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辨识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辨识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辨识计划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1

关键词:农业风险;变化趋势:风险管理

1 农业风险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农业风险的分类主要是按照风险的来源进行划分的。由于对农业风险来源认识不同,农业风险的分类在国内外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两派。

一派对农业风险采取两分类法,即分为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受气候条件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造成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是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包括投入品价格风险和产出品价格风险。其中产出品价格风险是由于农产品市场的典型特征(大量的竞争性生产者、同质的产品、缺乏弹性的需求),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另一派对农业风险采取了多分类法。他们认为农业风险除了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外,还存在其他风险。Baquet et al(1997)和Hardaker et al(1997)对农业风险的分类最为典型和系统。他们将农业风险归为7类:生产风险(Production Risk)、价格/市场风险(Price/Market Risk)、货币风险(CurrencyRisk)、制度风险(Institutional Risk)、融资风险fi-nancial Risk)、法律风险(Legal Risk)和人生风险(Personal Risk)。一些学者认为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中出现了新的风险,因此需要采用新的方法对农业风险进行划分。Boehlje(2002)认为,随着农业部门的巨大变化,农业产业越来越具有制造业的特点,因此,农业中出现了新风险。一个可供选择的和可能更有用的分类方法是将风险分为战术(或操作)风险和战略风险。另外,随着农业的发展,资源、环境等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环境污染风险、资源风险等相继引入农业风险之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因素出现,导致了国内外对农业风险的分类难以形成有效标准。本文认为,虽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无法预料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文的、政治的等等,由此农业遇到的风险也会很多,但这些因素最终会体现在农民的农业收入变化上,而农民的农业收入由农产品产量、价格和成本决定。因此,本文将农业风险分为3类,即价格风险、产量风险和成本风险。

2 我国农业风险的变化趋势

2.1 产量风险的纵向比较

2.1.1 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发生趋于频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农业生产曾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囊括了世界上所有自然灾害的类型,其自然灾害的灾史之长、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也是世界罕见的。据史料统计,从公元前206年一1949年的2155年中,共发生水灾1029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死亡万人以上的灾害平均10~20年出现一次。因而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灾害的频率不断提高,到80年代灾害发生频率已达到70%,90年代灾害发生频率达到了最高点90%,进入21世纪灾害发生频率仍然很高,频率达77.8%。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不断提高。50年代出现大灾1次;60年代上半期出现中灾1次,特大灾2次;70年代出现中灾4次,大灾2次;80年代出现中灾3次,大灾4次;90年代出现中灾1次,大灾5次,更大灾2次,特大灾1次。进入21世纪,2000―2008年出现中灾2次,大灾4次,更大灾1次,见图1。

建国近60年来,出现自然灾害的频率不仅在加快,而且出现大灾害以上的频率也在提高。

2.1.2 灾害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损失程度趋于严重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范围越来越广。从全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灾面积来看,由50年代的24998千公顷增加到21世纪的46817千公顷,增加了0.87倍。从受灾率来看,由50年代的16.7%增加到21世纪的30.3%,增加了近1倍。从全国农作物平均每年成灾面积来看,由50年代的10466千公顷增加到21世纪的26495千公顷,增加了1.53倍。从成灾率来看,由50年代的41.9%增加到21世纪的56.0%,增加了约14百分点。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受灾率和成灾率居高不下,一直分别维持30%和50%左右,见图1。尽管人们抗拒自然灾害的技术和物质手段不断增多,能力不断增加,但由于灾害事故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加剧的趋势,同时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风险不仅较以前增大了而且更加集中,从而导致灾害事故的破坏力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愈来愈大。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25 000多亿元,年度损失逐年增加。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1990年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2001―2006年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1784.67亿元。

2.2 价格风险的纵向比较

2.2.1 农产品价格波幅大,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

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实行一整套封闭式的购销与价格管理体制,农产品价格比较稳定。1978年开始,我国在农产品购销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价格逐步放开,市场调节成分越来越高,相应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价格风险在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明显。从80年代中期开始,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开始明显;90年代初期开始,变动尤为突出,如1995年农产品价格比上一年涨了近20%,但从此价格是连续下跌,到2000年价格下跌了近25.6%;进入21世纪,变动仍然显著,如2007年农产品价格比上一年上涨了近18.4%。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特征明显。徐雪高(2008)运用HP滤波法,对1978―2006年农产品价格波动周期进行了划分,可以分为5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为1978―1986年;第二个波动周期为1987―1992年;第三个波动周期为1993―2000年;第四个波动周期为2001―2002年;第五个波动周期为2003―2006年。各个价格波动周期具有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价格波动周

期的类型也不尽相同。

2.2.2 农产品价格易受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市场风险日趋复杂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农产品市场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市场接轨,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传导效应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对于我国大量进口的农产品而言,传导效应更为明显。以大豆为例,我国约70%的大豆依赖进口,大量进口导致国内价格易受国际价格的影响。从期货市场看,全球三大期货市场中,美国大豆期货市场在全球大豆期货定价中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和日本大豆期货市场价格都是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变化的原因。同时,我国农业市场风险日趋复杂。我国农业政策必将更多地向WTO主流政策靠拢,以符合国际规范,政策的变动将使农业生产经营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国与国之间基于农产品保护政策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都有可能引发市场波动,加剧市场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农业国际化,又对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产业化水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必然带来新的农业市场化风险。

2.3 成本风险的纵向比较

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农业需要持续不断追加投入才能确保一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如果肥料、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户就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因而存在追加投入的不确定性。从1984开始,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整体趋势是国家连年上涨,特别在经济过热的1988年、1995年,环比增速分别为18.89%和27.40%。经过治理整顿后,农资价格在1997―2001年间出现短暂回落。从2001年开始,农资价格又开始连续较大幅度上涨,2007年比2001年价格上涨33%。虽然从2006年开始,我国出台了农资综合直贴政策,但还是赶不上农资价格的上涨速度。农资上涨的原因很多,既有市场供求关系和成本上涨推动的合理部分,也有治理机制不完善,受国际国内市场原油、煤炭能源紧缺,供给紧张以及生产、运输成本上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供给来看,农资的主要生产原料如天然气、煤、石油等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从需求来看,随着种养技术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资消费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供求两方面共同作用,必然会拉动农资价格的上涨。“我国商品市场波动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05)对生产资料市场波动进行研究,也发现改革之前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幅度大,稳定性差;改革以来生产资料市场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稳定性进一步减弱。另外,随着农业经营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增加了现代农业的经营风险。例如以果园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和水稻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相比,每亩果园在挂果前,经营者的成本投入平均为10000~15000元(其中包括供水、供电、排水、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1000元;产出前占据的土地、劳力所产生的机会成本12000元;购买果苗、肥料、农药、水电等费用支出2000元),而一亩水稻产出前生产者付出的经营成本平均只有500元。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每亩果园可能给经营者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高于种植水稻。

2.4 3种农业风险的横向比较

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采取每5年移动平均计算的方法,得到我国粮食自然风险、价格风险和成本风险值及其变化的时间序列数据,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粮食自然风险值在0.02~0.09之间波动;价格风险值在0.04~0.32之间波动;成本风险值在0.02~0.24之间波动。从3种农业风险的横向数据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价格风险,其次是成本风险,最后才是自然风险。这从侧面印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信息已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发挥了明显的调节作用,价格风险正在增大;种粮成本飞涨正抵消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成本风险正在增大;同时,农民收入波动在整体上已基本摆脱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主要受制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和成本的不确定性。3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世界银行(2000)将农业风险管理策略分为“正规”和“非正规”机制,并且处理策略具有不同的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正规机制是指基于市场的行为和政府提供的机制,非正规机制是指包括个人或家庭或诸如社区或村庄这样的团体的安排。微观指个人或家庭,中观是指以组群为基础的行为者(社区/地方政府)或以市场为基础的行为者(保险/金融公司),宏观是指公共机构行为者(中央政府/国际组织)。

3.1 从微观层面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丰富风险管理策略集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普遍不强,不会主动分析风险,也不愿主动参与农业产业化,或采用农业保险等风险管理措施,农业生产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农业生产者应当提升自身素质,增加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的意识,主动地关注国内和当地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把握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并据此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家庭农业生产适应于市场变化。同时,农户还应该积极主动了解并运用先进的农业风险管理手段,弱化农业风险。对于产量风险,农户要不断学习、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技术,采取更好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参与农业保险等。对于价格风险,农户要积极主动运用各种方法收集价格信息,并根据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保证农产品在一个比较高的价位出售。农户可以利用各种正规机制,如参与订单农业。当然,参与订单农业的形式有很多,如“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许多模式,关键是要选择一种能保证履约的适合自身的模式。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有条件的农户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的功能指导种粮,规避风险。对于生产成本,农民可以通过参与合作组织,统一购买生产资料,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通过参与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事先提供生产资料。

3.2 从中观层面增强社区生产能力,积极培育农业合作组织

农户的许多风险管理手段是基于整个社区的(例如村)。实证研究表明,农户的消费波动小于其收入波动而与整个社区的消费波动一致。只有在整个社区生产系统被破坏,大多数农户风险处理策略失效,农户才会面临严重的风险后果。这意味着增强整个社区的生产能力和收入稳定对于个体规避农业风险至关重要。其中一个很有效的措施是在社区层面上培育农业合作组织。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决定了农民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组织起来,以“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提高农户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从农业合作组织结构来看,开展农业的水平合作,把分散的农民联合起来,可以增强农户对市场的影响能力;开展农业的垂直合作,把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产品生产、储藏、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整合起来,形成纵向一体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水平。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2

一、全球经济复苏变局,很有可能呈现发达国家和地区从经济困境中“走出去”或“走上去”,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走下去”或“走进去”的局面

1.美国经济已恢复适度增长

美国采取量化宽松、低利率和财政赤字三大基本政策应对金融危机,2012年GDP增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预计2013年增速将达到3.19%,2013年-2015年平均增速将达到3.39%。目前美国除失业率仍偏高外,房地产市场基本走出了危机。2012年1季度―4季度新建住房销售平均增速高达22.66%;商业银行贷款逐步恢复正常增长状态,其中工商业贷款快速增长,2012年1至4季度平均增速13.16%,远高于危机前2001年至2007年3.64%的平均增速。美联储2012年12月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直接与失业率、通胀率挂钩,成为当前和下一步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手段。

2.日本经济注入“激素”迅速膨胀

所谓“安倍经济学”的三支利箭已射出两支,向货币注水以摆脱通缩,股市大涨、消费倍增,日元贬值企业或利;采取灵活的财政政策以填补供需缺口,今年5月份扩大10万亿日元财政支出。日本今年1季度GDP增速达到了4.1%,全年预计增速达到2.5%。第三支利箭――刺激民间投资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也将射出,据日本有关研究机构预测,这些政策如有效实施,日本4季度GDP增速或将达到7%以上。

3.欧盟经济今年下半年将从负转正

2013年7月4日,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双双宣布,维持0.5%历史最低利率不变,英国央行维持3750亿英镑购买规模不变, 8月份推出“前瞻性货币政策指引”,仿效美国设立目标和门槛。预计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将延续到2014年,直至经济完全走出复苏。据世界经合组织预测,欧盟经济增速有可能下半年从负转正,2014将从2013年-0.6%转向正1.6%。欧元区经济恢复的信心正在增强。

4.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走向复苏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和新型经济体却整体遭遇逆风

金砖五国除中国经济小幅放缓外,其余四国均大幅下滑。印度2012年-2013年财年经济增速降至10年来最低的5%;南非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按年率计算仅为0.9%;俄罗斯今年增速预计2.4%,为1999年以来最低点;巴西经济增速从2010年7.5%下降至2011年2.7%,再至2012年0.9%。在发达国家股市上涨超过20%的情况下,巴西、俄罗斯和中国股市跌幅分别高达22.14%、16.47%和12.07%,“熊冠全球” 。南非、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快速贬值。

二、发达经济体国家正在从军事结盟、外交结盟到经济结盟,全球竞争的核心转向货币之争、贸易之争、能源之争、市场之争和制定竞争规则之争

在分析世界经济形势时,应该跳出经济看经济。必须清醒地认识当前的经济变局仅仅是序幕,更大的、更多的、更有震撼力的变动极有可能将在近两、三年内发生,如果我们战略选择失误,将导致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和经济发展周期同时缩短。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08年国家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发达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呈加速上升态势,2008年-2011年全球经济总量增长的近90%来自发展中国家。据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年12月公布的研究报告《2030全球趋势:不一样的世界》,中国在2000年-2020年间的GOP增长将占世界GDP增长的55%,届时中国和印度将拥有世界最庞大的中产阶级。新兴经济体的整体崛起,支撑了处于困境中的世界经济,但却引发了发达国家的嫉妒和种种打压。

像一出传奇的大片,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美国不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和清算,反而通过转嫁危机摆脱了困境,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不甘心退居次要位置,正加快与欧盟、日本实行经济结盟,将再次把世界经济秩序搅乱。美国实施“一体两翼”战略,先于2011年11月加人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成员国迅速增加到12个,日本今年3月高调加入谈判;美国今年6月宣布与欧盟正式启动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伙伴协定),设定18个月结束自贸区谈判,而过去类似谈判至少需要几年时间。如果美国战略意图如期实现,将拆散东亚现有合作框架,最终将建成亚太自由贸易区(涵盖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即APEC所有成员国)和美欧自由贸易区,这意味着美国在全球的经济结盟取得重大成果,全球贸易版图乃至经济版图将由此重写,而美国将进入新一轮“收割期”。

从世界经济舞台的表演者看,美国、日本和欧盟似乎“心有灵犀一点通”,越来越步调一致地采取相同的战略和经济政策。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欧盟亦加快向货币注水,货币战已经打响;美国另起炉灶,加快建立高标准自贸区与WTO分庭抗礼,日本、欧盟亦步亦趋热烈响应,贸易摩擦此起彼伏;美国页岩气革命引发能源革命,日本可燃冰将成为能源开发新亮点,欧盟率先发起碳交易,引发世界性碳革命;美国“重返亚太”,将经济竞争的中心转向亚太市场,日本、欧盟也都将竞争的目光紧盯亚太市场;在重建国际金融秩序、贸易秩序和市场秩序的进程中,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也趋向一致,以扭转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颓势,遏制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三、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变化的新特点,应从战略的高度和全球的宽度考虑我们的经济战略、策略和政策选择,采取更为主动的战略举措

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美日欧经济政策发酵,新兴市场遭遇的困难有目共睹,资金外流、股市暴跌、货币贬值、经济下行,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波危机都会为下一波危机埋下伏笔。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既有外患又有内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前所“少有”,需要在世界经济新变局中稳住阵脚,积极防御,择机突破,为最终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目标采取主动对策。

1.争取在国际竞争中更大的权利

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应从以国内为主制定战略和政策转向以争取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更大权益为重。例如货币政策,美日欧都在注水“发飙”,杠杆率比我们高得多,而在经济增速放缓时再去挤泡沫、“去杠杆”,很可能对我们不利。

2013年稳增长任务仍然艰巨,在全球性宽松货币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不必为全球货币体系过度约束自己,为他们“买单”而付出太大代价,甚至局部发生“钱荒”。当前可考虑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适当采取结构性宽松和定向宽松的微调措施,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贷款的基准利率,降低存贷款差率;对中小企业、有潜在市场需求的企业和对中国长远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适当放宽贷款等。

2013年放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总体上应该大于2012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国货币发放规模和币值确定不再受其他国家约束,货币从过去代表一定实物量、与黄金或美元挂钩的实物货币变成了信用货币,国家经济实力和政府信用是货币发放的基础性力量。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完全不必拘泥于传统理论和传统方式,国际社会都宽松唯我紧缩就会吃很大的亏。实行结构性宽松政策有利于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流动资本,尤其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贷款困难,提高适应企业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2.准备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大胆维护自身权益性格鲜明的新型大国

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意味着应坚持竞争性共存,包容性共存,合作性共存,以不伤害对方重大权益和核心利益。当然,不能指望美日欧发慈悲心,不再遏制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加速发展,不再对我们实施围追堵截,不再继续那些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战略和策略。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要表明自己的存在和立场,敢于维护自身的权益,正如提出的战略思想,打是为了和,不打不能和,打不赢不能和。比如,近期美国发动的对中国所谓“网络空间安全”战,实际上是一场“贼喊捉贼”的游戏,斯诺登事件印证了这一点,香港市民和内地网络调查半数以上参加投票者支持斯诺登,我们应利用此事件,占据这场纷争的道义制高点。再比如,美日欧利用所谓“钱荒”事件和经济减速唱衰中国,兰德公司一位高级研究人员甚至《2020年中国将成为最穷的国家》,流言甚广蛊惑甚众。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在报纸上公开表示,去杠杆化是中国未来6个月-12个月内重要任务,正好碰上美国 QE的退场,这些都是谬论。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我们可表明和阐述自己的战略诉求和经济权益,表明自己的基本立场和政策底线。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世界,去杠杆化最应该做的是美国,QE正在损毁全球经济。还可以告诉世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30年年均增长9.6%,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5年年均增长10.7%,这几年在世界经济增量中占到20%以上。我国总量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我们总量越来越大时,我们的增速既可以是7%,也可以是6%,这有可能是个常态。就像一列在轨道上运行车辆,为平稳运行,司机该加速就加速,该换挡就换挡,该刹车就刹车,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3.抓紧研究并果断采取一揽子国家战略,多方位寻求战略突破

对此,建议主打5张牌:一是打贸易牌,今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目前我国是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是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在5年前美国则处于我国这样的地位,我们应同步推进“双边+多边+重建国际贸易新规则”,特别注重建立中美、中日韩、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与发展,重点发展与最大贸易伙伴的自贸区谈判,同时高举WTO的旗帜,打破美国“一体两翼”战略布局。

二是打外汇储备牌,目前使用美元的外汇储备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占美元外汇储备总量的70%以上,应与美元储备占比高的国家联手,呼吁遏制美元贬值以维护共同利益。

三是打黄金牌,在黄金价格降到1200美元/盎司左右时,我国可大批量购入黄金,美国库存黄金已达9000多吨,我国才1000多吨,我们虽然已成为最大的黄金生产国,但我国黄金生产成本接近1200美元/盎司,如国际金价降到这个价位对我国战略储备不仅是合算的,未来黄金价格走高时可以大获裨益。

四是打产能转移牌,要把我国产能过剩作为重要的国家竞争力,在适度转移中获取新的经济利益。应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基点,加快转移那些转移成本低、可以成套转移的过剩生产能力,布局周边和其他地区成本低的国家,同时把贸易生成地转移到其他经济体,以提高国际贸易迂回能力。

五是打全球价值链牌,我国制造业产值已达到世界总值的1/5以上,不仅形成了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而且形成若干配套能力强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竞争的一大优势,也是我国实体经济的基石,要进一步在高端获得竞争力,然后加快在全球价值链中取胜。

4.增强信心,稳住阵脚,稳定发展,加快改革

要加快推进改革,建立有利于抵御外部风险体制机制,同时抓紧解决国内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但在外部环境对我们不利的情况下,不宜再用诸如“钱荒”的休克疗法。当前应着力解决4个短缺问题:

一是解决实体经济资金短缺的问题,当务之急应实行结构性宽松,对那些有需求的企业放宽贷款,把空转资金变成支持实体经济的资金。这需要把资金存量盘活,但怎样盘活,在哪个环节能盘活,应抓紧形成操作方案,形成对经济马上能起作用的政策。

二是解决投资渠道短缺的问题,现在房地产投资受控,而房地产是带动几十个行业发展的产业;股市暴跌,而股市是几千万人的主要投资渠道。只有拓宽投资渠道,才能使经济发展回归到正常发展的渠道。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3

【关键词】风险管理;供电企业;安全管理;应用

前言

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实现安全发展,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电力公司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企业重大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近年来,公司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反违章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强化应急机制建设,有效保障了人身、电网安全和可靠供电。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以工程、系统、企业等为对象,分别实施风险危险源的辨识、分析、评估、控制,从而达到控制风险、预防事故、保障安全的目的。风险管理的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并从50年代开始,发展了分析和控制的相关理论,到现在历经70多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目前,以安全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风险管理已在机械、化工、石化、冶金、电力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逐渐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安全管理的实质是风险管理。企业安全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系统推进风险管理,要充分借鉴以往安全性评价、风险分析与控制等工作经验,建立相应的工作标准和工作机制,注重识别各种风险因素,采取切合实际的控制措施和方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二、风险管理内容及特点

1.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

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是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事故类型,列举分析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典型事故案例,用于辨识和防范现场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特点,针对作业计划、布置、准备、实施的全过程,辨识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措施,保障作业的安全实施。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以防止人身伤害和人为责任事故为主线,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状况,评判企业安全风险程度。

2.风险管理的特点

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和风险评估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注重对物、环境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反映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重视作业过程和具体作业行为的安全风险控制,反映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的受控程度。

风险评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了对“人”的安全风险管理,在人员素质评估方面,不但强调了作业和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技能,还提出了生理、心理等安全适应性问题;在作业行为评估方面,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在事故当中表现出的人为因素。

三、风险管理在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早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就在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电网企业实际相结合,组织编制了《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和《供电企业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

其基本内容和特点为:

1.编制风险预控实施计划。认真总结和借鉴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试点工作经验,研究确定开展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的主要内容及专业范围,组织制定推进计划和工作方案,参照制定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推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建立基础。

2.开展风险管理教育培训。以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为重点,认真开展基层员工安全风险管理教育培训。结合岗位实际,利用班组安全活动、集中授课、事故案例学习、作业实训等多种形式,使员工全面掌握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辨识内容和方法,提高作业安全风险意识和岗位安全风险辨识防范能力。

3.开展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参照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利用春秋季检修预试、日常巡视检查、专项巡视检查等,系统查找和识别设备、环境、工器具、劳动防护以及物料等存在的静态安全风险,逐条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建立企业安全风险数据库,并做好日常完善与维护工作。

4.实施作业安全风险控制。各实施班组(工区)作业前,应依据静态安全风险库,并参照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确定作业静态安全风险,同时对本次作业的特殊危险点、作业对象、作业环境、作业方法、工作量、进度要求、人员组成等进行分析,查找出本次作业特有的危险因素,评估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通过填写安全风险预控卡或与作业指导书相结合,并在作业过程中严格落实,保障作业全过程的安全。

5.改进作业安全风险预控。结合静态安全风险辨识和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推进情况,以及作业实施中暴露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风险,补充完善本单位安全风险数据库、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作业安全风险辨识防范手册等,促进作业安全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四、取得的成效

一是丰富和完善了安全管理的内涵和外延,从侧重对物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整改,到侧重对人员和管理的不安全性的评估分析与控制,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了对不同管理对象的风险辨识和预控;

二是在安全风险管理统一框架下,各专业部门紧密协作互动,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地开展工作,通过自上而下组织推进和自下而上实践反馈,全员参与,上下联动,促使各级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和辨识防范能力普遍提高,生产环境和安全防护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显著加强;

三是按照每台设备,每类作业开展风险辩识,危险因素描述更为具体,控制措施更具针对性,突破了传统方式下现场安全措施笼统,操作性不强,安全预控质量因人而异的管理瓶颈,推进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突出体现了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规避和化解安全风险,保障人身、电网、设备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4

关键词:安全风险管控 风险管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沿

供电公司基于PMS的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改进了以往以计划为主要流程的风险管控模式,去掉了复杂的计划管理步骤,直接以PMS作业项目为导向,以风险管理为基点,将安全生产管理关口前移,实现对电网和作业风险初评、评定、复评和后评估全面的信息化支持。系统基于风险评估数据库,为科学、准确、有效的风险评估提供辅助,并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实现更具针对性的风险管控,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被严格地规范在业务流程中,执行的过程可控、在控、能控,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和思路,全面推进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和精益化,切实提升了企业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的水平。

二、安全生产风险具体体现

(1)生产计划主要通过生产MIS进行管理,存在工作量大、临时变动大,未能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计划的刚性管理欠缺。

(2)未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人的主观影响较大,到岗到位计划,只能根据工作量的大小来判断,依据较单一,同时也不能进行全面统计分析。

(3)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作业现场点多面广,检修技改任务繁重。然而,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人员不可能对全部现场进行督导和检查,作业现场的危险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不能很好的得到监控。

(4)班组安全生产的基础较薄弱,用工机制较多,人员安全意识、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作业违章难以根除。班组安全生产承载力的分析,仅停留于某个周期内是否存在违章、是否受到过处分和班组的安全活动开展情况上,不能充分发现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供电公司建立了基于PMS的作业项目安全生产风险管控系统,该系统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评估库,评估人只要通过选择评估要素进行评估,评估分和风险等级由系统自动生成。系统在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规范的同时,还通过对班组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实现了检修计划的闭环管理,相关的风险管控措施被严格地规范在业务流程中,极大地提高了检修计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以管理创新推动了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

三、 系统功能

1.1 风险评估库

风险评估库包括电网风险评估库、变电检修风险评估库、线路检修风险评估库、操作风险评估库、班组风险评估库等。每个风险评估库包括评价因素、评估项目、评估要素三个层次,风险评估库的设置遵循最大风险法则。风险等级用星级表示,从一星到五星,以分值衡量,星级越高,风险越大。在系统中,可对各风险评估库的星级评定标准进行管理,同时也可设置各个星级的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管理要求,以便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时,根据评估的星级生成同进同出、到岗到位的要求。对评估项目,可设置相关信息供风险评估时参考,可显示的信息包括设备台帐信息、缺陷和隐患、检修相关信息等。对评估要素,可设置自动判断的条件,这些条件来源于设备台帐、缺陷、隐患和检修相关信息,在进行风险评估时,系统将对评估要素进行自动判断。

1.2 作业项目风险评估

在进行作业项目风险评估之前,生产班组需要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为提高生产班组作业风险辨识的针对性,系统在生产班组进行作业项目三维风险辨识前,提供以下辅助:(1)根据作业设备从设备环境风险库中搜索与该作业相关的风险事件。(2)根据作业班组从班组风险库中搜索相关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3)根据作业内容从风险辨识范本库中搜索相关的风险辨识范本。(4)班组可根据类别等关键字搜索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

班组导出打印所有相关的作业风险,进行现场踏勘,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辨识范本中的内容进行确认并评估风险等级。对于风险事件,其风险等级直接来自作业安全库LEC评估的结果,对于班组及人员素质风险和根据风险辨识范本辨识的动态风险,生产班组需要进行PR评估。工区或班组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进行评估,对每项评估项目进行打分或者选择评估选项,系统自动根据评分规则计算作业项目的评估分和风险等级。同时,系统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提供以下支持:(1)基于作业项目风险评估标准库中的评估判据,对评估项目的得分进行自动计算或自动选择评估选项,如自动查找与作业项目相关的风险事件并计算得分,并且在此基础上,评估人可对风险事件库进行搜索,选择相关的风险事件,系统根据计分规则计算得分。(2)显示关联信息供评估人参考,如设备台帐、检修计划、班组及人员等相关信息。(3)系统根据评估结果自动生成风险评估报告,生产控制措施卡,指导作业班组的现场作业,现场作业完成后必须将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反馈到系统中,完成闭环。

1.3 安全承载能力分析

系统基于作业班组及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标准和评估流程,实现作业班组、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评估的闭环管理,同时实现作业班组、人员安全承载能力可量化的指标,为作业项目风险评估、安全承载能力分析和生成控制措施卡提供辅助支持。

1.4 查询统计

通过系统,各部门可方便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风险评估标准、风险辨识范本、作业项目风险评估、风险预警进行查询。同时,系统基于多维在线分析技术,实现对风险事件、班组风险、作业项目风险的全面统计分析。

2、系统呈现

2.1 系统架构

本系统基于J2EE技术架构,用户无需安装客户端即可使用系统的所有功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成本。

系统实现了组件化设计理念,采用浏览器+中间件+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多层结构,显示逻辑、业务处理逻辑和数据访问逻辑分开,拥有完备的安全控制结构和通用的数据访问结构,运行稳定,性能较高,易于维护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2.2 流程引擎

为保证系统流程稳定、高效的流转,本系统实现了符合WFMC标准的通用工作流平台,实现所有业务流程的定义、驱动、监控的集中管理:(1)流程引擎支持图形化实现复杂业务逻辑,提供图形化流程组织结构,支持各种角色、关系、相对关系等功能,具有良好的易用性和扩展性;(2)系统管理器提供各种异常管理功能,比如重新激活停滞流程,重新指派,提供各种协同功能,支持流程动态功能,比如客户端支持指派、重新提交流程等:(3)工作流平台提供多层次的流程监控功能,流程参与人员、管理员可以图形化的形式直观地监控流程的状态和进度。(4)管理员可方便对地流程异常进行监控、干预。(5)高度可扩展及集成能力,支持图形化配置即可集成各种应用系统,支持包括客户端定制、表单定制、集成第三方系统等接口,流程规则、表单、步骤条件等均可调用XML、Web services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业项目安全风险管控系统是一个全面、综合的作业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信息化解决方案,不仅为电网风险评估、作业风险评估、班组安全承载能力分析提供全面的智能化、信息化支持,实现科学、实时、准确的安全风险评估,同时PMS生产计划与安全风险管控有效结合,不断夯实了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了安全生产的可控、能控、在控。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供电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5

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中(GB/T28001-200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是最重要的条款,它是企业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开端,直接影响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设立、管理方案的制定、运行控制程序的内容、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监视和测量的项目,在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职业安全健康危险和危害呢?

危险、有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危害辨识就是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做了明确的界定,要求对危害的辨识要充分,包括组织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同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下的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种时态,以及兼顾七种风险因素类型进行辨识;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合理性也作了规定:

1、依据用人单位的范围、性质和时限进行确定,以保证该方法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2、确定风险级别。

3、与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适应。

4、为确定设备要求、明确培训需求和建立运行控制,提供相应信息。

5、对所需控制活动的监测提供信息,以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6、规定风险评价的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各项决策的基础,并为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提供衡量基准。

7、制定的风险控制计划就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

8、同时还应定期或及时评审和更新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信息。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主要控制过程是,通过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措施达到对事故预防和控制的目的。

在没有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前,我们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的认识和理解是初浅的,单一的。如果说过去我们进行过有害因素的识别的话,那就是在职工中进行了“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三不伤害”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别人,我不被别人伤害。员工根据自己所从事岗位工作的性质、特点或者具体某项作业活动,按“三不伤害”活动三个方面的要求,把自己从事某项作业活动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可能被别人伤害到的种种情况填写在个人安全防护卡上,作为安全学习的材料,且在每隔一定时期温故知新,以此时时提醒自己,在生产活动中要防止哪些伤害。这种安全防护卡,在员工劳动岗位发生变化,设施、设备和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补充识别,修订,使员工生产安全防范意识随着作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高,从而做到将事故防范于未然。

利用填写“三不伤害”安全防护卡进行危害辨识的方法:

员工填写“三不伤害”防护卡简单易行,危害认识和防范措施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容易在企业基层班组运用推广。开展“三不伤害”防护卡填写活动,对提高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修订安全操作规程,防范事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把这项活动放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总体来比较分析,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观点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方面存在着不足和缺陷,由此也决定了它在不可承受风险的防范方面的局限性。

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相比,“三不伤害”防护卡在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上主要的不足和缺陷:

一、在充分性上考虑不全面

1、辨识者只考虑现时条件下,正常状态时的两个伤害对象的危险因素,相关的第三方危险危害没有注意到。

2、辨识者注重的是生产作业条件下的人身安全,忽略了可能造成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等其它危害因素。

3、对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设备危险和有害因素考虑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考虑进去。

4、对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关注不够,有片面强调权利轻视义务的倾向,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保护。

二、在方法上不够合理、严谨

1、对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不是按照作业活动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分析判断,而是完全由识别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出现遗漏,辨识不完整的情况。

2、有关管理部门在辨识出的诸多的危险、有害因素中,对识别的结果没有进行归类、确认,没有对风险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分清主要或次要,一般的和重大的危险,因此,组织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无法确立,采取的防范措施也仅是个体的自我防范,这样就容易忽略了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3、对识别并认识到的危险有害因素的防范措施,难以监视和测量,往往到事故发生后,翻开当事人“三不伤害”防护卡才发现危害因素已经识别到了,安全监控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差。

4、因为有关方面对危害辨识没有组织进行风险评价,没有风险等级划分,也就没有具体的风险控制计划和措施,完全由员工个体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去防范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发生。

风险辨识计划范文6

[关键词] 全过程管理;风险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沈 阳(1986—),男,东华理工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江西南昌 330013)

一、普遍项目风险的特点及传统管理的程序和流程

(一)普遍项目风险的特点

综合分析项目的特性,项目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作为风险后果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换的客观实在,而且在项目的整个项目期内,风险是无处不在的。(2)项目风险影响面大。项目风险的影响常常不是局部的、某一段时间或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局的。(3)不同的主体对同样风险的承受能力不同。(4)项目风险的复杂性。项目风险的变化一般是很复杂的。项目的定义与决策、设计与建设是一个既有确定因素,又含有随机因素、模糊因素和未知因素的复杂系统。在项目风险管理中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

(二)传统项目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流程

总的来看有以下两种 :(1)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在项目风险管理中沿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方案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反馈。在此基础上做了修正得到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2)项目风险管理系统模式,该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这两种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对于项目风险管理都很有必要,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也不错,但这两种管理模式都忽略了项目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过程管理,在各个过程中风险都有其特殊性,为更好的控制风险的消极影响,发挥风险的积极影响,项目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模式也需要进行改进,以提高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和项目的整体管理水平。

二、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思想及模式

过程管理方法也是现代项目管理的主要管理方法之一。作为现代项目管理的分支之一的项目管理,过程管理方法也应是其主要管理方法之一。由于风险因素隐居于项目实施的每一个过程之中,分布在每个环节上,所以项目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管理,对于任何因环境变化而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要及时识别分析,并依此确定相应的管理对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就是从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管理,以保证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三大目标的实现。

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就是要从项目的整体和四个阶段着手进行风险管理。在整体管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由于项目前期的不确定因素最多,因此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要加强对前期阶段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

(一)机构设置

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中需要设立专门机构,作为风险管理的主体实施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有利于明确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明确各单位和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义务。同时,由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进行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可以保证风险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风险管理的效果。风险管理机构一般应具备独立性、权威性、经验和技能、综合知识等基本条件。

在项目全过程管理模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一般应分为两级: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各阶段的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小组可以由项目各阶段实施单位的专业人员组成,也可是委托的外部专业机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小组的职责主要是进行项目风险的预测、辨识、评估和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并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对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个主要职责是进行风险的监控和跟踪。主要方法有:风险审计。定期作风险审核,监视风险的状况、检查风险的对策是否有效同时不断识别新的风险,对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对策;偏差分析。将技术、经济指标的实际发生值和预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现偏差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策补救,使项目的风险损失降到最小而对项目的积极影响最大,同时为日后项目的风险分析积累经验。

(二)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

“凡是预则立”,在项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中更是这样。全过程风险管理计划是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应说明如何安排和实施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方法论: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中可使用的方法、工具等;角色和职责:在项目全过程中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的人员及其职责;费用预算:实施风险管理活动所需费用;风险分类、风险评估的描述等。

全过程管理计划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在制定全过程风险管理计划时应考虑下列因素:项目人员的风险态度和项目的风险承受力;项目的具体情况:如地质情况、项目的技术特点等。

(三)定义与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

定义与决策阶段对于项目的了解很少,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阶段的风险最大,如果该阶段风险管理工作做得好,将大大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并减轻以后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量,因此定义与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最重要。在全过程风险管理计划的指导下,立项和决策部门成立风险管理小组,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和决策三项活动识别该阶段的风险,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分析其影响因素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形成风险因素清单;根据清单制定阶段风险管理计划;并据此进行该阶段的风险控制工作。

(四)计划与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

按照全过程风险管理计划,由设计单位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对项目的设计从设计质量、设计进度和设计合理性等方面开展项目设计部分的风险识别工作,并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清单,据此制定该阶段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同时风险管理委员会就合同签订、计划等的风险进行辨识评估和控制。

(五)实施与控制阶段的风险管理

这一阶段风险管理的主体是项目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在全过程风险管理计划的指导下,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项目的实施从技术、环境、人员、设施等方面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并列出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清单,据此制定该阶段风险管理计划。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资源投入最多的一个阶段,因此该阶段风险管理工作一旦出现失误,造成的人、财、物损失也最大。在这一阶段风险管理计划的实施的监控和评价工作量很大,对项目的成功也非常主要。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加强对该阶段风险管理工作的监控和评价。

(六)竣工验收阶段的风险管理

这一阶段项目实体已完成,主要的工作是文件整理和验收工作,但这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影响后期项目的运行,同时这一过程设计的单位和组织很多。这一阶段的风险管理主体应是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项目的业主单位组建的风险管理小组,对风险的辨识应从文件资料的完整性、验收工作的可靠程度等方面进行辨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

在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中,前一阶段风险管理的结果是后一阶段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的输入,并对后一阶段的风险管理产生影响。

三、结论

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对于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规避消极风险,充分利用可带来积极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实现项目的成功运作有重要意义。对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并不止于上述,在管理过程中依然涉及到项目各阶段中的风险类型、风险辨识方法、风险控制措施等问题,但集合全过程管理模式,相信会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祁世芳,贾月阳.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2,(1).

[2]尹志军,陈立文等.我国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研究[J].基建优化,2002,(8).

[3]卢有杰,王勇.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 3版)[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