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经营财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经营财务分析范文1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汽车生产和销售量常居世界第一,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随着环保意识不断的增加,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增强了信心。因此,从财务视角分析比亚迪公司经营现状,并进一步对其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战略选择。
关键词:比亚迪公司;新能源汽车;财务能力分析;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09
收稿日期:2017-07-06
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和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还存在着较大开拓的空间。2014年出台的《关于印发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了政府采购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从政府开始推广和应用新能源汽车。2015年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将财政补助对象、产品和标准进行了细化。因此,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
1比亚迪公司财务能力分析
比亚迪公司从2003年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后,由于成本控制的很好,售价定的较低,比亚迪通过高性价比的方式迅速抢占了市场。从创立之初的年销量几千辆,到去年接近50万辆,2016年其新能源汽车销量更是突破10万辆。
1.1偿债能力分析
近5年来,比亚迪的短期偿债能力逐年回暖,但还存在差距。汽车行业流动比率的均值为1.1,速动比率为1.26,比亚迪公司历年均低于行业均值,可见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过,短期偿债指标近5年来上升,有好转的趋势。2012-2015年长期偿债指标逐渐升高,说明公司在前4年采用较高的财务杠杆,快速扩张。2016年有所减慢,但总体上还是远高于行业平均值(见表1)。
1.2营运能力分析
在2012—2016年,比亚迪的营运能力的4项周转率指标与行业平均值比较,其中存货周转率与应
收账款周转率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总资产周转率
逐年升高,2016年总资产周转率基本和汽车产业整体水平一致(见表2)。
1.3盈利能力分析
2012-2016年,我国2016年新能源乘用车总计328 864台,其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100 178台,所占比例高达30.46%。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盈利能力逐渐显露(见表3)。
1.4发展能力分析
近5年来,比亚迪的发展能力有所波动。在2012-2014年比亚迪投入大量的资金在研发和购进固定资产,导致净资产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逐年提高。而2015年与2016年总资产增长率也达到22.846%与25.618%,这是由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有了显著提高,进而影响到总资产增长率。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成长性已经显现,因此比亚迪公司拥有很强的发展能力(见表4)。
1.5杜邦财务分析
比亚迪近年来净资产收益率在逐年上升。从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3个指标来看,权益乘数变化不大,而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动引起了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公司财务指标好转是得益于经营活动收益好转,而非过度使用财务杠杆(见表5)。
2比亚迪公司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
(1)有雄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身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汽车领军人,比亚迪公司具有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与创新精神,已经相继开发出一系列领先全世界的前瞻性技术,建立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全球领先优势。
(2)比亚迪已经树立了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形象,而且在行业中有很强的地位。2016年比亚迪销售新能源汽车突破10万辆,在中国市场上超过30%的份额。
(3)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比亚迪横跨汽车、新能源和IT,依靠着各个领域的技术壁垒,展现出强有力的协同优势。
2.2劣势
(1)汽车制造工艺有待提高。相对于其他汽车厂商,比亚迪公司的汽车制造工艺与经验不能与通用、丰田等老牌汽车厂商相比,有待进一步提高。
(2)公司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高居不下,而售价接近成本,利润率低。此外,电动汽车充电难问题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大量的公共充电桩急需建造,这需要政府和汽车厂商的一致努力。
(3)电池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
2.3机遇
(1)政府出台了多条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是发展的新方向,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和优良的宏观政策环境。
(2)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展现出很大的热情。
(3)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重,石油价格将会上下波动,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与普及。
2.4威胁
(1)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投资时间长,风险较高。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消费者培养期,规模与燃油汽车相比还存在数量级差距。
(2)比亚迪专攻电动汽车,市场上还存在其他强有力的竞争汽车,尽管被政府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但如果其它新能源汽车研发有了重大突破,势必会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发展。
(3)即便是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面对的竞争逐渐增强,越来越多汽车公司开始涉足该领域。因此,要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上大有所为,比亚迪公司要大幅度提高工业制造、设计美感和工艺质量的能力。
3比亚迪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对比亚迪进行SWOT分析,发现公司的优势大过劣势,机遇大过威胁。因此,建议比亚迪选择SO发展战略——扩张性战略。
首先,坚持新能源发展方向不动摇。现阶段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佳时刻,不仅因为环保意识的提高,还是国家对汽车行业方向的调整,这都给其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假如此时比亚迪公司徘徊,不把公司全部资源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去,必定将会把机会拱手相让给其他公司;其次,比亚迪公司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入,积累了不少的技术优势,如果此时不能继续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大与其他厂商的差距,巩固新能源市场的地位,那将会把前期积累的市场份额付之东流;第三,现阶段的财务困境也是由于处于生命周期的产生期,随新着消费者的习惯培养,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扩大,其投入资金产生的无形资产将会转化在更多的新能源汽车上,进而增加主营业务收入,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财务杠杆。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J].南通大学学报,2010(7).
公司经营财务分析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财务控制,对策
一、铁路多种经营公司财务控制存在问题
1 产权不清,产权关系不明晰,行政干预过多
我国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组建有其特殊性,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是通过行政划拨组建的,国有资产划拨到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公司时未进行切实有效的清产核资,其结果是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决策层对整个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状况不能准确了解。而有些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由于管理不严,对下属企业控制力不强,各成员企业的财务报表没有真实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长期以来,由于产权关系的不明晰,使得资产的流失严重无法控制。
2 多元化经营目标不明确
“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战略不明确,造成资源分散,配置不合理成盘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得规模效应和规模优势。许多企业成立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后跨入了很多行业、领域和公司,公司彼此之间并没有业务上的联系,同时,很多大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的资产量大而且分布广,二级三级公司众多,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资源配置不合理,营运效益不高;并且,关联程度低的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由于涉及的行业多,所以管理难度也大大增强。
3 财务结构不合理
目前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缺乏雄厚的资本和相当的经济实力以及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当前,资金短缺、债务沉重是铁路多种经营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的财务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资本结构,加之各成员企业的资金低效运行,其收益率很低,使得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很难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大大加强了铁路多种经营公司整体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有鉴与此,本文探讨在网络环境这种新的因素影响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的财务控制,在此方面做一有益尝试。
二、网络技术对铁路多种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影响
1 网络技术环境对铁路多种经营公司组织结构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也使网络组织结构的建立成为可能。企业的内部网络(Intranet)的建立和应用,使企业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全员共享,减少了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中间层,大大加快了信息流动速度,从而使中间层次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在网络环境下,企业原有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机构日益扁平化、网络化,增强了管理者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可知性和透明度,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信息以最小失真为决策者所接收与利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组织能力和运营效果。
企业在地域上将以分布式结构排列。目前的企业多采取紧密的结构方式,即企业的各职能部门集中在某一确定地点。在信息传递手段还不发达的时期,地域上的紧密结构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大便利,但它并不一定是各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的最佳形式。网络能将处于不同地域的部门联接起来,以部门为节点,以网络为连线,形成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通道,使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突破时间和地域的界限。这样,既能使企业各部门建立在最能发挥其作用的地区,又能方便地实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
2 网络技术使财务数据的实时控制、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成为现实
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采用实时数据传递技术,如内嵌式电子邮件,使各种数据可以随时通过内联网或互联网进行传递,从而实现财务数据的实时控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远程数据访问,对各成员企业进行远程监控,随时掌握成员企业的财务运行状况。运用实时的财务信息做出决策,其准确性、时效性、风险可控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利用网络可对所有的成员企业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和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实现企业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结算等功能。同时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库结构实现对成员企业会计核算数据的集中存放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内的所有资金,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网络环境下完善铁路多种经营公司财务控制的基本思路
1 简化全面预算的编制和调整程序,注意预算指标的连续性和滚动性,确保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全面预算过程的实时控制和评价;
2 简化铁路多种经营公司资金结算手续,合理统一地调度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内部资金,使资金效益最大化,实现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内部资金的实时集中控制;
3 铁路多种经营母公司对下属各子公司的财务数据的查询和审计能够做到准确及时,严格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内部监管制度,同时又要尽量节约监管成本,使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费用之和最小;
4 建立健全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财务指标考核体系,使财务信息的归整、指标的计算与绩效的考核同步完成,实现企业铁路多种经营公司财务的实时考核控制;
5 在实现铁路多种经营公司内部财务信息的共享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的基础上,确保财务信息的安全保密。
公司经营财务分析范文3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会计信息;会计;现代公司
一、公司财务分析概述
财务分析是指以公司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等为依据,分析使用的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以财务报表为起点,将大量的公司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系统地分析和评价公司的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公司利益集团改善决策。因此,财务分析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公司的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的结果是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评价,或找出存在的问题。财务分析是个过程,是把整个财务报表的数据分成不同部分和指标,找出有关指标的关系,以达到认识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的目的。财务分析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在分析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公司的经营能力。
财务分析同时也是认识过程,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公司的状况。财务分析是检查手段,如同医疗上的检测设备和程序,能检查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但不能治病。财务分析能检查公司偿债、获利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分析越深入越容易对症治疗。但诊断不能代替治疗。财务分析不能提供最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它能指明详细调查和研究的项目。
二、公司财务分析在经济管理中的现状
现阶段公司财务管理并没有与会计核算工作相区分,所做的仍然只是对已经发生的会计事项,也就是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相对于现代财务管理及其财务分析方法而言,财务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首先,现阶段财务分析只停留于对公司经济管理相关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的层面,没有对相关财务核算结果的有用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总结,不能给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高效、准确的决策依据,因此,财务分析并没有真正发挥财务分析作为现代经济管理重要手段所应具有的重要作用。其次,现阶段财务分析缺乏相应合理和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财务分析作用的发挥。现代财务分析理论中所包含的比率分析、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现代公司的结构日益复杂,通过财务分析,有效利用财务数据信息实现正确经营决策和预测显得愈加重要。最后,财务分析存在局限性。因为财务分析的依据是会计报表,而会计核算有特定的假设前提,并要执行统一的规范。因此使用公司报表数据。不能认为报表揭示了公司的全部实际情况。另外。分析所需报表是否真实、对同一会计事项的不同账务处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不同企业使用的比较标准的不同等问题也是影响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当说,只有根据真实的财务报表。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在比较分析时,必须选择比较的基础作为评价公司当期实际数据的参照标准。包括本公司历史数据、同业数据以及计划预算数据。
由于现阶段财务分析存在上述缺陷,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公司经济管理的要求,因此,现代财务分析必须在公司财务人员利用财务数据和指标的多少来判定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的过程中,全面考核。掌握表外因素。遵循一定的理论方法,在以报表数据为基础的有效财务分析下,不但可以了解公司实现利润和偿债能力的高低,而且可以发现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和公司资金结构的优劣,使经营者在公司运营的诸多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用最小的风险、最健康的财务状况来实现最大的利润。三、公司经济管理中应用财务分析的状况
公司经营财务分析范文4
[关键词]财务分析框架;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企业价值
一、传统财务分析框架
传统财务分析主要围绕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四个要素的指标展开,如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需求。但该框架存在三个关键性的缺陷,导致其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环境下的公司财务分析需求。第一,缺乏整体性视角。它所强调的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目标下的专家分析,缺乏统一目标,导致各模块之间分析相互割裂,并且模块具体分析时容易陷入过度的细节分析,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现代公司管理进入战略导向时代,即战略已成为企业发展和运行的先导因素,那么现代公司财务分析同样也需要战略视角,通过将财务分析与战略选择管理、战略执行管理相融合,形成有机整体。第二,经营和财务相割裂。传统财务分析对经营部分的分析主要体现在营运能力分析,局限于经营效率的总体性评价,缺乏与战略、价值目标的有效联系,同时脱离具体业务过程的经营效率无法深入分析其中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导致分析结论停留在经营的表层分析,无法深入剖析,难以为管理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在公司运作管理中的广泛使用,经营和财务一体化程度进入新阶段,需要现代财务分析在战略视角下有效融合经营和财务,即通过财务视角剖析战略目标实现过程,尤其是经营过程驱动,为管理者提供具体有价值的建议。第三,缺乏价值链视角下的动态分析。虽然传统财务分析强调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求,其中也包括客户视角分析,但在实际分析中占据核心的往往是投资者视角,而投资者分析往往又局限于单个公司的盈利能力、财务风险等总体性层面的静态分析,很难深入分析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变动对其商业模式、战略以及公司内部价值创造的影响。客户导向下的公司管理,需要不断审视并改变其定位和业务系统,调整商业模式,提高整个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空间,改善现金流质量。商业模式的调整需要现代财务分析超越现有公司边界,在更大范围内考察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效率及风险,即需要价值链视角下进行动态分析。
二、财务分析框架拓展与创新
面对传统财务分析无法满足现代公司管理和控制需要状况,学者在不同角度对财务分析框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与优化。克雷沙•帕利普等(1998)试图通过在传统财务分析框架上引入行业环境和竞争策略分析来弥补其战略视角不足的缺陷[1]。具体来说,通过将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置于经营策略分析的前提之下进行分析战略绩效实现程度。学者普遍认为该分析框架下,战略分析超脱于经营和财务分析,战略、经营和财务仍然处于割裂状态,即这种形式上的粘合无法实现战略、经营和财务的有效融合。李心合、蔡蕾(2006)分析认为现代公司面临新的挑战,财务分析需要嵌入财务学、价值创造、战略、生态、价值网等新视角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2]。他们提出以公司价值及其创造为目标,以战略分析为起点,以价值驱动因素分析和价值源泉分析为主体的分析架构。其中价值驱动因素分析使用“五种状态”模型,价值源泉分析使用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模型。这种融合多视角下的分析框架主张站在公司实体角度把握,其优势在于实现了价值层面的逻辑整合。其缺点是价值源泉与价值驱动因素仍然处于相互割裂状态,导致战略管理和战略执行无法有效无缝衔接,且价值源泉分析和价值驱动因素内部具体模块的分析也处于相互割裂状态,难以整合成一个有效整体。张先治(2008)将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控制分为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生产经营四个层次,对应的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可由资本经营财务分析、资产经营财务分析、商品经营财务分析和产品经营财务分析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各种类型的财务分析从效率分析、状况分析和风险分析三个方面进行[3]。这种分析框架结合企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细分为四个层次,并在四个层次的报告体系基础上对效率、财务状况、风险进行分析。其优点在于考虑了不同企业或企业不同层次的经营模式,并且通过形成对应的内部报告体系,能够进行针对性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具体意见,但实质上并没有跳出传统分析框架,财务分析与战略、经营仍然处于割裂状态,无法在价值层面实现有效整合。刘刚等(2009)认为基于价值最大化目标,管理者既要关注价值创造结果,也要关注价值创造过程[4]。价值创造结果通过KPI指标来分析,而价值创造过程则以价值源泉及价值驱动因素为核心内容。基于价值链的财务分析框架,包含外部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两个层面。其中外部价值链分析为战略选择层面,主要包括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投融资战略等方面;内部价值链为战略执行层面,主要包括资源耗费、作业流程等价值驱动和价值源泉分析。该分析框架以价值最大化目标为出发点,实现内、外部价值链的有效整合,包含战略选择管理以及战略执行管理两个层面,并且在具体层面分析中克服了模块间的割裂,如外部价值链分析通过战略选择、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调整来实现逻辑整合,识别价值创造结果战略动因、商业模式动因;内部价值链分析基于作业流程的资源耗费分析,有助于识别战略执行的作业动因分析。周福源(2012)提出一种融合的财务分析框架[5]。在战略执行层面,该框架试图通过基于运行脉络的效率分析资源与核心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来实现财务与经营的融合;在战略选择层面,该框架基于运行模式中资金环节、采购环节、销售环节等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采取资金战略、供应链战略、营销战略的有效性分析;最后通过战略分析与战略执行分析的结论相对照,分析价值创造结果的形成动因,即判断出是外部环境因素、战略决策因素还是战略执行因素,实现战略视角下有效整合。这种分析框架在宏观战略层面、微观经营财务层面进行了相对有效的整合,并且基于“业绩—风险—持续—成长能力—价值”综合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价值导向下的动态分析。
三、财务分析框架理论整合
学者针对传统财务分析框架的优化改进主要围绕其关键缺陷展开。在整体性视角层面,学者认为价值最大目标是财务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财务分析需要战略视角下实现价值层面的有效整合,包括战略选择管理、战略执行管理;在微观层面的整合,学者认为要避免财务与经营的割裂,主张基于运行脉络的效率分析,包括业务流程及其资源耗费、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对竞争优势的贡献;在动态分析方面,偏重战略调整分析,强调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对战略调整的影响。相较于传统财务分析框架,学者提出的新财务分析框架实现不同程度的拓展与创新,但关于财务分析框架的拓展与创新还未形成相对统一观点,同时在动态分析、宏微观层面衔接整合仍然不够。笔者试图在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整合,并形成综合财务分析框架(见图1)。该分析框架以商业模式为核心,形成企业战略、商业模式与企业价值之间的长期动态分析。商业模式是关于企业如何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来获取企业价值的交易系统,因此商业模式以企业价值作为落脚点。商业模式更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交易结构,其关注点超过产业价值链的范畴需要,能够超越企业边界,在更大范围内考察价值创造能力。同时,商业模式确定意味着利益相关者结构和交易结构的确定,能够为战略制定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商业模式的调整通常伴随着战略调整[6]。基于商业模式的财务分析框架下,定位强调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方式,决定企业需要提供不同业务系统实现价值。业务系统不同,盈利模式不同,所需要的关键资源能力不同。基于业务系统的收入成本分析和现金流结构分析,可获得关于效率状况、质量状况和风险状况的信息。因此,该分析框架在宏观上通过商业模式与战略、价值之间逻辑整合实现动态分析,在微观上基于业务系统的关键资源能力配置,分析收入成本和现金流,实现经营与财务的融合分析。分析的结论不仅能帮助管理者准确把握价值创造的微观业务运行层面因素,还能进一步分析盈利模式、业务系统等商业模式设计、战略选择方面的宏观层面因素,使财务分析不再是停留在表层的总体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克雷沙•帕利普,等.经营透视:企业分析与评价[M].李延钰,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李心合,蔡蕾.公司财务分析:框架与超越[J].财经问题研究,2006,(10):67-73.
[3]张先治.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企业内部报告的财务分析应用[J].财会月刊,2008,(8):13-14.
[4]刘刚,陈嘉忠.基于管理者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探讨[J].会计师,2009,(3):60-61.
[5]周福源.公司财务分析框架:融合观点[J].商业会计,2012,(9):104-106.
公司经营财务分析范文5
财务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沿用着在它早期就已形成的一套框架结构,很少从总体上审视这个学科的框架是否能适应现代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环境,因此也很少在总体框架结构上有所突破。被大家习以为常的那个财务分析框架真的就不能再有所突破和超越了吗?
一、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之选择
诸如数学、哲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每门学科都应该有它适当的和可确定的名称,但在财务分析领域,我们所能看到的却是极不确定的混乱状态。诸如财务报告分析、财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分析、财务评价、财务分析、经营分析、经济分析、经济活动分析等,尽管它们在含义上有所差别,却经常地见诸于国内外各类有关财务分析的教科书之中。在这些概念或名称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可能要数财务报表分析、经营分析和经济活动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经常地被美国学者使用。所以如此,部分地是因为历史传统和习惯,部分地出于对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考虑。借助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可以进一步解释并提升财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以满足结构广泛的报表读者的需要。如同lepolda.bemstein、johnj.wild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中所言:“我们的选择是适应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广泛的注意力,我们的做法是将分析与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相联系”。而在日本,有关财务分析的著作多半冠以“经营分析”的名称,如日本古川荣一著《经营分析入门》 (1955),松本雅男著《经营分析入门》(1959),国弘员人著《经营分析体系》(1959),西野嘉一郎著《经营分析》(1959)等。日本惯用“经营分析”,主要是受德国传统的影响。德国学者kurtschmaltz于1927年所著《美国财务报表和经营分析》和1929年所著《经营分析》,前者介绍美国的财务报表分析,后者介绍美国的经营分析。后一本书对日本财务分析转变为经营分析影响甚大。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财务报表分析改称为“经营分析”(businessanalysin),其中以diamond公司董事长石山贤吉所著的《决算报告的阅读》为最早,后由日本银行统计局开始从事经营分析,并发表企业经营分析的结果。“经济活动分析”是前苏联所惯用的概念,在范围上已经超出了财务分析的界限,而将财务分析与非财务的经营和管理分析寓为一体。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更多受前苏联传统的影响,院校开设的课程一般取名“经济活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后转向接受美国的传统,更多地使用“财务报表分析”,同时其他概念并存使用。比较而言,国内学界在概念的使用上可说是最为多元和混乱的。
尽管这些概念都有其产生和使用的特殊背景,但我们更倾向于用“财务分析”给这门学科定名。尽管企业的各项活动(包括财务的非财务的、经济的和技术的、经营的和管理的、内部的和外部的)都需要展开分析,并且企业的各项活动分析之间又彼此影响和限定,但有关非财务的分析(如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生产分析、市场分析等),事实上已包括在对应于这类活动的研究学科之中。因此,若再沿用前苏联的名称,势必会造成学科间的交叉重复。至于“经营分析”,我们的感觉是名不符实,显然不如“财务分析”贴切。最值得解释的是“财务报表分析”或“财务报告分析”,笔者不倾向使用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会将这门学科的内容和用途限定在一个不适当的范围并限制其发展。
首先,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属于事后分析的范畴,要想融入事前分析或预警分析的内容似有很大的困难。这也是美国的许多财务报表分析著作中缺少前瞻性分析特别是财务危机预警分析的重要原因。然而,预警分析对现在的面临激烈竞争环境、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败境地的公司来说又是如此的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从翻译过来的美国教科书来看,这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常常既不出现在财务管理类教科书之中,也很少嵌入在财务报表分析类教科书之中。预警分析的缺位,让我们不能不去思考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的超越问题。
其次,拘泥于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难免会出现“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财务报表分析的教科书往往会诱导分析人员过分关注分析的细枝末节,从而忽视对公司进行广泛和严格评价的可能性。有能力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应该把他们的任务当成一项企业分析来解决,而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显然无法实现这样的任务。至少是现在通行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还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战略及全局的能力。
再次,财务报表或报告分析将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纳入其关注的对象,也就等于将重点集中刁:所有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要,这将很难兼顾各类报表使用者的个别需求,尤其是公司管理当局的分析需求。因此,尽管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人员十分关注报表分析对公司管理当局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意义。但他们所设计的内含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模块的报表分析框架,确实是很难实现对公司管理当局有意义的分析目的。很显然,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框架是“向后看”的,并且常常不能有效地与公司战略、价值创造、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流程再造等当今公司管理当局的重要关注点相联系。即使是管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风险问题,通过现有的报表分析框架也是很难充分描述和评价的。
基于以上原因,要使这门学科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名称限定为“财务报表分析”还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定名为财务分析可能要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适当。
二、现有财务分析框架及其缺失
迄今为止,学界对财务分析所能包括的要素或模块也是各说不一。在国际上,财务分析通常被归纳为比率分析学派、经营分析学派、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和资本市场学派四大学派,各派所关注的分析重点亦有不同。比率分析学派在财务分析史上最早出现,所关注的是在财务报表基础上转换而成的各类财务比率及其应用。david e.hawkins将常用的财务比率事实上分为流动性比率、偿债比率、资金管理比率、盈利性比率和成长性比率五类。财务危机预测学派强调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从对历史结果的分析转向对未来的预测,强调报表分析的主要功能是对未来事项的预测能力,他们经过长期的检验、计量流动性、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和其他一些重要比率预测企业破产和出现财务困境的一些模型。资本市场学派认为报表分析的作用在于解释和预测证券投资报酬及其主要风险,因此重点探讨财务比率在预测证券报酬的作用以及会计收益的性质与证券报酬的关系。这些学派各自从一定侧面揭示了财务报表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但是,从表1所列3种教科书及其他财务分析类教科书的描述情况看,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或基本要素其实并无差别,有差别的只是衍生性或派生性分析的要素。现有财务分析框架的内核显然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对应的分析工具也就是四类财务比率,即债务比率、资产周转比率、收益比率和成长比率。在各类教科书中,对这“四要素”的分析内核所借助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三类。这些内核、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其实在财务分析这门学科产生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并被广泛运用。财务分析的衍生性要素在教科书中各显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预算分析、信用分析、投资分析、成本费用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和财务危机预测分析等。对于衍生性分析要素的安排,很多都是随意性的,很少显示前后要素间及与基本要素间的逻辑关系。
问题在于,以“四要素”为内核的财务分析框架,其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如何?寻找这一问题的有效答案,需要我们客观地分析评估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财务分析工作的新要求。试图无一漏失地描述当今社会中公司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就对财务分析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变化因素进行归纳还是可以尝试的。仅就经济环境而言,至少包括:
(1)战略成为公司运行和发展的导向因素,并且战略决策通常是在更大范围的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压力下做出的。战略导向时代的出现将改变着管理的型式,强调“向后看”的管理转向强调“向前看”的管理。
(2)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公司运作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公司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运作,使公司战略与业务、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公司财务必须联系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等管理要素。
(3)随着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联系方式的变革,制造商与它的供应商、客户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公司的管理和发展开始超越公司的边界,转向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同时以合作性为特征的战略联盟得以高度重视。
(4)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的确立改变了公司价值链的方面,传统的从资产与核心能力开始的价值链转向从客户开始的价值链,并进而要求我们改变对企业的定位和设计,新的设计将内含客户选择、价值获取、价值保护和业务范围四个要素。
(5)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客户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使商品经营进入了一个微利时代,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方式和转换盈利模式,于是一种风险性更大同时收益性也更强的资本经营受到公司的关注,公司并购和重组活跃,资本市场高度流动和发展。在这样的经营时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6)资本频繁的跨国界流动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7)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引起公司对环境、资源、生态、社会责任等问题的关注,科学的发展也相应地开始“绿化”或“生态化”。
面对这些变化和挑战,经济学、管理学甚至会计学都已经做出了积极地回应,然而财务分析框架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扩展和改进呢?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一个僵化了的分析框架。首先,这个框架,很难说它就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目标追求的。它所强调的依然是专家的分析职能,其关注点尚未转向公司的增值职能。其次,这个框架缺乏与战略间的联系,因此缺乏应有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尽管教科书的编写者强调在进行报表分析之前首先要关注和识别公司的战略,预测这一战略的可能结果并且评价这一战略对公司是否适合,以避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但这个框架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将读者引入报表的细枝末节。大凡学过财务分析课程的人,也许能有记忆的就是那“四个要素”和一些财务比率了,有谁会将财务分析与公司战略联系到一起?!第三,这个框架人为地将财务与经营割裂开来。尽管分析框架的“四要素”中内含财务与经营两个领域,但对经营问题的关注通常局限于经营效率的评价上,并且对经营效率的评价是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相脱节,与公司战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相脱节,与公司经营过程相脱节。在多数的财务分析教科书中,市场分析和成本费用的分析是被排除在外的,其结果一方面会降低分析结果对公司管理当局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使经营效率分析与评价停留在表面上。排除市场和成本费用分析的经营效率分析,等于是把经营结果与其形成过程相割裂的分析思路。从“四要素”分析框架中,我们完全能够看到经营效率的高低及其变化,但若想了解其中的缘由及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就很难达到目的了。由于“四要素”框架是一个财务与经营断裂的框架,所以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所能观察的公司风险仅仅是财务的风险,而且还不是完整的财务风险,经营的风险以及越来越受重视的战略风险,就只能到框架之外去寻找了。第四,公司的价值常常并不是由单个企业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客户导向的时代。客户导向、战略联盟和价值链或价值网管理等,这些新思维和新方式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要在超越公司的更大的范围内观察和评价公司的风险、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就是也将价值创造能力的分析与公司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显然是“四要素”框架多力所不及的。第五, “绿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将公司财务分析与生态分析、将公司财务业绩与环境业绩结合起来考虑,很显然这也是现有分析框架的缺憾。以上的分析集中到一点,现有的以“四要素”为内核的分析框架,面对活生生的公司环境还是不具适应性的。当我们沉浸于财务分析的细节问题时,我们很难发现财务分析在整体框架上的缺失,而一旦我们跳出现有的分析框架,确立起整体主义的思维模式,将视野和思路放大到公司日益变化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上,把财务分析嵌入到公司大系统及其发展趋势上,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与缺失。
三、财务分析视角之转换
面对新的公司环境,财务分析框架结构研究视角需要转换,框架结构的内容需要扩展,这是惟一能增进财务分析框架对公司环境适应性的途径或方式。联系上述公司环境变化及其对财务分析的要求,我们主张在研究和建构新的财务分析框架时,应当确立起包括财务学视角、价值创造视角、战略视角、生态化视角、价值网视角等在内的一系列新的视角,并以此为突破口来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
1.财务学视角的财务分析
这涉及财务分析的学科归属问题。在财务与会计平行的观点或模型下,财务分析归属于财务管理学还是会计学,目前还是不清晰的。检索一下有关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并存的学科安排:一是将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模块安排;二是将财务分析嵌入到财务管理学的模块体系之中。这样的学科安排让人迷惑:财务分析究竟归属哪些学科?这个问题对确立财务分析的立场和框架至关重要。因为,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会计所提供的报表信息通常被认为是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或基础,但两种学科所体现的立场及所服务的对象还是有差别的。公司财务学的立场显然是从公司管理当局出发的,着眼于帮助公司管理当局如何有效地培育、配置和使用财务资源;而会计学的立场是公司全部的信息使用者,着眼于为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如若归属于会计学,财务分析实际上就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延伸,是对会计核算产品的一部分——对外财务报表——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主体的范围更广泛的报表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把“财务报表分析”作为重心,着眼于根据各类报表使用者的共同需求对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转换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和判断;而若归属于财务管理学,其所服务的对象就是以公司管理当局为主体的信息使用者,在框架结构的安排上就会特别关注管理当局的需要,着眼于依据以财务报表为主体的公司有关信息资料,对公司的整体与结构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这两种安排中,我们更倾向于归属财务管理学的安排。因为这将给扩展财务分析提供更大的空间,以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又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使他们能够对公司有更全面的识别和判断。
2.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
公司的目标是价值创造,这一观念已被学界和实务界广为接受。日本野村证券公司的北尾吉孝在考察了大约300家公司后发现,按照这一理念经营是走向成功的捷径。从表象看,财务分析与价值创造似乎是远隔千山万水的事,但细加分析,二者的关联甚密。公司价值与现金流量和财务报表有密切的关系。公司价值创造需要以有效的现金流量分析和规划为前提;公司价值的识别和评价需要以现金流量特别是自由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为基础;借助财务报表,可以有效地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等等。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设计财务分析框架,需要借助这个框架解决:公司价值如何借助于报表及相关资料来衡量;如何借助报表分析和解释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价值创造能力)和影响因素;如何借助报表及相关资料来预测公司价值及其变化趋势。价值创造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将能够实现与公司价值创造的目标定位相对接。
3.战略视角的财务分析
在战略导向的管理时代,财务分析确立战略的观点是必然的选择,这需要将战略分析纳入财务分析框架,并借助于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分析公司行动与战略的一致性。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需要将分析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连接到一起,形成公司整体的分析框架。战略、价值与价值驱动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战略导向的财务分析还需要将战略分析与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连接起来。
4.价值网视角的财务分析
检索一些现有的文献,管理学界比较热衷于使用“价值链”来描述公司的价值创造和影响过程。而事实上,从财务的角度看,价值是在网络中而不是在单一链条中创造和影响的。对公司价值创造做出贡献的主体,显然并不只限于客户和供应商,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它们无一不对公司价值创造施加影响,因此事实上也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驱动力量。并且从财务的角度看,公司的价值(比如eva)也是在扣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回报期望后衡量的。因此,就财务分析而言,更有意义的概念可能是价值网而不是价值链。
然而,不管是价值网还是价值链,这些思想都需要我们在进行公司财务分析时超越公司的边界,从更大的范围上对公司内部的价值创造问题展开分析。从价值创造角度看,公司的成本和效率均不是单个公司影响和决定的,也不是单个公司所能控制的。因此,对公司的成本和效率进行分析,理想的选择显然不是局限于公司内部来进行,而是站在价值网的角度来揭示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成本和效率的影响,进而为公司确立合理的战略提供依据。
5.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
生态化视角的确立通常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及在此基础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定位、财务压力、市场竞争以及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的传统会计模式等一系列起抑制作用的因素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能将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有效地运用于战略和日常经营之中。不过,现在依然有一些有力的推动力,促使企业改善环境业绩和对外提供环境报告。将环境和生态视角引入公司财务分析体系是有必要的,因为它们与公司的价值创造密切相关,是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大量的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良好的公司行为是有回报的。klassen和mclaushlin在1997年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企业在环境问题上表现良好时,企业的股价倾向于上升,平均达到0.82%;而当企业发生一次环境事故时,例如井喷,企业股价大约会下降1.5%。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在1999年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企业环境义务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绿色公司和非绿色公司而言,绿色公司的资本回报率要高出5%。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制定的《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建议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来测度企业的生态效率以及预测环境问题对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在这项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中,生态效率被定义为环境业绩变量与财务业绩变量的比率。其所推荐的衡量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的两类指标体系,为我们建立生态化视角的财务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下,公司的财务分析再拘泥于传统的财务与经营效率,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作为企业总体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纳入财务分析框架。
四、财务分析框架之扩展
确立新的财务分析视角对扩展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是必要的,但财务分析框架的扩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司价值驱动因素或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以便于合理界定财务分析的框架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很显然,战略选择系最高层次的价值驱动因素。战略反映了管理当局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所做的重大选择。从一般意义上说,战略是最具全局性、重大性影响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价值的创造、保持和销蚀受到由战略设定到企业日常运行的各种活动中的管理决策的影响,当资源如人力、资本、科技和商标等都得以合理配置,以至于所带来的收益超过支出时,价值创造就得以实现。
在战略构架下经营运作层面的价值驱动因素,人们习惯上从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来认识和把握,把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归纳为经营获利能力(用税后投资回报率衡量)、资金成本(用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测量)和增长能力,即“创造价值:改善经营x转换财务政策”。所以选择经营和财务两条主线,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两者通常被认为是公司最基本的活动,于是财务会计报表的设计、公司战略和风险的划分等也均是按这两条主线来展开①。
“两条主线”的价值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所存在的问题至少有三个:一是忽视生态效率和环境业绩对公司价值创造的实际影响,而这种实际影响已经是有关的大量研究所证实了的;二是尚不能清晰地描述公司价值创造的源泉,也就是利益相关者在公司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因此对公司如何更合理有效地募集和配置资源,该模型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三是借助这个模型,我们很难判断一家公司现在处在何种状态,未来将会有怎样的变化,因此对扩展财务分析框架的意义还有限。这个问题涉及财务分析的目的问题。在所接触到的文献中,对这一问题的把握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那些重要的使用者在信息需求结构方面的差异是显著的;二是从公司实体的角度把握,认为分析的目的是借助报表来识别公司现在乃至将来所处的经济状态或经济实情,以帮助公司的相关者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在这两种表述中,我们持第二种。面对着大量的风险和失败,任何一个与公司有着利害关系的组织或个人都应该掌握识别公司所处状态特别是经济状态的技巧,而提供这种技巧的学科当属财务分析学科。
公司经营财务分析范文6
关键词: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表;流程
中图分类号:F810.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127-02
一、财务分析和财务报表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最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的依据是财务报表,分析使用的数据多数来源于公开发表的财务报表。因此,正确理解财务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前提和保证。而要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抵抗风险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而预防出现不合理的问题,则需要依靠正确的财务分析结果。
二、财务分析的流程
1.资金运作分析:根据公司业务战略与财务制度,预测并监督公司现金流和各项资金使用情况,为公司的资金运作、调度与统筹提供信息与决策支持;
2.财务政策分析:根据各种财务报表,分析并预测公司的财务收益和风险,为公司的业务发展、财务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及调整提供建议;
3.经营管理分析:参与销售、生产的财务预测、预算执行分析、业绩分析,并提出专业的分析建议,为业务决策提供专业的财务支持;
4.投融资管理分析:参与投资和融资项目的财务测算、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动,配合上级制定投资和融资方案,防范风险,并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5.财务分析报告:根据财务管理政策与业务发展需求,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投资财务调研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为公司财务决策提供分析支持。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1.资产负债表分析。资产负债表分析,是指基于资产负债表而进行的财务分析。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公司在特定时间的财务状况,是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结果的集中体现。通过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能够揭示出公司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公司经营稳健与否或经营风险的大小,以及公司经营管理总体水平的高低等。
2.利润表分析。利润表分析是分析企业如何组织收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实现盈利的能力,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收支结构和业务结构分析,分析与评价各专业业绩成长对公司总体效益的贡献,以及不同分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总体盈利水平的贡献。通过利润表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它反映的盈利水平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者更为关注,它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
3.现金流量表分析(Cash Flow Analysis) 。现金净流量是指现金流入和与现金流出的差额。现金净流量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是正数,则为净流入;如果是负数,则为净流出。现金净流量反映了企业各类活动形成的现金流量的最终结果,即: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还是现金流出大于现金流入。现金净流量是现金流量表要反映的一个重要指标。
4.成本费用报表分析 。一般采用国家标准财务表格模板。
5.财务会计报告综合评价分析。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文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便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生产经营情况。财务会计报告是综合分析企业经济内涵的基本依据
另外,内部分析内容还应有企业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形成原因分析。
(二) 财务分析的方法
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
1.比较分析法(纵向比)。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从数量上揭示指标间的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揭示指标间客观存在的差距,并为进一步分析指出方向。用于比较的信息既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
2.比率分析法(横向比)。是指运用同一张会计报表的不同项目之间、不同类别之间、或两张不同会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的比率关系,从相对数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考察,借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
3.因素分析法(横向比)。又称为连环替代法,是将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分解为各项构成因素,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分析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
4.趋势分析法(纵向比)。是根据企业连续数起的会计报表,比较各期的有关项目金额,以揭示当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向的一种分析方法。
四、改进财务分析的措施
1.改进财务分析技术以符合行业先进标准
财务分析是在会计基础上把数据通过技术分析转化为评价企业经营成果的具体信息。所以,财务分析中所用到的不同技术分析方法也将直接影响到最终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为了使所得到的信息真实准确,并且在会计 能够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进行同步比较,财务分析中所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应该符合行业标准,淘汰企业落后的财务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效果,这样,才更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