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科研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科研服务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1

从梳理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践的发展脉络出发,提出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分析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变革方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以推动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关键词 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资源建设 学科化服务 一体化发展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制度和学科化服务是近年高校图书馆实践与研究的焦点领域,这表明图书馆界对学科化服务的关注度高、期望值大,也反映出主动化、知识化、专业化和个性化作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已成为共识。然而调研结果显示,学科馆员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科服务在低水平徘徊,实践有待突破和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低谷意味着转机,转机需要转型,本文试图从梳理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践发展的脉络出发,分析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实践的现状,从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探索学科化服务创新的方向与管理机制,对于图书馆积极主动变革、实现转型期学科化服务的跨越发展有着建设性意义。

1 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践发展的三个阶段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首先引进学科馆员制度,之后许多高校图书馆相继设立了学科馆员岗位。学科化服务走过的十余年中,虽然学科馆员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不断发展演变,我们不难发现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是一对主要相关的主题,沿着二者关系的变化轨迹,可将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

(1)单线或并行发展阶段。国内学科馆员制度实施之初,学科馆员多设在参考咨询部门(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主要工作职责为院系联络、学科咨询和学科培训等,作为学科咨询馆员单线发展;少数图书馆还在采访部门单独设有学科采访馆员(如厦门大学图书馆),负责学科馆藏资源建设,不直接参与一线读者服务,与学科咨询馆员并行发展。在这一阶段,学科馆员从无到有,前者在开创图书馆与院系的沟通渠道、改变传统图书馆被动等待的服务形象、主动推送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方面;后者在改革传统采访工作按文献类型组织、强化学科文献知识内容遴选、推进馆藏建设学科化与专业化方面,分别取得了开拓性进展,也分别锻炼了一支能力出色的学科馆员队伍。然而,在业务实践中,学科咨询馆员不负责资源建设,而学科采访馆员不参与读者服务,两类角色独自发展、没有实质性关联,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基本处于割裂状态,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和用户需求水平的提高,二者脱节的管理方式成为学科化服务深化的制约因素。

(2)交叉发展阶段。近几年为了优化学科资源建设、深化学科服务,一些图书馆积极尝试学科咨询馆员参与部分文献类型的馆藏建设,或者学科采访馆员参与读者服务的新举措。两类职责的部分交叉,对于改善院系联络成效、促进与用户的供需契合,以及提升学科馆员业务能力、增强学科馆员话语权均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大多数图书馆缺乏业务流程的整合重组和配套制度跟进,只是将两类工作职责简单累加,学科馆员的时间精力缺乏应有的保障,加之相关职能部门协同不足,“交叉模式”取得短期成效之后显现出弊端,“参与”流于形式,或者“参与”程度不到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两类职责互相牵扯,顾此失彼,无法获得持续效应,统筹和协调的问题与矛盾凸显,学科化服务难以整体有效推进。

(3)一体化发展探索阶段。目前国内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的困扰,总体上处于第一或第二阶段,少数图书馆开始步入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探索道路,都亟待向新的阶段跨越转型。从美国实践来看,20世纪中期以后,其高校图书馆普遍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的首要职责是负责某学科的馆藏建设,其次是该学科相关的联络、咨询、辅导服务嘲,这种按学科组织的在资源建设基础上向促进资源利用及深层次服务拓展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延续至今。那么,对于现阶段的中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发展瓶颈在哪里,创新突破口又在何方呢?

2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变革方向

2.1 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看,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为了加强面向学科用户的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保障。当我们从学科化服务的视角,重新全面审视图书馆业务流程,发现虽然学科化服务是关联全馆业务部门的工作,但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信息服务相当于学科资源的“输入”(采选)、“输出”(推广与服务)过程,是学科化最密切相关的两个环节,而系统、编目、流通等均属于学科化服务的基础支撑环节。因此,抓住了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两者的关系,也就抓住了学科馆员制度发展定位的主要矛盾和学科化服务机制的关键问题。国内外实践证明,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可谓学科馆员制度的一体两翼,不可分割,学科资源建设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学科服务反过来又推动着学科资源建设的发展,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相辅相成。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两项业务有着共同的基础要求和目标归宿,都需要联络学科用户、熟悉学科资源和用户的特点与状况,最终促进学科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因此,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保障两部分业务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和统筹协调,加以相关协同支撑机制为辅助,能全面提升图书馆整体学科化服务能力,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2.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现状和瓶颈

目前国内研究者基本认同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是学科馆员职责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CRIO模式等,也有学者突出强调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的核心职责和学科馆员制度能否行之有效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国内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中,却存在重学科服务、轻学科资源建设;重服务方式探索、轻管理机制创新的倾向。面对长期以来由采访部门独立按文献类型组织馆藏建设工作的历史现实,多数图书馆存在对资源建设学科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资源建设学科化的改革力度过小、学科馆员在资源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不是主导者而仅限于院系意见传递者或参与者的问题,其结果是学科馆员在学科资源建设中的价值难以真正体现,致使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无法得到有效贯通与融和发展,这已成为学科化服务进一步深化的瓶颈。可见,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优化关键在于加强资源建设的学科化实践探索,学科化服务创新的突破点要放在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统筹研究及其可行性管理机制设计上。

2.3 一体化发展的变革方向

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变革旨在通过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改变原来导致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两部分业务内容相对独立脱节的旧机制,建立以学科馆员为承担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主导责任的统一主体,以图书馆各职能部门为人员、资源与技术的提供基地和协同平台的学科化服务整体集成机制。其路径是依托现有的相关职能部门(资

源建设、参考咨询、学科分馆等)进行学科化改造、业务流程重组和权责再分配,实现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的学科化整合和一体化贯通。

(1)确立学科馆员承担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主导责任,使其成为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业务内容整合的实践主体。对于每个学科单元而言,主体可以是学科馆员个体,也可以是学科馆员小组。学科馆员成为学科资源建设规划、需求调研、采选、评价、整合、维护和推广的主导者,并以馆藏资源建设与利用这一最受师生关注、最易引起共鸣的业务环节为切入点,与学科院系建立长效的联络拓展服务机制,积极有效地融入高校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实践。

(2)以资源建设学科化改革为突破口。对馆藏建设部门进行学科化改造,将按文献类型由采访人员组织文献采访的工作流程,重组为按学科由具有较强学科知识背景和文献采选能力的新型专业学科馆员主导馆藏与服务的发展,同时,馆藏发展不再局限于专门的业务部门。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学科馆藏内容采选主导权从采访人员到学科馆员的有效转移,并且建立起学科馆员之间及其与学科服务支撑队伍之间的协作关系。

(3)构建有利于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学习型网络组织。学科化服务目标的实现需要紧密围绕学科院系的资源与服务需求,建立以学科馆员团队为执行主体、以学科服务支撑队伍为辅助的协同运作的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围绕计算机网络构建基于知识联网和团队动态协作的学习型网络组织。

3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网络组织构建

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贯穿对口学科从资源建设到利用的全过程,属于典型的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然而其学科馆员设置众多、细分学科、虚拟化管理的机制不能照搬到我国多数图书馆。如何在中国国情、不同馆情下实现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的有效管理,是学科馆员制度设计的关键。下文拟在剖析学科馆员类型划分和人员组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3.1 学科馆员的类型划分和人员组织

在一体化发展模式下,融合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采访馆员工作职责的新型一体化学科馆员在学科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区分和细化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构建学科馆员团队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我们主张根据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的方式差异,将学科馆员划分为综合型学科馆员与服务型学科馆员两种类型。前者侧重对口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统筹责任,除负责对口学科服务外,还独立负责或分工负责学科文献采选工作(或直接担当学科采访馆员),是学科馆藏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及文献采选的具体操作者;后者侧重学科服务责任,主要承担学科服务和资源建设联络人角色,通过与综合型学科馆员合作组成学科工作团队的方式共同担负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统筹、规划和主导责任。前者以专职为主,部门分布较为集中;后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部门分布较为分散。

区分综合型与服务型学科馆员有利于保障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一体化成效,提高学科资源建设质量,又有助于扩大学科馆员队伍,全面覆盖并逐步细分院系专业,形成学科联络与服务的规模效应,推动学科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同时,还便于针对不同类型学科馆员制定合理的绩效标准、考核及激励方法,形成工作与激励的良性循环。

在学科馆员组织上,对于仍处于学科馆员制度探索阶段的国内大学图书馆,学科人才储备往往不够充足,宜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遵循学科馆员设置按学科、联络分院系的原则,采取粗分学科领域组建学科工作团队的模式。学科划分因馆而异,可粗可细,前提是要便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灵活设置学科馆员和优化组配学科工作团队,开展学科文献采选和服务工作;联络分院系则明确对口联络院系的学科馆员为主要责任人,便于院系与学科馆员进行点对点的经常性联络。当人才储备充足时,可进一步考虑细分学科领域的组织模式,为学科馆员集中精力和时间专深于某一学科领域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创造条件。

3.2 一体化发展的网络组织构建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网络组织构建可分为虚拟型和实虚结合型两种组织形式。

虚拟型网络组织较适合学科馆员制度历史悠久、处于成熟期的图书馆,主馆和专业分馆均可承担学科资源建设任务,学科馆员分散在不同部门,归所属部门分散管理,由协调员负责各项业务协调。同时,安排相关职能部门主管兼职学科馆员或作为某项学科服务的主要责任人,促使相关职能部门重视、支持和客观评价学科馆员工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协同效应,保证学科化服务顺利开展。例如,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设置6名协调员协调来自10个总分馆的69位学科馆员开展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全部学科馆员中,部门主管、分馆馆长、副馆长等大小主管共有35位,约占总人数的一半。

对于国内学科馆员制度仍处于成长期、探索期且馆藏发展任务仍由专门业务部门负责的多数图书馆,适宜发展执行力较强的实虚结合型网络组织,对学科馆员实行岗位管理和职责管理相结合。如图1所示,在组织结构上:

(1)综合型学科馆员:以经学科化改造后的采访部门,或者融合采访部门和参考部门组建新的学科化馆藏发展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主体,集中多数的综合型学科馆员并进行岗位管理,统筹安排全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同时,吸纳参考咨询、特藏建设和专业分馆等部门的综合型学科馆员参与,建立与采访业务助理的协作关系,强化学科资源建设的组织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效果。

(2)服务型与综合型学科馆员组合形成学科工作团队:服务型学科馆员主要来自参考部门、学科分馆和流通阅览等部门,以职责管理为主。对于某一学科院系的资源建设与服务,可由一名或几名综合型学科馆员负责,或者由两类学科馆员组合成学科工作团队负责。例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实施了学科采访馆员和学科咨询馆员融合发展的改革,馆藏建设以采访部综合型学科馆员为主,并组建了经济管理和生化医学两个学科工作团队,在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一体化发展道路上跨出了一大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作为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主力军的学科馆员团队,紧紧围绕学科院系服务而组建。学科馆员隶属于各个职能部门,归所属部门管理,由学科馆员协调小组统一指导和协调工作。各职能部门(包括采编、技术、流通等)以及常规业务团队(包括一般性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教学培训、科技查新等)整体作为提供资源、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学科服务支撑队伍,与学科馆员团队协同运作。

4 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管理方式探索

4.1 集中统筹协调与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

实行学科馆员协调小组集中统筹与职能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学科馆员协调小组成员主要由分管资源建设、参考咨询、学科分馆的馆长,以及由学科馆员兼任的负责馆藏发展、参考咨询、教学培训、系统

技术等项目协调的协调员组成,总体规划学科馆员团队的工作内容、业务进度、服务拓展与创新,协调促进全馆学科服务支撑队伍协同运作。协调小组明确不同学科馆员担负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工作的内容和职责范围,并协助职能部门落实每个学科馆员的工作岗位职责及其投入学科化服务工作的时间比例,确保权责一致和足够的时间精力投入以达到预期的学科化服务效果。职能部门负责日常管理、评价,并结合协调小组的评价意见,对学科馆员进行综合考核。协调小组与学科馆员联席会议是学科服务举措和资源建设等重要事项的议事机构,形成的决策建议报馆相关专业委员会最终审核批准。

4.2 采取行为目标导向管理和综合绩效评估激励机制

行为目标导向管理旨在建立以对学科馆员行为引导为目的的机制,强调管理的总体目标导向,重视学科馆员的参与和自我控制,依靠团队合作完成学科服务任务。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参与探讨和制定学科化服务目标及其实现途径,并通过比较实际绩效和预期目标的差距来进行自我改善;鼓励学科馆员积极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行为,将各种经验、技术和成果保存并内化于组织的知识库中。然而,要把鼓励转化为实际成效,首先要面对学科馆员的知识性工作投入与工作业绩如何评价、测量和激励的管理难题。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建立完善的学科服务工作统计系统,由学科馆员详细记录自己从事的主要知识性工作,如院系访谈、信息推送、资源采选、学科服务平台内容维护、授课与备课、讲座开展、专题咨询和学科情报分析等,按实际投入小时数转为量化测评,并结合实际成效进行评价。职能部门在全面收集学科馆员绩效信息和协调小组评价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学科馆员承担的学科化职责和部门业务职责的双重绩效进行综合考核和激励。绩效评价还要充分考虑来自院系用户的满意度评议。在图书馆层面上,还应根据学科馆员工作团队的表现,建立项目完成奖励制度,激励学科馆员团队积极接受新任务,把组织目标的实现与个人成就感的满足结合在一起。

4.3 强化团队协作,深化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

学科化服务是个协同性很强的全局性工作,一体化管理机制通过强化学科馆员团队及其与学科服务支撑队伍的协同运作,统筹、协调和合理解决学科馆员的精力、动力和能力三大问题,切实发挥其学科化服务主体作用。通过合理的团队分工保障学科馆,员的时间、精力安排,使角色定位客观可行,而不是一味过高过多要求;通过团队的高效合作、目标共识和有效激励,激活学科馆员的创新动力并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通过团队成员优势互补、智力激荡和培训学习进行能力互补和能力培养。要提高学科馆员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引导服务能力,还必须使学科馆员群体能共同分享更多的信息或“完全信息”,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团队会议与横向交流相互学习和达成共识,通过构建功能完善的网络交流与信息集成平台,使团队成员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分享知识与创新思想,逐步形成创新、合作、共赢的组织文化,不断提升学科馆员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5 结语

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走过十余年,学科化服务实践取得一定成果,面临进一步提升学科化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问题。从早期重视联络、单方面信息服务的学科化或者资源建设的学科化,到二者相互的参与、交叉,再到注重二者的综合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反映了学科化服务实践和理论不断完善的进程。认清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是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战略方向,合理规划并积极推进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发挥学科馆员及其团队在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完善一体化管理机制及学科服务支撑平台进行有效保障,才有助于形成整合优势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学科化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为学科建设构筑强有力的学科文献信息与服务支撑。

参考文献

1 刘素清,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突破瓶颈的理论思考,图书馆杂志,2010(4):35--37

2 王晓力,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图书情报工作,2008(2):20--23

3 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图书馆杂志,2008(2):63--66

4 胡琳,刘倩,姚乐野,论馆藏资源建设是学科馆员制度的核心一一学科馆员制度反思之一,图书情报工作,2011(5):19--22

5 韩丽风,钟建法,图书馆资源建设学科化的组织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1(15):72--76

6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初步比较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13--16

7 汪莉莉,钟永恒,耶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研究,图书馆杂志,2011(3):76--79

8 王积俭,陈日湘,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设计研究,企业管理,2001(5):6―7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361005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建设;电子资源建设;服务质量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需要,服务于广大师生,是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多方位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最全面的服务。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必须从继承、积累和探索的角度,系统地收集和掌握所承担科研课题的完整信息,因而对可供参考的图书资料要求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由于教学科研人员所需的图书资料是其所要开展的科研工作的依据,因而必须强调所参考图书资料的准确性;参考文献为科研人员解决科研问题所必需,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在前人或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需要全面完整地掌握大量的文献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科学的结论,所以,科研人员所需求的图书资料还要求具有完整性的特点。

1 优化纸质图书建设

1.1 多方面结合按需订购

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学、科研的需要,结合读者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依据书商提供或利用计算机网络搜集的文献出版信息,广泛征求读者对文献资源建设的意见,认真做好读者需求调查,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作为订购依据,促使所购图书符合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要求。

1.2 采购多样化

在经费有限而需求无限的情况下,为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保证采购图书质量和到馆率,增加采购工作的透明度,本馆以招标的形式选择书商。在采购形式上,采取现场采购与书目预订相结合的原则;在采购人员组成上,图书馆人员与二级学校领导和专家参与的方式,尽力解决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文献需求,支持教师围绕自己的学科专业和兴趣购买图书,较好地保证了所购图书适合本校学科专业特点,保证了图书的到馆率和利用率。

1.3 拓宽文献资源的利用范围,实现资源共享

为保障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保证两个校区图书资源共享,图书馆在两校区开展了图书通借通还,在两个校区书库分别设立了查询机和通借还窗口,通过校园网进行异地馆藏图书信息查询,加快了图书流通,极大地方便了两校区师生对图书的需求;与广西大学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活动,广西大学图书馆为本校教职工办理了30多张馆际互借借阅证,方便了师生在广西大学图书馆借阅纸质文献资源;积极参与地区性、全国性高校馆的资源共享工作,2011年加入CALIS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工作,并已完成了读者数据和馆藏的提交工作,加入CALIS将进一步推动与其他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共行、共建进程,丰富学校文献信息服务内容。

2 电子资源建设

注重数字资源建设,坚持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并重。近年来随着资金投入量的不断增加,本馆加强了馆藏电子资源建设。图书馆在选择购买电子资源时,首先要要求供应商先提供免费试用,让读者充分熟悉了解电子资源的学科专业特点和使用方法,然后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并根据读者的点击率综合评议后决定购买数据库的各类。目前拥有《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金图国际高校英语学习资源总库》、《北大法律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华古籍全文检索系统》、《Springer外文数据库》、《EBSCO外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10个数据库。根据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的需要,注重特色文献资源库的建设,建立了钦州学院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数据库和其他特色学科资源导航数据库,启动了刘冯数据库建设工作,初步建成了海洋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泰语角等阅览室。

3 积极完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体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3.1 管理手段的网络化和自动化

建立了以图书馆网站为平台,以电子文献资源为主体、关联服务不断拓展的图书馆网络服务系统。馆内的文献采编、典藏、外借、阅览、书目信息和读者外借信息查询、校区间的通借通还、电子文献阅览与下载等各项工作均采用了计算机管理。实现了图书馆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书目管理等相关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检索。

3.2 服务工作的网络化

图书馆建立了自已的网站,功能日益完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为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等服务提供了优质的网络平台。

目前图书馆主要提供以下网络服务:

1.WEB服务:图书馆的各项网络服务都可以从图书馆网站上链接。

2.OPAC(公共查询服务):在电子阅览室及各流通书库设置检索机,为读者提供网上查询图书馆藏书目数据、读者借阅信息和读者自助服务。

3.电子资源服务:介绍常用电子资源的内容和使用方法。主要以全文数据库和电子图书为主。

4.网站开通了各种与读者顺畅交流的途径,如馆长信箱、新生入馆教育栏目、咨询台、读者留言、在线QQ联系电话等,通过交流,解答读者在使用图书馆和检索信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 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人性化服务

完善了全校教职工的电子邮箱催还书功能,针对教职工图书借阅逾期较为严重问题,采用通过电子邮箱的方式进行图书催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馆内扩大了读者借阅权限,增加了学生读者假期借书的册数和延长借阅时间;为方便全校师生借阅图书,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管理系统,开通图书网上读者借阅情况查询、图书续等功能。

4.1 实行藏、借、阅、检一体的全开放式服务管理模式

为充分体现“藏以致用”的原则,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借阅提供了全开架借阅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4.2 加强了读者的交流和沟通

1.图书馆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全方位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2.采用读者问卷调查、流通阅览数据分类统计等途径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及获取资源的满意程度。

3.采编部、阅览部等深入二级学院、教研室及通过网络、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读者对文献资源的订购建议,提供多种方式让读者直接参与文献资源建设。

4.利用网站首页上的“新书通报”、“好书推荐”和在两校区流通书库设立“新书推介栏”,向读者推荐思想性强、学术价值高的图书。

5.开展多种形式的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通过书面、口头、电话、网上留言、在线交流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为读者充

(下转第32页)

(上接第29页)

分利用本馆资源提供指导。编印“图书馆的常规问题”,解答读者在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例如图书馆的机构设置、文献布局、服务方式、借阅制度等。为方便读者了解图书馆概况,在图书馆主页上还设置了“入馆指南”、“读者服务”等栏目,供服务24小时查询。

4.3 搞好读者培训,提高信息素养

本馆注重读者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日常培训和课程教学,提高了师生利用文献信息和终生学习能力。2011年3月在图书馆成立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教研室。授课教师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应文献检索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和常用检索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信息意识,为今后独立进行信息获取、利用以及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5.1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2011年,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图书馆修订完善了图书馆规章制度,对旧的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基本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体系,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减少了管理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保障了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5.2 成立了钦州学院大学生读者协会

读者协会是由校团委领导、校图书馆直接指导的全校性学生社团,是联系图书馆与学生读者的纽带和桥梁。协会宗旨是促进学校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树立良好的读书风气。

5.3 营造安全、文明、幽雅、和谐的读书环境

近年来图书馆重视环境建设,从抓安全、文明、卫生入手,不断改善管理环境、文化环境和人文环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读者创建了一个较为舒适宽松、清雅宜人的学习环境,较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教育功能和环境育人的作用。

5.4 延长开放时间,从时间上保证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

目前图书馆阅览室周开放时间达77小时,超过教育部周开放时间不低于70小时的规定。图书馆服务器24小时全天候运行,读者可随时利用电子资源。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窗口,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充分了解了读者的需求,就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读者,满足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中国图书情报工作实用大全[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

[2]王岩青. 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需求与服务探析[J].科学大众,2010(02)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3

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为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按照中省文件精神,在主城区各学校开展了调研和座谈,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1.学校现状。我市主城区共有实验小学、新城一小、新城二小、新城三小、新城四小、新城六小、新城七小、新城八小、新城九小等9所非寄宿制公办小学和新城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等4所非寄宿制公办初中。共有小学生11761人,初中生5716人。

2.学生现状。目前,我市小学下午放学时间5至10月为17:30,其余时间为16:30,初中下午放学时间5至10月为18:30,其余时间为17:30。下午放学后,主城区近40%的学生下午放学后会进入家政。这其中,在家政住宿的学生将近50%,其余学生仅是就餐和做作业。

3.家政情况。目前在主城区小学初中周边的家政机构将近150家,规模较大的不足五分之一,更有不少在资质、手续、安全等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在家政机构每个月的费用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这对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二、服务开展情况

(一)广泛调研,积极部署。我局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收到《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陕教基一办〔2017〕13号文件),召开局务会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分别召开了学校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座谈会,进行综合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并讨论出台了《韩城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义务段学生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对我市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确定将新城区第六小学和新城三中两所学校作为课后服务工作试点学校。2018年6月,市教育局组织部分校长赴上海考察学习其课后服务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二)先行试点、积极推进。我市新城区第六小学和新城三中两所学校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试点。按照 “学生自愿、校内实施、免费服务”的原则,课后服务工作确定在3至9年级在校学生中开展,服务时间为周一至周四,离校时间原则上不超过下午的18时。在课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做了规定,要求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国情、市情、乡情教育,开展艺体、科普教育和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等活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并严禁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 同时,学校制定了工作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全面强化管理,完善了安全保障措施,建立了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制定严格的考勤、监管、交接班制度和应急预案措施。目前,试点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积极稳步推进。

三、问题建议

“课后服务”的最终执行者是基层学校和教师。因此,也势必对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产生诸多影响。

1.学生晚餐问题。非寄宿学校没有学生食堂,无法为学生按时提供晚餐。

2.教师补助问题。开展课后服务,延长了教师工作时间,增加了工作量。同时,对教师的家庭和生活也会有一定影响。

3.学校经费问题。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将产生水电、耗材等新的费用,会增加学校经费支出。同时,增大学校管理难度。

4.家长接送问题。课后服务结束后,如有部分家长不能按时接学生,将为学校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中:“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的要求,建议市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对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学校进行财政专项补助。补助经费按照200元/每生每年标准予以补助,主要用于相关人员补助、水电费支出、消耗品购置、场地使用等。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强学习研究。认真总结前期试点成果,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大胆研究,深入探索,加强统筹,以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发课后服务文化内涵。全市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个性化的课后服务的实施方案,突显学校特色,积极稳妥的推进全市课后服务工作的全面开展,努力将课后服务工作打造成推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和拓展校园文化的新平台。

2.拓宽服务内涵。要积极探索在音体美等专业课教师缺乏的现状下,拓宽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构建活动课程,开展书法、美术、阅读、游戏、体育锻炼、科学小实验、社团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切实满足学生的个性、兴趣发展,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探索实施对少数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的工作机制。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4

关键词:开放大学;计算机课程;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0-0095-03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

最初,学习支持服务的思想是在英国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与远程学习中逐渐发展形成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供各种支持服务。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移动学习模式。当前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支持服务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1.开放性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开放性。这种开放不光是指教育形式、教育环境的开放,更是指教育本质、教育观念的开放,任何教育对象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开放的教学资源完成自身知识水平的提升。

2.自主性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具有显著的个性化学习特征,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当前,开放大学的学习者普遍都随身携带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他们通过移动设备既可以进入学习平成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进行自我z测、补充练习等,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3.移动性

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他们既可以在工作单位、家里,甚至旅途中通过网络访问教学资源,也可以将教学资源下载下来,随时观看学习。所以,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模式具有显著的移动性,能方便学习者随时完成学习任务。

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主要构成要素

1.课程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提供的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授课视频、课件资源库、试题库、教学案例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者主要通过课程学习资源了解任务、寻求解答,从而掌握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学习。

2.教学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资源包括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设计、学生形成性考核记录、学习评价反馈、作业完成记录等。这些资源在学习者学习课程内容、获取辅导以及和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习者的学习方向,督促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开展学习的重要资源。

3.人力资源

学科专家、技术人员、教师、学习小组等都可以成为移动教学支持服务平台中的人力资源。学科专家具备学科专业能力和超前的教学观念,能为学习者提供与学科性质相关的教学内容、扩展资源和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人员能为学习者创建学习平台,解决技术难题;教师与学习小组能对学习者进行答疑,组织学习者交流互动,并给出学习评价和情感支持。

4.技术资源

技术资源包括为学习者提供交流互动的工具等硬件资源,以及教学策略、教学技巧等软件资源。技术支持要能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情感满足,所以要在实现交流功能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学习者的交流互动习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学习者更方便地获得多种途径的交流互动。

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建设

目前,开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开设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习者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等,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其适应互联网时代对社会人才的需求。

按照《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开放性、一站式、交互式的移动学习服务平台。

1.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的功能

在开放大学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中,需要实现的基本服务包括学习课程教学任务服务、课程答疑服务、课程测试服务、资源下载上传服务等,另外还需要有教务信息查询服务、为师生交流提供的服务等。

教师通过登录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课程教学相关任务,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相关资源、教学任务目标、课程学习指导等。学生通过浏览并下载教学任务,为远程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课前准备。在课程答疑服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留言对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在课程测试服务中,学生可以登录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选择章节测试或总测试等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资源上传下载服务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补充学习的相关资源进行下载,或将一些优质资源上传以供他人参考。

2.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学习资源的建设

从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来说,开放大学要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源,因为学习资源作为支撑教学过程的基础,是教学开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首先,开放大学在建设移动学习服务平台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时,需注意保证学习资源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课件、教学演示PPT、计算机知识重难点讲解视频、计算机功能演示教学动画、CAI课件等计算机课程学习资源,要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求,以保证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资源。

其次,建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不仅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还能为学习者分享自己检索到的优质学习资源提供便利。开放大学还可以鼓励学习者在交流互动中获得知识,并且将其分享的教学资源保存下来,以便为后续的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最后,在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上,教师不仅要能够方便地上传教学内容、教学课件等,还要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地搜集各种新形式的课程资源,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易公开课等作为补充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库中。

3.教师与技术人员提供的支持服务

教师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传授知识技能,提升学习者的知识学习能力、计算机技能等,此外教师还要能熟练运用学习平台学习资源、解答学生问题等。技术人员的支持则是维护学习平台的正常运转,确保资源上传下载接口的安全,保证平台各功能正常发挥作用。

由于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中的所有教与学行为都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移动网络实现的,所以远程教育工作者(教师)、平台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持服务。

4.建设虚拟计算机实验室

虽然计算机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功能演示等可以被制作成文本、视频、PPT课件等来辅助学生学习,但由于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所以对于一些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演示的内容,则需要建设虚拟计算机实验室进行学习。

近年来,我们普遍采用VMware、Virtual PC、Virtual Box等仿真软件来搭建虚拟计算机实验室。例如,用VMware软件构建虚拟的网络实验环境,能够真实地模拟实际网络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虚拟网络环境中学到理论知识并参与动手操作,这就极大地克服了开放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中难以进行实际操作的困难。

结语

开放大学通过构建移动学习支持服务平台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不仅能丰富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互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少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辅导网站的构建[J].海峡科学,2012(7):69-72.

[2]乔艳琰.学支持服务体系在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姜玉莲.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以基层电大课程实践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4(3):52-60.

[4]张宇航.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13(3):58-59.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5

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PDCA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179-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不断扩大,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外经贸关系以及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可谓是热门专业。但是“盛极而衰”,这一自然生存法在金融危机之后,表现尤为明显。货物贸易的进出口受限制,瓶颈问题渐渐隐现,服务贸易领域将是高校毕业生未来就业的一个机遇。《国际服务贸易》缺乏像国际货物贸易那样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学科,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教育部提出的教改背景下,面对教育需求的多重性,如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体系,在众多专业和和课程体系中生存下去并且继往开来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教学现状

《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性质、教学大纲、考核方式一般都是由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的教师承担完成的。通过研究我院的课程教学大纲,并结合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与同行交流发现,此门课程教学存在如下一些现象:

(一)课程理论性过强

《国际服务贸易》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细化。国际服务贸易涉及领域十分复杂,实务性知识在各相关课程中已经介绍,本课程仅从宏观上介绍国际服务贸易的理论、规则,不涉及具体程序及操作技能。《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总体而言是偏向于宏观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因此初学者往往不容易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常常会对它的有用性或有效性产生疑问,进而失去学习的动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课程教学方式单调化

因为授课专业教师长期从事本专业的研究,对其他专业了解相对较少,并且各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甚少,相互不了解各自的需求,导致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一些课程衔接不到位,比如旅游管理,保险金融学,信息技术管理等等。同时,现在的大学教师普遍在追求自身的提高,科研考核要求让一些专业课老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揣摩不同的授课对象以及授课内容。一般教师就采取了统一的教学方式来应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使得专业与非专业混淆,模糊专业性。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就抓着一门课进行数轮教学,无论是教材和教学课件都跟不上时代的日新月异,尤其表现在与时事相关的贸易政策和最新案例。

(三)自学课时利用度较少

参考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拟定的教学大纲可以发现,我院开设的《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总课时只有32个,其中讲课14个,自学课时18个,课堂教学课时相对较少,课后自学课时较多,不能很好掌握学生动向。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服务贸易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政策、服务贸易规则、服务贸易主要实践以及相关的热点问题等板块。为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可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可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另辟蹊径,找到适用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如何进行《国际服务贸易》课程改革,让国经专业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解服务贸易的内涵与主要方式,了解服务贸易的主要理论,认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意义,并能结合相关理论,联系中国服务贸易现实,分析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些现象,把握一些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状况,及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这一教学目的,显得格外迫切。

三、《国际服务贸易》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关于PDCA循环的理论渊源及研究现状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发源于日本,是过程管理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最初是源于休哈特的思想,20世纪中期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所重新提及使用,PDCA分别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行动(Action)四个环节,这是个具有普适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组织活动。过程方法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的原则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环节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在1972年《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就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艺体系中的新管理程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这样做,而且在一个教育机构内部也可以这样做”。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英等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将PDCA循环控制方法引入高校内部管理,开始尝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并逐渐深入到课程质量管理方面,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开始普遍的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DelvinGrant提到过:“鉴于质量管理在工业体系中的成功应用,高等教育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入和采用质量管理到学术界。过程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即PDCA模式,在教育教学中大多运用在教学管理方面。国向云(2008)应用PDCA循环原理,对实践教学系统的完整性做了一些探讨,探讨了PDCA循环原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应用方法及途径。李宁芳、毛小凰、赵坤灿等(2010)认为PDCA循环为有效改善缺乏严密环节监控和约束机制的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状况提供了保障。张涛将PDCA模式运用在《进出口业务》课程教学中认为PDCA模式的普适性,使其同样适用于课程教学,能更好地以质量管理促专业建设。

(二)技术路线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发现,质量管理方面在国内教育学术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还很缺乏,特别是还没有发现基于PDCA循环提升《国际服务贸易》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这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条件的限制,而我院国经专业开设的《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正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重点开展基于PDCA循环在课堂教学质量改进的研究,全方位创新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像教师一样思考,能从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中获得足够大的长期受益。

(三)PDCA模式在《国际服务贸易》教学环节中的模拟应用

1.PLAN计划阶段:计划阶段主要有四个步骤,包括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在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课程以自学为主的特点,充分考虑学时和课程内容的要求,在《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开课的第一讲,让学生领悟该门课的重要性,效用性,启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问学生一些问题“中国出口的所有商品中,最贵的是什么?有人说姚明是最贵的出口单品对不对?为什么?”由浅入深,自然将货物贸易过渡到服务贸易上。然后将PDCA小循环在整个《国际服务贸易》自学安排要求清晰明白地告知所有学生。为了使一学期的课能够顺利开展,第一讲至关重要。

2.DO执行阶段:执行改进原计划和具体措施。

按照PDCA小循环在整个《国际服务贸易》自学安排要求,第五周开始,便陆续开始学生的自学交流环节。为了实现更有效合作,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改变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局面,在学生开始授课讲解之前,会将交流环节的评分细则分发到Rh平台,让所有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第一,每组派代表作展示,同时上交课件、讲稿以及分工安排。第二,每组展示讲解时间控制在25分钟(正负5分钟)。第三,讲解完之后,剩余小组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在小组展示之后提问。第四,提问环节之后,每个小组必须给当次作交流展示的那个小组打分,满分一百。第五,将学生评委打分占比是50%,另外教师评委的的评分也占了50%,结合作为该组学生该项展示的综合成绩。评分标准包括文本撰写、成员分工情况、讨论展示、语言形象分、提问环节,每个指标下都有详细的类别和标准,方便学生考核委员会作出成绩评定。

3.CHECK检查阶段:检查改进计划和措施的执行结果。

在学生授课结束之后,针对学生的表现要做自我检查和教师点评,因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内容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欠缺,对某些问题的理解存在片面性,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教师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学生做交流展示的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对在讲述过程中的精彩之处,充分肯定其成绩,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第二,对学生讲解过程中把握不好的重难点以及下次其他小组容易出现的问题,时间把握以及回答问题的技巧等适当指出;第三,对学生没有认识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深化。

4.ACTI0N处理阶段: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将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循环,从而实现持续提升。

针对学生整个教学环节以及后期的自查和检查阶段进行全面分析之后,教师会做一个小结,将整个环节中出现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在下一个PDCA循环阶段得到改善,继而在后一个循环中得到解决和提升,持续改善,从而提升学生自学能力。通过相互学习,教师也可以从学生整个授课过程中,发现平时被自己忽略掉的,学生感兴趣的角度,从而提升整个教学质量。

医学科研服务范文6

关键词 自媒体;学科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153-01

学科服务是高等院校图书馆近年来在服务创新方面的一个突出的热点和亮点。图书馆如何向院校科研团队提供更深层次的文献情报信息服务,支撑科研创新,改变图书馆形象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逐步深化,是学科馆员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 学科服务的发展

CALIS将学科服务工作作为十二五的重点工作,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了多次学科馆员的培训,旨在推进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有更大的发展。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图书馆都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面向学科用户和科研团队用户提供学科服务,学科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深化用户服务、改变服务模式的重要手段。

随着对学科服务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演化,在此期间“嵌入式”的学科服务模式被提出来。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学科馆员的职责不仅止是联络教学科研用户和进行图书馆资源推广,他们要以用户为中心,把文献情报信息服务融入到服务对象的整个教学科研活动中去,让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成为用户活动的一部分。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的提升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需要研究人员和学科馆员不断地整合新观念、新技术,用户不断地沟通磨合,将图书馆的发展置入用户的需求中去,用实际成效来证明学科服务的作用和

价值。

2学科服务的困难

2.1学科馆员融入度的问题

在传统学科馆员制度下,学科馆员负责与向用户提供信息联络、信息素养教育培训等服务,但是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用户自主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大大增加,传统学科馆员的作用被弱化,如果学科馆员仍未摆脱信息中介的角色,学科服务不能融入科研教学过程,那么学科服务的作用和影响力也会逐渐减弱,从而影响到图书馆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医学院校的研究多是集中在医学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增强,像搜索文献、获取信息这样的工作科研工作人员已经能够自主完成,学科馆员如果不能够将更加深化和细化的信息服务融入到用户的研究工作全程中,那么将会处于一个只见资源而不见服务的尴尬境地。

2.2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问题

医学院校图书馆面对用需求比较特殊,医学情报是一门整合了生物医学、信息技术、情报学、统计、管理等学科的特殊学科,不但要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向用户提供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情报信息,还要能够用情报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完成海量的科技信息的筛选、过滤、分析等工作,不仅仅向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文献检索查阅的服务,而且还能能够从繁浩的医学科技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从中找出内在的关联,为科研团队进行选题决策、项目查新以及研究工作中的科技情报信息参考等服务。目前国内高校也很少有设置生物医学学科与情报信息学相交叉的专业,在医学院校特别是中医药专业院校中这类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即便有这样的人才,也多是自学或者由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培养的。这种情况已经给医学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带来了困扰。

3 学科服务模式创新实践

作为一所西医为主、中医为特色的高等专科院校,张仲景国医大学图书馆在面向学校科研团队的学科服务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也遇到了上述的问题,并在改进学科服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3.1 更新学科服务理念

在自媒体时代和大数据应用背景下,我们在进行学科服务模式探索的过程中,受到同行们对学科服务模式研究的启发,开始尝试改变传统的学科服务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医学院校的学科服务模式,认识到了要想使学科服务深入到科研工作中,首先学科馆员的工作必须融合到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中,通过对医学科研工作的深入了解来制定学科服务策略,让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模式转型都根据当前科研团队用户对文献情报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与当前所倡导的“嵌入式” 学科服务模式的出发点都是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建立起学科馆员与科研人员的密切联系,使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成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培养学科服务人才

近年来,随着用户的信息素养的提高,自主获取文献信息资源途径的增加,以互联网、移动网络为载体的各种信息资源构成了泛化的知识环境,用户可以快捷地在海量的情报信息中获取知识,传统学科服务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我们为了满足学科服务模式转型的需求,引进了图书情报、信息技术和医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为了使这些专业人员胜任学科馆员的工作,我们组织这些专业人员进行业务交流,让非情报专业的馆员学习情报信息搜集和分析的专业知识,逐步培养出能够胜任向医学科研人员提供学科服务的学科馆员。

3.3 转变服务模式

我们尝试调整了面向医学科研团队的学科服务的模式,把“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改进为“嵌入式+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的模式,将图书馆内具有情报信息专业能力的人员组成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由跨学科的学科馆员与科研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参与医学科研活动,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学科服务方案,将方案交给馆内的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由服务团队高效率地完成文献信息搜集、筛选、分析并发现学科研究的前沿热点,预测学科发展趋势等工作。通过学科馆员与科研团队用户的不断沟通与配合,目前这种改进的学科服务模式应用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我们通过“嵌入式+情报信息服务团队”的学科服务模式与学校多个科研团队提供文献情报信息服务,为他们进行项目背景调研、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资料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受到了科研团队用户的

好评。

4 结论

我们在学科服务创新研究的过程中,借鉴业内同行关于“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研究成果,建设符合本馆实际情况的学科馆员制度,为科研团队提供了科技文献信息的搜集、筛选、分析服务,明确学科的研究前沿热点,预测学科发展趋势,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我馆馆情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