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研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材料研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材料研究分析

材料研究分析范文1

【关键词】车内空气;内饰材料;甲醛;液相色谱

1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汽车逐步成为大众交通工具,对于汽车内饰所挥发出的有毒有害的气体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到关注,汽车内饰材料中选用了真皮、座椅、油漆和塑料装饰件等材料,以及对车辆主要内饰材料加工和使用本身物质挥发特性的分析,这些材料存在了不同程度的甲醛或材料添加剂等挥发物。研究汽车内部不同内饰材料甲醛的检测和研究,对汽车内部内饰材料才能进行环保质量控制,保证乘车人身体健康。

2 实验过程

2.1 仪器与试剂

100ng/DNPH管;采样袋;内外饰高温步入式烘箱;氮气99.999%;干湿气体流量计(DC-1C);高效液相色谱仪(THermoFisher,HPLC);采样泵(上海研菱);紫外检测器(HPLC/UV)。

2.2 实验方法

模拟样品在车内的使用状况,将样品放入密封袋中,充入体积50%的氮气,加热2小时,用DNPH管吸附醛酮类物质,5ml乙腈进行定量洗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甲醛进行分析。

2.3 色谱条件

C18反向色谱柱(4.6mm*150mm*3um;流动相为V水:V乙腈/四氢呋喃=45:55梯度洗脱;流量1ml/min;进样体积10ul,色谱柱温度30℃;紫外检测定量波长360nm,外标法定量。

2.4 实验步骤

向样袋中放入样件,密封后向样袋内充入其容积30%的纯氮气后,用泵将气体抽出,反复进行3次该作业后在25℃下注入容积50%的纯氮气。在进行气体捕集前将准备的样袋放到60℃的烘箱内放置2小时。打开样袋的阀门,将DNPH管的两端分别与样袋和泵相连,打开泵以800ml/min抽取样袋中的气体15 min,在此过程中甲醛被吸附于DNPH管中。准确加入5mL乙腈反向洗脱采样管,将洗脱液收集于5mL容量瓶中,然后进行液相色谱分析。

2.5按照图1所示采用甲醛衍生物外标法做标准曲线后进行积分分析。

图1

2.6 计算公式 C分析样品浓度=(M采样管分析浓度mg-M空白管分析浓度mg)/V采样体积L1000 mg/m3

2.7 根据表1标准物谱图标准判定系数达到0.9950以上,审计试验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3 研究控制

(1)通过掌握不同汽车内饰材料的甲醛信息,可向零部件供应商推荐低成本、高性能材料,从而掌握零部件材料选用的主动权,源头上降低汽车材料中甲醛的挥发量。表2与表3分别表示了不同内饰材料加热时间与甲醛挥发速率的关系,可以看出加热时间越长,甲醛的挥发速率越低,可以按挥发率控制其生产。

表2

名称 加热2.5h 加热3.0h 加热3.5h 加热4.0h

某织物座椅(ug) 97.507 88.065 86.967 77.943

表3

名称 加热2.5h 加热3.3h 加热3.8h

某双淋膜顶蓬材(ug) 71.410 64.243 61.783

(2)通过掌握不同样件加工工艺对甲醛的影响信息,可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对加工工艺、加工过程进行优化,通过严格的管控,优化工艺后对整车的影响量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3)控制产生的污染气体排放,目前车内空气污染后处理技术主要有臭氧消毒、光触媒消毒、负离子杀毒、高温蒸汽消毒、紫外线消毒、活性炭吸附等。使用车内空气净化装置即可控制车内气体的挥发,又可达到空气净化的效果,消除环境污染。

4 结论

建立车内空气控制体系,通过选材、产品加工工艺、净化技术等来实现对各零部件的甲醛含量控制,进而通过各零部件的达标来保障整车甲醛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研究其检测试验和甲醛影响规律才能更好的控制车内甲醛空气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HJ/T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 [S].2008-3-1

[2]戴萍.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 2004, 20( 2) : 64- 66.

[3]吴昌威,徐朋,刘利华.车内空气污染物检测技术与控制研究[C]//2008 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天津:[s.n],2008.

[4]葛蕴珊,尤可为.车内污染物的影响因素和测量技术研究[J].科技导报,2006(7).

材料研究分析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宗材料;资料用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用量

住宅结构体单位面积之材料用量,并区分为中、低楼层实际建筑所用的结构材料数量,透过统计学分析,目前在该地区不同楼层之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物在柱、梁、板、墙等部位的单位面积材料用量情形如下:

1.总单位面积钢筋用量随楼层高度有明显之增加,以梁筋用量随楼高增加最为显著,次高者为墙筋用量,柱和板筋用量则较不明显。

2.总单位面积模板用量与楼层高度成正比。

3.总单位面积混凝土用量随楼层高度明显增加,以梁混凝土与墙混凝土的用量随楼高增加最为显著。以一般工程估算惯例,都是使用单位楼地板面积的材料用量作为计算基准,此单位用量可用在评估建材使用数量及工程费用时,以单位用量系数乘以楼地板面积即可迅速算出粗略值。

模板工程单位用量(m²/m²)=模板总施工数量(m²)/总楼地板面积(m²)

钢筋工程单位用量(吨/m²)=钢筋总施工重量(吨)/总楼地板面(m²)

混凝土工程单位用量(m³/m²)=混凝土总施作体积(m³)/总楼地板面积(m²)

二、建筑工程材料用量影响因子分析

1.单位钢筋用量影响因素

单位钢筋用量相对于混凝土用量,影响因素相较简单。对于不同建筑平面几何形状(ㄇ型、L型、H型、圆型、矩形等)因考虑双向地震力及地震系数,需在不规则处加强柱梁、斜撑等构材之承载能力;建筑物室内空间配置,如同样楼地板面积办公用途及住宅用途开间进深亦对钢筋用量造成影响。

2.单位混凝土用量影响因素

单位混凝土用量影响因素较多,包含地域性的设计习惯、绿建筑外墙隔热(开窗率)、临海远近、地上结构与地下结构平面型状不同须增加混凝土用量抵挡上浮力、外墙不规则形状、开放式空间设计等皆对混凝土用量造成影响,但影响程度为何,须更进一步探讨。

3.单位钢板及型钢用量影响因素

单位钢板及型钢用量影响较小,以耐震系统、大垮度空间设计及楼层高度为影响因素。建筑工程单位楼地板面积钢筋、混凝土、钢板及型钢共三项建筑材料使用量影响因子。

三、建筑工程材料用量影响因子统计

多数研究都针对在建筑材料与建筑工程经费预测,少有能提出确切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的数据,以下为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的相关分析。建筑工程单位楼地板面积钢筋、混凝土、钢板及型钢使用量影响因子繁多,包括建筑构造种类、建筑用途型式、使用工法、工程造价、乃至设计者设计风格习惯等,各因子间交互作用也值得深入探讨。

1.工程契约金额

部分公共工程发包金额不单只对建筑物本身造价,亦包含特殊机设备、机电工程、绿化园林工程、采购等一起纳入工程契约金内计算,建筑物用途、功能、构造不同会对工程契约金额造成之外,劳务及材料的平均价格及不同年度之物价指数也会对工程契约金额造成影响,导致工程契约金额不为影响单位楼地板钢筋、混凝土、钢板及型钢用量的主要因子。

2.地上、下楼层数

地上楼层数会对单位楼地板钢筋、混凝土、钢板及型钢用量产生影响,但多显现在中高楼层(7~15 楼)有较明显的差异,建筑物是否拥有地下室对单位楼地板面积钢筋使用量有明显之影响,混凝土用量则变动因素较多影响性不显著,地下室结构需抵挡地下土压、水压、及地上结构体等横、竖向压力,配筋设计自然较无地下室结构复杂;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若是基地位于软弱地质,必须使用钢筋及混凝土进行基地补强,加强地下结构安全性,经资料检结果发现有地下室建筑物较无地下室建筑物钢筋用有明显增加。

3.总楼地板面积

单位楼地板面积钢筋用量、单位楼地板面积混凝土用量、单位楼地板面积钢板及型钢用量;钢筋、混凝土、钢板及型钢使用量都平均分摊于楼地板面积中。

4.建筑物最小载重

建筑物构造的活荷载,因楼地板用途而不同,而最小活荷载亦不同,进而影响单位楼地板面积钢筋、混凝土用量,进行资料分析前,先依建筑物最小活荷载进行分类,在不同活荷载限制下资料分析显示结果为主要影响因子。

最小载重最直接影响为楼板,而钢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因钢板及型钢最主要目地为支撑建筑结构体,即使是钢骨构造,在楼地板的部分还是采用混凝土灌浆,造成建筑活荷载成为单位钢板及型钢用量主要影响因子。

5.建筑物用途

建筑物用依建筑技术规则总则定义之建筑用途共分为类,包括公共集会类、商业类、工业及仓储类、休育文教类、宗教殡葬类、卫生文教类、办公服务类、住宿类等,不同建筑物用途的确会影响单位钢筋、混凝土用量,但用途必须明确区分,例如,体育馆、展览中心、住宅等加以细分,在此种情况下,依建筑用途分类进行资料分析并无法准确的判别出各建筑用途的明显差异,而导致建筑物用途并不为其主要影响因子。

6.建筑构造型式

建物构造形式影响建筑物单位楼地板钢筋、混凝土、钢板及型钢用量,建筑构造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RC)、钢骨(SS)或钢筋混凝土钢骨型式(SRC);相较于钢骨构造,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单位钢筋及单位混凝土用量必定有所不同。

7.工程所在地

汶川地震后,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更进一步细分和提高各地的抗震等级,对结构设计用钢量影响很大。另外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活动断层分部等区域性因素影响,间接造成单位楼地板面积之钢筋、混凝土用量因各地区基地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再者因各地区设计习惯、当地风格、功能需求、防空避难规定或公共工程特殊需求等因素,亦会影响单位楼地板面积钢筋、混凝土使用量。

结论

过去国内对于建筑材料使用系数评估或对工程金额与建筑材料相关性,多因条件限制而锁定在RC构造或是同种类建筑上进行探讨,然而科技进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不断创新,要将所有不同结构、性质的工程做全面性调查统计往往受限于实际案例,使其因子及系数难以取得大量、完整且正确的数据。本文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建筑材料单位楼地板面积使用量主要受构造形式、工程所在地、是否拥有地下室等因子影响,而依据资料分析确认影响后,依影响因子排序建立单位用量,目的是为便利工程机关快速审核,若单位钢筋、混凝土、钢版及型钢用量与本研究分析差异过大,应审慎检查大宗资材用量,避免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麻兴中;预应力混凝土梁质量控制要点[J];广东建材;2011年07期2.1 建筑工程材料用量影响因子之研究

[2]田照福;施工企业实施准时化采购的对策研究[J];建筑技术;2004年01期

[3]李璟,任磊;基于建材采购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11期

材料研究分析范文3

关键词:光催化;汽车尾气;路面;降解

Current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Nanophotocatalysts

Applied on Pvement

Li Peilin1, Zhou Yan1

(1.Chongqing ZhiXiang Cuseway Thnology Egineering Co LTD, Chongqing 400060)

Abstract: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nanophotocatalysts Applied on Pvement are reviewed.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development are briefly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on bituminous pavement has many problems. It is suggested that attention of the future investigation on the nanophotocatalysts should focus on forms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Photoeatalysis; Automobile Exhaust; Pavement; Degradation

中图分类号:K4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环保技术,光催化是指光催化剂吸收光后对物质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促进有机物的合成或分解,自1972年日本东京大学藤岛昭等人发现现受辐射后的TiO2 电极上能发生持续氧化还原反应以来[1],半导体光催化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被成功应用于工业废气废水的降解处理[2-7]。由于汽车尾气排出后首先接触的是路面,若能将光催化剂负载于路面,利用阳光净化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则能成为一种新型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方法。

1.光催化降解汽车尾气机理分析

光催化剂在吸收光线能量后,可将吸附于表面的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硝酸盐等,从而实现对汽车尾气污染物的降解。下面以二氧化钛为例介绍光催化剂对污染物的降解过程:二氧化钛受紫外线激发后生成光生电子与空穴:

光催化材料表面吸附的O2与和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氧:

、及可与TiO2上吸附的水分子或氢氧根反应,生成,它具有强氧化性可将表面吸附的污染物彻底氧化[11-14]。白天是汽车出行的高峰期,而光催化剂在紫外光或自然光条件下催化效率更高,因此白天能够产生更好的降解效果。光催化剂降解污染物所形成的产物会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由于纳米光催化剂材料表面在光线作用下会生成亲水基(-OH),使表面产生超亲水性[15-17],超亲水表面使污染物很容易被雨水冲刷干净,从而产生自清洁效应,有利于恢复材料表面催化降解功能,实现再生利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汽车尾气污染愈发严重的今天,国内外对路面纳米光催化降解汽车尾气污染物技术展开了一系列研究。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应用形式主要借鉴了在墙体中的应用形式,掺加方式主要有三种:(1)将TiO2加入水泥中做成水泥超薄面层(2)将水溶性TiO2直接喷洒到混凝土表面(3)在水泥混凝土固化前撒TiO2。日本作为最先研究这一领域的国家,在应用方面投入了很多研究,在东京,由Kawasaki重工有限公司生产的Folium光催化剂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公路路面、隧道、高速公路隔音板和收费站、建筑物外墙等,起到了光催化降解汽车排放尾气、自清洁等作用[18]。在美国,通过在混凝土表面涂刷有水泥和光催化材料混合而成的薄层,制成光催化水泥和光催化混凝土,使大气污染物如NOx、SO2分别氧化成硝酸、硫酸而随雨水排掉[19]。

室内研究表明优质TiO2可以达到对NOx200m3/m2·day和对游离有机物(VOC)60m3/m2·day的净化效率[20]。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研究了纳米TiO2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应用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耐久性,还进一步评价了当路面受到油污、尘土以及除冰盐的影响时减污能力的下降趋势,研究表明路表污染物能使材料光催化性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油污的影响程度最大[21]。在荷兰和比利时,都开发出了添加光催化剂的混凝土砖,铺设在路面上可有效降解汽车尾气的污染[22]。

在意大利米兰用光催化剂与水泥的混合浆料涂覆了一条7000m2的马路,检测表明对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去除效率可达60%,长期使用后测定路面对氮氧化物的降解效率仍可达到20%以上。日本仙台使用喷洒技术在沥青路面喷洒纳米二氧化钛,由于路面形式采用的是大孔隙沥青混凝土,应用一段时间后,在路面孔隙力还能保留一部分二氧化钛,因此还能保持一定的光催化性能[23]。

目前,国内对光催化材料在道路上的应用也进行了少量研究。东南大学钱春香等人将纳米TiO2水溶液喷涂在水泥混凝土表面,实现了在水泥路面负载光催化剂。2005年3月在南京长江三桥桥北收费站广场铺设了6000 m2的光催化试验路,试验结果显示该路段对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有明显的消除作用。他们还对比研究了负载型纳米TiO2 应用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和水泥混凝土表面对氮氧化物的降解作用,得出水泥混凝土负载的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光催化功能,而沥青混合料由于TiO2不易渗透到混凝土内部,且沥青混凝土颜色较深,故光催化功能较差[18] [24]。东北林业大学陈萌等通过硅烷偶联剂改性TiO2制备了纳米光催化剂溶液,然后应用到大孔隙沥青混凝土结构表面,可实现降解汽车尾气污染物的目的[25]。

3.存在问题与展望

在道路表面应用纳米光催化材料由于其所具有的诱人的环保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成为路面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内外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在道路上应用光催化材料能有效降解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但在研究与应用中,仍有诸多问题需要克服:

3.1光催化材料在路面上的应用形式

材料研究分析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建筑;材料;分析;用途

房地产建筑施工材料指房地产结构物中使用的各种材料及制品。房地产建筑施工材料是房屋建筑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分析列举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有以下6类。

1房地产中常用的岩石

建筑上所说的岩石有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安山岩等。花岗岩强度高,但不抗火。玄武岩常用作高强混凝土的骨料,也用其铺筑道路的路面,也是制造石棉的原材料。石灰岩是房地产中用量最大的岩石。其块石可作基础、墙身、阶石及路面等,其碎石是常用的混凝土骨料。大理岩是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或白云石,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类。

2气硬性胶凝材料

2.1建筑石膏

建筑石膏是以β型半水石膏为主要成分,不预加任何外加剂的粉状胶结料,主要用于制作石膏制品。建筑石膏色白,杂质含量很少,粒度很细,亦称模型石膏,是制作装饰制品的主要原料。

2.2高强石膏

石膏结晶良好,晶粒坚实、粗大,因而比表面积较小,需水量约为35~45%,所以此石膏硬化后具有较高密实度和强度。高强石膏适用于强度要求较高的抹灰工程、装饰制品和石膏板。掺入防水剂,可用于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加入有机材料,如聚乙烯醇水溶液、聚醋酸乙烯乳液等,可配成黏结剂,其特点是无收缩。

2.3粉刷石膏

是由β型半水石膏和其它石膏相(硬石膏或煅烧黏土质石膏)、各种外加剂(木质磺酸钙、柠檬酸、酒石酸等缓凝剂)及附加材料(石灰、烧黏土、氧化铁红等)所组成的一种新型抹灰材料。粉刷石膏具有表面坚硬、光滑细腻、不起灰的优点,还可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提高舒适度的功能。

3混凝土

3.1混凝土成分

由胶凝材料、水和粗、细骨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拌制成拌合物,经一定时间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它是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胜建筑、给水与排水工程、水利工程以及地下工程、国防建设等。混凝土也是房地产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

3.2混凝土分类

混凝土照混凝土的结构分类,可分为普通结构混凝土、细粒混凝土、大孔混凝土、多孔混凝土等不同类别。

4砂浆

砌筑砂浆尽量采用低强度等级水泥和砌筑水泥,对于一些特殊用途如用于结构加固、修补裂缝,应采用膨胀水泥。砌筑砂浆用砂应符合混凝土用砂的技术性质要求。为改善砂浆的和易性和节约水泥,还常在砂浆中掺入适量的石灰或粘土膏,加入皂化松香、微沫剂、纸浆废液,以及粉煤灰、火山灰质混合材、高炉矿渣等。砂浆的强度等级一般按工程设计要求确定,也可根据经验确定:如办公楼、教学楼及多层商店多采用M2.5~M10砂浆。

5墙体材料

5.1砌墙砖

砌墙砖按孔洞率分为:实心砖(普通砖,孔洞率〈15%〉、多孔砖(孔洞率≥15%,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空心砖(孔洞率≥15%,孔的尺寸大而数量少)。按制造工艺分为:烧结砖、蒸养(压)砖、免烧(蒸)砖。

5.2烧结砖

5.2.1烧结普通砖

普通砖根据尺寸偏差、外观质量、泛霜和石灰爆裂分为优等品(A)、一等品(B)、合格品(C)三个产品等级。烧结多孔砖孔洞率在15%以上,表观密度为1400kg/m3左右。

5.2.2实心灰砂砖

实心灰砂砖的规格尺寸与烧结普通砖相同,其表观密度为1800~1900kg/m3,导热系数约为0.61W/m・K。国家标准《蒸压灰砂砖》(GB11945-1999)规定,按砖的尺寸偏差、外观质量、强度及抗冻性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按砖浸水24h后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分为MU25、MU20、MU15、MU10四个等级。MU25、MU20、MU15的砖可用于基础及其它建筑;MU10的砖仅可用于防潮层以上的建筑。

5.2.3粉煤灰砖

粉煤灰砖是以粉煤灰、石灰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石膏和骨料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常压或高压蒸汽养护而成。可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墙体和基础,使用于基础或易受冻融和干湿交替作用的建筑部位必须使用一等品或优等品。粉煤灰砖不得用于长期受热(200℃以上),受急冷、急热和有酸性介质侵蚀的建筑部位。

6常用建筑钢材

建筑钢材有钢结构用型钢、钢板和钢管,以及钢筋混凝土用的钢筋和钢丝。钢材材质均匀,性能可靠,强度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韧性,能承受较大的冲击荷载和振动荷载,可焊接、铆接、螺栓连接,便于装配。由各种型材组成的钢结构,安全性大,自重轻,适用于重型工业厂房、大跨结构、可移动结构,及高耸结构与高层建筑等。但钢材也存在易锈蚀,维护费用大,耐火性差的缺点。

6.1热轧钢筋

热轧钢筋是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钢材品种之一,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配筋。I级钢筋是用Q235碳素结构钢轧制而成的光圆钢筋,Ⅱ、Ⅲ级钢筋用低合金钢镇静钢和半镇静钢轧制,Ⅳ级钢筋用中碳低合金钢镇静钢轧制而成。I、Ⅱ、Ⅲ可用作非预应力钢筋,Ⅳ用作预应力钢筋;冷拉Ⅱ、Ⅲ级可用作预应力钢筋;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Ⅱ、Ⅲ级钢筋;箍筋宜采用I、Ⅱ钢筋。

6.2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

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指用热轧中碳低合金钢筋经淬火、回火调质处理的钢筋。通常有直径为6、8.2、10mm的三种规格,抗拉强度σb≥1500MPa,屈服点σ0.2≥1350MPa,伸长率δ10≥6%。热处理钢筋在预应力结构中使用,具有与混凝土粘结性能好,应力松弛率低,施工方便等优点。

6.3冷拔低碳钢丝

用直径6.5或8mm的碳素结构钢热轧盘条,在常温下经冷拔工艺拔制而成的直径为3、4或5mm的圆截面钢丝,称为冷拔低碳钢丝。

建筑用冷拔低碳钢丝按力学性能分为甲、乙两级。甲级钢丝主要用于小型预应力构件;乙级钢丝一般用于焊接或绑扎骨架、网片或箍筋。

6.4预应力钢丝、刻痕钢丝和刚绞线

以优质高碳钢圆盘条经等温淬火并拔制而成。预应力钢丝的直径为2.5~5mm,抗拉强度为1500~1900MPa。

6.5型钢

材料研究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埋地管道;竹塑复合材料;ANSYS;实验与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U1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076-03

1 概述

竹塑复合材料管道是具有优越的物理力学性能的新材料,也是目前用途最多的纤维增强材料之一[1]。竹塑复合材料管道不仅价格低廉,更主要是竹资源十分丰富,环保天然、无污染,从而又具有社会价值。竹塑复合材料管道主要开发应用于低压输水工程,特别是在渠灌区推广低压竹塑复合材料管道输水技术,可以大量取代钢、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管道[2]。

根据埋设于地下的圆形管道参数,管道结构与土的刚度比可按下式确定[3]

λ小于1时管道属于柔性管。常用的低压管道输水系统均为薄壁管道,壁厚不大于50mm;管道最大半径在200mm左右;Ep=1.2×103Mpa;Es=8Mpa。λ远小于1,因此本文讨论的塑复合材料管道仅限于柔性管。

2 埋地管道的基本工作原理

2.1 管道与土体的相互作用 埋地柔性管的工作状态分析考虑外荷载与管周的土壤介质与管壳之间变形约束作用,从管、土体系入手,考虑管道与它所埋入的土的共同工作性状[4]。

管道的受力可从两个方面考虑。管内无水压时,在土的竖向作用和地面荷载等影响下,薄壁管道刚度较小,环断面变形较大而呈现扁平的椭圆环;管内有水压时,促使管断面恢复正圆的趋势,可弥补管壁刚度的不足;管周的土体同时也是管道在发生变形的一种介质。管道与管周土壤介质构成了一个异性体的结构体系。

从受力的角度来看,是外荷载土的抗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位移角度来分析,管道断面的变形与受挤压的土体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并存在变形协调的关系。通常主要分析静力荷载的问题,具体包括管道自重;管内流体重量;管内流动的有压流体的静压力(本文讨论低压问题,如水锤作用的压力可不考虑);回填土重量引起的外压力;路面部分的车辆轮压力或地面堆积荷载;管道闭合约束的温度与运行介质的温差在管壁中引起的荷载;管线遇到土壤不均匀沉陷,以及由于施工开挖等其他原因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出现的力;管道在起吊、运输和安装过程中受到的施工作用力;管线转弯处由管内流体压力而产生的纵向冲击力;管内出现真空时的负压力等。

2.2 影响管周压力的因素 管道结构的受力分析,与其他结构最大不同是除了管道自重和管内水压等因素之外,还有作用在管道上的土体荷载,此外各种荷载又直接或间接影响管道周围的土体自身的状态。因此在对管道进行受力分析时,必须考虑到土体、管道的物理、力学性质,埋设、施工方法,以及在整个变形过程中管道与土体之间的影响。

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是土压力分析的重要参数。管道周围的土质和夯实质量可直接影响管周压力。回填土夯实越密实,管体受力越小;松散、管两侧填土沉陷,会增加管道的压力,同时也降低埋地管道侧向的变形约束力。

地面上的荷载是通过土体对管道产生压力,也就是说管道外部压力由土体的自重和地面的荷载叠加面得。土体自重是随管顶复土深度而增加;而地面荷载引起的压力,则是随管道埋深而减少,因此两种压力的叠加效果可选择,优化某一深度处达到最小值。通常为了不使荷载对管道产生过大的压力,要求埋管埋深度一般不小于80cm。图1是一个综合考虑埋深与总荷载的实例。

2.3 低压输水管道的受力 埋地竹塑复合材料管道一般用于低压输水灌溉系统,管道系统的工作压力不超过200kpa,管道最远处出水口压力一般控制在2~3kpa。

有压管道来引起损伤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压力;而无压管道的则是由外部荷载造成破坏。由于地埋式低压输水灌溉管道,在无水时内部是不承压的无压状态,需要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薄壁管承受外压的能力进行分析评价;有水时内压也是远小于外压。因此低压输水管道的受力应以外压为主。

3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参数

埋设在地下的竹塑复合材料管道,可看作是放在弹性介质中的无限长环形柱体,沿管道纵轴线垂直截取一单位长度的环片,作为平面应变问题处理[5,6]。

施工回填土的夯实度达到最大密度的95%时可近似地理想化为直线变形介质。竹塑复合材料管道的材料、地基及回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不同,计算时采用各自的变形模量E、泊松比μ、材料的容重γ等参数。

4 实验分析

实验采用室内模拟土压试验,竹塑复合材料管道的管径D=315mm,δ=23.2mm,长度为1.0m。

将管道放置于1.5×1.5米的铁箱中间,底部铺设3cm垫层。管道两侧选用亚粘土为回填土,按要求进行压实。在上部模拟加压。

在管道内放置位移计,测定指定点的位移。在管道外侧选择有代表性的点沿环向和径向粘贴应变片如图4所示。

采用7V08数值采集系统,测定各指定点的应变,进而推算管道壁的应力变化。

5 分析总结与进一步研究

现将有限元分析计算与实测结果相比较,数据见表2。

计算与试验分析表明,竹塑复合材料管道与同工作的效应,使得管周应力和位移随不同的复土厚度及加载条件发生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变形能力。

对于竹塑复合材料管道,通过提高整个管土系统的刚度,增加回填土的密实度,能提高其承载能力,减小变形。薄壁竹塑复合材料管道能够应用的重要条件是管土系统中土的因素。

本文对埋地薄壁竹塑复合材料管道受力状态分析的假定前提是管道与土均为线弹性、各向同性、均匀性的;同理考虑了管道自重、土压力和地面荷载,管内静水压力和温度应力的影响。而在实际工程中还有流体动压力等参数和条件,应根据具体要求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华毓坤.中国竹材复合材料的发展[J].人造板通讯,2001(10):12-18.

[2]赵仁杰,喻云水.竹材人造板工艺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冼杏娟,冼定国.竹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微观形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汪克来,蔡键.竹塑复合材料材料性能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5,13(2):25-28.

材料研究分析范文6

关键词:竹帘胶合板;竹集成材;重组材;荷载-位移曲线

在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绿色、生态、环保、低碳的新型建筑结构材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现代房屋建设材料中,竹、木都是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但是我国木材比较稀缺,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与木材相比,我国竹资源十分的丰富,产量和品质均位于世界首位。竹子的成材速度相比于树木快了许多,属于生长周期短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具有相当大的种植开发利用价值。竹子是自然界中效能最高的可再生材料。竹材的比强度远高于普通木材和普通钢材。所以,竹材具备成为工程结构建筑材料的先天条件,如果将其开发成合理的建筑用材,就能够充分的发挥竹材的性能,为充分利用丰富的竹资源提供合理有效的途径。本文进一步对相关竹质工程材料的加工工艺与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分析。

1 现代竹质工程材料的工艺与用途

竹材人造板是以竹子作为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处理,根据一定要求而加工成不同形状的单元w,然后涂胶烘干后组合成竹材板坯,板坯最后再按一定要求胶合而成的一种人造板材。竹材人造板的主要优点就是它合理的改变了竹子的材质不均匀、各向异性和容易干裂等缺点,使之成为一种不易遭受虫蛀、不易发生霉变和尺寸稳定性良好的理想的建筑材料。可用于建筑结构构件的竹材产品有竹帘胶合板、竹集成材、重组竹材等。

1.1 竹帘胶合板

竹帘胶合板是以我国资源丰富的毛竹为原料,将原竹弦向剖切成一定厚宽竹蔑,通过细棉线或麻线将竹蔑连接成长方形的竹帘,使之作为构成单元,竹帘单元以纵横交错的方式组坯,施加具有优良耐水、耐气性的中温固化树脂胶粘剂,通过浸胶热压形成的结构板材。作为建筑结构材料可应用于楼、地面及墙体结构材料。

参考国标《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中抗弯强度的测定。抗弯强度试样尺寸:长度为300mm,宽度50mm(士0.5mm),宽度为10mm,跨长为240mm。采用三点弯曲加载,得到人造板的抗弯荷载-变形曲线如图1所示。整个曲线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线性阶段、非线性阶段和破坏阶段。找出线性阶段的终点的荷载,再根据此时的跨距、试样的尺寸就可计算出竹帘层压板的比例极限应力。

竹帘胶合板的抗弯试验中,发现破坏形式是拉伸破坏,如图2所示。由于竹材的抗拉强度远远高于抗压强度,当施加的弯矩达到某一值时,试样的受压侧所受的压应力达到抗压强度而发生破坏。此时中性轴向受拉一侧移动,当继续加大弯矩后,拉伸侧也会达到试样的抗拉强度而发生断裂。由此,试样最终完全破坏。由于其良好的受载能力,破坏时间长,破坏发生时的竖向位移较大。所以竹帘胶合板在楼或地面的受弯构件设计中,可以考虑以挠度或截面刚度作为控制指标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竹帘胶合板的特性。

1.2 竹集成材

竹集成材是将一定规格的竹蔑,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加工和化学处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利用胶粘剂或者竹材自身结合力的作用,胶合热处理而制成的一定规格的板材和型材。用于建筑结构构件可作为梁、柱、承重墙、单向板等。因为在轴向力作用下竹集成材的应力应变的线性关系与竹材相似,所以按《竹材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进行测定竹集成材的弹性模量、抗拉和抗压强度;其中国内暂时没有竹集成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剪强度的测定标准,所以试验参照日本《结构用单板层积材标准》。其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见表1。

试件在轴心受拉状态下大部分区段都近似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并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流幅,其破坏是一种塑性破坏,荷载与拉应变的关系见图3。在轴心受压状态下,试件的应力-应变曲线由线性阶段转为非线性阶段时,有较大的变形增幅,表现出较好的延性,荷载与变形的关系见图4。竹集成材抗剪破坏时延性很好,其在达到极限荷载时试件未发生瞬间破坏,故是一种塑性破坏。因此竹集成材构件之间的连接比较适合采用铰接或者刚接。

1.3 重组竹材

重组竹,是一种将竹材的低质材重新组织并加以强化成型的一种竹质新材料,也就是将竹材加工成横向不断裂、纵向松散而交错相连的竹篾、竹丝或碾碎成竹丝束。经干燥后浸胶,再干燥到要求含水率,然后组坯,经高温高压热固化而成的板状或其他形状的竹质人造复合材料。对重组竹简支梁试件(105mm×160mm×1870mm)进行抗弯试验,其L/4处和跨中处位移随荷载的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

从重组竹简支梁构件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中可以看出,重组竹简支梁在整个加载过程中,荷载与位移近似呈线性关系,在相同的位移中,1/4部位处的荷载大于跨中的荷载。梁底部竹纤维受拉断裂破坏,瞬间发生断裂,随后,在竹材的裂缝顶部水平方向发生剥离式撕裂破坏,承载力急剧下降,对应挠度限值(L/250)的荷载值为极限荷载的23%,所以在受弯构件设计中,可以考虑以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结构设计(挠度限值)。根据重组竹的特性,其可用作工程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家具用材等,经过模压还有各种其他的特殊用途。

2 结束语

竹质工程材料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绿色环保的新型工程材料。作为现代竹质工程材料构件,试验结果表明其破坏时竖向变形较大,也就是具有良好的延性。故其设计荷载是由截面刚度控制的,如果按照现行规范的挠度限值进行设计,竹质材料的强度将不能充分利用。因此建议适当放宽挠度限值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利用程度。不断完善地竹材人造板加工技术和重组材加工技术,为竹材从天然传统建筑材料向现代建筑材料转变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为现代竹结构房屋的设计和应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洋,张齐生,蒋身学,等.现代竹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其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前景[J].建筑技术,2011,42(5).

[2]苏毅,宗生京,徐丹,等.竹集成材简支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