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级国际贸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级国际贸易范文1
1994年4月,117个国家和地区在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在内的乌拉圭回合一揽子协议上签字。gats于1995年1月1日与《建立wto的协定》同时生效。gats是服务贸易领域中形成的第一个全球性多边法律框架,借以在透明度和逐步自由化的条件下消除服务贸易壁垒,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促进贸易各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标志着wto体制较以往的国际贸易体制更完善。
当今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活跃的领域,1980年到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从7674亿美元扩大到53304亿美元,期间增长了5.9倍。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份额从1980年15.7%上升到2006年的17.9%。 同时,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的结构进一步调整
长期以来,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随着全球新科技浪潮的推动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业上,计算机信息服务、咨询、金融等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世界服务贸易正逐渐由传统的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传统服务贸易转向以知识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为基础的现代服务贸易。
(2)发达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逐渐上升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不平衡。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亚洲地区的服务贸易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活力的地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平均增长率。而中国和印度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其它亚洲地区。
(3)在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服务贸易壁垒形式更为隐蔽,手段更加多样化
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各国在经济势力强的部门和经济状况良好的时期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在幼稚产业或衰弱产业部门和经济窘迫的状况下实施保护主义政策。鉴于服务产品的非储存性,产销不可分离性,不容易监管等特殊性,各国都在保护着本国的安全,如限制外国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外商股权参与的比例,限制服务交易数量等。
1.2 中国在世界服务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服务贸易呈现以欧美为主的格局,发达国家在金融、电信、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从单个国家来看,美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出口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盈余国。另外,在wto公布的2006服务贸易出口排名数据当中,只有中国和印度是进入前十名的发展中国家。 近年来,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其占世界服务贸易比重稳步上升。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达到914亿美元,排名第8位,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在进口者排名中,中国位居第6,服务贸易进口额达到1003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3.8%。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服务贸易进出口前十位伙伴国家(地区)占有3/4的份额。其中,中国香港、美国、日本为前三大服务贸易伙伴。
2 波特“钻石模型”对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开尔.波特在《国家间的竞争优势》一文中对国家竞争优势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波特指出,一国特定产业能否取得成功或者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取决于四个关键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这四项因素正像一颗钻石的四个基本面,通过紧密结合形成核心优势,构出了竞争环境所需的框架前提。此外,政府行为和机遇作为另外两个辅助因素影响着上述四个要素,也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着影响。
2.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主要有自然资源、地理条件、初级劳动力等。而高级要素有人力资本、知识和科学技术、服务业经营管理等。目前,我国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劳务输出等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产品的提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各服务业都在不同程度上缺乏高级资源要素。
服务消费在生产中完成,要求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存在某种形式的接触,这就对服务贸易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世界服务业的竞争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初级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小的,反而对知识、人才、通信手段等高级要素依赖性却越来越大。国际服务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力资本的竞争。中国的人力资本状况就不容乐观,尤其是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所需要的外向型高级人才紧缺,培养机制不够完善,这使得我国在当今世界服务贸易量大的金融、保险、咨询和专有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处于劣势地位。
2.2 需求条件
一国服务贸易的扩张,必须基于充足的国内需求。波特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起的推动作用。本国的需求会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改进,服务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市场国际化随之加快,国际竞争力才会不断提高。
在我国,以保险为例,由于保险种类有限,公民的保险意识较差,随着金融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不仅带来了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也带来了崭新的保险理念和众多的保险产品,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消费者的保险知识,刺激了他们对多功能保险产品和高层次保险服务的需求。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这是其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2.3 相关和辅助产业
相关和辅助产业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其发达和完善程度关系着主导产业的产品成本、品质和信息交流,从而影响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一国的服务业就是一个大的关联行业群。如运输业的发展无疑会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更是金融、保险和咨询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为运输和旅游项目,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强,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金融、保险等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服务市场结构过于单一,必然导致对某一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该地区发生经济波动就会对我国的服务贸易形成巨大冲击。在国内地区结构观看,沿海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经济体系,服务贸易规模较大,在运输、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领域有较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其现有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服务贸易所占的份额极小。
2.4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程度
国内竞争程度高的国家,企业所受压力大,技术改进与服务创新的要求迫切,有利于建立国际竞争优势。纵观我国国内各服务企业,意识较为封闭与落后,甚至一些大型企业眼光仍然停留在国内,尚未实施跨国经营企业。另外,我国服务业长期处于一种竞争不充分的状态下,垄断经营现象严重,缺乏合理的市场竞争。如邮电部长期以来对我国基础电信业的垄断;即使有外资银行的加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对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业的垄断等。这种垄断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务业以及企业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阻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另外,政府拟定政策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执行,而往往许多自然垄断的行业由政府垄断经营,其管制表现在对某行业的人为进入壁垒,过多的行业准入限制,遏制了服务业的充分发展。因此,大部分主要以国有成分为主的中国服务领域,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降低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尽管一些服务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要真正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样会受到较严重的冲击。
2.5 政府行为和机遇
当今社会,政府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要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引入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管理制度等优点,为我国服务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加入wto是发展中国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机遇,中国应积极支持国内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不断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善,缺乏一些基本的行业性法规或法律,这样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健康发展。再有,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有关职能部门在对外贸易管理上责任不明确,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等问题。此外,服务业由于管理落后造成对服务业统计不规范,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现状。
3 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应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的有利于同国际服务贸易惯例接轨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积极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优化升级。
3.1 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
应客观地根据我国国情、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服务贸易法律原则,构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框架。中国作为gats的成员国,应当以gats为原则制度,国内有关服务方面的条文应该与国际法规相接轨,减少我国现行服务贸易法律与服务贸易总协定规范的冲突。以规范和约束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政府应及时对外公开立法法规、法律政策,并增加法规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上。针对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仍存在的问题,应明确或建立国家统一的服务贸易综合的管理机构,确立其管理的范畴,平衡各服务业主管部门的利益;明确服务贸易各行业主管部门应负职责,按照国际国内服务业行业的法规条文进行管理,统计和掌握本行业的情况。
3.2 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优化服务业行业内部结构,为服务贸易奠定坚实基础
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劳动就业的增加,为国内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同时,综合国际服务贸易的趋势、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服务部门等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改造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服务质量。应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对于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出口服务业要扶持其发展。同时,对于我国目前比较劣势明显,而且技术和知识含量高的服务产业,要给予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促进中国服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3.3 内外并重,渐进有序地对外开放
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进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国家垄断。通过竞争鼓励创新,不断提升服务企业的效率和国家竞争力。重视国内需求,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及管理、资金,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创造条件鼓励国内服务型企业到境外投资,开办市场,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国际服务业的市场份额。“引进来”和“走出去”相互结合,服务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将会得到一个新的发展。但就服务业部门之间而言,不可能没有一点保护的开放,要采取适度的隐性保护措施,循序渐进。服务离不开国家的管理,实现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并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的管制,在公平竞争环境的前提下,中国实行贸易自由化应保持适度的原则,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有选择,分步骤地开放我国服务市场。
3.4 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素质
目前,我国虽然人力资源充足,但熟练掌握国际规范的人才较缺乏,这无疑是影响经济长足发展的薄弱环节。我国应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人才信息库和人才服务机构,加大投入各种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品格素质,增加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5 以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出口的突破点
中国巨大的制造业市场、优质低廉的劳动力尤其是日益普及的通信设施以及入世之后在服务领域不断加大的开放力度,使其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重要目标国之一。2006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为299.93亿美元,比05年增长了37.8%。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中,我国可以通过承包软件开发等远程服务、招商引资、对外投资以及外派劳务等途径,获得外包服务,进一步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我国更有效地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高级国际贸易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实践教学作者简介: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彩电、洗衣机、空调器、集装箱等一百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是汽车和手机等行业增长最快的市场.它还消耗全世界约1/4的钢铁、一半的水泥和 1/3的石油。中国似乎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界工厂”。
中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中国产量虽大,但品种少,技术含量低,其含金量远不及“美国制造”、“日本制造”。目前世界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进行战略转移,而且它们大都具有现代制造技术的特点,而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素质偏低,尤其是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据央视2004年8月5日报道,目前,我国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缺口达60多万人.一些企业开出月薪6000多元都找不到会操作数控机床的人才,好钳工比研究生还难找,年薪16万招不到模具技工。
几年前爆发的“技工荒”,现在已升级成企业“慌”——没有高级工,上百万元的高档机器无法正常运转;没有高级工,订单将眼睁睁地流走;没有高级工,企业就会被对手打垮。“技工荒”对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比较优势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重技能操作,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现行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模糊区域,往往与传统本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减少理论知识深度,被称为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竞争市场中.必处于非常被动地位。欲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需对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必要改革,凸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从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的整合人手,探寻人才培养比较优势。
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和调研外贸企业的形式。其中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去掉4份不符合要求的共96份有效答卷,有效率为96%。问卷的对象是2002级和2003级国际贸易专业的高职学生。调查表明:71%的学生对于专业前景看好,所以报了国际贸易专业;66%的学生更喜欢做出口,而忽略做进口,认为做出口会更赚钱;74%的学生喜欢做外贸而不喜欢做内贸,认为做外贸比较体面,那才是跟国际接轨的;66%的学生希望由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授课: 69%的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经常涉及企业实践;56%的学生希望专业课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63%的学生谈到跟本科生同台竞争的时候都显得底气不足,认为他们的学历要高些,底子要好些。
利用课题调研的机会,笔者下到外贸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企业反馈来的信息是: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能力,另外,外贸公司的岗位也较多,除业务员外,还有跟单员、晶管员、单证员、财务、统计等;就业务范围来说,也是多管齐下,出口、进口和内贸。例如,笔者调研的其中一家公司——浙江物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2002年进出口额为32,788万美元,其中出口占5,096万美元,进口却占27,692,万美元,进口额居浙江省外贸行业第一位。累计销售额41.5亿元,显然内贸也占了相当大的一块;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标准是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不招最优秀的,只招最合适的,例如,对于业务员和跟单员的要求往往是不一样的,业务员英语要求较高一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跟单员.要求熟悉工厂管理流程,当然,不管业务员还是跟单员都要求较高的素质,如待人处事的能力、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等。
通过学生和企业两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①重理论,轻实践。比较注意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②重外贸,轻内贸。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企业往往是同时面对两个市场,即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销售全球化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普遍认为外贸较内贸更加体面,这种认识是危险的,不利于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其实外贸往往较内贸交货期要求得更高.品质质量更加严格,也更加辛苦。③重出口,轻进口。一般教材大多是以出口合同的缔结、履行为纲进行编写的,很容易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出口比进口重要。实际上.中国出口的多是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品,利润很薄。通过对我国 1978—1998年有关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进口不但能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而且其贡献度比出口更大,进口的边际生产力达到1.281,即进口增加1元,会使GDP增加1.281元。①20多年来,我国进口的大部分是急需的生产资料、中间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等,其对经济增长作用不可低估。④分散性.各自为政。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往往会过于强调自己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学生融合所学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国际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训课程设置,凸显高职国际贸易人才比较优势
“课程整合”的概念是19世纪中期在欧洲工业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是为了克服因为社会分工精细所导致的教育因素发展片面化。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察与操作.即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教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一)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李岚清同志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只有适应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新的职业观。在常规教学中,大多以大纲规定的目标为尺度衡量教学效果的好与差,所以“以纲为本”的教育思想一直限制着教育者的思维。“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思想与其相反,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以岗为纲”,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教学纲目,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深受一线岗位欢迎。
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我们将之扩展为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根据外贸行业一线管理工作岗位的特征,分解如下图。
1.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
2.正确处理KAS三者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主要来自职业技能。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3.国贸专业主干课程体系设置应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综合职业能力是由基本素质能力、业务能力、协调能力、谈判能力、交际能力、口才能力、应变能力及处理法律纠纷能力合成的。合成过程是通过每一门课程内容教学得以完成的,但课程本身具有缺乏弹性的特征,即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且存在时滞性,须将课程的“刚性”尽可能柔性化,增强课程的灵活性:课程的取舍或更新,都要依据职业技能、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确定。课程整合不是一个简单拼凑过程.而是要从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寻求其在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异同点,严格以职业能力或岗位能力为主线进行整合,遵循各课程间递进式关系,循序渐进地串联起来。
(二)借鉴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经验.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整合的关键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北美地区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培训目标和评价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所列的专项能力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计划②。该模式表现出极强的课程调整灵活性。德国著名的“双元制”模式,其核心是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性教学在企业完成,是一种典型的校企联合模式。从“双元制”模式经验中可知,实现该模式的关键是有一个实力较强的企业与高等职业学院联合,且最好是著名的或大型企业。原因很简单:该著名企业也是人才需求方,故学生毕业去向明确,在校期间学习针对性强;通过自己企业所培养的学生势必是最了解企业的.可以节省企业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成本,缩短新员工见习期.校企双方取得双赢效果。德国“双元制”模式最成功的典范之一是德国西门子技术学院,在该校就读的学生不仅仅有着得天独厚的充分利用西门子公司先进设备进行实践的机会,并且在理论教学上.西门子公司与技术学院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进行充分协调,使理论知识更贴近实际.这种校企联合办学方式取得巨大的成功。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并进人世界前三甲,与其采用“双元制”模式所培养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密不可分。
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状况.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有一定难度,主要问题是,政府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规及政策尚未健全,企业界意愿与校方合作办学存在较大难度,有条件进行校企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学院为数不多。相比之下.借鉴CBE模式较为可行.也即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同时效仿CBE模式增强课程设置弹性,以此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三)“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实施来实现,课程体系由模块构成。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高职专业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应配置如下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认识实习模块,巩固基础知识
课程实习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和学年中的寒暑假,主要是指专业课程内(也包括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在《国际贸易》这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当讲述西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时,可结合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欧美是董事会.印度是办公室。中国是世界工厂”,引导学生思考自由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当讲述国际贸易政策,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政策中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时,为了更好地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加入WTO前后的关税变化,以“汽车”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当前国际经济中“关税壁垒”日益弱化的特征:而非关税壁垒,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中国企业“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非关税壁垒”的现状(也可以当地企业为例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对策。经过这样的训练,理论已经完全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学习厂如何用经济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校内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拟实习环境
据专业进程表,校内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三到五学期,结合专业课的开设而进行。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研究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外贸地理实训:在《外贸地理》课程中,通过地图、模型以及影音资料等掌握国际商品资源分布和地理航线。②外贸单证实训:在《外贸单证与报关实务》课程中,有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得到逼真的效果。同时,尽可能收集本地的案例.这样不仅使学生有亲切感,而且非常实用,能让学生得到很大启发。③综合技能实训:《外贸实训》是集本专业三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为此,我们利用外贸综合业务实训计算机模拟系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综合训练,其中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报关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了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校外实习基地模块,为学生提供真实战场
对于实习基地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协议式的,主要是外贸企业或工商企业:另一种是非协议式的,主要是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如海关、检验检疫局、外管局、港务局、国税局等。一方面,我们已经建立几个稳定的协议式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既便于学生对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便于外贸企业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非协议式的实习基地。比如,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可鼓励学生自己参观本地的港口,让学生看到真正的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至于运费和保价,鼓励学生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鼓励学生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
当然,毕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论文也可归人这一模块。毕业实习的考核主要依据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意见及老师的不定期抽查结果加以确定。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六学期进行.由专业老师负责论文的指导、答辩和成绩考核。
4.走出去,请进来,创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走出去,就是走向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为社会、企业服务,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请进来,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请企业领导或职员、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们介绍世界及国内和省市外贸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经验,以及外贸企业中青年员工的成长过程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懂得竞争之激烈,创业之艰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培养自己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是直接聘请外贸企业有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中,与社会同步发展,对行业了解非常及时。(见下表)
注释:
①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J],国际经贸探索,2001.6,P2—6。②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图书资料中心, 2003.1。
参考文献
[1]舒惠芳.高职迥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7,P51—52。
[2]张桂春,刘彦鹏.试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适需[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旧4.2,P28—31。
[3]中国工厂”再审视[J],21世纪经济报道,2004.3.11,9—12版。
高级国际贸易范文3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构建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所谓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活动体系。它既包括为认识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具有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的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
高职教学体系即培养高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职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但它又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现行人才培养的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实践教学基础薄弱,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基地较分散,并且对教学基地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很难一个单位解决所有学生的毕业实习。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性质要求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往往两者难以兼具,因此,短时间内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一定的难度。学校层面上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实行导师制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结对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还通过派出学习的办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而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恰恰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体系是根据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的专业各个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目标的集合,在整个体系中起着驱动作用。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外企大量需要的是:善交流、通惯例的国际性外经贸人才;能操作、擅实践的实用性外经贸人才;懂经济、会管理的综合性外经贸人才;宽基础、厚口径的复合性外经贸人才;爱学习、勤思考的创新性外经贸人才。因此,在构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应紧紧围绕市场的这些要求,分析岗位职业技能,根据人才培养总目标,确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1、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想,统一思想,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正确认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作为工科院校创办的文科专业我院培养的人才目标应定位于应用型专科人才。应用性是其鲜明的特色。而应用性的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更加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培养学生更强的动手能力。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才能有根本的保证。
2、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及体系的构建,主要要着眼于本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由外语应用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结算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构成。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围绕这几种能力进行。在今后的培养计划中应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
3、改善实训教学条件,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得益于IT产业的飞速发展,仿真模拟训练不仅能逼真地模拟出实习环境,囊括更多的实习环节和内容,克服观摩实践教学中内容单一、人为因素影响大的不足,而且还充满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实习,由于从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一般业务人员不愿意将客户的相关信息透露出去,因而,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很难真正介入到业务之中去。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加电脑的数量,加快相应模拟实习软件的购置,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层次。
4、将实践观摩实习落到实处,提高实践观摩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观摩实习主要有生产企业认识实习、涉外部门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生产企业认识实习和涉外部门认识实习采用的是现场参观和听取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不能使学生深入到实习的单位,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为了提高实习效果,必须努力扩建并完善一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实习基地的数量,将学生分成由数人组成的若干组,然后将每组学生派送到各实习基地进行全日制的实践观摩,真正达到使学生对生产企业和涉外部门有一定感性了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艳飞,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 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6,(2).
高级国际贸易范文4
[摘要]本文以我国和南通市外贸发展状况和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双体系融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专业 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WWw.133229.Com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协会的国际货运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质量
运用“双体系融合”的思想来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和预期效果,但是如果要保证“双体系融合”思想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我们还应当建立一支技能和素质水平较高的“双师”队伍作为“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保障。培养国际贸易“双师”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加培养的方法,首先,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充实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可以将专业教师派驻到企业去,进行下厂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和课堂进行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双体系融合”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毅.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09.10.
高级国际贸易范文5
【关键词】高职 课证融合 双证融通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双证融通”课程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10-33-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2-02
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提出:“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 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 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根据要求,现行阶段,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知识够用,外语表达能力强,综合素质好,能直接从事外贸行业第一线岗位群等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内外兼修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以上教育部近年高等职业教育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精神,各高职院校纷纷对本院校传统专业课程实施改革,并融合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模式,总结归纳出基于职业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证融通”的内涵
顺应高职教育“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路指导下,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将外贸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有机融合,笔者提出创新性构建《国际贸易操作实务》“双证融通”应用型课程,使国贸、国商等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完成外贸岗位从业人员核心职业技能的培训,并在毕业前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从而造就和培养同时拥有“高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面向商贸第一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所谓“双证融通”,就是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与衔接(即双证融通)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完成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从而造就和培养“高职学历+高级职业资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制度体现了高职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双证融通”的可行性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涉外经济与贸易各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其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具体过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其基本内容如下图表。
根据以上图表,从外贸业务员的能力要求与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对比来看,其和《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的相似度最高。但外贸业务员培训与认证要求更高、内容更为具体,是《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内容和能力的拓展、延伸,这就为二者之间的“融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二者之间的“融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三、“双证融通”的途径
1.确定“双证融通”模式下《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标准
为使学生在学习《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后,具备外贸业务员职业资格素质,就必须对外贸业务员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创立新型的《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标准。该课程标准不是对外贸业务员职业资格标准的照搬和照抄,是对该标准的吸收和升华,必须考虑到在校学习和社会培训之间的区别、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特点。确立了新型的《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标准,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和外贸业务员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前提条件。
2.构建“双证融通”模式下《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结构体系
将《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目标与外贸业务员职业资格标准融合,教学内荣服务于专业能力,探求“双证融通”,以培养外贸业务能力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岗位职业能力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为此,需要对外贸业务员职业资格标准和考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将考证中“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中来,做到二者的有机融合;打破追求知识体系完整、忽视职业能力培养的传统编写模式,采用以外贸业务员工作任务为线索、切合外贸业务员实际工作活动为宗旨、培养外贸业务员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创新课程内容编写模式。
为了使学生能更直观和高效地顺着外贸业务流程学会进出口业务操作掌握相关知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需设计分别贯穿出口和进口业务全过程的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培养职业能力、养成职业素养和掌握专业知识,达到外贸业务员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实现“教学培训与实践零距离”、“培训考试与上岗零过渡”的目标。
3.改革“双证融通”模式下《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按照外贸业务员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和工作情景把《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分成各个模块,实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外贸业务员证书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做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中,制单结汇项目下缮制发票任务,教师教授完商业发票理论知识后,采用案例、任务教学的方式,根据案例背景设置实训任务,让学生完成商业发票缮制任务。这种“理实一体化”、“学中做、做中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外贸业务流程、各种外贸技能,并能使知识系统化,形成整体印象。
“双证融通”模式下《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以笔者学校为例,每个教学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实训机房装有外贸仿真模拟软件,教学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教学,使学生接受立体、直观的教学方式。
4.建立“双证融通”模式下《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外贸员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外贸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能力是其根本目的。我们以往课程考核机制普遍为终结性考核机制。终结性考核机制的弊端在于使学生对平时学习马虎懈怠,临到考试前复习突击、加班加点,以此希望取得好成绩,考完试后立马就忘,这种考核机制考核不出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和综合能力,助长学生的不良学风。因此需要以新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代替一次性、终结性的考核机制。
本课程过程性考核机制可以设计如下表:
表3 《国际贸易操作实务》课程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中国高教研究. 2008年第1期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高级国际贸易范文6
关键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生;就业岗位;就业能力
我国高等学校的国贸专业,按专业方向可分为3种类型:(1)侧重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国际贸易发展历史现状及其演变趋势的研究,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经济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等理论研究,这类专业方向主要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人才。(2)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理论及实务的研究,培养直接从事外贸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3)以培养综合贸易理论与实务,以及工业技术、工业管理方面的对外经济贸易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前两类人才培养任务应分别由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院校承担。地方高校应承担第三类人才培养任务,即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外贸人才。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办学定位应体现两方面特点:一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二是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重点。
一、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岗位分析
从地方高校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办学定位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类外经外贸单位、国际金融单位、涉外企业、航运公司、报关公司等单位从事进出口报关、涉外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涉外商务、英语翻译等国际商务业务。具体就业岗位分析如下。
(一)单证员
指在对外贸易结算业务中,买卖双方凭借在进出口业务中应用的单据、证书来处理货物的交付、运输、保险、商检、结汇等工作的人员。主要工作有审证、制单、审单、交单与归档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它贯穿于进出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时间性强与要求高等特点。
(二)报关员
指依法取得报关从业资格,并在海关注册登记,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业务的人员。报关员只能受雇于一个依法向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或者报关企业,并代表该企业向海关办理报关业务。
(三)外销员
指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主要负责公司产品进出口业务工作。包括从接受询盘、报价、订单确认、制单、报关、商检,到运输、保险、外汇议付及外展的等项工作。
(四)外贸跟单员
指在进出口贸易中,在贸易合同签订后,依据合同和相关单证,对货物加工、装运、保险、报检、报关、结汇等部分或全部环节进行跟踪和监控,协助履行贸易合同的外贸从业人员。
(五)报检员
是指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规定的资格,在国家质检总局设在各地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注册,办理出入境检验检疫报检业务的人员。报检员受国家质检总局主管,检验检疫机构负责组织报检员资格考试、注册及日常管理、定期审核等工作。
(六)国际货物代员
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的委托,为其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的人员。主要从事在国际贸易交往中接受货主委托,组织、实施和协调公路、铁路、海路、航空等运输过程,办理有关货物报关、交接、仓储、调拨、检验、包装、转运、定车皮、租船、定舱等综合业务工作。
(七)国际结算员
指根据国家金融政策、法律法规和总行有关规章制度以及国际惯例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从业人员。主要负责处理并审核进出口押汇单据、信用证及放款文件,处理和审核进出口代收、进出口保函等业务,对经办行进出口信用证业务的监控,规范经办行进出口信用证业务的办理,对信用证业务进行统计、分析等工作。
(八)英语翻译员
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从事英语口译、笔译的从业人员。主要负责公司或企业对外语活动中口译、笔译工作,负责对外往来信件、邮件的翻译和英文信函写作以及对国外客户的电话接听,国外客户的接待和口译等工作。
二、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就业能力,简称“就业力”,是最近几年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把它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维基百科全书》将“就业力”定义为能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国内对就业力的研究,普遍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获得工作”这个层面上。当然,不同的就业领域,不同的专业岗位所要求的就业能力是不相同的。从上述我们分析的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及其主要的就业岗位看,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需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文化知识
功底深厚的文化知识不仅是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有效就业能力的需要。从当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的招聘情况看,用人单位把大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文化知识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的文化成绩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因为文化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和素质。有的用人单位甚至认为,文化成绩的好坏也能反映大学毕业生今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因为,作为一名学生其本职工作就是学习,在学校如果学习成绩都搞不好,说明其对待本职工作缺乏一种认真、负责任的态度,这种人必然也会将这种态度转移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因此,作为地方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学好每一门功课,掌握扎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国际贸易专业文化知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一般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经济数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
3.专业核心知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国际营销、报关报检实务、国际运输保险、国际物流、外贸单证制作、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等。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技能
1.适应社会的能力。国际贸易中,业务人员因为业务的开展需要,经常进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面对不同的营销环境,如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等,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及时投入工作。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2.表达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感情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首先需要展示的才能就是“说话”,如果有才华而不善于口头表达,那么用人单位就会认为这是你的一个缺陷。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业务的各环节中,信息的交流都是靠语言、文字去传递的,因此,作为一名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表达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对国际贸易工作人员而言,表达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有较强的文字组织、书写、表达能力;二是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口齿伶俐、表述问题明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沟通能力是现代企业对毕业生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每个出色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所以沟通在当今社会显得特别重要。公司需要每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经验和不同技能的人,都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以真诚的做事方式与人沟通,为企业争得利益和荣誉。
3.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每个毕业生应具备的品质。仅有出色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成就事业。擅长与人交往十分重要,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会限制事业的发展。国际贸易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是体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与相关部门的良好关系,处理好与竞争对手、合作伙伴、当地政府、海关、商检等部门的关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4.组织管理的能力。大学生毕业后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走上领导岗位从事管理工作,但在将来的工作中却都会程度不同地用到组织管理才能,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看,大学毕业生中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总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对象,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看重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国贸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5.果断决策的能力。决策能力是指在面临多项选择时能及时、果断地作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它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以较少的付出获取较大的成功。人的一生往往会遇到许多重大的选择,优柔寡断、草率决断都会让人误失良机,会给整个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在业务洽谈中经常面临着许多需要即时决策之事。因此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
6.外语应用能力。掌握好外语是每一个外贸工作者的必备条件。一般来说,对于国际贸易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是很高的。外语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能熟练地直接运用外语与外商进行交谈、起草和阅读往来磋商函电、拟制合同等。
7.团队合作能力。时展到今天,可以说人的社会属性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明显和重要。团队精神是人的社会属性在当今的企业和其他各社会团体的重要体现。团队精神事实上所反映的就是一个人与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对公司来讲,团队精神就是每个人各就各位,通力合作。如果毕业生其他能力非常好,唯独不具备团队精神,那么,他也是不太可能得到重用的。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与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8.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指能够准确地掌握和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国际贸易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表现在下面两方面:一是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二是EDI系统的使用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单据的起草、录入,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微机化管理。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技术技能
1.国际市场调研能力。国际贸易人员要掌握国际市场调研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具备国际市场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和国际市场预测、决策的能力。要能准确地把握信息来源,抓住市场机会,选择最理想的合作对象,与之建立业务关系,并能根据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应该能够根据市场变化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创新思维来发现市场机会,开拓新的市场。这种能力是国际贸易的业务人员所具备的较高层次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在明确了产品市场和产品销售对象后,制定详细的市场推广策划方案,借助宣传媒体、展销展会、网络推广、电话营销、电子商务平台、终端销售等方式,提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3.成本核算能力。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核算,关系到进出口业务的盈亏,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要能够计算出口总成本、出口外汇净收入、出口盈亏率、出口换汇成本等指标,合理对外报价。
4.商务谈判能力。国际贸易的从业人员应有较高的谈判技巧和谈判驾驭能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和处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各磋商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并能够根据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准确地选择发盘的性质,有较强的还盘能力和谈判能力。
5.合同签订能力。外贸合同条款比国内合同要复杂得多。因而,国际贸易人员一定要熟悉合同基本条款的各项内容,不能马虎每一个字眼,避免合同陷进。同时,要能够准确地运用品质、数量、贸易术语的各种具体表示方法,在拟订条款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溢短装等机动幅度条款或援引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进行约束,以便于合同的顺利履行。
6.报关、报检能力。报关能力表现在:通晓海关报关业务程序,熟悉海关法规和通关的规则制度,能准确地判断进出口商品所属税则类别,能独立填写进出口货物海关报关单,核算应缴关税、和应得的出口退税税额。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能够承受工作压力,处理疑难问题;具备优秀的公关能力与表达能力,构建与海关、检疫等部门的良好关系。
7.出口制单结汇、进口审单能力。在进出口贸易中,能否正确制单、审单是进出口企业能否顺利收汇和提物的关键。因而具备出口制单结汇、进口审单能力是一名外贸工作人员理所当然的。这种能力表现在熟练掌握进出易中应提交的信用证、装箱单、提单、保险单、汇票、产地证书等各种单据种类,每种单据的内容和具体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制单、填单、审单,办理议付。
8.货代业务能力。竞争激烈的国际货运业需要大量优秀、全面的国际货运人员。成为合格的国际货运人员需要具备控制国际货运业务的能力、审核和制作各种货运单证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国际贸易进出口及报关报检业务的能力、专业英语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服务行业所需要的服务意识、货运事故的索赔与理赔能力。
9.跟单能力。跟单员的工作几乎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从销售、生产、物料、财务、人事到总务都会有跟单员的身影出现。其特点是复杂的,全方位的。因此,跟单员需要有较高的跟单能力: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模式,有良好的英语读、写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刻苦的工作精神;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相关单证审核能力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10.国际货款结算能力。国际货款结算能力就是要熟悉汇付、托收、信用证、银行保函等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支付方式的业务流程和运行程序,根据货物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支付方式来及时、安全地进行货款的结算。
(四)个人品质和身心素质
作为一名出色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除了具有丰富的专业文化知识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身心素质。因为这些质素也已成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1.个人品质。国际贸易专业人员的个人品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诚信、吃苦耐劳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忠诚度、谦虚等七个方面。根据我们对湖南省涉外企业招聘的调查,结果显示这七项个人品质的平均要求普遍要高于各项能力素质的平均要求。这表明,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和使用大学毕业生时更为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个人品质,能力素质与之相比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这反映出当前用人单位对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的渴望和需求,做人做事和谐、统一。因此,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应加强个人品质的培养,提高自身魅力。
2.身心素质。国际贸易专业人员需要经常进行户外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面对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不仅非常艰辛,而且心理压力很大。所以,国际贸易专业人员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一是要具有理智、沉着、热情、乐观向上、富有朝气、坚毅执着的品质;二是要具有开阔的思路和竞争意识,勇于承受压力,接受新生事物,能够面对失败;三是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四是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 董本云.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分析[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 何龙斌.基于岗位分析的国贸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