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1
关键词:竞技体操 核心期刊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250-01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操以九金直上紫禁之巅。中国体操完成了一次全能式的精神革新与实力飞跃,平了独联体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独霸九金的纪录,与前苏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十金奇观仅差一金。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必将给技术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必须伴随科学理论的指导。我国竞技体操从弱到强,从金牌为零到金牌大国的发展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文通过对2000—2008年我国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竞技体操科研论文研究现状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在竞技体操理论研究方面还不够深人,这与我国在竞技体操方面取得的成就不相对称,若想继续保持我国竞技体操在世界体坛的领先地位,除了技术上精雕细刻外,必须在科研上狠下一番功夫,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同步协调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笔者以2000—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查找范围,以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56篇竞技体操论文为研究对象,对所涉及的各期刊年的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地域特征和科研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根据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竞技体操文献的规律性特征。
2 竞技体操科研群体的结构特征
2.1 年龄特征
按其数量上看,我国从事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从30~45岁年龄段呈上升期,46~60岁开始呈下降期,60岁以上又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30~45岁年龄段的群体,精力充沛,对学术研究有较大的热情,同时有提高自己技术职称的需求,故对科研工作投入较大,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而46~60岁及以后年龄段的群体,特别是60岁左右群体,面临退休带来的极度不适应,投入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论文数量越来越少。而60岁以后的群体退休后余暇时间较多,有一部分人又重新回到研究的工作中来。
2.2 性别特征
在统计的242人次中,其男性为151人次,占62.4%,女性有91人次,占37.6%。竞技体操科研群体中男性人数远远高于女性,这与作者主体集中在高校,而高校又以男性教师较多有关,同时也与竞技体操这个项目有关。另一方面因为女性的特质,家庭观念比较重,致使女性的科研动力不足。关心和鼓励女性群体从事科研工作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3 职称特征
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会发表较多数量的论文,正高职在职人员明显会很少。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1)从事科研人员的群体对其的动机和认识产生偏差,科研和晋职产生概念化混淆。(2)评聘工作被政府和学校等的智能部门公式化:N篇文章就是一个教授。(3)岗位相应的业绩考核缺乏,这样晋升副教授的教师和晋升教授的副教授这样技术职务的人数明显增多,如果升到正高级,科研的自觉主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降低。
2.4 竞技体操研究的地域特征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普及度也不高。首先,竞技体操科研水平与该地区的经济水平直接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如: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竞技体操科研水平较高。其次,竞技体操文献发表的不均衡性也体现了竞技体操高竞技水平的地区与自身竞技体操科研实力的不匹配性,竞技体操强省湖北、江苏等,每年发表的竞技体操科研成果都很有限。
2.5 竞技体操研究的内容分析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对于规则分析、科学选材研究较少,对于竞技体操的器械、营养与运动损伤、市场化产业化和裁判因素研究很少,这与我国现在竞技体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不相协调。
3 结语
我国竞技体操在2000—2008年间在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总体较少,主要集中在2004、2001和2005三个年份,自2004年以来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研究者多集中在41~45年龄阶段的具有中级和副高级职称的人员,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从竞技体操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及数量来看,现在中国竞技体操科研整体水平较为落后,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整个中国竞技体操科研的阵地主要位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国南方地区,以及华北、华中沿海地区,且普及度不高。
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分析与发展趋势、训练理论与方法、技术动作分析三个方面,占到68%。对于竞技体操科学选材及市场化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稀少。
4 建议
以上现象与当前竞技体操可持续性发展不相适应,分析发现,尽管我国竞技体操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要保持技术水平稳定发展,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在研究内容和方式上应多样化、系统化,进一步促使竞技体操科研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政府、机关及高等院校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科研群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竞技体操事业在世界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 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73
课堂提问既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古老话题,同时又是一个新话题。有效的提问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教师的教学思想通过问题的设置传递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领悟情况又很好的反馈给教师,呈现一种良好的教学生态。提问也是小学数学教师较为喜欢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目前提问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瑕疵,本文简单分析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应对之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提问对数学教学的很多方面都能够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但是依然存在各种各样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联系实际,首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不到位之处进行研究,而目前令人较为担忧的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形式如下:
(一)问题多、质量低
首先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设置较多的问题,但是问题的质量却不如人意。一方面,教师片面的认为只要多问问题,就是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的表现。因此,对教学是否需要教师设置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思考,而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对学生进行提问,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整个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质量的考虑较为欠缺,只注重数量,对问题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明确,这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症结。
(二)目的不明确
教师每设置一个问题,都应该对该问题进行精雕细琢,尤其要对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目标指向性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也就有更强的目的性。而小学数学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出现对问题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教师的脑海中就是模糊的,更何况学生的做答呢,自然也是毫无目的的,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提问效果。提问的无目的性,不仅难以达到更好的辅助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还会使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损耗。
(三)为学生留出的思考空间不足
教师问、学生答是提问的两个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在使用提问教学法时都能够很好的注意到这两点。但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问与答之间的连接线――思考。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才能作答。而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都想要使学生迅速的作答,甚至学生的回答速度越快越好,学生思考的环节被省略。实际上学生的思考空间被压缩这一现象,严重破坏了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应该时刻谨记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思考环节被破坏,可想而知提问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四)问题的设计仅仅适应部分学生
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是存在较大差异性的,而教师在提问时不能仅仅从问题本身出发,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些教师在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时,就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在讲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就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大,难度过大的问题又会使学生不得其解,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教师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拿捏不到位,使原本面向全班同学而设置的问题,最终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属,也导致教师设置的问题质量降低。
二、解决问题的良方探析
虽然问}教学法是在长期的教学中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一直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通过上文的解析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多多。既然存在问题,就需要有良方消除。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中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及深刻的领悟与体会,就上文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良方:
(一)合理安排问题数量,提升问题质量
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并不是问题的数量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要讲究适度原则,只有实际的教学情况切实要求教师进行问题设置时,教师才应该认真的进行问题设置,一味的迷迷糊糊进行问题的提出,反而适得其反。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还要讲究质量,教师在提问之前,要对问题进行精雕细琢,本人尤其鼓励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多下工夫,对哪些环节需要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进行深入的思考,最好能够在备课阶段也准备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以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总之,把握好问题的数量,掌握好问题的质量,才能为发挥问题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提供保障。
(二)明确问题的目的性
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因此,融入了教师的思想,针对目前部分教师忽视了问题的目的性的情况,应该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反思。教师每设计一个问题,首先应该对自己提出设问――制定该问题的目的。这样就能够很好的考量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有较高的质量与实际意义。同时,教师在思考问题的目的性时,一定要与知识点结合起来,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问题的引导性十分重要。当然,随着现代教学要求教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的更多,也包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
(三)留出足够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有效作答,进而反馈给教师学生已经有效掌握了知识点的信息。然而教师却不能人为的省略了学生的思考环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对于数学水平一般的学生,思考时间的给出能够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对于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思考的进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总之,思考时间将教师的设问与学生的作答联系了起来,是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环节。
(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问题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3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洛阳市初中女生的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探讨了有关影响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课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洛阳市 初中女生 体育课
在大力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初中体育课堂中,常有大部分女生上体育课不主动,对教师布置的练习内容缺乏积极性,多采用应付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洛阳市初中体育课教学的质量。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课学习的现状和影响她们体育课学习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洛阳市初中的体育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并改善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课的学习状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洛阳市初中女生。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洛阳市实验中学、外国语学校、东升二中、洛阳六中女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373份,有效率97.14%。)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学习现状
1.体育学习动机
体育学习动机是体育学习的主要条件和直接推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内部因素。从调查结果,以“强身健体,增进健康” 为动机的比例占37%,居于首位,说明初中女生对体育学习的意义、作用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为了体育中考”这一动机所占比例为27.61%,说明虽然我国近几年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根本模式没有多大改变,中考还是要“分”。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因学习、生活、同学关系等产生紧张、忧愁、压抑、悲观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有部分同学会以“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作为体育学习的动机。
2.体育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方式,这是对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时展的需要,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更是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进行“填鸭式学习”的占44.77%,所占的比例较高,表明多数女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体育知识,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这也是导致经常出现课堂问题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3.体育教学内容
目前洛阳市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田径、球类和健美操项目为主,比例分别为100%、100%、33.33%,而学校所开设的这些内容并非都是学生所特别喜爱的。
(二)影响洛阳市初中女生体育学习的原因分析
1.硬件设施
表1调查表明,有57.64%的学生因为场地器材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体育学习。调查的几所初中相比,东升二中体育场地、器材安全、卫生方面做的较好,但是场地太小,用地不合理。六中的体育场地较充分,但器材卫生等方面却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2.教学内容
所调查的几所初中的体育课内容较少且学生对开设的内容不怎么感兴趣,年复一年的重复出现,让学生觉得上课枯燥乏味,于是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总是老一套、单调、枯燥、乏味,因此上课提不起精神,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心理。
3.身体素质差怕人嘲笑
“身体素质差怕人嘲笑”这一因素占28.69%。初中的女生中平时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长期以往导致身体素质差,加上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各方面都趋于成熟,自尊心也相对增强,怕因做不好被人嘲笑。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洛阳市初中女生的体育学习动机较好,但是在体育学习兴趣不高。
2.学习方式上,学生多采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失去了学生学习本有的灵活与创新。
3.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开设单一,并且学生对开设内容不太喜欢,选择性少。
4.由学校的体育成绩评定模式与学生的考试评价方式的意向可以看出学生并不喜欢所在学校目前的考试评定标准。
(二)建议
1.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科学安排和组织教法。
2.改善和美化教学环境。
3.劳逸结合。
4.体育理论知识的补充。
参考文献:
[1] 陈敏芳.体育教学要注意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培养[J].福建体育科技.1998(增刊).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 学科研究 问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的总体情况
1.研究文献逐年递增
通过CNKI在体育学科内以“传统体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这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可以同时涵盖“民族传统体育”、“民间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传统体育产业”等关键词的文献),共检索到文献3128,基金资助项目占所有出版文献的8.4%。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72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27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12篇,省级及其它项目资金资助53篇;论文自1997年逐年递增(表1);出版专著24部。以“武术”为关键词共检索到文献8675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6篇、863计划1项、973计划1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项目8篇、全国教育科学规划8篇、共255项。近5年来平均每年发表1000篇。
表1 近10年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数量统计
2.研究方向上武术研究为主流,各领域都取得一定进展
从理论体系的成熟程度以及理论发展的状况而言,武术有一套较为成型的理论与体系。武术研究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教育、训练、竞赛、体育产业、文化等等方面,产生了相当的研究成果,拥有一大批稳定的专家群体,在全国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其相关的学术活动也日益频繁,有关武术方面的专著和出版物层出不穷。目前,武术这一研究方向有脱离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并自成一门学科的趋势。
3.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
理论的研究大多从学科本位出发进行研究,找寻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本体,并试图对其进行本质性的把握,通过逻辑推理建立起学科体系。研究集中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概念,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价值、功能、研究方法的等方面,现在看起来收效并不大。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涉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
4.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的研究
高校不仅具有人才培养的重任,也有文化传承的责任。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后,目前共近40所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多个方面。学者们认为:“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武术专业,其他的课程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且课时量很少,这种设置既不合理也不科学,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普及与提高来讲没有实际的效果,自然也就谈不上形成自成体系的学科理论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的基础与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其他地域特色问题及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5.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研究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研究是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亮点。学者们对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现状调查,如何更好的与学校体育接轨,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商业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中,多以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的为理论依据,采用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质的研究方法等进行研究。
6.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活的生命特征承载着民族情感、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但由于大部分传统体育文化本身的脆弱性以及现代西方体育文明的强烈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巨大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梳理与探讨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化、全球化、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思想、奥运文化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功能、传播、发展趋势、发展策略;区域、民族特有体育文化的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民族节庆文化等。
7.民族传统体育的其它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不仅涉及到社会学研究的诸多方面,在体育产业领域及医疗卫生、全民健身领域、竞技体育领域也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包括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现状、政策与法制、路径与方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民族传统体育与医疗保健;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国内外比较等。
二、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性选题较多,新颖性不够
从1999到2010年年学校体育方面发表的文献来看,研究选题呈现出常规性选题较多,多学科交叉性选题和新理论性选题较少。更多的选题依然分布在武术及传统体育文化领域,而一些重大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国际视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一些高层次和有深度的课题则较少。
2.研究方法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不足
综观学校体育学科文献,采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依次是: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方法、实验法、质的研究方法等。总体呈现出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特别是新的一些学科的方法运用更少,方法论上缺乏突破,也反映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究文献的质量。
3.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应用、开发性研究较少
多数研究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理念的探讨与梳理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收集整理为主,而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及方法措施、法制研究、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研究等研究却较少。
4.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合作研究较少
从研究作者群体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广泛开展合作研究较少。不少作者可能为了晋升职称,随机选题,独自研读,进行文章的撰写,而能够打破学科壁磊、打破区域限制,广泛进行合作研究则较少。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课题较少,科研力量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有组织的科研队伍。
三、结论
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研从学科理论、武术项目研究、专业研究、文化学、社会学、体育产业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乏对当代民族传统体育全景式、整体性的深度思索,缺乏纵深的学理性分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偏少,应用基础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薄弱。
参考文献:
[1]邱丕相,马剑.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J].体育科学,2004,(4).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体课;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的30多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获得巨大成就,回顾改革历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我们也该看到,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高等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一些学校领导意识淡薄,生均体育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出现负增长,学生中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特别是学生的某些素质指标持续下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突出的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使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高校体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1 高职院校公体课现状
1.1 公体课基础理论教学不足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体育基础课中,理论知识教学时数不得少于教学总时数的12.1%;体育选项课中理论部分占总学时数的13.9%。然而,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实际上仅为2到3学时,甚至这样还得不到保证,甚至不下雨不上理论课,理论课与外堂课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大部分学生连基本的身体构造都不清楚,更别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为自己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
1.2 场地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需要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规定:学校规模在10000名学生的,应有2个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250平米的室外游泳池;1500名学生应设一个网球场;规模大于5000人的,应建体育馆。但现实情况是,现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只有一块400米标准田径场,而其他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游泳池、网球场、体育馆等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够满足。
1.3 教学形式整体上依旧是以大班教学为主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形式虽然正在进行优化,但是按班级上大课依然是主题。教学形式和教师任课状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教学形式相同,很容易地就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公体课上很大一部分是在重复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
1.4 公共体育课的考评方法和标准不够合理
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即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及努力的程度,忽视对学生发展、变化、成长的过程的动态性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导致师生对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而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习惯方法的获得和培养。如此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不能真正的掌握实用有效的技能和自觉锻炼的好习惯,还有可能采取应付、讨厌,甚至对立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
1.5 课程项目安排存在缺陷
新时期在各种新型体育项目不断涌现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校也应该大胆引进各种新型体育项目,走在潮流的最前沿。根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项目设置基本上都是一些大众化的应经很普及的体育项目,比如说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网球等,这些体育项目都是在社会上很普及的运动项目。
2 高职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
2.1 完善理论体系,加大课时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理论上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使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目的、任务、原则、意义等纯要领的教学内容向更具完整性、针对性和长远性方面转变,使其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大学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了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养生保健,体育科学原理。这些内容分别系统地、有计划地在3个学期中向学生传授,能够完整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内容。
2.2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场馆数量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规定:学校规模在10000名学生的,应有2个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250平方米的室外游泳池;1500名学生应设一个网球场;规模大于5000人的,应建体育馆。从调查得知,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达到。
加速体育场馆建设,拓展体育公共课资源。应该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使之能够加大对体育场馆和设施的投人和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2.3 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教师专业固定,学生自由选择”的专项课教学形式(或俱乐部形式)
众所周知,大学的教育特点是专业性,大学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性,大学课程的选题形式是教师开课学生选择。大学的体育课应该突出每个体育教师的专项,以教师的专项来组织体育课程内容框架,每个教师把握一至两个项目(包括讲座),挂牌上课,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专项体系,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来选择内容和教师,这实际上也是一些学校在进行的俱乐部式体育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但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业务进修,使体育教师符合其他学科大学教师的特征,也能使体育教师的地位得以提高。
2.4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由于学生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实行统一的标准是不公平的。考试评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改正教学质量,使所有学生的学习都能获得进步。力求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一定程度的努力之后,轻松通过考试,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别、侧重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努力参加的程度。只有解决了学生的考核之忧,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选项热情,消除恐惧的心理,随心所欲地选择学校开设的任何项目,真正的体现学生选项的自由度。
结束语
总之,公共体育课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吸取国内外高校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借鉴、改正弊端,使高职院校在公共体育教学这一领域,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发现,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中存在公体课理论教学不足;场地不足,设备落后;教学形式整体上依旧是以大班教学为主;公体课的考评方法和标准不够合理;课程项目安排存在缺陷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到:第一按照国家规定,增加体育理论课所占比重;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场馆数量;第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人性化;第四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对策和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公共体育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公共体育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开拓课程体系,希望为完善高职院校公体课的目标和内容设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树平,周月红.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脸与研究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2]顾俊杰.对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的研究与分析阻[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05(6).
[3]黄力生,宋军生,等.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剖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8(4).
科研课题研究现状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活动课;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72-02
体育锻炼是身体与技术相结合的运动,通过兴趣、爱好与身体运动相结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体育锻炼习惯是指重复发生或动作巩固而形成需要的体育行为方式,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因此,体育锻炼习惯是个体参与体育锻炼,并在不断重复地把体育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需要与行为的倾向。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掌握其特点,以便提出合理完善的体育教学内容、措施,旨在对推进当前高校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连大学、大连民族学院、辽宁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五所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共500名。
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检索自2002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30余篇作为参考研究依据。(2)问卷调查法:运用问卷与访问两种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严格按照设计原则,并通过特尔菲法进行了筛选,均达到了可信度的检验。发放问卷共计500份,收回437份,回收率87.25%,其中,有效问卷425份,有效回收率97.03%。(3)数理统计法:对所有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连市大学生体育活动课情况调查。根据调查:大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课占62.6%,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的占96.5%,由此可见,每周活动3次以上的大学生超过60%,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的超过80%。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人口概念应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每次参加体育活动在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以上负荷强度者。根据2001年全国教育发展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各级在校学生人数已逾两亿五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这说明在校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被称为体育人口有62.6%,说明高校大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体育活动课现状比较乐观,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就其主观上,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所提高,一是他们自身对体育爱好的问题;二是体育资源的开发适应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要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体育意识增强,他们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终身健康的重要性。
2.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情况。
由表1可知,大学生经常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有: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体育舞蹈、游泳、登山、健身跑等;有20%以上的学生经常参加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的活动,而参加其他项目的人数少于20%。从学生选课项目来看,多大部分学生选择娱乐性、非对抗性的项目,如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等。新《纲要》特别强调,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即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原则,不但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随着生活的富裕、体育社会化的开展,休闲体育也在高校内蓬勃发展,体育活动逐渐向运动负荷小的休闲娱乐性的方向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品味、个人素养相对提高,大部分学生喜欢协调、优雅且韵律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他们多以满足身心愉悦、增强健身意识为主要目的。现有的体育活动课的形式还不能满足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要扩大自由度、自,积极开展服务于学生喜欢的娱乐性、休闲性的运动项目。
三、结论
1.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但是没有形成自主性,他们的惰性仍然较大;大学生体育活动课的项目逐渐向休闲、娱乐性项目过渡,强度较低;转变体育观念,认识到健康包括: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美状态,加强自我个人素养,在体育活动课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喜欢按个人的兴趣与爱好参加体育活动,并具有发展个性的趋向。
2.积极贯彻新《纲要》精神,提出新课标要求,加强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认识。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浓厚的兴趣,有无锻炼的能力和习惯等,这是他们日后参与健身活动的决定因素。学生在校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他们走向社会后就可以成为社会体育的骨干,这对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普及、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新课标下,对体育活动课的要求,不但积极动员学生的参与性、活动能力性,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和习惯,从而为自己一生坚持从事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建议
1.加强师生体育观念意识的转变。继续加强学习新《纲要》的精神,积极顺应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学习深入《纲要》内容。在体育活动项目和形式原有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体育教材,开发师生潜在的资源、地理环境优势,共同提高其创新、创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树立体育教学改革新思维,从而加强终身体育教育观念。
2.提高体育师资的素养。新《纲要》积极倡导“三个自主”的原则,在学校课程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将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任课教师。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体育活动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确切地说直接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和确立。在师资培训中,应加强教学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拓展体育课程的视野,不断学习和探索,有效地利用周边资源,改变体育活动课的形式和内容,如: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等。
参考文献:
[1]张岩,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全民健身体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2).
[2]季克异.努力提高体育师资的素养,主动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3,134(6).
[3]胡炬波,金新玉,王进.基于流畅体验理论探索大学生体育选课满意度[J].体育学刊,2008(08).
[4]赵继明.江苏省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学习满意度的调查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