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案设计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案设计要点范文1

关键词: 山区;路桥设计;方案

1 引言

随着我国对交通基础设置建设的大力投入,公路在山区修建得越来越多。由于山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 桥梁长度占路线总长度的比例也大, 桥梁设计的好坏不但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直接产生影响, 而且对整个工程的造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山区公路的桥梁设计是整个公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桥梁设计的好坏决定着整条公路设计的好坏。

由于受地形、地质、水文的影响, 山区公路往往是沿溪展线, 路线布设时平纵横三个方面普遍都受到约束, 造成平曲线多,平面半径较小,纵坡较大,超高多。因此整条线的斜、弯桥多; 桥梁结构形式多;横坡陡,半幅桥和半幅路基多;由于路线跨越众多沟壑,造成高墩大跨多,墩台形式复杂, 给桥梁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 山区公路的桥梁设计要点

(1)由于山区公路与平原地区的公路在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因此我们在桥梁设计时要高度重视以上这些差别,特别是在地形、地质方面, 有时同一座桥在纵桥向的地质变化很大,在横桥向的地形变化很大,如不重视,很容易出现差错, 因此在设计前一定要认真收集设计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时设计人员最好到实地调查一下。

(2)由于山区公路的地面高差变化大,材料、机械运输困难,施工条件差。所以我们在设计时必须要因地制宜, 一定要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尽量给施工带来方便。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造价,方便施工, 桥梁设计可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

(3)桥梁设计要遵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环保”的基本原则。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美观和环保”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桥梁设计在注重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应引入环保、美化、人文的概念, 把公路桥梁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 在保证桥梁使用功能要求的原则下, 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使建成后的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不造成原有环境的破坏。设计时应开拓艺术创新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桥梁景观的美学效应,开发景观资源,同时应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动、植物及特有的地质风貌,杜绝声、光、电对环境的“污染”,桥梁涂装色彩选择时不但要考虑与周边环境色调、桥梁造型相协调,还要考虑桥梁所在地区的民风、民俗。

3 山区公路的桥型方案选择比较

3 . 1 上部结构形式选择比较

(1)简支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施工方便,经济合理、可集中工厂预制、分段安装、便于施工, 但受力和营运条件较其它桥型要差, 适用于单跨桥和中小跨径且平面半径较小;桥梁长度较短;不适合做先简后连的桥梁。

(2)支架现浇连续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布孔方便、合理; 对小半径、大超高线形平纵横要求适应性强, 外观平顺; 桥型美观, 行车平顺舒适; 施工周期短, 后期养护费用低,施工占地较小。但造价较高,支架工程量大, 地形陡峭时支架安全性较难保证;连续的满堂支架对山体植被破坏严重,施工用水困难, 材料运输、混凝土搅拌、浇注及施工过程中大量废弃物对环境破坏严重。该类桥型一般用于地形较平坦且墩高不大路段的桥、布孔受限制的分离立交桥、跨峡谷河流且运输不便、预制场地选择困难路段的桥。

(3)先简支后连续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跨径变化范围较大,桥型美观,结构受力性能好,行车平顺性良好。无需大量支架工程,造价较低,后期养护工作量较小。采用桥上预制、架桥机安装,将主要施工工作面转移至桥上,大大减轻对沿线环境的影响。但对于小半径、大超高线形,梁体预制较复杂, 施工周期较长。鉴于该类桥型造价低,对地形的适应性较强, 在大桥及高架桥中较广泛采用。

(4)悬臂现浇连续或连续刚构结构。该桥型的特点是布孔方便,桥梁跨越能力大,受力合理,结构整体性好,造型美观且施工工艺成熟;桥梁设置伸缩缝较少,行车平顺舒适;施工周期短,后期养护费用低,施工占地较小;桥梁施工支架工程量小,不需要大型的吊装设备;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破坏山体植被。但上部造价较高,施工难度相对较大。该桥型在桥梁跨径要求高、桥梁跨越深谷时可比选其他桥型采用。

3 . 2 下部结构形式选择比较

(1)柱式墩。特点是自重轻,结构稳定性好;施工方便、快捷,外观轻颖;桥墩布设灵活性大, 阻水小, 适应不同类型的基础, 但不能做得很高。适合做一般中小跨径的下部结构。

(2)实体式墩。对施工要求不高,因截面较大, 可做的比较高, 但对地基的要求较高,污工体积大,不适应机械化施工。适用于在峡谷等要求桥墩较高的桥中。

(3)薄壁墩。此类桥墩柔度好,可以适应上部结构变形的需要,同时抗弯抗扭刚度大,可以满足结构的受力需要。适用于大跨径的悬臂现浇连续梁和连续刚构以及高墩桥。

(4)桥台。桥台的设计往往受山区地形的限制较大,桥台形式的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两侧山体开挖和台前锥坡是否可以实施。桥台的主要形式有U 形台、肋式台和柱式台等。U形台可做得较高,而且台前没有锥坡,但对地基的要求也较高,污工体积大。肋式台也可做的较高,对地基的要求也不高,但台前须有锥坡。柱式台对地基的要求不高,但不能做的太高,一般在5米左右,台前须有锥坡。桥台形式要根据各种桥台类型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选择, 另外要充分考虑到因桥台开挖可能引起的大面积山体开挖和台前锥坡的不稳定因素。

教案设计要点范文2

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生知识水平。教师应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制定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需要的的教案,有效的促进教学与学生求知,使学生更加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案不单纯是教师教学的方案,而必须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其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目的是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把课堂的主导交给学生,教师起到的是启发、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美术教案时要充分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融进整个教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编写教案时,遇到较抽象的理论课时,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就会考虑是否有必要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又极易理解的课题。”小学美术教案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理解能力、学习特点等,以避免把目标设定得过高或过低,在教具学具的准备方面也应根据学生的经济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用具。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教学案例,这样,“在设计案例时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学生,不仅有利于编写出优质的美术教案,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能够融洽相处,愉快学习。小学美术教案设计应符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现在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与美术欣赏能力,运用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使学生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二、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与教学方法手段的关系

传统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经验,优秀教师的成果大多建立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艺术,这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因缺乏理性的指导和理论的归纳而难以推广。当代的小学美术教案设计中的教学方法手段,应依据学生情况,尽可能把课程教学转化成学生较易理解又普遍喜爱的内容形式,确定课业类型,应根据课程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变,是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小组合作是通过组内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减轻学生压力,增强自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革新,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进一步合作学习创造条件。构建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形成与小组合作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学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课程的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指标及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效果,此外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要素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编写优质教案,要求我们应尽量使自己编写的教案符合新课改中对小学生美育的各项要求。同时还要多研读一些优秀的小学美术教案,注意其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思路的阐述、教学活动的组织。其次,重视美术课程的整体设计。确定课业类型,根据课的类型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如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特点、具有怎样的能力、思想状况、知识水平、学习爱好等特点,通过分析,找到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过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即让学生懂得什么知识、学会什么技能、完成什么作业。过程与方法目标,即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和先后顺序,如何使教学更有效。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即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要清楚地了解,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三维目标全面实现,所以,又应根据实际情况,宁缺毋滥,不必求全。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指教学知识的要点和要害所在,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确立最重要的教学重点,再依据学生的特点确立教学难点,第三,列出教具和学具。美术教学用具要针对性强、可操作,范画、板画、板书及现代媒体等设计布局要合理。教学反思,即教后心得体会,要及时总结、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四、小学美术教案设计的优化

第一,延伸教材与工具材料。小学生爱好美术,不仅因为可从习作中获取成就感,得到成功的体验,而且还因为能从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中获得审美愉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差,并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如果提供的知识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改变与拓新教学内容与工具材料,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学生思维空间。当代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整合现代的视听教育手段来进行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化、生动性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特点,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创造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PPT、FLASH等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友好的人机对话环境中,在图文并茂、声影一体的呈现过程中,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试之积极的设想、主动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扩宽他们的认知空间。”

第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大宝库,而且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美术学习的各个领域,如绘画、工艺、摄影、设计、雕塑、建筑等的相关资料可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网站中找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使我们尽可能多的接触到各类艺术形式,感受到艺术的丰富多彩。同时网络中还有许多专业性的美术学习网站可供老师学习。我们可以登录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下载小学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扩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美术教学内容,突破书本知识的限制,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开阔思路。在丰富资源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

教案设计要点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双效”;措施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称之为生物课堂教学的“双效”。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一堂课达到“双效”,才是完美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生物课课堂教学“双效”及其相互关系

(一)教师传授知识的有效性。即是教师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将课程设置所规定的内容以一种有效的方式传授出去,并为学生所接受。检验教师教学是否有效,一看学生是否接受、接受知识的程度,是浮于表面还是深入掌握;二看多少学生接受、接受知识的数量。

(二)学生接受知识的有效性。即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使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获得协调发展。也就是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三)课堂教学“双效”相互关系。课堂教学的“双效”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有学才有教,有教才满足学,教学是个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也是一个整体。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双效”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是不可分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堂课达到“双效”,就是完美的教学。

二、提高教师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一)做好生物课堂教学前的教案设计。生物课与其他课程不一样,许多课程内容十分抽象,且概念也十分专业、专用、专有,比如克隆。生物课涉及范围广,一些课程要借助实验观察才能掌握,故此,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教案设计需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重点都不一样,故此教学目标也不尽一致。例如,“生物与细胞”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作用,理解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以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掌握动植物细胞玻片的制作要求与基本结构的观察,学会使用显微镜。

2、教案设计需明确要使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生物课的教学,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讲都是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随之又有一些知识点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掌握。教师课堂教案的设计就应把握课程的重点、要点,找出难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以指导形式化解难点。例如,关于“呼吸作用”,初中学生很难把“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肺的通气”等区分开;很难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教师需要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化解难点,使学生掌握该知识。

(二)设计适合生物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例如“呼吸作用”中涉及的气压,由于其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用语言也难以向初中年级学生表达清楚。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充有不同气体量的相同的气球,让学生感悟气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住打气筒(或注射器)的开口处,然后让打气筒(或注射器)的活塞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改变其中气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气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课程内容不一样,教学方法也不一样,教学方法需随课堂内容的变换而变换。

三、提高学生有效性接受知识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一是利用生物课实验多的特点,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多“做一做”实验,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生物的乐趣。二利用教材所配图片或者教师准备相应的挂图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多“想一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利用生物教材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试一试”解答,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四是利用补充资料如无土栽培,让学生“读一读”,既可以学生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1、课堂教学做到有效讲授。其一,有效讲授是在教师有效讲解的同时,要求教师的讲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专注于听讲时,就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其二,教师课堂语言要精彩,富有感染力。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拖泥带水,少说废话。同时教师对定义、概念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每个人都有情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这样不但是语言富有情感,而且可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2、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要向全体学生发问,且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学习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切忌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

3、鼓励学生手脑并用。操作是一种手、脑等器官的协调活动,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提供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这样可以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从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教案设计要点范文4

一、教案宜“粗”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并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题或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授课的“备忘录”。

而课堂实录,则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截取,可以是视频拍摄,也可以是文字记录,本文就文字记录而谈。其作用有二:其一,为他人提供样板,当作课堂教学的学习范式;其二,供自己或有关人士反思,以求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前者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等以预设的文字形式体现;而后者体现在具体的过程中,当然,最终也体现在文字记录上。前者只能估计到师生之间的问答,而后者以记录师生之间的实际问答为主。总之,前者重在预设,后者在预设的基础上结合生成;后者是前者的非必然结果。

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却用大量的篇幅预设师生之间的问答。这些问答究竟因何而来,实在令人费解。或者说,具体课堂教学时,师生间的问答能完全依照预设进行吗?答案是否定的。既然不可能,那么作如此细致的预设又起何作用呢?

“新课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但显然完全没有预设的教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是在课前要进行弹性预设,为课堂生成留足空白。”也就是说,教案要有“弹性”,就是宜粗不宜细,尤其在教学环节部分,大致交代预设的几个授课步骤即可。就如平常用餐,省去那些相互客套的繁文缛节,在简单而轻松愉快中享受美食。实际上,教案上如挤满了预设的内容,授课时很可能找不到要点,根本起不到备忘提示的作用。

当然,并不反对预设一些提示性的问句,如果一个课时教学鲁迅的《药》,就可预设“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以作为各个教学环节的领衔之语。(后文将作细述)也可预设一些能估计到的学生的活动,可简写,用括号标注。实际上,这就是对学法的兼顾,是“生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总之,不必求一律,视教龄的长短和文本的生熟而异,就成熟的教师而言,教案应尽量粗疏简洁。

二、教案宜“活”

见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给教师的教案本,基本都有死硬的规定,尤其是教学步骤,硬性分为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等环节;而在“研习新课”这一环节中,又分为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等等,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如此纷繁复杂的死硬规定,新教师望而生畏,根本无法适从;而对一个有探索精神的老教师而言,则完全限制了他个性的张扬和聪明才智的发挥,当然也就难以兼顾学生的具体情况了。

教无定法,授课不该有固定的程式;同理,文无定法,教案也不应有“标准”的格式。但几个内容必须具备:首先是学情分析,即“备学生”,能应对各种不同学生的教案未尝闻之;其次为文本分析,即“备教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针对不同文本设计的教案不能强求统一;然后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方式方法、课时安排、教学步骤、作业布置、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以上即“备教法”。教案中最不应该固定限死的就是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认知。宏观的教学环节,应包括以上所说“备教法”中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反思”诸层次;而微观的教学环节,即上文所说的“教学步骤”。就目前而言,微观教学环节,即“教学步骤”的优化迫在眉睫。实际上,语文教师所设计的教案的精华就应在此处,课堂教学的“出彩”也由此决定。过于死板的程式要求,一方面使新教师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严重地妨碍了成熟教师聪明才智的发展。

因此,最简单、最平民化的做法是,在每个课时中,将复习旧课、研习新课(整体感知、情景创设、文本细读、师生互动……)、拓展延伸、复习巩固等纷繁复杂的预设规定简化为四五个环节,就如上文对《药》所设计的四个问题。这四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直至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达成。具体教学过程中,这四五个预设的环节就是“纲”。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织布”,这四五个环节就是预先确定的“经线”,在“经线”的指领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文本个性和课堂实际,灵活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作具体“生成”,这就是“纬线”,或复习旧课,或创设情景,甚至拓展延伸。如此经纬交错,最终成“匹”。当然,必要时也可以突破这四五条“经线”的限制,这就是宏观上的“课堂生成”了。

三、教案宜“紧”

设计教案必须时时处处紧扣教学目标,这是最为简单的道理。然而,一些教师设计教案时,却常有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出现,主要体现在“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作业布置”以及“板书设计”上。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设置

教学目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教学目的由国家规定,是培养人的粗线条框架;课程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为学习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教学目标是授课者自己制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见可测量的目标。相对来说,前者属于宏观层面,后者属于微观层面,这三者从抽象越来越趋于具体。前者对后者有制约作用,前者通过后者得以实施;后者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前者——仅仅是“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们不能把“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在教案设计中,我们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可测量的,应从“文”(体现知识和能力)和“道”(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考虑设置,至于过程和方法,则不必也无法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一个课时设置“文”“道”各一个目标,“一课一得”就足够了。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就如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和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为整个教案的灵魂。当然,“我们制订教学目标要依据对学科知识、学生、教师的分析。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知识的非线性和语文素养的复合性特点,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风格、元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能力等,还要考虑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点、知能储备等,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扬长补短”。

然而,当今常见的教案上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或依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维设置,或“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并列,或“文”“道”只顾一头;或抽象之至,如“学习本文的叙事特点”……

我们认为,教案的前前后后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尤其是“文”的目标。然而,由于受固定套路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设计的教案往往脱离教学目标,“绕道而行”,尤其是“拓展延伸”部分。就如从上海坐火车到北京,偏偏到四川绕一个大圈子——当然,如时间充足,囊中充实,绕圈领略一下巴蜀风光也未尝不可。然而,我们的一节课毕竟只有45分钟甚至40分钟。更为可悲的是,有些行道者最后的终点竟然不是北京,而是到了或者新疆。

所谓“重点”,指文本中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部位,如段落、语句、词语等等,即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研读反复玩味的部分。如把《白杨礼赞》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品味语言深入掌握本文的象征手法”,就得把教学重点定在第七自然段(四个排比句段)。然而,笔者所见的很大一部分教案中,所谓的“重点”,就是将教学目标照抄一遍,岂不悲哉!

(二)教学环节的设置

教学环节中的任何一环,都必须为本节课的终极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即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阶段目标的实施。如上文所说的从上海到北京,最恰当的路线是从上海出发,沿沪宁线、津浦线北行,必须经过的南京、徐州、济南、天津等几个大站就是阶段目标,经过它们才能到达北京。然而,当今很大数量的教案或教学环节不清,或某些环节目标不明甚至脱离。

还以《药》为例谈教学环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文本分析深入掌握本文双线并行的结构”以及“体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作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主线,即针对“文中的华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当然,期间可有情境创设,之前可以有导入语。——此如从上海到南京。

第二阶段的目标就是分析文章的副线,即针对“文中的夏家有怎样的悲剧”进行分析。期间可对比分析主、副两条线索之间的不同。——此如从南京到徐州。

第三阶段的目标是分析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针对“两家的悲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何时悲剧汇聚”进行分析。期间必须细读文本,也可以拓展延伸,找来其他两条线索结构的文本拓展延伸;也可复习旧课,或对比,或类比。——此如从徐州到济南。

第四阶段的目标为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针对“‘华’‘夏’两家的悲剧的含义是什么”进行分析,也可拓展延伸到鲁迅的其他文章以作类比。——此如从济南到天津。

到天津后作一下归纳总结,北京也就不远了。总之,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必须清晰,在每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案起的是提示作用,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围绕目标作具体的不同的处理。

(三)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也必须紧扣目标,如《药》的作业,应该也必须与两条线索有关。但这么简单的道理,往往不被正视。

板书(这里指下课前一刹那的最终达成的板书)必须是整堂课的总结归纳,必须是教学目标的视觉显示。也就是说,听课的学生课后能围绕板书回顾课堂教学情景,即使有学生未曾听课,看了板书,也能知道这堂课的大致情况。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板书逐步达成呈现课堂教学总目标的过程。就如上文的《药》,恰当的板书设计应该如下:

由于受现代化媒体的影响,声、光、电狂轰滥炸,愿意在黑板上写字的语文教师越来越少,更不要说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板书。

结语

由于“学案”的出现,一些地方“教案”被打入了冷宫,甚至有人认为“‘课改’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给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以新型的‘学案’代替了传统的‘教案’,以往被教师奉为至宝的‘教案’正在作古”。 理性的教案本身就兼顾着教与学两个维度,以“学”代“教”,岂不是走上了另一条绝对化的歧途?或许是孤陋寡闻,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一般所见到的学案,无非是拓展了繁琐教案中的“作业布置”板块,甚至可以说,那些学案就是“繁琐教案+学生练习”。所以说,以学案替代教案的理由根本不存在。我们希望返璞归真的理性化的教案能坚守自己小小的立足之地,也希望真正意义上的、与教案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案产生。

教案设计要点范文5

[关键词]教学法;新生研讨课;辩论课;发动机研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62-03

研讨课是小班化的通过专题讨论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方式。通常研讨课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写作、演示和辩论,其特点是不再以讲授为主,而是实施研讨课教学方式。[1]当强调教师把课程交给学生时,一些新生研讨课直接把过去的教师主导课程转换为学生主导型研讨课[2],学生像走马灯一样轮流上台进行课件演示。这种翻转课堂的做法初步实现了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但没有最大化地利用课堂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教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可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然而,由于个别学生过于自信而滔滔不绝,可能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3]针对如何设计一个参与度高的研讨课这个问题,笔者设计并实施了一种分组讨论与全班辩论的研讨课教学模式。

一、辩论式研讨课的教案设计

为培养学生的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研讨课。该课作为面向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通识核心课,为学生初步了解航空发动机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从宏观上了解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目标、周期长的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掌握航空发动机研发流程中必要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设计好一堂辩论式研讨课,并尽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辩论式研讨课是具有辩论赛特征的研讨课,需要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划为正反双方两个讨论组群。设计的题目通常是涉及人文类、多领域或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是有多目标等多种观点类型的讨论题。研讨课通常应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阶段,其研讨主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都已讲授过,研讨题目要当堂布置,当堂进行研讨和辩论。辩论式研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分组讨论,第二阶段正反双方进行辩论。

第一阶段,两个组群的划分原则是把学生随机分组,按照3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或反方,双方各有相同的小组数。可根据教室的布局,将正反双方分别划分在教室的左右两个区域。例如,对36人的小班进行分组,3人一组,36人共分为12小组,正反双方各6个小组。通常3~5人一个小组较为理想,增加人数会使小组讨论不够充分,减少人数则会降低讨论的水平。不建议将同宿舍熟悉的学生分到同一个小组,最好是男女搭配,这可以促进学生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增强团队意识。

讨论活动开始每小组先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10分钟后将各自标有组别的记录纸依次传递给下一组,即正方A1组传递给A2组,A2组传递给A3组,……最后A6组传递给A1组;反方B组也在本组群内进行依次传递。在拿到上一组的记录纸后各小组成员要进行学习讨论,下一组可以在上一组观点的基础上补充新观点。之后每隔5分钟将记录纸传递到下一组轮换,进行观点补充,直至本组群内轮换回自己最初的记录纸,并进行归纳总结完善。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这样设计,课堂氛围会十分活跃。通过激烈的辩论,双方从不同视角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同时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进行点评综述,并在肯定学生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二、辩论式研讨课的教学实施

在新生研讨课发动机研制概论课程中,笔者实施了一节辩论式研讨课,按照辩论式研讨课的要求,设计了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造发动机不如买发动机”。研讨内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有关概念和知识点,正反双方学生组可从多视角论述发动机的研制问题。

第一阶段,把选修的42名学生分为两个组群,按照3人一个小组分为正方和反方各7个小组。讨论活动开始,各小组成员在各自的白纸上写观点。由于涉及航空发动机研制阶段的复杂性,学生所罗列的观点涉及发动机研制的多个领域,形成了图1所示的围绕发动机研制的逻辑关系图。

第二阶段,正反双方各派代表上台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论据,如表1所示。之后学生可自由发言补充或反驳对方观点。经过前期对辩论题的思考,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通过激烈的辩论,正反双方学生不仅能从不同视角来看待问题,还学会了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最后教进行点评综述,肯定学生分析问题的各种观点,并围绕本门课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过去,学生只能从技术角度谈论国产发动机落后的原因,只能从材料问题、工艺落后、加工能力差等方面去议论这个话题;现在,学生学会了从需求分析入手,从经济发展、技术难度和需求、军事意义、政治和国家意识、研发周期等方面,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不仅视野扩大了,还坚定了发展国产航空发动机的自信心,增强了航空情结,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教案设计要求教师围绕着发动机研制所需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答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但通过研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变,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常辩论式研讨课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因为其必须以前阶段的知识传授为基础,其教案设计与前期教学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是贯彻始终的。涉及人文类和系统性多学科知识的课程更适合采用辩论式研讨课,也更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辨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内涵的两个方面,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培养。

大学的课程要使大学生从高中的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变,从记忆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4]高考作为大规模考试的一种形式,不得不采用以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模式,从而使学生形成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大学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要更多地设计开放式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5]

在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发动机研制概论课中成功地采用了辩论式研讨课之后,笔者又在面向大四学生开设的航空发动机维修性工程课程和面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维修性设计课程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辩论讨论的题目是“发动机性能达标比发动机维修性设计更重要”。同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享观点,学生参与度百分百,思辨积极主动。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好的教案设计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设计一个具有争议性的题目。引导学生把相关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研讨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参与度。

2.以提升思辨能力为目标。把航空发动机设计中的一些典型案例作为研讨内容,做到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以提高主动获取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为落脚点。

3.以培养素质为核心。通过课堂辩论式研讨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述能力。通过教师进行点评,以提升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手段、方法和能力。

四、结语

辩论式研讨课可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和思辨能力,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向研究型教学方法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研讨课的主题需围绕课程大纲内容来设置,是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扩展,促使学生掌握和深化相关知识的作用。辩论课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

研讨课就是要点燃大学生心中渴望知识的明灯,同时也要激起大学生挑战难度的欲望和雄心。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雅清,刘淑彦,张艺芋,卢晓东.北京大学小班研讨课教学改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1):25-30.

[2] 汪小刚,戴朝卿,陈均朗.教师主导型研讨课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物理通报,2015(4):32-35.

[3] Stephen D. 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著._静,褚宝堂,王文秀,译.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

教案设计要点范文6

关键词:导学案 实验教学 自主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带领学生通过不断探索获取知识已然成为每位教师所关心并且研究的课题。在大多数人眼中,课件、实验和板书的好坏是衡量一节物理课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但是,在笔者看来,在保证教案设计,技术运用,课堂组织和重点归纳都达到要求外,能否把握“导学案的度”、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并且留有余力去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创新能力才是关键。一节真正优秀的物理课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探究性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物理课。

一、把握“导学案”的度

所谓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它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按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有目的有层次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整个课堂。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探索,这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达到可喜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很好的把握“导学案”的度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优化设计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优劣。一个良好的预习提纲不仅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知识,而且能帮助教师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从而为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创新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很好的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挖掘实验内在,深入探讨实验,创新的改变实验方法”是关键。

(三)抓住物理教学本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物理教学本质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知识,而不是靠“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来获取考试的高分。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成为一个合作型的课堂。

二、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对教师而言,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然而,依旧有很多教师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约束,始终利用“题海战术”来充实物理课堂。渐渐地,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必须完善自身

通过调查发现,当今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动手能力很差,其自身的实验探究能力亟待加强。所以在笔者看来,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在实验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重视探究性实验

物理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只是按照教科书上的内容完成实验操作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深入实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所以要鼓励学生在探究性实验中开动脑筋,激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且在实践中改进方案。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所谓“自主学习”是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能否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然成为衡量一节课的重要标志。然而,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很多学生因为知识零散,难以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从而会对物理课堂产生抗拒,甚至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构建高效课堂,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归纳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堂的兴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在笔者看来,归纳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要点法、表格法、口诀法、网络图法、图像法等。

(二)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改进实验”、“设计实验”等让学生学会创新,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顺水推舟式”的学习获得很多创新题型即解法。通过“改进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够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总之,本文浅谈了上好一节物理课的三个必备条件:把握“导学案的度”、注重探究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名专业的物理教师,必须要创建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建立必须要将教学设计、技术运用、课堂组织和重点归纳有效的整合在一起。而高效的教学设计必须依赖于把握“导学案的度”;优秀的技术运用的课堂组织必须仰仗于探究性实验教学;重点归纳又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笔者看来,把握“导学案的度”、注重探究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无疑是评定一节物理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