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1
>> 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建设探讨 我国数字动漫与信息化水平的典型相关分析 当前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问题探讨 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探析 刍议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村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研究 我国农村财务信息化问题探析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与改进建议 探讨我国船舶工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我国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信息化发展阶段与路径 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浅谈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思考 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农业信息化面临的新机遇与发展建议 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发展措施 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创新发展与整合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4]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3]农业部.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
~2015)[DB/OL].[2007-11-29].http:///xztz/t20071129_929804.htm.
[5]李道亮.知微知彰 有的放矢――我国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的特殊性[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3):63.
[6]彭超.实现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信息化――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7]杨玲玲.需求品味提升 实用要求更高――我国农民信息需求现状及趋势调查报告[N].人民邮电报,2006-03-17.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2
近日,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主办,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承办的广东省信息化大讲堂提出“中国服务”这一概念,并以“打造‘中国服务’生力军――现代信息服务发展格局及趋势解析”为主题,展开了对“如何发展信息化”的新一轮思考。
现代信息化催生“中国服务”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中国服务”概念正在破壁而出。与传统的服务业不同,当前的“中国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是依附于有形的技术平台而形成的一种服务模式、服务产品。
信息化大讲堂提出,由“中国服务”衍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引领并从根本上推动着“中国服务”的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是信息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它涵盖了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为主要内容,具有辐射广、零距离、低成本、消耗少、带动强等特点,正在成为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新兴服务业是生力军
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服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浪潮而出现的,是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对传统服务行业的升级换代。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认为,中国已经迈入信息服务时代,目前正在向着服务应用阶段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将促进新的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
在信息化的作用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还能通过不断影响投资结构、需求结构等来影响产业结构,促进资源与能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李江帆表示,一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崛起,优化了产业结构,成为“中国服务”的生力军,也成为了整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软件即服务”
“软件即服务”是现代信息服务业前沿概念。美国寰通商务科技有限公司CEO杨滨指出,在现代信息服务业众多企业还迷恋软件开发作为恒久盈利模式的时候,国际现代信息服务业全新的盈利模式――“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简称SaaS)正悄然兴起。从“软件即服务”概念入手,可以保证企业收入来源的稳定性,以较小的成本使客户生命周期的价值最大化,从而长期保证客户和收入稳定。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3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现状机械制造业在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国内的大多数机械企业逐步实现了信息建设,但是这部分企业在全部的机械企业里面只占据了很小的比例,在大约2万家的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中,仅仅只有20%的企业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建设,小型企业几乎没有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和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来说,国内机械企业的数控机床拥有量是全部机床的1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全世界来说,比世界平均水平8%还要低,尤其是价格不菲的机床数量较少,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的高精密机床的利用率不足30%。当前,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始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虽然部分机械企业部署应用CAD系统,但只是应用于“甩图板”,而是用三维建模序列软件的企业更少,部署应用集成CAD/CAM/CAPP一体化系统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虽然机械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CAD系统的总体应用水平偏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度并不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能力较低。与此同时,尽管部分机械企业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企业业绩的提升,并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目前来说,企业投入的资金及各种资源和企业总体的效益并不成正比,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机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并没有对信息化系统进行严格的需求分析和个性化研究,可行性研究不足,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并没有完全对接,无法和机械企业现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向融合,从而导致机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较低。而事实上,由于很多机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长期的筹备,导致整体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计划不够严密,实际投入的各种人力、物理、资金不足,往往出现“有头无尾”的情况,大大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格局的转变,企业必须加快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否则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败退。而随着企业管理技术的创新,为企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而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无疑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管理信息化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业管理模式的逐渐融合,大大加快了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而在机械行业管理信息化领域,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代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下述集中发展趋势:(1)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2)信息化管理系统体系日趋完善;(3)信息化管理系统支持开放式部署平台。(1)管理理论及其思想的发展一是,系统网络化、集成化:在分布式网络环境的支持下,ERP系统应用得到进一步扩展。ERP系统可以实现客户、原料供应商、生产加工、分销商等流通环节的系统集成,优化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转,达到降低库存,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的目的,而且可以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以客户营销为中心:企业要以客户市场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企业的发展导向,通过应用CRM系统,可以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企业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这样有助于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三是,加强企业绩效管理,增加企业员工的服务积极性:企业可以加强员工绩效管理,即实施EPM管理系统。EPM可以依据企业自身定制的战略发展目标,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实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同时可以督促并激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EPM在分派目标以后,为各个员工制定相应的目标,同时通过ERP系统对员工的目标和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将员工薪资制度和目标的实施情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四是,ERP系统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ERP必须坚持走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的发展道路。没有哪一种ERP系统可以适应所有企业发展的需要,即便是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不同,ERP系统的内容和管理流程也不是不一致的。针对机械企业来说,机械行业ERP系统必须结合机械制造业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才能促进机械制造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2)必须提升ERP系统的性能ERP系统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占据了主要地位。企业的组织架构变化甚至是业务流程的再造,都可能需要重组ERP系统的管理模式和流程。因此,必须提升ERP系统的性能,包括可重用性、可扩展性等。(3)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的转变一是,转变软件架构模式: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架构模式主要采用C/S结构,而随着互联网网络、局域网技术的快速崛起,B/S架构模式开始取代了C/S模式的部分占有率,而单机版的系统几乎被淘汰。为了适应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需要,必须提供灵活的访问管理方式,可以采用B/S结构结合C/S结构的体系结构。二是,在系统的配置、流程重组方面,必须采用组件化的架构技术,方便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系统的可配置能力。三是,系统必须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环境:对于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往往是以集团的形式来运作,总公司和分公司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这时必须借助互联网网络实现分布式应用系统,这样可以实现分布式经营管理。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般来说,品牌型的机械制造企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企业可以很好地把握市场的需求,市场销售渠道广阔,在市场中占据较高的占有率。对应的发展对策有:(1)建立完善的CRM管理系统以及经营管理系统,从而加强对客户市场需求的管理。(2)建立完善的SCM系统,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信息化管理。(3)构建完善的ERP系统、OA系统,实现企业的规范化、流程化管理。
结束语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行业信息化;通信信息;技术保障
一、行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目前为止,通信信息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战略性、支柱性以及先导性等特征。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将会成为其他企业的重要发展支柱,将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重要支撑。此时,如果能够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工作,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将会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此外,从社会层面来看,信息化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同时能够带动其他企业的迅速发展,创造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一)企业的发展,决定行业信息化
近些年来,很多公司和企业开始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关注,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和上市公司,都开始研发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研发工作取得的成果都已经成为国内先进水平的典型代表,并且逐渐开始应用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并且使得企业内部逐步实现共享以及协同工作模式。更具有代表性的是银行和证券行业,这些行业已经逐渐实现了高度信息化,使得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办事效率十分快速。但是与此同时,有一些行业并没有很好的实现信息化,比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由于较低的信息化程度,导致审计业务工作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同现今时展背景十分不吻合,为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不断加快行业信息化发展,做好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工作。
(二) 加快信息化,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
在目前为止,产业优化升级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信息化是能够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能够不断将传统业务重新进行组合,通过这种组合,事项提升与再造,进而使得行业不断发展跨越式发展。随着竞争的逐渐激烈,信息化便成为武装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凭借,行业必须意识到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当具有行业发展的意识,并逐渐实现资源的统一规划,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信息化发展,要以行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作为重要指导,不断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最终使得整个行业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
二、行业信息化目标与原则
(一)明确行业信息化的目标
要实现行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就必须逐渐实现行业信息化的目标。将“提高相应行业竞争力、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行业服务实现零距离,并走在世界行业第一梯队”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从行业内部入手,在行业内部实现信息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不断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第二,在信息化基础建设过程中,重视核心业务的信息化,使得核心业务的管理水平能够不断达到国内外的合格标准。
(二)坚持两项原则
在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连个原则,第一,保证信息化的实用性。即信息化要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制定出的信息化设计方案,应当促进企业发展。第二,保证信息化的系统性与规范性。之所以要保证信息化的规范性,在于希望能够使得不同企业或者说整个行业之间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与兼容。而要坚持该原则,需要不断培养人才,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信息化人才,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系统设计、开发、应用和制度机制建设等均有深度把握。
三、做好通信信息技术工作策略
通信信息技术保障应当以安全应急中心作为重要的保障与依托。因此,保证行业信息安全十分重要,应当做好通信信息保障工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统筹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在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将不同类型的产业完善在一个体系之内,在信息技术层面,提高建设水平。比如针对一些加工制造业比较好的地区,应当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保证其深度与广度,进而带动其他企业的同时发展。而一些加工制造业比较薄弱的地区,就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在一些生产项目中,做好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二)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方式
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将整个工作机制予以健全,同时做好相应的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比如信息产业部门,应当谨记他们的职责,时刻做好指导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普及信息化教育的工作。同时由于信息化技术工作面对的是全社会,因此在信息工作理念上,应当保证一种开放、合作的态度,同时工作方式还不能因循守旧,不断的创新工作方式,比如建立比较有效的合作机制等。
(三)督促政府出台信息技术应用政策法规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在立法上还不够完善。中央虽然指定了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的立法,但是明显缺乏操作性。在一些问题上,仍然表现得比较突出,此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对一些关系进行协调,结合实际,制定出更好的法律,从而有利于信息化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因此,督促政府出台信息技术应用政策法规,也将进一步创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平台。
四、结语
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通过信息化手段不断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优秀的行业环境,不断促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是行业发展到国际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行业发展过程中,要时刻意识到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信息化不断带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提高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本文中,笔者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从行业信息化整体规划与基本原则入手分析,探讨做好通信信息技术工作的策略。
参考文献:
[1]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2006电信决策咨询[J].现代电信科技.2006(01)
[2]王小力.论通信信息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06)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5
IT行业不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
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全国工业利润成长的最大压力
1.物价定基指数表明全国工业企业成本压力近年来在加大。受国际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国内原材料、燃料、动力类指数价格也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从物价年度定基指数来看,93年-96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出现加速增长,而后在较高位平稳运行;03年-07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又一次地出现加速增长,而同期的PPI明显落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全国工业企业的成本压力不能完全有效的通过出厂价格转嫁出去,其利润受成本上升的挤压。
2.全国工业企业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将受到制约。然而,这种成本压力在08年还将进一步的延续。从07年8月至08年8月物价指数的月度指标来看,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和CPI等指数出现了反向的剪刀差,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的增速明显高于PPI,成本压力继续增大,同时CPI受宏观调控的限制,上涨空间有限,全国工业企业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将受到制约,其利润空间还在进一步被挤压。
3.多数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出现下滑。从实际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看,多数受能源原材料影响较大的行业,如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从03年底开始其毛利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IT行业不受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
1.软件与服务业、专用电子设备业的毛利率不降反升。从成本构成角度看,IT行业是知识科技的高附加值行业,成本主要为人力资源、芯片和电子元器件,基本上不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而且电子元器件和芯片的价格是不涨反降的。所以,从IT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变化趋势来看,其中,软件与服务业、专用电子设备业的毛利率近几年来有别于其他工业行业,不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出现不降反有加速上升的趋势。
2.电脑及外设业的毛利率下降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无关。而电脑及外设业的毛利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主要原因是电脑在硬件上的技术日趋成熟、成本下降、产品同质化程度增高和竞争日益激烈等原因造成电脑硬件在销售价格上的不断下降所致,显然,其毛利率下降也与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无关。
IT行业有逆于经济周期而成长的趋向
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或成为工业信息化加快发展的推动力
在经济增长期,企业资金更多地流向了价格飞速上涨的能源、原材料或房地产市场,企业更多地趋向于外延式扩张或套利,工业的效率化改造在资金层面上必然受到了冷落。但是,在价格泡沫破灭、投资需求放缓、企业利润增长受到严重压力,企业发现不能依赖资源型成长和不断投资扩张而获利时,反过来会思考如何加强信息化程度,如何改善管理的效率,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蕴藏了对信息技术,即工业管理和工业装备的信息化改造的需求。经济困难之初,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支出,但后期,必然加大对企业效益化改造的投入。这也就是信息技术等新科技产业往往会逆于经济周期,在经济周期低谷时,反而会产生更强的需求,具备一定的抗周期性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IT行业或将迎来新的成长机遇
从技术层面来看,在信息化如电脑和网络等基础设备基本完善后,信息化将向更深层次发展,其中,信息化软件与服务业、信息化电子装备业将得到更快发展。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来看,经济结构转型将更多的基于工业制造业进行工业效益化、信息装备化的工业改造和升级,这更能发挥国内制造业的本身优势。从推动策略上看,在信息化发展前期,信息化进程更多的得以“金”字工程等政府投资来推动,而后,将更多的依靠工业的信息化改造来推进整个信息化进程。
从IT行业实际发展过程来看,01-05年,在政府的“金”字工程和电信等行业投资加大的推动下,IT行业尤其是软件业得以快速发展,如05年电子信息产业的收入同比增长达45%,其中,软件业的收入同比增长高达61%;06-07年,更多产业资金流向了能源、原材料、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以及工业效益下滑等原因的影响,IT行业收入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如软件业基本上回落到20-30%之间。
然而,在08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又出现了新转机,从08年月份数据来看,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加速增长。08年1-8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66.6亿元,同比增长20.5%,增速比去年1-12月份高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软件业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4,880.5亿元,同比增长32.4%,增速比去年1-12月份高11.6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继续增长,08年1-8月,规模以上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累计收入同比增速达33.5%,比全行业平均增速高出14.6个百分点。
08年下半年IT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从上市公司层面来看,08上半年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也是出现了较好改善。在收入方面,08上半年IT行业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平均同比增长50.25%,均高于06年的22.92%和07年的23.01%;在盈利方面,08上半年IT行业上市公司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长198.31%,也是高于06年的72.32%和07年的51.06%很多。这都表明IT行业上市公司在08上半年无论是收入还是盈利,都得到了提高和改善。
08下半年,我们预计IT行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或将进一步提高。按照国税发〔2008〕17号文件《关于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的通知》中规定:2008年1月1日之前已经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在按照新税法有关规定重新认定之前,暂按25%的税率预缴企业所得税。由于很多IT行业上市公司或其部分子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待08下半年被重新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将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相比08上半年25%的企业所得税率,08下半年IT行业上市公司在净利润增长上将有更多空间。
估值与行业发展趋势相背离
A股市场已调整到价值波动的底部区域
目前A股PE值达15.39倍,已经低于05年最低的全部A股PE值16.04,偏离历史PE均值36.56(98年1月至今)-57.90%;IT行业PE值达23.04倍,也是历史低点,且偏离历史均值55.15(98年至今)-58.23%。从市场发展趋势看,这次自07年10月份以来的股价调整,已经比较充分,基本上已处在市场价值波动的底部区域。
IT行业相对于全部A股的PE值溢价出现下滑
一方面,A股市场的估值整体下滑至历史低位;另一方面,IT行业相对于全部A股的估值溢价也下滑至历史低位,IT行业的估值出现了更严重的超跌。
从历史数据来看,IT行业PE值相对全部A股一直存在着一定溢价,如自98年以来其平均溢价达52.78%;并且,这种溢价还存在着一定的上升趋势。但目前,这种溢价为49.71%,背离历史溢价的趋势线很多,已经处于历史溢价的底部区域。
溢价走势和行业发展趋势产生背离
然而,目前这种溢价的下滑,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发生了背离。IT行业一方面在毛利率上并没有向其他很多行业受到成本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其收入在08年也出现了加速增长态势。如,08年1-8月份规模以上软件业收入加速增长,同比增长达30.4%,08年1-6月软件业上市公司毛利率也有所提高。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IT行业目前被更加地低估,和行业发展趋势是相背离的。
投资建议
IT行业更具有投资吸引力
我们预计工业成本压力完全缓解,还需一个周期,国际油价虽下降,但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国内价格调整和其并不同步,另外,还有着前期库存和价格传导周期等问题。所以,多数工业企业利润受成本的压力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
目前A股PE估值水平虽低于上一历史低点,已呈现一定的投资价值,但可能并未达到最夯实的底部。从较长趋势来看,A股整体的PE估值水平呈略微下降趋势;另外,2007年会计制度调整对A股上市公司2007年的整体盈利水平有所推高,降低了PE的正常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多数工业企业利润的下滑,也将调低PE估值的正常水平。
相对而言,IT行业不同其他多数行业增长放缓和成本压力加大的发展趋向,反而出现了加速增长且毛利率提高的发展趋势;并且,IT在行业的相对全部A股的溢价出现下滑,即IT行业的估值水平低于A股整体估值水平,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出现背离。所以,IT行业相对其他多数行业更具有价值投资的吸引力,建议加大对IT 行业的投资配置比例。
关注具备一定竞争壁垒的公司
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振兴路径;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3-0159-04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它是国民经济的脊梁,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升级的手段和国家安全的保障。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重庆从抗战开始就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振兴重庆装备制造业,对保证国家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世界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与总体趋势
1.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征
装备制造业是指资本品的制造业, 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近年来,世界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呈现出六大特征:一是地位基础化;二是经济规模化;三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四是跨国并购加剧;五是产品高技术化;六是装备制造业全球化,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
2.装备制造业发展总体趋势
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装备制造业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全球化战略已是指导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并向集群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1)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由于高新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装备制造业所涉及的领域正逐渐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和整合,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全球化合作日趋加强,装备制造业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集群化发展趋势。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产业集群(clusters)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er)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的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韦热拉的光学仪器群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
(3)信息化发展趋势。当前,装备制造业正向全面信息化方向发展,其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DIMS)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并向制造智能化方向发展。从技术发展特征看,表现为技术的融合化;从产品发展看,表现为产品的高技术化,即产品的高附加值化、智能化和系统化;从系统管理角度看,表现为集成化(包括系统集成、软件集成、技术集成和接口集成)和网络化。
二、重庆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
1.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出版)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样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都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自由贸易获得比闭关锁国更多的利益。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认为,各个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各个国家(地区)使用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分工生产产品,经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效益。按照要素禀赋进行分工,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利用,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减轻稀缺要素的瓶颈制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各地应根据自己的要素禀赋情况,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建立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模式,避免地区间产业同构。由此,重庆应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产业或条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做优、做强、做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竞争优势。
2.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分析
重庆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门类齐全,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重庆装备制造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武器弹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类,以汽车、摩托车、仪器仪表、内燃机、机床工具、大型输变电设备和水电设备、武器装备、船舶等产业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比较优势明显。
(1)汽车产业。《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对重庆汽车产业的发展作了较全面地规划,从微型车、轿车到重型卡车建立了品牌和健全的车型体系,零部件配备体系齐全,初步建成宽系列、多品种、多品牌、专业化、集团化的大规模生产体系。汽车产业已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围绕汽车生产销售发展出上千家零部件协作配套供应企业、车辆销售维修保养企业、物流公司、行业协会等,这些企业集中于重庆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相互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已形成汽车产业集群雏形。
(2)摩托车产业。重庆摩托车产销量、发动机产销量、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目前,我市已形成摩托车研发、生产、经营、零部件配套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行业协调、销售运输、信息集散等服务体系,并初步建成了在国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摩托车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产品集散地,涌现出嘉陵、建设、力帆、宗申、隆鑫等摩托车著名品牌,“中国最大的摩托车之都”―― 面向世界市场的摩托车产业集群正在重庆形成。
(3)仪器仪表业。重庆是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产学研基地之一,主导产品有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分析仪器及成套系统、电工仪器仪表等9大类。工业自动化控制装置和仪器仪表、电子功能材料、微电子器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左右,各类仪表传感元件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其中压力/差压变送器市场占有率达到40%。
(4)内燃机。我市内燃机生产在国内占有相当的份额,2002年产量达到865万台,占全国总量的23%,除我市自用外,向市外配套内燃机420万台,占我市总量的45%。
(5)机床工具。重庆齿轮加工机床代表了我国制齿机床的最高水平,可生产滚、插、剃、珩、挤、倒棱、倒角等各种齿轮加工机床,齿轮检测仪器和齿轮加工刀具,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产品出口美国、日本、东南亚等48个国家和地区。
(6)大型输变电设备和水电设备。重庆是我国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之一,可生产500KV大型超高压电力变压器,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拥有完整的大型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制造体系,制造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25%。重庆ABB变压器公司是为三峡电站配套生产大型变压器的合资企业,具有世界一流变压器设计制造技术。
(7)船舶。重庆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船舶研发生产基地,拥有16家大中型船舶企业,具有比较完整的船舶、船用主机及各类配套件、船用仪器仪表的科研生产能力。目前,能建造汽车滚装船、江河挖泥船、豪华游轮、采金船、化学及油品船等特种专用船舶。
(8)武器装备。重庆是我国最大的常规武器生产基地,在全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重庆军工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兵器、通信设备、舰船设备等现代化军事装备,完成了许多重大国防科研及生产任务。
三、振兴重庆装备制造业的路径选择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路径依赖很长的产业,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振兴重庆装备制造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跟踪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沿,充分发挥重庆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重庆市情和我市装备制造业特点的发展路径。
1.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
新兴装备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装备制造业而言, 广义既指以信息与通讯技术( ICT) 、航空航天等新兴技术装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同时也强调以高新技术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创新改造。新兴装备制造业的表现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含有新兴技术, 比如信息处理及通讯技术, 生物智能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 二是利用新技术对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现代化的提升, 增加其技术附加值, 从而有别于传统的装备制造业, 大大提高产品功能和档次。在发展新兴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改造与提升。
2.实施区域性产业集群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ter)教授认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迈克尔・波特在对意大利、丹麦、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瑞典、英国和美国等十多个重要的贸易国进行了调查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如图1所示)。
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实际,应用产业集群理论,提出我国培育区域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钻石模型,如图2所示。地方政府居于钻石模型的中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条件、文化传统、社会网络、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也是培育区域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重要因素。发展区域性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要注意企业集群组织结构高级化、产业机构优化的特点, 主要面向市场新格局、产品新特点、技术新特征、行业新功能、区域新格局、企业组织新模式、所有制新形式;区域性装备制造企业必须优势突出, 有自主创新和自主开发的能力, 有自主知识产权, 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装备的梯队, 具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3.加强政府的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加强地方政府的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和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日本的装备制造业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其特点是国产化水平高, 新产品研发周期短, 企业非常重视产品核心技术的研发, 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尤其是高精尖产品都能做到国内制造。日本的国产化是从《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开始的, 1956-1970 年,日本先后颁布了三个《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每次都有明确的目标、范围和政策措施。通过这三个《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的实施, 实现了进口替代, 促进了日本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重庆应结合我市的具体情况,广泛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解决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存在的诸多问题。
四、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
装备制造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重庆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十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应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突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大力实施区域性产业集群战略,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集群。
1.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
目前,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是建设好四个国家级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发展六大优势装备制造业,培育六类重点产品。建设好四个国家级装备研发生产基地:一是建设内燃机研发生产基地,二是建设环保成套装备研发基地,三是建设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四是建设军事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发展六大优势装备制造业:一是汽车产业,二是摩托车产业,三是输变电成套装备制造业,四是数控机床制造业,五是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六是船舶及配套产品制造业;培育六类重点产品:一是轨道交通设备,二是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三是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四是模具,五是医疗成套设备,六是优质材料。
2.实施区域性产业集群战略,促进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是找准能最大发挥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并根据特色产业的发展科学地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区域性产业集群战略,促进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重庆应大力培育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摩托车产业集群、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铝业集群、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发电及输变电产业集群、机床齿轮工(模)具集群、船舶产业集群等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带动汽车产业、摩托车产业、输变电成套装备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船舶及配套产品制造业等六大优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建设好四个国家级装备研发生产基地,把重庆建成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五、加快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振兴装备制造业,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我创新能力,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应广泛借鉴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1.科学制定重庆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居于培育区域性装备制造业集群钻石模型的中心(如图2所示),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重庆应根据装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科学地制定汽车产业集群、摩托车产业集群、仪器仪表产业集群、铝业集群、国防科技产业集群、发电及输变电产业集群、机床齿轮工(模)具集群、船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集群中,注重产业链整体设计和战略联系,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切实避免以“堆”代“群”, 并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本地不可移动生产要素,促进重庆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健康有序发展。
2.围绕重庆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系统地调整相关政策
产业集群是一个综合体,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的经济政策,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时,必须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的调整,仅仅调整其中的一两项政策往往无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重庆应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系统调整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以产业集群政策代替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向产业聚集地“迁移”,从而促进汽车产业集群、摩托车产业集群、仪器仪表产业集群、发电及输变电产业集群、机床齿轮工(模)具集群等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形成。
3.建立重庆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装备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重庆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实验设备、高端人才、先进的软件系统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因此,重庆应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协调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公共平台,为企业和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提供公共基础条件。建立重庆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内涵就是整合分散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中的科技资源,在这个公共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无障碍组合或对接合作,让企业或科研机构在科技活动中实现资源互补或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从而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4.大力培育重庆装备制造业中的系统集成制造商
重庆振兴装备制造业,应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系统集成制造商。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进一步优化集成系统,使其成为掌握核心成套技术的系统成套供应商,加快形成一批能够提供重大技术装备总承包服务的企业集团。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各个行业都要在现有设备制造企业或设计院的基础上,注重强化装备制造业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一批能够提供系统服务的工程公司和成套公司,不断积累技术成果和经验,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主体。
5.积极发挥重庆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作用
行业协会在组织协调、规划立项、政策建议、完善市场、规范法律等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既为政府服务,也为企业服务。重庆装备制造业行业协会,应积极会同各类非政府机构,开展行业调研,跟踪世界装备制造业科技前沿,制订和组织实施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建立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及时反映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重庆装备制造业健康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重庆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做好三个“三结合”,即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相结合,总承包商、整机厂家、协作配套企业相结合,市内企业与市外企业相结合,从而提高重庆装备制造业的系统成套能力和发展合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S].人民日报,2006-06-29.
[2]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M・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范卿泽,王小明.地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途径[J].改革,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