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医学院校 成果转化 问题 对策

科研成果转化是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其它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活动;是高等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持续发展的需要。医药行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具有高标准、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等特点,一方面企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另一方面高校大量的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阁,“成果数量多、转化效率低、项目推广难”,已成为长期困扰医学院校科研发展的重大难题。

1.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涉及研究平台、技术水平、管理体制、评价机制、资金投入、市场运行等众多方面,整体转化效率低,其主要问题可概括为四个脱节。

1.1科技研发目标与医药市场的需求相脱节

医学院校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主要研发来源之一,但医药类科技成果要想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就必须具备应用价值,具有现时可用性。目前,医学院校的科研活动主要瞄准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从立项到结题均由科技主管部门依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对于市场或医药企业的需求考虑不多。由此决定了医学院校的科技研发目标偏重理论性、基础性据统计,高校科研活动注重文献调查,忽视专利和市场调查[1]。使研发出的科研成果无法满足医药企业市场需要,直接导致上、下游衔接困难。

1.2科技评价体系与社会经济的要求相脱节

科技评价体系往往对科技研发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采用的科技评价体系主要以研究项目的级别、科研经费的数额、的数量与质量、科技成果获奖的等级等为基本指标,成果转化工作在科技评价体系中体现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得到体现。使得医学院校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着“重学术、轻技术,重发现、轻发明,重水平、轻效益”的现象,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所从事的研究内容与社会经济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

1.3科技成果的先进性与成熟性相脱节

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与效益性、成熟性与实用性,中试阶段作为研发和生产的中间环节,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医学院校的科研经费额度一般仅够维持实验室阶段研究,难以满足中试需求,而中试经费一方面难以纳入科研活动范畴得到科研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难以纳入企业生产活动,从而获得企业的经费支持。其中试资金处于科研经费和企业生产性投入之间的“真空”地带,高校产出的大量科研成果尽管具有较明显的先进性,却难以进入中试阶段的检验,成果成熟性的不足限制了科研成果进入企业和市场的通畅性。

1.4转化应用开发与资本市场的投入相脱节

科技成果进入市场通常需要经历基础研究、转化与应用开发、商业化生产三个主要阶段,发达国家对成果的基础研究、转化与应用开发、商业化生产三者的经费投入之比一般为1:10:100,而我国的比例约为1:0.7:100[1],这使医学院校的许多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转化应用开发与资本市场投入的脱节,难以实现医学院校科技成果与资本市场的“无缝隙”对接。科技成果缺乏“孵化”过程严重制约着医学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2.医学院校成果转化困难的“瓶颈”

目前医学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模式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等转让给医药及相关生产企业,或者以技术为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上述转化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操作,操作困难的“瓶颈”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的合作信心

企业追求的是“短平快”项目,希望科技成果是拿过来就能直接用于批量生产,能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并收回投资的项目,对投入大、风险大的一些创新成果并不青睐。而医学院校的科技成果往往缺少“孵化”的过程,科技成果是实验室产品,技术转让后企业仍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解决技术从实验室转向批量生产所面临的各种中试环节及工艺技术问题。此外,对于医药产品,成果“孵化”可能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这种高额投入、长周期的“孵化”,增大了企业承担成果转化的风险,影响了企业投资的信心。

2.2企业投资的目的性

一些企业把科技成果转化当作圈钱的手段,利用医学院校先进的科技成果,申请国家各类基金,或采用证券行业的理念来运作风险投资,炒作企业概念。这种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投机,其结果只能使许多具有良好产业化潜能的科研成果“胎死腹中”。而研发方为了重新利用该成果,往往只能支付更高的费用进行“赎回”,不仅造成成果转化半途而费,延长了转化时间,更增加了高校与企业间的不信任感。

2.3企业的技术力量与判断能力

我国当前多数医药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仍较薄弱,由于医药产业具有很强的技术依赖性,受让企业很难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掌握和不断改进引入的科研成果,而当研发方实现成果转化后,技术售后服务的积极性降低,这也将增加企业吸收、转化科技成果的难度和后续发展的不确定性,并进而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减弱。拥有了高技术不等于拥有了高利润,企业必须有能力对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预期进行准确判断,才有可能实现与高校的双赢目标。当前,许多企业由于对国内外医学科研发展现状和趋势缺乏了解,片面追求高技术,在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时,无法对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能力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影响了投资信心。

2.4院校承受风险的能力

企业通常采用“交钥匙”的合作方式,要求科研方将科技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并负责全部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这种方式周期长、限制多,增加了院校作为研发方的风险,使其在与企业合作时顾虑重重。而在具体转化合同的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繁杂的法律纠纷和许多无法预见的预算外开支,也使得合同履行步履维艰。

3.医科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方向,提升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效益性

科研工作应该坚持“顶天立地”的方向。所谓“顶天”,就是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和技术前沿的研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创造高水平成果;所谓“立地”,就是要高度重视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切实解决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大量科技问题。医药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医学院校产出的科研成果既应瞄准前沿,不断提升整体研究水平,更应立足实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高校科研人员也应摆正位置,更新观念,从过去的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转变为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增强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与实用价值,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3.2完善应用研究的评估体系,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质量和动力保障

现有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主要采用同行专家评议的办法,重视科技论文的发表,重视成果被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程度,更适合于基础研究,而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成果,还不能充分体现其实用特性。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重视成果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以成果转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和衡量标准。同时,通过政策转变,引导科研人员改变固有观念,提倡科研为社会服务,鼓励高校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质量保障和不竭动力。

3.3建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风险投资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性

医学院校在科技开发工作中,对具有创新性思路和良好应用前景的项目,应采用委托研究、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院校与企业的结合,研发目标与市场的结合,资本市场与成果技术的结合。通过建立多元化和社会化的风险投资体系,争取资本市场与技术市场的早期对接,加强“孵化器”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促进其产业化。资本的早期介入可以促使企业加强对院校科技成果的市场调研与论证,准确判断成果的市场潜力;资本的早期介入还可以弥补院校研发经费的不足,缩短科技成果的成熟期,有利于加速成果早日走向市场、产生效益;资本的早期介入也有利于生产企业获得较高的转化收益,本着“谁投资谁受益”以及“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则,均衡技术、资本、市场三方的利益与风险。多元化和社会化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机构和投融资机构的自身优势,实现资源和利益共享,解决信息资源条块分割,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降低成果转化风险,是解决医学成果转化“瓶颈”问题的关键。

3.4建立“学研产”相结合的校企联合机制,提高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遍高达40%~50%以上,对其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创了“技术许可办公室(OTL)”模式,科研人员定期与企业代表交流,了解其需求。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企业还邀请科研人员担当顾问,及时对技术进行改进。正是这种有效的对接、转化机制,使斯坦福大学近30年来的知识产权收益高达5亿美元[3]。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先后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众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不仅充分发挥了院校在技术和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培养了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也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与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研发与商业化生产的衔接,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有力条件[3]。这种“学研产”相结合的校企联合机制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赋予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科学内涵。

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产业化不到5%,而发达国家技术转移高达40%~50%,其原因与科技成果评价“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政策环境不完善,转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和缺乏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密切相关[4]。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依然存在体制不完善,合作模式不合理和缺乏人才培养等问题。我们认为医学院校,首先应逐步形成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作为评价开发类科技人员的重要内容,保证从事技术开发与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具有同等学术待遇;其次是加强财政金融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健全风险投资体制,完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税收优惠和贴息贷款政策;医学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必须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研发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成果,走出困境,推向市场,从而提升医学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成果有效转化,获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克昌.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建设与思考.中国科技产业,2005,5:46-47

[2]麦均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5,7(5):73-77

[3]任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在何方.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05-27

[4]刘京丽.关于高校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93-94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研成果;科学管理

市场经济中,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定义为,将从前没有发生过的关于生产的条件和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一套完整体系,从字面上理解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是通过创新性的管理,重新组合系统和功能的过程,以达到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新高度的一门管理科学。创新性的的科学管理应完全的符合市场的导向和需要,对企业的功能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控制协调,用最小的消耗创造最大的利润,所谓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就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作为工具,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每个环节与要点进行管理,将各项指标如,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企业各行业间的激烈角逐,这种角逐,已不再仅限于传统产品上,而是逐渐的转移到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了,所以只有企业成功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才会产生大的效益,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尚做不到有效转化,没有体现出来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战略高度,所以必须引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来监督运行整个转化过程,对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意义

1.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提升其市场价值

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过程非常繁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地分配人力、财力、物力,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用有限的投入取得多而高效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理念监督运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配置,将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市场效益最大化。

1.2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布局

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批量化生产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必然过程,因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各个环节,如科研成果转化的,对象,途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环节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真正的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就能够有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的途径保驾护航,比如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可以将科研成果在市场有迫切需求时,应准确的把握时机,将科研成果变为商品,这就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有效指导作用与保障。

2 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和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

现阶段,企业经营者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功过的意识表现为,首先,将经营生产当作企业的主要生产目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带来的效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两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形式等同对待,其次只重视场产品的市场效益,而对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品的价值是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个产品的研发成本是要从以后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扣除才是盈利成本,所以企业追求高的盈利能力,必须降低研发成本,再次缺乏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科研部门,对于技术的热衷程度已经超越了此产品的性价比,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市场的不认可,这就说明,如果不遵循市场,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符合市场的产品研发,就会造成产品应用面窄,而得不到推广。

2.2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和产出难以系统计量

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衡量科研投入的指标应当分解为,科研人员的数量,专业化程度,科研经费,与引进的科研技术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全面的指标来衡量,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因为只是在投入科研研发中可以反复使用,并没有产生损耗,所以讲知识进行商品化计量就会有困难,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就更不会有意义。

3 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成果实施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该转变思想,积极树立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用来保障企业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成果,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尽最大努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

3.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市场意识

企业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而批量生产成为商品时,其就拥有商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它就成为转化科研成果后的最大受益者,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不单是研发的活动,他的最终目的为创效益型的商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是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主要依据为它的成功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效益,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与此同时,企业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任务,但是企业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由生产、管理,直至市场营销的都贯穿起来,这也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并服务市场的精髓所在。

3.2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助优势

影响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科技体制、科技实力、科技投入及产品寿命周期、营销管理等因素。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只注重诸多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因此,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既可以降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本,并减少风险,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事例,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有机的将产学研相结合是提升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重要途径。

3.3建立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应实施有效的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以机制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权变性和非程序性等特点,与传统技术管理相比,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经济型的转变,从传统技术管理型向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型转变,可有效消除技术与经济两分离的弊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作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中,促进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风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配套机制,作为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支撑,如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约束机制、投资机制、竞争机制等。企业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突破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限,从深层次上系统地解决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力争建成一个实用、高效、系统的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必须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方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切实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确保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谭浩邦,左小德.价值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马骁.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J].吉林农业,2015(04)

[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牛斌,何真,白成云.[J].山西农业科学,2015(03)

[5]冀纯国,霍晓明.浅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6]张梅申,王慧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7]陈伟民,焦子隽,叶浩,汤红东,陈金凤.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6(01)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文3

1.1科研观念上重纵向课题、轻横向项目对于高校而言,横向项目、科研论文、奖励和经费等容易统计,是显性指标,且这些指标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排名、地位和声誉,是学校的业绩和荣耀;即使直接面向民生的经费较多的横向项目,也常被认为是科技水平不高、技术含金量有限的项目,难以纳入学校的成果范畴。在教师层面,尽管国家多次强调高校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但是,由于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加上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部分教师依旧缺乏对社会实际需求的关注和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且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没能将关注民生、立足民生作为自身的科研方向,没能将服务民生、惠及百姓作为自身的科研重心。多数教师乐于承担纵向课题,并只将获得纵向课题、经费作为自己的学术成就,而推广横向课题和科研成果的意识淡薄;在选题时,往往只追求学术层次和学术效果,忽视了生产上的可行性和应用上的经济性,只满足于“发论文、提职称和分房子”,不愿意做对个人晋升作用不大、“不显眼”的研究工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不积极。

1.2评价取向上重学术价值、轻社会效益目前,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中往往侧重于论文、著作、项目和经费,而对知识产权、专利实施、成果推广、科技开发和经济效益等不太关注;过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而轻视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只重研究前期的理论成果,不重成果的社会效益;在评价科研成果时,将所谓的“技术水平”(发表文章的级别)作为重要依据或唯一指标,而对于直接面向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的科研项目而言,尽管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常被定义为水平不高、意义不大。在科研评价体系中,横向项目的权重价值往往明显低于纵向项目,科研成果主要靠相关专业人士鉴定,而不是按照成果的转化前景和转化可能评价。在职称评审中,仍然将“是否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项目,是否发表过论文作”为主要指标;在评价科技成果时,仍然将“技术水平”作为重要依据。因学术评价异化,导致相当多的教师侧重于方案的理论分析和评价,而不注重工程技术方面的论证,研究成果仅限于做鉴定、写论文和报奖,轻视成果的实用价值,没有顾及科研工作与生产力的联系,更没有考虑科技成果的惠民性。

1.3运行模式上重闭门研究、轻成果转化目前,高校的科学研究基本上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是在“象牙塔”里的内部循环,为研究而研究、为职称而研究、为待遇而研究是比较普遍的科研现状。许多高校在制订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条例时,都存在重研究、轻转化的问题,在高校科技管理奖励条例中也存在对民生科技激励不足的问题。多数科研管理者不直接参与研究,不了解研究成果本身,不熟悉成果产出的流程,无市场运行和商业管理的经验,没有有效推广研究成果;作为开发研制者的教师,多数不了解整个生产和商业环节,这极易导致科研成果在转化中难产。研究者、生产者和市场之间没有沟通和融合,高校科学研究和生产推广缺乏理解和沟通,二者形成了相互脱节的“两张皮”:一方面,高校每年推出大量的科研成果无人问津;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导致高校科研成果难以民生化。即使有部分做到了产学研相结合,但其组织形式较为松散,行为具有零散性和短期性,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

2改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措施

在科技惠民重要性日益突显的时代,高等学校必须有与此相适应的科研管理体制、观念取向、评价体系和运行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制约科技惠民有效开展的瓶颈,落实科技惠民政策,提高科技产品的惠民效果。

2.1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主导科技惠民现行的直线型科层制组织体制与学科交叉、融合的网状结构相互矛盾,需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资源统筹管理、有利于整合科研队伍、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惠民的管理体制。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改革:①效仿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建立科技惠民(或民生科技)中心,突破高校内部和外部的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和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增强科研成果的惠民性。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大学科技园,放宽条件设置,使教师能到企业兼职或以技术入股,科学地规定利益参与者的参与责任和利益分成,加强民生科技产品的合作开发和转化,将停留在论文层面的科技成果转变成惠民型的现实生产力。②设立高校科研成果信息化平台,以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和共享。当今社会知识传播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和多样化,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信息化平台是目前较理想、较实用的传播工具。高校科研成果信息化平台能够为高校科研成果持有方、科研成果购买方和其他参与者提供详尽的信息服务,可有效提高技术信息供求双方的交流效率。③建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机构或科研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以提供成果转化的专业化服务。积极推介高校科研成果,为企业等买方市场提供准确、到位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疏通产学研结合的通道,从而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惠民程度。

2.2革新科研管理理念,关注科技惠民高校的科研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管理部门对科技惠民的认识以及在此引导下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民生观和科技成果的惠民性。因此,要树立以下3种理念:①树立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理念。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研究科学的基地,还担负着服务社会的重任。产业发展促进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反过来也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是培养人的过程,我国部分高校通过科技产业培养了一批工程硕士和经营型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既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也不能忽视科学技术直接面向民生、服务百姓,要“接地气”,多关注具有应用性、实用性的技术,积极开展民生科技的研究、转移和扩散,使科技真正地服务于社会。②树立纵向与横向同等重要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横向项目能有的放矢地解决民生中的实际问题,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做好、做优横向项目可反映一所高校的科研水平。应把“是否满足实际需求、是否解决实际问题和是否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作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③树立只有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才能使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的理念。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数量、质量和速度上。因此,只有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广泛运用科技成果,才能将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力量,潜在的生产力才能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科研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浓郁氛围,引导教师树立科技惠民意识,积极承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研任务。

2.3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引导科技惠民有学者认为,现今将纵向项目、课题作为评价学术成就指标的做法,就像“种田不比收成,而比谁的肥料多”一样。该评价体系导致大量的学术经费被浪费,学术氛围极为功利、浮躁,学术变为“课题学术”和“经费学术”。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中指出,要“改革评价体制,推行分类评价和开放评价的新体制,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在高校的科研管理中,必须改变以往简单地通过项目、论文评价科研成果的做法,建立多元的科研业绩评价考核指标,调动广大教师关注民生科技创新、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公益科研活动以满足公众需求和产生的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基础研究和前沿科学探索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为评价重点。”对于基础研究成果,可着重于学术价值的考核,比如可考核其和引用情况。对于关注民生应用研究成果,应侧重于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考核,多用市场、社会需求和应用情况评价,具体包括社情参数和民意参数。关注社情是指反映民生科技发展的数量、质量、程度、状态和等级等的指数,进而可反映出哪些项目与科技惠民相关和项目自身的发展状况如何等;民意参数是指反映社会成员对民生科技发展状况的认知、感受、评价、态度等的指数,进而可反映出人们对民生科技发展的认可程度,充分发挥用户在项目实施、验收和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文4

高校科研创新管理机制措施一、引言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措施,高校科研管范围十分广泛,其涉及项目确立、科研投入、科研转出以及成果应用等,高校建设要想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不但需要在科研工作上有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的飞越,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科研组织方式、管理体制、奖励机制以及科技评价体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而科研管理工作又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水平,因此构建高校科研创新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落后于时代的需求

从高校当前的科研管理理念来分析,其相对比较落后且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虽然高校在科研管理上制定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管理方式只是为规章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基本的依据,而且一味地重视科研人员严格服从,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现代化管理理念的缺失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科研管理的需求。

2.教育管理和科技管理的矛盾与冲突

根据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工作属于国家科技部管理,而科研机构的教育工作则属于教育部管理,虽然明确规定高校的科研组织属于教育管理,但是在大学之外进行的科研却处于科技部,因此在高校科研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这两个部门必然在科研人才和经费投入方面产生竞争和矛盾,两种管理模式并行的方式在高校科研创新发展中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而且极易造成科研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所以必须构建全新的科研管理模式来协调教育管理和科研管理之间的矛盾。

3.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的科研机构采用的是分散式管理,不同学科和不同院系之间的科研机构没有直接的联系,这就难以组建全面的、优秀的科研团队,因此也就难以完成社会当前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高校科研机构对社会前沿性课题研究的能力,除了这种分散式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方面也存在问题,由于缺乏市场信心的引导,多数高校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成果经鉴定环节,并不重视经科研成果转为市场价值,这就形成了当前高校科研成果缺乏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等局面,而且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并没有经费的管理权限,制定奖励机制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调,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

三、高校科研创新管理措施

1.培养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理念

创新理念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者在科技和文化领域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对该成果具有独特的使用权利,而高校作为高文化、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地方应该具有大量的知识产权,但是我国科研部门明确规定科技成果需要遵守知识共享的基本原则,从根本上削弱了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产权的保护意识,因此必须消除这种传统的观念,并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引导我姑高校科研人员逐渐建立产权保护意识,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这种全新的管理机制可以促使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

2.完善科研创新管理手段

首先,要建立学习型的科研团队,并完善高校科研队伍的知识结构,对不同院系的科研人员进行重新的调配,打破原来院系分家的独立局面,并吸收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拥有文理较差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而且要改变当前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现状,从根本上来讲是减少管理组织体制的中间层次,将基本的决策权和信息处理权下放给基层的科研人员,有科研人员自行决定知识和信息是否共享,而科研机构的高层负责制定战略性管理决策,横向加深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和沟通,在科研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佳的配置。

其次,结合本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科研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优秀人才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要深入挖掘学科前沿领头人的作用,并将其确定为青年学术人才的带头人,要依靠学科骨干教师的广泛力量,支持他们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探讨和研究,建立一支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以及自我提升的科研团队。要破除高校当前存在的教育和科研两分离的现状,并将科研信息传输至教学工作中,培养最新最全的科技人员,而科研信息在教育中得到验证之后反馈给科研人员,实现教育和科研水平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交流

高校发展科研事业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进行的,因此科研成果需要转化实际的产品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高校科研创新管理中必须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这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的途径,虽然多数高校很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科研成果转化的问题,但是针对此问题的尝试也仅仅停留在校内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和交流平台,而且并没有系统性的指导,只是在高校内部实现了转化和交流,并没有对社会提供服务,因此需要在该平台之下进一步建立多个子系统,例如: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管理平台、科研项目跟踪管理平台、科研信息交流管理平台等,以一种多层次、多方位、多结构的形式简化科研成果的转化途径,进而实现对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的实时跟踪和管理。

四、结束语

当下社会之所以被称为知识经济的社会,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大众化,而且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者要站在创新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地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高校科研的建设方式和内容,实现科研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也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档案工作者要把握好高校科研创新管理的机遇,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邹道标,陈虹,张昊民.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02):42-45.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大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5―0114-03

一、概述

20世纪末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商品化市场的高度发达,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作为稀缺的和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大力推动形成全球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试图通过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保持其竞争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进程,具体体现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签订。TRIPS协议的最终签订,一方面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规则的制定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发展中国家目前尚无法扭转这种现状;另一方面也迫使发展中国家认清了这样一个现实,即只有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这种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一个观念,那就是不能因为“游戏规则”是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就忽视对“游戏规则”的研究和运用。目前,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着漠视知识产权的现象,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企业界,相当普遍地认为知识产权是华而不实的摆设,是锦上添花的物件。

其次,为了在不利的“游戏规则”下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熟悉和掌握规则本身以外,还要充分提高科技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即提高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当前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的投入主要在高等院校和国有科研院所,如何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成为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亟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科研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使用和管理,就必须借助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而知识产权的确立、实施和转让等均是以一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为依据的,根据TRIPS协议的规定,签约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要符合协议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说,要提高我国科研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就必然涉及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实现科技成果这一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与探索

(一)清华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方面,清华大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性综合大学,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1997年清华大学校务会正式通过了《清华大学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试行)》,明确了科研人员的职务成果的所有权归学校及其下属单位所有的原则,并约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20%至50%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在体系架构方面,清华的技术转移体系如图2:

通过近些年的摸索,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清华控股公司的设立和发展壮大是典型的代表:2003年9月,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注册成立,主要从事科技成果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信息咨询、投资管理、资产运营和资本运作等业务,截至2006年底,清华控股公司的控股企业已经达到33家,涉及信息技术产业、能源环保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科技服务及知识产业等领域,总资产达到280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213亿元。

对于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第二,将核心的知识资产交由校办企业进行集中经营管理方式能够快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第三,如果能够将技术转移体系中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科技成果申报、评估、确权和许可,实施一整套知识产权管理与经营体系,也许会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二)浙江大学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综合性研究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2004年即颁布了《浙江大学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若干规定(试行)》,并于2005年作出了修订。为了激发科研人员进行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的积极性,学校还制定了《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于授权的专利给予发明人一定的现金奖励。为了提高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率,学校还规定发明人可以获得发明实施或转让的60%收益。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设立,对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进行统一的管理与运营,公司的具体架构如图3:

浙江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1年至2007年间,浙江大学签订的各类转让合同为824项,合同金额达到24596万元,其中专利技术转让占到了40%。

从浙江大学的探索中,可以得出几点经验:第一,科技成果作为大学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其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是大学体现其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提高对发明人的收益分配可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三,对大学的知识产权成果进行集中的管理与运营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行措施。

三、国外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一)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美国是较早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1878年通过的《美国宪法》就包含了“知识产权条款”,17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一部《专利法》,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早期建立是确立当今美国技术领先地位的重要制度因素。但在1980年以前,美国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很不理想,据统计,当时美国大学每年申请的专利不足250件,而政府拥有的专利权的现实转化率不足5%。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美国政府规定由联邦基金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主要归政府所有,而政府又倾向于以非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这部分专利权,因而导致大学的科研积极性不高,而企业也因以非独占许可方式实施政府专利存在很高的市场风险而裹足不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0年美国颁布了贝伊一多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大学可以成为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的所有权人,并鼓励大学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实施专利。该法案颁布后,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的科研积极性,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

国大学共获得专利授权2 944件,而仅1992年一年,美国大学就获得了1557件专利授权。美国各大学为了推进专利实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ING OF,FICE),此类机构负责提供包括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等一整套的知识产权服务,为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74年至1984年的十年间,美国大学共发放专利许可1058项,而1989年至1990年的两年间,美国大学发放的专利许可就达到了10510项。

美国的上述经验对于我们有四点启示:第一,科技成果作为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需要以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的形式予以保护;第二,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于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的制度安排可以充分调动科研单位和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成果申报、技术评估、专利申请和专利实施许可是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应当由单一的机构独立完成;第四,独占许可的方式可以降低企业实施科研成果时的市场风险。

(二)日本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案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日本继“技术立国”之后又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之所以将“技术立国”取代为“知识产权立国”,正是清楚地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是,TRIPS协议于1994年4月15日签订后,日本于2002年才开始提出“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此间存在的时间滞后可以解释为日本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过程。那么,作为与中国具有类似文化背景的日本,其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日本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带有很明显的东方文化特点,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是通过大学的科研人员以“私下”的方式转让给企业的,具体包括:“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中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大学毕业生为企业所雇用等”方式。作为转让的对价,企业向科研机构提供捐赠资金。这种非正式的转化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中小企业难以从该模式中获益,而大型企业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只会将其中的一小部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样一来必然会降低科技投入的回报率,影响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日本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于1998年引入了技术转移办公室的制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大学以正式的知识产权许可方式向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新方式的成本远高于非正式的转让方式,再加上大学科研人员自主创业存在很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导致该新制度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非正规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立与成长,进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第二,应当采取合理的机制鼓励大学中的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的所有者,进行自主创业,以化解大企业垄断科研成果的弊端;第三,尤其是在“私权”观念淡薄的东方文化的背景下,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和知识产权文化的普及教育,鼓励企业和个人自觉、自主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工具维护自身利益,才能真正唤醒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四、结论

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的案例和经验,我们认为:

(一)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科技投入回报率,就应当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成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营。

(二)科研人员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归属制度,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重要手段。

(三)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往往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因此独占许可的方式对于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接纳高校的科研成果,降低市场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对于国内高校,通过校办的企业法人实体对校方的知识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的方式已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并没有被纳入该模式,而是由校方设立的有关行政机构进行管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并不明显,是否能够将这种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市场法人管理模式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

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原理 会计科研成果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关于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评价过于注重形式;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对数量的评价,不注重对科研质量的评价;所取得的课题、基金等数量越多,评价分数越高,而忽略了科研成果对现实社会或经济的影响程度。2012年在厦门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会计学会原会长金莲淑就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实效的关键是三个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合理确定考评周期。目前,我国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富有成效的评价体系。2014年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笔者认为,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应把好质量关,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的评价,对于浪费科研经费、没有任何意义的科研项目,应该拒绝通过,只有这样才能督促科研人员申请一些对经济、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科研项目。而平衡计分卡原理体现了四个维度的平衡关系,不顾此失彼,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与平衡计分卡原理类似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原理下的指标体系构建

各指标之间的平衡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针对目前会计科研成果评价多注重学术价值方面的评价(比如发了多少篇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等),笔者认为还应注重会计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本文设计了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优劣并不是只由某一个方面所决定,而是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可以反映出科研团队或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以及长期生命力,一级指标(四个维度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设计

1.经济价值(X1)。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超万亿,比如我国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经费为12亿元,相当于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也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可见我国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那么这就要求科研成果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计科研成果应该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帮助我国企事业单位解决目前较为重大的现实问题,能够针对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棘手的账务处理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效益(X2)。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会计科研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它们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因而可以说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就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人(或者客户)。站在这个角度,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政府、企业或社会的认可。只有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科研院所或高校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3.学术价值(X3)。学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会计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论文、专著以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科研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广度、宽度。但是,更要注重科研论文及著作的质量,质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深度,以及被社会同行或专家认可的程度。科研论文及著作是会计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被社会知晓的最佳途径。专利能够体现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造力,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应该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尽早实现智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人才培养(X4)。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优劣,好的科研项目除了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要能够带动一大批科研人员的成长与提高。比如通过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科研活动,培养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论文和著作的能力;通过科研活动,让科研人员获得社会声誉或专业职称的提升等。可见,科研项目所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少也间接反映了科研项目的优劣。

(二)二级指标设计

本文尽可能选用容易量化的二级指标,经济价值(X1)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研成果转化率(X11),用以衡量科研项目已经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情况;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用以衡量科研项目未来可能创造收入的情况。社会效益(X2)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合格率(X21),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财会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科研成果获奖数(X22),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得到行业或专家认可的程度;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行业或企业的帮助情况。学术价值(X3)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X3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影响程度;著作数量(X3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完整性或系统性;专利数量(X3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性。人才培养(X4)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的情况;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机会的情况;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所培养人才规模的大小。

三、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由于指标的选择无法做到完全定量化,因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量化,本文引用如表1所示的矩阵判断标度。在调查和咨询对象的选择上,选择了来自云南、河北、北京、江苏、四川等不同省市的财会知名专家学者,确保指标之间比较结果的准确性。各层次指标权重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得出四个维度指标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P1。

2.对矩阵P1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判断矩阵P1,计算满足P1・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得特征根λmax=4.1431,特征向量W=(0.3889,0.2995,0.1881,0.1235)T。

根据n=4,通过表3,查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根据公式CR=(CI)n/(RI)n,求得CR=0.053

(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同一级指标,因此,本文不再过多阐述,具体结果如下:

1.经济价值下的两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X11),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2。

求得特征向量W=(0.833,0.167)T,用W11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1=83.3%,用W21表示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与经费投入比例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2=16.7%。

2.社会效益下的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合格率(X21)、科研成果获奖数(X22)、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3。

求得特征向量W=(0.1095,0.5816,0.3089)T,CR=0.004

3.学术价值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的数量(X31)、著作数量(X32)、专利数量(X3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4。

求得特征向量W=(0.3196,0.5584,0.1220)T,CR=0.0176

4.人才培养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5。

求得特征向量W=(0.2318,0.184,0.5842)T,CR=0.0516

综上所述,假设用Y表示会计科研成果总评分,则Y=(X11・W11+X12・W12)×W1+(X21・W21+X22・W22+X23・W23)×W2+(X31・W31+X32・W32+X33・W33)×W3+(X41・W41+X42・W42+X43・W43)×W4。

四、结束语

科研活动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科研成果的评价是科研活动质量的保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从事会计科研活动的经验,认为目前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局限于或出版著作的数量上,而忽略了会计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情况。本文借鉴了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一套平衡各指标关系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期望能够为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因而设计的四个维度指标分别是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学术价值以及人才培养,这四个指标兼顾了财务性评价与非财务性评价。为了使评价指标量化,本文参考了英国RAE评价法,设计了二级指标评分标准。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为了避免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既很好地运用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及经验,又将定量方法融入了其中。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未针对不同情况做分类处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