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组织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教师 课堂 教学 组织

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师主要通过教学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要提高教学质量,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固然重要,但事实证明,教师光凭专业知识雄厚往往还不足以顺利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方法,讲究讲课艺术。这里就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组织一堂课的开端

一堂课的良好开端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有经脸的教师总是巧妙而成功地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手段或措施,使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有安定的秩序、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良好的听课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课,老师的讲授才能“箭无虚发”。

1、教师用“感情”组织教学。当学生接连上了几节课精力已感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有些学生甚至无精打彩时,老师切不可也无精打彩地去上课。否则老师的讲课便成了“催眠曲”。这时老师要以振奋的精神、充沛的感情、激昂的语调开讲,往往会刺激学生的兴趣,鼓舞学生的情结,打起学生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欲罢不能”之感。教师感情的波澜起伏会使学生心智激荡,学生由“无精打彩”会慢慢变得“精神焕发”起来。实际上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种师生“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2、用“前言”、“导语”、“故事”或“例子”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情绪先行稳定下来,注意力吸引过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再开“正文”。但要注意这些“名堂”的运用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或闸明学习目的,或激发学习兴趣,必须深思熟虑认真选取,切不可顺手拈来,信口开河,扯得太远不着边际。

二、组织教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堂课的良好开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把组织教学的工作贯穿到一节课的全过程中去,使整堂课进行得活跃而不浮泛、严密而不倡促、踏实而不板滞。教师应机智而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活动井井有条、系统连贯而有节奏地进行。

1、用教师的语言艺术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始终起着组织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无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都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语言上下苦功夫,努力练好说话的本领。

2、教师要以运用语言的技巧声调的变化来组织教学。教师不但要注意掌握语言艺术,还要努力研究运用语言的技巧,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以造成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和课堂气氛的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智力“沸腾”起来。切不可单一死板、平铺直叙。当讲到教材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该加重,抑扬鲜明、顿挫有致,一板一眼,词清句实。即所谓“用重锤子敲”以引起学生注意,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你不妨有意变换声压低嗓门,采取声缓而语重的方式讲课。这对学生是个“新异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其注意力迅速组织到新授内容上来。

3、运用学生的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所以大凡课堂上注意听讲的学生,一般来说便能较好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相反那些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教师能否正确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贯注”的听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要善于组织一堂课的结束

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像课堂教学的开始一样重要,是衡量老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志之一。因为一堂课的成功不仅有赖于良好的课堂开端,讲课过程有声有色地进行,而且还要看教师是否园满地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结束得是否合理和恰到好处,该堂课的教学是否获得了好的“收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千万不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草率从事。

1、课堂教学要按时结束。不可提前,亦不可“拖堂”。没有按时结束或由于某种原因而在凌乱中结束的课堂教学会大大损害课堂教学的价值,降低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准时结束必须建立在老师的周密计划,精心组织,认真讲解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上。那种“死卡”时间为准时而准时的机械做法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2、通过课外作业布置,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是一种复习和巩固,也是一种使用。它是运用学过的理论、公式或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上不可忽视的环节。

3、用“留问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结束的艺术,要给学生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结尾,使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力以进入知识的“新天地”;或采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以“燃”起学生对下面新教材的求知欲望;或前瞻后顾妙手点拨,使这节课的结束成为下节课的开端,架起沟通新课题的“桥梁”。一节课的结束大有考究,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体会,灵活运用,不断实践,定会有所帮助逐步提高的。

组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指教学形式的组织,更重要的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使课堂讲授的知识都在紧密联系的顺序中进行,并要逐渐地将新的理论和新的事实与学生头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建立起科学体系的链条,环环紧扣,不使一环松懈或脱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深思熟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诸如板书的科学设计、实验演示的合理安排、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和巩固等等,都应在考虑之列,并认真研究、周密计划、具体落实。只有课堂教学组织得好,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保证。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2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秩序井然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组织能力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管理课堂秩序。正常的课堂秩序,不仅可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而且还可能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

尤其要关注后进学生的表现,生本教育体系理念认为,儿童有学习天性,而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于人是一个可以激励的系统。”如果一个人有了成功的表现,有受到激励,就会迈向更大的成功。在生本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调控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好学创造条件,因而学生在讨论学习中老师的“你说得真棒!”、“你的发言实在精彩!”、“你好聪明呀!”之类的激励性的话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他们因受到精神上的鼓舞,潜在的学习能力也相应地得到挖掘,学习活动中自然就会竞争展现,人人争取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此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发生了碰撞,即刻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学习理所当然就产生了令你意想不到的极快的进步。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都会变成泡影。”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动力,是进行教育的有利因素,对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都是有用的。当一个人对某种学科发生疑问时,就会使各种器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本课堂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的期待心理,也能够积极的运用无意注意资源辅助教学。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适当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生本教育就是一种理念而已,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不能总是奉行“拿来主义”。课堂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课堂教学不管怎么改革,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重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理念,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育机智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3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红、小兰两人吃一个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三、引导动手操作,主动建构知识。

小学生还具有好动的特点,而这恰好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好契机。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生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才能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把蒙胧的想法转化为实在的行动,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

如“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活动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体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底高都不等和等底又等高,组织学生做盛水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发现,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才有联系,并且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了这一实验基础,圆锥体积公式的概括就水到渠成。

四、活化活用教材,激发创新潜能。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所以,教学中我们要活化教材,变“以本为本”为“学生为本”,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鉴于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我们除了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选的教学内容不仅有现实意义,还要富有挑战性,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且可选择,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呈多极与多元状态时,学生才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开发区要修一条长500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计划的20%,照这样的速度,修完这条公路还要多少天?”这道题包含了丰富的信息,留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扩展奇思妙想的空间,学生可以选择全部信息来解题,也可以选择部分信息探求出富有个性化的解题策略,在这寻找策略的过程中学生必将获得丰富的发展体验,开启思维创新的闸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五、重视课后与课堂的紧密衔接性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4

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具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越高,教学过程就会进行得很顺利,师生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常规是组织教学的手段,教学常规的建立和严格执行,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和学习习惯,艺术性的教学总是在教学初始阶段着力于教学常规的建立,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我在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给学生建立了如下常规:1.课前要预习,提前两分钟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读书;2.每堂课开始的前两分钟,生生或师生日常对话交流,温故知新;3.上课要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4.尊重老师,听讲时不准接下一句;5.密切配合,回答问题必须按老师要求个别作答或集体作答;6.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7.能表演或对话练习的课文一定让学生自由发挥,对话表演;8.每天至少读20分钟英语等。这些组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课堂来。

三、讲明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前,要向学生讲明这堂课的目标及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你所讲课题的注意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也适用于一学期、一周或一单元教学的开始,让学生明白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长期注意,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也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

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中可知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集中注意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秩序和效果,所以在教师组织教学中,还应考虑教学情境的设置,包括校园、教室内的环境设置,教具的使用,师生的融洽关系和师生稳定而良好心理状态的把握以及教师自身的仪表、言行举止等因素。

五、创造和培养良好的课堂群体心理气氛

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创造和培养良好的课堂群体心理气氛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

心理气氛是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情感、人际关系的综合表现。课堂群体心理气氛是师生间占优势的态度、师生情感和师生关系好坏的表现。任何课堂教学都是在一定的班级心理气氛的背景下进行。心理气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而且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心理和行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就在于改变班级不良心理气氛,形成和发展良好积极的群体心理气氛。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良好的学生群体心理气氛的营造,以保证教学的顺利和有效进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首先,教师应打破陈旧的师生观念,坚持课堂教学民主,以师生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人,给予参加课堂组织教学的权利,让学生参加教学管理,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其次,建立合理的课堂教学常规和组织制度(前面已谈到);最后,利用班集体力量,教师威信和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遵守课堂组织纪律。班集体的群体心理气氛是班集体成员共同建立和形成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和保护,这种力量对于作为违反者的学生个体会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使其被迫与群体规范和风气相一致。

六、把握好学科教学的性质和规律性,科学恰当地安排教学的各项活动,巧妙把握各环节的承接

根据学生注意的规律、认识的特点、学科的教学性质和规律,科学安排各项教学活动,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从而使学生情绪饱满,精力旺盛,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并持久,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紧张和愉快。因此,科学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也是组织教学的手段之一。

另外,巧妙地把握教学各环节的转承、衔接,对维持教学秩序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根据教学的逻辑关系,承上启下,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良好效果,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兴趣盎然地执着的情绪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之中。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在某项活动结束后,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可以节约时间,防止拖沓,学生因活动转换,注意力也不至于分散,从而保持正常教学秩序。

七、精心组织课的开始与结束部分

精心组织一节课的开头,可为教师顺利进行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独出心裁,别开生面的导课,具有安定课堂秩序,集中学生注意,促进积极思考,增强听课需求的作用。可见,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一般来讲,教师可采取下列方法导课:以静导入,以情导入,以知导入,以新导入,以疑导入。

另外,认真总结,善始善终,可产生良好的效果,可强化巩固学生新学的知识,又可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还可以留给学生思索的余地,去回味、想象进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佳境。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可用这样一些方式结课:归纳式结课,启发式结课,铺垫式结课,练习式结课。

八、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5

【关键词】 高效;课堂教学;组织;教师;学生

2016年7月6日至7月11日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在清华大学进行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这次学习中,听了杜岗坡老师的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这节课,很受启发。那么结合杜岗坡老师的理论,面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为什么要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有效汲取知识的主战场;是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黄金地;是教师因材施教的方向标。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面对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性格各异,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仅通过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所以教师是实施高效教学的核心。如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中职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兴趣广泛,易受诱惑,易发生偏差,自我认识和管理能力弱,知行有较大差距。面对这样的群体,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导者,要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无可质疑,只能靠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达到师德过硬、能力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有效地,游刃有余的组织好高效的课堂教学,实施好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

1、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内部的教学节奏,而教学情境,教学气氛则是这种内部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和反映,而且不管教师和学生能否意识到,这种气氛都是存在的,即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和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学中,师生的这种双边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助进的。所以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剂。好的课堂氛围能更好的影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每一位学生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学生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进行知识的探索。所以教师应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低威胁,同时又充满探究性、竞争性、积极主动性、合作性的课堂氛围下学习。通过气氛的渲染,促成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求知心理,提升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探索的欲望,以至于快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人人有收获,人人有进步的目标。

2、运用提问、言词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语言是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师生进行互动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老师的讲,更多的需要学生交流、学生讨论、学生讲述、学生发表观点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思考能力等,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高效的教学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又该如何通过语言的交流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通过正确的、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交流、讨论。通过环环紧扣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长时间的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指定的方向前进,形成水到渠成的效果。同时 ,无论老师以什么样形式提问,最终都要以课堂教学的目标为宗旨,服务于课堂教学。要有的放矢,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开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避免老师的提问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眉毛胡须一把抓,什么问题都提问,从而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上,失去提问的效果。

另外,在需要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积极的通过言辞鼓励引导学生敢说,能说、会说。同时教师要积极的迎合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无论学生怎样回答,老师都要给学生一个善意的回应,明确的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回答孰错孰对,哪个观点需要继续发扬,哪个观点需要改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容错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树立了敢于说的信心,养成积极发言、讨论、辩论的习惯,使师生的配合越来越默契,师生的思想合二为一,同舟共进。

3、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结合现阶段的学生特点,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更新方法,与学生的思想、期望合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新鲜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师可以采用温故知新教学法,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与挫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任务型教学法,从学生的实际水平、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的难点、重点,对学习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利用表演法,将课本的内容直观、形象、生动的再现出来,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大胆的想象,积极的思考,告诉学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自我展现得能力。利用游戏法,把教学和游戏结合起来。著名的教育家陈鹤先生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每一种游戏自身都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所以利用日常的游戏解释课本上理论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感受老师的关心,找到心里的平衡,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主动、认真的学习。利用生活联想法,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的成为教育。”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课本上的知识不是死板的、抽象的、无用的、与自己无关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每节课的内容、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的学会教材中的内容,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长久的学习热情。使整个课堂以螺旋式、阶梯状、波浪式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能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4、运用好教学教具设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教具和设备越来越先进,为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让原本单调的教学变得绘声绘色。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点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或使用适当的教具,或者使用多媒体设备直观的展示教学内容。以减缓知识的难度,消除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能听其声、观其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起学生全方位的共鸣,从而获得出色的教学效果。

5、搭建合理的环节结构

教学中,教师就如同教练、导演、指挥、放风筝的人,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方向标、火车头。所以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事先做好本节课的环节结构设计,控制好每一节课的节奏,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合理的、可行的脚手架,让学生按着正确的方向有条不紊的、心中有数的奔向目标。有效的利用好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避免课堂上学生像无头苍蝇乱飞乱撞,整个课堂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是一团糟的局面。

总之,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是老师的应有任务和基本的能力,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老师自身的能力过硬;同时又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是学生的期望。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这一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出色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邓涛.名师高校课堂的引导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杜岗坡.如何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课程讲义,2016.7.

课堂组织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巧;导与引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调控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导与引”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方法和地理思维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1.图文结合,层层启发引导。地理学科是一门空间概念较强的学科,有很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地理图表上。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地图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从对地图的分析中找出各种现象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使地图成为学好地理学科的必要工具。

2.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兴趣。枯燥乏味的东西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提高授课效果,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一些趣味性的地理知识以及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例,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如,学陆漂移说时,可以给学生举这样一个例子:“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你能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对问题的探索中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1.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启发学生从对旧知的归纳、总结、分析中获得新知。如,在学习热带气候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相互泼水祝福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傣族的主要分布区的气候类型,再让学生分析这里的气温、降水状况,从而得出气候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参与的勇气。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但又惧怕遭到失败和挫折。因此,课堂上想积极回答问题,但又怕答错,不敢回答。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人类自身的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教学中,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学会把地理知识直接运用到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演讲、演示、演节目、写调查报告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知识,而且他们的演讲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调查能力得到体现和发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起来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形成独立探求知识的愿望、本领。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往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其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三、充分利用过渡艺术和幽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