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热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科研热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科研热点

医学科研热点范文1

    1转化医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质量的影响

    当前我国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培养模式缺陷、培养动机不纯导致培养要求偏颇、培养方式僵化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以及培养师资不足导致培养素质低下等现状[1]。以基础医学为主的学院式研究和以临床医学为主的临床研究共同构成了现有的医学研究格局,二者发展的速度不协调、方向不对称、缺乏合作,导致二者之间形成了“鸿沟”。

    我国八年制教育一定程度受两方面现象的影响,一方面,从事基础学习或研究人员着眼于数的多少、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对于其研究成果是否真正能应用于临床则表现为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临床研究人员由于忙于医疗实践,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也缺乏兴趣,这种缺乏互动交流的现象使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步伐变缓。临床医学八年制更加凸显医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将其按前后期断然分开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兴趣和实际体验,从而难以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果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中找到交汇部分,即实现在有限的时段中扩展学习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基础医学能力,改变原有为发表文章而做科研的动机。

    2以转化医学促进我国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改革

    2.1转化医学模式引导八年制医学生基础、临床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八年制医学生的科研培养模式具有其特殊性,在基础学习阶段,对八年制学生进行科研启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尽早在该阶段向学生渗透临床意识,是转化医学教育的重点教研方向之一。这对将来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医学科学家、发展未来的学术带头人和改进患者治疗方法至关重要。南方医科大学在八年制医学生学习基础课程中,采取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早期接受临床思维的启迪及培养。在相对枯燥乏味的基础医学课程中,很多内容却与当前科学前沿或热点问题密不可分。

    例如,生物化学课程中,向学生渗透当前分子生物学中热门的“基因”专题;在组织胚胎学课程中,涉及到“组织工程”部分;在免疫学和遗传学课程中均提及目前国际最为热点的“干细胞”研究内容。将最新热点问题与基础医学相结合,不仅增加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的认识,并且不再固守已有的教材知识,启发学生根据兴趣寻找更多的课外材料。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等及小组交流沟通,启发学生寻找热点专题中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交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根据科研主题,准确、快速地检索相关英文文献,撰写综述,以加强对科研思维的早期培养[2]。

    2.2以转化医学模式拓展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的创新性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已有10余所高校开始招收八年制医学生,这些高校基本具有附属教学医院。承担八年制教学任务的教师多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临床医生。在此阶段,教师充当了执行转化医学的重要角色。Krajews-ki和Chandawarkar[3]提出,在住院医师教育和培训中,激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设计实验,把他们的发现转化到临床实践中。随着转化医学理念与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制度的结合,教师更多的将引导八年制医学生效仿自身成为科研与临床的有机整体,使得临床八年制的培养更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二级学科的学习过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Schnapp等[4]认为,目前基础领域研究进展向临床转化一直不足且缓慢,为了改善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相互作用和合作,他们创立了肺重症医学的急性肺损伤转化研究训练项目来弥补基础科学和临床研究训练的不足。通过学员选择基础或临床研究训练,辅以其他科目交叉训练。通过对比及分析训练前后学员文章发表率、研究领域合作率、转化焦点文章发表率等发现,经过转化医学研究训练项目培训的学员,其多学科合作、转化医学文章发表数量明显增长。从而得出此种培训项目能够加快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转化,提高对患者救治水平。

    医学生在学习临床二级学科的同时,教师随时可将转化医学的理念引入各系统当中。以呼吸系统为例,对肺癌章节,在学生学习传统的诊断方法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涉及到的新科技。如当前热点之一是利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血清中寻找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实施转化医学策略,进而获得比以往更多、更精确的与癌症有关的分子通路知识和新的分子靶点。

    此外,让学生明确临床的生物样本可以作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宝贵资源,成为转化医学研究最重要的基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临床问题的解决已经不能由单一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把实验室发现的有意义结果转化为能提供临床实际应用的手段,需要有强大的、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设施和平台。加强转化医学领域的培训,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的专业人才可能是未来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趋势。

    3八年制医学教育后续培养的思考

    目前我国转化医学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上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实践上正在成立各个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探索将基础研究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不仅在十年前即提出了转化医学发展路线图和将多个转化性研究项目用于转化型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医学领域支持转化医学的同时,也注重加强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出台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出资改革博士教育,如衣阿华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ClinicianScientistTrainingProgram,CSTP)[5]。

    如果我国在高校构筑转化医学教育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平台,不但有利于培养具有转化医学能力的医学精英,还有利于提高我国当前整体医疗队伍的水平。转化医学倡导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基础与临床密切联合。这种模式可以为当前不同阶段的医学高等教育提供必要的枢纽。只有把基础医学结合于实际临床,才更能体现基础医学对临床的深远影响。同时,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事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转化理念和能力以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才能体现当前高端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当前随着学制越来越长、学历越来越高,基础教学不懂临床、临床又脱离基础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因此在高等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转化医学模式,既能增强基础教学科研人员及学生对临床知识的重视和理解,又为临床师生提供进入实验基地探索基础研究的机会。

医学科研热点范文2

1.1把握创新方向

坚持战斗力唯一的根本标准,充分认清军队医学科技创新对生成和保障战斗力的重要作用。坚持医学科技创新服务官兵、服务部队的正确方向,切实把解决卫勤保障重点难点问题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坚持把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聚焦到完成平战时卫勤保障科研任务上来,坚持在选题上充分结合医院担负的使命任务,充分结合体系部队官兵的实际需求,充分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和科研特色,积极开展军事医学科研,为增强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强化创新意识

在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医疗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大力开展科研攻关,掌握一批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项目,才能在医疗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引领[5]。因此,首先在课题选题时就必须遵循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及实用性等原则,保证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学会查阅中外文献,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

1.3营造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义务,同样也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人人皆要为、人人皆可为。医院要提高全员全程参与科研工作的热情,分层次分类别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科研目标任务。广泛依托科主任、中青年骨干、高学历人才开展院内科研学术讲座,依托科研能手传授创新经验,依托地方高校、军内专家开展统计学、循证医学等科研基本方法的指导[6],开展科研能力培训,不断提高科研技能。完善科研沟通协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1.4打造科研品牌

科技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但科技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申报课题奖项、上,没有做好转化运用、形成品牌效应,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变得暗淡无光。因此,要围绕“科技兴院、技术强院”的建设思路,以“跟进国际前沿技术、开创国内创新技术”为目标,贴近临床需求,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集成创新,搞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做大做强优势学科品牌。

2对策

2.1坚持以建设研究型医院为目标,深化科技工作改革

着力强化全院人员“科技兴院、科技兴医”的意识,坚持把医学科技工作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注重搞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修订完善《科技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对科技工作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重点表彰,对SCI论文实行分层次奖励,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及军事题材科研工作扶持力度;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明确课题资金的使用范围[3],逐个项目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本,控制不合理开支;对课题研究、申报实施统一计划管理,强化全程跟踪、全程评价,确保科研任务有效落实。加强学术活动管理,承办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力度,提高医院学术影响力。

2.2坚持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龙头,加强军事医学科研攻关

坚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指导,紧贴热点地区、应急卫勤作战样式和战斗力维护开展科技创新。以训练相关疾病和战创伤防治、野战救护为突破点,以体能储备、心理素质、野战救护信息平台等服务战斗力因素为重点方向,开展军事特色科学研究,力争形成高质量的军事医学科技成果。院级重点课题立项,设立创新基金[4],鼓励科研骨干积极开展军事卫勤科学研究,对卫勤研究实施政策倾斜,结合医疗“三送”、代职和挂钩帮带等活动,与体系部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进一步搭建军事医学科研合作平台,浓厚科研创新氛围。

2.3坚持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打造学科品牌

以拓展科技研究平台为支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六大基地”(大器官疾病诊疗、疑难危重病救治、地方特色病防治、器官衰竭替代、百岁老年病康复、目的地医疗示范基地),发展“三大学科群”(部队常见病训练伤战创伤救治、特色优势品牌、潜力弱势学科群),重点建设老干部保健、高血压管理、胸痛、腹痛、头痛、肿瘤介入诊疗、甲状腺疾病防治、临床检验“八个中心”。全面实施资源整合,在人才、设备、资金等方面重点倾斜,实现“基地”、“群体”、“中心”品牌的整体提升。

2.4坚持以科技兴院人才强院为方针,培育创新人才

医学科研热点范文3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TM)演化自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TR),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古老的医疗行为,直到21世纪医学研究人员才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及基础研究结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到病人身上,促使了新的临床研究方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转化医学的精确定义目前还在争议中,Wen-Hwa Lee将当今的转化研究定义为将在实验室、诊所、特定人群中的研究发现转化为新的临床工具,应用到临床,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英国全球转化医学中心的Bruce,美国临床决策中心的Linda,意大利Padova大学试验医学部的Mario及美国国立健康中心转化医学分部的Francesco等学者联合给出了转化医学的简化概念:转化医学代表了一种原则,即提高生物科学研究与临床疾病相关的有效性,以及帮助临床研究者通过临床观察证实科学研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

2.转化医学的意义

转化医学是新兴的多学科融合领域,其基本特征是多学科研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它们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实验室到病床,把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和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2B模式),即从实验台到床旁(“B-B”――Bench to Bedside),再从床旁到实验台(Bedside to Bench)。其概念一经提出立即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国内外一些研究的快速发展和重大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转化医学的理念,生物医学的发展及个性化的治疗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化医学的研究。

3.转化医学对护理学发展的启示

3.1开展多学科协作,构建学术团队

随着临床科学的发展和转化医学的出现,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未来研究的热点。临床问题已经不能由单一专业的科学家来完成,需要不同技能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紧密合作,而只有多学科交叉的团队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安全、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护理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实践性学科,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较少。护理跨学科的研究是指全面的调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分享、对护理独特贡献的重视,以及对新定义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学科交叉产生新的增长点,传统的课题通常只是带来数量的增加,创新性课题才能带来质的飞跃。

3.2加强医院与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促进知识转换

巴德年指出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不仅是开展科研工作、提高学科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学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许多院校侧重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而且大部分毕业生都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使得我国的许多大型综合性医院缺乏临床和基础都精通的人才。护理高层次人才脱离临床,不能与临床人员良好沟通,使其不能很好把握研究前沿,不能将知识及研究结果及时准确地应用于临床,形成为研究而研究的局面。由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相对缺乏,临床护士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虽然掌握了极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再加上我国的护理学起步较晚,临床护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科研基础知识、医学统计知识及文献检索技能等科研工作的基础方法,使得我国护理研究的主题涉及面虽比较广但建树较少。因此,加强医院和医学院校的密切合作势在必行。

3.3加强护理的基础研究,推进护理临床与基础的结合

护理学的专业性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医学的进一步完善。然而,由于护理专业起步晚,科学研究基础与医疗相比还很薄弱,护理研究往往侧重于调查、心理护理、经验总结和体会等研究而缺乏基础性的研究,使护理研究难以发表影响力较大的论文,在课题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我国护理科研人员已经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正在努力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护理学也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加强护理基础理论研究,加强与基础研究的联合,推广实验性研究,才能使护理科研具有较高的信度,推动护理医学快速发展。

医学科研热点范文4

(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中国 天津 300070)

【摘 要】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研究依据,对国内外2000-2015年的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论文和

关键词 数量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国内外中东呼吸综合征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 中东呼吸综合征;情报学;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CIE

【Abstract】Sourced from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and SCIE, statist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quantitative distribution of the papers and keywords of the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published from 2000 to 2015 in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Key word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Informatics; 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 SCIE

基金项目:天津医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医学院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改革”(2014KYRM01)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潘鹤婷(1984.10—),女,天津和平人,硕士,201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郭雪梅,女,天津医科大学图书馆,馆员。

0 引言

随着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疫情在韩迅速扩散,犹如SARS般的严重病毒正在亚洲范围内扩散。有无好的方法控制疫情的扩散,以及什么方法可以治愈中东呼吸综合征,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Web of Science的SCIE数据库为研究依据,对2000年至今的中东呼吸综合征论文进行检索,分别从发表文章数量、来源出版物以及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数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研究热点,为相关的专业人员提供深入开展研究工作进行参考。

1 方法

数据来自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策略:主题=中东呼吸综合征;数据来自SCIE。检索策略:TOPIC=(MERS O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AND Year Published=(2000-2015)。通过检索结果分析,得出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出文献57条,SCIE检索出文献379篇。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表文献情况

国内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文章始于2013年,国外有关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文章始于2003年,但是都是从2014年开始研究猛增,具体数据见表1、表2:

2.2 主要来源出版物

经统计,国内57篇文献中,载文量前三出版物为《疾病监测》、《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国际病毒学杂志》总发文量在26篇;国外主要集中在《JOURNAL OF VIROLOGY》、《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EUROSURVEILLANCE》等杂志,5年影响因子最高52.426(《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具体数据见表3、表4。

2.3 主要发表文章集中国家/地区

经统计,国内发表文章主要集中在北京和浙江两地,而国外发表文章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地区以及中国。而对于爆发此次疫情的韩国地区,却少有研究。具体发文量见表5、表6。

2.4 主要发表文章主要涉及学科

经统计,国内发表文章主要涉及学科是综合征、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医疗卫生制度与机构等。国外发表文章主要涉及传染病、病毒学以及微生物学等学科。具体发文量见表7、表8。

3 结论

(1)有关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文章都是在2013年后增长速度较快,在疫情爆发的今年,发文量还处于动态发展的趋势。

(2)通过对出版物及影响因子的统计分析,国内中华类的期刊主要有《中华结合和呼吸杂志》,国外的期刊主要有《JOURNAL OF VIROLOGY》,影响因子4.855。这些发文量较多的刊物可以作为专业研究人员发文的核心刊物。

参考文献

[1]郭雪梅.SCI收录康复医学类全文期刊分布及质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04:120-122.

医学科研热点范文5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2015年,最令我国科技界为之振奋的事情,莫过于屠呦呦女士荣获诺贝尔奖。作为屠呦呦赴瑞典领奖的见证者,在备受鼓舞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医学科学未来发展之路的思考。

屠呦呦女士的工作虽然只是中国科学研究一个点上的突破,但伴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加大和对创新性人才政策的不断优化,我国科技创新必将实现从点到面、从单个领域到一个学科、从单一学科到优势学科群的突破。

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医学科学研究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样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围绕“健康中国”的建设需求,准确把握全球医学科技发展趋势,明确我国医学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发挥自身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药科技创新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细致谋划。

如今,我国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成井喷趋势,给医学界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唯有积极发挥协同攻关力量,充分利用疾病资源丰富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防治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医学研究的优势,造就一批拥有一流创新成果并享有国际知名度的医学专家,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声誉卓著的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一批设施与管理一流并云集杰出人才的医学研究高地,最终提升我国疾病救治与健康管理水平,造福国民健康。

本土创新成果的取得需要时间的积淀,但在国家科技创新洪流滚滚向前和国际合作日益深化的大势下,在中国本土形成高原、高峰式的创新团队,引领科技发展,已成为时代的需求,对国家和民族而言也具有深远意义。

2016年到来之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与同仁凝练医学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在以往工作基础上,力争作出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学原创性科技成果。我也期待,在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机遇期,积极参与医学科学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助力实现我国医学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照峰――

助力C919展翅翱翔

与C919(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结缘,让我收获不小。2011年,我的团队获批承担大飞机第六批新材料研制项目――超细航空玻璃棉。玻璃棉不仅是大飞机的保温隔音材料,也是真空绝热板的芯材原料。5年时间,我们团队把玻璃纤维棉的直径从平均6微米降低到平均2微米,每年降低1微米,玻璃棉的性能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真空绝热板的出口额由2011年的1个亿上升到2015年的8个亿。

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南航”)作为主办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国际真空绝热材料会议,作为大会主席,我感到非常骄傲,这个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是对我国真空绝热板产业和技术的认可。

真空绝热板有两个核心原材料,超细玻璃纤维棉和高阻气隔膜。高阻气隔膜技术掌握在以色列人手里,超细玻璃纤维棉技术现在已经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经过两年多的考察,挑剔的以色列哈尼塔公司与南航签署共同组建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协议,以色列认为这才是强强联合,现在南航的英文缩写NUAA已成为国际真空绝热板行业的公认标识。

在我们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以超细玻璃纤维棉、真空绝热板为拳头产品的再生科技成功进入创业板,维艾普和瀚江新材成功挂牌新三板。我们承担的大飞机项目中的隔音隔热玻璃纤维棉项目,带动了国内玻璃棉行业的技术进步,并把中国玻璃棉和真空绝热板成功推向中国创造。

2016年,我期待C919首飞展翅翱翔,这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今后,C919超细玻璃棉将接受美国航空管理局适航认证,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有信心通过这次试航认证。在国际交流方面,我希望今后将真空绝热板国际实验室建成国际化的认证平台,深化与英国牛津布鲁克大学的合作,在2016年送去第一批联合培养的博士生。

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维成――

十年深潜 梦再起航

10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经历给了我极大启示:“技术困难不难,人才也不是瓶颈,只要科研人员个人能够专心致志,团队能够齐心协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就能心想事成。”为了验证这个经验,我在2013年4月依托上海海洋大学领导的支持,组建了一个新的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采用“国家支持+民间投入”的创新推动模式,以研制深渊科学技术流动实验室为抓手,以“填补我国深渊科学的空白,把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做到国际领先”为目标。

初期,大家都以为这是个疯狂想法,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2015年我们就实现了质的飞跃。由我们研制的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和着陆器“彩虹鱼”号成功开展了4?000米级海试,“张謇”号科考母船完成了80%的建造工作量,研制中心所需要的总装车间和办公大楼已经在临港海洋高新园区完成建造,以民间资本对接的“上海彩虹鱼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首批“科技创新板”上正式挂牌。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未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6年将是“彩虹鱼项目”的腾飞之年,我们在上海市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首先完成无人潜水器和3台着陆器挑战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其次,在彩虹鱼公司筹集民间投资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工作,力争完成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为在2020年之前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打下坚实基础。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的实践能为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探索道路。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

用科技传递中国声音

2015年,对我们科研团队来说是非凡的一年。我们研制的埃博拉疫苗,作为全球首个2014新基因型疫苗,初步临床结果发表在世界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并在疫情最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了临床试验。这是中国的疫苗第一次走出国门,实现了境外临床研究的历史性突破。我们很自豪,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的日子里,我们用中国的高科技,传播了中国的好声音,彰显了中国的软实力。主席为我们点赞:埃博拉疫苗,对世界是个支援,也是我们大国的形象。

2016年,祝愿祖国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在国际舞台获得更多话语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

科学传播 说不如做

2015年是人类太空探索异彩纷呈、收获颇丰的一年。地球变“多”了、火星变“火”了、冥王星卖“萌”了、“悟空”上天寻找暗物质、“猎鹰”火箭实现成功回收,这些太空探索的进展多次登上全球科技新闻的头条。

作为从事太空探索和行星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一次热点事件我都会撰写一些科普文章与广大读者分享。在分享乐趣的同时,我也对科学传播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

医学科研热点范文6

关键词:科学编辑出版流程;提高;期刊学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2-0124-02

《医学研究杂志》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刊物。原名为《医学研究通讯》),杂志创刊30多年来,历经风风雨雨,经过编辑部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期刊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2009年入选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多年来,《医学研究杂志》对医学热点予以及时追踪,跟踪报道医学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临床诊疗经验,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积极促进医学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近年来,编辑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学出版流程。

一、积极策划组稿,优质稿源增加

《医学研究杂志》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术杂志,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做了及时的报道,发表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重点课题研究论文、综述及进展等。对于一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建立了绿色通道,给予优先发表。此外,编辑部也派了编辑人员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了解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抓住医学前沿信息,积极组稿。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扩大稿源的措施,近年来,编辑部的稿源有了明显的增加。2012年来稿2100多篇,录用700余篇,录用率保持在30%左右。近年来,来稿中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以及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论文数量明显增加,有创新的优秀论文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编辑部还经常向杂志编委以及审稿专家约稿,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些举措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杂志论文的质量。

二、作者群体和审稿专家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从本杂志的作者群来看,目前的作者队伍以专家学者为主体,作者通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有研究能力的业内人士,以教授、研究员、博士生、硕士生等为主,85%以上的作者来自三级甲等医院的业务骨干。

编辑部还推举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学风严谨、为人正派,热心支持本刊工作的教授、研究员以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组成审稿专家队伍,按照编辑部的要求进行审稿。每年对审稿专家队伍进行积极的补充。目前,拥有400多位审稿专家,汇集医学相关领域。在程序上坚持“三审制”,采用内部审稿和外部审稿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强审稿力度,确保期刊的质量。

学术期刊的编辑质量是创精品期刊的必备条件,如果编辑质量不符合国家要求,学术期刊编排格式前后不一,即使论文的学术质量很高,期刊难以上档次,难登精品期刊的大雅之堂。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编辑部严格按照《中国医药卫生期刊质量管理规范》中关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加工标准执行。

注重国家学术期刊标准的规范化实施,以便更好地促进期刊的国内外交流。对论文中出现的医学名词术语、英文缩略语规范写法、计和单位、相关数字的规范用法、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与标准等,均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由于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标引对于文章纳入检索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中英文摘要的规范撰写,要组织英语造诣较深的医学专家认真审核。

四、期刊各项指标有所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期刊影响

《医学研究杂志》连续5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清华同方“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医药卫生科技期刊文献总库》及“维普资讯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扩大了期刊在全世界的影响。根据清华同方有限公司发行与传播统计报告统计结果显示,《医学研究杂志》2009年度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144个,2010年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198个,2011年全球机构用户总计3232个。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相关期刊数据指标分析比较发现,本刊近几年总被引频次和他引率等指标都有所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影响因子增加幅度较大,(如表1所示),说明《医学研究杂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从表1来看,《医学研究杂志》所有指标排名均处于中等水平,各项指标之间排名较均衡,其中基金论文比,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论文比达到了50%左右,显示了本杂志对于高水平基金论文的重视。在《2011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在1998种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第741、1472和926位。在《201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在1998种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第663、1429和836位;在48种医学综合类核心期刊中,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综合评价分别排32、34和16位。

表1 近5年来《医学研究杂志》主要量化指标

年份 影响因子 被引频次 他引总引比 基金论文比

2007 0.216 429 0.96 0.308

2008 0.374 712 0.98 0.306

2009 0.407 1008 0.98 0.305

2010 0.506 1416 0.98 0.486

2011 0.439 1779 0.98 0.507

数据来源:2006~2012年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引证报告》

五、进一步办好综合类学术杂志的相关举措

众所周知,综合类学术期刊办刊难度大,内容包罗万象。要继续坚持我们的办刊宗旨,认真执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及国家有关期刊标准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印刷等各个环节工作的全面落实。在刊物编辑出版过程中能够科学实施编辑出版流程,严格按照规定的出版日期按时出刊。围绕国家重点课题及医学研究领域中不同学科专业领域中的最新项目、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报道,确保按时出版12期杂志,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在提高刊物整体质量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勇于创新,逐步向产业化迈进,争取早日成为我国医学领域的品牌期刊,力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编辑部要不断研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数、引文率、基金论文比等期刊的相关学术指标,继续提高期刊编辑出版水平,创新办刊思路,从而全面提升期刊的总体质量,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开拓办刊思路,找准差距,努力改进刊物存在的不足。

1.进一步加强杂志的组稿工作。继续坚持本杂志的特色,突出刊物的前沿性以及创新性,作好杂志的选题策划工作。重视基础学科和前沿性学科的发展,关注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时追踪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这样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

众所周知,科技学术期刊竞争非常激烈,特色不突出的学术刊物生存艰难,发展就更加艰难了。因此期刊只有办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才有出路。编辑部要加强特色栏目的建设,不断研究医学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律,围绕医学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进行组稿。期刊编辑要在选题策划上下工夫, 积极主动向编委和专家约稿。继续办好《医学研究杂志》的几个重点栏目,如 “院士述评”栏目、“论著”栏目、“特别关注”和“医学前沿”栏目。此外,要重视综述与进展类论文的刊登,综述与进展是作者阅读大量文献后写成的二次文献,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可提供较多广泛有价值的前沿信息,深受读者好评,这些论文所引用的文献都是近3~5年之内发表的最新的学术信息,很多综述类文章都由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专家撰写,文章的质量较高。

2.加强期刊出版周期。我国的医学科技期刊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尽量缩短与国际之间的差距,在编辑出版方面应做到出版快捷,有效控制稿件周期,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的论文在期刊上发表。《医学研究杂志》近年来发表周期有些长,在这方面我们有待于今后的改进。主要加强审稿队伍培训,挑选审稿快捷的优秀审稿人,及时为本杂志审稿。结合编辑部目前稿源充足的状况,应进一步提高稿件录用标准,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保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论文在来稿后3~4个月内发表。

3.努力维护网站,扩大宣传力度。回顾期刊数字化的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期刊自发运用互联网等数字手段,扩大传播的阶段;第二阶段是运用数字技术从自发到自觉直至建立网站的阶段,传播内容增多,但缺少互动;第三阶段是制作适合网络传播的内容,并建立互动社区,将编辑、生产、营销各环节进行整合,基本形成较成熟的数字化整合。成功的网站往往取决于后期维护,因此在网站维护过程中要保持一贯的核心风格和主体框架,应当以杂志为主要核心内容,刊登杂志最新出版的内容简介及行业动态,形成期刊信息模块,同时着眼于长远信息咨询平台的建立。

4.优先数字化出版期刊。近年来,国际上许多期刊都实行了优先数字化出版,本杂志于2012年开始尝试优先数字化出版模式。优先数字化出版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将印刷版期刊要出版的论文定稿,在印刷之前以数字出版的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化媒体在网络上优先发表文献。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学术期刊开展优先数字出版,顺应了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体现了信息时代广大读者对信息快速、及时获取的需求。优先数字化出版可以大幅度提高数字时效,加快出版周期,编辑部在这方面要加大步伐,从而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时效,吸引高质量论文,提高杂志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总之,学术期刊要生存、发展,就要有高水平的作者群带来优秀的稿源,要有技术过硬的综合素质强的编审人员,把握好期刊质量关;更重要的是编辑部要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有远见卓识,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地结合起来,制订科技期刊发展的长远发展规划,使科技期刊不断发展,创出一流的品牌,这也是《医学研究杂志》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辛明红,刘永新.科技期刊选题组稿中的热点和冷点[J].编辑学报,2004(2).

叶娟丽.质量与学术期刊的未来[J].评价与管理,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