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

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思考;建议

雷击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对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计算,从而为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与防雷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的必经程序,也是实现科学防雷的必要条件,体现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

1衡阳市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衡阳市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河南省起步较早,从2007年我们借鉴安全评价的做法,在衡阳市首次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截止目前我们共完成大小雷击风险评估项目30多个,项目主要包括加油加气站、危险化工企业、易燃易爆场所、计算机信息系统、重要性建筑物等。年平均收入在20万左右。

组织人员结合衡阳市本地的观测资料和雷电监测网资料开展对雷电活动规律的研究,完成了衡阳市50年的年雷暴日数统计、衡阳市月雷暴和日雷暴分布规律统计等,同时编制完成了焦作市雷击风险区划,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了衡阳市防雷业务平台,编制了雷击风险评估软件,将繁琐的人工计算改为计算机自动运算,大大降低了雷击风险评估的计算量,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

2.1领导高度重视,充分履行管理职能

衡阳市局党组一直将创新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经局党组研究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作为当年的创新项目,为了能开展此项工作,市局领导先后组织人员到浙江等地对雷击风险评估的情况进行考查学习,并向广东、重庆等先进省市了解雷击风险评估的开展情况,汲取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做法,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2、加强宣传与协调沟通,寻找突破口

首先我们把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化工项目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对方了解雷击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安监等部门联合开展针对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工企业的专项检查,对新建、在建易燃易爆场所、危险化工项目要求必须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否则项目不予竣工验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大型易燃易爆、危险化工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取得了突破,现在上述建设项目在防雷装置图纸审核或竣工验收的时候必须提供该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报告。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评估团队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学科专业包含气象学、电磁学、建筑学、工程学等学科,技术规范包含国家规范、行业规范、地方规范等。评估报告要求数据详实、理论依据充分、结论客观科学、指导意见可行。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进,先后从大专院校引进本科生2名,专门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同时加大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不仅选派人员参加全国和全省性培训,同时加大内部交流,以雷击风险评估软件为平台,开展内部学习交流,吸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真正提高雷击风险评估水平。

3对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建议

3.1进一步健全政策法规环境

目前开展雷击风险评估法规和文件依据主要有: (1) 中国气象局第8 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2) 中国气象局第11 号令《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以上法规并未明确界定评估行为的性质,评估范围也比较笼统。因此,我们建议尽快出台雷击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细则办法和有关雷击风险评估的收费标准。

3.2制定适合河南的相关技术标准、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现阶段雷击风险评估主要采用或参考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制定的IEC 6230522《风险管理》和IEC 61662《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上述的标准为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据和指导作用, 但为了能更符合河南的防雷情况,我们应制定更适合我省的雷击风险评估标准。

同时为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我们应制定一套科学严谨的技术流程和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3.3加强人员培训和基础性研究

由于雷击风险评估开展时间不长,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建议省局牵头多组织这方面的技术培训,迅速提升各地市、县局雷击风险评估整体技术水平, 使评估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同时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提高雷击风险评估的技术含量,促进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投入少、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工作;是一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它是气象部门履行防雷减灾社会管理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气象部门利用资源优势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服务于社会的一个载体, 各地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加强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管理, 使建设项目防雷设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避免盲目性, 保证防雷工程安全可靠, 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 是确保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针对市、县雷击风险评估专业人才少,总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建立自上而下的技术支持和素质教育培训制度。在基层选拔和培养一批懂管理、技术精的骨干人才,带动雷击风险评估项目的广泛开展;为保证雷击风险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公正性、严肃性,应设定资格准入,完善资质和资格管理制度,制定评估机构资质的申报、审批、监管流程,根据评估机构的章程制度、评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来确定资质及业务范围,对从事雷击风险评估的工作人员,要通过专业培训和考核,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部门协作,加强雷击风险评估目的、意义和作用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雷电灾害风险意识、防灾减灾意识。雷击风险评估的全面开展,离不开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配合,应加强与规划、建设、安监、消防等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审批机制,将雷击风险评估列为项目审批内容、前置条件范围。

参考文献

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文2

关键词: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专家;制度设计;机制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是指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在档案安全领域具有专业研究,拥有科学化、技术化的档案安全知识或者掌握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工具的人,他们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中能够进行专业指导或是给出独立客观的意见,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性的重要保障。专家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专家参与评估存在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且工作缺乏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措施。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以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保障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

1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对专家的需求

1.1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修正与完善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是评估的工具,没有评估指标就无法开展评估工作,因此指标设计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档案安全工作贯穿档案管理全过程,涉及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构成档案安全风险的评估指标也很多,至少有几十种,如青岛市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就涉及了21种风险因素、70项风险因子。建立、修正并完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必须熟知整个档案管理过程、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找出各个档案安全风险点(风险因素),并对其发生的概率进行预测和判断。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借助专家的智力支持。

1.2评估方案、评估结果的分析评价

评估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基于详细、科学、周全的评估方案,在评估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专家对评估方案的科学性进行分析评价,并协助参与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工作。此外在评价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时,也需要专家参与进来。

1.3档案安全风险的实地评估及评估过程中的技术指导

专家参与档案安全风险的实地评估,能够确保评估的科学性与技术性;专家在进行实地评估的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包括对评估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评估的标准与尺度,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1.4评估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制定评估政策、制度,是实现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要求。在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中,需要发挥专家参谋和智囊作用,对风险评估政策、制度制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重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的构建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制度构建,可从专家遴选机制、运行机制、咨询机制、激励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几个方面展开。

2.1专家遴选机制

2.1.1专家结构构成情况第一,专业结构。为实现专业、专长配比组合的最优化,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应包括以下几个专业的专家:档案学、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档案保护技术、计算机技术、工程技术、信息化,等等。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专业结构的专家对于同一工作事项很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有时有些观点还会截然相反,因此建立专家组合并非把不同专业结构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开展工作,而是要建立机制,明确专家的职责分工,使不同专业结构的专家进行密切合作。第二,年龄结构。研究发现,专家的年龄段与其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朱克曼对美国6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首次做出重大贡献时的年龄进行分析,发现其中84%的人年龄集中在29岁至44岁之间,因此建议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的年龄结构应以中、青年为主,并兼具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第三,职称结构。专家职称反映了专家学术成就、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保证专家的整体学术研究与专业技术水平,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职称结构中,获得高级职称的专家应占绝大部分比例。第四,研究领域。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广,且某些领域如档案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专业性极强,因此需要对专家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做进一步要求,使得专家给出的意见与建议更有针对性与权威性、开展的工作指导更具有专业性与科学性。2.1.2专家遴选指标体系专家遴选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指标组成:一是基本指标,如学历、职称、荣誉等;二是职业道德修养指标,包括思想品德、职业修养、智能修养等;三是专业业绩指标,包括科研成果、档案管理实践经历、档案专业技能、档案技术研发推广等。在这些指标体系中容易忽视的是职业道德指标,这是由于个人的职业道德修养难以量化和考察所造成的,目前的专家推荐条件一般为学位、职称、科研成果等容易量化和考察的条件、标准,而职业道德修养指标鲜有问津。事实上,职业道德修养这一指标在保障专家作用的实际发挥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专家往往身兼多职,如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缺乏责任意识,往往不会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使得专家制度形同虚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准确性。2.1.3专家遴选的程序专家遴选的程序由遴选公告,个人申请、单位或专家推荐,档案部门审核、考察,聘任等几个环节构成。为了避免专家遴选评审考核形式化、走过场,评审团成员应严格遵守回避制度,如,一旦进入评审团的专家将不再作为推荐人进行推荐。在专家遴选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专家咨询论证的科学性,建议专家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并且规避相互之间存在学缘关系的现象。

2.2专家库运行机制

可设立专家库管理委员会负责专家库的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专家的遴选、聘任、动态管理、考核、培训等。对入库专家实行聘期制管理,聘任期一般为2至3年,摈弃“终身制”;实行“能者上、庸者让”的原则,定期针对专家业绩和履职情况开展年度考核和届满考核,将考核结果告知通过考核的专家,以便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改进工作,并且及时清退业务水平停滞、工作成绩平庸、履职不力者;还要将考核材料整理归档,作为下一届专家评选的参考资料。

2.3专家咨询机制

专家咨询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目前专家咨询的方式较为单一,多为召开座谈会或研讨会,这样的方式容易使专家产生从众心理,容易倾向于更加权威者的意见,或服从于大多数人的意见,削弱专家的客观性与独立性,影响专家咨询的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因此笔者建议采取多种专家咨询方法,如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等,并综合各种方法的长处,不断提升专家咨询的效果。

2.4专家激励机制

第一,为专家的自我提升提供机遇与平台。在档案安全领域中引入风险管理、风险评估理论是近几年的事情,风险评估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此外,现有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基于这样的现状,有必要为专家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平台,可以提供给专家必要的出国、外地考察、交流、学习、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专家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定期组织不同专业、不同领域之间的专家开展交流,进一步拓宽专家的思维与眼界。第二,对优秀专家进行表彰与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专家进行表彰,有利于激发专家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做好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应确保表彰与奖励的形式多样化,除了采用常规的奖励手段,还可采用资助专家的科研经费等办法。

2.5专家责任追究机制

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文3

2016年 8月,张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批准逮捕。张某的近亲属在其被逮捕后积极与被害人近亲属和解并达成了和解协议,取得了被害人近亲属的谅解。张某被羁押后,认罪态度好,有悔罪表现,且本案主要证据已经固定,变更强制措施不至于发生社会危害性。9月初,唐河县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张某羁押必要性审查评估为低等风险等级。在公开听证审查时,原办案人员、辩护人、被害人、监管民警、驻所检察官等人意见一致:为保障其合法权利,应对张某变更强制措施。该县公安机关遂采纳了对张某变更强制措施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意见,对张某变更措施为取保候审。

今年以来,唐河县检察院建立风险评估,公开审查,联动协作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降低了看守所的羁押率,有效维护了被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风险评估。对每一个案件,从涉案风险、人身风险和社会风险三个方面进行评估,把三类风险的评估结果进行量化,设置低、中、高三个等级,形成《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评估表》,作为是否提出建议的依据。

公开听证。为使公开听证审查有据可依、程序规范,探索建立公开听证审查制度,制定公开听证审查办法,明确公开听证审查参加人员、听证流程,多方听取原办案人员、辩护人、被害人、监管民警的意见,依据听证结论制发羁押必要性审查建议。

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元评估;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评估指标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可能性的评估。[1]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程序查找档案安全隐患和漏洞、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可能地规避和降低风险,确保档案的安全。因此,评估的科学与否、评估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评估效果的好与坏。因而,判断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本身的科学性就成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元评估就是评估的评估,是判定原评估科学性的方法。美国学者丹尼尔・L・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非常形象地指出:“元评估对评估领域的重要性,就如审计制度对于会计领域的重要性一样。”[2]鉴于此,本文将从元评估的角度来解析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性的问题。

1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的涵义及其开展的必要性

1.1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的涵义。元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元科学(科学的科学,Meta-science)[3]发展的推动,是元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评估学领域的结果。元评估(Meta-evaluation)即对评估本身进行评估。[4]20世纪以来,随着评估学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元评估研究亦逐渐成为推进评估学发展的重要途径。1940年皮多・奥若塔(Pedro Orata)提出“评估的评估”(evaluation of evaluation),是元评估概念的雏形。1969年迈克尔・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首次提出“元评估”概念。[5]

元评估又称为“元评价”[6]“再评价”[7]“再评估”[8]“后设评估”[9]等。美国学者丹尼尔・L・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将其定义为“经由记述、获取及运用关于评估的效用性、可行性、适当性及精确性等描述性信息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据以引导评估,并公开报导其优点和缺点。” [10]国内学者张道民认为“元评估亦称为评估的评估。它是以已有的评估(原评估,primary-evaluation)活动及结果为对象,从整体上多视角地进行反思认识,进而对其可信度(可靠性)和有效度(功效性)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估结论。”[11]

元评估,同样适用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元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运用可行的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标准、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从而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我国在天津[12]、河南[13]等地开展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实践来看,在评估结束后开始注重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活动本身的经验总结,从评估的组织领导、评估标准、评估方案、评估方法、程序、结论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整个过程虽然缺乏严格的元评估程序与标准,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实际上已经迈出了元评估探索的步伐,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改进、评估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开展的必要性。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开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误差的客观存在,需要元评估对原来的评估进行偏差控制,使偏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从而提高评估的整体质量。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估不可避免存在误差,影响评估的质量。这些因素主要有:由于评估指标体系本身(包括评估指标及评估内容的选择、评估权重的确定等方面)设计不科学产生的误差;由于评估专家组成员结构不合理、不良心理因素产生的误差;由于风险本身的动态性、复杂性而产生的误差。

偏差控制是元评估的一项重要功能,元评估首先检测与识别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偏差。元评估通过方差法、肯德尔和谐系数法等分析原评估数据和流程,识别原来评估的偏差环节。在偏差识别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和其他各种方法,对原来评估的偏差原因进行分析,对偏差值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估偏差予以纠正,保证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质量。

第二,元评估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理论形成和完善的推进器。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它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未知的、新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发生,已识别出来的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严重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进行重新评估。风险的复杂性、风险评估的周期性决定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规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完善也需要经历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修正与完善。元评估则是连接实践与认识的链条,元评估通过对风险评估方案、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过程的检验来验证风险评估理论的正确性,在不断修正与完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评估理论。

2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主体及模式

2.1 元评估主体。元评估主体是指元评估行为的实施者,主要回答由谁来进行元评估的问题。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原评估者,二是原评估组织者,三是外部专业评估者。第一种可信度不高,第二种受理论与技术的限制,第三种理论上科学高效、客观公正,需要较高的花费,但即便如此很大程度上也受该行业发展成熟度的影响。理想化的选择是元评估主体要比原评估主体素质更高,不但能胜任原评估还能对原评估进行优劣评价。因此,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主体的选择,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当的元评估主体,可以采取内部评估专家与外部评估专家相结合的方式。

2.2 元评估模式。关于元评估的模式,不管是Cook和Gruder(1978)的七种元评估模式,还是stufflebeam(1974)的元评估模式,或是Gowin的QUEMAC模式,所依据的分类标准共同的地方是元评估与原评估是同时实施,还是在原评估完成后实施,即形成性元评估(pro-active meta-evaluation)和总结性元评估(retro-active meta-evaluation)。形成性元评估强调在评估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各个阶段的衔接处,应及时进行元评估,以便及时修正评估的方案、技术或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若等到评估结束,某种无效甚至有害的评估已产生不良影响,此时进行元评估为时已晚。总结性元评估强调元评估作为经验总结性质的总结性评估的作用,即在评估结束后,对此次评估的方案设计、技术方法、实施程序、结论质量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估和估价,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或施加影响,也为改进评估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元评估中可以将元评估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原评估的过程管理,通过对原评估过程的评估,发挥内部监控的作用,做好对评估过程的评价与监控,做到结果监控与过程监控相结合,外部监控与内部监控相结合。

3 档案安全风险元评估的内容、方法及程序

3.1 元评估内容。档案安全风险元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标准、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进行整体、综合的评估。具体主要包括:(1)评估目的是否明确;(2)评估标准是否合理;(3)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完整,指标权重系数是否准确;(4)评估实施方案是否合理;(5)评估方法是否科学;(6)评估结果是否真实、合理、有效;(7)评估功效能否发挥等。

3.2 元评估方法。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除了采用内容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常用的定性评估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等定量的方法来判断。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如果一项评估的效度很低,则其实际效果肯定不佳。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如果评估的信度很低,则其结果就缺乏可靠性。在档案安

全风险评估的元评估中,可以运用肯德(M.Kendall)和谐系数法对专家的评分差异进行检验。肯德尔和谐系数法计算公式[14]如下:

W=S/[(1/12)n2(m3-m)],

式中,n为评估者人数;m为被评项目(指标)的个数;s为各种被评因素秩和的离差平方和:S=∑(Rj-Rj)2=∑Rj2-(1/m)(∑Rj)2。W值越接近1,则表示专家的评分越一致,差异性越小。

3.3 元评估程序。根据丹尼尔・L・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后设评估的十个步骤[15],结合档案安全风险元评估的实际情况,元评估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开展:(1)建立一个合格的元评估小组;(2)决议元评估的判断标准;(3)收集和检视适当可用的信息;(4)必要时收集新信息,包括实地访谈、观察及问卷调查等;(5)分析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判断评估符合所选定评估标准的程度;(6)形成元评估报告;(7)解释及应用元评估结果。

4 搞好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的几点建议

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文5

在国外,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国际组织对过去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做了很多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供了相应的雷电风险评估标准,如IEC62305、ITU-TK.39等。IEC62305适用雷电对建筑物(包括其服务设施)造成的风险的评估,ITU-TK.39适用通信局站雷电过电压(过电流)造成的设备危害和人员安全危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在国内,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是《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该规范翻译和引用了IEC62305等规范的部分条款。青岛、省局等研究人员根据IEC62305等标准对评估进行了探讨性实践;江西省、河北省气象局开发了雷电损害风险计算软件,能够计算建筑物、服务设施的雷击灾害风险分量,但是缺乏雷电灾害分析、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江苏省气象局完成的雷击风险评估软件实现了闪电资料分析、雷击风险计算、防护设计分析及报告生成一体化。

二、雷灾风评的分类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根据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灾害特征,结合实际现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雷电灾害有可能导致的人员受伤、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风险进行科学计算,以便为工程项目选址、功能分区布局、防御雷电的类别(等级)与措施确定、雷灾事故应急方案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科学评价方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主要分为项目预评估、方案评估、现状评估三种。项目预评估是根据建设项目进行初步规划的参数、选址等结合项目本地的雷电历史资料、现场勘察情况的相关风险量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分析,对选址、功能布局、防雷类别及风险管理、应急方案等给出科学建议,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立项、总平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案评估是对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与雷电防护措施相关因素进行风险量的科学计算分析,分析设计方案措施是否根据相关规范把风险量控制在国家要求的范围内,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指导施工图设计。现状评估是对一个评估区域、评估单体目前现有的雷电防护措施部分进行雷电灾害风险量的计算分析,针对性提出科学、经济和安全的雷电防护建议措施,并提供风险管理、雷灾事故应急方案。

三、可行性分析

市级气象部门开发结合部门实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把与雷电灾害因素进行软件计算,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是非常可行的。3.1必要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需要融合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技术软件系统的科学支撑。开发、设计出功能更加完善、齐全的系统,有利于推动市级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迅速发展。3.2监测数据科学性。气象部门储存了大量的雷电观测数据,对雷暴的监测手段通过多普勒气象雷达等间接监测和大气电厂仪、闪电定位仪等直接监测方式,为系统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3.3关键技术。对雷评风险计算中需要用到的要素显示出来供用户选择,软件系统结合雷暴日等科学数据进行复杂计算,为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包括楼内及其周围环境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力线路及内部电气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通信线路及内部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消防线路及消防通信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电视线路及电视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安防线路及安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广播线路及广播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入户对讲线路及对讲系统的数据和特征、区域Z1(户外)的特征、区域Z2(户内)的特征等几部分相关参数。系统可以采用PHP、Html、Java等语言编程开发,PHP语言独特的语法吸收了C、Java、Perl以及PHP自创的语法,PHP语言可以比CGI或者Perl更快速地执行动态网页。使用PHP语言制作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具有执行效率高效、高效等特点。

四、结语

通过该软件给出的科学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科学建议,以保证防护设施安全可靠、经济实惠,因此市级气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是十分可行的。

作者:李炳文 单位:临沂市雷电防护技术中心

风险评估意见和建议范文6

风险交流缺失或不当的失败案例全球数不胜数。例如20世纪90年生的“疯牛病”事件,英国前后矛盾的做法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因此农业部部长引咎辞职;比利时“污染鸡”事件处理不当,欧盟委员会公开指责比利时“知情不报,拖延处理”,导致比利时卫生部和农业部部长相继被迫辞职,并最终导致内阁的集体辞职。我国四川广源橘蛆事件、香蕉艾滋谣言等种种真真假假安全事件发生后,缺乏有效风险信息交流,相关农产品价格暴跌,严重打击了国内农产品产业效益和降低农民收入,引发社会问题。

二、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交流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专职机构支持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建设尚属起步阶段,既缺乏流程规范的制度又缺乏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目前风险交流工作开展主要法律依据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法律规范和运行情况来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共享协调机制不完善,统一权威的风险交流机构尚未形成。各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均建立起了有效的风险交流制度,专职的风险交流人员在机构总编制中的占比一般为5%~10%。欧洲食品安全局于2009年《2010年至201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交流战略》,明确了其在风险交流方面的工作目标、所应该采取的交流策略和交流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9年制定了《FDA风险交流策略计划》,确立了自身风险交流工作的目标、策略和所采取的方法。日本政府于2003年《食品安全基本法》,设立了直属内阁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上层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

(二)风险交流定位等同于危机交流,缺乏长远考虑和持续的有力支持

我国目前对风险交流缺乏长远考虑和有力支持。现在不少人把风险交流简单理解为出了事情之后的危机管理和科普宣传,将风险交流的工作重点放在危机应对,将危机应对的重点放在应付媒体即危机公关上。将风险交流手段作为平息事态和安抚公众的工具,忽略了风险交流与日常工作的融合,这直接导致在风险交流问题上的短视,使这类的交流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依据,消费者对风险管理者(政府)和风险评估者(科研机构)的信任度下降。风险交流工作费时费力,却又很难有立竿见影的产出,因此很难得到持续的支持,人员、经费等保障条件也很难得到满足。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道纷杂,缺少统一的权威发声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多时候是“媒治”,不是法治,媒体说了算,媒体说它有问题就有问题,监管部门忙于应对,这就造成了公众的混乱。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不对称,专家、群众、媒体、政府、各个部门的说法都不一致,这种状况使得公众无所适从,也为错误言论混淆是非提供了可乘之机。从美国的经验来看,根据美国法律、法规的规定,联邦有关部门按照各部门监管范围和职责权限的划分,形成了以联邦政府信息披露为主,地方各州政府信息披露为辅,分工明确、全方位的信息披露主体。欧盟则规定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为唯一权威安全信息机构]。日本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局食品安全状况以及消费安全局负责研究与探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消费者反映)的搜集、沟通等。

(四)公民意识的觉醒与公民现阶段科学素养

较低的现状对风险交流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众以不满足于温饱而提出更高的诉求,例如对环境污染的关心、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等。但根据2010年11月公布的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仅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同时又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结果导致公众很容易形成错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增大风险交流的困难。而且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引发的舆论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被动屈从于公众舆论压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已逐步呈现政治化趋势,偏离客观、科学的风险交流轨道。

三、对国内风险交流制度建设的建议

结合我国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建议以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公众(包含媒体)为利益共同体,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科学告知、沟通有效、公众理性的风险交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利益体既分别承担相应的职责,又相互协作,共同参与。

(一)政府作为风险交流的主体,对风险交流工作起到顶层设计和主导、推动作用

1.建立风险交流制度,完善各方协作机制。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框架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交流制度和机制。风险交流是各方信息互动、交换意见的过程,不仅要求融于日常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突发和应急时,更需要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为突发事件处理和关切热点回应提供制度保障。

2.强化风险交流的基础性工作,制定风险管理方案。以强化公共服务为出发点,设立我国大宗及特色农产品(例如大宗果蔬农产品等)的质量安全长期和定点风险监测以及风险评估计划,支持有关科学技术研究(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新技术研究等)。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组织制定科学实用的风险管理方案(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标准化生产规程等)。

3.建立以“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信息”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风险交流是个互动的过程,在风险交流体系中的各个利益体需要对风险情况以及风险管理方案和实施有个认知和反馈。例如,公众希望了解农产品风险监测和评估的结果;企业需要了解政府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农产品生产中是否可行并及时反馈实施效果;政府需要了解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效果如何、有没有需要完善和修改。因此,风险交流方式和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不同形式的公共服务平台,例如专题网站、微博、电视报刊专栏、手机微信、展览会、论坛、研讨会、培训班、讲座等。政府部门可根据不同的风险交流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邀请利益相关方进行交流。总的原则是各利益相关方能顺畅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反馈想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例如,组织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工作研讨会或小型论坛,交流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结果、商讨风险管理方案、反馈和评估风险管理成效;通过讲座、微博、报刊专栏、电视广播采访等方式对公众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风险认识;邀请知名媒体人与科研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交换意见和信息;向公众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数据等。

4.组建一支专业专职风险交流人才队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组建从事风险交流的专门机构或人才队伍,职责是建立和管理风险交流平台、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风险交流活动、收集和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开展风险交流机制研究等。这支队伍不但拥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背景,而且具备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应急、研究能力。

(二)科研机构承担风险交流基础性工作,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支撑

1.受政府委托,开展风险评估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风险交流的基础是对风险监测以及风险危害的科学研究与判断。农产品是否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必须基于科学证据;风险知识与信息的专业化,使得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存有差异,不同主体之间对风险的接受度不同,也需要专家的评估意见;政府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和措施,需要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科学数据支撑。因此,科研机构成为开展风险监测与评估研究的中坚力量。

2.协助政府部门实施风险交流活动。科研机构应协助政府开展风险交流活动,例如研讨会、论坛、培训等。在风险交流活动中,对各利益相关方提供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用科学数据解答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疑问。

3.协助政府培养风险交流人才队伍。科研机构应根据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特点,在需要的时候,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培养有农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知识背景的风险交流人才。

(三)企业根据风险交流,实施政府风险管理方案

并及时反馈方案实施效果等企业是农产品生产主体,在风险交流基础上,实施政府风险管理方案,例如实施标准化生产规程、生产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等。作为生产主体,企业最了解实际生产状况,因此,在风险交流过程中,企业需要承担风险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建议、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效果反馈等职责。企业参与风险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完善。

(四)公众在风险交流中寻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