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歌阅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歌阅读方法

诗歌阅读方法范文1

关键词: 少教多学 课内课外 品行纯化 拓展延伸

好的语文课,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合力打造而成的。时下,“少教多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亦然。我认为,在现代诗的阅读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自,窗里窗外都是学生自主自悟的影子,这样的“少教多学”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必将引领学生在现代诗的田野中收获更多“枝枝叶叶花花果果”,套用“教师为了不教”这个句式,就是,学是为了更好地学。

一、少教多学,不只是课内

有专家言:“学习不一定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前’和‘课后’。”的确,好的语文学习,不拘囿于一时一地,课前课后都应该和语文“耳鬓厮磨”;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中的“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特点,更决定了学生有更多自由:自主预习权、课前搜集资料权、课后探究延伸权……如此,才能在第二天的课堂中“小中见大”,学习才更有针对性,更加主动,更富有成效。

比如,人教版语文《雨巷》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它的音韵、它的意境、它的情愫、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尝。上课之前,可引领学生上网查查:“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等诗中意象,或资料,或图片,或视频;课后,可以让学生搜搜与“丁香”有关的诗句读读,如李商隐的《代赠》,李Z的《摊破浣溪沙》,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让学生自学的触角扩展到课外,扩展到网络。

古诗往往是用一首诗塑造一种意象,现代诗往往是在一首诗中写多种意象,这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时,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前学习“菜单”。这份“菜单”中,一定要为孩子们“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语文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响、广播、电视、书报杂志,拓宽学生学习和引用语文的渠道”[1],这一切,靠老师的“教”是无法完成的,只能靠学生的自学和多学。所以,少教多学,不只是课内,而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

二、少教多学,不只是识记

不能认为,熟读甚至背会了诗歌,熟记了诗人背景、代表作和写作手法,就是对语文的负责,就是对诗歌学习的“未雨绸缭”。在有关“字词句篇”的识记、背诵之后,学生如果能在心灵、情感和品性方面得到多重滋养,这不能不说是诗歌教学的幸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少教多学”这种理念的支撑。

比如,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学,那么,学生就不会仅仅在识记和背诵的圈圈里打转转,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宽、更远、更多维的地方,至少,学生可以触及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康桥,知道徐志摩于1928年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2.自由探索《再别康桥》的情感美、画面美、音韵美、建筑美。

3.进一步了解康桥和徐志摩的“精神联系”: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1921年,徐志摩经狄更斯介绍在皇家学院作旁听生);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

细究以上内容,不需要学生反复背诵,却在学生的情感深处留下点点划痕,让学生扎根在文人生态的根系中,进而成为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维他命”。可见,少教多学,不仅是文学常识和字词句的死记硬背,更应该是孩子情感、心灵和品性的多重浸润和滋养。

三、少教多学,不只是课本

一首诗学完了,但那不是完稿,不是谢幕,而是一个新起点,是新的索引和新的延伸。把书读厚,即学习的人给“书”加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观点和疑问,应该成为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视点和理念之一,现代诗阅读,要像韩军所说的那样: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言语”,必得益于“能力”[2]。

仍然以《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可以进行以下拓展和延伸。

1.走出康桥:课外朗读《走出康桥――志摩的诗》之《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和《偶然》。

2.挑战康桥:

(1)用散文的语言改写其中的一节诗;

(2)以《童年的____________》为题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

新课改视域下的现代诗教学是动态多元的,并且是一个不断探究延伸的空间。现代诗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适合于学生“少教多学”,更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建构,自我扩展,并且在这种弹性的促进下不断延伸、不断向“新的陌生区域”挺进。语文教师自己少讲一点,引领学生自主自悟,学会建立,利用和享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在由扶到放的路上渐行渐深,必将惠及语文教学,惠及学生,甚至必将惠及教育界和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诗歌阅读方法范文2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中诗歌教学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3.205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种高科技、新思想的冲击和洗礼之下,现代人很容易迷失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数典忘祖的现象也经常发生。所以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就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铭记本国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未来成长和祖国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面对变革与问题,不少教师已经不再固守过去的单篇诗歌教学,而自发地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群文阅读便是其中一种。教师会拟定一个议题,将多篇作品组织在一起和学生一起研讨。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可以极大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一、诗歌议题的选择

(一)议题的特征

1.开放性

群文阅读课以议题为纲,一个好的议题,是一堂优秀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坚实基础。题目的选择是非常开放的,这是多文本阅读的内在要求,对诗歌议题也遵循这样的原则。

2.可比性

议题的可比性是指多个文本之间存在可比的共同内容,这是群文阅读的外部特征。如果老师组合一些文章,但多文本缺乏必然的联系,这样的群文阅读就失去意义,所开展的群文阅读教学也是流于形式的,所以议题的可比性是文本议题选择的关键指标。

(二)诗歌议题设置的要求

诗歌选题设置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依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来选择适当的议题。首先,所选诗歌要有代表性,给人以美的艺术感染力和积极的教育意义。确定题目后,围绕题目来选择合适的材料,诗歌不要求有名,但语言要通俗易懂,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高中生的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文章要难度适中。其次是诗歌阅读教学要尽可能在限定时间完成。要要求老师要尽力控制诗的篇幅充分利用有效阅读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最后,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多诗比较阅读,更好的全面把握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写作手法。

二、选文的方法

(一)作者视角

诗歌历史悠久,古朴生涩的《诗经》,大胆抒情的《楚辞》,奔放灿烂的唐诗和宋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为老师选择“作者”角度提供了大量素材。如讲解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诗词,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我们不仅可以比较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而且可以比较他同时期的许多作品,使教师能够更宏观地传播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题材视角

题材是对艺术表现形式的提炼升华。诗歌的题材有很多种,如写景诗,细致入微,观察景物的微妙之处,不仅唱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而且描绘秀美山脉的独创性。咏物诗,诗中的草和树,虽然不是人类,却寄寓着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谈论人间的悲喜。怀古诗,借古讽今,用典故来表达委婉的感情。山水诗,奇山异水,各领,写不尽壮丽山川。田园诗,山野田间追诉普通人的闲情逸致。边塞诗,长河落日,铁血豪情,找不到梦中的故土。别离诗,别离似歌似泣,期待着前面崎岖的道路。选择恰当的诗歌题材既可以表达诗人情感,也可以表达教师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如,在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田园诗歌为视角,把《乡村四月》《野老歌》《伤田家》《过故人庄》《渭川田家》《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等诗歌进行群文阅读。对于同一题材的诗歌,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进行讲解,可以只选择某一个关键点,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通过对同一题材上不同诗歌作品开展对比和分析,对诗歌有一个更清晰的理解。

(三)同文对话视角

同文意味着两篇不同的文章具有相同的题目,或者两篇题目的文章具有相同的题材。在教学中,以“同文”为角度也是教学选文的重要思路。

(四)艺术手法视角

根据诗歌艺术手法选择文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要分析一首诗,我们还可以从其特殊的表达方式来分析诗人的措辞和思想感情。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抒情,表现和修辞,虽然诗歌数量众多,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三种艺术手法对诗歌进行分类。如教师可将《锦瑟》《咏怀古迹(其三)》归为一类,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诗歌阅读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诗歌 表格 写景叙事

对于大部分语文学习存在问题的后进生来说,鉴赏写景叙事诗歌的症结在于:读不懂。造成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1.读的时候太粗,扫一眼后猜个大概意思,不能逐字阅读;2.理不清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传统做法是老师把诗歌内容详细耐心地解释给学生听,期望长此以往,学生听多了,就具备了读懂诗歌的“语感”。这种方法对具有文学修养的同学比较管用,对于理科思维较强的学生就收效甚微,一遇到新诗歌,往往又读不懂。

本文提出用画表格的方法强制学生仔细阅读诗歌,让那些具有理科思维的学生逐字阅读,通过这种精密细致的分析方法,看清名词、动词、形容词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正确解读。

一、写景的句子,列出名词及其特点

诗歌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读懂意象的感彩,就能演绎出作者的情感。由于诗歌中倒装及跳跃修饰的关系,学生在寻找意象时往往会漏点,甚至找不到修饰的词。因此,让学生“在写景的句子中找名词及其特点,并用表格罗列”是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能够“逼迫”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阅读,把握每一个细节线索。

【例】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首先找出全部名词,得到“灯”、“雨”、“竹”、“烟”,然后找该名词的相应特点,得到“孤”、“寒”、“深”、“暗”,列表如下:

这些意象渲染了一幅悲凉、暗淡、凄寂、凄怆的画面。

由于隔着动词,部分同学会漏掉“雨”、“烟”的特点,但用列表分析,一个萝卜一个坑,就不会有漏点。而且通过表格,把名词及其特点放在一起,可以得出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孤灯照寒雨,深竹浮暗烟。”理清语序对理解诗歌大有帮助。

接着,继续思考表格中的名词及其特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他都很容易理解,唯独“竹”的特点为什么是“深”呢?答案就在表格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上述表格名词间的逻辑关系,因为“雨”,夜雨打湿了竹子,竹子的颜色才变深了。

二、叙事的句子,列出动词及其时态

在叙事的句子中,最困扰学生的就是时态,找出时态,就能读懂虚实。正确列出动词及其时态,就可以分析出叙事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有时诗歌会明确提示时态,如“明日巴陵道”中的“明日”,而更多的时候需要用到分析技巧。

1.一句诗中,往往只能有一个时态。

【例】天涯去住泪沾巾,(《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首先找出该句中的全部动词,得到“去”、“住”、“沾”三个。“沾”字的时态是最好找的,联系上下句可以得出是写分别时的泪流满面之状,所以是现在式。如果不能理解“去”、“住”的时态,第二句就读不懂,全诗就读不懂。根据“一句诗中,往往只能有一个时态”的规则,推理得出“去”、“住”也是现在式,并将整首诗列表如下:

“去”是“离开”的意思,“住”是“淹留、停驻”的意思,都是分别时发生的。本诗的题目叫《峡口送友人》,由此可知,“去”的是友人,“住”的是作者。同是为客,之前共同来到万里之外的天涯,现在朋友又要走了,新友已成故人,作者则由原来的客人“翻成”送行的主人,除送别之悲外更添一层羁旅漂泊、世事沧桑、沉痛无奈的悲慨。

2.送别诗中的地点暗示时态。

送别诗的地点一般分为以下三类:分别地、途径地、目的地。其中只有“分别地”是实际发生的,是实写;其他两个地点都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例】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送魏二》王昌龄)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忆”字,让人产生误解,以为是过去式,如果无法正确判断时态,就无法读懂诗歌。我们可以利用地点推导时态。这首诗的送别地是“江楼”,友人即将乘舟远行。后文的“潇湘”泛指水路,因此是途径地,时态就是未来时。作者设想友人别后的情形用“忆”来总领,“忆”应做“遥想”解。列表如下:

理解本诗还剩最后一个关键,就是谁在听。是作者想念魏二睡不着,还是魏二想念作者睡不着?

因为题目叫《送魏二》,所以作者留在有江楼的城里,魏二则从水路远行。只有偏远少人的自然之地,才会有猿啼。而且“猿”往往和“江”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所以乘舟远行,听到“清猿”,独自一人留在“潇湘”,对月思念,辗转难眠的,必定是魏二。不说自己思念对方,而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落笔对方,用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代为之思,诗歌的情感意蕴更深远。

三、表格分析法的意义

1.提高阅读诗歌的效率。

对于那些语感并不是很好的后进生来说,阅读诗歌往往囫囵吞枣,扫一眼过去,看懂几个词语,猜猜大意,凭主观臆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算能初步读懂,也难以读透,如忽视诗人情感的转折、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叙事的虚实等。

传统方法是引导学生字字落实地阅读,强调诗歌中每一个字都很重要。这样固然可以使学生放慢阅读速度,却无法提高阅读效率。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断层的美,修饰词未必紧接着被修饰词,很多语序都是颠倒的,叙事也是跳跃的,死板地按顺序字字阅读,并不能真正读懂诗歌。

表格分析法能正确而深入地读懂诗歌。写景的句子里先找出所有名词,然后找到对应的修饰词,就能把握意象的特征;叙事的句子里先找出所有动词,然后找出对应的时态,就能把握叙事脉络。这种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阅读方法,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在放慢阅读速度的同时,提高阅读精度。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读鉴赏的能力。

传统教授诗歌的方法都是先把诗歌归类,并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对特定词产生敏感度,如看到“渔”、“武陵”就想到归隐,看到“妆镜”、“丁香”就想到闺怨等,可惜这招在现在的高考中越来越难以奏效。

诗歌阅读方法范文4

关键词:冰心 泰戈尔 比较阅读

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题材相近、思想内容相似的文章,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比较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同质与异构两方面入手,同质即探寻文本之间的共性,异构即探寻文本的个性。寻找文本的同质性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而探究文本的异构性,则有利于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个性特色,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解读。

一、同质――探究冰心诗歌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

在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冰心的《母亲》、《纸船》、《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四首小诗,是仿照印度文豪泰戈尔著名的《飞鸟集》所作,尽管篇幅精悍,亦未刻意追求诗歌中的韵律之美,其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仍然使无数读者折服。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精读这四首小诗,并与同单元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散文诗进行对比,挖掘其中的同质之处,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比罗列,便于学生赏析。

1.诗歌形式的同质性探究

冰心受泰戈尔诗风的影响较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阅读冰心的四首小诗,提炼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比如《母亲》和《纸船》通过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抒发对母爱的渴望与眷恋之情,而《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则借助“花”“芽儿”来说明奋斗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义,充满哲理。冰心的诗歌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叙述中抒情、阐发哲理,使人读之有所悟。而泰戈尔的诗歌中,《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都描写了母爱,同样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从诗歌形式上,叙事、抒情、哲理是两人作品的最大同质性。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提炼叙事主线和情感主线,使其中的哲理自然闪现出来。

2.艺术风格的同质性探究

诗歌形式相似,必然带来艺术风格的趋同,冰心小诗的艺术风格中很容易找到泰戈尔诗歌的影子。在有关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品读两人的诗歌,总结两人的诗歌在语言和修辞上的共性。两人都采用了暗示性的语言风格和象征性的修辞手法,比如冰心在《纸船》中用“纸船”暗喻游子内心的漂泊感,象征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而泰戈尔在《榕树》中也用“榕树”来暗喻故乡,用“风”、“鸭”和“影子”暗喻远离家乡的孩子,用象征的手法再现了离家的孩子对家乡的眷恋。象征是诗歌重要的表现风格,在两人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实物象征的手法来展现游子与故土之间的情怀。

3.思想内涵的同质性探究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涵,离不开作者生活的时代及继承的历史文化。相对而言,冰心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些,其所呈现的思想内涵建构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之上,容易被学生所理解;而泰戈尔的作品建构在印度历史文化的背景之上,学生理解起来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两人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同质性最为明显,一方面冰心的《母亲》《纸船》和泰戈尔的三首小诗都写到了“母亲”,这是人类永恒的情愫;另一方面两人又在诗歌中融入了诸多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用“童心”来颂扬“母爱”,用婴儿般的情怀向母亲致敬。在诗歌的思想内涵上,冰心尽管融入了个人的情感经历,但仍然坚持着泰戈尔展现“爱的哲学”的创作理念,这在教学中也是需要引导学生留心体会之处。

二、异构――剖析冰心诗歌对泰戈尔的影响

纯粹的接纳与学习不会成就一位优秀的诗人,诗歌是靠思想内涵、情感切入点、艺术风格等因素来吸引读者的。冰心虽然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颇深,但只在诗歌的结构上借重较多,在其他方面却并非直接借鉴,而是有选择性地接纳。在冰心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自身经历,这些经历是与众不同的,充满了时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痕迹,这是冰心诗歌与泰戈尔诗歌异构性的本源。在对两人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一点入手,体味两人的诗歌作品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

1.思想内涵上的差异

思想内涵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作者抒感的重要体现。在教材所展现的几首诗歌中,尽管冰心与泰戈尔都在描写母爱,都在抒发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但两人在思想内涵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细品诗中的关键字句与情节,以便融入诗歌的氛围中。如冰心的《母亲》,用质朴的语言叙述了生活中最为普遍而平凡的经历,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处在人生逆境时躺进母亲怀里的冲动,这是对母爱最真实的诠释。而泰戈尔的《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节,在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尽管也展现了母子间的情谊,却为“母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与泰戈尔诗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脉相承。一个追求真实平凡,一个追求宗教神秘,这是两人的诗歌作品在思想内涵上最大的差异。

2.情感视角上的不同

情感是诗歌讴歌的主要内容,情感视角的切入是诗歌吸引读者的关键。在情感表达上,冰心与泰戈尔的诗歌存在本质的不同。尽管两人都以儿童的独特视角作为诗歌的情感切入点,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截然不同。冰心在《母亲》中用寻求母爱保护的儿童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纸船》一文则以青年人的视角展现对母爱的眷恋,全诗充斥着阳光的色彩,符合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泰戈尔的《告别》则从分别的角度去描写母子深情,从情感基调来看,展现更多的是眷恋和纯真的童心世界,充斥着感伤的情调。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对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便直观地展现两人的诗歌在情感上的差异。

3.艺术风格上的突破

不同经历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文本的艺术风格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关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提炼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写作能力。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三首小诗,叙事风格偏外向,写作手法虚实结合,给人以细腻的感受和广阔的思想空间,学生在阅读时情感随着叙事主线的推进而被调动;冰心的《母亲》《纸船》两首小诗,虽然也在描写母爱,但语言风格更加内敛,笔触更集中于个体内心世界的独白,学生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剖析探索她的内心情感。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看,一个偏重外向,一个偏重内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两人的诗歌抒感的方式。

在教学中,比较阅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极大的帮助。从教学内容来看,比较阅读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从教学形式来看,除整合外部教学资源外,比较阅读还能引导学生运用图表等比照方法来辅助阅读,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形式;从教学效果来看,比较阅读除了了解两篇文章的同质性外,更将重点放在了寻找异构性上,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状态,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诗歌阅读方法范文5

关键词:诗歌;教学;有效性

一、学生的诗歌阅读层次

(一)理解性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首先要从字、词、句入手,准确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创造性诗歌阅读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欣赏诗歌时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和发挥,充分体现其在课堂阅读中的独创性。

(三)评价性诗歌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将客观的文字变成自己主观的东西,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欣赏诗歌。

二、教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主要有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把握词性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诗人为了炼字的需要,常改变诗中某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常是一首诗的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静为动,把江南春色写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春到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根据诗境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场景,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应为“笑于春风”,在春风中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应为“千家山郭静于朝晖,日日于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语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和情感侧重点

为了适应格律和表情达意的要求,诗人往往颠倒诗句中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语序应为:“山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了押韵,作者将词序进行了调整。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就变为呆板的平铺直叙,采用颠倒的语序则增强了画面动作的持续性和鲜明性。

(二)引导学生做好“三看”

1.看标题

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往往涉及如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绅的《悯农》;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韦应物的《闻雁》;诗歌题材,如杜甫《蜀相》,王昌龄《闺怨》。

2.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涉及的内容往往有:交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解释主要词语,帮助理解诗句;对典故进行解释说明。

3.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通过阅读正文,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弄清楚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充分备课及有效的课堂评价

1.充分备课,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效的处理课本内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熟烂于心,对诗歌要有自己的解读;其次使用灵活的方法处理课本内容,切忌一成不变。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之前,提前将这一诗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列出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情、景与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等。除此之外,还要把教学的重难点都着重标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的课堂评价

诗歌的教学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是艺术的再现,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从而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价。恰到好处的教学评价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诗歌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我曾让学生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进行探究,体会所抒之情是豪情还是悲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发挥其想象力来领悟体会诗歌的意义、意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秋红.对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2]马秋红.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

诗歌阅读方法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古典诗歌 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是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其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美、素质美、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积极影响。并且,古典诗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所严衍生的精华,是对古代文化记载的一种形式。因此,强化古典诗歌的阅读显得异常重要,完善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成为了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所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就针对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能力进行分析,并针对其教学缺失提出相关建议。

一、古典诗歌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

从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古典诗歌占据着绝大部分,其中在人教版第二册中就涉及到了《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分》、《归园田居》等等。这些古典诗歌的内容容纳了我国丰富的历史,历经了朝代的变迁时间的洗礼,其内部简短、精悍富有内涵,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可谓是现代言语所不能比拟的。并且,从高中语文教材古典诗歌所占据的篇幅来看,我国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古典诗歌的教学,其在我国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高中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非常重要。

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出我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文学特色和魅力,彰显出我国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内涵,将诗歌中所体现出的精神传承下去。

二、提高学生阅读古典诗歌能力的策略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最终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如何才能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利用情景模式策略改变传统学生对古典诗歌枯燥的想法。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在于词语短促却涵盖了巨大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古典诗歌短小、精悍的特点,通过情景模式的演变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内容和精神,达到学生理解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声声慢》教学中,可以下载关于声声慢的视频以及结合诗歌中的内容,利用电脑等信息设备构建符合《声声慢》情景模式内容的图片或者是视频,从图片和视频当中介绍作者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的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出《声声慢》所表现的凄凉之感、哀思之痛、颠沛流离的之感。通过多媒体直观性的图片以及教师的文字讲解,配合上诗词的内容会充分的彰显出诗歌的流离之感和悲伤之情。在声声慢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让人意犹未尽,是不是也说明了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不仅是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从而整体上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这首词,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其次,通过朗诵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力。古典诗歌本着其具有韵律感能被反复的推敲、朗诵而闻名。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朗诵教学法帮助学生提高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学生在读古诗歌的过程中,会在阅读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诗歌的美感,并且在整体语境中体现出诗歌的意境。并且,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在进行诗歌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品位出诗歌的美感、感悟诗歌的魅力,从而提高其对诗歌的整体感知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时候,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通过老师范围、学生领读、集体读等改变单一传统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提高朗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望岳》古典诗歌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其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通过其短促、精悍的阅读能够提升学生对整体诗歌灵魂的感知,从阅读中逐渐领悟诗歌中的精华和深意,为以后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最后,通过文本细读的策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所谓的文本细读就是反反复复的推敲文中的字句,达到揭示作品主题的目的。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古典诗歌中的中心点,从中心点体会整个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真正的会晤作者写作所想要表达的目的。

结语:

古典诗歌将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短促、精悍的文字表达出我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是教育不能够忽视的重点更是我国必须要传承的教育内容。因此,高中语文中的古典诗歌的教学一定要从根本上强化其效果,提高学生对其的欣赏力,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