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1
一、发展现状
目前,许昌市按照“政府引导,需求拉动,突出重点,统筹协同”的原则,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合,在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农业数据库和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以及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
许昌市以许昌农业信息网为平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数据库。截至目前,许昌农业信息网开通20个主栏目,99个二级子栏目,数据库5万条,浏览量60万人次。实现了国家、省、市及各县(市、区)农业信息网以及30个其他相关网站的链接。2016年全市共各类农业信息(包括自采自编信息)1904条。
(二)积极拓展传播农业技术和涉农政策信息的渠道
一是开通了12316“三农”公益热线。据统计,该热线每月的电话咨询量达1000个,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回答有关涉农政策1500个。2016年,该热线共接到咨询电话13500个,解决技术等问题27000个。二是整合了“农信通”短信系统。该系统每月发送农业类短信20条,2016年共发送信息256条,有近5万人得到了农业技术、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及实时信息服务。三是和许昌广播电台合办《金色田园》栏目,专家通过广播直接回答农民提问的有关问题。2016年,专家通过该栏目共回答技术类问题600个,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四是积极组织许昌市农业专家与河南省农业厅及河南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搞好互动合作,解答各类技术咨询,不断提升专家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农民群众的满意率达100%。五是组织人员收集编报《农业信息简报》,介绍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以及专家解读、农业动态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六是农业专家在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随时接受农民、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上门咨询。
(三)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中的示范作用
一是长葛众品被认定为农业部首批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在我们的积极争取和河南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众品食业有限公司于2013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首批40家“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之一。二是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为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升许昌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帮助天和公司建成了“蔬菜安全生产与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该系统在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市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起到了积极引领作用。2017年该系统正在进行“追溯系统”的升级,线路和软件以及总控室和电视墙信息显示屏正在规划准备建设中。建成后,通过安装的“温室娃娃”信息化系统,可以随时测出大棚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露点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便于温室作物管理,及时掌握蔬菜管理和生长情况;同时,实现了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通过质量追溯系统生成的二维码,销售者、消费者、质量监管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方便快捷地查阅该批蔬菜生产的地块、品种、种植日期、生产管理人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情况、质量检测结果等相关信息,让广大消费者吃到管理标准、营养丰富、质量安全的蔬菜。三是在部分农技推广区域站建成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许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在长葛市石象农技推广区域站,建设了作物长势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在该区域河南豫粮集团流转土地的万亩方内设5个监控基站点,在有网络的情况下,能实时监测基站点所覆盖的区域内的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通过各个类型的传感器可监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降雨量等农业参数信息,获取农作物实时的生长环境信息,所有基站测试点信息的获取、管理、动态显示和分析处理以直观的图表和曲线的方式通过网络终端机显示给用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作物远程诊断和农业调度服务。
二、存在的问题
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在河南省处于前列,但由于受农村基层设施、农民综合素质及农业产业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全市农业信息化工作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出现了农业信息网络设施不健全,缺少专业化的高素质信息服务人才,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等问题。017年第4期(上)
三、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市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5.1%,农村地区每百户的电脑拥有量仅为2.7台。这说明许昌市广大农村地区信息通信设施严重匮乏,互联网通信条件较差。同时,农村地区线路设施的缺乏以及农民素质普遍较低,给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带来了困难。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懂计算机,更不会操作计算机,信息化意识相当淡薄。此外,由于农村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较差,农村地区通信线路、设施质量存在问题,信息传输稳定性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发改、工信等部门的支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争取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同时,要鼓励引导电信运营商、IT企业、工商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人才培训
许昌市农业系统中人员总量少,能够专门从事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更少。同时,全市农业人才的分布呈现出“头重脚轻”的情况,基层农业信息化人才更为匮乏。要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分级分批培训,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素质,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一是加大对农村基层信息员的培养力度,使信息员队伍延伸到村,延伸到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二是对全市12316农业专家队伍,要登记造册,加强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业专家的技术带动作用,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三)加强财政补贴,加大宣传力度,激发正常的信息需求
目前,许昌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信息化的应用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政府要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以激发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平台,宣传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信息意识,大力宣传展示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推广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在全市形成学习信息技术、重视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引导并支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
成立许昌市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建立部门联席协商制度,健全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规划。建立“资源整合,协作共享”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机制,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公益+市场”的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质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四、展望
在未来的几年里,许昌市将建立起以物联网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以精准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应急指挥为重点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探索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加速传统农业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
(一)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及开发利用,完善农业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12316“三农”热线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农信通短信平台建设,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便捷、高效率、高质量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完善许昌农业信息网建设,不断调整网站结构及栏目以适应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其发展成集农业新闻、农技推广、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农业数据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力争将许昌农业信息网打造成为全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核心平台。
(二)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引导一批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业生产操作进行智能监控,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利用信息技术在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重点支持河南天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健全升级“天和蔬菜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鼓励、扶持长葛瑞之源农业有限公司、襄城县众生源农业有限公司、河南金卡特有限公司等开展农业物联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逐步在全市建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
(三)加强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
从社会环境来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主要以金融为中心,金融市场是否安稳的发展对于经济和国民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而金融市场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最具高风险的投资,同时又兼具高收益的特征,因此吸引许多人对证券市场的投资,这对于证券公司如何做好内部审计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来说,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人们享受着各种各样便利的资源,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能否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对于促进审计的信息化发展也是一大挑战。所以,我们就从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和信息化等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一、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国内的证券行业无疑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充分的行业之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其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对防范和化解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方面,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一道重要的防线。证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包括自营业务亏损的市场风险、操作失误带来的操作风险、交易对方不履行与公司的合约而带来的信用风险、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以及法律风险等。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可以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在证券公司整体信息化的新时期,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具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
二、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管理观念上出现偏差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许多传统的行业改变思维,在狭路逢生中获得新生。因此,越来越多的经理人重视IT产业的发展,推出许多战略性的计划。对于证券行业也不例外。企业负责人把大多的精力投身于各项业务的发展与创新,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出现了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信息沟通不畅,审计业务的内容、数据繁杂,缺乏整体的统筹等问题。在审计系统软件的建设中,由于受到物质方面的局限,只能通过现有的软件,甚至是手工进行工作,跟不上IT技术的迅速发展的步伐,在原地停滞不前。
(二)在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当今信息化发展如此之快,内部审计协会对于证券行业的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还没有出台一份正式的审计规范。就目前而言,内部审计信息化还没有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从公司的组织管理层方面来说,虽然企业管理人员拥有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想法,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他们对此的做法更多的是建设口号,虽然喊得热血沸腾,但是,一旦落实在具体的事件上,就不见有任何有效的举措。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个尴尬的局面,就是目前人才市场上缺乏综合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兼具审计知识同时还要对计算机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人才难题始终是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公司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审计风险。数据对于证券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对于数据的保密性是证券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一个发展的弊端就是会面临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维护证券业务数据的安全性问题是阻碍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一道把门关。
三、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与现状
(一)证券公司的信息化建设
证券公司十分的重视信息化的发展,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证券行业的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实践中,利用计算机领域云计算、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新的计算机技术的革新,与证券公司的业务情况相结合,由传统的“电子化”模式转化为“信息化”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解决证券公司的业务数据难题。证券公司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证券的客户交易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实用的软件系统,实现了证券企业运转各个环节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获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风险的发生。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普及率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在医疗、娱乐、体育等事业的建设上应用十分的广泛。在财经应用方面,会计逐渐改变传统的记账方式,开始了信息化的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发展、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也渐渐由单一的单机记账方式转向网络系统的管理,各项业务的开展也通过网络展开,逐渐朝无纸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也在不断的推广和支持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一些如电力、保险等行业开始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试点,以宁夏电力公司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来说,内部审计发展依托于中电普华信息公司开发的一体化审计的综合管理系统和审计作业两个大的平台,通过审计软件的应用,更加科学的进行内部审计的编制,提高现代审计的工作效率。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电力公司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审计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建设出现了雏形,一体化审计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组建和完善了财务的收支网络,还加强了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重视内部审计的办公环境,提升了硬件设备的配置。为了推动信息化的发展,配备了配置较高的电脑设备,提高办公的效率。还有一方面是在对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上有了进展,审计的作业辅助系统、综合管理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和企业EPR相配合,推动了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李金华作为一个审计长,他曾经在不同场合的重要演讲上,多次强调了“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系统一场深刻的革命,是未来审计的主要手段,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不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我们可以深刻的认识的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已经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的方向。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首先需要与企业资源计划(EPR,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协调一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证券公司的发展走向了智能化,包括了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elec⁃tronicdataprocessingsystem),决策支持系统(DSS,decisionsupportsys⁃tem)信息资源管理(IRM,informationresourcemanagement)等多个系统的应用。因此,要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与企业的应用系统高度协同,实现数据采集、交换的无阻碍性,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证券业务发生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的实现数据的分类和筛选,形成一个有用的信息,这就急需借助于新兴的IT技术的发展。将利用IT技术实现审计数据的采集、记录和审核的一体化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在证券公司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将先进技术真正的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会大大的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效率。在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唯有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真正的前行者。转变审计办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审计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内部审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在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改造传统的审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内部审计的转型,推动内部审计的现代化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显然已经不是对传统的审计业务的简单扩展,信息技术如今已经成为企业最具有价值的一项资产。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更要落实基础实施到位。
参考文献:
[1]焦学文.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J].审计&理财,2014,05:44-46
[2]汪军.国内外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与趋势比较[J].职业圈,2007,06:12-13
[3]吴旭芳.我国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研究[N].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05:37-38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3
1997年,在云南省民委、安徽合肥智能研究所的大力扶持下,农业信息技术开始在电脑农业DET专家系统推广上应用。2002年,与荷兰政府合作开展FCCD项目,促进了南涧农业信息化发展。2003年,省内率先开通电脑农业网站,实现农业科技上网和农产品供求信息,大大促成了以茶叶为主的产品外销。2004年,开通南涧农业信息网站,加大农业信息宣传工作。2005年,开发了电脑农业“南涧县土壤海拔查询系统”等。2006年,开展“一站通”业务。2007年,建成数字乡村网站;被农业部确定为县级网络建设示范型农业信息化示范单位。2008年,开展“农业新时空”业务;实施责任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09年,改版升级南涧农业信息网;与中国移动合作“农政通”项目;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建设。2010年,批准实施农业部“三电合一”、云南省“金农工程”等信息化项目。2011年,实施云南省“三农通”涉农信息中国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和农业协同办公平台。2012年,开展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2013年,实施政府电子政务专网专线综合办公平台等。
2取得的成效
2.1管理机构的建立
健全领导机构。1998年建立了以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民宗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南涧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领导小组;2007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下设独立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农业局牵头组织和实施;2011年成立南涧县农业局信息中心,核事业编制3人;同时,对相关信息化工作机构和人员进行了整合。
2.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制订了《南涧县农业宣传信息考评奖励办法》、《机房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信息安全责任制度》、《移动存储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将责任明确到人、工作细化到人、量化考核落实到人。通过具体措施将农业信息的采编发、后台维护、网络安全、信息设备管理等纳入年度考核,保证了信息化工作正常运转。
2.3办公条件改善
一是实现了互联网办公,县农业局与中国电信租用10M光纤,下属11家单位全部开通上网业务,通过互联网开展信息工作;组建本单位局域网,实现打印和文件共享。二是加强基础建设,硬件不断充实和更新,建成简易机房1间,服务器3台、路由交接设备8套、电脑104台套等,推荐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及软件。三是实现信息专职人员可以异地无线办公,县农业局机关实现人均配置1套台式电脑、每个股室1台打印机、1台照相机等,极大地方便了信息工作的开展。
2.4工作经费落实
至2012年底,各级财政和项目专项经费累计投入383.14万元,其中,电脑农业专项经费271万元,“数字乡村”工程投入86.14万元,农业信息网等综合投入26万元。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争取经费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工作。通过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了南涧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县每年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内容,纳入年度农业工作任务进行考核,与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设备维护更新、人员培训等相关工作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保障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3.2完善机构,强化培训,整合资源
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抓好人员培训,加强经验交流与合作。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由县农业局长挂帅,县级信息中心有专职3人、兼职2人,局属各单位兼职1~3人,每乡镇有专兼职1人以上,县级每年以组织培训和技术指导为主,乡镇以培养和稳定工作人员为主。近年来,先后选派44名骨干人员参加省州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学习,县级组织13期培训班,学员400多人次,现有专兼职信息员20多人。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业务熟悉,勤奋敬业的信息骨干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县的农业信息工作队伍。工作中,结合电脑农业、数字乡村、三电合一、金农工程、三农通涉农短信服务、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建设等,整合了农业信息化的办公硬件、人员配置,有效减少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投入,节约资源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3.3突出重点,为民着想,创新服务
网站建设管理和配套服务是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方式之一,我县本着明确网站平台上移,服务点下延,建设内容不拘形式,力求实效的整体思路,先后建设了南涧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电脑农业网等。围绕农民如何增收这条主线,将“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扩展网站的服务面。一是加强在百度、新浪、谷歌等知名网站的宣传,提高网站影响力和点击率;2012年共网站农业信息732条、图片590张、附件18个,农网累计访问量142万多次,独立IP访问量78万多次,获年度全省县级综合排名第22位。在专家系统、电脑农业、科技信息、自然资源、农副产品、民族事务、招商引资、数据查询、工作快讯等栏目上进行了对内对外宣传,大大促成了农产品外销,特别是茶叶产品的网络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服务效果。二是设立乡镇信息服务场所,免费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无偿接待群众上网查询农业资料、产品信息,不仅满足群众需求,还提高了农民素质、更新了观念,同时通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把信息入户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任务,以激励机制推进信息化工作。三是与茶厂、协会、经纪人等合作,辅助农业发展,开展资源交流和宣传等,农副产品信息每周更新1期,利用网络宣传农业工作每年80条以上,向农民提供咨询120次以上。通过网站建设,从中也找到了一条符合南涧农业生产发展的推广模式,农业网络工作在逐渐形成,农业技术人员在电脑上进行信息获取,政府和农民群众沟通,网上推广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存在的问题
南涧农业信息化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用水平整体上还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不适应农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节奏;部分领导存在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技术人员不足不够稳定,广大农民上网有困难,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和范围有限。
4.2发展建议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EDI;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化是指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分析、控制物流信息和信息流来管理和控制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提高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达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有较快发,90年代进入普及及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发展迅速,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很远。因此我们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物流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美国、日本和欧盟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
(1)美国。美国的物流企业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做法有:第一,条形码技术和无线射频技术被广泛应用,提高了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第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采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实现订单录入、跟踪和结算等业务的无纸化处理;第三,广泛采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以提高运输和仓储效率,降低了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其竞争力。(2)日本。第一,物流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日本的物流领域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了企业成本,提高了企业竞争力。第二,日本政府着手物流信息系统的技术升级。日本政府为了确保综合物流信息化政策得到实施,建立了一套政策推进体制,确保地方政府、物流企业、货主都能合作实施信息化政策。日本政府推出的政策有:一是物流系统信息化:进出港口都采用EDI实现手续的无纸化;二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化:集装箱和托盘的信息化整合;三是改善其他信息技术开发惯例。第三,注重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日本实施物流标准化实现了企业间的无纸化沟通,避免了操作失误,有助于构建畅通高效的供应链。(3)欧盟。欧洲各国在物流信息技术方面不仅实现了企业内部标准化,还实现了欧洲市场的标准化。欧盟各国采用了一些协调政策来推进共享化和通用化。具体做法有:第一,对物流设施和装备制定通用性标准,如车辆承载标准、安全标准、统一托盘标准等;第二,对环境和安全制定强制性标准,如综合环境责任法等;第三,承认行业协会制定的物流服务行业标准,如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物流用语标准等。
二、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1)运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美国和日本的物流企业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都投入巨资,打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将EDI、条形码、GPS、GIS、无线射频技术等全面应用到物流信息化建设中去。这样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使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大大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于有利位置。物流企业大都采用了面向客户的自主开发模式,不但降低成本还满足了客户需求。(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核心。我国企业大都没有把物流信息化放在战略高度,往往以满足企业内部需要为出发点,忽视了客户服务的建设。我们必须围绕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完善物流信息化建设。(3)要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有效地将信息化应用到实际业务中去。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提高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信息化成本。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对物流信息化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还比较大。由于企业缺少可靠的标准化物流软件,不敢大力投入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就存在自主开发起点低和周期长的问题。创造物流信息化环境,推进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将物流信息化应用到物流业务中去。(4)标准化建设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物流活动涉及了铁路、航空、公路等多种运输模式,服务于电子、汽车、消费品等众多行业,因此在文件格式、编码、资料接口等方面实现标准化才能消除不同企业间的沟通信息障碍。美国行业歇会在条形码、信息交换接口等方面建立比较实用的标准,物流软件也融入了格式、流程等行业标准,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目前缺乏统一的信息基础标准,不同信息系统的对接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快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步伐必须首先推进统一的物流标准建设。
参考文献
[1]杨银良.物流企业构建物流信息化系统的研究[J].物流科技.2009(10):78~80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5
(一)企业使用计算机情况
全区4241个工业企业中,拥有计算机20.7万台;99.1%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计算机,平均每个企业使用计算机49台;有25.3%的从业员工在工作中经常使用计算机,每百人拥有计算机17台。从调查情况看,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高,但企业人员使用和拥有计算机的比例低。
(二)企业使用信息化管理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有91.4%的企业使用信息化管理企业,使用最多的财务管理为88.7%,其次依次是购销存管理45.3%、人力资源管理36.9%、生产制造管理29.2%、客户关系管理22.9%、物流配送管理11.7%,还有22.2%的企业选择了“其它”,主要是用于文档管理。可看出,企业主要还是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以及劳动人事管理阶段,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
(三)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
在被调查企业中,96.7%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互联网。有92%的企业使用固定宽带的方式接入互联网。从网速选择看,占使用互联网41.8%的企业使用1Mdps-10Mdps的宽带,17.2%的企业使用10Mdps-30Mdps的宽带,13.4%的企业使用30Mdps-100Mdps的宽带,8.3%的企业使用100Mdps-500Mdps的宽带,3.3%的企业使用500Mdps-1G的宽带,使用1G以上宽带的企业仅占7.1%。从整体情况看,存在着“宽带不宽”的问题。
(四)企业使用互联网情况
在被调查企业中,虽然有96.7%的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使用互联网,但拥有独立网站的企业数占比较低,只有23.1%;从互联网应用上看,有60%的企业通过互联网对本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从通过互联网开展活动的情况看,有89.4%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58.9%的企业使用网银,47.7%、46.7%的企业通过互联网了解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24.2%-21.3%之间的企业通过互联网与政府机构互动、信息或即时消息、员工培训、对外或者对内招聘等,在线提品只占8.2%。从以上情况看,企业使用互联网呈现多样化形式。
(五)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情况
在被调查企业中,有86个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占比仅为2.0%,其中有自营电子商务平台的企业38个,提供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企业仅有4个;从电子商务交易金额看,全年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金额总计68.2亿元,电子商务只有少数企业看重,大部分企业对电子商务不看好。
二、制约我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业信息化技术力量较弱,人才缺乏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信息化人才储备和信息资源的占有是关键。调查发现,受地域和工业企业自身业务方面限制,企业缺乏既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又懂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制约全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亟需改进
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保障。政策扶持在营造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全区鼓励和扶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长期战略和优惠政策还不完善,可行的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和第三方服务机制还欠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投融资环境还有待改善。
(三)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低,信息高速不畅
从调查情况看,全区工业企业互联网接入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企业互联网应用水平较低。使用互联网、宽带接入分别为96.7%和92%,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4%和95.8%;宽带的实际速率与工业发达地区水平相差很大,存在着信息高速不畅的问题。需进一步宣传互联网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企业上网意识,同时,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有关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地为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铺平道路,清除障碍。
(四)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电子商务是利用网络进行的在线交易和商务活动,同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开放性等特点,代表现代贸易的发展方向。从调查情况看,全区工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仅为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交易方式上,对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络在线营销、拓展企业营销渠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在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企业自营电子商务平台较少,提供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质量不高,制约了全区工业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推进全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通过政策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体系,加强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坚持为企业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只有政府和企业合力,才能更快、更好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促进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全区工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之一,也是很多企业信息化建设缓慢的主要原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对信息化技术、生产管理、资金投入等进行可行性研究,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以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 引进外资、 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降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融资成本;政府方面应加大财政对工业企业的投入,减轻企业税负,加强宏观调控,利用相关扶持政策等,缓解企业融资难等问题。
(三)着眼企业发展,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
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系统地理解并掌握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远有效的激励政策,通过学习、培训、深造等方式来提高员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综合素质。同时,企业可聘请权威专家作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培养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信息化管理人才,承担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使用新的信息化理念,结合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思维,优化设计,解决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四)深化普及应用,加快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67-03
一、研究缘起
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发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开发并运用信息技术以及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在技术发展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及多媒体化;在教育领域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环境虚拟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活动合作化及系统开放化。[1]我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其利用情况、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及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等情况,可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访谈法。编制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等方面。选取了国家级贫困县――山西吉县,对该县中小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了6所小学、4所中学(在下文表中以代号表示),共发放教师问卷180份,回收156份,问卷回收率为86.7%,其中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4.9%,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所调查学校的硬件设施等情况
从表1可知,每所中学均有信息技术教师,但数量极少,生师比分别为:600:1、1500:1、1296:1、200:1,全校仅有的一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要负责全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设备维护。每所被调查的学校均有机房,但是电脑台数少,不能满足学生上课需要,只有一所学校联网。在普通教室里都没有幻灯机,几乎一半的教室没有投影仪。只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配备有办公电脑,只有一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只有两所学校平时开设信息技术课,而另外两所学校只是在教育部门检查时才开课应付一下,此外,网络课程不是很乐观,3/4的学校没有网络课程。
从表2可知,6所被调查的小学中5所小学都没有信息技术教师,只有1所小学有1位信息技术教师,生师比达到700:1。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堪忧,只有两所小学各有1个机房,但是电脑台数非常少,分别为10台和4台。而且只有其中1所小学校能联网。在普通教室里几乎都没有投影仪和幻灯机。办公室都不配备办公电脑,2M3的学校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所有小学都没有网络课程,平时几乎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
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优化教学十分重要。据调查可知,64.2%的教师认同上述观点,33.8%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并不重要,仅2%的教师否认这一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多于1M3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培训时需提高这部分教师的认识水平。7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60.8%的教师认为有助于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60%的教师认为节省了教学时间,约56%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能拓展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优化教学的作用。研究表明,33%的教师认为最应该具备的是常用的计算机知识,24.3%的教师选择“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23%教师选择“课件制作的能力”,21.6%的教师选择“了解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调查结果在更加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提供了方向,同时也反映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分层次进行,一锅粥式的培训是导致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表明,在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面,比较熟练的占57%、非常熟练的占15.5%,而不熟练和一点都不会用的分别占15.5%、12%,可见,近1M3的教师需加强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在对教育资源网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的分别占6.8%、33.8%和35.8%,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占23.6%。这样的结果与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薄弱有关,多数学校没有实现互联网络的联通。
4.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况
据调查所知,有14.9%和34%的教师经常或有时使用课件,但有27.7%和21.6%的教师却从未或很少使用课件。35.8%的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学校多媒体教室,21.6%的教师很少使用。对于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因,52.4%的教师认为“缺少多媒体设备”,38.5%的教师选择“缺乏编制教学软件的知识和教学设计经验”,可见,硬件设备和相关知识经验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5.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据调查可知,52.7%教师认为影响自身信息技术素质提高的因素是缺乏培训,20.9%的教师选择“缺乏设备”,认为“学习吃力”和“时间不够”的比例均为12.8%。另外,对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所遭遇最大困难的调查,选择最多的是“投资太少,设备条件不好”和“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不够”,分别占42.6%和27%,而有17%的教师选择了“领导不重视”,其余的选择“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可见,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配置和相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对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技能与水平非常重要。从表3可看出大多数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其中主要是县级和校级的培训分别占48%和43.2%,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较少。
调查发现,如果教师有机会得到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35.1%的教师最希望得到课件制作技术的指导,选择“网络应用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操作技术”的比例分别为25%和16.9%,23%的教师最希望得到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指导,可见这部分教师不具备最基本的教育信息化技能。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反映“培训形式化”、“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多给教师提供编制教学软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每年多举行几次培训学习,分批次学习以便提高”、“领导应重视,多组织培训”、“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丰富多样”等,这些均反映了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近几年吉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有了一些改善,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相对薄弱
中学配备有一定量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但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设备陈旧落后,年久失修,很多已无法使用,而小学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机房能够联网,教师办公室配备有电脑,有网络课程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缺少和落后,直接影响了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积极性和相关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依然很大,这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情况从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应提高认识,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购置相应的设备,满足中小学校教学的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而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情况不乐观
由于学校领导思想上不重视和学校条件所限,几乎所有的小学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部分初中学校只是在检查时才开此课,高中学校平常就开设。但是开设此课的学校往往将其视为选修课,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学校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
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中学虽有信息技术教师,但数量极少,且大多是兼职的。绝大多数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师资的配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作用,这对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优化教学十分重要。根据上文所述的调查结果,有必要提高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如信息技术设备的基本操作、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对教育资源网的了解和使用等;努力建设校园网络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4.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少且流于形式,成效低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些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往往内容简单,而且很少进行分层次培训,培训的效率低,受训教师感到收获不大。另外培训所用的设备陈旧、培训教师的水平有限,这大大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因此,从提高培训效率的角度,应挑选比较精通信息技术的人员,让他们分批、分层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每次培训过后要有阶段性的培训检测,促使受训教师真正掌握信息技术,从而才能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开展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讲课比赛,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促进教师相关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亚兰.苏州农民工子弟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 (4):8-10.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1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