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期财务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期财务计划范文1
一、无偿划转产生的背景和定义
国有资产无偿划转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79年6月8日财政部《关于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实行有偿调拨的试行办法》和1979年7月6日财政部《关于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试行部分有偿调拨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在规定实行资产有偿调拨的同时,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无偿划转资产也做了相应规定。
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前,关于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原国家经贸委、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关系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改[2001]257号)和财政部颁布的《关于企业国有资产办理无偿划转手续的规定》(财管字[1999]301号)。前者对国有企业管理关系变更(实为无偿划转)的行为审批做出了规定,为实体性规范;后者侧重于办理划转手续,为程序性规范。
国资委成立后,国资委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门机构与企业之间不再存在行政管理关系,无偿划转事项实质转变为企业产权关系调整。2005年8月29日,为规范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保障企业国有产权有序流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等有关规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该办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办法所称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是指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转移。国有独资公司作为划入或划出一方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第二十条规定:“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向境外划转及境外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办法另行制定。”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实物资产等无偿划转参照本办法执行。”
2009年2月16日,为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行为,更好地实施政务公开,服务企业,提高办事效率,国资委又了《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国资发产权[2009]25号)。该指引第二条规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事业单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再投资设立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作为划入方(划出方)。国有一人公司作为划入方(划出方)的,无偿划转事项由董事会审议;不设董事会的,由股东作出书面决议,并加盖股东印章。国有独资企业产权拟无偿划转国有独资公司或国有一人公司持有的,企业应当依法改制为公司。”
二、无偿划转涉及的资产及类别
在实务中,国有企业主要因改制、上市等目的而进行资产重组。所谓国有企业改制,简单而言是将企业从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其重要的内涵是对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资本运营形式进行改革,以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机制。在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过程中,通常会因历史原因存在许多实际使用但产权有瑕疵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与主业不符的资产以及因效益较差等原因而需要剥离的资产。这些资产的剥离通常采用无偿划转的方式进行,大的央企集团一般通过成立资产公司的形式接收和运营这些资产。
站在资产公司的角度,上述剥离的资产以无偿划转的形式划入资产公司。按照资产的形态划分,可将划入资产分为股权资产、债权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等。其中股权资产包括参股股权和控股股权,控股股权一般为整建制公司,需要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股权资产的划转还要涉及国有产权和工商登记的变更。
三、接收无偿划转资产的会计处理
鉴于上述资产的无偿划转一般是在同一个集团内进行,通常为其他公司向资产公司的单向剥离,资产公司进行接收和运营,属于同一控制下的资产流动,故各项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原则上按照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资产进行计量。
(一)接收划转股权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1.符合合并条件、纳入合并范围的股权投资,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在划转基准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集团的增资额分别确认货币资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以及负债或实收资本的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与上述对价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小于等于零的,按照被合并方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全额计提减值准备后以零价值入账。
2.不纳入合并范围的联营或合营投资,原则上按照划转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但根据谨慎性原则,若划转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贬值,应按照评估报告、工商吊销证明、清算报告等证明材料确认的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在原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计提减值准备后入账。对价及与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确认同“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
3.不纳入合并范围的、不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按照划转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初始投资成本;对价及与初始投资成本差额的确认参照“被合并方净资产为大于零的”长期股权投资处理。
(二)接收划转债权、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1. 接收划转债权,按照划转债权在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价值确认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的入账成本;若在划转基准日,划转债权的价值明细低于可回收金额,应取得判断依据,按照可回收金额作为入账成本。按照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或集团的增资额分别确认货币资金、非现金资产的减少,以及负债或实收资本的增加;入账成本与上述对价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2.接收划转固定资产,按照划转固定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折旧分别确认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金额,支付对价及对价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参照接收划转债权的处理。
3.接收划转无形资产,按照划转无形资产在划出方划转基准日的账面原值、累计摊销分别确认无形资产原值和累计摊销金额,支付对价及对价与无形资产入账价值的差额,参照接收划转债权的处理。
(三)其他接收资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参照上述处理。
四、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产权和工商变更相关规定
(一)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产权占有变更登记相关规定
目前,无偿划转资产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根据国资委2012年4月印发的《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9号,以下简称《登记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以下简称产权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本级人民政府授权管理的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登记管理的行为。” 将产权登记的工作定位由界定权属的确权行为转变为对政府授权管理的国家出资企业的产权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登记管理的行为;将登记范围延伸到国家出资企业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企业及其投资参股企业。所以无偿划转股权需要按照《登记办法》进行国有产权占有变更登记。具体程序
如下:
1.企业发生产权登记相关经济行为时,应当自相关经济行为完成后20个工作日内,在办理工商登记前,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2. 企业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按照填报要求,填写有关登记内容和相关经济行为合规性资料目录,逐级报送国家出资企业,国家出资企业负责对登记内容及相关经济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后,向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申请登记。同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管理的多个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共同出资的企业,由拥有实际控制权的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任一方均不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由持股比例最大的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各方持股比例相等的,由其共同推举一方负责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3.针对无偿划转行为,需要提交的资料有业务办理申请文件(用于说明无偿划转涉及产权变更的历史沿革和具体内容等)、经济行为决策或批复文件、无偿划转协议、无偿划转基准日审计报告、企业章程(变更后)。
4.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自国家出资企业报送产权登记信息1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登记要求的企业予以登记;对相关经济行为操作过程中存在瑕疵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向国家出资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完成整改后予以登记。
(二)无偿划转股权涉及的工商登记变更
在办理完毕国有资产产权占有变更登记后,即可到工商登记部门进行工商登记的股东变更,需要提交的资料有:法定代表人签署的《非公司企业法人变更登记申请书》、《指定代表或者共同委托人的证明》(企业加盖公章)及指定代表或委托人的身份证件复印件、《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表》(全民所有制企业需提供)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
五、无偿划转相关账务、产权和工商变更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无偿划转方案设计时,要注意各个环节时间节点的把控。在整个无偿划转流程中,涉及的时间点比较多,包括无偿划转批复文件的下达时间、无偿划转基准日时间、审计报告时间、无偿划转协议的签署时间、企业章程的变更时间、国有产权变更时间、工商变更时间和会计处理的入账时间。在具体事务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一般来说,无偿划转基准日的时间一般与审计报告时间一致,简化起见,可以选用年末作为无偿划转基准日;
2.在进行国有产权变更前,要完成无偿划转协议的签署和企业章程的变更,要做好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3.公司制企业在进行工商变更登记时,可不提供《国有资产产权变动登记表》,容易遗漏国有产权变更环节,需要在实务中注意;
4.从无偿划转文件下达到工商变更完成需要的时间一般较长,有时会跨越会计年度,要注意会计处理的入账时间,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同时在同一控制下的两企业,剥离与划入应于同一会计期间内进行,并尽量保持会计政策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
[2]《国家出资企业产权登记操作指南》
长期财务计划范文2
一、利率市场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表现形式
(一)政府的基准利率参照标准,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各自利率的高低
价格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的价格调控机制应当在局部方面影响市场,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价格的调节作用。而金融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部分,利率市场化要让商业银行作为政府货币政策的传导者,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具有定价权,实质上是要让市场本身的竞争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实行利率市场化会增强商业银行对政府基准利率调控的敏感度,最终可以达到改善金融调控的目的。
(二)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逐渐由金融交易的供需双方按照整个金融市场的情况,根据价值规律,由金融市场自己决定和取舍,中央银行不再直接决定和控制利率和具体折扣上下限。因此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将通过金融交易双方按照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来确定各项交易的利率和相关期限结构组成,因此可以真实有效的反应整个市场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势将会比政府预先制定的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要更加合理。
(三)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对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利率这三个的货币调控手段,人民银行会根据政策所需进行不断调整,但是人民银行对利率的管理不再是以往的强制性管理,而是根据实际运行的金融环境和经济运行情况,通过调控所掌握的金融资源,对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进行影响,从宏观上调节基准利率来影响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政府推行利率市场化,其实质意义是,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金融机构的角度,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充分实现价格的发现功能。资金流动的有效性,靠的是合理的市场利率的完整体系。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实现市场资金的利率根据供求关系自主调节。
在商业银行立场,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要面对市场,存款成本和贷款风险都是银行经营活动的重要考虑因素,银行要按照现代商业金融惯例去经营。对于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融资选择会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伴随着风险和机会。由于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大中型企业可议价能力强,贷款利率上浮的空间小,而对于小微企业,一般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通常能上浮20%-30%,银行倾向将会把更多的信贷资源转向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局面会有所变化。利率市场化后,企业将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机遇:
1、利率市场化会刺激企业贷款的需求,资金供需两方的价格博弈更为激烈
政府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与企业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会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刺激企业的贷款有效需求。供需两方的价格博弈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中的高效部门,提高资金的边际产出率,提升社会融资效率。
2、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竞争中将会不断改革和转型
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近年的发展和资源整合,商业银行服务水平、工作效率和审核规范性正在不断提高和完善。但是更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之前商业银行主要靠存贷款利差作为利润的源泉。利率市场化实施后,商业银行需要拓宽更多的服务业务等非利息收入,达到盈利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取消利率下限,商业银行能够更自由地对利率进行合理定价,可以通过“低价竞争”的方式,达到用更优惠的利率去吸引客户,实现差异化竞争。
3、利率市场化会使融资将更加多元化 中小企业从中获益
对于商业银行存款有限的基本前提,银行本身也是在逐利趋向的,倾向贷出的贷款实现贷款利率最大化。企业贷款的也是如此,对银行贷款定价需要“货比三家”。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短期内会加剧企业融资利率的二元化格局。随着大企业逐步减少传统信贷以及利率市场化所导致的银行竞争加剧,中小企业无疑将从中获益。
很多中小企业无疑会受到利率市场化的惠及,商业银行如何进行市场定价、如何控制风险将是今后其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很多企业融资自己也将面临融资方方面面的困难,虽然利率市场化在很多方面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同时有很多因利率市场话所导致的以下难题,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利率市场化,银行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在贷款客户选择方面还是更多倾向贷款给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很多国有企业因为自身资产都是优质的资产,或者有政府或者相关联的国企进行担保等优势,商业银行无论从不良资产的比率最小化方面的考虑,还是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宁愿在大型优质企业的贷款方面低价竞争,也不愿对为了得到相对高的利率收益,承担贷款给中小企业所导致出现不良资产的风险。
第二、商业银行对利率有决定权,但对不同企业的贷款也会受到某些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同的贷款利率,企业本身在融资贷款时候,就会货比三家。这种心理将影响到中小企业对利率的接受程度。
第三、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千差万别,因此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定价也不可能“一刀切”。法律因素、企业的信用记录、财务的规范性、评估公司中介服务体系都是银行需要考虑的因素。
长期财务计划范文3
(乐亭镇人民政府财政所 河北·乐亭)
摘要:随着深化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随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那就是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机制显然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僵化的管理机制,加上素质普遍不高的财务会计从业人员,导致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出现各种问题。本文进一步探索农村财务管理的完善措施,以期使之跟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关键词 :农村地区;财务管理机制;管理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财务收支更加透明,财务管理机制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可是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机制不明确,财务管理方法不完善,导致农村地区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落后,无法适应工作需要。尤其针对一些农村地区极易出现的问题,例如财务不公开、收支不合理等重点问题,要有针对的解决,从而提高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现状
(1)财务管理模式缺失,日常管理难以开展。财务管理模式是一个比较系统的财务管理机制,但是在农村地区财务管理上却出现了很多认识上的问题。由于农民思想认识的不足,以及财会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导致大多数工作人员对于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缺乏系统了解。例如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财务管理只由会计一个人说了算,这样的管理方式严重阻碍了正常的财务管理,也导致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财务管理机制的建设。
(2)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能差。财务管理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可是在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却有不同。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尤其缺乏一些基本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技能,阻碍着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水平。例如很大一部分从业人员都不会使用计算机,只能通过人工记账、算账、报账,这样的财务管理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而且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很多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日常财务审计也难以进行,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财务管理的正常建设,阻碍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3)财务收支管理混乱,监督制度不到位。财务监督制度对于任何财务管理机构都是相当重要的,财务审计监督是保证财政收支透明的安全保障。可是在农村地区,财务审计监督是极其不完善的。很多地区财务大都是会计一个人说了算,甚至有的监督人员也是会计本人甚至集财务审计于一身,导致农村地区的财务系统非常混乱。同时在收支管理上长期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被不断地弱化,会计的权力在不断放大。这样的管理方法导致农村地区财务收支严重不透明,集体财产的去向得不到应有的查证,阻碍农村地区财务管理的发展。
(4)财务计划严重缺失,制度执行力低下。财务计划是农村地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上财务计划对于农村地区财务管理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因为很多地区财务计划并没有实施,也就使财务计划的设置没有起到丝毫的作用,导致了农村地区的财务制度执行力低下。例如有的地区,每年的财务报表和财务计划都是村长和书记以及会计几个人说了算,村民毫不知情。财务计划不公开,财务管理不合理,严重影响着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同时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地区财务制度的完善。
二、改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方法
(1)完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日常管理效率。只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做保障,财务管理才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例如在进行日常财务管理时,一定要注意时效性,及时有效的将财务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好第一手资料。并且要在制度的制定上注重合理性,让财务制度细能够落到实处。在日常操作过程中可以适当改进一些管理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化管理,从而提高农村地区日常财务管理的效率。总之面对农村地区财务管理上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农村地区的特殊性,财务管理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农村地区的财务特点,探索出适应农村地区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
(2)培养农村财务人员,增强专业素质。例如在进行农村财务人员技能培训时,可以适当增加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统计审核的能力。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可以制定合理的培训机划,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提高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于解决农村地区财务管理上遇到的问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3)强化财务监督制度,明确财务收支管理。财务管理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监督制度弱化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监督制度进行财务监督。针对上述情况,建议设专人进行财务审计,每季度或者每月进行一次审计汇报。同时还要建立进行必要的公示制度,将收支情况进行公示,让村民一起来监督,保证农村财政收支的透明性。此外在财务管理上还要注重方式,一定要适应农村地区的发展,只有这样财务管理机制才能够合理有效。财务收支管理的关键还在于运用合理机制进行各方面的优化。
(4)制定合理财务计划,加强制度执行能力。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收支都需要合理的财务计划,合理的财务计划是保证财务管理更加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关键。因而在农村地区加强财务管理机制建设很有必要,针对财务计划不合理的问题,要求农村地区财务计划必须进行公示上报,通过多方面的监督保障财务计划能够落到实处。此外制定财务计划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例如年初制定财务计划时,要考虑上一年度收支情况,从而细化下一年度收支情况,保证每一笔支出都有账目可查,再进行必要的财务公示,就能够保证财务的透明性,从而加强财务管理机制的建设。
长期财务计划范文4
[关键词]弹性化管理 财务管理 应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界尤其是成熟企业的共识。财务管理之所以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因为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评价等环节。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切经济活动之中。当前,随着企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人才对企业的贡献不断增强,弹性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弹性化管理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弹性化管理的内涵
管理学上的“弹性”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调整、自由发挥的空间,简言之,就是留有余地。众所周知,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影响企业管理的各种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这些因素本身带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加上各种管理措施的不完备性,导致企业在管理中无论哪项措施,即使在当时看来很有成效,也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工作要有充分的弹性,要求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弹性化管理指在管理工作中必须留有余地,能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以不断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看出:
1、弹性化管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也就是说,在一定弹性限度内有一个弹性范围。
2、弹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体现了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通过弹性化管理,使管理者能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促使管理对象在一定条件的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的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以实现动态管理的目的。
3、弹性化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它既能使组织系统内的各环节能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以加强整体配合,又能使组织系统整体能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在一定余地内自我调整以具有适应性。
二、企业实行弹性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事实上,企业的财务管理也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只有合理利用弹性化管理的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建立起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新模式。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实行弹性化管理不仅必要,也是必然的选择。这是因为:
1、从企业财务管理主体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主体是人,企业内的一切财务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人这一主体来完成的,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基础。因此,财务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人在财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给人以充分的发挥空间,才能使人的创造性转化为企业的前进动力。同时,人存在个性差异,具有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即人本身具有“弹性”。这些都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应当实行弹性化管理。
2、从企业财务管理对象的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各种财务活动及其所体现的各种复杂的财务关系。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财务管理对象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等均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外部环境会随时间不断变化,从而使之处于高风险状态。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必须要留有调整的余地。同时,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也日趋复杂,未来的情况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要与此相适应,实行弹性化管理。
三、基于弹性化管理的企业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财务组织、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评价等环节。一般而言,弹性化管理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均会得到体现和应用。
(一)财务组织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组织是直接从事和领导公司财务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财务组织的设置必须与该公司的经营类型和业务规模相适应,并符合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要求,机构内部的分工应明确具体、做到责任清、任务明。但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相应要求企业在不同阶段应依据业务需要来建立组织机构和分配财务权力。而组织工作的集权与分权,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关系,就是一种弹性的体现。财务组织一般有集权型组织和分权型组织两种,两种形式的组织各有优劣,集权型组织结构与分权型组织结构相比,财务权力集中,信息传递效率高,但工作量大;分权型组织则相反。因此,财务组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成不变,选择何种财务组织要根据企业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适时做出调整。
(二)财务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决策是指对企业财务方案、财务政策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过程,一般包括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一般而言,对于确定性的项目是不需要决策的,决策本身就是对不确定的项目进行抉择的过程。因此,在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中,弹性化管理是客观存在的:
1、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弹性化管理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对现金、存货应留有一定库存的安全储备。企业预计的现金需要量一般是指正常情况下的需要量,但有许多意外事件会影响企业现金的收入与支出。持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便可使企业更好地应付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以存货决策为例,在企业财务实践中,存货的日需要量、交货时间均有可能发生变化,为避免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现象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就需要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
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决策方法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和内部运营能力适时做出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前提就是投资决策应有弹性。长期投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应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期投资规模的弹性。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资金的可供能力、投资效益或市场供求状况,适时调整企业的投资规模。二是长期投资结构的弹性。投资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风险或市场价格的变动,对现有投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只有在投资结构具有弹性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企业在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将弹性投资和固定投资进行适当结合,弹性投资的多少决定了投资存量结构的可调整程度。三是投资决策方法的弹性。投资决策方法有多种,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净现值法、内涵报酬率法、风险报酬率调整法等。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决策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决策项目的特点灵活、合理地加以选择和应用。
3、筹资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筹资决策是依据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对企业资本结构、筹资渠道和方式做出选择,筹资决策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的弹性。资本结构是企业筹资决策的核心,保持资本结构弹性是财务运作的必要前提。长期以来的财务理论研究和财务实践表明,企业并没有最佳资本结构,对于大多数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只是一个区间,即资本结构的弹性空间。二是筹资渠道和方式的弹性。众所周知,企业筹资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金融市场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将引起不同筹资渠道和方式的资金成本和筹资风险发生变动,如市场利率、汇率、贴现率变动等。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合理选择筹资渠道和方式。
4、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利润分配决策是对分配政策的选择和分配数量的确定,利润分配决策中的弹性化管理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配数量上的弹性。按照企业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对当年实现的利润,不能“吃光用光”,应该做到“以丰补歉”,除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外,适当地保留一部分未分配利润。二是分配政策上的弹性。在股利分配政策上通常有固定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等,一般来说,企业应尽量选择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这种分配政策的灵活性较大,对那些利润水平在各年之间浮动较大的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股利分配政策。
(三)财务计划中的弹性化管理
企业财务计划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在编制企业财务计划时,要特别强调“留有余地”,也就是说,企业应该利用弹性预算的方法来编制各种财务计划。弹性化的财务计划最大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够适应不同经营活动情况的变化,扩大预算的范围,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避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对预算作频繁的修改;另一方面能够使预算对实际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比较的基础之上。
(四)财务控制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控制是保证各项财务活动按既定的财务计划要求进行实施,使之不偏离财务计划的一项管理工作。如果要使财务控制在计划出现失常或预见不到的变动情况下保持有效性的话,那么企业所设计的财务控制系统就应该要有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即是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财务控制的弹性化管理要求企业在影响财务活动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原先制定的财务计划出现错漏的情况下,要适时调整财务控制方法和思路,及时地对控制标准进行修订,分析差异出现的原因等,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五)财务评价中的弹性化管理
财务评价是以企业的实际核算资料和财务计划指标等为依据,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考核各项财务指标的执行结果,把财务指标的考核纳入各级岗位责任制,运用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企业财务评价环节中的弹性化管理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评价指标上的弹性。目前,在绩效评价中,很多企业引入了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本身就具有弹性特征,正是利用非财务指标来弥补刚性的财务指标所无法反映或反映不够的信息,起到客观评价决策者行为的作用。二是在激励方法上的弹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部分企业实行的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等方法就是一种弹性化的管理方法。弹性工资、效益工资和股票期权激励给员工的努力工作提供了弹性空间,激励员工,使其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达成一致,约束员工使员工不发生或少发生违反规定和道德的行为。
四、结语
企业财务管理的弹化性管理主要强调的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它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弹性化的财务管理,能有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财务管理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但推行弹性化管理并不是弱化刚性管理,一定程度内的刚性是弹性化管理的质量保证,两者应该是互为补充的关系。总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外部环境,企业惟有主动地去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才能在市场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知识经济管理会计的新特点[J].中国经济问题,2004.
[2]谢志华.会计报表结构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3]吕立伟.浅议弹性原则在财务管理实践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0.
长期财务计划范文5
【关键词】财务管理,地位,作用,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只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够为企业应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提供足够的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或者核心,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始终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企业的经营活动由购、产、供、销等几个环节组成的,财务活动贯穿8于这些活动之中,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财务管理通过对资金供求关系的掌控,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保驾护航;同时财务管理又为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财务信息是各个部门相互协调一致的重要依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其二,财务管理可以通过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分配决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获利机会,是企业目标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计划作用。财务预测是在认真研究分析有关历史资料、经济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对未来的财务指标做出估计和判断,制订财务计划的过程。通过预测和分析,找到增收的渠道和节支的途径。财务预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销售预测、资金预测、成本预测和利润预测4个方面。企业的财务计划要以货币形式综合反映计划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的各项资金、预计的收入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财务计划是预测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提出资金使用的要求。
2、控制作用。财务控制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符合既定目标,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财务控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强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做好财务控制工作的前提,财务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健全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严格计量验收,定期盘存财产物资以及制订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制度等。
(2)组织财务计划的实施。编制财务计划只是财务管理的起点,最终要组织计划的执行和落实,以达到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节约支出的目的。在组织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对各项财务指标完成情况的分析,来评价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决策提供依据。
(3)平衡财务收支。平衡财务收支也是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其任务是及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调度、合理组织资金,以保证生产的合理需要。平衡财务收支的方法是增加产量、增加收入以平衡支出;降低消耗、节约开支以平衡收入;此外,还可按规定程序向社会融资或向银行贷款。
3.监督作用。财务监督主要是利用货币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实行的监督,具体来说就是对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回收和分配等活动进行监督。例如:通过资金周转指标的分析,能够反映企业物资的占用和使用情况,对这些生产经营资金的形成和使用实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促进企业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改进物资供应工作;通过产品成本有关指标的分析,能够反映生产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推动企业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约消耗、降低成本;通过利润指标的分析,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和经营管理水平,对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实行严格的监督,从而促进企业挖掘潜力、改善管理、节约开支、增加收入。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财务管理信息的综合性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经营活动的效果可以通过财务信息客观、迅速、综合地反映出来。比如,对管理者而言,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合理的投资、融资决策,提高企业的获利水平。对投资者而言,在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无异是连接广大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纽带,上市公司通过它把经营状况、赢利状况等各种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同时,投资者也可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所需信息,做出自己投资的重大决策。由此可见,财务信息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最根本的信息来源。
2.企业风险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风险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由于存在各种无法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企业的收益往往偏离预期目标。可以说风险贯彻于企业的整个经济活动,而财务管理的风险预警能力,可以有效帮助企业预知风险,从而采取合理措施规避风险。其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如下:财务管理可以通过财务资料的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预知风险。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提前预测,从而可以帮助企业采取合理措施规避风险,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决定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的基本活动是从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投资于生产经营资产,并运用这些资产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利润后用于补充权益资本或者分配给股东。因此,企业的基本财务管理活动分为投资、筹资和股利分配三个方面,其中投资和筹资活动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类型。企业长远发展所需资金来源于长期筹资,这些长期资金投放在长期投资项目中。企业的短期生产营运也需要企业进行短期筹资来满足。从投资和筹资两个角度而言,财务管理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利润分配是企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企业、投资者等有关各方的利益,涉及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也体现了财务管理在稳定企业发展中重要的一面。
三、如何更好地加强财务管理
1.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理顺财务关系。(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审计分析,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做出全面的评价,使企业管理者心中有数;(2)企业应该编制全面的财务预算,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建立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回收各环节衔接的调节机制,注重筹措资金结构的优化和资金使用效益,既要防止资金的暂时短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又要避免资金沉淀;(3)企业的财务活动涉及到内部、外部许多单位、部门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各种矛盾和纠纷,所以必须通过组织调节、公关调节、利益调节等,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达到理顺财务关系的目的。
长期财务计划范文6
[关键词] 财务控制 管理控制 财务管理
财务控制是指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控制主体利用相关财务信息,对资金的收入、支出、占用、耗费进行审核,发现实际与目标之间的财务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使财务活动按预定的目标进行,为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一个控制过程。
财务控制是利用相关的信息来进行控制,不仅包括会计信息、财务预测信息,还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等信息;财务控制主要是对企业资金流的控制,这是由财务管理的性质决定的,因为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所以财务控制也是一种价值控制;财务控制的目标是为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设定的;并且财务控制是以过程的形式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由此我们可以说,狭义上的财务控制是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更好的实施财务控制才能完善管理控制的功能,体现财务管理的价值,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也因有财务控制这根纽带而变得亲上加亲。
一、财务控制在管理控制中的地位
关于管理控制内涵,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罗伯特•安东尼等认为,管理控制是管理者影响组织成员以贯彻组织战略的过程,其目标就是确保组织战略得以贯彻以实现组织目标。马齐里洛等则认为,管理控制是一套管理控制系统,是为帮助管理者进行内部协调、持续实现组织目标,而为信息加工提供便利的一套相互联系的沟通结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管理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帮助经理人员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并促进这些相关部门相互更好地沟通和合作,在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尽管对管理控制的内涵有多种理解,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或组织都有一个共识,即现代管理控制衍生于控制论。可以通过析从控制论到管理控制的衍化,来理解管理控制的内涵。控制论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的、控制环境和控制方法构成,所以依此思路,管理控制也应由以上要素构成。即管理控制的主体、客体、目的、系统环境、方法。
同为控制,我们可以用控制论的构成分析管理控制,也可以用其构成分析财务控制。财务控制主体是公司管理层及财务人员,财务控制的客体是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活动。目标是企业财务价值最大化,是成本与财务收益的均衡,是企业现实的低成本和未来高收益的统一,而不仅仅是传统控制财务活动的现实的合规性有效性。财务控制的实现方式应该是一系列激励措施与约束手段的统一。
从控制主体看,由于财务活动的综合性,财务控制和管理控制的主体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从控制的客体看,管理控制统管整个受控系统,而筹资、投资、分配三项财务活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而后者正是财务控制的客体,所以财务控制是管理控制的核心;从控制目标上来看都是保证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使企业价值不断增值;从控制环境上看,管理控制系统的环境为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营环境、政治环境等,财务控制系统的环境除了管理控制系统的环境以外,还包括企业内部非财务活动所产生的经营管理状况的变化;从控制方法上看,两者的控制方法在性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信息的沟通和分析、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来实现控制目的,但是管理控制的对象比财务控制广泛,其控制方法也更为全面。所以财务控制从属于管理控制,并且是管理控制的关键和核心环节。
二、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本文将财务管理作为从属于企业的微观范畴来看,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内涵是指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即通过对企业资金和资本运筹的管理,协调与处理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效率和效果。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核心,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从财务控制上下功夫。
从企业财务管理环节上看,主要分为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其中,财务控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财务预测和决策为基础的财务计划最终需要通过执行来完成,而要使实际执行情况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控制作保障;对于财务分析,其分析的对象就是财务活动的执行情况,是对财务控制效果的评价,并为下一轮财务控制反馈信息。在组织规模扩大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其是实现财务计划和财务目标的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在于事前财务管理,不在于编制企业财务计划,而在于促使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要保证财务计划的实现,必须对企业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调节。加强财务控制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财务预测、决策和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和规划措施,而财务控制则是对这些规划加以落实,没有控制,任何预测、决策和预算都徒劳无益。
本文将财务控制作狭义理解,所以它只是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附带研究的,并没有把它单独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但这影响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一是由于企业内部多层次的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而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落实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实施公司预算,所以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二是企业财务活动中必然会与各方发生各种经济关系,只有解决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矛盾,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基于这种认识,企业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管理学范畴,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从而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而财务控制的任务恰恰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统一起来,实现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三、财务控制、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
财务控制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内部管理控制,由于控制对象的独特性,财务控制有两个不同于生产与研发控制、采购与销售控制等其他管理控制子系统的特性。一是财务控制是一种价值控制。财务控制需要借助价值手段来实现,无论责任预算、责任报告、业绩考核,还是企业内部各机构和人员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都需借助价值指标。二是财务控制是一种综合控制。财务控制不仅可以将各种性质不同的业务综合起来进行控制,还可以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综合起来进行控制。
从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筹集和运用的管理,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以及流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管理;资金耗费的管理,即产品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资金收回的管理,主要是商品销售收入的管理;资金分配的管理,包括企业利润形成和收益分配的管理。可见价值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本质,价值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以分析性计量方法,通过衡量企业整体价值来追求企业长期增长的一种综合管理模式。“价值管理”正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价值管理需要价值型财务控制。
管理控制是由确定标准、评价业绩和纠正偏差构成的管理控制系统,包括制度控制、预算控制、评价控制和激励控制。由此可见,财务管理的重心是管理,而管理控制的重心是控制,无论是将财务控制看成是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的管理控制子系统,还是将财务控制看成是通过财务手段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实际上都是认为财务控制是运用财务预算、业绩评价、财务结算、财务授权等方法进行的内部管理,都是在管理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更好地实施财务控制才能完善管理控制的功能,体现财务管理的价值,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付巧阳:利用COSO 模型改进CT 集团内部财务控制的设想[D]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2)
[2]王化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