联性。这就导致各门课程“自立门户”,对学科的整体支撑力度不强。再者,相互间毫无关联使得各门核心课程无形间降低了核心地位,陷入了“本该为核心”却“无法为核心”的尴尬境地。

2.基础课程基础后劲不足

(1)基础课程无基础性。在课程设置上,很多高校将所谓的研究生基础课程定性为深层次理论研究课程。这种课程的专业理论性极强,大多都超出了研究生已掌握的知识范围,或是与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理论关联性不强。这种课程的设置,尽管从专业发展角度来讲是必须的,但它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限度。从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基础学习阶段是必须的。然而,过早地拔高理论学习层次或是与本科学习阶段相脱离,反而将研究生的基础学习阶段人为割裂开了,这对于研究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都是有负面影响的。

(2)基础课程无基础梯度。在西北地区部分高校,有的研究生基础课程与本科课程设置拉不开档次,“不少课程无论是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是本科课程的简单重复”[1]。这种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研究生基础知识及能力培养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也浪费了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恰当的基础知识学习阶段步入到研究领域。

(3)基础课程无选择性。现如今,西北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跨学科报考现象很普遍。这对于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统一规定基础课程,缺乏应有的课程过渡性,或将所有研究生无差别对待,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首先,课程内容偏难。这将导致跨专业学生易丧失学习信心,对今后的研究产生不利影响。其次,课程内容偏易。对本专业学生来讲,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潜能的提升毫无积极影响。再次,学科背景与新专业知识的关联性不强,单纯依靠纯理论知识来引导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成效明显不足。

3.教师课堂绝对地位过强

从西北高校现存研究生课堂教学情况来看,研究生课堂教育仍旧偏重于要素主义者所提倡的教师课堂的绝对地位。大量的知识灌输是当前研究生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教师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量时间,讲授学科知识,或将科研的直接成果和现成经验呈现给学生,用专业的权威性主导了整个课堂。而研究生则是一味地埋头听课、做笔记,在学习中并没有进行积极的随堂思考,甚至在每节课结束时仍旧是一无所获。这种长期的课堂教学方式,一方面,导致学生更愿意安于现状,错误地认为上课就是只是来听听,课前并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准备工作只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性,违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原则,“这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发展不利”[2]。研究生教育应当是在知识学习和探讨中展开的,参与课堂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最基本原则。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参与性才是其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没有参与性,就不可能真正掌握核心知识和基础知识,也不能实现自身独到的见解和迸发研究思想的火花。此外,课堂参与能力对于研究生来讲,是其面对研究工作的一项必备素质。

三、构建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1.确立专业核心课与基础课的划分标准

对于专业核心课与基础课的开设,要建立在学科门类的基础之上,即按照专业所属的大门类(一级学科)和小门类(二级学科)来开设相关课程。具体讲,专业基础课应“按一级学科设立学位基础课程,体现‘高、深’的特点”[3],课程要涵盖到该学科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按照一级学科开设课程,可以打破专业界限,消除学生对不同专业的偏见。要求研究生要对专业所属的大门类有最基本的了解,不能因为专业方向而限制了学科视野,局限了自身的研究领域。对于专业核心课程,要以二级学科作为课程开设的标准。课程开设要直接针对本专业的最核心、最前沿知识。让学生通过专业核心课的学习,了解专业发展的脉络、现状和未来动向。核心课程的开设需体现精而专的特点,同时也要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明确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的划分标准,就是要求学生要对基础与核心有正确的认识。基础课程没有专业方向界限,它对于同一学科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同等重要。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核心课程的开设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2.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专业基础课在按照一级学科为标准来开设时,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选择性。由于一级学科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在较短的时间内并不能向学生全部开设。因此,内容选择要注重学科背景、知识的广博性、系统性和整合性。同时,专业基础课还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促使学生“形成利于创新的知识结构”[4],以便提供给研究生捕捉科研创新点的良好机遇。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选择,就是在注重专业核心内容的同时,要考虑到专业知识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因此,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对于较为陈旧的知识在不影响课程体系的前提下,要给予适当取舍,以此来保证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和与时俱进的特点。同时,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选择,还需考虑到内容的前沿性。核心课程一定要紧跟专业发展,反映专业发展的前沿动向。这种最新动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一方面能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并研究本专业较新、较热门的话题;另一方面也为新事物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5]。此外,专业核心课程必须突显本专业的特色,有特色才能显出核心地位。

3.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研究生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环节。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为研究生提供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为其研究实践夯实基础;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要引导研究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研究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因此,研究生课堂教学要打破“满堂灌”,改变以往全部以教师为主的状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导师在充分尊重研究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将“课程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能综合运用讨论式、案例式、问题式等多种教学方式”[6],与研究生在交流、探讨中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求,为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要改变研究生被动依附于课堂的心理。学生在讨论课前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资料的科研能力和提高课前预习准备的学习能力。同时,将课前阅读分析文献和著作、独立思考相关问题作为课程考核的环节之一。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发言、主题演讲等形式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