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思政课 教学模式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是实施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重要课程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引导学生的行为和行动。而思想政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力量。因此,在社会主义变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高校思政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应对新的发展形式,发现传统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完成自身承担着的重要历史使命,以更高的适应我国社会转型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经得起现实生活的考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体制不断变革的形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落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一直是高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由于很多时候对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不够深入,在教学模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是一味聆听,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基本无法集中注意力,整堂课时间下来,教师讲解的内容很多,学生真正能领悟的内容却非常少,不仅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反而对思想政治课堂失去兴趣。如果教师没有注重创新和改变,高校学生长时间就会放弃课堂学习,甚至出现严重的逃课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将完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教师思政教育意识比较薄弱。思想政治在高校中占用的时间不多,很多思想政治教师对自身承担着的重要作用和占据的重要地位,认识不够清晰。在实践中,教师对自身的工作不够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也不多,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差。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解决,才能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上阐述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教师重视和思考。笔者认真思考并总结自身工作经验,对新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在新形势下,应该注重自身发展,尤其要注重保持与时俱进。首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形势下,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教学也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课堂教学添加一些色彩。如利用视频教学和画面动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还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当前实时话题,如“小悦悦”事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社会道德沦陷问题,学生能畅所欲言,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任何观点都应该坚持一种辨证的思想观念,对于思想偏差明显的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在集体共同参与的情况下,学生参与到课堂上的积极性升高,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充分的开展,教师便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建设,能发挥着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能通过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
2.真正做到“四真”教育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意识影响学生的行为,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帮助学生坚持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以提高学生判断事情的能力,能更好地处理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四真”,即学生能真正地学习和领悟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过深入领悟和探讨能真正地懂得其内涵。最后,在实践中能真正坚守并相信自身所学习的价值观念,并且面对现实问题,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最终发挥科学理论对学生行为的指导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作为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对当前社会形势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教师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真正在实践中做到言传身教,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进而真正做到“四真”的效果,学生能真正学习,并且能真懂、真信以及真用,发挥教育教学的最大价值,完成教师开展教学的伟大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中北大学,2012.
[2]杨荣.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6:100-102.
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2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学生素质,评价体系
一、研究意义及步骤
由于生源减少,民办院校的处境艰难,一方面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进入对峙阶段,另一方面民办院校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因为公办院校有历史沉淀,学术氛围浓厚,科研与品牌效应都比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具有较大优势。在此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走出自己的特色,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应用”的核心就是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进而提高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应素质。在此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组对山东省三地九所实力比较雄厚的民办高校和开展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接受调研者包括烟台南山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原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472份,具体情况见表1。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社会实践生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指标体系。
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工商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802、KMO值(学生素质)为0.868,财会管理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908、KMO值(学生素质)为0.827,旅游专业KMO值(社会实践)为0.738、KMO值(学生素质)为0.791。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注:根据通常的惯例,α≥0.5为可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子和3个因子,教学因素共解释76.232%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68.089%的变异, 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0.565,最大值为0.968,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α值也分别达到0.967、0.86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7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毕业论文和学生实践因子;F2由10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非专业实践比例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比例因子;F3由11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教师专业实践与非专业实践的比例情况、以及教师实践结果,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比例与实践成果因子;F4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学生实践结果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F5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实践时间长短情况,因此命名为教师实践程度因子;F6由1个项目组成,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命名为论文答辩过程学校控制的有效性因子;F7由1个项目组成,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此命名为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因子。 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毕业论文与学生实践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5.9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学生的产学研实习基地数比例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酒店业务能力等,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实践创新成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3由5个项目构成, 基本反映了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专业兴趣高低、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工资待遇水平、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度,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应用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474),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非智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22.148),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旅游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接上表
2. 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的4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2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7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2.4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3.07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α最小值为0.61,最大值为0.934,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51、0.919,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3个项目组成,与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非专业实践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课余实践和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2由8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各种实践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水平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教师与学生专业性实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因子;F4由4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实践时间长短和学生在论文写作中与导师见面次数,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程度因子;F5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包括学生实践总结报告质量影响度、学生实践中爱岗敬业度、教师产研结合成果、教师挂职总结报告质量,基本反映了教师与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成果因子;F6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的课余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非专业实践因子;F7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评价影响、学生实践单位评价重要性、教师的实践单位评价影响度等,主要反映了实践评价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师生实践评价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教师课余实践与学生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0.69),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比率最大,F7师生实践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695),对影响社会实践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理论、实践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工资待遇水平,是所学知识的提升与创新,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认可、学生专业兴趣,主要反映的是学生非智力方面,即精神方面的因素,因此命名为学生非智力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30.929),能解释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比率最大,F3学生知识应用因子方差贡献率最小(13.757),对影响学生素质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2)工商管理专业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3. 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对影响财会专业社会实践的4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1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6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71.09%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70.623%的变异。在本研究中,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类影响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在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77,最大值为0.965,而且量表总体Cronbach α值也分别达到0.971、0.876。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财会专业社会实践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毕业论文和师生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F2由1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科技、文化“下乡”学生实践数比率、支农支边学生实践数比率、支边支农实践教师比率等非专业性实践情况,因此命名为师生课余实践因子;F3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实习相关度、学生对答辩前准备程度、学生对论文答辩后整理情况等相关内容,因此命名学生毕业论文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德-体-技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毕业实习时间、教师产研结合成果影响度、学生实践主动性程度的实践时间和成果,因此命名为实践程度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实践评价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实践成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师生专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23.24),能解释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6学生实践成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457),对影响社会实践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包括学生专业学习动机、学生专业兴趣爱好、学生自信心表现、学生专业认可程度等,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此命名为学生非能力因素因子; F2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职业道德素质高低、学生会计业务能力高低等,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学生创新成果比例、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情况,是知识转化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创新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结果,构建出财会管理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三、三个专业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3.1 三个专业社会实践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毕业论文在三个专业中的社会实践因素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说明毕业论文对社会实践因素的影响最大。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重要指标。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就所学专业领域某一现象或理论简介或某一理论成果而所的文章。学校应该严抓学生论文,从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论文答辩都要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论文不重要,不能因为论文答辩不过耽误学生毕业”这种宽进宽出的错误思想,应该树立论文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论文不合格大学学习就不合格的思想。严格把控论文应从以下方面做起:(1)提高全体教师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2)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3)制定规范的论文开题、答辩制度三专业因子分析中,相同因素还包括实践成果与实践程度因子以及专业实践与课余实践因子。
财会专业有与学生道德相关的因子,这与专业特点有关。会计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等。这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应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始终。
3.2 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素因子比较分析
学生素质因素三因子命名相同包括: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创新因子、学生非智力因素。三因子涵盖学生素质的70%多的信息。
三因子在三专业中顺序不同,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23.474%,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13.757%,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30.929%,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38%,在三专业中最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5.36%,在三专业中最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22.148%,在三专业中最小。
以上差别是由各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财会专业学科特点略微偏理科,财会专业的主要特点是定量、精确、细致、微观,同时有比较枯燥和单调,所以对学生的兴趣要求较高,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因子对财会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在三专业中最大;工商管理专业比较宽泛,需要多方面的掌握知识,知识专业性不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思维发散,因此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因子对工商专业学生素质方差贡献率最大;旅游管理专业侧重于人的因素,突出实践的专业特色,因此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学生酒店业务能力影响因素最大。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种实力派办学机构,在教学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探索适用于民办高校的教育科研指标体系,推动其教育科研工作的进步,对其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等.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杨颖.浅析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年9月.
[5]贾斌.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现状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 2010( 1) : 275.
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3
(一)用客观的角度考虑经济成本及社会效益
将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考虑,将实际的经营分析所得结果使用客观、全面的视角进行分析,将经济成本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的考虑,并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以下结合一个简单的实例进行说明:某医院的检验室准备开展一项科研项目,并通过成本效益的分析方式对该次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要进行此次项目。在项目成本控制方面:需要选购大量的试剂,对科研人员的投入成本及培训教育成本,项目工程中对水电能源的消耗,技术设备的费用等。以上均属于可进行量化的成本。在效益方面:科研的研究结果,可有效的是原操作的流程进行简化,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检验的准确性,极大的降低患者经济上的负担等。虽然其中包含了一些隐性的效益以及难以用金钱数额进行衡量的效益,但是在正确的成本效益的分析当中,可采用评估的方式对这类效益赋予一些权重,并通过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医疗质量、效益及满意度”是每个医院的行为标准的核心理念,在改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社会效益将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其经营分析的结果也将表现的更加客观与全面。与此同时,也应要求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事业加入更大的投入并构建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
(二)重视医疗成本的管控,合理利用医疗资源
合理的控制医疗成本,是医院经济管理中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主要原因之一,充分合理的将有限的医疗资源进行利用,进而将稀缺资源的效益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我国的医疗机构及产权制度的市场化已发展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关于我国的医疗改革政策的争论也由来已久,究竟是选择进一步的将私营竞争发展壮大,还是选择扩大公共的医疗服务,在当前形势下,国内的分歧较为明显,并以“政府主导方:和市场化方”两大阵营各抒己见。但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笔者认为扩大公共医疗服务更为有利,因我国人口较多。进而就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要求,只有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的进行发挥,才能使人民群众得以满足。由此可见,医疗成本的管控是当前各大医疗机构所关注的焦点。这便对医院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要求,其经济管理部门应进行科学的效益核算及分析,加大对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的监督,进而将有限的收入补偿成本支出,最终保证医院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三)加强经营数据的监管
医院的经济管理部门责任非常重大,需将每日的收支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及对比,将任何引起收支异动的因素进行妥善的分析,真实的将医院的经营能力进行反映,并反映给医院的管理层,从而使医院内部构建成一个反应快速的机构,保证“节支”工作的正常进行,使支出得到合理的补偿。并严格对医院各科室减小成本效益的分析,将绩效考核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并将奖金核算和医院的管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机制。可进一步的将科室工作人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激发出来,加强其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并形成一种文化约束力,进行良性的循环发展。与此同时,合理的运用经济成本、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相关指标,将医院以及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全面的追踪、检查及反馈,使工作人员不断的优化改正自身行为的不足,加强其主观能动性,进而使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医院的运行效率及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使医院向着宏观决策执行效益及战略不断的进步。
(四)加强对公立医院的重视,产生社会效益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公共医疗作出了明确的定位,其基础定位与公益的性质,加强政府的职责与投入,强化人们健康政策,其目标明确的表明是为减轻人们的就医负担,构建出针对城乡所有居民的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保证其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公立医院禁止以盈利为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公益的事业单位,其应坚持以及维护社会公益的性质。
二、结语
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4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财务审计;绩效审计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对科科研项目的关注越来越注重,已经成为科研项目提出的主力军。伴随着科研项目的提出,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科研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经费数额庞大,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使用科研经费不仅值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相应的项目所在院校也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不仅仅从科研经费的预算,使用,支配,报销上,更应该注重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科研项目的提出不单是学术的大讨论,更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实用性。所以本文作者认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应该秉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申报动机缺少学术性
目前,不少高校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作为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将科研项目与教师竞聘重要岗位、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很多高校的教师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等是为了评职称或评奖。一项目在手,高枕无忧。在最初阶段,课题申报人员通常会非常仔细,谨慎,至课题申报审核通过及申请到科研经费之后便松懈了课题的研究。更有课题申报者在申报时添加了很多没有参加课题的人员名额,严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搭顺风车的行为亵渎了课题研究的原始初衷。至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重视程度更是另当别论了。
(2)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
高校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与结题决算不相配。科研项目申报人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凭经验制定预算表,或估算或按科研项目的开展时间而定,很少做科学,合理的研究。尤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这块,预算往往与实际使用口径大相径庭。财务预算不能完全,真实,合理地反应实际的使用。另外,学校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也难以通过常规方式对科研经费进行统计分析。实际上科研项目预算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制约力。
(3)科研人员设置缺乏合理性
科研项目中,科研经费数额巨大,对其预算,使用,核算,报销等环节并非小事,科研人员不能忽视。另一方面,高校学术氛围浓郁,但是很多时候会忽略项目研究的实用性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在科研人员设置时是否考虑设置相应课题的预算人员,不仅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和核算上做科学的规划,更可以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时做相应的经济效益预算。对该项科研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所相应的预测。
(4)科研经费缺乏绩效审计机制
审计署2006年公布的第1号审计公告中科研经费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则根本没有涉及。然而,任何一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如果只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则这项科研项目只能算做学术探讨。知识应该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当科研项目应用到实务中,创造出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和国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科技成果时,这项科研项目才有实质性作用。也就是说科技资金投资的社会效益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科研资金审计不能只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简单层次上,开展科研资金的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必然选择。做到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对策
(1)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的学术精神
科研项目人员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谨慎态度。一旦成为科研项目的成员,就应该秉承团队合作精神,对项目负责,也对自己的负责。在对学术的讨论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时要落到实处。科研经费是否与预算支出匹配,是否恰到好处地用到了科研的关键之处。有无纰漏,挤兑,虚报等现象。对科研经费是否诚实对待,也是科研人员对待科研态度的一方面。所以国家,省市级,教育部,学校都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严谨态度。秉着对学术的谨慎之风对待科研。
(2)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使用时不免会缺少对科研经费完全成本的预算,核算和使用的研究。所以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审批程序。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及编制审批的程序是否符合上级主管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体现了“统一规划、分门管理、独立核算”的原则。其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人员配置。学校财务部在与科研处人员做充分地沟通后,可以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核算,报销过程。最后,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审计过程中应该做跟踪管理,跟踪审计,从开题——调研——撰写——结题,学校科研处,审计处,项目负责人应该充分参与其中,互相合作,信息充分对称。将科研经费落到实处,保障科研项目有效地完成。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制度
科研项目的最用目的是给社会,经济带来相关效益。所以,对科研经费的效益审计往往是最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下几点出发。(1)科研项目期初即考虑该课题能带来的相关影响。科研项目人员在课题申报之前应该对该课题在完成时能带来的相关效益做预测和权衡。好比在做一份创业计划书时先编制一份可行性计划书。(2)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审计制度。任何一项活动,有章可循便能事半功倍,如鱼得水。绩效考评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要对其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进行考评,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以提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当然绩效审计制度应当具有可操作性。(3)充实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科研项目审计并不只是涉及经济范畴,其内容包罗万象。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充实自己的知识,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协助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柴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研究[J].审计月刊,2006,2.
[2]李建勇.解析困扰科研经费审计的几大因素[J].审计月刊,2006,12.
[3]胡明友.开展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1,10.
[4]胥胜利,吴盂珠,谢小红.科研经费审计应把握的重点和审计方法的改进[J].审计月刊,2006,10.
[5]范忠茂.江西省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若干问题与制度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6]周静林.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非常态的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
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5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主体办学;校企合作;趋利共赢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1-0017-04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1]。高职办学要校企协同育人,其前提是转变办学理念,其途径是由学校“单主体”办学转向基于职责清晰、成本共摊、利益同享的校企深度融合的“双主体”办学模式。然而,高职“双主体”办学作为顺应职业教育进入“深水区”的产物,面临着办学主体模糊、机制缺失以及动力不足等困境。准确厘清“双主体”办学的动力生成渊源、机理,可以有力推进办学机制重构,有力推进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进程。
一、高职双主体办学的动力渊源
“趋利共赢”是高职双主体办学的动力渊源。一般意义上“趋利”和“共赢”有着共同的基本释义,然而深层次释义,“趋利”偏重经济利益,“共赢”倾向社会效益。无论从内生还是从外延维度,学校和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上实现了谋和。
(一)趋“经济利益”:双主体协作的内生发展之力
经济利益是主体生存的基本根基。也就是说,学校得以存续、企业得以存在,经济利益是安身立命之本。资本具有逐利本质特性决定企业有着逐利天然行为冲动,因此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组织把盈利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唯一诉求。社会主义优越属性决定学校将经济利益作为衡量办学成果重要而非唯一指标。经济利益成为学校关注、企业追求的交汇点。
之于学校,经济利益是重要目标。其一是基于筹措机制的商酌。根据高职现有发展资金筹措机制来看,公办院校由国家、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民办院校自筹资金。无论哪种筹措方式,都要以经济作为衡量尺度,不会有无休止式的增加,也不会“蜻蜓点水”般的投入。其二是效益衡量的考量。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市场作为资源最有效的配置方式已经得到广泛认同,而经济是与市场共生的从属,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办学必然要遵循经济效益的考量。由此把成本核算、会计筹算、效益盘算等方式迁移至学校办学效益控制上来。其三是存续发展的思虑。在资源总约束下,学校发展过程中硬件软件投入比例、专业建设过程中“全面铺开”还是“重点建设”等都需要经济效益的衡量尺度。也就是说,如过多投入硬件建设,间接导致学科带头人缺失,也难以为社会培养更优质的人才。
之于企业,经济利益是基本目标。其一,追求利润是每个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企业从事生产或出售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利润。换句话说,利润是凌驾于企业一切追求的首要目标。其二,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想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本意味着风险。企业“绞尽脑汁”减少投入,当然因受产出倒逼投入的刚性要求,转嫁成本也成为“不二之选”。借助外力既能减少自身投入,又可减小投资风险。如企业将员工招聘培训专项资金划拨给学校,共同设立“冠名班”收到“以小博大”的效果。应该说,经济利益衡量学校办学成果、权衡企业自身价值,成为推动二者协作的内生发展之力。
(二)赢“社会效益”:双主体融合的外延生态建构
社会效益是主体发展的重要源泉。也就是说,学校得以成长、企业得以兴盛,社会效益是相依相偎之源。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本质特征决定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职能,因此学校作为公益组织把人才培养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诉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企业将社会效益作为衡量存属价值重要指标。社会效益成为学校力争、企业关心的交汇点。
对于学校,社会效益是外部经济的重要体现。从视域来看,社会效益貌似并不直接体现学校价值,而是广义社会视域下的效益递增。外部经济隶属经济学理论范畴,即指厂商、个人、社会从某种社会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有利影响。也就是说,学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所用以赢得社会赞誉,不仅仅学校从中获得社会效益,而是惠及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换句话说,学校培养合格高素质人才看似只为自身赢得美誉的“简单行为”,实质上引发杠杆效应实现整个社会的财富增值。从深度来看,社会效益仿佛并不径直表征短期价值,而是长远社会维度下的效益增长。短期看,国家、地方主导办学投入大收获小,但从长远角度看,“一进”“一出”的成本收益稳步拉大产生巨大收益熵值,即“一进”是指人的社会化的机会成本减少,也就是说如果育人成效不好会反向造成社会管理成本增加;“一出”是指育人收益增值,也就是说人才培养实现价值持续增值。
对于企业,社会效益是自我价值的重要呈现。首先,社会效益是经济利益的衍伸。任何一家有着愿景的企业都会从最长远角度实施企业规划,而社会效益必然是该企业累积经济财富最重要的“容器”。可以说,当条件适当,社会效益很快转化为经济利益,反过来看,经济利益也会伴随企业管理者意志力和展望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其次,社会效益是经济利益的倍增。个体偶然使用企业产品,多数归因于企业的宣传,然而个体持续的行为必然要受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换句话说,企业精神、社会责任等社会效益会持续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度,倍增似地产生经济利益。应该说,社会效益体现学校存在价值、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推动二者融合的外延推进之力。
二、“趋利共赢”动力推动下高职双主体办学的逻辑路径
高职院校双主体办学要合理协调好“利”“A”内在关系,以外部维度由政府发力进行政策引导,以内生维度由学校企业共担实施杠杆撬动、资源叠加、主体推进和红利溢出,从而有效构建出高职双主体办学的逻辑路径。
(一)政策引导
政策引导是“双主体”办学有章可循的基础。中央和地方政府强调高职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2] 但落地生根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措施方案依然缺失。因此,第一,要加强宏观层面法规政策的对接融合。2010年,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3] ;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4]。中央重视校企合作,但重视压力还未层层传导,相关法律法规还未配套,导向校企合作进程的政策还未细化。为有力推动高职双主体办学进程,实现学校和企业间深度合作,要紧盯“利、赢”加快细化落实政策,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
第二,要着力中观层面规定方案的设置布局。拟创设税收优惠政策、建立政府奖励制度和设置校企联合攻关项目立项等方式实现中观层面上的双主体办学政策推进体系。一是创设税收优惠政策,对投资或参与办学企业以解决就I问题实施一次性或逐年税收减免优惠,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建立政府奖励制度,政府通过专项奖励,对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与个人予以奖励。政府奖励可以转化为企业的社会效益,进而转化为经济利益。有时候政府奖励比税收减免等方式更有效。三是设置校企联合攻关项目立项,通过政府设立、学校和企业联合申报,从而统合学校科研、企业技术优势实现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上的推动。
第三,要着眼微观层面个案案例的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学校、企业进行有效分类,根据学校特色划分学校类别、按照行业种类划分企业类别。以政策为导向、细则为路径,鼓励相同或相似种类的学校企业强强联合、精准对接。设立同一种类政府跨部门间的指导专家小组,给予合作前的案前指导、合作中的全程跟踪以及出问题时的及时诊断。以多维度多层次建构的网状政策群有力推进双主体办学进程。
(二)杠杆撬动
校企在参与“双主体”办学过程中存在着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间的杠杆效应。
第一,牺牲短期经济利益以获取长远经济利益。从短期来看,对企业来说,要腾出时间和资金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工作,无法更为集中精力专注于生产服务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都要付出经济成本。因此,对企业来说,参与高职双主体办学肯定要牺牲一定短期经济利益的。对学校来说,要主动与企业接洽,让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由于没有先前既定的办学“套路”,需要在改革中探索,因此打破原有惯性势必也会增加冗余成本。也就是说,学校在没有形成既定规范“双主体”办学前,增加的人手、工作推进后出现失败而后折返的显性成本、思考观望的时间隐性成本等,都是在推进双主体办学过程中的短期经济利益。当双主体办学已经走入正轨,对于学校来说,企业参与办学减少人才培养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学生提前参与企业实习减少生产成本、学生提前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减少人才招聘培训成本以及在人才储备上获得先机,从长远经济利益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第二,牺牲经济利益以换取社会效益。学校的生存发展中经济利益仅仅是参考指标,而社会效益是衡量学校生存发展价值的重要指标,社会效益是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充分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学校的社会效益是不会反哺于学校自身的,而是跳出学校视域有力促进社会发展的效益,因此,学校产生的社会效益其实是泛在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生存发展中社会效益仅仅是次要指标,而经济利益是衡量企业生存发展价值的重要指标,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社会提供充足的产品服务中充分体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企业的经济利益是反哺于企业自身的,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所谓企业的社会效益,即是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参与非产品服务生产的非利益性的事务。企业社会效益短期看似牺牲了短期经济利益,从长远看,依然也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如企业办学的良举等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能引发社会关注,增强民众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可度。
(三)资源整合
在双主体办学体系中,学校和企业所占有的资源不尽相同,即便有类似的部分,也会有区别和差异。传统意义上,学校培养人,企业用人,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二者的链接点是人。学校作为社会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源远期看是社会效益,近期看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经济利益,或者说办学资源。为使学校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企业有着参与学校共同办学的动力。这样的动力推动使得二者对所占有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红利。
一方面,学校可以共享企业资源。一是教师通过“下厂实习”获取最新生产技术技能。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一定在社会化生产的一线里,企业一定是实践先进生产技术工艺的前沿阵地。学校借助企业平台教师“下厂实习”了解掌握最前沿的生产技术和最先进的理论实践情况,确保教师转到课堂上“知识新颖”、“理念前沿”。二是学生通过“学徒制”或“就业实习”途径理论联系实践,获取实践真本领。学校实验实训室里虽然有着最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任课教师有着最先进的技术本领和实践理念,但与社会化生产或多或少还保持着些许距离。学徒制和就业实习便是拉近这种距离的最有效方式。就业实习是较为传统的实践方式,三年学制里有2.5年在学校专业理论实践学习,0.5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学徒制是1/2左右学制内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其余时间跟随企业导师以参与企业生产的方式学习实践本领。学徒制是迎合当前工业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学校资源。一是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建“厂中校”以获取优秀人才遴选先机。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首要任务是科学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其中人又是创新生态系统中人、机制、平台等三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未来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发掘、获取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厂中校”拉近与高职院校的距离,企业借助“厂中校”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企业在“厂中校”生产实践中遴选、发掘和培育人才。二是企业通过与学校共建实验实训室强化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弱肉强食”市场经济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强化科研能力,不断推进创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倍增似地释放出资源红利。
(四)利益反哺
利益反哺是双主体办学体量增大的源泉。双主体办学推进过程中必然要会面对利益分配的问题。以短期利益为重还是以长期利益为先,以经济利益为重还是以社会效益为先,学校优先还是企业优先,这些都是在双主体办学取得成效后必然面对的问题。如果分配不适、协调不当,反向阻碍双主体办学的进程。总言之,符合各方意志的分配方案能激发各方参与办学进程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第一,学校着重社会效益,企业注重经济利益,把准利益反哺的基本导向。谁取社会效益、谁取经济利益,不能一概而论。企业为发展而关注经济利益,学校重价值而放远社会效益。当然,企业在双主体办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向好而放弃经济利益以期获得社会肯定的社会效益。第二,以可持m发展为准则,以长远发展为愿景,切好双主体办学的“利益蛋糕”。可持续发展是办学体制机制的首要准则,发展才能将“利益蛋糕”做大,发展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无论对学校还是对企业来说,把眼光放远,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更大的效益。
参 考 文 献
[1][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07-08.
[4]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2014-06-16.
Profits and Win-win: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of the Power of Double-subject School-run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Feng
Abstract The school-running mode of tradi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transformed from the“Alone at War”to“Pull Together”, however the“win-win”is most powerful generation architecture to promote the“double-subject”school-running 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ogical path of policy guidance, lever promoting, resources integrating and feedback of benefits, the process of the double-subject school-running can be promoted by the endophytic development power of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extension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 benefits.
科研的社会效益范文6
关键词:效益评估;旅行费用法;生态环境效益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093-03
Wetland benefit assessment
Wang Jian-li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The wetland can produce enormous 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ourist recreation of LongFeng wetland by means of Travel Cost Method (TCM).The paper analyzed social benefits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by the research results.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we should make the best us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irstly.
Keywords:Performance evaluation;Travel cost metho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环境资源作为一项资产进行评估,主要是避免以往对其不恰当估值导致的价值低估现象。比如湿地资源不仅能带来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美学上的愉悦,提供维持动植物生命的服务。对其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是湿地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目前方法手段的局限,对其效益的评估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湿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消耗一定的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而得到的产出。湿地开发的效益是指通过资源化洪水的投入所产生的收益,即对周边地区带来的正面效应。发展湿地旅游和湿地养殖是湿地开发利用的两种主要途径,可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湿地的恢复和建立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对改善大庆地区水污染状况,缓解土地沙化、盐碱化及地下漏斗等环境污染状况有积极意义。
(一)经济效益
湿地的经济效益包括第一收益和第二收益。环境计划通常会同时引发第一和第二效应。改善湿地环境的第一效应是此湿地娱乐用途的增加,进而会吸引更多人进入湿地。由于该湿地使用者数目的增加,第一效应会进一步引发一个连锁效应,从而获得第二收益。具体而言,第一效益指的是:资源化洪水补给湿地使水面提高,可以发展鱼类养殖及芦苇养殖等水产养殖业;资源化洪水补给湿地,改善蓄滞洪区水环境,增加其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旅游等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效益指的是湿地改善局部小气候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第三产业产值。本文中主要是指湿地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洪水经营在保障社会安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洪水资源化利用使水库等蓄滞洪区蓄积的大量洪水有了“去处”,从而避免了强行泄洪所带来的损失。以往汛期来临前,水库要强行排到限定水位,大量洪水流出可能淹没农田及家庭住房,造成经济损失。在综合利用洪水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此类损失,同时减轻了农户心理负担,为提高居民福利水平及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一定贡献。
2.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湿地以其独有的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及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为人们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及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3.湿地的教育与科研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在科研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良好试验基地。特别是其动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杂交水稻的其中一个遗传系材料就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
(三)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效益是指在洪水经营的过程中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1.湿地增加周围大气湿度,调节局部小气候,增加居民生存幸福感;2.湿地面积增大改善水质污染状况,为两栖类和爬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水面提高使区域动植物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3.湿地面积增大,使得昆虫、浮游生物及鱼类增多,给以昆虫或鱼类为食物的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4.地下水得到充分补给,地下漏斗得以填充,增加的地下水量可有效缓解土壤沙化及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二、湿地的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环境经济效益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建立在西方新福利经济基础之上,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实际应用,目的在于改善资源分配的经济效益。湿地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估属于环境经济效益评估的子项目,本文使用旅行费用法来评估湿地旅游的经济效益。
旅行费用法使用旅行费用作为代替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品的效益的评价,通常使用实地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需求函数,然后计算消费者剩余来衡量旅游景点的效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实地调查收集消费者的社会经济情报,包括其居住地,从居住地到湿地的距离及往返时间,旅行费用等。第二步,利用这些情报资料,依据从居住地到旅游景点的距离把游客来源分成若干个区域,并利用该调查结果求得反映人们公园的利用率(各地区人口每千人的利用人数)与旅行费用之间关系的需求曲线。通过该需求曲线可以推导出旅游景点接纳旅客的数量与门票价格的关系及对该旅游地的需求曲线。然后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估算需求函数。第三步,计算出消费者剩余并衡量该景点的经济价值。
(二)社会效益评估
我们采用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科研价值来估算湿地的教育科研价值;采用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娱乐文化价值4910.9来估算湿地的休闲娱乐价值。
(三)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科学家预测评估,中国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公顷创造的生态环境效益约为两万元,我们据此来进行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三、案例研究
以大庆地区龙凤湿地为例,求该湿地的需求曲线及湿地的经济价值。表1-1表示当湿地的票价P为0时,从各个区域的湿地利用费用E(因为门票P等于0,所以湿地利用费用E等于旅行费用EL)、湿地利用者总数N、每千人中湿地利用者人数NQ。
在分析时,我们将消费者的来源划分为5个区域,A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2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60万;B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5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110万;C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8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160万;D地区是指龙凤湿地周边11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220万;E地区是指龙凤湿地140公里的范围,辐射人口约280万。对实地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得到表1-1。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对湿地的利用经费E,随着居住地与湿地的距离增大而增加,居民的湿地利用率(每千人中利用者数NQ)随着利用经费E的上升而下降。
图1-2的实线部分是根据表1-1上的数据绘制成的,虚线部分是由实线趋势预测而来的,表示居民的湿地利用费E与公园利用率NQ之间的关系。图1-2中的实线加虚线就是需求曲线D0。
假设其他所有的因素都相同,各地区的人们对于价格的反映一致。在此情况下,求湿地的需求曲线。首先设定门票价格,然后调查不同票价时去湿地的人数变化。图1-2的假定需求曲线,可以推测出对湿地利用所需经费E(旅行费用EL+票价P)与千人利用率NQ的关系。例如在A地区,对湿地所需经费为25元,每千人中有50人利用公园。当湿地门票从0元提高到30元时,对湿地利用的总费用变为55元,每千人中利用湿地的人数变为41人,以此类推。
表1-2表示P=30元时,来自各地区的湿地利用者人数N。此时从各地区来湿地的湿地利用费用E也增加30元。根据假设需求曲线D0,可以求出各地区对应于各种湿地利用费用额E的千人利用率,并用各个利用率去乘各地区的人口数,从而预测出各地区的湿地利用者数N。
根据同样的方法,分别推测出门票为0元、30元、60元、90元、120元、150元时的湿地利用者人数,如表1-3所示。
用EViews6.0软件对两个变量P和NZ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1-4所示。从该表中可以看出,R2为0.917,接近于1,拟合度较好,说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很好的解释作用。F统计值为44.43,同时prob(F)统计值为0,说明方程NZ=-1.23P+166显著成立,该方程即为需求函数。
同时,得到关于变量P和NZ的趋势图,如图1-3所示。D曲线表示对湿地公园的需求曲线。当湿地公园门票价格等于零时,入园者的利用费用等于旅行费用,因此,D曲线下面的面积表示消费者剩余CS。
此求出不同门票价格下的消费者剩余,如表1-5所示。
从表1-5可以看出,随着票价的上涨消费者剩余逐渐降低,因此我们将票价定为0元。从现实角度,目前龙凤湿地实行票价免费制度,由表1-5可以看出票价为0元时的消费者剩余是最大的,因此维持现状是龙凤湿地发挥最大经济价值的选择。并且门票免费政策不会导致湿地环境的破坏,根据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下发的《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估算龙凤湿地每年可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目前的游客人数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
P=0时,CS=1613.4万元,因此湿地旅游的年经济效益BL为1613.4万元。
龙凤湿地占地5050hm2,故科研价值BK为165.64万元;娱乐文化价值BW为2480万元,得出龙凤湿地的社会效益B2为2645.4万元;生态环境效益B3为1亿元。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湿地开发的效益B=B1+B2+B3=1.48(亿元),其中经济效益B1占14.9%,社会效益B2占17.8%,生态环境效益B3占67.3%。
效益测算结果表明: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高于其经济效益,因此要首要发挥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
参考文献:
[1] 付 强,谢永刚,王立权.湿地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 刘 森,王建丽,栗端付.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的经济学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