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1
淳安县拥有极其丰厚的资源,当地人民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依靠先进技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着重发展茶叶、山核桃、乡村旅游三大产业,成功创立了具有本土特点的特色农业产业。茶叶、有机蔬菜、山核桃、中药材、畜禽等都已成为淳安的名牌农产品。2000年淳安农业总产值仅120500万元,经过全县人民12年的努力,2012年的农业总产值已达到382488万元,翻了3倍多。据抽样调查,201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18元,而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575元,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淳”牌有机鱼入选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淳安县首个全国性的著名商标。“千岛玉叶”茶获得浙江十大名茶荣誉称号,3个枇杷样品也入选“全国十大优质枇杷”之列。2011年,淳安县23个乡镇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站,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总规模达120万亩,“千岛玉叶”、“红姑娘”等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淳牌”、“野娇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国家级品牌零的突破,全年新增国家级农业企业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23家。2012年,“千岛时珍”被评选为浙江省著名商标,“白坪山尖”、“瑶记”、“万寿岭”被选为杭州市著名商标。全县共有国家级农业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3家。
二、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雨水充足。特别是千岛湖湖面宽广、云雾缭绕,具有立体调温效果,形成了“春暖早,秋寒迟,无霜期长”的特殊小气候,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加之淳安县政府重视生态建设,水、气、土污染轻,给高品质茶叶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
淳安县是农业大县,而茶叶收入又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政府对茶叶的支持就是对农民的支持。淳安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营销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各乡镇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奖励种茶、收青加工等。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的自然环境很好的满足了山核桃的种植需求。自古以来,山核桃就是淳安县的一大特产,其栽培历史可追溯,是淳安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广大群众对山核桃的种植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淳安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山核桃产业相当重视,积极引导林农展开生态栽培,引进无性系良种,鼓励支持创办加工企业。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淳安县地处浙江西部山区,其县城千岛湖镇,依山傍水,是国际花园城市,风景宜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而沿湖分布的那些美丽乡村,则犹如散落在湖边的珍珠翡翠,生态景观得天独厚,历史文化灿烂多姿。
为了加大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淳安县政府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收费标准、给予用地扶持、奖励示范典型、实行税收优惠、扶持宣传促销、补助规划经费、鼓励合作经营、提供信贷服务、鼓励利用国有集体闲置房屋及林农生产生活管理用房发展农家乐,以及支持国有林场利用林场闲置房屋、林木等各种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多项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二)淳安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淳安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因为淳安县的大多数茶园都成块状分布,整体面积200亩以上的茶园不多,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式的培管经营,不成规模,茶农在使用肥料、农药等物时也没有具体标准,再加上约占全县40%的茶叶是家庭作坊炒制的,没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导致整体茶叶质量不一。
与茶产业相关的企业之间尚未达成高度一致的品牌意识,各企业只顾自己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品牌规模效益不高,进而阻碍了千岛湖茶叶品牌的扩张进程,影响了整个地区行业的发展。再者,淳安县的茶叶品牌也仅仅依靠政府的宣传,其形式也局限于媒体广告、展示展销、举办茶文化讲座等方面,难以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2.淳安县山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环保的种植方式,不利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产区农民对山核桃林的经营培管普遍趋于精耕细作,山核桃纯林占绝对比重,同时由于长期采取垦复及化学除草,致使树根、林下植被稀少,部分林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可持续经营存在困难。
(2)传统的采摘方式,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目前,大部分林农由于工具落后,采摘山核桃的方式还停留在人工手动敲打,又因核桃树大部分都生长在坡度较大的地方,且树枝较脆弱,不结实,难以承受重物的压力,虽然人们在采摘过程中也利用蜈蚣梯、保险带等工具,但作用不大,林农坠亡事件时有发生。
(3)山核桃产品简单,市场竞争力不强。淳安县山核桃产品大多数是椒盐和奶油产品,虽然最近几年也研发出了手剥山核桃、山核桃仁及山核桃油等新产品,但总体来说,山核桃产品种类不多,难以在山核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再者,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以人工之力很难把握产品的口味,质量无法确保。全县山核桃加工企业仅有30家,其中通过QS质量认证的只有11家,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远远不及其它县。
3.淳安县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快速交通落后,缺少便利性。由于淳安县地处山地丘陵区,村与村,村与镇之间的距离较远,仅靠沿湖公路、山路来连接,且目前尚未开通便捷的公交路线,只有中巴车经过,班次也较少,旅游旺季容易引起游客的滞留问题,因而影响了游客游玩的质量,使得其兴致大减,不便于乡村旅游也的发展。
(2)旅游形式单一,缺少创新性。淳安县乡村旅游依然延续之前的传统型观光游览,旅游模式与国内其他景点相类似,缺乏淳安特色。乡村旅游的形式基本是以“体验农业生产,感受农村面貌,享受农民生活”为主,没有充分将历史人物、民俗风情、民间传统工艺等融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缺少具有淳安文化底蕴的特色旅游项目。
(3)旅游产品单调,缺少特色。迄今为止,淳安县的乡村旅游业还没有建立完整全面的旅游产品市场,如纪念品、工艺品、土特产等都比较少,更别说具有淳安乡村特色的商产品了。来游玩的游客只能买点当地居民自制的野生鱼干、野生蕨菜干等,更不用说是有知名品牌的产品了,规模小且不正规,这种家庭作坊式的营销方式,严重阻碍了淳安县乡村旅游产品市场的稳健发展。
(4)服务水平不高,缺少专业性。在吃农家菜方面,虽然大部分农家乐经营户都打着土菜馆的招牌,但其实并没有将本地食材做出其应有的特点,没有完全体现出本土特色,反而有些还迎合城市游客的饮食特点。在住农家房方面,乡村旅游经营者为使游客住得舒心,基本都将住房宾馆化,差不多的装修格局,使其失去了农家住宿的自然本色。另外,大多数经营者没有受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当地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而且普通话、外语水平也亟待提高,难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淳安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
(一)坚持因地制宜,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淳安实际,遵照自然法则和经济规律,合理布局,积极促进农业结构转变。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研究分析茶叶、山核桃、有机蔬菜、中草药等产业的发展前景,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块化发展、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充分利用淳安县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政府扶持力度,努力促使茶叶、山核桃、水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向更高的层次提升,积极培育有机蔬菜、中药材、松花粉等新兴产业。
(二)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特色产业专业化生产
政府应颁布更多鼓励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发展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场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形式提升特色农业,促进专业化转变,在特色村、产业大户、专业带等积极建设条件上,启动“一村一类、一乡一类、多乡一类”的成长,持续性的加快农产品的集中化、专业经营水平,团聚特色产业,凸显农产品特色竞争优势,大力转变农产品结构,凝聚力量突现优势产品,将其发展成为主打产品。相对淳安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有机蔬菜、干水果、中药材、畜牧、精品渔业等产业,突出重点发展千岛玉叶茶、有机蔬菜、水果、蚕桑、山核桃、山茶油、有机鱼、三元肉猪、千岛湖本鸡等优势特色生态农产品。
(三)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要把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政府应做好修订相关规章制度、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管理特色农产品源头、严格检测特色农产品等重要工作。特色农业经营者应积极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班,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市场的跟踪检测,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管理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来生产销售。另外,政府也可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如鼓励农业生产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对被认定为省级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的产品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未来几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紧建立淳安县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完善淳安县及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努力打造优质特色农产品。
(四)完善经营制度,建立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
农产品品类众多的特点并不要求每种产品都去注册一个商标,也不能随波逐流,纠结于形式,导致社会资源的流失。目前,淳安县已有“鸿坑毛尖”、“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秀水玉针”、“雪水银针”、“千岛龙井”、“千岛绿园”、“鸿峰贡芽”等茶叶品牌,“瑶记”、“山之子”、“常香果”、“水竹坪”、“野花香”、“千岛皇子”等山核桃品牌。各农产品品牌应增强团队精神,合力打响“千岛湖”牌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从而将淳安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的市场。
(五)深化农游融合,着力推进乡村旅游创新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2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产方式呈现在农户的面前。针对作为农户农业耕作时的新的选择方式之一的农业生产环
>> 农业生产的薄弱环节及建议 农业生产环节的农机外包服务质量研究 抓好农业生产“三大”环节 助力农业生产业发展 农业生产事故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泗水县旱作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今后发展建议 浅析农业生产综合服务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发挥气象作用 服务农业生产 谈农业循环经济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皖北地区农业生产业供求评价及发展路径 浅议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论我国农村水利投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彰武县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议 气象灾害对密云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建议 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其经营管理 我国农业生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构建 人工影响天气在酒泉市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措施 济宁市气象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服务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617.
[2]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2016229.
[3]王春明.贫困地区农民就业观研究――以河北承德地区为例[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520.
[4]汪育欣,王春明.浅谈农机利用率问题[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2,(1).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3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遵循现代农业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发展优势油菜、高效蔬菜、养地绿肥三大冬季作物,推广良种良法,主攻单产,优化品质,突出重点,全面发展,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冬季农业上新水平,实现富民强县。
二、目标任务
冬种总体目标是:冬种总面积29万亩,冬种覆盖率90.3%。其中:双低油菜20万亩,单产135公斤,总产2.7万吨;蔬菜3万亩,绿肥5万亩,蚕豌豆、马铃薯等其他冬作物1万亩,实现冬季农业农民人均增收150元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巩固油菜优势
油菜是主要农作物和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平均单产和总产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年,我县被评为江西省油菜生产标兵县,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认定为首批2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油菜作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生产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年我县按照现代农业规划要求,围绕“五点五线”打造高产示范基地,依托科研院所打造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基地,结合休闲农业打造旅游农业基地,把安义油菜产业进一步做强,油菜地位进一步提升,油菜功能进一步延伸。
1、打造高产示范基地。重点抓好“五点五线”,即,在东阳镇榨下坂和长埠镇老下坂各建设一个农业部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柏树、戴坊坂建设南昌市双低油菜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在石鼻镇罗田村建设古村休闲旅游示范点,在黄洲镇建设菜油两用高效示范点。同时抓好主要干线公路两侧覆盖率,南安、万赤、安长、安石、安合等五条公路沿线实现油菜种植连片。
2、打造试验基地。积极构建农、科、研、教相结合,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年与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中国油料所王汉中所长(全国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科院宋来强博士(江西省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江西省农业厅、江西省红壤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开展双低油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相关试验,最终达到油菜产业产、学、研、推相结合,提升和强化农业示范区引进、集成、运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功能。
3、打造旅游休闲基地。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县一城”战略目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引导公路沿线及古村群村民广种油菜,确保来年春天油菜花盛开,确保以“观金色花海,游千年古村”为主要内容的“金花节”顺利召开,以此带动古村旅游和市郊休闲游,把双低油菜生产由传统农业打造成创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提升油菜功能。
(二)发展高效蔬菜
根据现有蔬菜资源、生态条件和蔬菜生产水平,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采取基地开发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开发资源与配套建设相结合,生产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开发产品与加工增值相结合,布局为黄洲镇、长均乡、万埠镇1万亩核心区及分布全县11个乡镇场的辐射区,形成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出口加工蔬菜生产基地、露地鲜销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蔬菜休闲观光旅游基地等5个蔬菜基地。
(三)扩大养地绿肥
增强种地养地意识,大力推广发展种植绿肥,培肥地力,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增加土壤有机质投入、提高土地肥力、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为作物高产创造有利条件。今年我县绿肥计划面积5万亩,县农业局要重点抓好一点一线(绿能公司千亩示范点,安奉线),各乡镇(场)要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抓好示范点等工作,在不能种油菜及蔬菜的田块,要求全部种上绿肥,切实提高冬种覆盖率。
四、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今年我县冬种生产,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冬种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及早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明确进度,明确责任。
2、积极扩大冬种面积。面积是冬季农业生产的基础和关键,要把扩大冬种面积,提高冬种覆盖率当做冬季农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各乡镇(场)要将县里分配的油菜、蔬菜、绿肥等面积进行层层分解,务求落实到村到户,特别是主要公路两侧面积的落实是重中之重,力争冬种面积稳定在29万亩以上。
3、认真执行惠农政策。认真落实油菜良种补贴、油菜保险等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群众从政策落实中得到实惠,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我县被评为全省产油大县,所得奖励资金要全部用于购买油菜、绿肥良种、建设高产示范等,充分发挥奖励资金对油菜生产的促进作用,扶持油菜生产。
4、扎实搞好冬种生产服务。县农业局要强化技术指导服务,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查苗情、查墒情、查虫情活动,制定完善技术方案,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类技术问题。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要搞好冬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作用,大力示范推广各项实用技术,落实油菜播种、壮苗、越冬等有效技术措施。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对种植大户、返乡农民工、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动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4
1.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共3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1(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的有3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家;各类休闲农业园区已达22家(市级都市生态园区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个,市级农业产业集群2个。入选洛阳“百强农企”企业11家,洛阳“二十优”农产品2个。目前我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加工产品达110余种;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38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国家级蔬菜生产标准园1个,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8个,绿色食品3个,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2家,其中中国著名品牌1个、中国优质名牌产品1个、河南省著名商标4个。
2.宜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虽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有32家,但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够,无法带领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省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2.2知名品牌偏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当今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宜阳县已有几个省级著名商标,但其面对的市场主要还是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较低。
2.3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偏低,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如我县金薯王、涧水、丰民、西岭等多个红薯种植加工合作社及企业,仍然使用原始的加工工艺,无法形成标准生产线作业,产品品质不能保持始终如一;产品仍然停留在粉条、红薯淀粉等初加工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生产附加值较高的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
2.4企业融资困难,发展后劲不足大多数企业是租借土地、厂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土地和房产,也没有有效抵押物;部分企业虽有土地、厂房,但固定资产价值较低达不到所需贷款的抵押标准,致使企业无法继续投资做大做强、开发创新。
3.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
3.1强化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一是按照省市惯例,凡获得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由省奖励5万元,市奖励3万元,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的,市奖励5万元。建议县级政府也能够给予1—2万元奖励。二是进一步加大整合支农资金力度,鼓励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行土地规模流转、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采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进行科技创新;同时,安排专项资金,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3.2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名优品一是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及各种展会,采取专栏节目、新闻(电视直播)、专题报道、网上农展、展会促销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推介品牌农产品和品牌企业,以省内外市场为重点,组织参加各类展销会和网络营销,加大本辖区大品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二是在全市营造“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依靠品牌、促产增优、内销外出、占领市场”的良好氛围,以沿路沿街道路醒目位置广告牌宣传为切入点,制定优惠措施,支持农产品经销主体,鼓励和帮助企业开展品牌宣传,提高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三是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统筹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引导支持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坚决防止品牌杂乱和无序竞争。同时,以创建名、精、特、优、新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培育以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和农产品金奖为切入点,着力打造一批事关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品牌。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5
食用菌产业是我市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当前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为全面提升我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我市食用菌产业提高到新水平
充分认识食用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食用菌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加快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事关民生,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发展。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食用菌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把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摆上“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稳总产、提品质、优结构、深加工、拓市场、增效益”的原则,明确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品牌与市扬、科技与推广、生产与加工、集约与节约、人才与机制、产品与文化等方面破题,寻找对策,落实措施,全面提升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
明确提升食用菌产业的内涵与目标。要从过去低水平的发展转到整个产业水平的提升上来。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确定优势产区,形成区域产业优势;转变经营方式,实行集约经营,推进规模化生产,提高食用菌产业化水平;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食用菌生产经营效益;实施品牌战略,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真正把*建成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食用菌主产区和食用菌产品集散地。
形成合力振兴食用菌产业的氛围。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制定扶持政策,建立考核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充实食用菌管理、技术力量。市、县(市、区)食用菌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切实把食用菌技术推广、生产管理、营销服务工作抓好。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与技术推广经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服务“三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支持食用菌产业的升级发展,形成合力振兴食用菌产业的氛围。
二、建立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增强食用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强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按照企业运作、政府推动的理念,建立完善食用菌行业协会,健全行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代表、行业服务、行业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类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开展信息传递、技术培训、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各地要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对食用菌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给予必要的扶持。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的管理、指导和帮助,推进和加强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规范食用菌生产秩序。要切实改变食用菌生产某些环节不规范的状况,按照国家和省关于食用菌管理的要求,加强食用菌菌种、投入品等生产和营销方面的管理和监督,严厉打击伪劣菌种和原辅材料生产销售行为,防止违反卫生安全操作规程的生产行为发生,严禁劣质食用菌产品进入市场,严格把好食用菌质量安全关,确保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食用菌安全生产防范和预警机制,规避生产事故风险。各级政府要通过组织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加强对事故的监控和防范。市食用菌主管部门要组织制定食用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食用菌原辅材料质量地方或行业标准,建立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机制,有效地降低菇农的种菇风险和经济损失,确保食用菌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维护生产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食用菌产业抵御市场风险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食用菌生产保险制度。
三、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食用菌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大力推广集约化规模生产模式。要着力引导食用菌生产从分散经营的传统格局向集约化规模生产方向发展。积极鼓励食用菌生产经营企业、合作组织建设规模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食用菌生产异地开发模式。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对首次获得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集中连片面积30亩(100万袋)以上的紧密型生产基地,市政府给予3万元奖励。
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为提高我市食用菌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大力推进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发挥“庆元香菇”地理标志的保护作用,修订和整合我市现有的各种食用菌标准,完善食用菌(包括生产、贮藏、保鲜、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质量管理体系、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认证的申报工作。市、县(市、区)政府对首次通过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认证(认定)的给予表彰奖励。
加强食用菌市场营销服务体系建设。食用菌加工和市场营销企业是稳定食用菌产业规模、加快产业水平提升的中坚力量。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营销大户、中介组织和外地客商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促进食用菌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为我市食用菌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食用菌营销服务机构和企业要坚持当地市场开发与国内国际市场拓展同步推进的方针,积极培育新的食用菌营销市场,搞好产销对接,物市对流。促进交易方式的转变与创新,开展网上直销、连锁配送、入驻超市等新型营销方式,把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连接起来,努力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市政府每年进行“十佳营销大户”评选活动,并对大户给予表彰。
四、加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
加大食用菌新产品开发力度。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各地要根据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使食用菌产业由生产初级菇类产品向着药品、保健食品、营养化妆品、生物制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科技“三项经费”和农发基金要积极支持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
加快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市内外个人、企业、科研单位、民间团体投资兴办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和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征用、项目立项、税收优惠、出口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对已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的企业,要继续鼓励支持做强做大。对研发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药字号、健字号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市、县(市、区)政府分别给予各自所属企业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额10万元以上、技改贷款5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当年技改项目,按技改投资额给予1.5%的技改贴息2年。对年纳税额5—10万元、技改贷款50万元以上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当年技改项目,按技改投资额给予1%的技改贴息2年
五、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推进科研与技术推广体制改革,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市级现有科研资源,农业、科技部门要积极争取建设省级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抓紧筹建拥有重点实验室和完备检测系统的食用菌研究机构;质监部门要加快浙江省食用菌质量检验中心的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强县、乡、村三级食用菌技术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鼓励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参与食用菌技术承包、产品开发。凡参与食用菌技物结合的人员,原单位身份、基本待遇保持不变,创收全额归己。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食用菌生产重点乡镇要普及推广食用菌技术知识。各县(市、区)要把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纳入“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计划,并在师资、经费、生源上予以保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菇农的生产技能。在继续推广高棚层架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同时,大力引进国内外食用菌生产新技术,提高我市食用菌生产的科技水平。
加强食用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针对食用菌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开展食用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用于组织实施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选育、产品质量安全、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药品、保健食品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对在食用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研人员,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促进食用菌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加强封山育林和菇木林基地建设。正确处理好食用菌生产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解决食用菌加工原料问题,促进食用菌生产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要坚持“封”、“造”结合的方针,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扩大封山育林面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要加快菇木林基地建设,实现森林蓄积量的动态平衡。各县(市、区)要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扶持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通过多种形式投资菇木林基地建设。
加速食用菌新资源和新种类开发。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积极开展木腐菌新资源的研究开发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实行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使食用菌生产向利用新资源的方向发展。优化食用菌品种结构,充分发挥食用菌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七、整合有效资源,做强做大*食用菌产业品牌
农业产业发展建议范文6
关键词:空间层次;都市农业;产业选择
据报道,近年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镇化现象,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08年,城市居民人数首次在历史上超过农村居民,预计至2050年世界人口的70%是城市居民。在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地都市农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都市农业一般是指在城市及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城市提供的科技成果及现代化设备进行生产,并紧密服务于城市的高层次、多形态绿色产业。它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是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紧密相连的一种农业产业,不仅可以提供新鲜的果蔬产品、有机健康的农产品、可观光休闲的基地,保障、丰富城市生活,还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发展都市农业、助力城乡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献综述
围绕都市农业的相关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多数学者关注了具体地区都市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梁丽娜和李奇峰从农业种植、农业供应链、休闲农业、农村智能信息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北京市数字化产业与都市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钟佳利等对成都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围绕土地资源、发展机制、供给模式与行业标准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华贝贝等指出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存在竞争力弱和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转型升级、拓展功能以及完善运营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张玉芬和吴红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利用问题,从用地方式、土地污染治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刘一鸣等则关注了天津市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部分学者则聚焦于都市农业的某个具体功能。于姜莉等以潍坊市坊子区三个农业休闲旅游带为例,重点分析了都市农业中休闲和观光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赵婵璞等则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重点从彩色农业景观和立体农业景观两个方面探讨了都市农业中的景观设计。骆希等聚焦于都市农业中的粮油功能区,并以崇州为例提出建设粮油产业集群、构建农业经营组织、践行绿色兴业兴村等多条发展路径。少部分学者关注了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问题。褚立岑构建了湖北省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系统,并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赋权法以及熵值法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具体地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某一功能的设计与实现、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在实践中,都市农业涉及的产业很多,而距离城市的远近又对产业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这个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缺乏。基于此,本文拟在空间层次视域下对都市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产业选择
都市农业是个大的概念,其中包括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许多产业,各个产业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和外部条件也不一致,所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兼顾的发展模式下,还要根据各产业的特点合理规划,使得各个产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都市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都市农业发展根据距市区的远近可划分为4个层次:市区、近郊、中郊、远郊。市区土地资源有限且成本很高,所以市区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如为市区居民提供公共绿地资源,而经济功能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和水产品、绿色产品的销售和相关餐饮。近郊都市农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经济功能。近郊土地资源价格比市区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而且贴近消费市场,所以近郊较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都市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农产品贸易等。中郊都市农业要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功能。中郊土地价格资源较为丰富且价格适中,物流费用也适中,该区域是非常适合农副产品生产的区域,而且城镇居民日常到此区域休闲旅游也较为便利,所以较为适合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农业观光和体验、农家乐等项目。远郊都市农业主要偏重于生态功能。远郊土地成本较低,政府只需少量资金辅助即可实现维护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该区域适合种植林木果树这种周期长、生态功能明显的作物和开发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项目(具体如图)。
三、政策建议
(一)建立网络化与智能化的都市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小农户占农业经营户的比例高达98%,占耕地面积达70%。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如对接大市场的困难;不具备资金优势,农业投入能力不足;不具有规模经营优势;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减退等。此外,农业劳动力当前的老弱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增加动植物疫病防治、现代农业技术采用和食品安全治理的难度,影响农业经营效益和农业优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实现。解决以上矛盾,建设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关键。目前,新技术在不断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赋能,市场中出现了许多基于网络化与智能化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例如,慧种地、农医生、田田圈、嗡嗡农服等。然而,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建立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较易出现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建设速度慢、与传统服务体系缺乏协调等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持。例如,完善网络等基础设施、组织农户参观新型农服企业的现场和参加培训、搭建传统农服体系与新型农服体系的协调平台等等。
(二)推进都市农业产业化经营
都市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村家庭生产为基础,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首先,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方式对龙头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经营压力。通过贴息和补贴等政策引导龙头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技术研发、品牌宣传等,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融资互动平台。健全银行、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银企信息沟通平台,对龙头企业的优势项目优先推荐,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龙头企业银企洽谈会,促进银行、龙头企业和政府信息对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最后,在企业用地方面可给予优先优惠政策,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对于已经形成规模的产业可建立相应的农产品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建立农产品连锁专卖体系,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连锁专卖方式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树立品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这种流通业态适合高附加值、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的销售。政府在此类连锁专卖店的建设上,可以给予税收的优惠和房租补贴。此外,要积极发展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在乐购、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设置绿色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专柜,同时可积极开拓社区便利店,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再者,可建立都市农产品信息网,在淘宝、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空间。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方面,开展土地整理,严格保护耕地。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一些农业用地变为了非农业用地,而今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仍有一定需求,要严格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农业土地面积严格保护;将各乡镇建设的工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园区土地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保护现有生态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生态林建设,建立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护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共同组成的生态林体系。保护和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更大的开发价值;合理的开发则能为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要在保护的基础上,鼓励以湿地公园、休闲农庄、森林公园等形式全面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丽娜,李奇峰.北京都市农业数字化建设路径与前景[J].农业展望,2021,17(07):73-77.
[2]钟佳利,孙强,魏成轩.成都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2,16(01):118-120+124.
[3]华贝贝,刘振宁,刘媛,王永慧.临沂市河东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2(01):50-52.
[4]张玉芬,吴红.乡村振兴战略下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策略分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2,28(04):33-35.
[5]刘一鸣,王小琼,樊晓盼.天津都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2,29(01):66-70.
[6]于姜莉,毛金玲,刘红.坊子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效[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48-49.
[7]赵婵璞,王美溪,张天柱.都市田园建设中农业景观的应用研究——以茂名市小东江田园风光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7):191-193.
[8]骆希,李雪,陈巨.崇州都市农业产业功能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路径[J].产城,2022(0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