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业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牧业发展现状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发展空间;对策;青海格尔木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363-02

青海格尔木是我国生态环境很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当前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围绕资源开发提供蔬菜、肉类、蛋奶等生活需求品,大力发展绿洲农业,通过荒漠化治理,稳定生态环境,遏制绿洲农业退化的趋势,利用山川奇貌发展独特的旅游业,带动产业的发展。格尔木市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常驻人口已由2000年的16万人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5万人,格尔木市作为进藏物资的后勤保障基地同时还将担负西藏地区部分农产品的供应,也是格尔木市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方向。格尔木市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域差异大,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生产特点明显不同。近两年来格尔木市充分利用天然的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建立了格尔木枸杞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格尔木紫皮大蒜生产基地、青稞种植基地、马铃薯种植基地[1]。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格尔木市农业资源优势,发展了特色农作物生产,促进格尔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格尔木市农业区发展现状

格尔木市农业总播种面积已达4 053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 577hm2,蔬菜播种面积589hm2,油料播种面积209 hm2,枸杞1 549hm2,水果3.5hm2;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1.067 万t,蔬菜总产量3.01万t,油料总产量940t。

1.1郭勒木德乡蔬菜、小麦产区

郭勒木德是距市区较近的一个乡,该乡有23个行政村,各村分布不集中、分散。现有农业耕地面积1 492.8hm2,因每个村距离市区远近、土壤条件、基础设施等有差异,农业生产特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新乐村、中村、西村主要以大田粮油作物为主。新乐村、中村、西村距市区较远,水利设施不完善、农田灌溉条件较差、土壤质地较差,不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目前和今后主要还是以小麦、油菜、枸杞、大蒜等作物为主。小岛村、盐桥、城北、新华、东村等村以日光节能温室温棚等设施进行蔬菜生产。小岛村、盐桥、城北、新华、东村等现已建成日光节能温室2 000余座,年生产蔬菜2万t左右,提高了格尔木市的蔬菜自给率,蔬菜自给率已达60%。宝库村主要以反季节蔬菜生产为主。格尔木地区大田莴笋的种植,是针对北方地区市场莴笋上市的时间空档,春夏莴笋在4月下旬至7月下旬上市,秋莴笋9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上市,格尔木地区的莴笋刚好在8月至9月底上市,为格尔木地区发展莴笋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也为该地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机遇。2009年宝库村种植反季节莴笋133.3hm2,所产反季节莴笋远销西宁、兰州、西安等地,有很大的市场,宝库村现已成为格尔木市的反季节莴笋生产基地。

1.2大格勒乡大蒜、枸杞、青稞产区

大格勒乡虽距市区较远,但该乡地处109国道89km处,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农业耕地面积为673.5hm2。紫皮大蒜、青稞是该乡的拳头产品。紫皮大蒜因个大、辛辣味浓、品质优良而闻名于省内外,远销四川、宁夏、陕西、西藏、西宁等地,深受各地群众的青睐。大格勒乡种植生产的青稞品质优良,深受藏区藏族同胞的欢迎,最近几年,大格勒乡与西藏聂荣等县连续多年签订了青稞定购合同。在今后的生产中,紫皮大蒜、青稞的种植将成为大格勒乡的主导产业。枸杞是近两年刚兴起的经济作物,大格勒乡也已经成为青海省柴达木枸杞种植的一个基地。

1.3乌图美仁乡小灶火马铃薯、青稞产区

格尔木市乌图美仁乡小灶火灌区,距市区逾120km,该地区农业面积为236.8hm2,主要生产马铃薯、青稞、小麦、油菜。马铃薯、青稞是该地区的拳头产品。生产出的马铃薯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品质优良,已为格尔木人民所钟爱。但由于距离格尔木市区较远,交通不便,运输成本较高,地理位置是制约该地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1.4农垦集团农业区

农垦集团农业区土地总面积118 519.8hm2。2009年各类农作物播种面积1 638.5hm2,其中小麦274.2hm2、青稞434 hm2、马铃薯23.6hm2、油菜141hm2、蔬菜268hm2、瓜果3.3 hm2、牧草6.3hm2,枸杞种植面积487.7hm2(耕地种植);蔬菜日光节能温室2 278座,面积129.3hm2,塑料大棚108座,面积2.7hm2,小拱棚32座,面积0.8hm2;退耕还林679.7 hm2,公益林面积17 258.4hm2;可利用草原面积6 666.6hm2。牲畜存栏数31 000只(峰、匹)。农垦集团是格尔木市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它离市区近,蔬菜大棚多,全市80%的蔬菜由农垦集团园艺公司提供。

2农业生产区域发展空间

2.1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小岛村、盐桥、城北、新华、东村、农垦园艺公司日光温室周年大部分生产的主要是西红柿、黄瓜等利润较低的普通蔬菜,在今后,如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需推广种植一些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花卉、菌类等利润较高的经济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新华村、城北等部分地块存在着地下水位较高、土壤含盐量高、土壤容易翻浆、泛碱的问题,是目前制约地蔬菜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今后需在盐碱地改良地、引进无土栽培技术等方面下功夫,以提高日光节能温室等农业设施的生产能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2]。

2.2积极发展良种繁育和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

小灶火地区周围基本上是戈壁和草原,距离市区较远,在作物种子繁育方面,有较好的条件。今后应在这方面安排一些优良种子繁育的产业化项目,使其发展成为格尔木市的良种繁育和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

3发展对策

3.1发挥科技带动作用

近几年,格尔木市共引进推广新技术300多项、新品种260多个,引进开发新技术100多项,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新技术在蔬菜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组织实施蔬菜安全生产方面的科技计划项目22项之多。其中,格尔木市承担的“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及信息体息建设项目”、“格尔木市优良新品种繁育推广项目”都取得了成果。以项目为依托,全市制定了一系列蔬菜标准化生产规范,把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了标准化管理范围。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把推广农业科技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来抓,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3]。加快设施栽培、无公害栽培、标准化栽培等重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粮、油、菜等主导农业的优良品种引进与推广,加快先进农机具、高效环保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贮运等先进技术。以科技示范为重点,大力抓好科技示范场的建设,促进先进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坚持走科技兴农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农技部门应因地制宜地推广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格尔木地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科技的创新作用成为农民新的增收点。

3.2优化种植业结构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从国际国内市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以效益为主的方向,突出高原特色,加强分类指导,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一次重新布局,努力实现农业结构的生产区域化、区域特色化、特色规模化。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青海省冷凉性气候和污染较少的优势,面向市场,对已经初步形成产业的青稞、反季节蔬菜、枸杞、紫皮大蒜、优良种子、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着力由小调大,提高规模效益。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推广中藏药材、球根类花卉和优质果品生产,逐步培育壮大,形成新的特色产业。二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从全市区域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在城镇郊区要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特种水果,增加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反季节蔬菜、高原特色花卉,建设高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示范效应;对于远郊农业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青稞、优质枸杞、紫皮大蒜、优质蔬菜种子。三是品种调特占市场。2009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格尔木市农作物品种虽然不多,但也有好多名特优稀农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如青稞、枸杞、良种。在结构调整中,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品种,引导农牧民发展特色农牧业,做到“人无我有”,对有市场潜力的传统品种,也要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提高产品档次,做到“人有我优、你优我特、你特我新、你新我精”,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3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制定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用严格的、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有效地指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杜绝劣质农产品的生产,体现优质优价,加快实施绿色品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绿色食品不仅国内市场潜力大,而且在国外具有更大的潜力。由于国内外对绿色食品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绿色食品的价格看好,其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适于作为支柱型创汇农业发展。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把绿色食品生产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及早地重视起来,促进农民增收。在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等方面多做文章,多方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为农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3.4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积极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及中介组织,认真做好政策指导和各项服务工作,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逐步实现农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达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的。重点抓好反季节莴笋生产基地、优质枸杞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紫皮大蒜种植基地、优质青稞、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等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以促进格尔木地区无公害蔬菜、良种繁育、设施农业、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的发展,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民资和工商资本创办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格尔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把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多种经营、乡镇企业转移,使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安置,以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参考文献

[1] 丁忠兵.实施品牌战略带动青海农业发展[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3(5):46-48.

[2] 李鸿霞.青海藏区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84.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5-03

1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现状

新疆兵团(简称“兵团”)农牧团场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产业化模式。现将主要的产业化模式及其发展现状介绍如下。

1.1 龙头企业+团场+职工模式

在实际生产中,团场对于西红柿、甜菜等对后续加工要求较高的大宗农产品缺乏加工场地和技术,只能采取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采取该模式进行生产,要求在种植前就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按照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确定种植的面积,通过团场将种植任务落实到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收购要求。在该模式中团场主要发挥组织生产、协调关系的作用。团场协助企业组织生产,进行管理,企业会给予团场一定的报酬。

1.2 团场+职工的模式

对于棉花、啤酒花、红枣等农产品,为了运输、贮藏方便,增加产品附加值,由团产收购后进行初级加工。这类农产品采用团场+职工的模式[1-2]。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团场和职工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团场的效益来自于对农产品初级加工后增加的价值。职工的收入由出售农产品而获得。

1.3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或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

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农业生产中逐渐兴起的组织。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社能够在生产中统一进行规划布局,采用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市场,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模式中合作社负责和龙头企业联系,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中合作社以团体的方式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合作社发挥了连接市场和职工的作用。

1.4 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

市场需求量大、当地龙头加工生产企业缺乏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完全采用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职工自己选择种植的品种,企业和兵团不进行技术及资金的支持。产品收获后完全进入市场自由交易。

快速发展给农牧团场的经济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带来了生机。随着兵团整体的发展,团级单位党委也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划,现已开始建立产业化链条,健全中介组织,已初步产生成效。但作为团级单位的农牧团场在产业化发展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和改进,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探索。

2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特点

2.1 主要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兵团充分发挥其规划布局、组织生产、统防统治的优势,结合地区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特点,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果树园艺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了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生产基地。

2.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国领先

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使用和普及率较高,机械化作业程度高。二是棉花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4.5%以上。三是兵团优质粮、棉、奶、肉、酱用番茄等主要农产品总产、单产水平及商品率不断提高。

2.3 农业科技含量高,普及推广范围广

由于兵团土地耕作面积大,劳动力紧缺,资金投入多,使农业科技的推广面积较大。近年来,在兵团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作物生长特点的配套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超过50%。

2.4 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性显著

兵团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有组织化程度化高、集团化优势突出、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的优势,组织结构严密,其组织内部经济调控能力强,有利于组织社会化生产,易于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层次和多样化。集团化优势、开拓市场力量的集成性和一致性都对产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团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又一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在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形成跨行业、联系相对比较紧密的产业经营组织,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以农业为基础,跨行业的农业产业集团,有利于优势资源规模、高效利用和集中转化。这些特性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组织优势[3-7]。

3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兵团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农牧团场的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牧团场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3.1 团场以连队或以户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运营方式难以对接

团场、连队职工进行分散经营。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单个生产的农户很难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现象[8-10]。分散生产也不利于职工抵御自然灾害。

3.2 科技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牧团场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所有产业组织和机构为职工服务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建立相关的农业保障政策,降低职工参与市场竞争及组织营销的能力,而市场中介组织尚不完善。

3.3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农牧团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生产非常少,一些团场甚至没有加工企业。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较差。

3.4 职工市场观念淡薄,小农意识较强

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习惯于统购的单一模式,很少考虑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缺乏足够的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懂生产但不会经营,市场信息不灵。这些因素将制约团场产业化的发展。

3.5 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农牧团场职工生产产品大多属于市场经济类型,尤其鲜食和待加工农产品受市场波动较大。农牧团场的企业大多自给自足,规模较小,由于市场波动大,加上企业灵活性差,虽然企业与职工签订合同,但遇到产品过剩和灾年,往往合同履行较难,导致职工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4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对策

农业产业化对农牧团场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农牧团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针对积极推进农场农业的现代化及产业化,在对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4.1 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推进团部城镇化

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和核心内容要与加快团场企业发展及建设团部城镇化结合起来,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

团场工业的蓬勃发展是职工致富的必由之路。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团办工业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最终市场需求的中间环节。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好团场小城镇有利于信息,集中团办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外商企业,培育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农场党委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抓市场、抓信息、抓调控、抓协调、抓基础设施建设,找准经济发展定位点、找市场发展经营、靠法律保障职工权益,推动团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科技观念。使职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合作的市场经营主体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

4.2 建立一体化经营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合同制模式

党委及机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和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要跨越不同的行业。要完善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从下到上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由多部门分割管理改为一体化管理。通过合作制股份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和职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从目前来看,合同制在国内外都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兵团的合同制模式[10-15]。

4.3 鼓励和发展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合作社组织对农业初级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合作社不但能够获得加工初级产品的利润,还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兵团农业产业化中,要先在投资规模小的畜禽屠宰、加工、销售等产品和服务行业中成立合作社组织。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大型加工型合作社[16-20]。

4.4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化发展的方向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业化中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这2种模式都要求有较高的资本集中度和产业成熟度。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尽管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降低成本,加快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但由于受国家的产业政策限制,目前不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流模式。联营体模式是指在某个或某些行业已经形成较大范围的垄断企业或集团,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目前看,兵团不完全具备发展联营体模式的条件,但兵团的一些上市公司在一些产业已具有相当的优势。由于这2种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加销一体化,是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将来条件成熟时,一定是兵团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4.5 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培植地方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选择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问题。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生产条件、工作经验和优势,而且要充分考察产品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突出当地的特色。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打出名牌,牢固占领市场并积极扩大份额。

4.6 强化加工环节,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

要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仅依靠出售农产品是不够的。在组织生产好农产品的基础上,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农产品的产业链越长,附加值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要在逐步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21-24]。

4.7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兵团农牧团场的优势,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证企业按质量标准、产品规格、时间要求得到充足的农产品。

4.8 加大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在生产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对科技的需要,与高校进行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更好地带动单位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

5 参考文献

[1] 聂卫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速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2006(2):1-9.

[2] 李雪艳,乔永新.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1(5):19-50.

[3] 范公广.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企业品牌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73-20375.

[4] JUSTIN Y F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1992(82):34-51.

[5] DESAI K K.KELLER K L.The effects of ingredient branding strategies on host brand extend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6):73-93.

[6] 谢松柏.科技斜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助推器[J].世纪行,2011(9):18.

[7] LEWIS P,MARTIN W,SAVAGE C.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J].Quarterly Review of the Rural Economy,1988,10(1):48-53.

[8] 邵丽珠.兵团农业产业化: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新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2009(7):46-52.

[9] 胡兆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48.

[10]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12]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3] 李发戈.专业生产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四川省邛崃市依丰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37-38.

[14]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5] RUTTAN V W.The Impact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in the tennessee valley and the southeas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55,37(1):38-56.

[16] KOO W W,LOU J Q.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368):1-22.

[17] 李季鹏.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07(508):311-313.

[18] 陈玉霞.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97-98.

[19] 田燕秋.探索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1(5):26-30.

[20] MILLAN M J,WHALLEY J,ZHU L.The Impacts of China''s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781-808.

[21] 兵团党委、兵团关于促进农牧职工持续增收的意见[EB/OL].(2010-06-02)[2012-06-21]..

[22] STEPHEN R,LEWIS J.Discussion:inter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7,49(5):1154-1157.

[23] 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J].新疆农垦经济,2008(1):35-44.

[24] 李景慧,李保成.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351-353.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1978年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不断提高,东辽县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总产值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7%,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比增长16.8倍,虽然畜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目前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对高质量畜牧产品的需求,可见,东辽县畜牧业向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1.东辽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东辽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畜牧业的产量连年增长,其中禽类增长速度最快,2011年比2010年增长4268090只,是2010年的1.24倍;肉鸡是禽类增长速度快的主要原因,2011肉鸡总产量是12505980只,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7892730只,是2010年的2.71倍;猪的总产量从2001年465932头增长到2011年755737头,增长了61.7%;牛的总产量从2001年341164头增长到了2011年598642头,增长了57%;羊的总产量从2001年41991头增长到2011年57359头,仅增长了0.73%。

2009年东辽县,全县畜牧产品肉总产量就已经突破10万吨,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产片肉总产量是142882.92吨,比上年增长了22923.82吨,猪肉产量是34078.3吨,牛肉产量是51781.39吨,禽肉产量是55950.88吨,其中肉鸡产量是40883.61吨,蛋鸡产蛋量是46016.09枚。2011年同上年相比,每种畜禽的产肉量和产蛋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跟东辽县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有这莫大的关系。

2011年东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303384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是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7%,是2001年畜牧业总产值的3.58倍,农业总产值是115811万元,是2001年农渔业总产值的2.85倍;林业总产值是7121万元;渔业总产值是1691万元。在2001年的时候,东辽县畜牧业给人均带来的收入是450元,而到了2011年畜牧业带给的人均收入增长到了3500元,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也是增长东辽县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2.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和良种繁殖能力差

吉林省粮食产量由年产不足1000万吨上升到2500万吨水平,这和国家大力支持吉林省农业也不开,但是吉林省在农业方面对畜牧业的投入资金和给予的政策都不能很好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

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的繁殖能力是仔猪年413760头、仔牛79353。但在选购牲畜幼仔的时候,很难购买到提抗力强,产肉量高的幼仔,目前东辽县牲畜幼仔繁殖大部分依靠散户农民的养殖,所以没有完善的良种繁殖体系。

2.2疫情防治无体系

在冬春和秋冬两个季节交替的时候,是疫情的高发期,也是牲畜幼仔销售的好季节,但由于无合理的防疫体系,在收购和出卖的时候,使病毒进入养殖区域,致使疫情爆发;另一个疫情防治关键就是畜禽死后尸体的处理方式不够规范,是导致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

3.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对策

3.1国家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中国应该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增加农牧业的投入,是提高农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迫切需要。当前要抓住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三牧”倾斜,提高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资金投入。我国农牧业基础设施非常简陋,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牧业收入水平。

从东辽县几家规模化养殖场来看,每家规模化养殖场的贷款也就30多万元,而贷款利息高达9-11%,对于一家规模化的养殖场来说这点钱,和场子的实有资产比起来简直是微乎其微,但为什么用养殖场作为资产去银行抵押,而贷不到钱呢?原因是多数银行受“家有万贯,带毛的(资产)不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养殖户在银行当中贷不到钱。

3.2合理运用“以草以饲兴牧”这一理念

“以草以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养殖理念,用小草来代替现有喂养畜禽的粮食,这样以来能节约大量粮食,也能降低养殖的成本,而且吉林省是玉米种植的大省,每年都剩余不少秸秆,在农村是废弃物,垂手可得,取之不尽。东辽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县粮食总产量每年在84万吨左右,年农作物秸秆126万吨,荒山草坡11万亩,每年草量可达30万吨,这种前提下东辽县更适合运用”以草以饲”这一理念。

目前我省“以草以饲”并没有推广开,因为养殖户受原有的思维影响,怕畜禽吃了草做的饲料,不能正常生长导致出栏期延后,所以东辽县应加大对“以草以饲”这一理念的宣传,挨家挨户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和讲解,从而为农户带来更大利益。

3.3建设沼气池使资源循环利用

沼气池在南方的农村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是在吉林省沼气池貌似还不太流行,农户还不太了解沼气给农业、畜牧业带来的利益,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沼气池给农户带来的利益是长远的。

建立一个8m3地下水压沼气池需要投资3000元左右,农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生产350-450m3的沼气,可以满足3-5口之家农户的炊事用能,每个农户每年实用沼气可节约生活用能开支600元左右,所生产出的沼肥(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化肥,用于农业生产每年可节省农药、化肥开支500元左右,而且农户平时饲养的畜禽的粪便也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没有沼气池,畜禽的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4.结论

畜牧业在东辽县的今后发展中有这重要的地位,因为东辽县主要的经济发展就是以农业为主,而畜牧业恰恰是带动东辽县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东辽县的地理位置因素,导致东辽县幅员内,自然资源不够丰富,旅游、矿产都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所以今后要想带动东辽县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要合理的利用这片土地资源,发展畜牧业,随之带动其他附属产业的大力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2001年——2011年东辽县统计局.统计年鉴.

[2]2001年——2011年东辽县畜牧管理局工作报告.

[3]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报告.

[4]2001年——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 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5]张守莉.吉林省发展精品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4.

[6]刘丽红.吉林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6.

[7]张林国.延边畜牧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延边大学,2009.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农牧业;产业结构;核心

1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产业化基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以来,海南州建成各类蔬菜温棚6890座,其中高标准节能温室1880座,蔬菜种植面积年均保持在3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4.3万吨,蔬菜自给率为22%。累计建成畜禽养殖场132个,年出栏38.4万头只,实现收入1.67亿元。培育农村牧区经纪人1342人,年出栏千只以上牛羊育肥贩运户达1000多户。

1.2 农牧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据调查显示,全州共有农牧业产业化组织526个,其中按组织类型划分,有龙头企业带动型37个、专业合作社带动型487个、专业市场带动型2个;按利益联结方式划分,合同关系型的37个、利润返还合作方式型的55个、股份合作方式型的432个、其他型的2个;按产业类型划分,种植业117个、畜牧业320个、水产业4个、林业1个、其他85个。

1.3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全州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州级34家。生产类型包括牛羊肉、毛(绒)、奶制品、粮油、蔬菜、水产、中藏药、饲草料、有机肥等农畜产品领域。龙头企业直接或简介带动农户数达5.7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2085万元,长期或季节性解决城镇农村劳动力就业8376人,支付工资1755万元。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1 龙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由于农牧业企业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使得农牧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企业总体规模不大;一些农牧业企业习惯于自我发展,企业与农户的联结还不够紧,带动力还不够强;企业在申请贷款时,银行往往需要企业提供实物抵押,而“农牧业活口资产”又不能抵押,致使企业特别是种养类企业贷款困难;一部分农牧业企业在技术上还依靠传统经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大多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也只是中低端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2.2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畅 个别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合作社也没有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大多数合作社入会人员少,经营分散,辐射面窄,带动农牧户能力有限,致使合作社作用发挥功能不健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大多数是村干部、大户及村能人,他们虽然能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但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组织管理、统筹协调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大多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由于自身产业基础薄弱,自我积累少,没有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难以在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有所作为,都是以直接出卖原材料和活畜为主,无法形成特色品牌。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产中缺少农牧业技术实用人才和服务,一些实用新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加之产后服务信息不畅,对农畜产品的生产、销售缺乏指导和信息交流,导致了农牧业生产经营和农畜产品流通发展滞后。

2.3 产业化发展环境尚有诸多制约因素 由于地方财政拮据,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现有的产业化基地建设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业生产受资金制约尤其严重,往往是基地建成后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而停滞运转;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高,掌握技术能力不强,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有限,指导农牧民从事种植、养殖业态度不积极,新的实用技术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推广;农牧民接收信息和搜集信息能力不强,只能默守传统产业、单一品种、跟风生产,产品不能做到适销对路,经济效益不明显;由于农牧产业化经营缺乏必要的扶持和保护政策,发展资金不足。

3 对策建议

促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必须从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提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着手,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今后,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共同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3.1 注重规划,做大做强产业化基地 根据主导产业区域布局规划,把加快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围绕海南州“五大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化基地布局,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基地,支持龙头企业自建、联建、合作建设农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打好资源基础。

3.2 多措并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规范合同内容和签订程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有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推进企业与合作社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农户、合作社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龙头企业,形成产权联合的利益共同体。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牧业保险。支持龙头企业为专业合作社与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龙头企业与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合作。

3.3 科技引领,推动龙头企业技术创新 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消化吸收和掌握行业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工艺,开展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各级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整体素质和示范引领水平。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整合同区域、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强化品牌宣传和保护,努力在牦牛肉、藏羊肉、青稞、菜籽油、马铃薯、蔬菜、果品、冷水鱼、乳制品等产品开发以及优质品种保护、制种繁育等产业,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5

近年来,海东地区把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全区农牧业发展呈现出设施农业规模扩大,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农业基础条件步伐加快,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理念得到强化,农民创业促就业水平稳步提高的特点。

1 发展现状

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迅速,农畜产品规模化、商品化进程加快。马铃薯、油料两大优势作物和八个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52.47万亩,较“十五”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占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4%。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得到壮大,草食畜年饲养量突破312.35万头只,猪、牛、羊的商品率已分别达到81.39%、46.4%和68.35%。

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534家,注册资金达到4.29亿元,拥有会员5.47万人,带动农户10.28万户,建立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40余万亩,经营各类农副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种达50多种。已认定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72家,年产业化经营收入达9.05亿元,年加工农产品2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24%,辐射带动农户12.5万户,占到总农户的41%。大中型农牧业企业达10多家,总资产达8亿多元。

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区农机总动力达120.2万千瓦,较“十五”末增长13.5%;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农林牧水专业技术人员1878名,农村实用人才近10万人。年实施八项兴农工程累计达751.55万亩次和36.84万人次。建立高产种植示范区85万亩,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4家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聘请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5名国内知名专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技术顾问。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初具规模,农村土地流转助推劳务经济加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框架基本形成。6个示范园区核心区规划总面积4.4万亩,完成投资8.49亿元,实现产值4.2亿元,入驻企业61家,辐射带动周边特色基地100万亩,累计流转土地面积30.83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9.54%。农村土地流转拉动农村劳动力53.3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5.25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达4732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87%。

2 制约因素

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特色农牧业投资总量小,资金缺口大,种、养基地建设、水源涵养和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设施农牧业建设标准低,保鲜、贮藏设施滞后。特色农畜产品行业标准制定和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认证、申报工作滞后。

市场发育程度不高。特色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低。现有的龙头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带动力不强。

农业装备水平不高。特色农牧业生产适用机械和专业服务队组织较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尚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劳动者技能水平不高,市场观念和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3 对策建议

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优势种植业。继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推广青贮燕麦、玉米等农田种植高产饲料作物栽培技术,使种植业从“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把设施农业和全膜覆盖栽培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和浅山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将土地流转作为规模经营和示范园区建设的切入点,加大流转力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一是加大畜禽良种化。大力建设原种(保种)场及扩繁场,以农户为主体、村为单元大力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二是加大养殖规模化。普及先进、健康、生态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大生产标准化。加快制定并全面执行行业标准,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禽产品及基地认证工作。四是加大饲养生态化。着力推进规模养殖场沼气池建设,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五是加大设施现代化。大力推广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

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和订单农牧业。积极培育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畜产品经纪人及营销队伍。

集中力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集成资源、集中力量、集聚优势,全力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坚持走“建园区带基地,兴产业促增收”的现代农牧业发展之路,跨区域带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以“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农业园区建设质量和档次。

农牧业发展现状范文6

1海南州畜牧业发展现状

海南州畜牧业生产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基本政策,大力调整畜牧业经济结构,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生产条件,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牧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畜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态势。2014年底,全州牲畜存栏达466万头,反映畜牧业总体生产水平的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42.84%、42.38%和35.89%。全州母畜比例达到52%,年产羊毛4325.91t、肉类31887t、奶类28382.34t、山羊绒118.64t、牛绒161.04t,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5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8.3元。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州累计建成围栏草场103.63万公顷,畜均达到0.22公顷,畜棚135.62万m2,羊均占有0.34m2,全州种植当年生牧草年均保持在1.33万公顷以上,全州牧户已实现定居,环湖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成效,畜牧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以牛羊育肥和畜种改良为重点的畜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牛羊收购加工销售、乳产品加工、超细羊胎素加工,绒山羊、奶牛、小尾寒羊等养殖基地形成规模,有效促进了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开发,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奠定了基础。

2存在问题

(1)自然条件严酷,灾害频繁发生。该州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干旱缺水、虫灾、鼠害、雪灾时有发生,大陆性气候强烈,气温低,牧草生长期短,天然草地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低,影响到草场载畜能力。

(2)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群众观念依然陈旧。干部群众缺乏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特别是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增加群众收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思路不新,办法不多,措施不力。农牧业群众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草场退化、沙化程度严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全州退化草地面积达89.26万公顷,占全州草场总面积的26.75%,平均年退化率为1.8%,全州土地沙漠化主要集中在共和县和贵南县境内,总面积达126.7万公顷,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28.59%。

(4)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全州围栏草场只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3.35%,占冬春草场面积的60.37%,建有畜棚的牧户占总牧户的54.73%,人工草地面积小,畜牧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5)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产业化进程步子不快。畜牧业产业化尚处起步阶段,未形成产业链,附加值不高,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资源开发缺乏力度。

3发展高效畜牧业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加快“草场围栏、牲畜暖棚、种草、牧民定居”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增强畜牧业防灾能力,同时要加强草原灭鼠治虫和草原资源与生态的动态监测,核定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强化草原保护建设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草原保护建设的科技含量。

(2)加强草地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畜牧业发展外部环境。草地是畜牧业生产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已成为发展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为此,在实施好退牧还草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同时,全面落实、巩固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建立合理的草原使用权流转机制,按照保护优先、保护和建设并举的原则,分区域、有重点的开展退化、沙化草地的治理和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舍饲、半舍饲圈养,逐步引导广大牧民群众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实施全面休牧、局部禁牧、普遍轮牧的工作措施,建立和完善草原保护制度。

(3)加强人工草地建设,推动草产业有序发展。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使全州种植当年生牧草面积逐年增加,大力发展草产业和饲料加工业,重视草产品的加工,引进、扶持国内外先进的草产品加工企业,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草料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体系,形成稳固的产业链,培育草产业,发展草经济。

(4)加强以草定畜工作,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以人工半人工草地建设及高产饲草料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保护和恢复草地植被为目标,稳步实施“围封保草”战略,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周转,提高出栏,逐步推行舍饲、半舍饲,减轻草场放牧压力,解决草畜矛盾,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严格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5)加强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深挖畜牧业发展潜力。

(6)加强畜疫防治工作,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建设动物保护体系,以提高动物疫病的有效预防、快速扑灭能力和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为中心,以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系统、基层防控设施、优势畜产品生产区为建设重点,实施动物保护工程,建设专业防治与企业、农牧户自防相结合的动物保护体系,完善重大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整合已有检验监测资源,做好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密切注意疫病动态,减轻疫病危害,提高牲畜自身的抗灾能力,减少牲畜因病死亡。

(7)加强畜牧科技投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牧步伐,重点推广设施牦牛藏羊高效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