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6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new social norm,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spect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importance and cultivating mode has many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draws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university,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th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很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提出

在国外,以美国高校为代表,首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了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制定本科生科研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不同形式的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首次提出了类似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北京大学自1998陆续设立了三项“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本科生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为创造学校的科研创新环境。

2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社会的创新离不开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与未曾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①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他们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层级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都包括此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导向性。高校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主动进行知识积累重构、培养自主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实践、协作等能力和严谨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②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创新潜力,锻炼自主独立学习、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形成开创性思维,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普遍共识,许多高校也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培养情况与客观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培养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然而我国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但从培养机制的角度来看还很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相关机构以及制度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多处于自发自愿的无序状态。

3.2 学校重视不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大多集中在科研(教师的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不便量化的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高校仅仅作为学生参加竞赛或者二课活动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类型繁多,但大多项目缺少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含量不高,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深度和广度涉及不够,实际培养的效果也无关紧要,多流于形式。另外,任何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资金,有些只是小额度的资助,可以说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3 师生参与度较低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大多数老师一方面承担着教学和自身的科研任务,在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和培养缺乏动力,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低。在没有浓厚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氛围里,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较低,近年来,与本科生的人数相比较,科研创新活动的范围小,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该活动中受益。③

4 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创新成为社会新常态,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显得尤为急迫和必要。

4.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促进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二级机构,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指导、评定、审核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校级党政领导、校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代表共同组成,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工作开展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院系层面设置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配备或制定专门人员对接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相关工作,避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拓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4.2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加大实验室设施投入,实行开放式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动手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其次,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加专题学术讲座,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和研讨会,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学者及教授们直接互动,有助于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找到更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④同时在学校创办期刊上开辟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专栏,拓宽交流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4.3 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

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前提。在教师层面,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评价挂钩,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并对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在学生层面,完善学生科研创新鼓励措施,将学生、评奖、申请专利等科研创新活动成果作为评先、评优、评奖,以及免试攻读研究生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注释

① 江颖.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31-33.

② 苏峻.论培养高师学生科研能力的学校生态结构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0):12-14.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2

蒋春容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对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均有重要作用。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的,介绍了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完善激励政策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关键词 科研能力;本科生;人才培养

0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培养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对学生知识灌输较多,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充分激活,创新能力欠缺,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有差距[1]。我国的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实施了《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些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

参加科研活动、锻炼科研能力,与本科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且可以给本科学习提供更大的兴趣、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视野,而学习则是科研思想产生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锻炼科研能力,既是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又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掌握科研方法、熟悉科研程序,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3)有利于提高院校的整体水平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没有教学,高校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科研,高校将失去竞争的资本。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2]。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师的科研得以有效推进,而教师的科学研究恰又是高校整体水平得以提高的助推器。

1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1.1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

坚持改善条件、提升实力,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和教学实验室等硬件环境,逐步实现教学实验中心和实践中心在时间和内容上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并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旋律,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以及教师科学研究的主场所。在自主建设的同时,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在校外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提升科研能力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平台。如我校整合了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先进数控技术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先后与19家企业合作共建了30个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如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了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Siemens全集成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BoschRexroth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与德国海德汉公司共建了海德汉数控测量实验室,与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共建了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与培训中心,与香港飞兆国际公司共建了电子与自动化实习基地等等。通过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共建,进一步充实了实验室的装备条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建设水平,创新了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1.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转变

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行小班授课,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强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3]。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以专题研究、阅读报告、综合设计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机械、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师和课本的步骤做。另外,在实验环节,以综合性实验为手段,由实验指导变为实验引导,精心策划实验课题。实验课题的设置不仅仅只是验证性的,更应该是探索性的。在实验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将一个课题细分成几个模块,每个同学负责完成特定的模块,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符合科研项目完成过程的特点,即每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都是由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完成的。如我校本科生的一项综合实验,指导教师经过题目构思、难度比对,最终给出“循迹小车”这一实验课题。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仅给出了该实验课题的目标、期限,以及完成该实验课题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但并不给出开展该课题的详细方案,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与验证。学生按照三人一组组成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分析课题的组成模块,例如:小车循迹模块、电机驱动模块、逻辑判断模块等。小组成员需在三天内完成各模块的方案构思、软件仿真,然后进行答辩。通过答辩这一过程,指导教师可以评估各小组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小组答辩通过后再按照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各个模块电路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在设计与调试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摸索掌握示波器、信号源、万用表等调试设备的使用,以及构思一些常用的调试方法来解决调试中碰到的问题。在整个实验课题的实现过程中,探索式的实验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这一探索性的综合实验,学生得以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1.3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使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科研、参与科研、到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有的学校采取的是教师立项学生参与,有的学校采取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立项,有的学校是二者兼而有之[1]。无论哪种模式,其结果都使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学生在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都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除了采用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外,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尤其是教师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的研究,促进师生之间科研交流,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接触学科前沿,明晰学科发展动态,对培养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邀请站在科技前沿的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定期组织校内外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1.4完善激励政策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需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本科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实践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等。通过这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主动性,保障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

2结语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学校层面的积极重视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多种措施并举才能真正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52-154.

[2]彭蕾,孙波.加强理工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70-71,79.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3

关键词: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57-02

大学经历了历史发展和现代超越的阶段,被人们赋予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较为公认的职能。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的三种职能都密切相关,我国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目标,对科技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大学生科研能力有了更大的期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但是,根据目前的实践来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还未形成成熟可行的体系,培养途径也缺乏科学的梳理和总结。因此,以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核心,探索合理的理工科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并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水平,更好的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一、加强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

1.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专门的科研训练课程。课程学习是本科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培养方案中有目标的设置体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特色的科研训练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了解科研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科研意识,接受必要的科研技能训练。理工科科研能力培养课程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教授学生查阅、整理、归纳、翻译文献、设计实验、处理数据、制图以及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和科技论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科学意识、科研素养和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使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提高科研水平和质量。

2.重视本科实践教学,构建和完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理工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本身就具有重视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实验教学一直以来是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目前本科生培养的现状看来,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缺少专业的实验操作经验和思考能力。

为了使得本科生在实验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其实验水平和能力,良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极其必要的。构建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应当从实验教学内容的革新开始,加大实验课时比例,从而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完成,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兴趣、探索和创新能力。[1]

3.重视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课程,实现本科课程内容与专业前沿的结合。学术讲座是讲座人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知识或新的研究进展,以扩展他们知识的一种活动。国内外专家与学生近距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火花”的一种方式[2]。进一步说,“研究若想有所创新,就需要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的关注,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性。”[3]高校应当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将与本科生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中,明确规定本科生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参加相应次数的讲座或组会,完成作业通过考核,才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在学分制的激励下,本科生广泛参加学术讲座和论坛组会,不仅能够了解到专业前沿知识,也会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让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科研。

二、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

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导师和导师组的作用不容小视。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和导师组制,但本科生鲜有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其科研活动。发挥导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并非导师单纯的对本科生某一个科研项目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而是把有兴趣参加科研的本科生尽早融入到导师实验室和课题组,由导师和导师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

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进行指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本科生人选,其次要给本科生确定明确的科研内容和目标,同时还要合理的规划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时间。本世纪以来国内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本科教育的定位已经逐渐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型为多元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改变。目前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中既有可以继续深造,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型人才,也有可以走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发挥科研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作用,在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的基础上,由导师和导师组作为负责人,在低年级本科生中确定部分有科研兴趣和潜质的学生,尽早帮助他们规划参与科研的时间,拟定科研计划并有计划的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文献阅读、成果总结汇报。尽可能的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降低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师生比,保证本科生切实可行的参与导师和导师组的科研项目和组会汇报,从源头上培养理工科高层次科研人才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三、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

1.运行理论与实践统一,传授知识与自主学习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要求理工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重视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的引入,在实践中培养本科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组织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前沿知识讲座、科研基础知识教授、专题讲解等形式,分阶段将有兴趣从事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引入到科研活动中来。

对于刚刚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正确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应当是以灌输知识为主,而应该把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技巧、文献检索和撰写等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提出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在实验实施和成果总结过程中,理应让学生独立探索和操作,导师进行指导、提出意见并和学生进行探讨。[4]

2.鼓励理工科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是国内高校科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多数情况是由学生临时找导师指导立项和完成。通过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系统、有计划的科研训练,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将有所提高,因此,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积极有目的、有计划的参加科研活动也是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体现。以个别指导的方式,导师和导师组帮助本科生明确具体的科研目标,确定可行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参加各种科研活动,不仅有利于本科生更好的参加科研实践,也为科研活动的成功创造有利条件。

3.建立和推行理工科本科生的科研组会制度。科研组会制度一直是理工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我国高校本科生中执行和推行得并不彻底和完善。本科生在科研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参加科研活动,定期参与到组会活动中,听取报告并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汇报,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交流,有助于本科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能力水平。理工科学生应当定期坚持组会活动,在活动中汇报近期的文献阅读、工作开展情况,并与指导教师及组会成员探讨前沿动态,科研问题,找出进一步研究的路径、方法和所需注意的问题。

四、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1.确定学分保障制。课程学习一直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形式,完善的学分制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开设科研训练方法课程、前沿讲座课程、实验选修课程和本科生组会课程作为本科培养的内容,对选课学习的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者获得相应的学分,是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常规化的重要途径。

2.必要的经费支持。一方面学生在一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支持下开展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学院和高校可以通过接受企业资助、导师资助等形式保证本科生必要的科研劳务补助和假期从事科研活动的生活补贴。以双选的形式为入学的本科生配备科研导师,导师和导师组对本科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科研训练,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给导师计算工作量并对导师进行考核,促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在经费支持的保障下得以顺利开展。

3.开放性项目和实验室保证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针对理工科本科生设立开放性科研项目和实验室,接纳本科生尽早的参与到科研项目和实验室中来,是目前有些高校促进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举措。开放性科研实验室既可以给本科生提供创新条件、创新环境、创新氛围和创新平台,也是渗透创新教育的最好课题、最快捷方式。[5]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本科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系统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障下对部分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进行引导和指导,不仅仅有助于本科生自身的提高,也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科研人员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待于学生、导师、培养单位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赵吉.生命科学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178-181.

[2]谭寨璐.关注研究生学术成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0):46.

[3]肖川.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3.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4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226-03

引言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转向多元化。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不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即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培养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更是时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财经类院校相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实验课内容较少,动手机会少,更应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更好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而那些具备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乐娟和任正德,2012),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关注已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是从导师制角度进行研究。王根顺和王辉(2008)坚持精英教育理念不动摇、改革教学计划、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努力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有效互动、推行“‘2+1+2’+X”本―硕―博连读的新型培养模式等。施秀剑等(201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主要有小组会议、个别谈话和电话或短信几种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了解学生情况,指导的针对性更强。马龙海和蓝宝江(2012)则从教师角度研究如何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他们认为大学教师应激发本科生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学习;引导本科生专注于研究主题,阅读相关高质量文献,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提升其创造力。二是从发挥科研平台作用角度进行研究。王巨克等(2012)就如何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进行了探讨。杜鹃和刘良民(2011)也认为应积极利用大学科研平台,创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其科研能力。三是从其他方式展开研究。唐洋等(2013)将差异化战略引入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过差异化人才培养提高本科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王继夏和杨洞晓(2013)则对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学生自身、课堂教学、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国家特色专业、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有利条件,以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对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培养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这一要求的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培养出真正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彻底改变本科生尤其是财经类本科生上课记笔记、作业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等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主、专业知识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对高年级财经类院校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科研能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一是通过本专业老师开设的系列科研讲座以及研究专题课程,让高年级学生逐渐熟悉科学研究的特点、方法,进而培养其查找资料、发现问题的能力。二是通过建立科研团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或暑期实践计划等,大学生可以更深入接触社会,更好地将课堂知识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热情,锻炼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开展工作能力,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三是借助于本科导师所主持的科研项目,通过让一部分专业基础较扎实的高年级学生参与课题调研、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等工作,为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参与科研实践的平台,提高了其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科学研究的能力,也有利于高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以及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学校而言,其意义体现在:一是本科生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在为教师和学校完成科研任务、取得较高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校培养了更多的优秀人才。二是高年级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以及课题的最终结题,也有助于课题主持人腾出更多时间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三是培养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进一步进入本校及其他院校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通过对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推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年级本科生专业知识素养不足,科研能力较低

专业理论知识的扎实与否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而宽广的知识面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外在条件。由于高年级本科生在入学的前两年主要忙于基础课程和公共课程学习,未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本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加之高年级本科生未经过系统和长时间的文献阅读,难以掌握国内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及最新发展,导致专业知识面较为狭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明确清晰的研究思路,科研能力普遍较低。

(二)高年级本科生科研机会和训练机会少

因社会经济发展对校园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形式灵活多样,可将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作为毕业设计,因此,高年级本科生具有很高的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公开的想法较为强烈。但由于缺乏对高年级本科生行之有效的科研训练指导的机会,进而阻碍了他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原因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没有高度重视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高年级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完整计划,不利于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二是财经类高校的教师评定制度不利于学生获得足够的科研指导。因为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教仅注重教师的授课水平,对其指导学生科研能力的投入为充分考虑,使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论文写作等科研活动的激励降低。再者,从学校层面讲,对高年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弱,设立的项目较少,竞争过于激烈。除了大学生创新基金之外,高年级学生能够参与的科研项目少之又少,而对于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和社会实践活动则较多。

(三)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部分高校包括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模式依然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未考虑将授课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等有机结合,未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采取的是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空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降低,难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提升科研能力。

(四)现行就业环境不利于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大,部分高校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本源,而采取了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为割裂了科研与就业的关系。同时,学校的对就业的过度重视使大学生产生了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的错误思想,上大学伊始便开始四处寻找实习机会或兼职,影响了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利于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多元化需求下财经类院校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积极发挥导师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作用

本科生导师是指本科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专业、学业等角度指导学习,侧重于学术指导,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辅导等,当然也负有育人功能,在生活上也应积极关心学生,帮助其更快成长。但是,很多情况下,由于导师忙于自身学业或教学等工作,对学生疏于指导。鉴于导师制的不足,本文认为导师制应从当前的单向选择逐渐过渡为双向选择,实行类似于挂牌选课的模式。具体做法为: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甄别确认教师的指导资格,公布符合指导条件的教师名单,公开指导教师的个人学历背景、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指导人数、参与的社会活动等;接着,由学生根据自己研究爱好进行选择,进而提出申请,并报请学院批准。当申请学生超过导师有指导名额,则调剂到其他导师名下。

导师的选择时间可以从大二开始,因为此时学生具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握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目的。双向选择结束之后,导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等其到高年级阶段,则根据学生基础挑选部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如数据的搜集和计量分析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创新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导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并挑选优秀者参加学术交流会议,进一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扩大视野,为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准备。

(二)紧紧抓住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有利时机,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以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提高高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努力培养具有观察经济现象、调查经济问题、分析经济现象和研究经济热点能力的创新型、高层次经济学专门人才。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教师培训和外出进修,不断优化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形成一流的教学团队。二是鼓励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积极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研究,整合科研力量,突出公司经济这一特色。通过跟兄弟院校交流考察调研等途径,扩大教师的对外交流,以利于更好把握经济学发展方向及学术前言;同时,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中青年教师定期交流机制,取长补短,也可以适当吸引一批有一定科研基础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争取建立一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三是努力推出一批面向经济学专业学生为主的科研项目,以经济学院科研团队为引领,以更好地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升能力和拓宽视野为宗旨,强化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其应用经济学理论知识解读经济现象、研究经济热点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利用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加强高年级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为了更好地借助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这一宝贵资源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科研部门对创新基金进行管理的同时,学院也应加强对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和监管力度等,调动导师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一是对于参与了学生项目研究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奖学金、教师职称、优秀教师、优秀工作者等评定时给予一定倾斜。二是对于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和暑期实践计划等项目的学生,除了学校给予的经费之外,学院可追加一定的配套经费,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争取产生更多优秀成果。此外,学院也可以与企业联合设立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科学研究课题,鼓励更多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四)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学历层次合理,科研实力较为雄厚,是进行产学研合作的上佳平台。其中,经济学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密切,学院领导和老师也一直致力于营造学生科研氛围,有助于我们发挥学院自身优势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指导高年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具体而言,可以依托产学研项目,实行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为高年级学生创造科学研究的途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巩固和发展学院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推进学院的社会服务工作。

结论

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强盛不衰的持久动力,而高等财经类院校又是培养这一类人才的重要阵地。只有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本科生尤其是高年级本科生的科研与创新能力,才能让其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满足中国经济转型的需要,从而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才能为进一步的深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娟,刘良明.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48-49.

[2] 乐娟,任正德.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冶金教育,2012,(4):48-50.

[3] 马龙海,蓝宝江.科教融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2,(3):42-44.

[4] 施秀剑,蒋索,赵翔.导师制在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和评价[J].科技信息,2012,(19):4-5.

[5] 唐洋,聂绍芳,牛佳丽.差异化人才培养中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52-54.

[6] 王根顺,王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3):44-48.

[7] 王巨克,罗学刚,王楠,戴炳业,张同存.依托高校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轻工教育,2012,(2):66-68.

[8] 王继夏,杨洞晓.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3-126.

Research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ode of Senior

Undergradua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

LI Yong-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实验室;创新能力;本科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51-02

创新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此,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本科生素质教育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科研实验室除了注重科研成果以外,还应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加大投资力度。

高校科研实验室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提供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以外,更是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转化,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与创新思维高超于一身的综合性应用创新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真正价值发挥得并不是都尽如人意,好多高校科研实验室只是一个摆设,是一个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的牺牲品,实验室的投入很大,由于缺少高水平、高学历的实验教师使其真正的价值没有发挥出来。本文就如何推进科研实验室管理现代化,如何形成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创新思路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以及如何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作用,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实现实验室资源整合与共享,推进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

传统的实验课模式几乎都是:用实验来验证理论,这样就使实验课的内容受到了局限。而且,每个实验室开设的实验也很单一,不同课程开设的实验课重复率很高,这样一来,实验项目就变得少了,而且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几乎没有几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的动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手的能力呢?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高校科研实验室,由于每个院系都有一个科研实验室,那么,我们采取各个院系的高精端仪器实现校内共享,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仪器的利用率,同时,在仪器共享的同时,实验教师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学生们也会增加实际动手创新的机会。

高校科研实验室仪器实现共享之后,连带的问题也会出现,比如说,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设备的维修费用等。那么,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以下解决方案:首先,学生进出入实验室都要实行登记制度(包括:进出时间,使用的哪台仪器等),离开实验室时由实验教师检查仪器是否完好,在本子上签字,方可允许学生开。其次,编写仪器操作手册,在每个仪器上标注警示标记或者安全操作注意事项,避免错误操作造成仪器的损坏。同样,设备的维修费用我们主要是从实验室设备维修费用支出。如果做实验的学生是某个课题组的费用由课题主持人承担一部分。

二、形成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创新思路和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高校科研实验室在高等教育的任务与责任中担任着主要的角色,即是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角色发挥得更好,摆在大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引进和提升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历。首先,实现全校实验教师队伍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标准,提高实验教师待遇,真正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定期为实验教师人员提供进行培训以及外出学习的机会。

实验队伍建设是多方面的,必须从体制建设、政策制订、人员培训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并不断总结和交流管理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实验室的教师队伍在能力方面不断壮大,才能保证高校科研实验室的角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的作用,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

真正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的作用,首要条件就是向本科生开放。因为只有实现开放,让学生自主设计,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一种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

高校科研实验室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同时,课题主持人可以积极吸收本科生参与进来,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群知识的能力,本科生通过亲身体验这种科研以及学科发展的过程,进而逐渐养成一种科研的思路,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科研实验室可以把近几年没结题的项目与课题公示出来,让本科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认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高校科研实验室最显著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高校科研实验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校科研实验室为本科生加大了开放力度,承担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责任,所以,它为落实本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因此,只要进一步地实现实验室的资源整合、完善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形成具有特色的实验室创新思路以及提升实验教师队伍的高素质水平,高校科研实验室在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一定会发挥出它应用的效果,最终实现科研发展与教学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沈益民,倪吾钟.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

[2]白忠喜,胡卓君.基于资源整合共享的实验室重构及其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2007,(8).

[3]李范珠,包强,等.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作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

[4]李傲雪,李文英,岳红.高校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3).

[5]向学杰.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铜仁学院学报,2009,(04).

[6]王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7]李海,王美云,杜永清,等.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8]刘丽霞.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大学生的发展空间[J].科技创新导报,2010,(01).

[9]温武,黄立胜,郭旭鸣,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摇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3).

[10]王静明,刘秀红.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基金项目:校内教改课题(发挥高校科研实验室作用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范文6

关键词 美国著名大学 本科生能力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在我们国家仍处在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阶段。加强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培养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美国的高等教育实力雄厚,自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之日起,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美国的大学从当时寥寥可数的几所发展到今天的3300多所。与此同时,办学方针、办学方式也从以前的单一模式发展到当今的多元模式。美国的一些著名大学成绩有目共睹,如:哈佛大学先后培养出7位美国总统、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全美500家最大的财团中有三分之二的决策经理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耶鲁大学是盛产政治家的摇篮,其人文科学的骄人成绩享誉全球。美国大学本科生在能力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 美国本科生能力的培养

(1)注重学生的选拔和自主专业选择。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各著名大学十分重视招好学生。哈佛大学校长曾对全校师生说:“我们宁可愿要老鹰的蛋,放在鸡的巢中孵化,也不要鸡的蛋放在老鹰的巢中孵化。”在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下,不以一次考试作为录取的标准,而是采用多方面考察选拔的原则。录取新生时,大学既要审查高中时学业成绩,又要考虑入学考试成绩,同时还要参考入学申请书和推荐信等材料。在学生入学之后,大多数高校实行“通才”教育,为学生设置了相当灵活的课程选修范围,让学生在兴趣与需要的基础上选修课程,再确定专业。如哈佛大学从核心课程计划入手,先让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初步知识,然后确定专业。着眼点是向学生传授不同领域的各有特色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灌输知识,目标在于培养善于观察,勇于思考与探索的“通才”。

(2)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美国的著名大学里的学术气氛十分浓厚,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办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大学生和有关专家定期座谈,让研究生给本科生介绍他们自己搞科研的体会,许多学院还为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如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让学生免费使用计算机系统,实验室每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以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有些大学十分强调学术的地位,从而采取“教授治校”的方法,教授会里几乎绝大多数是著名学者和资深教授。通过发挥教授们的决策作用,明显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美国大学尤其是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几乎无一例外是教授出身。学校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的学术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3)培养机制的多层次与多维度。美国的许多大学,普遍建立了多维度的培养机制,包括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多维度的培养模式等。有全日制、半日制、短期研讨班、进修班等等,其中学生的背景也不大相同,种族多元化,男女生比例趋于均衡。这样的宽容性,使大学生的思想趋于多元化,更有利于活跃学习氛围。

另外,学校也不怎么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反对呆板的学习方法,提倡轻松灵活的学习方法。每周的课程,由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安排学完,剩余时间自行安排,即学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是在美国进了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如哈佛大学每年大约有10%的学生得不到“良”以上的成绩,3%的学生要被迫退学。

(4)强调开放性的学习。美国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社会,其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广泛开展国际和国内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合作。美国自建立高等院校之后,就十分注重与国外高校的国际交流。通过互派留学生和客座教授,通过科研合作和联合办学等方式,美国高等院校与国外大学开展学术、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使人才和知识得到最有效和最充分的使用。与此同时,美国国内的高校与高校之间实行跨学科、跨院校的横向联系和合作,大家互通有无。美国高校这种发挥群体智慧和提倡团队精神的做法,在当今“信息时代”已显示出其无比的优越性。②美国的大学虽历史短于欧洲,但是高等学校与社会,乃至与企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却始于美国。长期以来,美国的高等院校注重把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高等学校在美国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既是学习人类知识的殿堂,又是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社会进步的窗口。耶鲁大学现任院长理查德,总是让学生用自己在学术、艺术等专业的成就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类生存条件改善而工作。这种思想贯穿了耶鲁300年的岁月,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和多媒体的日益普及,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式和教育模式,将变得更加开放,教育空间也将随之变得更加开阔。

2 美国的高等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文观念均同美国有着较大差异,但是,在本科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取之所长,为我所用。

第一,注重考核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中国如今是高分数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在一场考试中决定。不少学生“因一时之疏”而影响终身,也培养出不少善于考试的“应试虫”。因此,应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在招生时,不应以一次考试作为录取的标准,而应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地可以将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各科成绩进行汇总,再现结合学生的“档案袋材料”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就能够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选拔到理想的大学。

第二,不要急于让学生定专业。我国大学生的专业往往在高考之后的填志愿阶段就完成了,学生当时对自己所报的专业并不了解,往往听从父母意见或倾向于一些热门专业,而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有的学生往往刚刚进入学校上课,就又后悔自己的所报专业。为避免这种“反悔”现象,可借鉴美国的“核心课程计划”,发掘学生的兴趣所在,然后再决定专业流向。

第三,多安排专家与本科生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的科研活动。目前,我国的本科生与专家接触的机会不多,并且在学习研究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因此,要注重多给学生安排与专家接触的机会,比如各种学术讲座、定期座谈等等。另外,我国本科生的研究经费投入很少,公共的科研资源(如计算机系统、实验室)开放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科研热情不足,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挖掘,因此,政府应考虑加大本科生研究经费的投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学术氛围的培养,有利于学术的繁荣。

第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前三年,都要以基础课的教育为主,学完三年基础课程后,可以提前一年,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校可定期将学生召回,形成“理论――实践――再理论”这样的循环教学。目前,我国本科生只有到大四才有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时段,往往体会和感受并不是十分深刻,更谈不上对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反思,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竞争。

第五,促进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思想建筑在优秀的传统观念之上,只有与国际上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价值观之间相互碰撞、矛盾与融合,才能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以及不断提高。因此,我们既要尽快使本国高等教育思想与国际教育思想发展的总体趋势相符合,也要注意不可崇洋,盲目照办,要考虑到中国的实情。

参考文献

[1] 孙承武编著.谁与争锋:全球十大名牌大学智慧.北京:京华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国外教育调研报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3] 胡国铭著.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