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管控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1
1、导言
电力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在电费资金的回收好坏,也决定着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因此,加强电费资金风险管理与控制是电力企业的首要核心工作,其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销售收入能否真正实现,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电力营销全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2.1电力营销风险来源
具体来说,供电公司面临的电费风险大都可以归为电能实际使用部分和真正收取报酬部分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损失。不过造成这种差异的风险源是十分复杂的,而且难以归类。但是,从大体上讲,公司损失的电费是由不同客户间业务往来中管控漏洞造成的风险差值决定的,即不同的客户对公司电力营销的影响不同,所以,风险情况和损失情况也不相同。究其原因,这与客户业务来往过程中存在的营销风险有关。就电力企业本身而言,电力风险主要来源于总体还未完善的风险管控体系。即便近几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电费风险,在管控上下了大功夫,却仍旧是探石过河,前景堪忧。
2.2管控环节漏洞造成的电力风险
电力管控环节存在的风险要素大致可分为业务扩展管理要素、电力安全风险要素和电费安全风险要素3点。在与客户合作洽谈时,如果电力供应公司没有事先详细了解要进行的电能供应业务的背景,那么,在开展电力销售活动时,电能输送和电力管理成本一旦出现估计偏差,或者存在一些不合法的用电项目,就会给公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从公司管理层来讲,公司客户类型不同,用电覆盖范围就会扩大,供电途径和使用对象都会变得复杂。每日的电能出入流量都是一个庞大的数据,那么,在审核电能使用项目明细的过程中,就可能存在一定的疏忽,或是在拓展营销业务、订立合同中存在漏洞,与客户出现不必要的意见分歧和电费纠纷等。另外,即便度过了前期业务开展阶段,到具体的营销利润获取阶段时,还是可能会存在比如缺乏完善的电能自动计量数据系统,未及时更换远程可控制电表等问题,从而导致在电费收取过程中出现偷电或者漏电的行为,严重的还可能会导致用电数据被篡改,业务数据被删除等信息数据安全事故,使公司利益受损。还有一类,也是最常见的一类就是电费拖欠,它是电费安全风险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客户由于各种理由而拖欠、少给电费的行为,使得资金不能及时收回,给供电企业的正常运行埋下了潜在的经济风险。
3、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策略
3.1创建电费风险内控系统
电力企业电费风险管控工作最根本要从电力企业内部做起,主动强化自身的风险内控体系建设,发挥内控系统对风险的防范与规避作用,以此来抵御风险,为电力企业建设与发展创造安全、有利的内部环境。第一,创建客户信誉等级评估制度。客户的信誉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电费回收效率,供电企业有必要针对客户的信誉状况展开调查、分析。参照客户以往的缴费及时性,电费回收过程中,其配合的积极性,来对客户实行等级划分,分成高信誉等级、中等信誉等级,低信誉三个等级。对于大型企业客户,则要时刻关注其经营运营状况、经济效益等,实行电费回收风险预警机制,提前科学预测出大型客户的缴费能力;同时,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客户缴费情况等重新规划等级,对客户进行新一轮的等级评估。第二,完善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电力营销过程中的电费风险防范工作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的支持。
3.2实施灵活多变的风险管控策略
电力营销过程中电费风险管控工作应该主要本着以下思路展开:第一,控制风险出现的概率;第二,控制风险后的损失;第三,前两种方法不奏效时,设法转移风险。这三大思路简单说就是:风险防范、风险损失控制、风险转移。电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情况,所服务的客户类型、信誉状况、服务状况等来灵活、巧妙地做出风险管控策略选择,不同的管控策略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优势,供电企业可以有取舍、有侧重地加以利用。第一,风险防范策略。主要通过前期科学的调查、预测与分析,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坚决规避,从根源上杜绝风险的发生。例如:某客户申请用电,却发现此客户信誉等级较低,且其用电项目违背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或者该客户所经营项目不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就要从根源上杜绝其用电申请。例如:某高信誉等级客户,由于经营不善,拖欠电费,对于此类企业应该实施中途断电政策,以此来规避风险。此外,要加大对工作条件、技术等优化改造力度,例如:引进远程集中抄表系统,以此来提高抄表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减少人工成本,同时,规避错误风险。第二,风险损失控制策略。风险损失控制策略则是指在电费风险问题出现以后,通过采取补救措施来最大程度地控制风险损失,减少企业的损失,从整体上维护供电企业的经济利益。第三,风险转移措施。风险转移策略也是现代化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也就是电力企业预先创建一套风险防控转移机制,当风险酿成损失后,将经济损失转移给第三方。较为常见的风险转移形式为:合同转移、银行票据转移等。第四,自主自留风险控制。这是一种自备型风险管理策略,当供电企业发现任何一种风险规避、防范与转移策略都不奏效时,企业就需要从自身入手,自主承担损失,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提取坏账准备金,从而缓解企业的危机。
4、结语
在市场环境中,风险是不可规避的,这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在电力营销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规范风险管控措施,在有限的范围内,采取相应的风险防控方法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后造成的经济损失。只有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推动电力营销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勾艳云.电费风险管控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东北电力技术,2013,07:44-47.
[2]赵清扬.关于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4:39.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2
关键词:石油企业 财务风险 管控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控制难度大的因素就是业内通常所说的财务风险。客观上说,在现代石油企业中,财务风险是企业无法避免的。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及时找出导致财务风险发生的原因,以促进科学决策,推动石油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及成因
传统观点认为,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是在前人的风险管理经验和近现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财务风险管控通常是指经营主体对其理财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
(一)筹资风险
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筹资风险。影响企业筹资风险既有宏观方面的因素,又有微观方面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从宏观角度讲,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都对企业筹资行为产生着间接的影响。如国家的产业政策不同,各类企业受到国家保护、扶植的程度不同,企业的筹资成本也就不同,筹资风险也就各异了。从微观角度讲,企业筹资的资本结构即负债规模,筹资期限结构即长短期负债的比例直接决定着筹资风险的大小,同时,这也是企业的主观行为。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投资的市场收益率偏离期望市场收益率的程度越小,则该企业投资的风险越小;反之风险则越大。投资风险一般又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一般是指扣除多样化投资分散的那一部分风险后剩下的风险,是企业多样化投资所不能分散的那一部分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则是企业多样化投资所分散的那一部分风险。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成正比,投资风险越大,收益越高,风险越小,收益越低。若风险程度不同而得到同一投资利润率的机会,如果相同则大家都会去选择风险小的投资,在这一领域就会出现经济上所谓的“羊群效应”,各企业一哄而起重复建设,这种产品的市场很快就会供过于求,导致价格和投资收益率下降,风险因此而逐渐加大。
(三)现金流量风险
现金流量风险指企业在收益不错的情况下,因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而产生的财务困难。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不错的收益并不能表示销货款已经收到、利润已经可用于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债务规模过大,或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就很可能造成偿债能力急剧下降、支付压力陡升,进而陷入财务困境,使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遭受严重损害。国内外因此而经营失败的企业并不少见。
(四)连带财务风险
连带财务风险是指一个企业以自己的财产为另一个企业的经济合同进行担保,因另一个企业有可能届时无法履行合同,而本企业必须依法承担连带的偿付义务,从而给本企业将来的财务成果造成的不确定性。无论是企业之间还是个人之间,此类风险发生的实例屡见不鲜。
石油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液”,石油企业的财务风险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所存在的共性以外,更有其特有的行业“个性”。因此,必须在深入研究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又针对性地提出加强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对策。
二、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财务决策
众所周知,石油企业是一个投资高、风险高的企业,所以,进行财务决策时必须持一颗谨慎、认真的心,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现象,将直接导致石油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石油企业的财务决策多数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所以,决策失误屡见不鲜,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隐患。实际投资决策过程中没有进行详细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产生了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进一步加剧企业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缺乏一批高素质的财务管理者,致使石油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企业普遍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未给予财务工作者充足的发展空间,也未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制约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比如,有不少石油企业中的财务报表属于机械式的填报,一味地重视利润,而对于报表内容和指标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专门人员进行分析,未将财务管理职能作用予以全面展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石油企业无论是财务管理技术还是财务管理经验均未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给财务风险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只有有效处理此问题,方可保证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高效率。
(三)缺乏强有力的财务监督
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核心,这是因为企业只有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才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如果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配套的风险方案,那么,企业将处于被动状态下。当前,多数石油企业都缺乏强有力的财务监督,具体体现在:1.追求短期和局部利益:企业经营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常操纵会计工作,屏蔽财务会计的真实可靠信息。2.思想认识错误:会计监督中存在重核算轻监督的现象,对会计监督定位不能正确把握,将会计监督纳入到了会计人员全权管辖的范畴,这样不仅使得被监督的一方发生抵触情绪,而且还会使得会计人员存在畏难情绪。3.缺乏完善的会计监督体系:会计监督体系的职权行使不力,阻碍了会计监督作用的发挥。
三、强化石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财务决策机制,编制规范的财务决策流程
石油企业应不断强化和健全财务决策与集体财务决策机制,积极构建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职工代表、专家在内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及创新能力高的财务决策队伍,将局计划处、财务处等部门对财务决策具有的职能作用全面发挥,保障决策的有效性,同时确立各自的职责权限,这是实现科学财务决策的重心。此外,还应构建规范的财务决策流程,改进完善思维方式,健全财务管理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决策信息收集,对财务决策方案进行评价等,通过先进的分析技术,构建有关数学模型,认真仔细地分析和科学评价之前的财务状况与今后的财务状况变化趋势。唯有做到这些,方可降低自身失误,保障风险控制工作中有强有力的决策作为依据,有效规避财务决策风险。
(二)培养专业的财务人才
人才是每个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主要资源,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其自身能力确立相应的职责,方可带动企业持续有效发展。所以,石油企业不仅要选聘具有丰富财务知识与风险管理意识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应不断强化对在职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技能、专业知识,帮助他们编制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全面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将其潜在能力全面发挥,唯有如此,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三)构建完善的财务预测机制与预警系统
构建完善的财务预测机制,有利于增强企业对今后不确定事项的反应能力,降低因事件而造成的损失。财务预测能够使企业事先了解自身的财务需求,事先做好资金计划,准确估计实际会筹集到的资金,从而掌握所筹资金是否达到了企业投资需求,然后开展生产经营投资工作,确保筹资与投资紧密相连,防止因两者脱节而带来资金无法正常周转,此外,还应构建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所有迹象的变动,提高企业的风险自动预警功能,要保证企业在财务风险发生前就能够及时的告知给相关管理者,将风险抵制在萌芽中。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高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当前,石油企业应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加强管理,财务风险必须做到组织化运作,方可显现出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推动其有效运行。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控制机制,尤其要做好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内部审计这几项工作,将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全面发挥,对内部控制科学评审,对风险准确评估。
(五)构建相应的数据和档案整合平台,对数据有效监控与调取
企业应通过信息化促进财务管理水平和全面整理归类有关档案数据,对档案管理提出规范要求,比如,在归类索引号、归类期限等方面应有强制性的规定,以加快档案数据信息化建设。档案数据实现信息化后,企业实践作业中要实时把握数据的状态,并调取有关档案数据加以分析,找出潜在的财务风险。比如,石油企业在加强会计信息化的同时,还要及时跟踪市场上相关商品价格,并做好数据分析,从而规避商品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1]靳秀云.对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13):311-312.
[2]常青.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8).
[3]王英.石油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0,(10):289-290.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3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一)优化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模式
当管理模式不具备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使得战略决策方面往往出现失误,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专制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因此本文认为,企业要想真正构筑起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仅要充分利用优秀的管理模式的灵活高效的优势,展开对企业进行所有制的改造,以实现控股化和集约化。此外更重要的是应当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切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要出台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最大程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二,完善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例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及养老保险。第三,人才培养不容忽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第四,制定并贯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利于企业风险管理模式持续优化。
(二)完善财务风险预测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主要采用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达到实时监控企业在自身经营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潜在财务风险。
从供货单位角度来看,能够在这种信号帮助下实施商业信用政策,有利于使得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得到加强。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该系统能够在企业财务风险初露端倪时,可以及时处理现有投资,从而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从于经营者的角度来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阶段,便于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措施来改善企业经营。
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投资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本文认为,要想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那么企业应当通过科学的决策方法,积极有效的提升财务决策水平,最终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尤其是在企业主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最大程度的考虑一切能够影响决策的因素,通过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在加上科学的决策模型的决策实施,避免主观臆断。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及时进行评估和发现风险,加强对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才能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加强财务风险制度层面上的文化建设。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
1. 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素质
(1)加强财务管理意识,重视财务管理
首先,企业领导者应当具备创新精神,积极更新管理理念。中企业的负责人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与模式,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尽可能多的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同时将这些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去。其次,努力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当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引进高级人才。当今世界,人才的对企业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企业要想获得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就必须加大高级人才的引入,推动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政府应加强企业家队伍建
企业的创建者是具备企业家素质、职能、才能与精神的灵魂式人物,是企业的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应当将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列为重要的国家政策,不断完善能够提升企业家素质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例如,领导分管、扶持政策、财政支持、培养规划等,国家应当积极引导企业家提升自身素质和企业竞争能力。
第一,应当把引导和提高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引导促进企业家素质的提升;第二,应当加强对企业家的教育培训,直接促使其素质的提升;第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程度的发挥工商联组织的作用,规范经营行为。
2.加强企业主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家必须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是绝大多数经营者最美好的愿望。然而,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是以借贷资金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和企业的偿还能力为前提的。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合理的负债率,就是银行,也要求有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负债率太高,本来就是挺而走险,加上中国经济是周期性的,一旦遇到调控,许多银行只收不贷,即使一个正常负债的企业,一旦遇上这种情况,也很难存活。对负债规模大、负债率高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负债经营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偿还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益,规避高负债和不能到期支付的风险。
目前,不少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原因尽管较为复杂,但财务人员素质低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必须强化法人法律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
结.论
所以,必须增强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经营中的风险无处不在,大批企业的衰退都是缘于财务风险的控制不当。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通过对资金筹措、重大投资、营运资金、债务清偿、资产损失和税收支出等关键环节的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预警和识别,及时评估、预防、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力求化解财务风险或实现损失最小化。(作者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4
【关键词】地铁;施工风险;控制
1工程概况
某地铁工程线路总长度约为16.54km,整条线路为地下线,共设有13座车站,根据工程项目设计要求,区间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埋深深度约为17.0-33.5m,隧道的底板标高约为-8.8~-16.7m。在本工程中,区间通过的地层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具体包括砾砂层、灰岩残积层、粉沙岩层、灰岩微风化带,同时隧洞和底板存在溶土洞,场地的所有基岩全部都是可溶性岩石,溶洞十分发育,少部分地段直接覆盖在基岩上,容易引起地表沉降和塌陷,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不良地质情况
不良地质类型 特征
人工填土 结构较为松散、承载力地、变形大、均匀性差、透水性强
软土 主要为淤泥质土,力学性质较差,易产生扰动,不利于沉降控制
残积土与风化岩 灰岩与碎屑岩残积土、强风化,易崩解,构成性质极差
溶土洞 区间探明隧洞为23个,顶板上存在较厚的砂层,容易引发喷涌事故
本工程的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相对较大,稳定水位在0.9-6.7m之间,含水层为冲洪积砂层,地下水以孔隙水和岩溶水为主。
工程沿线上的住宅、商铺较多,且年代较为久远,地下管线包括煤气管线、电力管线和给排水管线,因这些管线基本都是沿着道路埋设,且多分布于绿化带和人行车道等范围,故此对盾构法施工的影响较小。
2地铁土建施工风险因素的管控策略
2.1风险因素
在本工程中,区间地质条件相对比较复杂,施工时的主要风险因素如下:地质风险,如软土地层、岩溶地层、硬岩等;工程风险,如由施工工艺引起的各种风险;环境风险,包括地下与地上构筑物、管线、道路等。上述风险为一类风险因素。此外,由于工程采用的是盾构法,从而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还存在一些二类风险因素,如掘进、贯通等等。
2.2施工风险分析
2.2.1风险因素权重。在本工程中,地质风险是主要的风险因素,下面本文以该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过程为例,分析风险因素权重的计算方法。
①比较判断矩阵的建立。
表2 本工程中地质风险因素(R1)比较判断矩阵
R1 R11 R12 R13 R14
R11 1 5 3 4
R12 1/5 1 1/3 1/2
R13 1/3 3 1 3
R14 1/4 2 1/2 1
②排序权向量(W)的计算。将矩阵当中的数列按行相乘,然后在对乘积开4次方,可得出如下计算结果:。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对方根向量进行归一化,,,,。随后对进行计算:
上式中的=
经过一致性检验,CI=0.036,查表得,RI=0.9,CR=CI/RI=0.040
2.3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因素的权重,可获得初级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等级为Ⅲ级的有盾构起始与贯通、盾构掘进及下穿河道;风险等级为Ⅳ级的有安装管片、注浆、设备故障、下穿管线以及附属结构等。在本工程的盾构施工区间内的风险水平为Ⅲ级,相对较大,虽然施工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
2.4施工风险因素的管控策略
2.4.1盾构始发与贯通中的风险管控措施。依据本工程的详细地址勘察资料,在施工区间内,端头隧洞分布有砂层和粉土层,其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由于地层的稳定性不足,若是盾构起始与到达时控制的不好,容易导致砂土从盾构体与洞门间的空隙涌出,施工安全风险较大。鉴于此,可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采用素混凝土连续墙加混凝土旋喷桩,对盾构起始与到达端头的围护结构进行加固,并在盾构始发前,对掌子面进行超前钻探,测明水量,若是效果不理想,则应当采取补偿注浆措施;可以采用土压平衡的始发方式,土仓的压力可通过计算及经验修正加以确定,当盾尾进入隧洞之后,应立即进行注浆封门。此外,要做好应急准备措施,一旦施工中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处理并上报。
2.4.2掘进过程的风险管控。由于本工程中施工中,盾构机需要从微风化灰岩断面穿过,在该地层进行掘进时的过程中,容易引起设备卡壳、管片上浮等风险。同时盾构机掘进时,还会增大刀具的磨损,由此会使换刀工作量增加。鉴于此,可采取如下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掘进阶段可以采用敞开或半敞开模式,并在掘进中增加对刀盘的检查次数,同时应加强隧道测量工作,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防止管片上浮等风险的发生。当盾构抵达硬岩区段时,刀盘可采用滚刀进行破岩。
2.4.3掌子面坍塌的风险管控。首先要进行有计划的开仓,制定开仓计划时,应注意如下事项:应当在掘进一定距离后,开仓检查并更换刀具;盾构机经过不良地层之前,要开仓检查,并更换刀具;掘进过程中若发现参数异常且掘进困难时,必须开仓检查并进行处理。
2.4.4下穿建筑物的风险管控。首先应当做好对区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调查工作,以此为据绘制出位置关系图,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注浆加固,并制定合理可行的施工监测方案。其次,要加强对建筑业主的沟通,了解建筑结构的情况,如修建年代、基础结构类型等。再次,掘进通过时,要对出土量进行严格控制,实际出土不得超过理论出土量的95%,对盾构姿态进行有效控制,以免因纠偏导致开挖。最后,要确保管片安装质量,以此来降低后续沉降的发生几率。
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铁建设项目中,土建施工是关键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因素,若是控制的不到位,则对施工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安全事故。为此,应当结合工程的特点,全面分析风险因素,并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以此来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梁宁慧,刘新荣.中国城市地铁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战略[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13(6):81-83.
[2]路美丽,刘维宁.风险管理在城市地铁工程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5):77-79.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5
一、加强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分析
做好企业财务会计及其管理工作,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会计工作的开展成效,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一个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对企业领导层的科学决策和战略制定等,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通过会计信息还能清晰地掌握企业资金的使用和流动情况,一目了然地看到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只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出真实的作用,并且使得企业的健康运营和稳定发展得到可靠的保障。通过加强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在内部运营、经营管理、业务开展、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对企业账单的监督与核对等措施,找到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偏差或者错误,增加财务会计工作对企业风险的控制能力,而这需要建立在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而且需要保证财务会计信息资料的完整性,以便能够掌握企业财务方面的真实情况。
二、企业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隐患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问题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现代通信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使之逐渐融合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企业的会计工作也因为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企业?面临着信息输入和传递方面的诸多障碍和问题,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是电子化、无纸化办公带来的弊端,也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更需要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而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给风险控制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企业会计及其它管理人员缺乏对相关信息的及时掌握,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因此无法及时实施,给资金安全和企业运营造成不利影响。
(二)在企业内部监管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否到位至关重要,有效的内部管理能够保障企业生产安全、运营稳定,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助力,如果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给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企业会计管理方面的风险和隐患也会因此而增加。再一方面,一些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完善,使得财务会计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因此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财务预算工作体系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企业在财务预算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财务预算工作体系,企业领导层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完善。很多企业在会计管理工作上,特别是财务审计监督管理工作上存在诸多问题,缺乏完善的财务预算及审计监管体系,财务预算与监督管理职责缺失,会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问题因此无法得到解决,导致企业会计管理方面存在风险。
三、加强企业会计管理与控制风险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
企业是否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及其对风险的审视和控制能力。管理者是领导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各个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不断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加强管理效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会计人员是掌握企业资金信息的重要人员,他们所掌握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层提供着参考信息,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等产生着直接影响。
(二)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及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决定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也是减少企业会计管理风险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必须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会计工作者,确保会计队伍具有较高的素质。另外,要注意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确保会计职责的充分发挥。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及财务会计审计工作
高质量的企业内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会计风险。会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就需要同时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在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财务审计和会计监督管理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审计监督的职能。企业审计部门应该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切实掌握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调查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另外,企业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控制能力。
风险管控策略范文6
1.1 集水区圈层保护理论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集水区(Catchment Area/Basin)是指将一流域与另一流域分开的山岭(分水岭Division),包括对该湖库供应水源的全部区域或地区。在集水区范围内,有点源和面源 (可以统称为外源),外源通过入湖(库)支流、地下渗漏、大气沉降等方式进入湖库型水源水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条,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有些情况下,集水区范围和保护区、准保护区范围重合。因此,对于一个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一般情况下由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其余集水区范围吐个圈层共同构成对水源水质存在影响的集水区范围。我国法律虽然只赋予保护区的饮用水水源环境监管权限范围,但集水区是属于整个水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权限范围内,可以也有必要对吐个圈层的人类活动予以监督管理,防范环境风险。
1.2 集水区分级分区管理
在圈层保护理论的框架下,可以根据不同圈层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带来的影响,实施分级分区管理。在2016年3月1日实施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HJ 77}1-2015)提出饮用水水源风险源名录范围涉及湖泊、水库型水源为准保护区或非点源污染汇入区域,其中的“非点源污染汇入区域”可以理解为集水区。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指南》(试行)(环办[2oioys2号)中提{l}排查影响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源,并对水源保护范围内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其中的“水源保护范围”也反映了集水区管理的要求。在《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指南 (试行)》(环办「2011]93号)中将饮用水水源的环境风险防范分为三个过程:外风险源(固定源、流动源、面源)、连接水体和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这三个过程体现了流域系统管理的思想,但没有将外风险源和连接水体明确界定在集水区范围内。
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圈层保护与集水区内的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为了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各地根据不同区域对湖库型水源的距离,提出了分级分区管理要求。对于一级保护区,根据法律要求,大部分地区明确纳入了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生态控制线、禁止开发区、水源环境敏感区的范围。对于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其余集水区范围,各地的分区范围、命名方式则不统一。如在《天津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 (201年)中,水源保护明确了禁止区和缓冲区,纳入方案的湖泊水库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黄线区总面积约5.2平方公里,包括于桥、北大港、尔王庄等大中型湖泊水库共11处。划定的保护范围,基本涵盖了全市各主要水系和水源地。而哈尔滨磨盘山2016年计划开建的水源地生态缓冲区中“缓冲区”为用来提高水源保护区涵养能力的含义。此外,还有地区使用防护区、防控区、四级保护区等字眼作为远端等级分区管理的命名。
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集水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合理开发,达到既发展经济又减少对水源的环境风险是人们的迫切需求。已有的实践表明对于一级保护区的严格管控基本达成共识,而对于集水区内除了一级保护区的其他区域如何管控还存在分歧。本文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框架下,对有明确法律概念的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应提出具体的环境风险管理要求,并衔接其他法律概念。对于尚未纳入法律范畴的集水区管理,应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的科学J吐角度,加以补充完善。敏感区、缓冲区、防护区、防控区、三级/四级保护区等命名可以体现在管理要求内。这样,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可以得到如下的四级四区管理要求,见表to
2风险管理环节控制策略
集水区的圈层保护体现了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分级分区管控,这种要求须体现在环境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一般地,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7个环节困:一是项目(水源)确立。寻找存在的问题,并依照规章制度确定选择流程。二是保护对象筛选。目的在于了解对象,根据重要性确定保护程度。三是风险识别与分析。主要通过相应的科学技术手段确定主要风险源,并分析其影响范围。四是风险预测。指分析风险出现的概率及途径。五是风险评价。指事故后果分析及可接受水平。六是风险管理。主要考虑防范或控制环境风险的措施以及相应的决策。七是执行过程监督与修订。保证将风险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并利用公众的监督力量促使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可通过分析前述环境风险管理的儿个环节,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控制策略。
2.1 水源确定环节
该环节的风险防控主要表现为对水源选址和布局性风险进行的控制。该风险与集水区社会经济、人类活动和建设项目的布局密切相关,由于风险污染物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这种布局性环境风险容易被忽视。
从企业角度,目前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存在严重的布局性环境问题,如果水源选址位于受威胁范围之内,会给水源水质带来风险,造成水域环境污染,某些省份(如1}‘东省)为此专门颁布了沿河禁止布置化工类企业的规定。企业在选址过程中对水源地潜在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用水量大,靠近上游的企业会影响入湖库河流下游的居民饮水供应;企业的排水量大,企业污水排放会污染河流,若被污染河流是湖库的连接水体,则存在环境风险。随着产业集中治理力度的加强,企业不断聚集,缩短了运输链、降低了成本,但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将存在连锁反应的可能,扩大污染的影响面。可见若企业以个体利益为主、以成本最小化为基本出发点,其选址可能会与水源选址相互矛盾,近儿年出现的为了建设项目上马而调整水源规划的现象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除了受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资源等)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不适合取水却成为水源地的现象,但水源布局性风险更多体现为供排水格局的混乱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饮用水水源环境调查评估发现,很多地区未能将供水河道和排水河道区分,从而使得污染物质从排水河道直接进入供水河道,河道作为连接水体,给湖库型水源带来布局性环境风险。
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需要控制环境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和社会政策风险。根据集水区空间管理方法,环境风险影响的保护对象为整个集水区。水源环境风险现状调查主要评估的是水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但与保护人体健康相比,保护集水区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样重要,污染物产生的生态风险也需要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集水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要求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因而保护对象的筛选环节还需要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若政策制定失效将引发连锁反应,将带来比环境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影响更大的社会政策风险。
2.2风险识别与分析环节
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对象包括风险污染物和风险源。一是风险污染物,主要是各类有毒有害污染物,由于数量众多,只能选取国际上通用可测且有可接受准则评定的物质,如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和美国水质标准的物质。随着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的逐步深入,根据风险污染物的筛查结果,可以形成某一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及其集水区的优控污染物名录。目前我国尚未公开各类水源中优控污染物的排查结果。
从环境管理角度而言,风险识别与分析的对象会更多关注风险源,这是风险识别与分析的第二层含义,也称溯源研究。由于源解析工作涉及不同种类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其在多相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归趋行为仍然是科学界的研究难点。目前的溯源研究只能从源头进行定性分析或半定量探求,尚缺乏重点控制风险源和风险范围的有效解析方法。由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的风险识别与分析范围一般应涵盖整个集水区,对于集水区面积很大的湖库型水源而言识别与分析无疑是比较艰巨的,也给水源的环境风险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因此,集水区面积很大的湖库型水源的环境风险识别应遵循系统分析的方法,借助数学模型和经验等,分别按照外源、连接水体、水源地的不同要求进行细致的风险识别和源解析。
2.3风险预测环节
从目前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发现,风险预测环节的风险压力最大。这一方面反映了风险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且对设备等硬件条件及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较难预测;另一方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对该环节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而言,集水区的范围虽然可控,但对集水区范围内的项目风险进行评估时,仍然缺少较为准确、具有说服力的预测模型,常规的风险概率预测大多是基于行业的平均事故发生率,属于静态化的管理手段,对于特定企业和监管部门来说,这一预测实际指导价值不大,难以对毒害污染物进行有效预警。
风险预测所采用的在线监测系统通常以化学需氧量(COD)为基准,并未考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若不能在预警监控断面上对此予以完善,实时监控对于毒害污染物的风险控制将没有效果。风险预测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社会的经济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各种因素,设计部分动态可更新的内容,以此反映水源的实际风险状况。在风险预测环节需逐步完善基于集水区范围的水源风险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反映风险预测的动态性和科学性。
2.4风险评价环节
我国风险评价工作自20世纪中后期就已蓬勃开展,关于水源的环境风险评价多集中于环境健康风险评价,评价准则参考国外的通行标准,但迄今为止仍未能形成我国水源环境风险可接受准则,饮用水水源环境风险评价的深度不足、企业重视不够,水源风险评价结果可靠性有待提高。
一方面风险评价结果的可接受性尚需研究论证,另一方面针对饮用水水源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仍需完善。国家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总体要求,但具体的饮用水水源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基本雷同,没有体现湖库型饮用水水源与河流型、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的差异,地区差异性不足。因此,风险评价环节需要提高环境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制定环境风险可接受准则,有效指导我国环境风险防范工作。
2.5风险管理环节
由于前面5个环节中存在不足,风险管理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为“管”而“不理”或者不知“怎么理”等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目标单一,突发性水源污染事故对人体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却是持久的,当前对生态系统平衡目标的关注度不足;管理手段单一,以政府出台强制性办法为主,未能将市场机制纳入其中,不利于企业主动防范风险;管理体系不灵活,过度依赖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预测,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缺乏长效应对机制;管理策略单一,强调“封、堵、控”,未将利益相关方、政策引导等方式纳入其中。因此,在管理环节薄弱的情况下,其形成的制度性风险给水源保护带来了很大压力。
2.6 执行过程监督与修订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