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1

供应链金融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综合金融服务,是提升供应链协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供应链金融也面临着复杂的风险,必须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本人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促进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评估。

1.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其出发点是核心企业,以担保品和交易关系构成供应链链条。供应链金融能够为供应链中的各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保险和结算等等[1]。与传统的信贷和贸易融资不同,供应链融资在核心企业的支持下,其金融支持能够到达供应链上的薄弱环节。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供应链金融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可以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购销行为中融入银行信用,从而使供应链上的商业信用增强,使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能够建立有效的战略协同关系,使供应链的竞争力提高。其次,对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能够对其进行资金注入,从而解决其融资问题,避免供应链出现失衡。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种种优点,在我国物流、钢铁、家电、汽车等各行业的应用非常普遍,发展了三种基本的供应链金融形式:存贷融资、预付款融资和应用收账融资。在供应链金融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更多、更复杂的金融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目的就在于能够对金融风险的大小进行识别和分析,以此来提高服务定价的准确性,维护供应链金融的稳定。

2.基于供应链金融特征的评估原则

由于供应链金融的特殊性,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不仅需要遵循一般的风险评估原则,还要遵守基于供应链金融特征的评估原则,包括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系统性评估原则和强调动态性与过程性的评估原则。

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传统的风险评级系统共有九步,其基础为主体评级,并以债项评级作为辅助,显然这种风险评级的方式更适合于传统的信贷。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这种当时不能对供应链金融中风险的大小进行准确的评估,往往造成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高估,一定程度上对业务拓展造成了阻碍。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销售存货所得的现金流是企业主要的还款来源,因此提出了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主体加债项评估原则,也就是对债项和借款企业主体的风险进行综合考虑,并加重债项评价的权重,对债项指标进行侧重[2]。

深圳发展银行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进行总结时,也曾提出在自偿性贸易融资中,由于借款主体的还款来源主要依托其资产收入以及综合偿付能力,银行对借款者的授信的依据为贷款者对交易的组织能力以及该业务的自我清偿特征,短周期操作中的自偿性和封闭性才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的核心。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体系的设置时,要对债项结构评价指标和主体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综合考虑,赋予不同的权重。

系统性评估原则。供应链是一个综合系统,供应链的金融风险也具有复杂性。企业的运营,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区域,企业所处的经济周期等都会对供应链的金融风险产生影响。因此在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时要综合考虑整个系统,以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的完整性。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3]。

非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包括企业担保品的变现风险、信用风险、具体操作风险。

系统性风险评估指标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以及行业、区域、宏观的风险的衡量。

强调动态性与过程性的评估原则。与信贷服务不同的是,供应链金融不仅要对贷款的准入问题进行关注,更重要的是要对运营的过程进行控制,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估要强调动态性和过程性。也就是在进行融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时,其指标的设置要根据业务运营的过程来进行,并重视与过程相关的指标。以操作过程风险为例,其在供应链金融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得到更多的权重,以显示其动态性与过程性。

3.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过程的探讨

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以及对指标权重的确定、对指标权重一致性的检验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供应链金融风险包括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识别供应链金融风险是系统性融资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基础。在供应链风险评估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一线评估人员对现场的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并结合历史数据和资料,分析工具尽量采用定量。

以定量评估来衡量能够使用定量公式进行衡量的指标。首先必须以一定的数据来计算定量指标,进而对规则进行设置,以对应不同的评分范围。以具体的评分来对指标的定量值进行映射。

对于难以定量的情况一般采取7级打分的评级方法,也就是将风险由高到低划分为7个等级,再以数字1到数字7来进行标注[4]。例如风险很大设置为1分,最后风险很小设置为7分。进而以每一指标的权重为基础,进行分值的加权平均,最后的分值作为其最终评分结果。

融资的风险评估必须注重动态性和过程性,这是由供应链金融的过程性与动态性的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贷款期间,评估人员和监管方都要对业务的动态变化进行关注,并随之对评估分值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进行灵敏的识别和准确的判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对检验指标权重的一致性。专家打分是确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专家一般采取德尔菲法进行打分,对各因素的最终权重进行分别估计。将专家的估计结果进行处理,主要是求平均和归一化两种处理,最后得出的结果作为指标的最终权重。此外,层次分析法也是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中常用的方法,这是由于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中评价指标的数量比一般风险评估要多。层次分析法可以以公式来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并检验指标权重的一致性。

运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对判断矩阵进行构建,进而计算相对的权重,计算方法主要有特征根法和和法等等。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之后还要检验其一致性,以确定权重系数的合理性。在得到该组元素对其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向量后,还需要进行计算各层元素对该风险评估体系目标层的总体排序权重。将单准则下的权重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合成,形成总排序权重,并对总排序权重的一致性进行逐层检验。

在完成对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判标准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对指标权重的一致性检验之后,则可以对具体业务进行评分。一般由专家进行系统性指标的评分,由一线信贷评估人员进行非系统指标的评分。二者都要重视供应链金融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实践性,对评估指标进行严格的把握和评分。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制度;风险管理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相关背景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民达6.48亿,互联网已经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我国庞大的互联网市场不但让国内传统行业羡慕,也让许多国外的投资者觊觎不已。以下的数据只是这场互联网盛宴的冰山一角:仅仅2015年11月11日这一天淘宝天猫的交易额就有912.17亿元。与互联网的繁荣相比,传统行业境况不容乐观。自2008年以来,国际贸易形势每况愈下,很多传统中小型制造企业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得越来越小。如何走出当下困境?答案是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转型,供应链金融行业也不例外。总理在多种场合鼓励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三农”服务,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解决的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金融的本质在于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最大化收益,因此风险研究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从比较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变化

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对供应价值链包括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资源整合,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随着风险承担者的演变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银行等传统供应链金融组织者逐渐被互联网企业取代,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具体来说,最原始的供应链金融1.0版本被概称为“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撑,以完成对一众中小微型企业“N”的融资授信支持。但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不对称性,因此银行放款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于是很多银行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就是供应链金融2.0版本,即线上供应链金融。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目的在于,较高效率地完成银行、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在线协同,提高作业效率,但其理念还是停留在“以银行融资为核心”的层面上,信息来源并不充分,此外银行作为系统单一主体致使整个系统对风险承受能力不高,造成许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资金配置效率不高。

随着业内思路逐步打开,互联网企业的参与使得大数据广泛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中,融资的风险得以更充分的识别、量化以及控制,并且债项的结构化让资金利用更具效率。这就是供应链金融3.0,也就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它颠覆了过往以融资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转为以企业的交易过程为核心,并将过去围绕核心大企业的“1+N”模式,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这种模式思维是一种网状思维,是互联网“普惠、共享”价值观的实际体现。更准确地讲,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生态圈,在这个生态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共赢,逐步脱离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境况。

目前,国内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大体分为两类:纯交易平台供应链与非纯交易平台供应链。纯交易平台模式中,电商本身只为上下游供应商提供交易平台,其自身不经营仓储和物流系统,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阿里小贷。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物流和资金流控制程度不大,但对信息流的控制程度大,以便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行风控。非纯交易平台不但在供应链系统除了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整个供应链系统的仓储和物流系统,电商向上游供应商提出订单需求,供应商向电商发货,电商向供应商开出承兑汇票,并产生应收账款。该模式的典型是京东的京保贝。

三、风险管理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仅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向互联网方向转型。这种转型并非是简简单单地把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结合。我们不能把“互联网+”做成加法式的“+互联网”而要把它做成包含其他增量和变量多式运算。那么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短板就是风险管理,互联网给供应链金融带来就是一场风险管理的革命。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的风控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核心。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分为贷前的审核以及贷后的监督,贷前审核可以通过优化模型以及丰富数据来控制风险,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贷后的监督上。本文借鉴期货盯市制度和止损方法设计两个机制去管理贷后的信用风险。

第一,盯市机制。这种机制是针对那些具有十分频繁的日间交易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利用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和算法设计出一个类似于期货结算价的指数。授信之后,根据指数向贷款企业收取适当比例的风险保证金,这些保证金可以用等值的抵押品取代,每日根据指数波动盯市调险保证金,以此管理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第二,止损机制。对于那些日间交易很少的企业,我们可以将这些企业集中在一个池子中,然后设定这个池子的最高贷款不良率比如5%作为止损点。一旦池子的贷款不良率达到止损点,停止对所有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中小企业新的授信。采取措施处置不良贷款之后直达盈利覆盖损失后再恢复新的授信。

(二)操作风险管理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的管理,首先注意的是管理操作风险的方式是否做到了成本与收益相匹配,并明确每个操作风险环节上的责任人。操作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内控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加大技术投资。根据各项不同业务中操作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比率进行收益成本分析,针对性地对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三)其他风险管理

对于市场风险的管理,首先需要从风险识别入手,鉴别风险的来源、成因以及哪些项目可能受此风险影响。然后定量分析,并结合收益和成本决策采取措施管理市场风险。对于具有相关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可以采取风险对冲的方式管理。对于具有保险可能的市场风险,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的方式将市场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

对于法律政策风险的应对,相对于监管者,企业方是被动的。最好的应对方式是跟紧行业动态和趋势,加强对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的分析,提前准备防范于未然。

四、结论

总而言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终归于一个词:专业。这个专业不仅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把握,而且对于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把握,只有对这个生态本身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在漫天的信息和数据中不至于迷失,才能了解风险在哪里,怎样去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深圳发展银行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 云蕾.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分析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29):169-170.

[3] 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小企业 决策树 信用评估

中图分类号: F1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4-038-04

一、引言

作为国际产业组织主流模式的供应链生产模式正在逐渐取代纵向一体化生产模式。但该模式在提升企业效率、节约企业成本的同时,深受处在供应链上游或下游的中小企业资金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的影响。渐次浮出水面的供应链金融,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信用基础较差、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较低、可抵押资产少、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府扶持体系和社会促进体系还未真正建立等原因,很难得到银行的授信。而供应链金融模式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供应链中的大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长期战略协同关系的建立,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所谓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SCF),是银行面向物流行业的运营过程,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的方法,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简单地说,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联合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因此,它也被称为“1+N”模式 。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个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为商业银行的战略结构调整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基础,有助于构筑商业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具有保证资金运行相对安全、提升资金运行效率、培养优质客户等强大的经营优势。这种崭新业务模式是对传统中小企业信贷模式的重大突破,需要一套有效的方法来配合重新审定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因此,本文在对现有中小企业评级模型和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中的决策树技术,建立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评估体系,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决策参考。

二、决策树

决策树方法是数据挖掘及数据分析中广泛应用的技术,是一种对海量数据集进行分类的非常有效方法,具有清晰直观、易于解释的优点。通过构造决策树模型,提取有价值的分类规则,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预测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

所谓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 KDD),就是从大量、不完全、有噪声、模糊、随机的数据中获取有效、新颖、潜在有用、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简单的说,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或“挖掘”隐含在其中的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商业上,特指按照既定的业务目标对大量的企业数据进行探索,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并进一步将之模型化的先进、有效的方法。

决策树的基本思想是把训练集按一定的分割原则一分为二,两个子集按分割原则再一分为二,如此重复,直到合适的程度,最后的子集称为叶子,叶子被整体地认为属于同一信用级别。对一个待评估的申请者,根据其信用指标从决策树的根节点沿着某个分枝往下走,最后到达哪个叶子节点,则该叶子节点的类别就为该申请者的类别。建立决策树的关键问题是:分割方法;分割程度,即何时子集可以认为是叶子;叶子的信用级别。图1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如上所示决策树是一个类似于流程图的树结构,其中,每个内部节点表示在一个属性上的测试,每个分支代表一个测试输出,每个叶节点代表类或类分布。应用决策树对未知的样本进行分类,在决策树上测试样本的属性值。路径由根到存放该样本预测的叶节点。

三、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备选指标集的构建

(一)备选指标的选取原则

备选指标的选取对于评估结果至关重要。本文在选取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备选指标时,结合供应链金融模式本身的特点及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及风险特征,以简便、实用为目的,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突出供应链模式本身的特点。对于“1+N”模式的供应链,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关键在于寻找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创新亮点在于抓住大型优质企业稳定的供应链,围绕供应链上下游经营规范、资信良好、有稳定销售渠道和回款资金来源的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借助大型核心企业对中小供应商的深入了解,选择资质良好的上下游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其核心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开展综合授信,并将针对单个企业的风险管理变为产业链风险管理。所以对中小企业信用的评定应不局限于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更多的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分析该贷款企业和核心企业的业务关系。

2.弱化对财务指标的依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未上市,财务报表不同于大型企业,未经审计,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可信度较差,尤其是企业的财务数据, 对工商、税务、海关、商业银行等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往往不一致, 有时和真实情况差别较大。大多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本文在选取指标时尽量减少财务数据的使用。

3.增加对中小企业经营主责任人的考察。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主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大企业相比小企业的信用状况更加依赖于经营者的素质和资信,主要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起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在选取指标时更加注重经营者的素质和资信及企业的发展潜力 。

(二)备选指标集的构建

根据备选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如下备选指标集:

四、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将决策树预测应用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信用评估问题中,基本思路是:根据已知的样本与原始信用评价状态,运用决策树发现贷款人信用状态与其某些特征属性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对小企业这些属性的具体观察值,对其信用状况进行预测。

(一)信息增益的计算

在树的每个节点上使用信息增益度量选择测试属性,这种度量称为属性选择度量或分裂的优良性度量。选择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作为当前节点的测试属性。该属性是给定集合中具有最高区分度的属性。这种信息理论方法使得对一个对象分类所需的期望测试数目达到最小,并确保找到一棵简单的树。

S表示整个训练样本全集,共有s个样本。

A表示属性,A={a1, a2,…,av },Saj表示它们在A上具有值aj的样本数。

C表示类别,C={C1 , C2 ,…, CM },Si 为训练样本类别为Ci的样本数。

可用属性A将S划分为v个子集{S1 ,S2 ,…., Sv},Sij 是Sj 中类Ci 的样本数。

X表示数据样本,由一个n维特征向量,X={x1 ,x2 ,…,xm }来描述其n个属性(A1 ,A2 ,…,Am )的具体取值。

P表示概率值,pi是任意样本属于Ci 的概率,pi=si /s。pij 表示Sj中的样本属于类Ci的概率,pij=sij /saj 。

(1)

(2)

(3)

得Gain(A)=I-E(A) (4)

采用决策树算法计算每个属性的信息增益,将具有最高信息增益的属性选作给定集合S 的测试属性,创建一个节点,并以该属性标记,对属性的每个取值创建分枝,并根据该节点属性的每个取值划分样本。

在实际情况中,将“逾期天数”>90天(即拖欠银行90天以上的本金及利息)的记录标识为“高风险贷款”;将60天

以属性“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为例,计算该属性的信息增益:

将训练样本数据求出 S i(i=1,2,3 ,4),Saj(j=1,2,3,4),Sij (i=1,2,3,4, j=1,2,3,4),如表所示:

I=1.4861

得E(核心企业信用等级)=1.3402

得Gain(核心企业信用等级)=0.1459

同理得出Gain(核心企业行业地位)=0.1321,Gain(盈利能力)=0.1009,Gain(偿债能力)=0.1386,Gain(行业环境)=0.0907,Gain(行业增长性)=0.0602,Gain(交易时间)=0.1431,Gain(交易频率)=0.1302,Gain(与核心企业合作关系)=0.1404,Gain(价格稳定性)=0.1103,Gain(变现能力)=0.1256,Gain(易损坏程度)=0.1423,Gain(应收账款平均账期长短)=0.0987,Gain(购买方退货情况)=0.0823,Gain(应收账款坏账率)=0.0789,Gain(管理层的道德品质及社会声誉)=0.0968,Gain(管理层的信用水平)=0.1258,Gain(管理者的能力)=0.0605,Gain(经营者从事管理年限长短)=0.0021,Gain(总资产周转水平)=0.0056,Gain(净资产收益水平)= 0.0098,Gain(总资产增长水平)=0.0203。

属性的信息增益代表该属性对分类的贡献大小,其含义是从每个属性“获得的信息量”,各个属性的重要程度可以通过信息增益得到。

在此,通过建立一个函数,能够得到各个属性的影响决策权重。函数关系中的因变量为各个属性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影响程度越大,y值就越大,自变量为影响供应链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属性的信息增益。为方便衡量,把y的值映射到0-100之间,同样,相应的各属性的信息增益取值也映射到0-100 之间。即:

其中,c1 为核心企业信用等级的信息增益;c2为核心企业行业地位的信息增益;c3为盈利能力的信息增益;c4为偿债能力的信息增益;c5为行业环境的信息增益;c6为行业增长性的信息增益;c7为交易时间的信息增益;c8为交易频率的信息增益;c9为与核心企业合作关系的信息增益;c10为价格稳定性的信息增益;c11为变现能力的信息增益; c12为易损坏程度的信息增益;c13为应收账款平均账期长短的信息增益;c14为购买方退货情况的信息增益;c15为应收账款坏账率的信息增益;c16为管理层的道德品质及社会声誉的信息增益;c17为管理层的信用水平的信息增益;c18为管理者的能力的信息增益;c19为经营者从事管理年限长短的信息增益; c20为总资产周转水平的信息增益; c21为净资产收益水平的信息增益;c22为总资产增长水平的信息增益。解此方程组得Y={7,6,4,6,4,2,7,6,6,5,6,6,4,4,3,4,6,2,0,0,0,0},为各个属性影响决策程度值。

通过以上的信息增益计算方法,得到了决策树第一层各属性的信息增益,选择本层信息增益值最大的属性作为决策树的根节点,即“核心企业信用等级”这个属性作为根节点。

(二)基于决策树的信用风险预测评估模型

选择根节点后,根据根节点属性的取值,将整体样本分为不同组,对于每个组,再循环如上介绍的信息增益值计算过程,选取决策树第二层的节点,如此循环,依次计算各层剩余属性的信息增益,获得决策树各层的结点。

上述计算各个属性影响决策的程度值,描述的是该属性在决策中的重要程度,也就是得到了第一层次的属性对决策的影响权重。第二层次的影响权重就是要计算属性的各个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

求解属性的各个取值对决策的影响程度的根本思想是,首先将整体样本按照因变量的分类,即按照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分成四类,然后分别求解四个分类出现不良贷款的比例。将这个比例作为对应每个属性取值中四类客户数的权重,将权重与客户数相乘,再除以对应这个属性的客户总数,得到该属性该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某个属性的某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公式如下:

变量xi1 ,xi2 ,xi3 ,xi4 分别代表“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低风险”在决策树中某个属性取值为i时的客户数;w1 ,w2 ,w3 ,w4 代表上述四个分类出现不良贷款的比例。

计算出了属个属性的某取值对决策的影响权重,在结合各个属性的影响决策权重,就可以确定最终的权重系数。

五、结论

本文在借鉴大量有关国内外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以及供应链绩效评价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针对供应链金融的自身特点,构建出基于决策树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一方面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问题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为银行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法,真正地做到对供应链上小企业客户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达到加强信贷能力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 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信用风险模型综述[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8期.76-82

2. Hartley― Urquhart,Roland .Managing the Finance Supply Chai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6.9

3.蒋秀英.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0期

4. JIAWEI HAN MICHELINE KAMBER.范明,孟小峰.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1

5.韩慧,毛锋,王文渊.数据挖掘中决策树算法的最新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年.第12期

6.康书生,鲍静海,史娜,李纯杰.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的构建[J].河北大学.2007.2.26-3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中小型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本身因素的影响,使其融资比较困难,融资问题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能够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一、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应链的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如果供应链比较稳定,处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就会只与供应链中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而不会与供应链以外的企业发生交易行为。供应链越稳定,说明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之间的现金流相对比较确定。在供应链金融中,通过企业之间的交易能够产生现金流,这些现金流就是还款的来源,所以供应链越稳定,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就越低。而供应链的稳定性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分别包括中小型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交易的履行情况、交易的频次。比如,有两条供应链,一条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时间为5年,每年能够发生12次的交易行为,且每次交易双方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另一条供应链中企业间的合作时间为3年,交易频次为6次/年,双方在履约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前一条供应链的稳定性就高于后一条供应链。

(二)行业发展情况

影响行业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四个:第一,行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第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第三,产业相关政策;最后,行业的经济周期。各大商业银行在判断行业的发展状况时,会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的对供应链的发展情况做出预测。通过掌握供应链的发展情况,有利于银行正确的评估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与行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行业发展得好,企业就会发展得比较好。因此,行业发展状况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如果一个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偏低,行业内企业间也会缺乏竞争力,国家也不会对此行业进行扶持。对商业银行而言,这样的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是很乐观,所以其供应链在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中断的情况,供应链的信用风险会偏高。

二、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一)申请人资质

申请人资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企业素质。对企业素质进行评估时,需要将企业的技术、管理、职工三方面的素质作为评估指标,企业要拥有较强的技术素质,才能够为其发展奠定基础。而管理素质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进行指导,职工素质则能影响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第二,盈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从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销售利润率;二是资产收益率;三是权益收益率。第三,偿债能力。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可通过三个指标来判断,一是负债比率;二是负债权益比;三是权益乘数。第四,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同样是通过三个指标来评估的,一是销售收入增长率;二是利润增长率;三是股利增长率。

(二)交易对手资质

在对交易对手的资质进行分析时,主要是对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行业状况、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信用级别的判断可通过三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即授信审批通过率、历史违约率、信用额度等。交易对手的信用级别越高,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就越小。通过对交易对手所在行业进行评估,能够判断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运营状况,从而对企业的还款违约概率作出判断。对交易对手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判断的指标与上述申请人资质对应项的指标相同。

(三)融资项的资产

状况一般情况下,融资项的资产状况在审核时,可通过质押物和应收账款的特征来判断。首先,质押物的特征。对质押物的特征判断,可通过四个指标来完成,分别是质押物的流动性、完好程度、货权风险和价格波动情况。后两项指标会影响质押物的安全性,前两者则会影响其市场价格。其次,应收账款的特征。这是影响企业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其周期率决定着企业回收款项的速度,能够用于对企业的收款工作进行检验,也能够作为商业银行评估中小企业风险的重要指标。所以,只有全面掌握融资项的资产状况,才能对其信用度有更可靠的掌控。

(四)供应链的运营状况

对供应链的运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第一,交易时间和频度。交易时间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在金融方面发生交易行为的年限;交易频度则是供应链中企业在每年中的交易次数。通过对这两项指标进行分析,能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评估。第二,行业状况。对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可从两项指标入手,一是行业的增长率,主要是指行业的盈利情况;二是行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第三,履约情况。供应链中的企业会与其他企业产生交易行为,而在交易过程中就会涉及企业的履约情况。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履约情况进行分析,可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要对企业放贷,尽可能的规避放贷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时,需要对四个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进行判断。只有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构建合理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银行才能判断是否应该对中小企业放贷。

参考文献:

[1]刘艳春,崔永生.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2):14-19.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5

所谓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说起来比较绕口,在实际运作中也相对较为复杂,但是理解起来却比较简单,其核心理念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架构组成的,涵盖电子商务支付与物流交易为核心的整个体系,这个体系完全是针对电子商务运行和发展量身定做的。

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演进过程中,有三个基本要素最为关键,分别是银行、电子商务企业和b2b企业。这三个基本要素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但是所处理的基本信息内容应该是完全一样的,通过三方循序渐进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b2b企业的实际资金使用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的金融货币交易量,为解稳定区域性环境内的金融和经济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

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体系,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金融架构,也给货币交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渠道。这种方式在给交易双方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通过企业的实际运作发现,这种风险看波澜不惊,其实其蕴含的许多要素如果处理不当的话,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要远大于传统金融交易模式。具体风险要素存在三个方面:

其一,线上线下交易混杂。由于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全新的交易模式,自身的运作和管理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缺失,因此在处理相关的交易环节的过程中,存在着主观或者客观上的交易缺陷,在线上交易体系中,这种缺陷都被归纳到线下交易模式中了,这种做法看似是在补充线上交易的不足,其实是对线上交易体系的一种影响。因为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物流环节作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需要在最终结算的过程中和银行直接对接的,b2b企业只谋求在初期交易过程中的资金便利,却忽视了后期的结算条件,很容易让整个架构出现失衡;

其二,基本对接存在缺失。一套完整的金融交易模式,无论是传统型的还是电子商务型的,都存在着一个共性的要素就是必须保障基本对接完善,也就是说整个交易过程中,无论最终是几方在进行直接或者间接交易,都必须保障交易渠道和对接的畅通。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模式由于属于是线上模式,不存在信息交流的阻碍,因此做的相当顺利,但是恰恰是这种顺利也给造成了一种过犹不及的现象就是基本对接出现了“乱象”。也就是说,本来需要银行和物流公司对接的环节中,很有可能也掺杂了b2b公司的因素,这样一来就让最后的货币交易出现了资金数额的完全混乱;本来b2b公司和物流公司的数据对接中,极易混杂银行的因素,这样一来就让初期的线上账面对接出现了货币因素,完全打乱了最终的交易总金额统计。

其三,资金流通存在障碍。按照线上交易金融模式的设计初衷,通过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交易的各方,都是基于线上交易来实现的,根本不存在资金流通的障碍因素,因为其中好几个要素都是相对快捷的,不存在结算数据周期的障碍。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却发现,这种没有结算数据周期的信息流通其实并不方便,有的时候往往还容易造成资金的沉淀以至于资金流通存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各方的线上交易金融周期不一致,一旦其中一个环节信息出现缺失,那么其它各方与这个信息相关联的资金就必须停止流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最终的交易信息总量和资金总量确保一致。

3、解决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风险的措施

通过分析其实不难得出结论,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存在的风险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和基本信息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较为谨慎的解决其中的相关问题的话,其实完全可以规避其中的一些运行风险。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需要各方保证所提供的信息都必须是真实信息,无论是线上账面信息还是最终的实际结算信息,都要确保与真实交易的信息完全一致。这样才能使得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实际风险降低到最低。解决存在风险的措施可以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明晰权责界定。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操作流程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责任方不明确则容易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电子订单上游供应商融资中,在货物生产、在途运输、仓储保管等环节中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极易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回收。因此,银行应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权责界定不清的事项,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澄清和约束。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范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2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市场主要导向,能够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位于链条上的核心企业的资信等条件信息,从而弥补其融资缺陷,有效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实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的目的。制造商、供应商、银行以及营销商等都会因供应链金融的良好发展而实现更多的盈利。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银行并没有真正了解供应链金融,尤其没有正确认识到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仅仅是看到其带来的利益,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成为各大银行关注的焦点。

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供应链金融的基本内涵

基于贸易融资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其具有相似之处。所谓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基于真实发生的贸易,以链条上的核心企业为开端,针对供应链上的资金流,银行利用各种管理和控制手段来进行合理调配,并对监管、筛选和共享物流信息,从而将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金融模式。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合理配置其产品的走向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实现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效率,银行针对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来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运作过程。

1.2供应链金融的作用

第一,供应链金融体系能够改变供应链条上下游相关企业以及核心企业的资金失衡问题,从而帮助各方企业有效分析并整理其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解决各方一直以来面临的融资难问题;第二,根据供应链上的应收、应付账款以及现金和存货情况,银行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并加入银行信用,进而增强企业的商业信用,帮助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加强协作,最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并实现其稳定发展;第三,银行为供应链上下游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能够构建真正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使得所有企业各取所需,增强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能力。

2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基于存货融资的风险分析

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存货所有权,而且在企业整个资产中,存货占有很大份额。那么如果存在闲置的存货,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个资产的使用情况。当前存货融资方式被我国很多企业所采用,银行会根据企业抵押的货物量来进行放贷额的考虑。因此,如果银行得到虚假提单的话,整个供应链上就会出现一种提单风险。而这种模式下风险是由存货引起的,金融风险会受到存货价格、数量以及质量的影响。

2.2基于应收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产品转为现金的时间被应收账款所拉长,从而使得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但是同时,企业经营成本也增加了,这样一来也就相应增加了账款的风险。另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应收账款融资的质押融资业务也就有了很大风险。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成因主要是应收账款质量恶化、金额降低,以及借款人的欺诈行为。

2.3基于预付账款融资的风险分析

由于供应链金融在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存货不足、供不应求以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因此对于预付账款,我国很多企业都将资金集中于此。此外,基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企业产品还要对其退款政策、货源充足情况、运输在途风险以及发货时间准确和及时情况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生产商将商品交付给购买者时,商品的价格很可能会和预期价格不一致,从而带来一定的价格风险;当银行授信其预付账款贸易时,虽然双方签订了授信合同,但是当时并没有产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从而存有较大的贸易风险。再加上,当银行发放贷款之后,上游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信息交流不畅等并没有及时发货或出现发货错误的情况,这些都会给整个供应链金融带来一定风险。

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3.1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控制体系

3.1.1银行贷前风险防范

在进行放贷之前,银行认真评估其授信企业的风险,综合衡量和考虑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系数,这是最初和最有效的风险防范环节。因此银行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企业文化差异的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因素,从而努力提高从源头实现自我控制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为供应链提供一个较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另外,还要培养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控制机制,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3.1.2做好贷中实时风险监控

加强贷中风险监控,在供应链金融授信风险防范过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环节。一般情况下,信贷业务产生之后,银行就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的具体情况。而当贷款放出之后,银行就没有了直接控制资金的权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整个供应链企业金融运行过程中,银行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且银行在贷后进行持续监督管理的活动也因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地位的变化出现一定的难度。如果根据信贷业务运行周期来划分时限,那么信贷决策时间就会缩短,相应就会延长业务发生到账款收回的时间。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风险信号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就能够有效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有效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

3.1.3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尽早、及时发现并确定风险来源、范围、程度以及风险趋势,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针对特定的经济主体来做延续性、系统化的监测,从而能够提出预防和处理风险的方法体系,这就是所谓的风险预警机制。这种预警机制对于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提高风险搜索准确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帮助银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另外其风险分析技术也能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由于在供应链的金融运作过程中,风险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如供应链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如果存在金融风险,那么就会影响链条上的核心企业。因此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这种特点,银行必须加大对风险预警工作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贷后风险预警机制,防止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2不断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3.2.1对供应链内控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

供应链融资在内部控制原则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对企业的管理评价以及资产信用审核方面。如果仅仅通过简单分离这些审核过程,其并不能实现对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所以针对这一情况,供应链要想降低这一方面的风险,必须设立一个特定的,且经过授权的部门,专门针对授信资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实施双重核查管理。另外,要建立一个定期的审核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循环贷款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

3.2.2对风险转移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风险转移技术包括外包操作环节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险两种类型。国外供应链方面的操作风险很大部分都是采用保险形式来进行风险转移,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这种风险转移方式还没有推广。因此,在供应链物流管理环节上,应当加大对类似风险转移渠道的构建,保险公司同时要支持推出相关业务。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物流进行有效合作,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成本。

3.2.3促进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

对于供应链的操作流程来说,建立信息中心能够将其全部集中到中心系统中去,而根据相关要求,信息中心的业务操作人员要收集并汇总企业的相关信息,另外还要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相关信息。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促进供应链操作过程 的系统化、信息化和制度化,而且还增加了操作流程的透明性,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运转对于操作人员个人能力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供应链信息中心的建立对于错误纠正能力以及风险预警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风险。

3.2.4不断改进供应链的业务流程

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应当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找出问题成因并对症下药。为了使银行能够更好地适应供应链业务发展的需求,可以对金融产品、服务的监督和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改进和革新,有效降低业务流程上的风险。

3.3加大对供应链现金流的控制力度

3.3.1对金融产品进行科学选取

从供应链金融产品的特点以及现金的走向和回收等来看,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供应链现金流循环过程,就能够实现对其金融风险的防范。例如,可以通过制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或者对付款人、付款账号进行指定的办法来加大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另外,作为限制性条款,这些控制方式都可以在审批意见中进行明确,从而加大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有效监督。

3.3.2对供应链业务流程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现金回流的有效保障,可以通过在协议签署相关约定以及在合同中签订相关条款来进行控制;另外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于出示的相关合同、发票以及证明等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核查;还可以给企业设定保证金账户,从而最大力度的管理和监督现金流。

3.3.3加大对供应链财务报表的关注力度

供应链现金流向可以通过连续性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因此贸易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其资金以及资产负债情况都能够通过相应的财务报表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如果加大对企业应收、应付账款以及销售情况、存货情况和资金流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也就能够实现对现金流的控制和监督,从而有效防范现金流方面的风险。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渐由内部纵向一体化转变为供应链上下游深度合作来发展,不断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供应链金融也就由此产生。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产品,供应链金融逐渐发展成为金融机构中的一个新领域,且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但是在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如果不注意对其严加防范和控制,就会给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加大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参考文献:

[1]白瑞.中小企业融资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2]朱广印.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J].物流技术,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