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1
关键词: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口译研究;成就与批评
一、引言
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又称“达意理论”(the theory of sense),是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的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理论与教学的学派。该派认为:翻译即释意,是译者通过语言符号和自己的认知补充对原文意思所作的一种解释;译者应追求的不是语言单位的对等,而是原文意思或效果的等值。该理论由塞莱丝柯维奇教授等人提出,释意学派的摇篮是巴黎高等翻译学院。释意学派的理论非常注重对翻译过程的研究,释意理论认为,口译实际上要经过三个阶段: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该派理论直接来源于口译实践,其观点对于口译研究有着独特的启示。
二、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成就
(一)释意学派口译理论开启了口译动态认知心理研究之先河,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塞莱丝柯维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口译研究,当时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的翻译研究刚刚兴起,人们认为翻译研究只需要进行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双语转换。但塞莱丝柯维奇认为:口译不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交际活动。塞莱丝柯维奇的这一大胆举措使得口译研究摆脱了笔译研究重客体轻主体的传统,走上了以译员为核心的研究道路,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之先河,对当代国际口译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释意学派口译理论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的结合,它为国际会议传译专业的设置和办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释意学派的研究工作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也包括应用研究,它提出的意义、意义单位、释意和认知补充等概念,以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等,就是针对口译认知心理过程所作的高度抽象的纯理论性探索。而释意学派针对会议口译教学提出的职业化口译办学模式,则是把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口译教学实践的典范之作。释意学派将释意理论用于指导口译教学,可以为会议口译专业的招生选拔、课程设置、交同传训练与实践带来了深刻启示,构成了会议口译办学的理论基石。
(三)释意学派口译理对机器翻译研究的启示
机器翻译遵循的是形式推导的数学逻辑,但人类的语言表达和翻译活动遵循的并不是数学逻辑。可释意理论却告诉我们:翻译的对象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符号;意义的理解与表达需要译员从字、词、句多种可能的意义项中选取唯一正确的一项,而这一意义项的确定需要得到译员语言外知识的补充。要提高机器翻译质量,就要把机器迅速建立起语言结构对应的能力同译员有效的认知补充能力结合起来,使译员和翻译机器在译前、译中和译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翻译工作。
三、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批评
一直以来,巴黎释意学派的口译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当代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认为,意义不仅是由文本的语言结构内部要素单独确定的,而是由语言意义、人的认知知识和交际语境三者共同决定的;巴黎释意学派拒绝语言学范式的口译研究,使口译客体边缘化。塞莱丝柯维奇认为:口译是一个对 源语语篇的释意过程,成功的释意有赖于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的补充;认知知识由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构成;“释意”是一种心理体验,难以规范和操作。释意学派认为,口译员只要能够摆脱源语语言形式的束缚,及时有效地调动语言外知识进行必要的认知补充,口译就能成功;它只关注成功的口译,未分析失败的原因。释意学派忽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译员的脑负荷问题。一般情况下听众拥有与口译员相同的认知补充能力,他们同样可以理解源语讲话暗示的内容,译员若把这些未明示的内涵都明确说出,可能既不符合讲话人的意愿,也低估了听众的理解力。无论是从事笔译还是口译,译员都会碰到“可译”和“不可译”的问题;但是释意学派否认“不可译性”的存在。释意理论拒绝采用“陌生化”口译策略。另外,它的适用范围也有待检验。
四、结语
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的诞生是上个世纪国际口译研究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国际口译研究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今天,我们将释意理论置于当代国际口译研究的宏观格局中进行反思,发现它的不足,给予批评和分析,希望对今后的口译学习、实践和研究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范丽娟.法国释义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9.
[2]张吉良.经典的缺憾--释意学派口译理论批评[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2
因为第一个原因,他离开了老东家。那家公司业绩一再下滑,股票价位徘徊不前,奖金被取消,某个不赢利的部门遭遇全体裁员……唇亡齿寒,兔死狐悲,既然老板想卸磨杀驴,就不要怪员工远走高飞。
那天,他被摩托罗拉公司录用,沾沾自喜地向家人吹嘘:“这是排名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呀,已经在地球上屹立了七十八年。”
然而,随后发生的小细节,却令他感到有些意外:第一天上班,因为没带水杯而喝不成水。记得原来那家公司,慷慨地放了好些纸杯,随用随取。提供的饮料也是丰富多样:咖啡、果汁、牛奶,气派十足。
不习惯的事情接二连三:公司明令禁止装各种游戏、盗版及与工作无关的软件。那天,他偷偷地下载了“泡泡堂”游戏,下午就发现一封邮件不期而至:“经查明您电脑中有不被允许的软件,请卸载。”他们居然扫描我的电脑?侵犯隐私!他愤愤然。
上班时,没有“个人”时间。一个项目结束了,打开新浪、搜狐溜达溜达,领导过来轻轻地拍他的肩膀:“活儿都干完了?”
与同事没有“亲密接触”。工作快三个月了,当他提及“我老婆”时,仍会有惊愕的眼神看过来:“你结婚了?看不出来呀。”而这位同事的办公桌距他不过四米。
每一笔支出都精打细算。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经理突发善心,说:“出去春游吧。”“民工们”高兴地拍掌,接下来一句话又令他昏倒:“去植物园,AA制。”天哪,植物园的门票不过五元钱。
“公司虽然不错,但让人有点郁闷。”一年前,他向我抱怨,询问要不要再跳槽。
一年后的今天,当我再度问起他的选择时,得到的答案居然是:“我会继续待下去,争取成为终身员工。”
原来,另一些细节让他一点点地融入了“异度”文化:
一天,他接了五分钟电话,回答了客户提出的几个问题。一转身,看见部门经理正满脸欣赏地点头:“做得好,你刚赢得了十万元订单。”他张大了嘴巴,不敢相信:“五分钟值十万块吗?”“那当然,客户买的就是高水准的服务。”那是他工作以来最富成就感的一刻,因为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劳动的含金量。
个人空间,的确不如某些单位那么亲密。但有一次,一位同事因脑瘤住院,公司号召捐款,捐款采取不记名的形式,捐款箱就放在一处安静的角落,无人看守,数额自便。他亲眼看见一个同事悄悄地掏出一百元塞进去,然后若无其事地走开。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3
有媒体认为2004年中国企业总体上是个“罪”与“伐”的概念,前者如金正、德隆、伊利、创维等案例为证,后者则有年初的TCL收购阿尔卡特,年中有上汽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年尾则是联想与华为各有大手笔。可是,“伐”的热闹是有了,实质上会进到哪一步呢?
走出去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走出去的这些企业,目前的主流声音认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一,随着中国商业世界的变化,跨国大公司已经成长为本土公司了。它们现在的高层,尤其是中国区总经理,很多都是中国人,它们用更高的薪酬吸引高级经理人。我们的企业不能再凭着它们的水土不服和对本土政治、文化形态不了解,和它们打游击战,这些优势我们已经没有了,本土公司受到的挤压很厉害。比如卖家电,国外品牌西门子也好,伊莱克斯也好,中国业务都是由中国人掌控。过去我们一度以为本土品牌把外国品牌赶走了,但它们卷土重来之后,所造成的规则的改变使得市场更加拥挤。
第二,中国企业先天不足,尤其是研发能力不行。因此,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决定了其出卖廉价劳动力成为其基本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过去有很大空间,现在则受到很强的挤压。世界加工厂,其实就是原材料的世界级消费地。而现在原材料缺乏,价格上涨,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又受到沃尔玛这样的大销售通道挤压,以及西方反倾销势力的挤压,使得加工利润很低。我甚至听说,从沃尔玛办公室谈判出来的中国企业经理,有很多是哭着出来的。这意味着,如果没有海外扩展的话,中国企业的利润肯定下降。这种模式必须改变。譬如,欧盟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也迫使中国企业走出去,用别人的品牌来绕开这个壁垒。
第三,我们没有国际品牌,用的都是别人的牌子。比如长虹的Apex,其实还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这些产品竞争的唯一战略就是低价,比其他牌子低2/3,没有品牌和销售网络你有什么办法?北京京东方和松下本来想用市场换技术,但是即使是即将淘汰的彩管技术,人家松下也不愿意转让。像国外的芯片厂到中国来,目前还是利用我们最简单的制造能力。而技术转移的成本很高昂,你不可能得到什么东西。包括汽车制造业,这些年来,所谓“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已被证明是失败的。中国企业历来对压力很敏感,所以也不能不走出去。
把握机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尽管如此,不能认为中国企业的西征之路就会写满悲观。目前有一种观点 似乎是某个外企老总说的认为中国企业收购外资企业甚至500强品牌企业,它们合并后的规模不令人担心,令人担心的是中国人缺乏世界级企业的管理能力。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并非基于战略系统在资源配置上的整体考虑,而是缺啥补啥,属于补丁战略。据此,他们认为,并购的步伐应放稳些,譬如TCL最好先把施耐德或汤姆逊整好了,树立标杆,让外界信服它的能力,再去进行新的收购。
我觉得这可能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思维在里边。对企业而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恰恰认为,TCL、联想这些企业坚持的是一种主动战略,“穷”则思变。实际情况可能就是这样的,等你什么都想明白了,什么能力都具备了,好的机会也就错过了。主动把握机会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现在有个说法叫新洋务战略。找国外合作伙伴比自己做研发和销售更好,管理学上认为不应该找第一名,而要找第三名。第三名之类的企业主要是制造能力缺失,中国企业通过资本运作还是能够进行收购的,通过运作吸收它们不那么落后的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完成资源整合。但变成跨国公司之后怎么本土化,这和跨国公司来中国一样,肯定会有一段时间水土不服,中国企业要有这种准备。譬如,法国工人也许是世界上最难管理的工人,他们充满创意,但一到点就下班。你在中国让工人克服困难为工作而加班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对法国工人,这种经验根本不可以照搬。这时,你的成本怎么降?你派出的管理人员怎么调适这种文化差异?我不赞同万明坚的下课是因为李东生对其功高震主的担忧的说法,我认为这只是出于TCL的国际化战略的需要,万明坚完全没有海外经验,所以要做调整。相比而言,联想比较有前瞻眼光,把IBM PC吃下但是全部用国外经理人,柳传志全退,杨元庆做董事长,IBM高级副总裁兼全球个人电脑事业部总经理Stephen M.Ward出任CEO,这种战略调整被认为是考虑周全的。一些人说万明坚下课是TCL内部的阴谋,这恰恰暴露了中国人某些心理上的阴暗面。
没有谁是在地图上学会滑冰的
我相信,李东生也一定犹豫过,譬如他要炒施耐德那个荷兰藉总经理鱿鱼的时候。接管了外国企业,管理上一定要派人过去,起码要派一个财务总监。他得考虑一系列问题,外国的职业经理人是否胜任,作为股东是否能找到更合适的人?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哪里?品牌、销售怎么做?中国人的介入会不会造成经销商变动?比如,这次IBM的公司客户会不会因为联想介入而转投HP和DELL,这些都是逻辑链条的猜测。老板的任务就是努力克服这些障碍。他得行动,出牌,出错了立即换。谁能从出生开始就把100年的路都想好?
至于李东生说与汤姆逊合资的公司在18个月后盈利,我不知道是否是为了励志。能否盈利要看财务分析。比如联想在分析IBM PC时发现它们过去要分摊很多IBM总部的费用,如果联想收购了这一块业务,起码就会减少这一块的成本。节约的钱就是利润。
至于有人质疑被收购的企业在美国人、法国人手里一直亏损,为什么在中国人手里就能够盈利,这确实是个很尖锐的问题。PC这几年被DELL和HP挤压,DELL吹捧的零库存其实是把库存转移到经销商那儿。联想的优势怎么发挥呢?联想唯一的方向是能把成本消减。
至于这些企业最终可以把收购业务带到一个什么样的前景,Who know(谁知道)?巴顿将军说,没有谁是在地图上学会滑冰的。中国企业也得到国外打一打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
华为有独立的知识产权、运营技术,并且拥有和技术配套的营销能力,但在欧美主流市场还是没有占到一定份额,它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是与新兴市场上的运营商打交道。华为要想进入美欧阻力很大,只能寄希望在标准上有突破,譬如抓住3G机会,就像当年微软抓住PC个人化,或者DELL抓住电话和网络直销机会,做定制生产。
机会不只是给予大的明星企业
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疯狂收购美国企业,以致美国人甚至惊呼日本人会把拉什莫尔山四位美国总统的巨头像都买下。那么,现在的中国企业也有很强的收购冲动,但就其规模而言,还不是潮流。两者性质也不一样。
日本当时热衷收购的是房地产或金融资产,实业收购不多。这和日元升值有关,日本人是去美国购买当地有价值的东西。这和日本本身企业没有很大联系,只是一种财务投资,不是对产业战略考虑上的必然延伸。但中国企业近年来的收购举动,首先是中国制造业寻求突破的必然举动,国际化是其价值链的延伸而已;其次与国家战略有关,能源紧缺,要收购原材料,收购石油,这是必然的。
其实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于不同的外国人来说是不同的。有的外国人通过一些渠道接受了中国一些发达城市的信息,譬如他看过上海、深圳,他们会认为中国是发达国家。而有些外国人进入了中国内地,了解了一些中国农村的状况,他们会认为中国是彻头彻尾的穷国。但其实中国企业就像日本和韩国企业当时的腾飞阶段一样,要经过一个自身不断研制的阶段。比如本田的崛起,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曾把自己的摩托车用肩膀扛到意大利F1赛场,然后再把别人的零件搬回来钻研、学习。所以我认为在转型期所有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有人嘲讽说,麦当劳的技术重点,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怎么把汉堡包做得一样难吃。但它就是好卖。日本、韩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它们在制造流程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譬如丰田在制造上做得尽善尽美。美国汽车三巨头都要在金融上予以补贴,制造上都是亏的。而法国、意大利在设计上很成功,因为它们秉承了古希腊、罗马文明,致力于培养心灵,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优雅,中国要在设计上超过它们很难。美国的优势是庞大的资本市场和营销能力。中国企业的唯一优势是低价,至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是这样。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4
[关键词]利益关系人理论;研究生;选拔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53-02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关键环节和全球竞争力均与研究生招生选拔密切相关,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不仅是研究生教育的一项制度安排,更是研究生教育的财力、人力资源配置的源头,是研究生教育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利益关系人理论的视角,分析当前研究生招生类别,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新的视角。
一、当前研究生选拔方式的构成
1.国外研究生选拔方式的概述
美国的导师自主的选拔方式。政府、学校不干预招生计划,各培养单位完全自主,没有名额限制,没有统一考试时间,没有教师职称限制,只要拥有足够的课题和科研经费,就可以招收研究生。德国实行入学资格认可制度。每个通过本科毕业考试的学生,都可以申请攻读硕士,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录取的最重要条件是找到一位愿意接受自己的导师。日本采用弹性化的招生考试入学资格政策。培养单位有很大的自主性,招生计划自主制定,招生考试自主进行,不管有没有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只要完成规定课程、修满学习年限,就可以取得参加研究生人学考试的资格。
总结国外各具特色的研究生选拔方式,依据流程和要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推免资格+知名教授推荐+复试”制、“资格考试+有效期内导师审核”制、“统考+复试”制、“注册缴费申请+免试审核”制。其中以“推免资格+知名教授推荐+复试”制、“资格考试+有效期内导师审核”制为主,导师有充分的自。
2.我国研究生选拔方式的构成
我国的研究生选拔方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经历了较长的变革发展期。改革开放初期,以统招统分的统考方式为主,辅之以单位推荐,选拔必须严格服从国家计划。1980年以后,研究生选拔方式出现了一系列的具体变革。1984年北京大W等22所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委托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出现本科培养高校推免制;1987年首次出现单考,对法律硕士、教育硕士等专业学位,以及强军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事关国防、民族问题的招生计划进行试点,可以对本科毕业后有五年以上实践经验、且工作中确有成果的在职人员进行单独考试,作为计划内定向或计划外委培,所有科目由招生单位自己命题;1988年增加选拔方式,研究生招生计划包括国家计划、用人单位委托培养计划、一定比例的定向培养计划和在职人员联合培养计划;1997年增加了联考;2001年招生工作会议扩大招生范围,推出境外选拔方式。
经过反复的优化设计和政策调整,按照遴选方式的不同,目前的研究生选拔方式分为统考、联考、推免(含联合培养、委培)、单考四类。统考又称“全日制本科攻读硕士学位”,国家出题、国家批改,并划定分数线,各培养单位在分数线以上自行定线。在统考为主的选拔方式中,政府通过指标分配实现了保证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利益偏好,学生、高等学校等其他关键利益者的权益也得到了较好的实现。理论上,研究生选拔方式的丰富,扩大了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和实现利益的可能。联考又称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分一月联考和十月联考;单考是指学校依据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的不同,自主出题,自主批改。推免即“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是指学生因在本科生期间表现优异,可以不用参加研究生考试而直接读研的一种情形,推免形式多样,分交叉、本系直博、本系直硕、外推、工硕五种方式。
二、利益关系人分析理论视角下的研究生选拔方式解读
1.利益关系人分析理论及应用
利益相关是一个平衡问题,利益关系人分析理论最早运用于企业管理的研究。克拉克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弗里德曼认为,利益关系人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相关者”,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和高效发展同样依赖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平衡。米切尔指出利益关系人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迫性”三个基本属性。“合法性”是指具有法律和道义上的,或者特定的对于系统的索取权;“权力性”是指拥有影响系统决策的地位、能力和相应的手段;“紧迫性”是指要求能立即引起系统管理层的关注。
2.研究生选拔方式中利益相关者
我国研究生招生管理机构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育部归口管理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一般是教育厅统一管理负责本地区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三是招生单位包含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负责本单位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三个层次的工作职责各不相同,省级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招生仅起到从属地位。在实际工作中,招生单位内部的管理结构可分为校级研究生招生行政管理部门,如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但研究生招生的利益相关者不止于此。
参考米切尔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情况,孟洁提出了由三类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大学模型。权威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出资者、政府等;预期性利益相关者包括校友、捐赠者和立法机构;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市民、媒体、企业界、银行等。研究生教育中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庞大,利益相关者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利益主体不同,其利益偏向也不同。政府的利益偏向是多元的但集中表现为对“秩序”的追求,高校的利益偏向是招考自,导师的利益偏向是生源质量,考生的利益偏向是入学机会。二是职责交叉互补的较多,利益关系的平衡有很多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在:招生公权力属性与行使者的个体利益的矛盾,各利益相关者的招生权力缺乏明确的界定,权力结构的不对称和运行机制差异,利益相关者利益表达机会不同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分层级的主导与合作模式。整体上的、政府主导、高校合作模式,政府是出资者、管理者、立法者,在招生规模和资源分配上起主导作用,在需要与高等院校等招生单位合作时,适当放权;大学系统内部为培养单位主导、教授合作的模式。
3.不同选拔方式的利益内涵分析
现行的各类研究生x拔方式及配套制度,规定了利益相关者的选择范围和行动方向,提供了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信息和认知模式,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的选择范围和行动的方向。
事实上,潜在学生的个人意愿、招生单位的社会地位、用人单位的招聘偏好对整个选拔过程的运行起到了中介作用,最终的选拔结果形成了循环的马太效应。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的,本身具有良好潜质的生源获得了有限的优质教育指标,非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仅有不到10%的少数能获得进入985高校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学校在研究生招生质量上的不均衡,以及地域不均衡、投入不均衡,使得不同利益层级、相同利益层级问的利益博弈更加激烈,甚至出现了无法调节的僵化局面。
三、研究生选拔设计中缺失的重要利益者与均衡策略
1.研究生选拔设计中缺失的重要利益者
近几年来,研考政策和招生办法虽然作出了一些调整,但从利益关系人理论的视角,研究生选拔设计中的重要利益者的缺失亟待解决。这些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严重缺失的重要利益者有三类群体:一是用人单位(尤其是研究生就业集中的单位),研究生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潜在投资者,但是在全日制脱产研究生的选拔制度设计中严重缺席;二是导师希望得到优秀生源,但是研究生招生的质量控制权高高在上,导师在招生选拔中的地位明显边缘化;三是招生单位都希望招收到最优秀的研究生生源,而忽视了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渠道、社会公平的手段等作用。他们的缺失不仅打击了导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地方发展教育的主动性、企业对知识性人才的满意度,还导致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整体上导致研究生的科研产出、社会产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研究生选拔设计中的均衡策略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5
历史老人孤零零地守望着岁月的变迁,当年的硝烟弥漫化作了今天的静默无言,他的臂膀依然坚强地背负着飞驶的火车,他的眼眸一直饱含着未干的血泪……
9月18日,这是一个令中华儿女痛彻心扉的日子。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了对我国东北的大规模武装进攻,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由于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在此后的14年中过着饱受的亡国奴生活。然而,对一个民族最严重的摧残不是摧残他的肉体,而是摧残他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惟一的根与魂。
今天,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能否清醒地坚守自己的文化家园?
三尺讲台是我们平凡而狭小的岗位,三尺讲台却是我们文化战场最广阔最坚定的阵地。我,就是这个阵地上又一位新的战士!毕业典礼上的那一幕,至今还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里。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举起握紧的左拳庄严宣誓:“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言到此时,泪水夺眶而出。是对母校的眷恋,是对恩师的感激,是对同窗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奋斗终身”就意味着一辈子吗?是的,就是一辈子!我很幸运,这一辈子的起点是在这里,在育才这片热土上!这里有我钦佩的前辈、师长,这里有优良的光荣传统,这里有一种朴实而伟大的精神,叫做奉献!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为人师的我尝到了苦头。身边的同事都把疲倦藏在微笑的背后,我还有什么理由说累呢?这一个月的工作让初上讲台的我尝到的甜头。夜深人静,一盏台灯,一个闹钟,一支钢笔……可是,孩子的一次漂亮作业,家长的一个感激电话就会让我精神百倍,困意全无。这就是一个新教师最真实,最朴素,最舒心的快乐!
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没有哪一个岗位能像教育这样聚集了全社会的关注与期待;没有哪一个工作能像教育这样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更没有哪一项事业能像教育事业这样清醒地坚守着文化家园。
九一八历史意义范文6
【关键词】《一九八四》 评价理论 态度系统 温斯顿 情感变化
引言
作为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一九八四》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最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日益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作品刻画了一个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男主人公温斯顿暗中进行反抗,与情人裘莉亚秘密约会,最终双双被逮捕,洗脑,重新热爱党的故事,带着典型的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的色彩。以往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分析其政治色彩,反乌托邦,或是作品中出现的新词,或是其翻译版本问题,对男主人公温斯顿的分析也仅仅局限于文学批评,现在还没有学者集中分析其男主人公温斯顿的情感变化。
所以,从评价理论来分析温斯顿前后对情人裘莉亚的情感变化,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温斯顿从开始的不了解、厌恶、惧怕裘莉亚,到收到裘莉书后的焦躁不安与期待,再到第一次约会时不反感、羡慕裘莉亚,到最后的真正爱上裘莉亚,我们将用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中的核心子系统-态度系统(Attitude)为研究视角,从词汇层面来分析温斯顿这一系列情感变化,以期为解读小说的主人公打开新的维度。
一、评价理论简述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或称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是在语篇语义学层面表达人际意义的三个系统之一,是Martin对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研究的新发展,它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Martin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到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面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Martin把评价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Attitude),介入系统(Engagement)以及级差系统(Graduation)。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态度是评论者从情感感受、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领域、美学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表达对被评价物的感受和评价,又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e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
情感是态度系统最核心的子系统,是表达人对事物或现象的情感,是一种主观反应。Martin指出,情感涉及人们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包括幸福/不幸福,安全/不安全,满意/不满意三个评价维度。情感能表面说话者对所叙述的人物、事件、观点的态度和立场,表现形式可分为品质、过程和评注三类,从语法角度说,就是实现为行为过程、还是心理或关系过程。其中,“品质”情感是指语言使用者通过使用表品质的词汇或短语来表达情感,“过程”情感指语言使用者使用过程的动词来表达,“评注”是对事物或现象助管的反应和评价。
判断分为两类:社会评判(social esteem)和社会约束(social sanction)。社会评判是从规范(normality)、才干(capacity)和韧性(tenacity)三个角度对人的个性及行为作出判断: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常规,他是否有才干,是否坚强,无书面条文可依。社会约束涉及某些规则和规定,其判定与合法性、道德性相关,从诚实和妥当两个角度进行:判断一个人是否坦诚,行为是否妥当,有法律制度的书目条文可依。
鉴赏为“对物质、艺术品、过程和事情状态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不是对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对事物的鉴赏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反应(reaction)、构成(composition)和估值(valuation)。从语法角度来看,它们分别对应心理过程的三个分类:反应对应于感情(affection),构成对应于感知(perception),估值对应于认知(cognition)。
二、研究
1.研究对象和方法。本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Winston和Julia的恋爱关系的四个A段进行分析,以词汇为基本分析单位,揭示Winton在每个阶段对Julia的情感。我们在每个阶段选取一定数量语篇。首先在语篇中选出表示情感、判断和鉴赏的全部词汇及相关表达,共计251个,把它们归入三个态度子系统。据分析,251个态度资源总数中表示肯定的有84个,否定的有114个,中立的有53个。最后计算出各子系统所占整个态度资源的比例以及肯定、否定和中立所占的比例,每个阶段逐个分析。
2.研究总结果。态度系统中总的情感、判断、鉴赏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发现,总体来说,在与裘莉亚交往的过程中,温斯顿所用的情感资源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了53.8%,这正揭示了温斯顿在这段关系中,对裘莉亚的真挚感情,从刚开始的否定、憎恶裘莉亚,到慢慢的被吸引,想亲近她,到第一次真正约会时不反感,惊讶于她的年轻美丽,到第四个阶段时,真正爱上裘莉亚,希望和她是结婚多年的夫妻。
而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判断资源使用也比较高,原因在于这其中的三次判断:第一次是他刚开始时判定裘莉亚是“思想警察”,内部党的间谍,一直在跟踪他,想揭发、谋杀他;第二次是,他发现判断错误后,裘莉亚递给他一张纸条,又让他第二次判断、猜测纸条到底写了什么;第三次是,温斯顿知道了纸条是裘莉亚写给他的表达爱恋的情书之后,很难与裘莉亚见面交谈,他便开始各种猜测、评判裘莉亚是否改变了主意。
在他们关系发展的第一、二阶段中,情感、判断、鉴赏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并且,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二阶段时,温斯顿对裘莉亚一直持一种否定态度,所以温斯顿对裘莉亚的评价词大多数都是表示否定的、消极的,所占比例高达69.2%。正是因为这时温斯顿不了解裘莉亚,误解了她,温斯顿才会毫不留情地贬低裘莉亚,幻想她,用石头敲击她的头等,表示情感的否定评价资源有“hate”、“rape”、“murder”、“smash your head”,“agitation”、“agony”、“lies and hatred”等。
可以看出,到了第三、第四阶段,判断资源大幅度减少,由情感资源取而代之,揭示了温斯顿与裘莉亚关系的变化,情感开始真心流露,并且是积极、美好的爱恋。其中,表示肯定情感资源,如“youthful”、“darling”、“loved one”、“glad”、“splendid”等。
三、例子分析
温斯顿和裘莉亚的恋爱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开始,温斯顿不了解、厌恶、惧怕裘莉亚;到第二阶段,收到裘莉亚的情书后,焦躁不安,希望见到她,怕她改变主意;第三阶段,第一次约会时不反感、羡慕裘莉亚,自然本能地,;最后第四个阶段,爱上裘莉亚。接下来,我们将就其中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做重点分析。
评价可以分为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Martin&White指出,态度意义不是只有态度词汇才能表达的,有些表达概念意义的词汇(短语、表达式、小句)也可以间接表达态度,这种表达态度的方法称为“引发”(invocation),有时候能“激发”(provoke)某种态度,以区别于直接而明确表达态度的“铭刻”(inscription)。所以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它们分为:“铭刻”的直接态度资源和“引发”的间接态度资源。
1.直接资源。在情感子系统里,评价的人或事物是评价者的心理反应。情感具有很明确的主观性,所以这里,情感价值是温斯顿的情感反应和状态。运用直接态度词汇表达法是非常常见的手法,直接、简单、明了。在例(1)中的“horror” “nagging uneasiness”,就直截了当地表现出了温斯顿的恐惧、不安。
例(1)The sweat started out on Winston’s backbone. A horrible pang of horror went through him. It was gone almost at once, but it left a sort of nagging uneasiness behind. Why was she watching him? Why did she keep following him about? [5:34]
在例(2)(3)(4)中,在第二阶段,很突出(foregrounding)的是判断子系统。根据Martin(2000),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mood and modality)和评价理论构成一个渐变群(cline)。语气情态系统中的情态化(modalisation of probablity)与判断子系统中的诚实(veracity)相关联,对应。这个阶段中,出现大量判断资源,见例(2)、(3)、(4),其中,might have出现了5次之多,“might have been vaporized”、“might have committed suicide”、“might have been transferred”、“might have changed her mind”、“might have decided”。这些都是温斯顿猜测裘莉亚可能发生了什么,温斯顿猜测了这么多种情况,而且都是用“might”表示可能性很小的情态动词,更是表现出他对裘莉亚的关注,不确定,期待和裘莉亚见面。并且,根据他判断的内容来看,“vaporize” “commit suicide” “been transferred” “change her mind” 等词都是消极意义,对于温斯顿来说不好、不利的消息,可见温斯顿内心是不确定裘莉亚对他的爱意的,换句话说,他对自己是没有自信的,甚至是自卑的,像他这样年纪并且有妻子,身体还很瘦弱的人来说,被裘莉亚爱着似乎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所以,当他见不到联系不到裘莉亚时,他就这样胡思乱想。
更是值得提出的是,温斯顿的判断、猜测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收到情书后的前几天见不到裘莉亚,用“might have done”;一周过后,变得很着急,用“would have done” 甚至“must have done”,很肯定的Z气;最后,约好在胜利广场见面,在超过约定时间几分钟后,温斯顿用了“had changed her mind”,基本100%确定的表达,判定裘莉亚不来与他见面。很明显看出,肯定判断的程度逐渐加深,形成一个渐变cline,如下图。这样的逐步推断,更是揭示出温斯顿像一个恋爱的男孩一样,等待女朋友回复那种坐立不安的急切心情,非常形象、生动。
(2)There was no enquiry he could make. She might have been vaporized, she might have committed suicide, she might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other end of Oceania: worst and likeliest of all, she might simply have changed her mind and decided to avoid him. [5:60]
(3)A week had gone by since she had first approached him. She would have changed her mind, she must have changed her mind! [5:61]
(4)At five minutes past the hour the girl had still not appeared. Again the terrible fear seized upon Winston. She was not coming, she had changed her mind. [5:62]
2.间接情感资源。此外,不仅仅有态度词汇等直接手段来表现温斯顿的情感,还有间接表达法。比如例(1)中的裘莉亚的行为“watching him” 和“keep following him about”,一直跟踪观察某人这种行为在此情景下是消极的,恐怖的,特别是对于温斯顿来说,表达了温斯顿被裘莉亚跟踪的不安和惶恐;例(5)中温斯顿的行为“rape ”、“murder”、“smashing your head”等,都带有非常消极的意义,这些动作行为是温斯顿幻想中要对裘莉亚做的事,她,杀死她、用石头敲碎她的头,这些都是温斯顿厌恶裘莉亚的具体表现,带有极强的憎恨感彩。
(5)“I hated the sight of you,” he said. “I wanted to rape you and then murder you afterwards. Two weeks ago I thought seriously of smashing your head in with a cobblestone.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I imagined that you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Thought Police.” [5:66]
“引发”态度资源还包括其他,如,语篇中的“telescreen”(电幕)、“facecrime”(表情罪)、“Thought Police”(思想警察),这两个词是“新话”(NewSpeak)的典型代表,“新话”是@部小说中作者乔治・奥威尔造的新词汇,用来专门表现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象。本身这两个词汇就带有消极、否定的意义,出现在语篇中表现出温斯顿诚惶诚恐的反应。
3.其他手段。转喻的手法也用来表现温斯顿的情感。比如例(1)中的“The sweat started out on Winston’s backbone”,这里用了转喻(metonymy)的手法,用背部出汗这个身体反应来代表害怕,转喻表达式为+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N EMOTION STAND FOR THE EMOTION+。
四、结论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对温斯顿和裘莉亚关系发展的四个阶段的态度资源进行分析,解释了每个阶段中温斯顿对裘莉亚产生的情感的根本原因与实现途径。四个阶段,从刚开始的否定、憎恶裘莉亚,到慢慢的被吸引,想亲近她,到第一次真正约会时不反感,惊讶于她的年轻美丽,到第四个阶段时,真正爱上裘莉亚,希望和她是结婚多年的夫妻,温斯顿对裘莉亚的感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态度资源非常丰富。
研究发现,首先,态度资源能有效实现、解释情感意义,刻画人物形象;其次,在他们关系发展过程中,第一、二阶段中否定资源高于肯定资源,说明温斯顿对裘莉亚持一种否定态度,讨厌、厌恶裘莉亚;再次,在第三、四阶段中,表达情感的资源高于判断和鉴赏资源,肯定资源高于否定资源,说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温斯顿已经爱上了裘莉亚。还有一点,“铭刻”的直接情感资源和“引发”的间接情感资源,即显性评价和隐性评价,还有其他一下评价手段的彰显补充,都令小说的态度资源分析更丰富。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彰显,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Martin,J.R.& Rose,D.Working with Discourse[M].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2003.
[2]Martin,J.R.& 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49-68.
[3]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2001(6):13-19.
[4]White,P,R.R.Telling media tales:The news story as rhetoric[D].Sydney:University of Sydney,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