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1
关键词 科技创新农业大学TIA计划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保持强大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无疑是摆在各大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针对这一课题,笔者以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TIA计划为例深入分析科技竞赛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的同时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的措施。
一、科技竞赛在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培养中的作用
(一)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上依旧侧重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对理论的“学”,可以说仍是一种传统的“灌输”方式,即便是有较多的实习、实验等动手过程也是在老师的“模板”作用下完成的。这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将其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自己在学习中激发的创新想法运用到“实战”中。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便是为改变该状况而产生的,大学生TIA计划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的简称,是专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一种项目资助计划,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研究工作。TIA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措施。
TIA计划的宗旨是充分利用烟草学院的特色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发挥教师和科研人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大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学术氛围。烟草学院在近两年的TIA计划中收获颇丰,完好的彰显了其举办的宗旨与目的。期间共有57件作品参赛,作品涉及农学、理工、化学等方面;338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35位烟草学院教授、讲师参与各个项目的研究与指导,规模之大、涉及之广实属罕见,在计划实施中实现大学生TIA计划与导师制的有机结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课题的立项、组建创新团队,引导学生确定项目的研究工作,安排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组的业务学习、学术讨论及其它相关学术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近两年学生作品都在突出了新方法、新技术或者新思路的同时凸显出创新性和独持性,例如《烟草根基优势细菌的筛选与鉴定》在利用菌类培养分离技术鉴定出优势菌种后进一步对利用优势菌制造菌肥来试图逐步替代普通化肥而进行了尝试,以期望去改变普通化肥的过度施用对土壤造成的不良影响。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TIA计划项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研究类型可以是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但是无论哪种类型均要求由项目团队独立去完成,且在项目实施中还要进行中期汇报以及最终的结题答辩。这些均需要项目参与者亲自动手去完成每个实验以及调查环节,样品的采取收集、仪器的使用、药剂的制取、汇报以及论文的创作、汇报PPT的制作等都来不得半点虚假,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用心、用手去完成。也就是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的亲手操作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促进学生的沟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TIA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课题组为单位,每个课题组一般由3--5人组成。一个课题组便是一个团队,在为完成同一个课题过程中,参与者彼此要进行沟通、分工、合作,对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磨砺学生的毅力和心理素质。
TIA计划项目研究期限原则上为1-2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科技竞赛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之后分析问题并设计实验去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中又会有新的问题等待解决。这是一个磨砺人的意志力与心理素质的长期过程。同时科技竞赛题目通常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要求参赛的大学生能综合运用多门相关课程的知识,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去涉猎或者深入研究其他学科的知识,多参阅各种文献资料。
二、烟草学院大学生TIA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身认识不够。
学院设置TIA计划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项目里大学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然而,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对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认识却不够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目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的功利思想突出,将获得的奖励作为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追求;第二,缺乏实现创新的意志素质,学生参与时热情高的多,长期坚持的少,经受不了挫折、耐不住寂寞、不能全身心静下来做学问搞研究。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不够强,喜欢单干,图一时热情,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挫折或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时,很多学生不愿意继续坚持或者直接放弃创新活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影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健康、持续开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学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投入了足够的活动经费,每届科研创新方面的固定投入均为10万元,再加上相关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于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是有保证的。物质保障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无法得到使课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场所以及仪器设施,经常会出现课题小组在使用仪器问题上发上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甚至打击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
三、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自身的建设。
学校在专门指派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指导的同时,更要尽力克服资金不足、人手缺乏等因素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此同时利用企事业合作单位等具备的有利条件为大学生展示自身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从而实现政府、校、企业、学生本身的互赢。学校还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科研平台,进行广泛的科普教育与宣传,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大学科的互补优势;同时还要聘请校内外教授、专家作学术报告和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交流,进行学术讨论。
(二)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我们要加强对科技创新内涵的宣传,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课外活动)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的承担功能和所起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四、结语
努力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改进科技创新模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田养利.独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丰十会科学版),2011,(8):126-127.
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D9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38(2015)06-0109-04
一、国际经济法课程概述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相互之间国际(跨国)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内法和国际法的边缘性综合体,是法学的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各大法学院校都普遍将国际经济法作为法学专业领域课程中的必修课来开设。国际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法律类别,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国际经济法是一门交叉或综合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等相邻学科,既涉及国际法、又涉及国内法。它的学科体系包括国际贸易法学、国际投资法学、国际货币金融法学、国际税收法学、国际海商法学、国际经济组织法学等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而且,国际经济法包含多种法律规范,包括调整私人国际经济交往的民商法规范、国家政府管理对外经济交往的规范、调整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
(二)国际经济法具有典型的涉外性
国际经济法以国际经济关系,即个人、法人、国家与国际组织由于从事跨越国境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为调整对象。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还包括国际民间商务惯例和各国国内的涉外经济法规。因此,国际经济法无论是其主体、调整对象还是法律渊源等都具有典型的涉外性。
(三)国际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因为国际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对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和学习必须把法律和经济密切结合起来,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学好国际经济法须以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贸易基本实务操作为前提。以国际经济法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法律制度为例,要学习这部分知识就必须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包括合同的洽商和订立、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及保险、国际货款的收付等。只有熟悉这些实务环节,才能更好地从法律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基于以上特点、较之于其他部门法的授课,我们若想在国际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上获得良好效果就必须对教师、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一,要求国际经济法的授课老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不仅熟悉我国的国内法,还要对国际经贸等方面的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等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熟悉国际经贸实务;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第二,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基于国际经济法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要求高校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安排授课课时以及开课时间。第三,在学生方面,学好这门课除了要求学生具备法科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还要先学好国内法,在积累一定国内法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外语基础。
二、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教学的不足和困境
目前中国高校不少专业普遍处于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境。要解决这种就业结构性矛盾,今后国家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和本科院校相比,我国的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一直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己任。高职院校的法学类人才的培养也应服务于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较高的处理国际经济纠纷的素质,重点关注提高学生的国际经济法学理论水平和解决国际经济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交往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经济法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十四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高职院校开设这一课程对于完善法学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国际法学的职业能力以及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在国际经济法授课方面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授课普遍采用讲授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方法单一。俗称的“填鸭式”教学较为常见。即便现在很多高校已经逐步完善和更新了教学设备、教师也逐渐将电教引入课堂,但是单纯通过PPT等教学工具的推广和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相较于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国内部门法,学生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正确认识。特别是由于国际经济法案例较复杂、能引入课堂讲解的案例较少,很多知识点离日常生活较远、难度较大,因此学生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第三,由于老师的单向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长期存在,课堂气氛普遍比较沉闷,缺乏师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理想。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且完全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很多老师往往是讲满整堂课时间,很辛苦。而另一方面学生又很消极地去接受知识,没有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最终导致学生通常应付完考试就把所学知识忘记了,理论知识非但没有真正掌握,实践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无从谈起。结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下称我院)国际经济法教学的实践经验,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的授课基本都是使用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由于针对的教学对象是本科法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更偏重理论知识,案例和实务操作等内容在教材中则较少。二是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现在高校的国际经济法授课老师大多是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国际法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而且绝大多数是从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学校到学校”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导致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实务经验,教师对国际经贸实务操作缺乏了解。而且,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缺乏求“新”和求“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和改变教学方法无法很好地因材施教。三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分数普遍不高,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学习自觉性均较差。这也给国际经济法这门专业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四是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在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时,偶有出现开设时间过早的问题。有些高校会在低年级学生还没学过国内诉讼法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这给老师的讲授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专门的法学类高职院校中专业设置较细,但在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时往往缺乏对教学对象、人才培养目标、课时设置和授课模式等进行深入比较研究,未能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进行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不同法学专业在开设国际经济法课程时,课时相同、教学模式相同、教学重点也相同等问题。
三、在创新和求“变”中走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的教学困境
要解决高职院校国际经济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和困惑,我们关键是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在努力创新和求“变”中寻求发展和突破。
(一)了解学生,根据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在专门的法学高职院校,专业都划分的很细。以我院为例,我们就设置有贸易法律、涉外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法律实务专业。这些专业都将国际经济法列为必修课程。此外,司法警察专业、刑事执行等法律类专业,为了完善法学知识体系和实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目标,也有必要将国际经济法列为必修或选修课程。但是针对不同的专业,由于教学目标和对象不同,我们必须在课时数的安排上加以区分。例如:贸易法律专业由于具有较强涉外性,因此需将国际经济法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一般都开设80个以上课时。而司法警察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国际经济法课程可开设为选修课、安排20或40个课时。而且司法警察专业不要求对国际经济法有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之课时有限,我们还可以考虑以讲座等较灵活方式来进行讲授。而做到这些则需要我们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每个专业做细致深入的调研、收集教师意见、合理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
(二)明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经济法课程,改变学生认为国际经济法不重要、不实用等错误心态。通过设置教学重点、选用教学方法等途径将课程内容“化难为简”、贴近生活,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口头的表述,更要在教学内容上抓住国际经济法课程和我们日常生活的连接点,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是和我们今后的就业密切相关的,是有用的而且是有趣的。以广西为例,我们既沿海又沿边,毗邻东南亚,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桥头堡、前沿阵地,我们的毕业生大多都会留在本地区就业。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国际贸易法这一部分。尤其是广西和东盟国家海陆相通、拥有天然优良港口,因此要尤其突出国际商贸合同谈判签订、国际贸易支付、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运保险等章节的讲授。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点提升学生在这些领域的职业能力。此外,基于近些年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直接投资的增多,国际经济法课程中的国际投资法部分也可作为授课的重点。而国际金融法等内容,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我们可以相对缩短这部分的课时、采用更灵活的授课方法。总而言之,国际经济法课程要和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和学生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和用人单位需求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做到重点层次分明,不同章节教学方法区分有别,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三)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在高校领导层面首先要端正对国际经济法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在高职院校,不少教师和领导依然存有“国际经济法无用”的想法,这种态度会导致对这门学科教师队伍建设的忽视。另一方面,从教师本身而言,应该积极主动地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实务操作能力;避免工作惰性,通过进修、学术会议、律师实务等途径,及时更新学科知识、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另外,针对目前国际经济法教材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照本宣科,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主动完善案例素材、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深入了解学生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引入案例实训教学方法,提高国际经济法教学质量
以我院为例,目前我院各系都已基本建立实训室,很多学科的实训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法律类专业方面就专门开设有律师执业技能实训课程、刑事法综合实训课程、行政执法与行政诉讼综合实训课程和司法警察警务训练课程。其中学院专门为律师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设置了108个课时。这门课主要针对高职律师助理专业的学生。整个授课过程包含学生模拟操作环节、评价与总结环节以及“诊所式”实训环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要领归纳法、课堂演示法和实战观摩法。模拟操作环节包括书面设计、单项模拟、综合模拟等内容,由教师选定案例资料,学生按律师办案要求设计、制作各类法律文件,并分别扮演各类角色,直接进行案件办理的模拟操作。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律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和律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学生未来从事律师职业打下实战基础。经过多年的实践,该实训课已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深受学生的喜爱。相对而言,国际经济法课程和其他课程颇多相通之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传统讲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将实训教学方法借鉴到国际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备课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门课的特点,切勿照本宣科。首先,专门针对国际经济法开设一门单独的实训课程并不现实。毕竟受到高职院校三年学制、教学层次较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们只能将实训环节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其次,国际经济法是由多个部门法组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构成较为复杂。其中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等又相对独立。因此,它很难像刑法、诉讼法等学科,通过一两个案件的实训教学就能把课程所学的大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综合的职业能力培训。再次,国际经济法中的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有些理论方面的内容也较为高深、操作性较弱,如国际金融法。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国际经济法内容都适合作为实训教学的素材。而且相较于国内法,国际经济法适用于实训教学的案例素材也较少。因此要对这门课开展实训,需要教师对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程安排等方面做更深入的研究和计划。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开展国际经济法的实训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国际经济法课程的实训依旧离不开案例教学。传统教学中,我们主要是依靠老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案例,或者通过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来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虽然这些教学方法的效果有限,但这些传统方法依旧是我们国际经济法实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为弥补传统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如学生参与度低等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引入情景教学、分组讨论教学等形式(尤其是针对部分实践性较强的章节)。以国际贸易法部分为例,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将国际贸易法涉及的主要环节(贸易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内容、合同履行、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支付、贸易争议解决等)都串联起来,专门设置几个课时来开展实训。在实训前先给学生设置情境,分配角色和任务,提前预习和准备。在实训过程中,让学生主导整个实训环节。教师通过提问、评论或点评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突出重点和回归重点。最后,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改变教学方法、引入实训教学法之外,我们还要将实训教学环节学生的表现、参与度实实在在反映和落实到学生的学科成绩中。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科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考试卷面成绩两部分构成。如果开设实训环节,建议高职院校应当把实训环节的成绩纳入为学科成绩评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考虑将实训成绩和平时成绩、考试卷面成绩独立设置,三部分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学科最终成绩。而且,要将实训环节的成绩评定和培养目标、要求等结合起来,成绩评定标准要客观、规范。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入研究、设计实训教学环节的同时,还要谨慎制定和落实科学、客观的成绩评定标准。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实训环节的作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冰.实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以国际法学科教学为视角[J].海峡法学,2014(3):110-115.
[2]王腊梅.国际经济法教学模式重构和拓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4(9月下):226-226.
[3]王腊梅,李旭鹏,张真真.多元法律文化下国际经济法教学刍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62-63.
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3
关键词: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实践与研究
一、选题依据
2010年9月,资阳市各中学全面使用课改新教材。然而,从前阶段的试点情况看,有些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从教师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问题上。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二期课改背景下的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实
践与研究”的课题,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以单元计划的形式进行系统的整理,为教学制订规范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来全面落实课改精神。
二、理论综述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新世纪的全面教育,是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的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学生看做是学习活动和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活动式”教学吸收了现代西方活动理论精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研究发现,心理不是别的而是活动的特殊形式。赞可夫的发展理论直接将能力看做是活动的结果,“活动式”教学就是要以活动为引发学习兴趣的契机,以活动为撬动能力发展的
杠杆,宗旨是面向全体,全员活动,主动活动。
三、研究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体育课堂。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学校体育有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资料。②行动研究法:包括搜集数据、制订将带来预期变化的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然后在课堂上观察计划执行的效果。它“包括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经常会反复循环发生:即计划、行动、观察、反馈。③案例研究法。在具体实施阶段以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滚动式推进,采取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每班选择少数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课堂教学中以完善教与学的方式为突破口的实践研究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技能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精讲多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体现课堂教学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思想。教师围绕“学”而教,设计场景丰富的练习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并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比教师单纯讲解、示范、反复操练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2)课堂教学中以周密的单元计划为蓝图的实践研究
富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必须拥有学科和课程的必备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并做出合理的决定。因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那就不能单独地只进行一堂课的研究,而应该站在单元教学的层面上,从整体出发,先进行单元教材的分析,再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
(3)课堂教学中以“有效”为标志的实践研究
同课异构、有效学习,就是指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在有效学习策略的指导下,能够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以达到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目的。
四、改进与展望
经过两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新的认识,实验深化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锻炼了教师队伍,锤炼了教师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如何利用课堂上生成的动态资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还需进一步研究,教师的教学机智还需进一步提高。
1.如何利用学生课堂中生成的资源进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组织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单元教学实践中,我们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自还给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提出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或答案。这些问题和答案有时会促进和推动课堂教学朝深处发展,有时也干扰了教师正常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程序。要想避免对课堂的失控,就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调控课堂的能力和更精湛的教学机智与组织艺术。
2.对合作学习有效度的反思
我们认识到,在教学中合理实施合作探究学习,应深刻理解合作的意义,不能把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形成的一种点缀,或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变革呈现给大家,而应有其本质的“合作”。(1)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价值。(2)对“合作”应有适度控制。有些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讨论,有的教师则漫无边际地让学生说下去,浪费了大量时间。因此,如何切实组织好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升合作的质量是我们值得反思的又一个问题。
3.活动教学要与传授教学有机结合
活动式和传授式是教学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两种教学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需要寻求两种教育思想的融合,虽然活动教学的概念是针对传授教学的弊端提出来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它们各自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努力探索两种教学形式各自的功能及其运用范围,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4
作为化学教师,该如何设计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开展有效的实验预习
以前的实验也要求学生预习,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指导,学生的预习仅停留在对课本的简单浏览上,没有深入地探索和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新课程实施以来,先让学生对实验进行一番“理论与实践”探索,做到了如指掌,并设计出自己行之有效的预习报告。根据实验要求和目的的不同,实验预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内容:1、对相关旧知识的复习;2、对实验自主探索;3、书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使实验的程序、关键环节、细节之处一目了然。
二、开展有效的实验课堂教学
实践证明,每次实验课前先不急于动手实验,而是先展示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陈述自己准备怎么做实验,还有哪些疑惑需探索,有哪些创新的设计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效果会更好。教师只做必要的点评和补充,尤其要关注实验创新,看学生有无新的想法,如果有,可以让大家一起来探讨其创新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与原实验相比新方案的优劣等。对于可行的创新和探究,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动手实验。如果存在缺陷,甚至不可能完成时,可以通过讨论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说明。如果放开手来,大胆让学生实验,学生的实验和创新积极性都会被带动起来。
三、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的过程中来
以前的实验准备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到了课堂上,学生对一些实验用品很陌生,操作起来不很熟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参与到实验的准备中来。最好每次让一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成员来实验室准备实验,采用轮换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验室准备实验,另外有创新实验的学生可自行准备所需的其他实验用品,以备上课探究实验之用。这样,教师就在课前紧紧地抓住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造机会使学生多做实验
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5
调查研究法虽然在操作方式上多种多样,大致程序也会有所侧重,但基本上都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调研对象的确定
根据设计课题的性质、目的、任务,确定调研的对象、调查地点,选择合适的调研类型和方法。
(二)调研计划的制定
1.确定采用的调查方法。通常情况下,调查的方法依据课题中所要收集资料的种类而定。反应场地形态及尺度关系方面的资料可用测量法;反应行为活动方面的资料可用观察、对比法;反应人们态度方面的资料采用询对象询问、与人访谈类的问卷式调查法。一些简单课题采用上述一种调查方法即可,而相对复杂的课题,则需要同时采用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来完成调研。
2.筛选重点调查项目。首先,从宏观上整体分类,确定调查的具体项目,筛选出有重要价值的项目,逐层深入分析,以便于将所获得的资料系统化。
3.拟定调查进度计划。
(三)调研内容的制定及工具的确定
根据调研计划制定相关项目的表格或问卷,方便信息的记录及统计,以保证调研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四)调研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的调研信息进行系统化的统计、整理、分析,从而便于科学性地找出问题,得出结论。
(五)调研报告的撰写
对通过调研时发现的问题做出详细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景观设计课题调研环节介入的成果
以《景观设计课题I——街边绿地》课程为例。课题正式开始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主要通过网上搜索和现场勘查、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选址场地的历史以及周围的景观进行细致深入地调研。调研内容包括选址场地所在市区的特点、场地的历史、场地周围景观现状、市民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期望。然后,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成文字资料或者图形资料的形式。其操作流程如下。
(一)调研范围
调研的区域位于武汉市江岸区黎黄陂路和兰陵路之间的某路段。这一带曾为俄租界,街道较窄,且街道两旁老房子属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立面装饰用材较有特色,在武汉并不多见,颇具保留价值。
(二)调研方式
场地测量、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三)调研思路
网上获取资料实地测量调研问卷调查、访谈调查。
(四)调研成果归纳
对现场调研回来后,组织同学们对调研结果分组进行PPT汇报,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综合优化调研结果,将优秀报告集中展示于教室墙面,再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设计方案构思。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到本案——“街边绿地”属于袖珍公园的其中一种形式,是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它们常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直接为当地居民服务。学生根据调研结果,整理出一系列设计的相关条件和数据,形成更为完善的设计任务书,再依据新的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在这种模式下做的方案会更切合实际情况,更具说服力。有了调研环节的介入,设计方案的前期工作会更为系统、细致,学生在正式进入方案设计阶段也更加游刃有余。
三、结语
经济学科研课题范文6
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数学精神;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从事有明确数学目的的活动,获得的一种感性认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
一、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
学者史宁中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操作中磨炼。”
课堂上人人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化难为易,缩短掌握计算法则的过程,特别是可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地投入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中,增强计算的自觉性。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数学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水平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直观演示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演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方面,使形象直观及时地向抽象概括方面转化,使学生获得清晰的数学概念,正确理解规则,也让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
二、从生活经验中积累提升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并不是入学后才接触数学,
也不仅仅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才接触数学。
教师应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经验,通过对教材
的创造性加工、设计,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真正让学生经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数学教学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在比较差异中内化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
一堂平常的课肯定是让学生观察数据推导出公式再进行针对性地练习强化,但明智的老师却不会这么做,而是把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对公式的理解方法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活动,引发激烈争论,从而让学生逐步理解内化计算公式,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活动才是最有意义的。把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促进学生的认识从模糊趋向清晰,从形象趋向抽
象,内化数学活动经验。
四、在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迁移经验
解决学生用好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问题,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总体了解。教材有着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联系紧密。同样,数学活动经验也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应找准新旧数学知识活动的结合点,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迁移基本数学活动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