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走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民币国际走势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1

不过近期人民币汇率上升走势与过往有所不同,9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一直在6.33-6.35之间波动,升值幅度并不明显,但人民币即期汇率成交价则出现大幅升值,达到6.26-6.27水平,创下汇改以来的新高。这种人民币即期汇率成交价与中间价的大幅背离,说明市场对人民币自发性需求较为强烈,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主要来自市场力量的推动。

那么,是市场扭转了前三季度对人民币走势的判断,还是出于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民币走势是否具有一定持久性?

从季节性因素考虑,随着年末临近外贸企业出于会计核算或支付工资等各种费用的需要,开始将前期尚未结汇的美元转换成人民币。由于前三个季度积累了大量的尚未结汇的美元,因此临近年末,企业结汇意愿出现了季节性回升。

近期多国推出的QE政策也在短期内产生推高人民币汇率的作用。美国在9月推出第三次量化宽松,日本央行随后宣布增加10万亿日元宽松规模。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动印钞机,美元在短期内也很难恢复到一个强势地位。在美元走弱的大概率情形下,企业更倾向于将持有的美元头寸转换为人民币。

因此此番人民币走强,更多的是由一些暂时性因素引致人民币汇率产生了阶段性上升,市场对于人民币整体走势判断并未发生改变。事实上,今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基本反映与经济回软局面,随着汇率双向波幅拓宽、市场波动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目前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

从长期来看,经济内在成长性(即劳动生产率增速)和内外错综复杂的国际资本流动将是决定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目前国际宏观经济环境与过去十年已截然不同,人民币汇率将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流动性环境,对其长期汇率水平已经形成一定压力。

随着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中国经济减速,中国出口部门超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计划生育体制下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逝,劳动力、土地等一系列要素成本上升,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的成本优势正在快速消失。

由于资金市场的扭曲,大量产业资本被投向房地产、大宗商品市场或直接逐利型高息放贷,而不是投入到高端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劳动生产率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提高,低端、粗放的产业模式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善。

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放缓使得流向中国的海外资本出现转向。目前低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已经开始放缓,一些成本更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墨西哥与东欧等国家,利用相对于中国的成本优势开始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分流了原本流向中国的国际资本。

美国“再工业化”战略也在加速推进,信息网络、云计算、新能源、生物制造等领域已经积极布局,通过新的科技革命来提高增长潜力。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新科技环境的持续稳定、资本配置体系的更为完善,全球资本可能将再次回流美国,追求更长期稳定的资本预期回报率。

新的技术进步在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逐步酝酿,而中国还需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要素价值重估的调整时期。因此,在未来一阶段内,延续多年的全球资本走向,特别是流向中国的趋势将可能发生改变,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此消彼长,这种变化更可能成为一种趋势性转折,进而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压力。

由于国际资本环境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复杂性,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再复制原有的升值或者贬值模式。中期来看,上下波幅进一步扩大将成为下一阶段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特征。今年不断释放的政策信号表明,监管机构愿意放手尝试更为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通过不断扩大市场波动使人民币汇率达致更为均衡的汇率水平。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问题的探讨实质上需要更加关注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步骤。

相对刚性的汇率水平已经对资金配置出现传导扭曲,并通过外汇占款、货币投放的传导机制对国内货币环境产生影响。在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下,效益低的项目投资过度,社会资本已经漏出到逐利性房地产投资等虚拟金融投资部门。资金体系的扭曲使资金投入无法真正用在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从而资金泛滥造成通胀、资产泡沫问题的加剧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汇率浮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实际上就是逐步放松行政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通过相对自由的市场机制调整金融市场和外汇市场中数量和价格关系,以配合中国深层次的金融改革和资产要素价格重置。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以更有效的盈利模式和管制结构应对汇率波幅的扩大。

汇率波幅的扩大将对专业化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能力将产生更高要求。汇率机制的改革将不断发挥汇率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及时调整生产效率的企业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汇率波动造成的盈利压力,自发选择退出市场,而专业化金融机构对社会资本进行有效再次分配于高效率和高收益的实业投资项目上,结构性提升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长期劳动力生产率的提升,对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形成支持。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2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多空力量

一、人民币汇率年末峰回路转

自2010年6月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上升,国内外市场一致预期人民币升值。这一形式根源在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作为新兴国家的代表,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保持了稳定的增速;另一方面,也是欧美国家由于深陷经济危机,通过各方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这一升值趋势在去年年末却趋缓,在11、12月份出现小幅贬值,峰回路转,使得社会各界对此展开了讨论。文章认为这一现象是2011年国内经济几大硬伤逐渐显现并在汇率上的体现,也是美国市场经济回升使得美元价值回升的自然反应;也有国际做空中国经济、国际资金流动等力量的插足。整体来看,2011年末做空力量开始形成,多空博弈正在进行,进入2012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如何,还需看各方力量博弈结果。

二、人民币汇率看多力量

人民币汇率看多力量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近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成果,同时也伴随着多方面短期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稳定的GDP增速是人民币升值的根源

汇率决定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力量变化是汇率变化的根源,长期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广泛参与国际贸易,人民币需求量增加;短期因素来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保持了年度9%以上的增速,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较好的实现了危机后的稳增长目标。因此市场有理由继续看多人民币。

(二)长期来看人民币需求呈增长态势

货币供需变化是汇率变动的直接因素。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密不可分,人民币也正逐步走向国际化之路。据数据显示,在香港建设人民币离岸市场过程中,人民币存款总额和人民币债券骤增,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09年全年为35.8亿,10年全年为5063.4亿,11年前三季度合计为15409.8亿,呈迅猛增长态势。此外,日本拟购买1000亿美元等值人民币国债,更是肯定了人民币的市场价值。因此,就长期来看,人民币需求量明显呈增长态势,支撑人民币升值。

(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有效对冲人民币做空力量

虽然经济危机后,我国外贸出口行业受到冲击,以往双顺差现象有所缓解,外汇占款也现负增长。但是从总量来看,我国外汇储备依然庞大,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我们依然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对冲做空力量,将汇率维持在合理的区间内。

三、人民币看空力量

相对于人民币看多力量的长期性而言,人民币看空力量有明显的短期性因素。当前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及欧债危机等国际性因素是看空力量的主要来源。

(一)中国经济问题凸显

就全球经济形势而言,虽然中国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有较好的增长表现,但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已经随着危机的发展而凸显。曾经拉动经济增长的出口贸易已经明显受阻;而股票市场持续低迷,上证指数跌回十年前水平,投资者没有得到合理回报,市场信心明显不足;房地产市场受政府严格调控限制,曾经的繁荣不再;中小企业生存困难,扩大再投资几不可能,整体投资水平下降;税改难有定论,通胀仍然存在,国内消费难起。拉动经济的三驾马都现疲力。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是看空人民币的重要因素。

(二)美元信心回升

欧债危机持续升级,整个欧元区陷入危机,新兴经济体普遍存在高通胀高泡沫等经济风险,相对而言,美国第四季度的经济有所好转,市场信心回升,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其美国成为世界资金的避险区,资金有回流现象,促进了美元价值回升。这是世界资本货币市场的自然反应,也是人民币汇率相对有所下降的因素。

(三)资金外流

鉴于中国国内各种经济问题凸显,市场对利率汇率预期有可能下降,而美元信心回升,资金开始避险向外流出。外汇占款也现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热钱大量流出。汇率波动是资金流向的指南针,资金的外流现象是看空人民币汇率直接因素。

(四)机构唱空中国

当然,看空人民币具有很大的短期性质,不排除机构投资者及其他一些投机力量唱空中国、插足看空力量的。这些投机力量手上掌握大量人民币资产,一旦抛售人民币资产,兑换美元流出中国市场,将对人民币汇率波动产生影响。

(五)市场预期下降

当前市场预期下降,存在大量的悲观者认为2012年将是中国经济的寒冬年,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不能很好的得到处理,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而股票市场、房产市场的严峻形势更是加剧了这一市场预期。预期性力量是决定汇率走势的重要因素。

四、总结

综合上诉简析,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受到多空力量的影响,多方力量主要在于长期性和趋势性,空方力量在于短期性和多样性。因此,多空力量的博弈决定了2012年人民币汇率预期将会呈波动上升趋势,即总体仍呈升值趋势,但不能避免出现短期贬值波动。具体走势仍需看2012年多空力量随经济形势变化而出现的强弱变化。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 [M].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许宇航.浅析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下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J].中国商界,2010(9).

[3] 谷宇,高铁梅.人民币汇率波动性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7(10).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3

对于人民币的贬值,究竟是日波幅调整后的滞后反应,还是人民币存在高估的情况而进行的自我修正?人民币的未来将如何前进?市场各方对此看法显现强烈分歧。

出口之错?

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从今年5月开始,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5月1日的6.2787攀升至6月底的6.3249,贬值幅度达到0.73%,回吐了去年底至今年4月的升幅。这一情形也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从升势暂缓的情况转换成了贬值的走向。

另一方面,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合约(NDF)的报价,也同样释放出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的信号。数据显示,NDF的1年期至5年期价格在买入价和卖出价上都表现疲软。截至7月3日,1年期NDF买入价和卖出价分别为6.4090和6.4140。相较于目前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NDF的价格似乎预示人民币进入了贬值的通道。

对此,中银国际宏观经济分析师叶丙南对《英才》记者表示,未来一两个月内,人民币确实有可能进入一条下行通道。

那么,贬值预期的重现,原因何在?市场有声音指出,出口不振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重要因素。

但叶丙南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出口不振的情况更多还是外部环境所左右,是不可控的,欧美方面的表现尤为重要,而我们自身可以做的只是优化制度。

关于为何人民币会贬值,他表示,首先,作为新兴市场的货币,人民币是一种风险资产。当整个市场避险情绪浓重的时候,风险类资产的价格会偏弱。通过观测美元指数的走势,不难发现,从5月初以来,美元指数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走势基本上如出一辙(见下图)。另外,对人民币自身来说,中国经济的底部仍然没有出现,这也对资本流入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经历了8年的升值路程,与世界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已经违背了市场规律。为了修正这样的风险,因此人民币出现了贬值。

而对于出口不振是导致贬值的“始作俑者”的说法,谭雅玲表示,人民币中间价的形成,与做市商的操作和海外远期NDF价格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也使中国难以对汇率进行操控。因此并不能确定是出口不振引起了人民币贬值。

有效汇率高估?

对于人民币的贬值,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持有更加独特的观点。近期他撰文指出,人民币的贬值是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因为人民币汇率存在高估。

鲁政委指出,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率为8.1%,其中消费占6.2%,投资占2.7%,出口占-0.8%,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经“跑偏”。一季度投资加消费早已实现高增长,甚至有过热之嫌,为什么还要增加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增长?与之成为对照的是,导致一季度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的负增长。可为什么还要坚持人民币升值,继续打压出口?

国际清算银行(BIS)对有效汇率的统计数据,似乎印证了鲁政委对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判断。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以2010年为基期,名义有效汇率及实际有效汇率都为100的情况下,我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从2011年9月开始双双攀升,并在今年5月分别成功登顶历史最高点,为106.06和109.72。同时,在与同期世界数据的比较中,我国的这两项数据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不过,对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谭雅玲表示,货币高估的理论来源是西方的传统计算模式,其前提条件是经济水平和金融市场均已进入成熟阶段。显而易见的是,以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市场状况,并不具备套用此公式的条件。

而鲁政委继续给出了两个佐证说明人民币汇率高估现象的存在,一是去年中国国际经常项目顺差相对GDP已经到了3%以内,低于美国财长盖特纳所说4%的分界线,也就是说,中国国际收支已经平衡了。二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美日出口低于他们整体的进口增速。

“这两个事实共同表明了现在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高估。正确的政策是应该反思人民币汇率高估的问题,通过人民币贬值促出口保增长。”鲁政委说。

叶丙南则表示,人民币走弱对改善出口的实际影响可能不会如想象般大,其作用仍有待观察。但站在政府决策的角度,人民币汇率或许存在被高估的担忧。

“由于美元的走强,人民币的有效汇率也相应向上浮动,这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利空的信号。因此站在决策的角度看,适时调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或许是解决这一隐忧的灵丹妙药。”叶丙南说。

贬值不是趋势

回望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绝大多数是以不断升值的姿态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演绎的。可是在新一轮汇改大幕即将拉开的关口,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日波幅区间扩大后的不到1个月内,就由此前的不断升值转向了贬值状态。这不免让市场对人民币未来的走势产生疑虑,人民币是否会就此进入贬值通道?

一位高级宏观分析师对《英才》记者表示,尽管中国的出口表现大不如前,但是,贸易顺差的基本格局依然存在。因此,人民币就此进入贬值通道的说法不能让人信服。

叶丙南补充表示,这一轮人民币的走弱,应该只是对之前其汇率日波幅区间扩大的滞后反应。他认为,在随后的一两个月内,人民币或许会有持续走弱的表现,但是人民币中长期的走势,仍将主要取决于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情况。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4

2005年7月,汇率改革拉开了人民币升值的序幕,同时也掀起了2006~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投资者不难发现,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与上证综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历史和各国经验也表明,本币升值往往会催生资本市场的上涨。

近来,人民币升值预期再度燃起,2010年人民币是否会升值?升值的幅度会有多大?如果人民币升值,A股是否会复制曾经的大牛市?

升值成股指助推器

不少投资者对2006~2007年中国股市的超级牛市记忆犹新。这轮牛市中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便是2005年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升值带动本币资产估值大幅上升以及国际热钱流动。在许多市场研究人士看来,这才是6124点的本质。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由此,人民币升值的大幕拉开了。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A股市场的上涨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陵复性上涨阶段,从2005年7月21日~2006年5月15日期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首次触及8:1大关。与此同时,A股市场也一路高歌猛进,上证指数上涨至1600多点。第二个阶段是从2006年5月15日~2006年7月19日期间,人民币汇率在8:1左右震荡。上证指数也在1660点上下大幅震荡,股指一度冲击至最高点1757.47点。

第三个阶段是A股随人民币汇率破八后的加速上涨。2006年7月~2006年底,人民币汇率水平上升至7.8。与此同时,大盘站上2100点关口。第四阶段,进入2007年后,人民币汇率更是连续刷新记录,截至2007年10月份,汇率水平达到了7.5:1的新水平。而在此期间,大盘同样连创新高,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也创出了这轮超级大牛市的最高峰值6124.04点。

比较人民币汇率走势和上证指数的运行轨迹,可以发现,伴随人民币的升值,A股走势保持上扬态势。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的影响机制至少存在两个因素――价值因素和价格因素,三条途径――估值水平、供求关系和调控政策。

人民币汇率变化对证券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及其预期带来的汇兑收益对国际资本产生较强吸引力,这些敏感资金的超常进入对人民币资产,特别是股票、房地产、贵金属及原材料价格甚至债券市场产生推动作用。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又使得央行投放了超额的基础货币,造成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也给资产价格特别是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和债券收益率产生较大影响。

实际上,升值推动股市上涨不仅在A股出现过,在国际上也有经典案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元升值带来东京股市17年的大牛市,以及韩元升值带来了韩国股市数年的大牛市就是例证。

升值成大势所趋

去年,央行将“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纳入2009年第三季度的报告,这个微小措辞的变化引发了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猜想。对此,有外媒认为,该报告中有关升值的表述出现松动,报告删除了以前反复强调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说法,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将适当允许人民币升值。

不过,在升值问题上,业界仍有分歧。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张明认为,要判断人民币汇率是否低估的标准很简单,即如果央行停止干预外汇市场,看由市场决定的人民币汇率是多少即可。在他看来,鉴于中国目前存在持续的贸易顺差与FDI(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入,导致外汇储备持续累积,造成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持续超过美元需求,如果央行停止干预,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无疑会显著升值。

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国际上给中国施加压力的一个主要问题,但一些经济研究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虽然有外压,但是内在动力不足。国金证券策略研究员徐炜认为,在2005年人民币趋势性升值时,人民币相对于主要非美货币持续贬值,积累了贸易优势;同时,中国的出口开始出现持续高增长,贸易顺差快速累积,为汇率调整创造了条件。但目前,出口仍处于负增长,贸易顺差的积累较前期已出现放缓;并且进口回升的速度大于出口,显示出内需比外需更旺盛,这些因素并不支持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升值。

对此,宏源证券分析师黄史涛表示,如果贸易持续改善,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则人民币升值的反对理由会越来越不充分。“虽然人民币升值问题目前是外压有余,内力不足,但在我国出口情况好转后,小幅升值还是大势所趋。”

六大行业酝酿机会

在2010年投资策略报告中,大多数券商策略研究员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渐升使今年A股市场面临上涨的动力。此前,上证B指、深证B指双双创出17个月新高。市场人士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是B股走强的主要动因。

“春江水暧鸭先知”。事实上,一直在资本市场涌动的热钱早已察觉人民币升值预期。2009年第三季度,无法用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解释的外汇占款总额为493亿美元,反映了国际游资自2008年第三季度危机全面爆发后再度进入中国。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型行业面临价格优势消失的风险,但也有一些行业会受益于本币的升值。典型的资产如金融、地产等容易受到升值的推动。而在美元贬值预期下,资源品价格可能会被继续推高,因此煤炭、有色等行业仍然值得关注。此外,航空、造纸行业也都将不同程度的受益于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5

关键词:汇改 银行 资金交易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程的重要内容

2005年7月21日,央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一次性调高2%。

2006年1月4日,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同时保留撮合方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2007年5月21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日间汇率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

2010年6月央行表示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央行继续按照已公布的外汇市场汇率浮动区间,对人民币汇率浮动进行动态管理和调节。

2010年7月,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同意扩大在香港的结算范围,离岸人民币交易开启。

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日间汇率浮动幅度由±5‰扩大至±1%。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的变化

汇改以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整体上呈现出单边升值态势,以2012年10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6.3002测算,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达23.9%。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升过程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并且实际浮动幅度也逐渐扩大。

第一阶段是从2005年汇改开始到2008年上半年,受中国良好的贸易状况的推动和境外政治压力的驱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呈现出快速升值的态势,并屡创新高。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达到6.9920元。

第二阶段是从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6月的期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表现低迷,中国进出口总量大幅下滑,经济增速放缓,人民币汇率走势与美元走势呈现出密切的关联性,人民币兑美元停止了升值走势,并维持在6.82~6.83附近小幅震荡。

第三阶段是自2010年6月,央行重启汇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屡创新高,并出现了升值加快,波幅加大的特点。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的日内最大波幅的日均值回升至1.5‰以上,较金融危机期间的不足1‰有了较大回升。

第四阶段是在2011年9月下旬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出现明显分歧,市场呈现升贬值预期交替出现的格局,汇率双向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明显。2012年4月16日至9月末,有50%以上的交易日市场汇率较中间价的浮动幅度超过0.5%。

摘自路透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影响

根据路透数据整理而成

(一)汇率制度改革给银行代客资金交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国际收支变化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变动也会直接影响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变动。自汇改以来,虽然在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6月的期间内,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改革暂停,人民币处于相对盘整阶段,但是人民币整体上保持升值趋势,从未贬值。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进出口企业往往选择放弃持有外币而转向人民币,企业外汇存款增速出现大幅下滑。人民币汇率变动也影响到企业外汇贷款的融资成本,带动企业外汇贷款需求不断上升。同时,居民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敏感性也日益提高,居民外汇储蓄存款增速也出现了大幅下滑。在此状况下,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不断扩大。

不过,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加大和人民币兑美元的双向波动,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甚至出现贬值预期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持有外币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外币存款增速加快,而相应外币贷款需求下降。截至10月末,金融机构外币存款余额达4176亿美元,同比增长59%;而外币贷款余额64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随着强制结售汇制度的淡出,企业倾向于根据自身需要保留外汇资金,主动选择时点结汇,使市场中结汇和售汇意愿较为匹配。

根据外管数据整理而成

2.人民币汇率走势变化增强企业汇率风险意识,带动银行代客汇率避险交易的发展。汇改引发人民币的快速升值,汇率弹性加大。为避免外汇收入贬值的风险,进出口企业将会主动采取对冲风险、套期保值措施,例如企业会更加积极地采用远期结售汇来满足自身的需要。2011年,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累计签约3871亿美元,同比增长36.9%,其中结汇和售汇分别为1913 亿美元和1958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5% 和增长67.2%。不过,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加大,并趋向于均衡状态,企业办理远期结汇的意愿下降,而企业外币贷款需求的减少也对远期售汇产生不利影响。2012年10月底,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累计签约2905亿美元,同比减少9.7%,其中结汇和售汇分别为1372亿美元和1533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17.7%和减少1%。

3.银行代客资金交易竞争加剧,企业对银行交易要求提升。汇改之后,各家银行对于代客结售汇业务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日益激烈。由于受到我国监管的诸多限制,各家银行推出的人民币交易品种类同,银行往往通过价格竞争来争取客户资源,从而限制了银行的收益水平。

汇改提升了企业对人民币汇率的敏感程度,企业对银行结售汇报价水平也更加关注,价格优惠要求提高,导致银行利润空间缩窄。同时,随着人民币双向波动格局的形成,波动幅度的扩大,判断人民币市场走势的难度将急剧增加,进出口企业将要求银行能够协助其把握交易时机。在此情况下,银行能否利用市场波动,为企业提供高效率的专业服务,使企业能够利用市场波动增加盈利机会,将成为银行争夺客户资源的重要条件。

(二)汇率制度改革推动了人民币衍生产品的发展。

我国要建立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必须满足投资者多方面的需要,在具备即期交易市场的同时,也应当建立衍生产品市场。企业生产经营所取得的外汇资产和投资者在即期市场上的头寸,都应当能够通过衍生产品市场来进行有效的汇率避险,而衍生产品市场的完善和壮大,也有助于提高人民币汇率市场的流动性。在汇改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汇率,进出口企业缺乏进行汇率避险的动机,导致人民币远期交易十分清淡,人民币衍生产品的需求也不高。而在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日渐增大,企业、银行等市场主体迫切要求能够获取足够和有效的衍生产品进行避险和套期保值,从而推动了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汇改之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境内衍生产品市场的措施。2005年全面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随后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和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2011年又推出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业务。银行间衍生产品市场也迅速发展壮大。2011年银行间远期、外汇和货币掉期市场累计交易达1.99万亿美元,是2004年交易量的117倍。

(三)汇率制度改革为银行组合创新和理财交易带来了机会和压力。

汇改所引发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汇率弹性的加大,使企业要求银行能够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和资产理财服务选择,但是在我国严格的监管规定限制之下,银行人民币衍生产品的推出相对缓慢。不过,汇改引发了境内外市场对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看法的差异,也刺激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境外人民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进而促使银行推出了一系列组合创新和理财交易产品。

境内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监管程度的不同,使境内外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远期升值水平产生差异,从而使银行为企业设计各类套利产品提供了机会。境内外市场资金成本的差异,造成境内外市场融资利率存在较大差距,使银行能够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和资产理财机会。另外,人民币与外币、外币与外币之间的融资利率的价格差异等,也为银行设计各类组合创新产品提供了诸多机会。

(四)汇率制度改革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汇改之前,由于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汇率,除少量以非美币种结算的进出口企业外,银行和企业基本不存在汇率方面风险。汇改之后,人民币快速升值,波动幅度日益扩大,把握汇率走势的难度加大,一旦交易时机把握出现偏差,远期汇率锁定价格与市场价格产生较大背离,银行存量远期交易将出现重估损失;同时,客户叙作的人民币衍生交易受市场因素变化的影响,交易挂钩指标朝向不利方向变化,银行存量代客人民币衍生交易将有可能面临巨额重估损失。

信用风险主要是违约风险,是交易对手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履约,并引发损失的风险。汇改之后,汇率的波动会增加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当汇率波动挤压企业的利润,导致企业资金链不足以涵盖利润空缺时,企业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进而影响银行代客汇率交易的健康状况。银行代客人民币衍生交易发展壮大的同时,意味着境内银行与境外投资银行交易规模的扩大,而雷曼倒闭意味着人民币衍生交易对手风险也不容忽视。

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银行代客外汇资金交易操作风险首先表现为操作性风险,如银行人员未能按照业务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履行合规审查和反洗钱审查,操作中出现失误等。同时,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银行人员误导客户或客户投机正成为重要的操作风险。在市场普遍存在的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个别银行人员或客户与市场对赌人民币升值幅度,借助于银行远期汇率交易,当人民币升值幅度较高时,客户通过反向平盘交易进行远期交易平仓,赚取市场差价,但是在远期合约到期日,市场发生明显的阶段性调整,或者实际升值幅度未能达到预期的水平时,客户将不得不承担反向平盘损失。一旦银行大量办理此类投机交易,当市场出现反转时,银行将面临大量违约损失。另外,银行交易人员超授权操作所造成的危害也日益提高。

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银行外汇资金交易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外汇资金交易风险管理应该贯穿于业务的全过程,形成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准确计算风险敞口,加强交易的限额管理。

将交易风险管理纳入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的全面风险管理。完善风险识别、计量、记录和报告,实现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

同时通过对外汇资金交易具体业务品种操作和控制程序的分析,查找重要风险点在整个业务流程中的分布状况,确定控制或缓释措施,降低风险隐患。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存量交易业务的风险敞口和重估数据的常规监控;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交易人员操作权限的控制。

(二)强化银行内部联动机制,提升银行产品组合创新能力。

汇改推动了银行组合创新业务的发展,不过组合创新业务往往涉及银行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横跨境内外机构、不同部门和不同团队,因此需要银行内部多部门、多条线联动。一方面银行需要实现内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从存量客户和业务之中查找交易机会,挖掘交易潜力;另一方面不同条线业务部门需要联动营销,为企业提供综合全面的,符合客户实际的服务方案,而风险控制和后台保障部门也应当积极介入,保证创新产品既能够迅速投放市场,满足企业需要,又能够合规操作,并控制风险。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并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银行的创新能力也左右其发展水平。随着汇改的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等,单纯依赖价格的低端竞争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银行外汇资金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积极把握市场机会,进行各类组合创新,才能保证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银行需要建立业务创新激励机制,提升自身业务创新能力。

(三)提升银行的客户服务能力。

首先,针对外汇资金交易的特性,银行通过建立涵盖工作安排和教育培训的交易人员培养体系,提升银行交易人员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短期资本流动乃至市场技术面等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培养一支拥有较强的市场感觉、熟悉国际规则和技术并了解中国国情的专业的交易人员队伍。

人民币国际走势范文6

关键词:外汇制度;外汇风险;外贸企业

1我国的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告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即日从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05%。这次历史性的汇率制度改革,向银行和外贸企业传递了应充分重视汇率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汇率风险的信号。

为了适应新的汇率制度和银行、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银监会在近两年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放宽对资本兑换的管制,推动外汇交易市场建设,内容包括:改革交易的模式,引入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增加外汇的交易品种,先后在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推出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提供避险工具;放松外汇业务限制,放宽市场准入资格;给银行更大的汇率定价权。到此,一个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框架基本形成,也奠定了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市场基础。

2人民币汇率风险的现状

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按照改革要求实现了双向波动,综观近两年人民币走势,人民币汇率水平已经开始反映出市场供求水平,波动幅度相比汇改前明显增强,人民币对几种主要货币亦呈现出“涨跌互现”的风险。

2.1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风险

由于人民币现在还不是国际流通货币,中国外贸企业同主要贸易国和地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签订贸易合约时不得不按该贸易国、地区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欧元和日元、港元等都是主要交易结算货币,而我国企业更是习惯于将美元作为结算货币的首选,我国的外汇储备亦是以美元为主,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美元走势上分析,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屡创新高,基本呈现“稳步攀升”的升值走势,从短期发展趋势看,结合人民币汇率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以及银行间市场实际情况等方面考察,人民币兑美元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若不出意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今年会继续保持双向波动、小幅升值、速度加快、弹性增大的走势。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人民币汇率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人民币在未来是否升值,我认为还是主要取决于国家调控的力度,而国家操纵的力度又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在有管理浮动,参考一篮子汇率制度下,外贸企业不能凭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升值和贬值妄下断言,而应不断适应人民币升值贬值的波动,掌握规避风险的能力,才能确保企业的稳健经营。

2.2人民币兑其它主要货币汇率风险

对应于人民币兑美元在小幅波动中单边升值的走势,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欧元和日元呈现出有涨有跌的走势,但其波动曲线没有美元平滑,变动幅度明显大于美元,根据人民银行的5种货币最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相比于汇改前,人民币兑欧元贬值,对日元略有升值,对港币升值明显,对英镑则在波动中略有贬值。

以上状况说明,在现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下,人民币兑不同币种升贬的风险是不同的,外贸企业不应只局限于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贬值,而应以更多的视角透视人民币汇率才能正确理解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3外汇风险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是我国现实环境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汇率的变动又会使企业的经营收益、税收状况和长远战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3.1对内资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外资企业的影响

多年以来,我国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一直多于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不但有国内提供的各项政策性优惠,还拥有信息、销售渠道、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外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要多于内资企业,在贸易方式上外资企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交易、转移定价等种种手段,来达到避税和转移风险头寸的目的,加之国外的外汇市场较国内发达,金融工具手段先进,外资企业的外汇理财经验要远比内资企业丰富。相比之下,我国内资企业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使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长期依赖薄利多销、恶性竞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利润率较低,产品价格缺乏承受风险的空间,因此,汇率稍有变动,就会对内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3.2对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影响要大于对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流通型外贸企业北京话俗称“国际倒爷”,是指不直接生产出口产品,专门从事商品贸易的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企业,这类企业经营范围一般较宽,基本上除国家禁止和限制商品以外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做,但这类企业没有属于自己专门的生产基地,出口的产品都是从别处收购或接国外订单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进口的产品也不是由自己最终消费使用,在产业链中位于居中位置,占压资金较少,所进出口的商品均出于贸易目的,以赚取国内外中间差价,主要靠掌握国外销售渠道或国家分配的配额许可证生存。而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进口的商品均为自己生产加工和消费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出现,流通型外贸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越来越大,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窄。据河北省商务厅调查,省内流通型外贸企业的平均利润仅为3%-5%,有的外商出于货源稳妥的考虑,也愿意和生产型外贸企业达成交易。因此,生产型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汇风险的影响要小。

3.3对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的影响要大于进出平衡的企业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单一出口或单一进口企业外汇风险的受险头寸较大,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相互抵消,而对进出大体平衡的企业来说,风险头寸较小,出口受损,进口能盈利,进口受损,出口能盈利。

参考文献

[1]刘明康.促进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健康发展[J].中国金融,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