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1
n程简介与定位
教学目标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从系统集成的角度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不但能够分析与应用、设计并实施满足实际工业生产需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而且能够不断地根据已有的基础知识,迅速进行知识更新。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中,《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讲述控制手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自动化闭环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定位 控制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实际控制系统大多为闭环控制系统,在闭环控制系统中,计算机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手段而存在,所以经典PID为代表的控制算法将成为《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重点研究内容,本课程将搭建以温度、电机和液位为主要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并完成对位置型PID、增量型PID、积分分离式PID、模糊控制等先进控制算法的学习。
与核心课程群中其他课程在知识体系与能力培养上的整体设计 随着现代化工业复杂性与集成化程度的增加,计算机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因为《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分析与应用、设计并实施满足实际工业生产需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讲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相关的硬件、软件、控制策略、数据通信、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控制系统的接口技术、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控制策略,不同规模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范例,以及流程工业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能力培养要求 借助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分类、硬件及软件构成、控制算法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从系统集成的角度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方法,不但能够分析与应用、设计并实施满足实际工业生产需要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而且能够不断地根据已有的基础知识,迅速进行知识更新。
实践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方面采取实验课与课外课程设计相结合的形式,实验课上主要学习组态监控软件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并以液位为控制对象,搭建以计算机为控制核心的闭环控制系统,通过特性调试,了解计算机控制算法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课外则要求同学们完成以电机为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报告,深化学生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换。
作业及考核要求 《计算机控制技术》作业基本都要求网上提交,每个章节结束,都会按照讲授内容布置相应网上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同时为了巩固学习效果,还会配备相应章节的网上在线测试题目。最后同学们要完成以电机为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报告。期末成绩的构成为到课率及课堂表现10%,平时作业和小测试10%,期中考试15%,设计报告15%,期末考试50%。
教学实施方案设计
教学内容组织 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综合知识比较多、专业性较强、不易理解的特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计算机作为闭环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控制手段,经典PID等算法讲解将成为《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在搭建以温度、电机和液位为主要控制对象的闭环控制系统时,了解信号检测、信号传输、信号处理、信号显示等相关知识。
第二,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注意教育和启发学生用哲学的思想、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道理等,健全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三,通过课程教学,教给学生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实际控制系统为主线,将设计方法、分析方法、算法编写等过程梳理清晰,将讲述内容集中在目前的工业生产现场的使用技术上。
教学策略 ①结合课程知识和社会调研以增强学生学习动力;②理清思路,从简到繁,强化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解和应用;③观看模型理解抽象闭环控制系统概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分组讨论促进学习主动性和能力齐头并进;⑤设计贯穿理论教学周期,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⑥加强课外辅导巩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⑦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开展辅导。
结束语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等工作原理的讲解,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等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点对点的连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了更加系统化和模块化理解,有利于专业整体知识的消化和掌握。
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2
1、充分确立教师的专业主导地位,支持学生的主体优势,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教师可以通过自己自学的叙述、学习过程中自身经验的描绘,将隐性知识具体地、情景性地、惟妙惟肖地显性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高效地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诸如,计算机基础教学嵌套IF函数的应用,由于它是一个复杂的函数,不能使用函数参数对话框,学生必须在单元格中手动输入,学生掌握非常困难,教材都是采用案例教学依葫芦画瓢地去做,精髓很难领悟,教师很难讲明白讲透彻,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利用经验,依托自学的过程加以说明更好地讲授其精髓。多重IF函数的嵌套其实很像我们高中学过的数学归纳法,有编程递归的思想在里面,我们以三重IF函数为例,它其实是这样的。第一、IF函数的三个参数的意义要清楚,第一个参数逻辑测试,第二个参数为真时返回值,第三个参数为假时返回值;第二、三重IF函数给出三个相关的逻辑比较表达式来判断真假;第三、IF函数自始至终只有三个参数,第二、三重IF函数做为第一重IF函数的第二或第三个参数,接着第三重IF函数做为第二重IF函数的第二或第三个参数,这个过程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类似于数学里的复合函数,构建这个过程好像抽丝剥茧似的,这样就很形象很具体,学生很容易听懂。再比如,Excel中利用三种引用来做九九乘法口诀数,学生可以跟着教师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像讲不清为什么这样做,其实就是在行和列中先用相对引用利用填充柄于列于行做出乘法口诀数来,然后改动,于列固定行,于行固定列变成混合引用再用填充柄向列向行去拖动即可。在讲述这些难于讲清楚的操作时,教师编制“使用指南”或“操作手册”可以尝试把这个操作过程的规则和行动变成一种人人可以学习的情况,从而隐性知识显性化。社会上微软、思科的各种认证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范例。
2、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需要我们掌握隐性知识的特性,利用多种形式实现。通俗来讲,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就是把“行动中的知识”说出去,传递出去,让别人理解并采取行动的过程。所以知识、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其中也包含接受、习得、理解和升华的过程。,我们必须认识到大量隐性知识包含在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认识应用实践教学的价值所在,使它显性化,在教学相应的隐性知识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得到重视。(1)情境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教师创建某一实际运用的真实情境,将学习对象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情境中,供给解决问题的阶梯,协助发展学习的认知策略。讲故事、面对面聊天、小组专题讨论等都可以成为其情境。各种情境各有作用,讲故事可以使隐性知识流动及共享,面对面聊天可以让对方平心交流、心领神会,而小组专题讨论可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协商、沟通、探究,从而达成共识并分享学习成果。(2)锚式教学。锚式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学校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化模式就是锚式教学。在这种方式中,学习始于问题,而非始于掌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是知识探究的学习而非知识传递型。(3)映射意象法。意象就是一种艺术形象,它是由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容而细致地审视意象,好像放长的电影胶片,快进慢进,来回巡视,定格观看,边看边分析,映射出成功的“参考”或“样板”函数。这样,在饱含意象的“总结经验”或“吸取教训”中,深邃的隐形知识显性化、符号化,借助个体自我反思能力进行合理性检验、修正和利用。(4)观察法。这是比较直接有效传播隐性知识的途径。难以言表的隐性知识通过观察他人解决问题的程序、方式和策略或手法,从而获得特定的程序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观察教师、同学的示范操作亦可获得知识就是明证。学生如此获得知识很简单,针对性却很强。
3、实现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显性知识显性化必须以Web的协作学习系统为核心。知识产生在学生自主学习以助记词和他人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所以产生知识的三大要素就是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构建了学生大脑中的知识转换为规则知识或行动指南的支架。比如,构建基于Web的伙伴模型、协作学习模型、教师模型,在Web环境下对学习系统中的知识表示与呈现、协作学习策略、数据库等模块进行研究。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理论与方法是通过这些核心模块构建的应用实践来形成的。
4、实现教师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递也是隐性知识的重要方面。职院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丰富的教育和科研经验是隐性知识的宝贵财富,要提升职院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必须实现其共享和传递,其意义重大。我们凭借多种形式都可实现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和传递,如采用微博、知识社区、网络博客、专题报告会、骨干教师交流会、科研团队研讨会等,此外,教师隐性化知识共享和传递隐性化知识的有效形式还包括上观摩课、多媒体教学、BBS、聊天室等。
二、现实意义
追根溯源,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研究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中得以体现。
1、提升职院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就是实现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隐性知识显性化是认识和理解教学生活中缄默知识关键的一步,从而隐性知识才能被检讨、修正、应用。从一方面来说,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就是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来说,一个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这两个过程内在统一,是完整教学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2、实践教学范式的构建在职院计算机基础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研究中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目前侧重于显性知识的获取是职院实践教学范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直观感受和认知,普遍的评价标准就是“能用”,科学知识中包括的大量的隐性知识的学习被忽视。所以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实践教学的“工作团队模式”、“产学研的合作教育模式”等实践教学范式,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半结构化实践环节教学范式。
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3
【关键词】技术院校 计算机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4-0188-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们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计算机教学已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的教育方式,其实质就是学校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促进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教育中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技术院校学生的生理发育已成熟,这是他们进行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前提。当代学生具有精力充沛、渴望展示自身的能力、重视自我意识、渴望社会和他人的尊重的特点。但是学生正处于18~23岁的阶段,也具有依赖性较强以及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缺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加快大学生的心理成熟,使他们的成人感得到增强,将学生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能够自主地制定适合自身成长的发展目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我国技术院校的教学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要不断实践构建主义的主张,即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从而主动地构建知识。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最终实现“特长+合格”的教育模式。
二 计算机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技术的诞生极大地提高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高新信息化更是一个覆盖整个社会、工厂企业和家庭的系统工程。高新信息化代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技术进步,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电子商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而电子商务又为整个社会的高新信息化增添了更为广泛的内涵,高新信息化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最终使整个社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只有掌握计算机技术,才能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优化计算机教学课堂,是每一名计算机教师的重要责任。
三 在计算机教育中融入素质教育
1.改革计算机课程结构
应针对计算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特点,构建一个能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氛围和生活环境。在实践构建主义理论时,首先要建立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职业活动,将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管理中的目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使用自身的所有感官去培养职业意识,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使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地使用外部规范来约束自身的行为,最终促进学生在自律的教育中健康成长,同时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改革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制订学习计划,以实用性为主的原则设计教学内容,因此计算机教学内容应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出新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受应试教育影响小的特点,因此教师可增加教学内容选择上的灵活性,减少计算机教学中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计算机教学的关键是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可行动性。现有的学生教材是按照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设计的,无法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以福建省第二高级技校为例,在计算机课程改革中,将其发展成为一门基础性课程,着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重新编写以实用性为主的计算机教程,重视计算机教育间的衔接工作。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
3.更新计算机教学手段
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改变以往封闭的教学环境,真正突显学生的个性,完善素质教育。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增强课堂的表现形式,使教学结构不断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 结论
总之,应从改革计算机课程结构、改革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计算机教学手段等方面着手,将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洁.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理论基础与设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4
一、虚拟机技术概述
虚拟机(VM)是支持多操作系统并行运行在单个物理计算机上的一种系统,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底层硬件使用。
虚拟机实际上就是一种应用软件,虚拟机软件VMware实际上也只是一种应用软件,其特别之处在于,由它创建的虚拟机与真实的计算机几乎一模一样,不但虚拟有自己的CPU、内存、硬盘、光驱,以及自己的BIOS。在这个 虚拟机上,可以安装Windows、Linux等真实的操作系统,及各种应用程序。目前比较常用的虚拟机软件有VMware和Virtual PC,它们都能在系统上虚拟出多个计算机,用于安装Linux、OS/2、FreeBSD等其他操作系统。相对而言,VMware不论是在多操作系统的支持上,还是在执行效率上,都比Virtual PC 2004明显高出一筹。
在计算机实践课的时候,譬如操作系统实训、计算机维护这一类需要对计算机的系统进行操作,但是学校的计算机机房都是处于保护状态的,在我们调整的系统后不能看出效果或者根本就不能进行操作。这个时候运用虚拟机就能够避免这种问题了。
二、虚拟机的优点
1.方便安装多个操作系统
假如要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在不使用虚拟机的情况下,有两种方式:其一是装计算机上安装多个硬盘,每个硬盘安装一个操作系统。其二是在同一个硬盘的不同分区上安装多个操作系统。这种安装方式下几个操作系统之间有相互的影响,它们共用同一个MBR,并且它们只是在不同的分区上,文件可以相互操作,这样就可能造成操作系统更容易被损坏。但如果使用虚拟机软件则不然,不同的虚拟机就是不同的逻辑计算机,就算是系统崩溃,只要硬盘没有损坏,则虚拟机中的系统就不会有任何的损坏,并且也不相互干扰。特别是对想Linux和Unix的操作系统来说非常方便。
2.方便进行软件测试
在虚拟机中进行软件测试的时候,据相当于是在另外一台计算机上进行软件的安装和测试。如此,在正常的系统下安装自己的常用软件,不影响自己计算机的正常使用,而在虚拟机下就可以只安装你所需要测试软件,避免的正常使用时候对软件测试的干扰,同样也避免了在进行软件测试的时候自己无法正常的使用计算机,更能够避免软件测试时所造成的系统崩溃引起计算机无法使用和文件都丢失。
三、虚拟机的硬件要求
虚拟机需要将两台及以上的电脑的任务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运行处理,所以对硬件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其中主要的要求包括CPU、硬盘和内存的要求。目前的计算机CPU基本上都是Intel Core i3三代、四代以上,硬盘都是几百GB上TB的容量,这样的配置已经能轻松地满足要求。其中关键是内存。内存的需求等于多个操作系统需求的总和。现在基本上的计算机的内存容量都在2GB、4GB以上,也基本不成问题。
VMware Workstation 10的最小系统要求为:
处理器:64 位 x86 Intel CoreTM单核处理器或同等级别的处理器,AMD AthlonTM 64 FX 双核处理器或同等级别的处理器1.3 GHz 或更快的核心速度
内存:至少 2 GB RAM,建议 4 GB
硬盘:应用需要 1.2 GB 磁盘空间。 每个虚拟机需要额外的硬盘空间
四、虚拟机的运行环境
VMware Workstation可以运行在Windows(WinNT以上)和Linux操作系统上。Virtual PC则只能运行在Windows和MacOS操作系上。
五、VMware Workstation的使用
虚拟机只是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计算机,它的使用比较简单方便,主要就包含虚拟机软件安装、虚拟计算机的创建、调整和使用。
1.安装
首先从VMware公司网站现在VMware Workstation 10这个软件,下载完成之后直接的默认安装就可以了。
2.虚拟机的创建
启动VMware之后,单击窗口右边的图标开始创建虚拟机,按照默认步骤创建即可,其中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在选择“客户机操作系统”的时候选择你准备要在虚拟机中安装Windows或者Linux系统即可。二是在选择虚拟机的位置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分区足够大的磁盘,避免以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磁盘容量不足,最好不要选择在系统分区上。
3.虚拟机的调整
主要需要调整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调整CD/DVD中ISO镜像文件的位置,通过选择不同的镜像文件就相当于在计算机光驱中放入了不同的光盘。另一个是根据你的物理内存大小和你在虚拟机中所要安装的操作系统不同,给虚拟机设置适当的内存大小。
4.虚拟机的使用
选中虚拟机后单击工具栏上按钮就可以启动虚拟机了,这个虚拟的计算机的使用与实际的计算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对他进行系统安装、软件安装后就可以正常的使用。其中通过在虚拟机窗口单击鼠标左键将鼠标和键盘切换到虚拟机中操作,按键盘上的Ctrl+Alt键则可以将鼠标和键盘重新切换到正常系统中。
5.文件传输
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中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Internet接入与网络应用服务配置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掌握OSI/RM和TCP/IP参考模型、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掌握各种常用的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基本配置、掌握常用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掌握一定的Internet接入技术及简单的网络安全知识。
如何让学生掌握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又可以将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这一直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才能够培养出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设计与规划、组建、应用、简单管理与维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广,而且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其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定义和技术原理,所学的内容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加之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成为了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主要以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网络体系结构等原理为主,教学方法也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课堂上老师通过幻灯片、动画、视频等工具对一些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概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但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缺少感性认识,对于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培训,训练较少,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低下,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改革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很多职业院校没有积极地应对知识体系结构的变化,并且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较为落后,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当前实际问题,致使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为此,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
3.1改革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内容。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这门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采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规划。为此,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纳入工作任务,以构建校园网过程来组织设置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构建校园网中的工作过程,把实践内容分散、细化,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构成项目实训子任务,如表1。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自由调整或重新组合,这样可以实现按需组建的实训项目,增加实训任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更新老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不断涌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新教学大纲简化了中继器和集线器等设备工作原理的讲解,淘汰了老旧过时的X.25、帧中继等内容,增加了先进的IPv6、云计算、万兆位以太网技术等内容,删除了电话接入、ISDN接入等内容,增加了光纤到大楼、光纤到户,三网及四网融合技术以及路由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实训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为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我们对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按照实训目的、工作情境、实训要求、相关知识点讲解、实训设备、实训拓扑图、实训步骤、注意事项等环节来组织实施,真正做到从实际网络应用出发,使每个项目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另外,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还提升实践环节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将实践课时总量调整为总课时的50%以上。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安排了一周课程设计(课时为30学时)。课程设计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综合训练。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OSI七层模型、TCP/IP模型的各层功能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特别是网络规划、设计和IP地址的分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我们推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习题训练法”等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是理论加理论的授课模式,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每一种应用的讲解都是从“为何需要(Why)”过渡到“技术原理(principle)”,然后“怎样实现(how)”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课件中大量引入动画、动态视频、实际操作演示等多种形式,使抽象的信息形象化,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兴趣。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立网络课程,提供课件、授课录像以及试题库,使课程教学得以延伸。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部分我们分别采用了当前最流行的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仿真软件、VMware虚拟机构建Server 2008和真实的网络配置三种方式。对局域网组网、交换机、路由器技术、广域网技术及各种网络协议部分我们使用思科公司推出的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运行软件进行实验,Packet Tracer可以模拟完成网络中各种设备的配置,而且在配置之后能够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各种服务器的配置部分, 我们使用虚拟机软件VMware,VMware能够支持在一台主机中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随意修改虚拟机的设置,而不用担心对自己主机造成破坏,这有效地解决了直接使用物理主机反复配置、反复重启所带来的系统损耗问题。对设置主机IP地址、共享资源等部分我们采用真实的网络配置。
(3)改革师生交流方式。课堂之外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开展教学管理。课程开始前,我们把课程大纲、选用教材、教学资源等上传到个人空间中,供学生浏览和查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制作每堂课程的空间课程教案,使之成为教学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案,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空间完成旧课复习、预习新课,巩固所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点评作业、展示优秀作业、课后辅导及答疑等工作。教师空间的使用使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和便捷。
3.3改革考核模式
考试的组织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做法,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改革后的期末考试除了进行理论笔试(占50%)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占30%),还将平时作业、课堂练习和实训作业递交情况也要纳入总分(占20%)。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
4结语 (下转第185页)(上接第52页)
通过本课程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类型、常用的网络协议、主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了较清晰的概念,初步掌握了以TCP/IP协议簇为主的网络协议,初步培养了学生局域网上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了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34).
[2] 胡远萍.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2-95.
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6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
[作者简介]李苏强(1979—),男,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江西南昌 331700)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培养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有的偏重技术,有的偏重应用。笔者以技术型人才培养为例,结合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探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拓展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的新途径
密切结合地方性、应用性、技术性等特点,通过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形成实践教学系列化、全程化、工程化和应用化的新格局。全面拓展校际、校企、校所之间的教学合作、产学合作或产学研合作,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产学研“三结合”的合作教育体系[1]。解决原来实验、实习、竞赛、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分散零碎、不成体系等问题。
(二)重构优化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实验教学的新体系
一是对原来分散的实验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实训中心,提高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二是选编具有校本特色、地方特点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新教材,融汇成系列化、层次化、模块化的新体系[2]。
(三)构建强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机制
设计一系列切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健全运行体系,优化条件配置,强化保障机制,促进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和现代化建设。有效地解决或改善原来实践教学认识不深、师资队伍配备不强、实践设施陈旧落后、实践内容“实”味不浓、实训时间安排不足、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等问题[3]。
(四)开拓、巩固实习基地,积极改革实习模式
充分利用我校的地域优势,在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校外实习基地。
(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的建设,吸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担任实验中心兼职教师
(六)以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通过开展经常性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实践教学体系基于知识的应用,基于将来从事的工作,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按企业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整合设计出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根据能力递进的课程进度安排。
通过与行业企业的深入交流,确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系统化学习情境入手,全面进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4],其具体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三、基于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典型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应该有效地打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一系列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网络课程,“实战第一”的培训理念,帮助教师创新网络课程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可以探讨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围绕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技能的提高,工作过程系统化并考虑设计导向和综合能力。以具体的产品为载体,确定综合性学习任务[5],如图2所示。
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调研分析以及网络专业的毕业生反馈信息,我们设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就是基于中小企业网络构建与管理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做到每一个学习领域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四、以企业应用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并将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专业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突出了专业的职业性;创建了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实训教学过程与工程应用技术对接,实训环节丰富多样,突出了专业的实践性;坚持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原则,多模块的组合能体现出课程设置和课程选择的动态性,可拓展性,突出了专业的开放性[6]。
五、结束语
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给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也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成高职高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魏武华.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省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刘锁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体系[J].山西教育·高教,2011,(3).
[3]罗世民.本科院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要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6,(2).
[4] 蒋洁.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