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影视艺术;实践方法;举措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对影视产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

一、影视艺术教育实践方法革新的背景

(1)影视作品创作类型多元化。“互联网+影视”背景下,影视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院线电影、电视作品,网络电影、微电影、短视频、自制剧等类型作品层出不穷。(2)影视作品的创作内容多元化,传播渠道多样化日益明显。(3)影视作品创作主体多元化。除了院线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台为领军的创作主体外,一些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影视传媒公司和草根制作团队(非专业制作团队)也逐步成为创作主体。(4)影视作品创作模式的转变。大数据背景下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电影操作模式,即通过数据信息深入分析受众的需求,对市场进行充分预估,再以市场为目标生产和推广电影,进行衍生开发,实现产业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影视艺术人才需求特征

(一)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如果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不能够根据时代变化的特征来不断地扩充自己,难免会在时展的洪流之中销声匿迹,同样的影视艺术行业的也应该积极展开双创工作,并围绕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这两个方面展开,制定符合大数据时代特色,且更具有创新性的学科教育及实践创作体系,提高艺术创作人才对经济市场和影视行业市场变动的感知能力,提高对影视艺术元素捕捉的敏感度,推动影视行业创新和发展的内力。

(二)具有敏感的数据分析能力时下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对影视艺术学科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体现时代背景。被大数据充斥的影视行业,需要具有大数据概念、理念的新型专业人才。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应具备敏感的数据感知及分析能力。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获取受众观影内容喜好与需求、受众观影心理、观影趣味、观影行为等多方面的信息数据,保证创作的针对性。从传播角度而言,对于数据信息的掌握是有效扩大受众面,占领观影市场的有效手段。

(三)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影视艺术是融合性艺术,影视艺术创作者,应是具备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杂家”。影视艺术创作是集体创作,是多种学科、行业的交叉融合,创作者多元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多重能力的并行塑造,可以使创作者从大数据中汲取有效信息,并将其在作品中合理化呈现。此举不仅能够促进影视艺术行业的正向发展,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适应。

三、影视艺术教育实践的“大数据化”革新举措

(一)“点式教学”向“线面一体式教学”转变,重构“大专业”大数据时代“融合”大于“割裂”的专业形态日益凸显。影视艺术专业在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融合。新形势下,影视艺术教育理应转变教学立案,打破学科框架与界线,构建“大专业”,实现多学科的有机融合。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的教学是针对创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点式教学”,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知识点。实践时,缺少了学科知识的融合性应用,导致作品整体质量不高。大数据时代的大专业建设,归于教学其本质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借助于大数据平台,将传统的“点式教学”向“线面一体式教学”转变。一是,专业技能知识体系的搭建。实现“采”“编”“播”“摄”“录”“演”“服”“化”“道”“音”“美”“照”多专业技能知识的“一体化”教与学。二是,专业内涵知识体系的搭建。实现影视艺术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树立跨专业、大学科意识,利用大数据思维方式以及知识结构来拓展影视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2

目前高职艺术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是:1.教材编写的作者。市面上出版的部分高职艺术教材的主编缺乏对高职类教育的教学特色以及高职学生特点的了解与把握,而且编者自己就没有从事过艺术类的实际项目,对艺术类的市场需求严重缺乏了解。有些主编是本科院校的教师,有些主编是学习绘画艺术专业的教师,有些教师没有高职专业教学经验。2.高职特色不强。部分高职艺术类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没有根据高职教学特色、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去编写,教材的内容理论性太强,对技能的培训内容太少。3.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实践课程缺乏标准、比例少。目前高职艺术类学生用的教材关于实践环节的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相应规范的实训标准,艺术类不同专业的实践环节应该根据具体的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技能要求的标准来制定相应的实践标准,应当和职业资格具体要求相结合。“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还要获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岗位证书。职业教育应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训练。4.教材配套不全面。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应当有完整的配套教材,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艺术系在教学参考书以及实训指导书、多媒体教材等方面准备的都不充分,有些院校甚至就没有。5.教材内容滞后于行业企业的发展。高职艺术类教材应当反映出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情况,以及行业内的新规范与标准等内容,使得教材内容不断地跟随着行业、企业、市场的发展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

针对以上我国目前高职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对我国高职院校艺术类教材的建设及应用提出相关建议:1.从教师角度高职院校艺术系的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讲解者,甚至是编写者,负有重大的职业责任。教师要想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选择教材、更好地使用教材,首先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编写高职艺术类课程教材的能力,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分辨出、选择出以及编写出优秀的高职艺术类的教材。教师应当非常熟悉高职艺术本行业的各种规范、标准,应当对本专业在具体岗位的技能要求很清楚明白,应当对本行业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要求研究得很透彻,而且还应当对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等科技的、材料的、市场的变化很关注。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高职院校的艺术类教师才有资格去编写高职艺术课程的教材。这就要求高职艺术类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在课余时间积极到企业第一线顶岗任职,积极参与各种本专业的实际项目,在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市场行情,最新的材料、工艺、技术革新等行业前沿信息与技术。教师除了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第一线顶岗任职,还可以努力到本行业任职,了解本行业的最新信息和动态;还可以开办公司、工作室,业余承接社会上的实际项目任务,提高专业教师在行业的影响力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能力。教师在把握和选择高职艺术课程教材的时候,应当按照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中对高职教育的具体政策要求去把握教材,选择那种针对高职艺术教育特色的教材;选择的教材内容应当能够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的内容应当体现出该专业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教材的内容应当注重高职学生的特色,注重技能的训练培养,理论够用就可以了;选择那种教材内容能够将课程内容与本专业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的教材,学生在学完学校规定的课程教材之后不但能够取得学历证书,而且还应当能够取得本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选择的教材应当符合“双证书”的培养模式需要;选择那种“项目驱动型”教材,以实际的具体项目将课程的技能要点和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进行分析、训练与检测、评价;选择那种各门课程教材内容之间有着整体协调、有效配合、教材内容不反复重复的教材;选择那种教材内容最新、版本最新、能够体现出该专业最新信息的教材;选择那种国家规划的高职高专类的教材和有很多实例的教材。教师使用这种教材进行项目驱动式教学,按照教材的几个具体的模块进行教学组织,使学生明确通过学习这一模块内容要达到的岗位技能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出要求,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且予以检查和评价,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既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教育。2.从学生角度学生是教学的主角,学生应当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际项目、按照教材中的几个模块以及各个模块中要达到的岗位技能目标的要求,具体按照教材提供的案例进行职业情境式的分析、决策、实施、评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教师退居配角,给予学生以必要的要求与辅导。学生在使用这种教材时能够真正体验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工学结合、注重实践环节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职业资格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最后,高职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应用离不开学校、行业企业以及政府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怀,需要有关负责部门有效的制度建设给予高职艺术教材建设与应用以坚强的制度保障。“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推进校企合作。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过程深度合作”。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正确指导下、在行业企业的鼎力合作下、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学第一战线教师们的努力下以及高职艺术教材建设的相关部门、组织的配合之下,我国的高职艺术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应用会迎来崭新的明天。

本文作者:高志强工作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培养模式 社会需求 实践

一、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政策的引导下,地方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导致艺术本科生、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多,在长期以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没有形成适合自身独特的教学体系,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难以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可概括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专业能力不强

目前在众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形成了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画设计专业,不同的专业需要配套的本专业师资结构,而一些院校盲目上新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原有的师资专业结构不能适应新专业的需求,导致以三大构成为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趋同,专业课的教学缺乏专业的教师,形成兼职或外聘的教学现状,导致师资、教学设施的软硬件薄弱,学科划分不清晰,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规格不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实践课程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的实质就是在实际中最终将观念转化为产品或商品,其特点在于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专业设计课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的,课堂艺术理论需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反复检验和发展。院校教学资源有限,当前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比重过大,学生后两年专业课学时少,缺乏配套的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课程的作业以及毕业设计都在概念性的层面设计,缺乏实际项目的训练,缺乏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的全面统筹能力,毕业后仍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到社会岗位上去适应新的实践环节,而用人单位招聘的是能独立胜任项目设计的成手设计师,无法在短期内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面对当前全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必须随社会行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

二、社会需求分析

1.就业特点分析。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的文理科差异较大,就业中出现就业面窄、人员流动大等特点,受企业规模限制不可能配置太多设计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专业知识面较宽,在设计工作中达到一专多能。而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地流向个人的设计公司,公司与应聘者之间不需要签订合同,除了工资没有其他的社会保障,个人工资随每个月业绩的变化差异较大,这部分用人单位规模小,不看重学生的学历,不会对学生提供前期的培养,导致人员流动随意、自由,这种就业渠道更强调的是专业的实践性、实用性,学生的专业才能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2.求职的高希望值与聘任的高标准形成反差。在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中,形成了两个层面的格局,一是以本科院校的侧重理论型的教育;二是以技校的偏技术型的教育,本科教育学时长,投资大,毕业生容易形成优越的心态,对用人单位待遇有要求过高,而技术性的学生对用人单位要求相对较低,服务地方的灵活性较强。经过高校本科的艺术教育,更多学生更加关注工作岗位和待遇,由于专业课程的限制,设计实践的缺乏,不能掌握项目设计的工艺、技术和材料,毕业后在较短的实习期内发挥不出创造力。因此,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处理好专业理论、毕业设计和设计实践环节三方面之间的衔接,才能符合当下本专业的发展。

三、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1. 教学设计。当前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要求更加关注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工作态度等综合要素,在确定培养方案组织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针对本地域相关行业展开艺术设计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主要包括行业数量、规模、性质,对本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等;其次进行艺术设计岗位的职业综合能力分解,设计出不同专业每个专业方向的能力模块;最后根据能力模块开展课程体系改革,即根据学生在就业中按用人单位的行业综合需要,把专业课中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三部分细化,根据毕业生就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展开素质课程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不断检验、调整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2. 课程建设。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立足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专业课程开设的灵活性、开放性。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灵活性,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上,编制实践性教学大纲和教学考核办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实际的项目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训练,逐步形成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就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校内外实训地建设,以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当前环境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中,需要有良好的师资队伍保障,不仅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建设,还需要本专业校外专家、工程师进课堂,这也是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学校教师主要是以专业理论为主,不具备一线工程师、设计师具备的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能够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对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鼓励教师校外兼职学习,业余开设工作室或从事项目设计,选派专业教师深入校外实习基地,利用带学生见习、实训的机会,参与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等,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聘请本专业的一线工程师作兼职教师,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培养项目工程意识;在人才引进政策中改变只注重名校、学历的片面倾向,积极引进有具有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或项目实践工作经历的往届大学毕业生。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艺术设计 能力本位 课程体系 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63-02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置问题

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从形式上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式纷纷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总体改观甚微。从大多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来看,每年都要修订专业培养计划,调整一些课程,着力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事实上也每年都会增加新课程,但由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经费等方面的限制,课程体系的改革进程缓慢,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课程体系设置单一

目前的课程体系单纯围绕专业设计,重视专业技能(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窄,适应性差。

2.课程结构不完善

艺术设计类课程主要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几大块组成,几年一贯制,必修课(含专业方向课)比重较大,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把具有不同特点和特长的苗子用整齐划一的、单一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所谓“合格”人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教学内容与艺术设计行业的实践脱节

目前竞争的国际化、经济的一体化、设计行业的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趋势。在我国,随着国内外合作交流的程度不断深入,给艺术设计行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目前大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与行业脱节的倾向,现行的教学内容远远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艺术设计行业的实践。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程越来越多,而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越来越不被重视,个别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流于形式,结果造成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差。艺术设计专业本是培养设计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确立“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结合社会、行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艺术设计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确立“能力本位”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在:

第一,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成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艺术设计行业岗位职业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课程配置和课程界定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1]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设置和精减专业课程内容。

第二,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课程的考试、考核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关键是加强技能考核,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职业技能资格证。

第三,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专业委员会和学校联合调整、选定。

第四,依据艺术设计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建立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基础,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训、实验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公司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三、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和模块化

课程综合化是改变旧课程结构那种因门类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过渡学习”,既能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也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

第一,整合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适当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炼专业课。多开设素质教育类课程,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其一是模块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选修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其二是一体两翼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目标课程、非核心课程的一体两翼的体系。[2]每个专业限设10门以下的核心课程,主要是重要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目标课程是英语和计算机课程,保证三年不断线。其它课程为非核心课程。课程要尽量小型化、丰富化,总学时不能太多,课程必须小,要体现较宽的专业面,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尽可能及时反映技术的最新发展。[3]

第三,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第四,采取“学习-工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大致相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强调工作岗位的真实性,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六周为限,毕业实习以一学期为限。

第五,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即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生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工种资格证,社会实践活动也要纳入考核范围,使学生具备创造、创新能力。

四、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4]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①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③树立行业的从业者应具备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遵循高校的特殊教学规律,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形成校企联合的课程开发机制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应用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化素质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以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建艺术设计专业,探索“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

1.形成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创新机制

合作机制创新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要针对地市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资源配置情况,加强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实践研究,为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有助于科学、正确地解决模式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二学校要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现状,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积极主动为艺术设计企业进行人才资源现状与需求分析,制定培养计划与方案,使艺术设计教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深层挖掘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

2.形成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创新机制

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提供教学来实现的。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课程是专业培养的核心,学校的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组合等,影响到受教育者的能力构成、知识构成、发展潜力,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所以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这一问题是工学结合中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课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专业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要符合艺术设计企业的要求,体现职业知识的专业性、科学性、发展性、过程性和实践性。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岗位能力、职业岗位分析形成的专业核心能力,通过载体(项目、任务或产品)转变成训练项目的课程。将结合学科基础的要求,培养能力需要的共同知识点,进行整合与重组,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大幅度改革通识课程,包括素质拓展和公共基础课。

3.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技术机制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的训练,并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理论知识按工作任务需要来选取。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改革教学考评模式,改变传统的课程内容理论考核方式,参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模式与考试内容要求,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其他模式并举的模式,变“学过什么课程”为“能做什么事情”。

4.形成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创新机制

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实训基地,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工学结合了解社会需求,设置专业;通过工学结合,进行职业分析,围绕专业核心能力,构建项目课程;通过工学结合,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编写适用教材;通过工学结合,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探索学工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化教学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将以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实践为基础,对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研究有推广价值的规律及做法,同时以本研究的成果指导若干个专业进行试点,以进一步验证和检验校企共建教学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总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的一切改革成果的缩影和归宿,而且也是连接艺术设计行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的桥梁。这种关联性决定了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必须置于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现状,不断总结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新世纪文化产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建立技术型教学体系,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更新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戴军、娄小平.浅议我国教育目的[J].黑龙江教育,2009(4):1~2

2 孟飞.对我国教育目的进一步的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2008(6):143~145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等民族舞蹈;培养;教育问题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人们逐渐追求高质量的文化生活,因而对于艺术舞蹈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现阶段,我国艺术类院校的数量以及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培养高等民族舞蹈专业性人才,高等艺术院校都对学生进行了锻炼和培训,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措施,不断促进我国民族舞蹈行业的发展。[1,2]

1 培养艺术的行为与修养

现阶段,很多家长让自己的小孩子从小就进行舞蹈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孩子以后的发展,培养孩子能够成为专业的艺术家。但是,在舞蹈的学习上,不应该只是单纯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在思想与行为上,能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精神境界。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培养民族舞蹈人才的同时,不断提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我国各种行业的改革正在不断进行,这也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热度越来越高。因而,高等艺术院校在进行民族舞蹈人才的培养时,应该注意与我国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舞蹈艺术家不应该只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高尚的个人修养。因此,高等民族舞蹈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观念,以不断振兴我国民族舞蹈为目标。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艺术流派有很多,不同的流派的特点不同,我们应该不断吸收各个流派的特长,不断促进我国民族舞蹈行业的发展。

2 培养专业知识与文化素质

高等民族舞蹈人才不只是具备高超的舞蹈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身未来的发展。因而,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专业文化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不仅符合我国艺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舞蹈艺术家所应具备的素质。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知识面不广泛,这就导致很多专业的舞蹈人才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在未来很容易被淘汰,同时也阻碍了我国艺术院校的发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基础教育与舞蹈技能培训同时进行,在学期期末进行考核时,不仅对舞蹈技能进行考核,还对文化课进行考试,如果出现文化课考试不及格的现象,应该采取补考等措施,这样可以实现舞蹈人才的综合发展。[3,4]

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学习舞蹈文化,认识到专业知识教育与文化素质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领会到舞蹈的深刻内涵与传承的必要性。因而只有实行科学全面的发展,才可以提高我国整个民族舞蹈行业的发展。我国舞蹈艺术院校在进行高考招生时,普遍存在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的现象,这样从进入大学开始,很多学生就认为文化教育不重要,只愿意上舞蹈课程,对于文化课程出现逃课严重的现象,这不仅反映了学生自觉意识弱,同时也反映了高等院校的重视程度不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等院校应该进行必要的改革,如在进行高考招生时,适当的提高文化分的分数,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宣传文化课程的重要性。通过上述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民族舞蹈技能,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在未来的发展。

3 培养舞蹈的创造力

培养高等民族舞蹈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训练学生必要的舞蹈技能,同时,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作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舞蹈知识教育与创造力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两者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对于培养我国专业民族舞蹈人才至关重要。

在我国高等院校进行民族舞蹈教育的过程中,由于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受传统舞蹈的影响较大。在我国的知识文化教育体系中,教师通常占据主要地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文化机械的传授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忽视了学生自身能动性。根据我国舞蹈教学的实际统计发现,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舞蹈教学的必修课中,舞蹈专业技能课程占据58%的学时,而在选修课中,舞蹈专业课程占据总体的44%的学时,这就使得舞蹈专业课程的学时过多,降低了其他课程的学时。而在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大多数采取老师授课的方式,留给学生创造学习的课程很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创作力,从而阻碍了我国舞蹈事业的持续发展。[4]

4 提高我国舞蹈教学的科研研究

根据上文所写,我国高等民族舞蹈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民族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因而应该不断提高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改革力度,及时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研的投入力度。比如,高等艺术院校首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在社会中开展民族舞蹈知识的调研,从调查结果中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可以在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在高等艺术院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这样才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学习其他院校的长处,促进自身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民族舞蹈行业的发展。

5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发注重质量,对艺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我国民族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上述主要分析了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民族舞蹈人才问题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可以归纳总结为:舞蹈专业技能与文化知识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平衡学生专业技能与文化知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蒙小燕.关于培养高等民族舞蹈专业人才教育问题的探讨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56-59.

[2] 陈静.培养高等民族舞蹈专业人才教育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13(24):245.

艺术专业行业分析范文6

1就业背景分析

1.1陕西各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情况

据统计,陕西省目前普通高校有95所,有近50%左右的院校设置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有20%左右的院校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他如服装设计专业、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平面设计专业等的设置比例占到10%左右。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有: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数字动画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五个专业。

1.2陕西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状况

(1)毕业生初次就业状况。依据对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省商贸学校等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分析及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电脑艺术设计(数字动画)专业学生就业协议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相对比较热门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 与所学专业对口率仅为50%,另外一个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对口率最大达到80%,而所占比例较小的平面设计专业就业对口率可以达到60%,比例最小的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就业对口率不到10%。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20%~80%的毕业生不同程度地选择了在相关专业领域就业,30%~50%的毕业生选择在本专业领域以外就业。

(2)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时间状况。依据就业调查问卷显示:80%的毕业生都经历了2个月、4个月、半年、1年、两年这样的从频繁调换工作到逐渐稳定工作的过程。

(3)毕业生就业地域选择状况。依据就业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可以看出:95%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在本省就业,主要是以西安市为就业核心区并连带其他几个周边市区就业;另外不到5%的学生选择了跨省就业。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毕业生非常重视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其中首选经济发达及沿海地区和省会城市,这是地区经济实力、文化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2我院在解决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计划的制定缺乏实际操作性导致就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开设初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缺乏足够的人才市场调研,知识能力目标定位空泛,并未涉及或很少涉及毕业生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方面的内容,缺乏指导性而导致的就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跟实际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出现了学生毕业后需要用较长或更长的时间适应工作。

(2)课程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毕业生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根本原因。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多照搬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课程容量大,科目多,实践学时比例被无形压缩。另外专业核心课程的地位不够突出,与其他辅助课程(包括选修课程)的衔接支撑关系也不够明显,导致学生对所学课程认识不够,实践技能训练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针对专业特色进行的就业指导不够导致毕业生缺乏竞争力。近几年就业指导课程在各大专院校普遍开设,在高职院校更是作为公共必修科目开设一年,然而教学效果和指导作用却不甚明显,主要表现在它和高职院校特点结合不够,理论部分内容所占比例过大,几乎没有涉及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不合理,指导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不够灵活,所选教材也不适合高职学生使用。

(4)给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的就业信息太贫乏且途径单一,就业形式不够灵活。我院每年举行校园招聘会仅有两次,一次是针对所有专业的招聘会,一次是部分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招聘会。由于学院与专业用人单位缺乏常态化的沟通与交流合作,在毕业生就业前期由于用人单位对校园招聘会的关注度不高,不愿参与致使此类招聘会出现冷场现象,毕业生的签约率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另外依据问卷调查的内容可以看出,9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类社会招聘网站和自己的社会关系、熟人介绍方面。对于学校张榜公布或校园网提供的就业信息由于更替不及时,加之信息容量有限难以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求。

3针对目前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就业对策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和结构。学院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基于原有专业教学计划而制定的。在制定初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识需要逐年提高和加深,对于其中的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各个课程模块之间内容的衔接方面需要准确把握。广泛考察市场了解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和结构,在国家政策允许条件下争取专业设置自主权,使学生所学专业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自身条件。

(2)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艺术设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有很强的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就业面宽,自主性强,岗位适应期较短,创业压力相对较小易于操作,创业效益可短期见效等。对于这样的特色专业不能按照常规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形式,而应当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或者职业规划师、广告公司老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可以尝试将就业指导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

(3)将顶岗实习与“订单式”培养纳入常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实践表明,职业教育只有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因此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尤为重要。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服务于广告行业,这样的行业无论公司和企业规模大小,在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行业,而且就业门槛低,容易接纳工作经验不足的毕业生就业。将实训课教学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进行,学校与企业可以签订短期合同定期让学生课外实习,承接项目,实训课教师定点巡回指导,对于其中的优秀学生可以直接录用,这样学生既能得到实践锻炼又不影响学业,真 正做到职业岗位明确,学用结合。

4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依据专业特长和职业兴趣选择理想工作,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弥补从业经验,锻炼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养方面。另外,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跨行跨专业就业,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服务社会。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