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市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行业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行业市场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1

关键词:金融抑制;利率市场化;县域经济

JEL分类号:P22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2)04-0107-05

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由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先农村、后城市”的特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较大差异,利率定价行为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影响尤为值得关注。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共39个样本县(市)作为研究对象,以考察利率市场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一)有关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理论述评

在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与方式上,理论界存在两种看似矛盾又紧密联系的理论。一种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普遍存在人为的利率管制、较高的通货膨胀,造成实际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不仅减少了国家储蓄,降低了实际经济增速和金融发展的规模,且由于技术选择不利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发展,造成低效的资本密集型投资重复进行。基于此,金融深化论学派提出“金融自由化”为特征的政策主张,主要措施包括放松对利率的人为干预、抑制通货膨胀、将银行转化为社会组织、鼓励民间金融以及促进金融业的竞争等,通过实际利率的提升促进经济增长。

另一种是Hellmann(1994),Hellmann(1996),Hell-mann(2000)在对东亚的经济研究后提出的“金融约束论”。该理论宣称,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府应该采取“金融约束”政策,通过控制存款和贷款利率、限制金融市场准入、管制竞争等,将实际利率维持在正的、低于市场均衡利率的水平上。这样。银行由于资金成本较低,放贷意愿较强;企业也由于贷款利率不是很高,有动力进行一系列的投资和生产活动,从而推动一国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

根本上讲,“金融约束论”与“金融深化论”并不存在本质对立,金融约束强调不能急于否定政府的干预,认为政府进行选择性干预有助于金融深化。政府干预金融的深度和广度,应该随着金融深化的加深而减弱。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的区别主要在于:在金融抑制下,政府将名义利率控制在低于通货膨胀的水平,从民间攫取租金;而在金融约束下,政府将名义利率维持在适度水平以确保实际利率为正,并低于均衡利率,从而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

(二)实证研究综述

就实证的结果而言,Maxwell Fry(1989),Alan H.Gelb(1989)支持金融自由化的理论假设,认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实际利率的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储蓄和投资。进而推动经济增长。而另有学者则认同金融约束论的推断,指出利率市场化后实际利率的提升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二者的关系甚至为负。

国内关于利率市场化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早期研究侧重于利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沈坤荣等(2000)、庞晓波等(2008)都指出实际利率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其中沈坤荣等(2000)的研究指出,麦金农关于实际利率提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理论假设,是以短缺经济为背景的。由于20世纪九十年代后我国商品市场已由短缺经济变为结构性过剩,造成这一时期实际利率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明显减弱。值得一提的是,张效岩等(2010)首次采用农村经济数据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效的,利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贷款、投资和储蓄的增长,由此带动了生产、消费乃至居民收入的增长,从测定的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果来看,利率市场化首先引起的是投资的显著增长,表明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仍然存在。金融约束过于强化,不利于金融市场效率的提升,现阶段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理论更适合其实情。

对于中国的研究,大多采用全国性的数据。未考虑我国利率市场化“先农村,后城市”的特点,也未对区域性差异进行深入探讨。基于这些考虑,本文从县域角度出发,选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共39个样本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1994-2009年间利率市场化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发展的影响。

二、江苏县域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概况

为全面了解县域金融发展概况,我们在江苏省共选取了39个样本代表性强、数据资料相对完整的县(市)作为考察对象,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分别有11、13和15个样本县域(见表1),研究区间为1994-2009年。

(一)不同地区县域贷款利率执行情况

受利率统计资料可得性的限制,本文选取苏南、苏中、苏北县域统计资料相对完整的9个县,考察县域贷款执行利率变化情况。由于没有关于县域贷款执行利率的直接统计数据,我们用当年县域所有金融机构利息收入除以年初贷款余额与年末贷款余额的平均值,得到县域贷款执行利率的近似估计,基准利率选用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数据显示,不同地区县域贷款执行利率走势与基准利率走势基本一致(见图1),经历了1994-2003年的总体趋降和2004-2008年的持续回升,2009年受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有所下降。可见,虽然2004年10月后我国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管理,但基准利率对贷款执行利率仍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分地区看,苏南县域的贷款执行利率总体高于苏中、苏北。2004年之前,苏中、苏北县域贷款执行利率比较接近,但2004年后苏北县域贷款执行利率明显高于苏中县域,与苏南县域执行利率基本持平。不仅如此,2004年后不同地区县域贷款执行利率与基准利率差值的波动也明显加大,该差值在苏南、苏中、苏北县域的标准方差分别由1994-2003年的0.95、0.78和1.23个百分点,升至2004-2009年的1.74、1.59和1.98个百分点,表明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管制放开后,各地区贷款利率定价的波动都有所加大,市场力量对贷款最终执行利率的影响明显增强。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2

【关键词】金融行业 风险 应对措施

一、风险与金融风险

风险是事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不确定状态,无论事件的最终结果如何,只要事件进行过程中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就称之为风险。它是金融行业的基本属性,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微观层面来说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活动中出现资金损失的概率,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社会财富的丢失所导致的整个国民经济的衰退。为了应对金融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各类金融机构都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以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

按照金融活动中主体的不同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政府风险、企业风险和个人风险。按照金融活动从事的范围不同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全球性风险、全国性风险和省市风险。按照金融风险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二、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

受市场、国家政策以及经营措施的影响,金融机构的资金和信誉遭受风险的可能性非常大,成为影响其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按照巴塞尔银行风险分类方法将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转移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型风险、法律风险和汇率风险。

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类型较多,产生风险的原因也非常多。首先,风险的产生跟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有关,目前大部分的金融机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各种类型的纰漏。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一些金融机构超权限放款,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

其次,政府机构过多的参与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一些政府重点扶持项目在贷款时并不符合贷款标准,但是政府出面要求银行为其贷款,严重干扰了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同时政府还要求银行按照其制定的项目发展策略为项目提供资金保证,直接将政府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

第三,有些银行掌握信贷审批权力的决策者其业务水平有限,不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动向,在审批过程中不能准确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导致银行存在较高的风险贷款。同时由于管理环节的薄弱,导致金融机构挪用公款和私设外帐的情况还时有发生,造成银行资产的不必要流失。

最后,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监管机制不严,金融秩序混乱导致银行经营中存在风险较大。目前虽然大部分银行设置了专门的督查部门,用于对银行中各项业务的审计和监察,但是由于赋予督查人员相应的权利和方法,导致在督查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对银行各项业务的监督。

三、风险应对措施

金融机构中产生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为了更好的规避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风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鼓励银行自主经营

政府通过央行能够直接参与到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过程中来,如给企业发送扶植贷款资金等,这样就将政府风险转移到各类金融机构上,增加银行承受风险的可能性。所以要尽可能降低政府对各类金融机构的不正当干预,给予金融机构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使其能够自负盈亏,自主经营。

(二)加快各项金融体制的改革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治理,建立跟我国市场相适应的金融结构体系、市场体系和调控监管体系,保障银行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要引导银行进行多元化投资,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实现银行利润的稳步提升。

(三)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的要求,银行的资本储备率应该超过8%,银行经营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其运行过程中的透明度,确保其储备率达到监管要求。

中央银行还要根据银行的经营情况建立完善信用评价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定期对各类金融机构不同阶段存在的风险等级进行预测,以便于银行指定正确的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批和管理,严格考察其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

(四)健全外汇储备和汇兑机制

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关注外汇、股票以及期货市场的变化,加强对其风险的防范。政府还要制定采取各项措施增加国有商品的出口,保证国内外贸易的顺差和我国的外汇储备量。不断健全外汇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防范国际市场上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影响。

(五)降低不良贷款比例

不良贷款是银行经营亏损的一部分,必须控制其数量。银行要坚决回收各类不良贷款,如果确实无法回收的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方法。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引起的不良贷款,可以通过债务重组的方法解决;由于经营不善引起的不良贷款,要慎重注入资金的数量,确保到期能够收回相应的贷款本息;对于无法通过货币偿还的贷款,可以通过实物变现尽快完成资金回收。

(六)重视金融人才培养

金融行业的繁荣离不开好的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对各类金融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金融队伍。由于我国金融机构承受风险能力较强,运行平稳,导致人们风险意识淡薄,投资随意性大。因此必须积极开展各项金融知识教育,不断提升人民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各项金融培训,加强金融业务人员的学习,确保我国金融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行业中存在各种类型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操作型风险和汇率风险等,给银行的经营带来较大的损失。本文着重分析了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原因,为了降低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在未来的经营过程汇总应该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和应对,同时还要注重对各类金融人才的培养,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看文献

[1]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8):117-119.

[2]郭勇.国际金融危机、区域市场分割与工业结构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3(1):19-31.

[3]董秀红.从美国次贷危机看我国金融刑法的立法完善[J].政治与法律,2011,(4):26.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3

关键词: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

一、短期融资券市场

短期融资券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约定在1年内还本付息的债务融资工具。2005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2项配套规程,标志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正式确立。截至2008年4月,已有352家企业累计发行了689只短期融资券,发行面额为8,967.8亿元;未到期短期融资券为280只,余额3,728亿元;今年以来,共有105只、共计1,275.2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短期融资券余额净增加524.9亿元。

短期融资券之所以在国内发展如此迅速,有其不可忽视的优点:

1、申请手续简便。(1)注册制:短期融资券由交易商协会依据自律规则和指引进行自律管理,发行人将相关申请材料报交易商协会注册,由交易商协会组织注册会议对其进行形式要件审议,接受注册后即可发行;(2)无需担保:短期融资券是以企业信用为支持的债务工具,是企业的一般性债务,无需为此寻求资产抵押或担保;(3)额度管理、分期发行:企业只需一次性注册融资券发行额度,额度有效期两年。在两年内,企业可根据自身资金需求状况,在额度内灵活确定融资期限,分期发行。分期发行融资券只需提前两天备案发行文件,无需另行注册。

2、融资成本低。企业凭借自身信用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券,可以以资金市场利率水平融资,有效降低财务成本。

3、优化企业债务结构。降低发行人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平衡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优化债务结构。

4、提升企业市场地位。(1)参与直接融资市场成为企业较强融资能力的标志,优先发行短期融资券,对提升企业市场形象意义重大,长期参与金融市场有利于强化企业的市场地位;(2)通过多次发行,使企业发展成市场上的经常发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利率基准,为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财务管理打下基础。

5、市场需求旺盛。(1)人民币投资渠道不足:当前国内人民币投资渠道少,各种银行存款激增,闲置资金纷纷寻找高收益的短期投资渠道;(2)银行间市场活跃:银行间市场成员众多、资金量大、交易频繁、需求旺盛,有利于短期融资券的顺利发行。

二、中期票据市场

200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银行间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管理办法》(“新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包括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交易商协会”)自律管理,原《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及配套规程同时废止。中期票据在国际金融市场称做mtn,是一种中期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是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一般性债务,无需担保、资产支持或其他复杂交易结构。它是一种广义的融资性票据,它是一种经监管当局一次注册批准后、在注册期限内连续发行的公募形式的债务证券,是货币市场上一种较为特殊的债务融资工具。中期票据属于非金融机构的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在监管等各方面都吸取了短期融资券产品发展的经验,鼓励市场主体的自律管理,继续发挥市场的约束激励机制。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在4月15日推行试点7家企业,后续又推出3家企业。表1、表2是这次发行的数据统计资料。(表1、表2)

1、中期票据的优点。与目前资本市场上中期融资工具——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相比较,中期票据有明显的优越:银行贷款存在严格的企业授信制度,决定了只有资质条件较好的企业才能获得银行贷款;而且银行受资本金约束无法满足企业的巨额资金需求,一般资质的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获得巨额中长期资金。企业债券的审批制度较为繁琐;是非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一般强制要求担保;只与确定项目相匹配;目前,企业无法便捷地通过企业债券的发行来筹集中长期资金。而相比较之下,中期票据:(1)发行主体宽泛化:中期票据的发行主体范围更为宽泛,只要市场能够接纳,凡具有法人资格的非金融企业由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均可发行;(2)在交易商协会注册发行,申请程序简单:中期票据作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是在人民银行领导下,由交易商协会进行自律管理。企业只需将相关发行文件提交交易商协会注册后即可发行,手续简便;(3)完全市场化的发行方式:表示为评级较高的企业融资成本会低于同期贷款利率,所以充分利用资金市场的较低利率环境会降低融资成本信用;(4)

无需担保或其他复杂交易结构,企业直接发行,操作简单易行;(5)募集资金用途自主化:赋予发行人更大的财务自主性,可用于改善公司资金来源结构、调整公司负债结构,并不排斥用于支持企业的并购和资产重组等,并且没有固定的使用限制;(6)发行机制灵活化:一次注册,分期发行,在金额、期限和发行时间的选择具备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匹配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可以是浮动利率方式发行,也可以是固定利率方式发行。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4

【关键词】中国金融衍生品 市场监管 边缘地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其金融衍生品随之产生,其市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作为一种新兴的市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其场内、场外市场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目前,随着全球金融行业的稳步发展,金融行业衍生品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其市场监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但中国金融行业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边缘地带较多,其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其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金融衍生品的概况

(一)金融衍生品的内涵

金融衍生品是指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等,由它们衍生而来的不同种类的金融合约,及其他组合形式。金融衍生品是由期权、期货、协议与互换等组成的。

(二)金融衍生品的特征

金融衍生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能够对风险进行转移、对价格水平进行调控、促进资产管理质量的提高与权威性价格的形成等。转移风险是指投资者对其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进行转移,通过对其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买进与卖出形成的价格差实现的;调控价格水平是指投资者根据衍生品的交易价格,从而制定其投资策略;保证资产管理质量是指投资者利用资产组合管理,使其风险得到降低,进而其收益将有所提高;权威性价格的形成是通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激烈、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其价格具有一定的真实性[1]。

同时,金融衍生品的特征还表现为风险性较高,并且极易引发过度投机。而这主要是由于其市场监管的边缘地带较多,监管的能力有限等造成的,从而使监管部门对其风险未能形成有效控制;而投资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品,进而使金融衍生品的投机行为愈演愈烈,从而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风险性。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边缘地带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内涵

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是指监管主体根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行使其职权,从而对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督与管理。监管主体是指一个国家对其金融衍生品的主要管理机构,其中包括官方机构与非官方机构;监管的对象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的参与者与其经济行为;监管的依据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的目标是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提高其收益[2]。

(二)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边缘地带

目前,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中存在诸多的边缘地带,其市场监管中的问题较多,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时间短,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其监管的体制、监管结构、监管范围等不明确,严重制约着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下面将对其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首先,不健全的法律法规。现阶段,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在监管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立法的滞后性,导致监管机构在管理时没有法律依据,不能做到依法管理。虽然管理部门对衍生品规定了部分规章制度,但不具有统一性,同时由于衍生品自身具有着高风险、高投机的特征,使其急需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自身进行规范化的、制度化的管理,以有效提高其自身的管理水平,降低其风险性。

其次,分散的监管主体。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中其主体比较分散,不具备统一性,其中存在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银监会、保监会等诸多管理部门,各个部门间缺少协调,影响着其监管的效果,同时极易造成重复监管与空间监管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改进。

再次,不足的行业自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行业自律未能发挥其作用,相对来说,行业自律就是金融行业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等,从而实现对行业的管理,通过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协作,促进金融行业持续、稳定的发展。但现阶段,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主要监管机构是政府,对政府监管的依赖程度较深,致使未能发挥其行业自律的作用,行业自律的管理手段与方法等未能发展与创新。

最后,欠缺的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具有的开放性,致使各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在不断融合,国际间的监管合作日益显著,但中国缺少与国际监管的合作与交流,导致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问题愈加严重[3]。

三、促进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对策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需要不断完善,通过健全的监管制度,促使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从而保证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但由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边缘地带较多,其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监管的顺利开展,主要是过度依赖政府监管,制约着其市场的良性发展。为了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其监管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下面将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一)健全监管的法律法规

针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一缺陷,我国需要不断的健全金融衍生品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使其管理有法可依,根据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监管的法律法规要根据衍生品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保证其法律法规的实效性;根据金融衍生品的行业性质,对其复杂的交易活动,制定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并要与其他法律条款相配合,使其监管更加完善、具体。

(二)完善监管的体系

针对目前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主体众多这一现象,要统一其管理主体,通过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体系进行学习、吸收与借鉴,建立风险管理模式,同时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特征,建立跨市场、跨行业的监管体系。完善的监管体系要求其监管的主体要统一、监管的目标要一致。

因为只有保证金融衍生品监管主体的统一,才能够对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由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使其监管极易造成重复与空白,但建立统一的监管主体,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还能够提高其监管的效率,保证监管的质量,进而对其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与解决。而保证监管目标的一致,则能够根据其目标,划分其监管的权利与义务,从而进一

标的一致,则能够根据其目标,划分其监管的权利与义务,从而进一步解决监管重复与空白的问题;同时监管部门根据一致的目标,积极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使其通过协同合作等形式,促进监管部门工作的有序开展,减少部门间的冲突与矛盾[4]。

(三)发挥金融衍生品行业的自律作用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在依赖政府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其行业自律的作用,金融衍生品行业要为其市场的良性发展不断努力,并进行自我管理、约束与规范、监督,这样才能取得相对量好的效果。具体的措施为:金融衍生品行业要明确其行业的宗旨,制定其行业的行为规范,对其行业的人员进行审查与记录,同时可以对行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行业自律职能的高效发挥将促进金融衍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与政府监管的配合,将提升其监管的能力。

(四)实现监管的合作

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渐开放,其国际化、全球化、自由化趋势不断增强,跨国家、跨行业的行为不断增多,因此对其监管要实现国际间的合作,才能满足其行业发展的需求。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要遵循国际上的监管标准与规定,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规章制度,使其风险管理准则、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健全;同时,加强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建立国际监管机构,从而保证全球金融衍生品行业的稳定、持续发展[5]。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边缘地带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其市场监管的有效开展,制约着其市场的良性运行,因此针对其中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不统一的监管主体、不完善的监管合作等问题,文中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健全、监管体系的建立、监管合作的深入、行业自律的发挥等对策的落实,其监管的问题将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文钟,丰瑞.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J].科学与管理,2010,12(03).

[2]文国柱.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与系统性风险的预防[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

[3]卢占军.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13,9(04).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5

关键词:县域金融;市场结构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银行体系发展状况对其总体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又影响着银行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而直接影响着上述作用的发挥。我国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具体到金融领域,很多县域地区呈现金融服务机构较少、垄断程度高、竞争不充分的格局。当前我国关于银行业竞争情况的研究多偏重于城市地区,而对县域银行业市场结构特征的研究较少。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拟对我国县域银行业的竞争情况做一探讨,为未来县域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金融垄断争议

有关银行业竞争程度的研究主要涉及对于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判断、银行竞争程度与效率的相关关系、银行竞争程度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等三个方面。

多数研究表明,各发达国家银行业大多处于垄断竞争环境。SCP假说认为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三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影响企业策略选择,进而对企业效率产生影响。

如果市场集中度较高,则少数大银行之间只需付出较低成本便可形成合谋,并采取限制竞争对手进入的手段巩固垄断地位,获得垄断利润。例如斯米洛克(Smirlock,1985)认为垄断导致过高的贷款利率、过低的存款利率以及花样繁多的不合理收费等。同时市场集中度高,几个大银行对政府影响力就强。

但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芝加哥学派的戴穆赛特兹(Demsetz,1973)和拉姆森(Lambson,1987)等就认为,恰恰是金融机构的高效率导致金融市场的集中,这部分高效企业凭借自身的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获取较高的市场份额,引起行业集中度的上升,而非市场集中带来了金融企业的高效率。

银行垄断是否有利于整个金融业的稳定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斯(Marcus,1984)、科勒(Keeley,1990)、戴穆赛特兹(Demsetz,1996)、卡雷特和哈特曼(Carletti & Hartmann,2003)等人认为,竞争程度的加剧将侵蚀银行机构的市场力量,降低银行的收益,从而可能导致银行采取风险更大的市场行为以增加利润,使整个金融市场面临更大风险,因此,适当的垄断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吉门兹(Jimenez,2007)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他发现更高的竞争程度往往与更高风险的贷款行为联系在一起。

但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博迪和德尼克鲁(Boyd & De Nicolo,2005)就提出,过高的垄断力量让银行得以向借款人索取过高的利率,增大还款难度,并激励银行采取更高风险的市场操作,从而导致金融市场风险的增加。博迪(Boyd,2006)、德尼克鲁和露克艾诺娃(De Nicolo & Loukoianova,2006)通过各自的研究发现,银行经营失败的风险随着市场集中度的上升而上升。

我国学者也逐步认识到银行业垄断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研究对象大多为全国总体和城市地区。于良春与鞠源(1999)从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和进入壁垒三个方面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孙天琦(2002)提出了“寡头主导,大中小共生的合作竞争型金融组织结构”;秦宛顺与欧阳俊(2001)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进行了研究;赵子铱等人(2005)、曹源芳(2009)分别采用市场集中度、Panzar-Rosse模型以及勒纳指数等方法对全国以及各省的金融垄断程度进行了测算。

二、西北金融样本

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00个县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含农合行、农商行)作为研究对象,形成100个基本观察样本,研究区间选定为2006年至2010年。虽未涵盖当地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但是上述五家机构在我国县域金融体系中占比较大,因此能够反映各区县银行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一)结构法分析

一是对市场集中度分析。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计算公式,从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两个方面,对100个县域2006年至2010年的存款、贷款CR5(指前五大银行的市场集中度或者市场占有率)指标进行测算发现:县域贷款的CR5指标五年间一直保持在90%左右的水平,存款的CR5指标由2006年的79%增加到2010年的91%,总体来看,各县域的银行市场表现出较高的寡占特征。

需要指出,CR5计算的是最大五家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但有些县垄断度可能更高,因为实际上可能只有三家银行:农信社、一家国有银行的县支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县支行,这些县存款的CR3(即前三大银行的市场占有率)在90%以上,邮政储蓄发放的贷款基本可忽略不计,所以贷款的CR2(即前两大银行的贷款占有率)在90%以上。当然也有些县银行类机构较全,农发、工、农、中、建、邮储、城商行都有县支行,还有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竞争较为充分。

二是分机构类别市场份额占比分析。分机构来看:2006年至2008年,县域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而四大国有银行县支行贷款的市场份额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2008年以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市场份额维持在60%左右,明显高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县支行。

(二)非结构法分析--PR模型

PR模型是由Panzar和Rosse(1987)提出的一种非结构化的行业竞争性模型,也称为H统计法。该方法假设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将对投入品等。在垄断市场中,投入品的价格变动引起银行边际成本的变动,进而引发收益的变动,银行会根据不同市场结构所确定的各类投入要素的价格来制定供给价格策略,因此,通过银行总收益与投入成本的变动弹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出银行所处市场的竞争状况。判断标准为,总体上,H值越大,说明竞争程度越高,具体而言,当H

课题组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结合样本地区实际金融发展状况,选用资产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人均管理费用、利息支出占总存款的比值作为解释变量,并以存贷比、银行所在县人均GDP为控制变量。运用PR模型分析,计算西部100个县域的H值大小。结果显示:各县的H值均在0.15以下,大部分集中在0附近,其中有10个县的H值为负。根据PR模型的评价标准判断,大多数县域的银行业市场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垄断竞争特征,而且更加偏向垄断,甚至有些县域已经达到了完全垄断的程度。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普遍高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于全国银行业总体垄断程度的测算(参见赵子铱2005,黄隽2007等)。

(三)县域金融垄断程度高的原因

造成西北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高的原因:1.准入壁垒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民间资本进而转向地下,部分县域民间借贷比较活跃;2.欠发达地区经济不活跃、银行效益低,加上近10多年几大银行市场化转型、股份制改造的大背景,导致商业银行对很多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效益低的网点进行了裁撤,包括撤离欠发达地区县域甚至撤离欠发达地市,股份制银行也不十分愿意大面积进入。同时,造成了一些商业银行的县支行虽然存在,但在县域仅仅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很少,部分行的存贷比低于2%,极端的一个例子近五年存款每年都在增加,但是贷款一直是0;3.一些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经营环境不理想,导致这些地区的银行业风险高。这样的结果就是县域银行业市场机构类型单一,竞争程度较低,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三、县域金融市场准入亟待放开

(一)西北县域银行业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竞争偏垄断状态

被考察的100个县域银行业在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占比等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寡占特征,而且基于PR模型所计算出的各县域银行业H值与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占比的研究结论也相吻合,大多数县域的H值接近于0,呈现垄断竞争且更加偏垄断的特征,个别县域H值小于0,达到了垄断的程度。

(二)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不充分

赵子铱(2005)、黄隽(2007)、郁方(2009)、赵玉龙(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银行业总体竞争状况为垄断竞争,且垄断程度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与市场化进程呈现逐步减弱的态势。已有研究测算的我国银行业H值指标在0.4至0.7,市场表现出垄断竞争但偏向竞争的特点。而本文测算的西北县域银行业H值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西部县域银行业垄断程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不充分。

(三)应该在加强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放开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提高县域金融的竞争程度

长期看,增加竞争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因此,应在加强监管和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放开县域地区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鼓励农信社引进高质量的民间资本,放宽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和入股比例,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发展服务于小微企业和当地居民的社区型金融机构,鼓励设立新型基层金融组织。同时应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引导商业银行在有条件的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提高县域金融竞争程度,理顺金融资源分配机制、改善分配效率。

参考文献

[1]Shaffer petition in the US Banking Industry[J].Economic Letters,1989,(29):321-323。

[2]Shaffer S.A Test of Competition in Canadian Banking[J].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93,(25):49-61。

[3]曹源芳.我国各省市金融垄断程度判断--基于金融勒纳指数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9,(4):49-59。

[4]黄隽.银行竞争与银行数量关系研究-基于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的数据[J].金融研究,2007,(7):78-93。

[5]李国栋,惠亨玉,肖俊极.中国银行业市场竞争程度及其顺周期性[J].财经研究,2009,(3):49-61。

A Survey on the Level of Financial Monopoly in Counties

――Based 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100 Counti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Research Group of Research Center for West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 (Xi'an)

金融行业市场范文6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业 市场结构 金融体系结构 经济增长

我国目前已有许多商业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除去上千家略带地方性质的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还有超过18家的全国性质的商业银行。具有为数众多的银行机构的中国商业银行业是否就可以说是具有比较大竞争性的行业,市场是否就趋于竞争,资源是否达到了有效配置。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产业内企业的市场联系特征,即构成产业市场的银行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客户之间以及服务提供者和客户之间,特别是服务提供者(银行)之间关系的地位和特征。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主要用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三个指标来说明产业的市场结构关系。

1.市场集中度

集中度是市场结构中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最基本的指标,衡量市场集中度最基本的指标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通常用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企业的资产等占整个市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本文测定我国银行业前4家最大商业银行1在相应项目上占据的市场份额比例,即

其中,CR4代表商业银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银行业中第i位的企业的资产总额或存款、贷款、净利润,N代表全部银行数,代表n家银行的资产、存款、贷款或净利润之和。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数据分析得出如下表结果,见表1。

表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各类指标CR4的数值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2~2004年和2006年公布的数据整理计算而得。

另:本文表中所涉及到的商业银行只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是出于两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数据获取的难度;二是从我国银行业实际情况看,这14 家商业银行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按照贝恩在20世纪50年代划分的产业集中度的6个等级(如表2),将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与表2对照,可以看出,平均总资产市场集中率为82.2%,属于极高寡占型;存款和贷款市场集中率同样高,也属于极高寡占型;但净利润市场集中率平均水平较低,只占66.9%,这与四大国有银行资产、贷款和存款等三个非常高的指标的现状是不相符的,这说明我国银行业资产和存款以及贷款的垄断程度高,但是高垄断并没有带来高利润。需要补充的是,2005年的高净利润集中度是建立在三大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上市的基础上的,这都说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银行业市场的赢利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从表1看,我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了市场的发展导致了竞争的加剧。

表2 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

资料来源:杨公仆,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产品差别

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有两个特点:一是商业银行的产品是指商业银行办理的各种金融业务,主要包括各类存款、各类贷款及其他各类中间业务,由于这些产品的实质是银行的服务,所以商业银行业的产品差异主要不是体现在产品本身的质量、外观和花样等方面,而是表现在服务的便捷程度以及能否针对不同的客户量身定做其需要的金融产品;二是衡量产品差异程度的指标―产品需求交叉弹性在商业银行业是非常难以计算的。1985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后,商业银行的产品差异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一种状况是各商业银行的产品种类趋于同一,商业银行业整体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另一种状况是不同银行的相同产品日益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且银行在广告、促销、分支机构设置和新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差异也日渐扩大,产品差异程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于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差异化程度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业务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定位大致相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群体基本上是大行业、大企业、优质客户,而市场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美国银行业专业化程度高,大多数银行集中于几项自己擅长的业务,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之上,进行不同的市场定位,根据客户年龄、收入、职业、性别的不同推出不同的业务,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竞争优势。二是市场营销层次低导致我国银行业产品差异化低。首先从我国银行业的广告来看,基本上都是银行的形象宣传,提高银行的知名度。但是从广告的差异化程度来看,各个银行的形象定位基本上趋同,没有体现出各个银行的产品特色,这样很难让顾客做出适合自己金融产品的正确性选择。

从豪泰林(Hotelling)选址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个产品差异与市场势力的关系:一是产品差异能够降低需求的价格弹性。产品差异越大,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企业(银行)就可以拥有较大的市场势力;二是产品差异能够缓和竞争强度。同类产品的相对差异化程度越高,消费者(银行客户)的主观偏好程度就越高,企业(银行)就有更大的市场势力。

3.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通常来说,进入壁垒越高,市场集中度也就越高,垄断程度越高。从理论上来说,通常存在的进入壁垒因素有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及资产专用性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壁垒等。

(1)规模经济壁垒

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性是指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是反映产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的客户下,经济规模越大,能容纳的银行就越少,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关于银行的规模经济问题,施蒂格勒认为,银行的最佳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在最佳规模的区域之内,不同规模的银行都能取得规模经济。同时,由于规模经济作用的发挥受银行业市场结构、银行制度、经营管理、金融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时点上银行的最佳规模区域也不同。国外许多研究表明中等规模银行的效率通常高于大型银行和小银行。

(2)资本充足率壁垒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对银行的最低资本金进行了约束。它把银行资本分为两级,即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核心资本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一级,是银行资本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股本和公开储备,核心资本占银行资本的比例至少要占银行资本基础的50%。附属资本作为资本基础的第二级,包括非公开储备、重估储备、一般储备金或普通呆帐准备金、长期次级债务和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其总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总额的100%。在协议中,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要建立所需的资本基础,银行的资本对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应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4虽然我国不是协议的成员国,但央行已经认同了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8%的标准,其中核心资本不得低于4%。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3)政策性壁垒

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对商业银行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加上商业银行业自身的特殊性、重要性及发展滞后的状况,我国政府一直对商业银行实施非常严格的政府管制制度,避免竞争,维护垄断,力图将商业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其内容主要包括:最低资本金要求、营业执照的数量控制、禁止任意扩大营业范围、禁止将分支机构任意升级、禁止抬高或压低资金成本等。

二、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1.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金融体系结构的影响

金融体系结构依据在资金融通中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还是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发挥主要作用,可分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

首先,假如银行业结构趋于竞争,表明市场上有许多银行服务机构,这其中就有可能存在许多规模相对来说较小的银行。现今全球存在一个普遍问题:中小企业普遍融资难。美国1999年就有数据表明:资产规模小于1亿美元的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中96.7%是贷给中小企业的;规模在1亿至3亿美元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85%;3亿至10亿美元规模则降为63.2%;10亿至50亿美元资产的商业银行这个数字更低至37.8%;而大于500亿美元的就只有16.9%。5调查同样显示,我国亦有62%的中小企业认为,其发展的第一障碍是融资难问题。一份来自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材料表明,2006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有4200万户,这些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9%,他们可能从规模较小银行中贷款,这样一来,银行中介的作用就被提高了,而市场的融资作用相应降低了,金融体系就偏向银行主导型。

其次,如果银行业结构趋于集中,银行业存在明显垄断现象,市场中少数几家银行机构的总资产和存贷款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由之前的美国数据,我们发现规模大的银行机构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事实上,我国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增加值占我国GDP59%的中小企业融资就不经过银行中介了,而通过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如此,银行的中介作用下降了,市场的作用突出了,金融体系偏向市场主导型。

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的大部分指标(参看表1)都表明,银行业市场是一个极高寡占市场,这也说明我国金融体系还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中介主导型。我们很难说到底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还是银行主导金融系统更能发挥金融系统的功能,因为无论在市场主导的美国还是银行主导的德国,金融系统都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两国的人均GDP相当。不同的金融系统结构意味的是金融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和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手段。

2.银行业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简单分析

随着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近年来逐步提高,银行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如表1所示),但中国银行业仍呈现以寡头垄断为主的特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银行业中绝对优势地位,总资产和存贷款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数仍高于75%,仍属于贝恩划分的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其市场结构的类型对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必将产生影响。但无论是垄断性的银行市场结构还是竞争性的银行市场结构,其对宏观经济的增长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种银行市场结构的类型。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统计分析,可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目前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构成的寡头垄断为主要特征,并且这种市场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关系仅是低度相关关系。

三、构建有效的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建议

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79年以前,我国银行业是一个绝对垄断的系统,仅有的中国人民银行垄断了所有金融业务。此后到1983年,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相继成立,但这期间各银行有着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经营业务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其市场结构是高度垄断的。目前,算上城市商业银行等我国有上千家银行机构,并且由于专业银行的业务领域拓宽和业务交叉,各商业银行之间普遍存在着竞争。

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以下几个特点:市场份额趋于分散;市场集中度偏高;进入退出壁垒偏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不足等。

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来完善银行业市场结构,加快银行业的发展。

第一,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第二,鼓励中小银行的发展;

第三,营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

第四,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市场结构,推进有效的竞争;

第五,降低政策性壁垒,营造多元竞争主体;

第六,放宽严格的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谢地著:《大象与蝴蝶共舞:产业组织案例分析》.长春出版社,2003年

[2]杨公仆夏大慰著:《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3]周琴刘彩: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增长分析.时代经贸,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