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室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室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1
【关键词】法定图则、规划类型、动态机制、实施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高度城市化对可用规划提出更高要求
1.1政府层面要求规划编制更具可操作性
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最先遇到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城市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当前情况看,深圳的建设用地利用已接近极限,过去30年的增量空间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城市将在存量空间模式下探索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因此,高度城市化下,在政府层面一方面加强推动城市更新与土地整备谋求城市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对规划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应对空间资源紧约束的情况,这种要求表现其一为部门职能的整合,其二表现在对规划编制要求更具可实施性。
2009年深圳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从市政府层面已经高度关注如何更好处理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关系,如何通过发挥机构整合的合力从行政管理职能上支持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部门职能整合之后,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更加注重与土地政策、土地规划的结合,确保规划编制成果能符合土地政策的要求。另外,在规划编制上,市政府要求城市规划的编制需要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主体规划协调,以确保规划具备可实施性。这在近年成立的龙华新区和大鹏新区的新区综合规划编制中得到充分体现,其更强调城市规划的内容与发改部门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部门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对接,以保证在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土地指标等方面取得一致。
1.2精细化管理要求规划编制更好协调多方利益主体
深圳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供给,迫使管理基础由新增土地利用向存量土地利用转变,而随着物权法出台、土地管理法修订、城乡规划法的颁布以及行政许可法的实施等,随着公民维权意识与公众参与要求的提高,进一步要求管理职能部门具备高质量服务与精细化管理,以协调多方利益主体,保障公共利益。
在1998年颁布施行的《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中,法定图则作为“两证一书”核发的主要依据,是体系的核心环节,在成为调解社会利益主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环节。目前法定图则的编制或修订除了按照既有的公示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外,在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更加需要兼顾相关利益主体诉求,如原村集体或原有权利人的意愿,方案的形成是要求在与相关权利主体充分协商,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
随着管理手段进一步向加强调利益调整的转变,规划编制关注的重点也出现转变。利益的协调逐步转变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的协调,如企业完善手续的闲置用地的处理、未完善手续但被外单位租用用地的收回、原村民用地的征地拆迁评估等,同时其它开发主体的意愿,在这样的背景下,规划的编制承担一个协调平台的作用,规划编制实质上成为一个强调社会各方参与城市发展规划、决策和实施全过程的多方协商和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强化规划编制过程与政府部门、产权主体、潜在开发主体、公众之间的协商与沟通,以协商谈判的方式发挥推动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2、以法定图则为核心的法定规划面临可用规划的挑战
2.1图则法定编制及调整程序出现效益延后性
法定图则在深圳目前的规划体系中是作为行政许可的唯一依据,为保证法定图则编制的科学合理性,法定图则在规划主管部门内部的编制审查到报批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周期。在1998年《深圳市城规划条例》制定出台的同时,深圳规划主管部门以规范文件形式指导法定图则编制,并形成了严密的编制程序,其中,法定图则的编制在规划主管部门系统内包括十几个环节。这里面比较关键的是草案公示前后的委技术会议审查以及报图则委员会审批。在法定图则草案公示前,需要经过规划主管部门内部严格审查后才决定是否公示,而公示阶段处理复杂的各种问题后,需要再报技术会议审查以确定是否报图则委审批。而根据《深圳市城规划条例》成立的图则委包括十五名委员,法定图则通过审批必须获得参加会议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在这几个环节因为各方利益协调的考虑,法定图则草案未获得通过而需要重新修改规划方案再按报批程序重新审查的情况经常发生。
可以说,法定图则严格的编制审批程序对规划编制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法定图则从编制到完成审批最终公告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而市场化下的快速城市化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一旦市场出现新的变化要求,通过审批具备行政依据的法定图则往往又面临修订或修编的局面。另一方面,法定图则在规划成果内容中存在一定的刚性控制指标要求,虽然在编制过程中,出台系列的如《法定图则编制容积率确定技术指引(试行)》等规定文件增强了编制与管理上的弹性,但因为深圳高度市场化的特点,一些城市发展重点地区或更新地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展背景出现较大变化,作为法定依据的法定图则依然难以快速响应。
2.2个案调整缺少片区整体层面统筹
为应对已批准法定图则局部调整的需要,对于局部地块的修订在操作中主要以个案的形式进行,主要通过对需要调整地块的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等进行相关技术分析论证后,再根据调整内容不同的要求按程序进行公示、修改和报批。个案修订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管理部门对新的发展要求做出快速响应,一方面其修订及其报批程序符合法定图则制定的报批程序要求,对法定图则及规划管理都起到一个比较好的补充作用。
近几年,深圳的发展已经转向存量发展为主的模式,因而城市持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个案修订需求,从目前情况看,个案修订的诉求主要集中在容积率、用地性质的调整。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在已批法定图则的一百多项个案调整中,仅调容积率就达七十多项,仅调整用地性质十多项目,调整用地性质与容积率二十多项。如深圳南山高新区,其作为深圳研发总部核心区,对深圳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高新区11多平方公里的范围目前已基本按照规划建成规划建设。但由于产业用地不足,近年来片区不断进行功能和容积率调整,其中图则个案调整达30多项。大量的个案调整由于不同时期提出,从当时修订条件来说,其调整存在一定合理性,但由于调整数量较多且时间较为持续,如果按所有个案调整后,高新区的总开发规模基本翻了一翻,而相应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配套设施缺少一个整体上的统筹。
2.3精细化管理要求图则编制更具可操作性
深圳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后,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工作逐步的向精细化转变,在管理上也由过去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也就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相对笼统模糊的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明确的发展举措,这一方面,法定图则的编制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也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方式应对管理转变的要求。但是,由于特区内外一体化尚处于发展前期阶段,原特区内外的发展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相互间的要求也因此不同,而法定图则作为全市统一的规划内容也面临应对相对抽象的决策与明确的具体要求的考验。
在原特区内的中心地区,像福田中心区、罗湖商业中心地区、南山后海地区等由于城市高度发展,城市建设已具备较高水准,相应的规划管理要求也由过去关注用地性质、容积率等刚性控制要求转向对立体慢行系统、公共开发空间和地下空间等空间品质的提升,因此在规划编制的时候需要明确具体的二层连廊、公共空间与地下通道等具置、形状、面积大小和接口位置,以便核发许可进行规划管理。在原特区外由于征转地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以村镇为基础的工业化特点,在图则的编制过程中关注的如何通过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在实现原村集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善提升。另外在城市发展的重点战略地区,像空港地区等,由于现阶段开发的条件尚未成熟,其在具体的功能、开发强度、配套设施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图则的编制也面临两难的局面,即法定图则编制技术要求所明确的控制内容如何应对远期发展的不确定。因此,面对发展的差异性,精细化管理要求法定图则的编制需要更加灵活的操作性。
3、促进规划实施管理的思考
3.1加强多类型规划研究
在城市转型背景下,为应对政府从实施规划角度要求规划的编制更具可实施性,以及精细化管理需要应对各种更加具体明确的管理要求,规划主管部门从各个层面开展多种规划编制类型的探索,以适应实施规划与实施规划管理的新要求,如综合规划、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发展单元规划、社区规划、土地整备规划等。
综合规划,主要以新成立的功能区为主体,其综合性表现在将发改部门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综合,通过在整体层面的综合,为下阶段法定图则或其他专项规划编制或修编提供依据与指导。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主要面对城市更新改造要求,与传统规划比,更加注重具体产业类型落实、土地与建筑物核查、并明确规定实施主体应履行的各项义务。发展单元规划则以分阶段编制规划以适应不同的要求,其所划分的规划大纲主要关注片区整体的主导功能、开发规模、必须的配套设施的刚性要求,而具体的地块分配和项目落实则由下一阶段的子单元规划进行深化,该类型规划较好的应对发展战略地区的不稳定性,同时也能从整体把握规划刚性控制的内容。社区规划同样也是一个实施型规划,主要以社区(原村集体)为主体,以原社区管理范围为边界的综合性规划,涉及到社区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等诸多方面。土地整备规划主要综合运用多种土地手段进行土地清理及土地前期开发的规划,该规划的编制更加关注安置与补偿的实施与保障。可以说,多类型的规划编制实践从各个方面对政府实施规划以及精细管理的要求做出积极的响应,探讨协调多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对规划编制与实施规划进行有效的探索。
3.2建立动态的维护机制
法定图则是深圳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核心,对城市建设起着重要的控制和引导作用,目前,基本实现法定图则对建设用地的全覆盖,进行规划评估和修订的要求也逐步增强;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深圳基本形成了规划管理“一张图”,其规划实施评估和修订的条件也逐步成熟。
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的规定,法定图则的实施评估和维护一般为五年一次,且需要征求利益关系人意见后,出具专题报告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后才能修改规划。该规定为法定图则的动态维护提供了直接依据,但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不确定性要求下,法定图则的编制与修订应形成一个年度的动态维护机制。在实践中,以“规划一张图”为基础,建立一个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建设实施――评估反馈的有效机制,通过动态的评估对需要修编的地区或个案提出建议,并由主管部门审查后,启动相应的修订程序。通过这样的环节设置,有利于对快速的发展要求作出反应,也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强化其法治地位、推动规划的实施管理。
3.3营造外部的制度环境
具体的城市建设项目在实施阶段,一般需要涉及多个主管部门的审批与管理,而以政府为主体的实施项目同样也需要多部门多机构的分工合作,在具体建设项目实施中,规划主管部门从职能上主要在于规划的编制与调整、相关政策与技术的制定指导、土地预审出让及核发许可等,市相关部门或区一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实施的具体事务,如拆迁谈判、产业准入,实施监管等。因此,作为规划管理核心依据的法定图则需要一个与外部制度环境相互协调的保障制度,其包括决策制度和实施机制。在决策制度上需要一个兼顾规划管理与实施规划要求的决策程序和决策主体;在实施机制上作为规划主管部门,主要是促进规划的编制与具体实施的要求相结合,有利于规划的实施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婷婷. 1949年以来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D].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周剑云 戚冬瑾.中国城市规划法规体系[M].建筑工业出版社
3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4王世福.完善以开发控制为核心的规划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 .2004.01
5 田莉.论开发控制体系中的规划自由裁量权[J].城市规划.2007.12
6王富海.从规划体系到规划制度――深圳城市规划历程剖析[J].城市规划.2000.01
7周劲.我国城市规划咨询体制的构建――兼谈深圳规划咨询体制[J].规划师.2011.06
作者简介:
科室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2
关键词: 职前教师 教学实践能力 观课、议课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实践的理论”的学习状态使不少新入职的教师胜任不了职业角色,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与忧虑。
为了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国家教委师范司早于1994年3月就下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从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几方面明确了高等学校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之要求。但是,高师院校那种脱离真实教育情境的静态的、模式化的技能训练模式不可能适应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动态生成之要求。由于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之间缺少必需的关联,只会把未来教师训练成被动、机械地执行现成教学方案的操作工。后来,地方高校纷纷“综合化”的态势更加消减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成了边缘化课程而得不到重视,这种培养模式造就出来的新教师,在面临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景时,往往因无法用那些“普适性”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个人的教育实践,他们不得不通过向任教学校的老教师请教或者个人的漫长摸索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无形中延长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为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有必要针对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认真探讨。
一、实践性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1]教师真正信奉、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认识的那一部分知识就属于实践性知识。[2]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以及教师的自我教育的知识,等等。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不能只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必须把培养职前教师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的决策与反思的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情境性、普适性等特征,因此职前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亲自实践和在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分享来获得。[4]
教学能力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并在教学中展现。教学能力就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教师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特殊能力,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相关能力的发展,所以说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职前教师教学的技能需要在微格及现实教学情境中通过对教学范例的观摩来习得,观课、议课是教师搜集教学信息,了解教、学行为,分析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课堂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场域。高质量的观课、议课,能够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观课、议课中,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观课者,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可以从观课、议课中获得思想启迪,带动教学实践与研究,促进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开展观课、议课研究,对于提高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观课、议课——走向专业的听课、评课。
在教师教育中也有人尝试将听课、评课这一常规教研活动引进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要么互听互评、要么生讲师评,可讲课者始终处于被“解剖”的客体地位。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要求职前教师作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参与到技能训练中来,听课、评课活动中主、客体分离的活动方式正逐渐被“同在共生”的观课、议课形式所取代,观课、议课的研讨形式,让职前教师获得了直接参与研讨对话、共同协商策略、分享反思心得的机会。
1.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区别。
从字面理解,听课侧重于听觉器官的感受,突出的是对课堂上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交流的记录,从语言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观课强调的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的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神情、行动、精神、态度等多方面,以此来感悟、体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评”有比较和判断的意思,评课是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对讲课的质量作判断、下结论。议可以理解为“议论”、“协商”,“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课堂是所有参与者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讲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对教学效果共同诊断的过程。
听课评课重在“评”,对于执教者而言,他提供的教学实例可以让听课者透过现象来评价教学;对于听课者而言,他们往往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认识、评价这节课的效果。观课议课强调“议”,通过“观”来“议”,是全体参与者共同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5]
科室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3
【关键词】电子工艺;课程建设;职业岗位;项目化;工学结合
当前,随着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和评估工作的开展,中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新的突破性发展正逐步落实到每所职业院校的内涵建设中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从微观层面看,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所以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和成功实践无疑成为这轮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核心点。
一、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
“拥有最好工程人才的国家占据着经济竞争和产业优势的核心地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专科层次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发展性。
1.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课程是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最为有效的模式。高职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绝不仅是提升技能,而是培养面向岗位的综合职业素养。这包括专业能力(职业特定能力与行业通用能力)与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还应有科学态度(对于周围事物的探究倾向、社会调查、观察的正确性、批判性)、工作责任感等。
2.课程内容的定位
有科研成果显示,人的职业能力有70%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内容应打破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任务所需要的内容体系。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应致力于围绕岗位任务,在对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上,开发更具实践价值的工作知识。课程内容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际生产、服务与管理的需要,大多数岗位对其工作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
3.课程结构的定位
高职工学结合课程依次从岗位、任务和项目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首先,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设置情境,选择相应的“载体”(如:任务、项目、案例等),确定每个“情境”中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为每个“情境”的实施选定教学方法。
4.课程质量的定位
高质量的教育不仅表现在对学生显性能力培养方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具体问题,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养成和潜能的开发方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必须创新评价方法,注重社会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对教师而言,主要的变化就是要把课程与教学同评定整合起来,贯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称为“嵌入”课程评价,意即用当前的课程活动达到对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二、高职《电子工艺》课程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足
对于工业企业及其产品来说,工艺工作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优良产品以及增加利润。它建立在对于时间、速度、能源、方法、程序、生产手段、工作环境、组织机构、劳动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因素的科学研究之上。电子整机(包括配件)产品的制造工艺主要涉及到的是这类产品设计、试验、装配、焊接、调整、检验、包装等的工艺过程。就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过程而言,主要涉及制造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以及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
1.认识狭隘、不受重视
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电子专业人士眼里,电子工艺就是电子元器件检测、焊接、维修的代名词,认为高职学生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就业,就只能是在产线上机械地插件、焊接,好点的不过就是调试、维修。普遍认为电子工艺与电子设计比起来过于低级。所以无论是各种电子技能竞赛,还是各种电子实习实训,无不围绕着电子线路设计和软件编程开展。其实,这里面存在着几个认识上的盲点或误区。第一,电子设计的结果容易判断,最直接的就是程序“跑起来”、产品“动起来”,而对工艺的判断需要很多的前提条件,例如:设备、人员、成本,甚至使用区域,所以很难有确定唯一的判断标准,这就使得相关的竞赛难以进行。第二,很多教师没有生产现场经验,直接认为工业批量生产就是把实验室开发流水线化,即一台变很多台,一人变很多人完成。而事实上,从实验室开发成功到量产成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也即是原理性设计≠产品设计,合格样品≠合格产品,试制成功≠批量生产成功。正是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对《电子工艺》课程建设的投入不足,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出现偏差,对学生产生误导。
2.脱离现场、片面繁荣
日本丰田汽车的创始人丰田喜—郎:“技术人员不了解现场,产品制造就无从谈起。”对于电子技术应用类的人员来说,不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每个细节,不理解生产工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就很难设计出具有生产可行性的产品。由于《电子工艺》课程的实践性极强,所以技能训练必不可少。但是无论是早期的按图装接电子套件训练,还是现在增加了PCB制版、SMT表贴、电子EDA等模块的综合训练,有很多学校仍存在对学生能力培养表现出操作技能是强项,现场组织技能是短板的现象。这些学生或许有优异的焊接、检修、设备操作编程能力,但是不会指导和组织工人生产、不会解决突发状况,没有在电路设计时就考虑生产效率和成本的意识,不会做岗位操作说明书,不会设计生产报表,更谈不上工艺改进、工艺标准化等工作。而后者正是高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具体工作。这些与现场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如果要留到就业后在实践中边工作边学习,无疑会延缓他们职业成长的速度,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扣分。究其原因,还是课程内容没有真正根据高职学生就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进行筛选和编排设计。
三、面向职业岗位的高职《电子工艺》工学结合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数据,电子信息类学生毕业后从事最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电子产品工艺和生产管理,具体岗位包括从物料员、工艺员升迁到工艺工程师、从生产助理升迁到生产主管或工业工程师等。岗位技能要求包括:(1)在开发阶段:设计方案(安全性、可行性、劳动量、材料定额、加工精度、工装夹具…)讨论,产品初样工艺分析鉴定、试制;根据产品设计文件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流程和工位作业指导书等。(2)在生产阶段:对新产品的试制、试生产的准备和协调;完善全套工艺文件编制、工艺质量评审、指导批量生产现场组织,提出改进意见;实施生产现场工艺规范和工艺纪律管理,培训和指导工人的生产操作,解决生产现场出现的技术问题;控制和改进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协同研发、检验、采购等相关部门进行生产过程质量分析,改进并提高产品质量。(3)在发展阶段:研讨、分析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参与重大工艺问题和质量问题的处理提高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一)重塑课程结构和内容
1.构建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体系
电子工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门课或一个实习就能达到目标的,必须构建一个持续有效的教学系统。电子工艺系统化教学应更深层次注重电子工艺实习的先进性、工程性、应用性,着眼于从整体上有计划的将电子工艺的工程训练有机的、分层次的与阶段性理论授课、综合实训、专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营造工学互补环境,提高学生工作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设理实一体化课程《电子制造工艺与管理》,同时开设的平行课还有《电子测量与检验》、《电子EDA》,在第四学期开设《电子维修》、PCB设计与制作实训、电子产品开发实训,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同时在一、二年级的暑假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中,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门的SMT操作训练和参与企业生产。课程内训练项目和实习实训项目选取基本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2.《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教学改革
课程的任务是操作现代电子产品工艺设备,完成产品从原材料检测—原材料预处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焊接—总装—调试—检验—维修,直到最后包装的全部生产工序,最终能安排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编制工艺文件和组织生产,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初级的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所以基于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任务时,先逐个训练单项技能(也即是各项技术手段和操作技能),再训练综合能力(包括各项技能的熟练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生产过程的组织、质量控制和工艺管理)。在技能训练中逐步培养CDIO工程素养、管理素养。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展开,强调知识的产业需求和标准,并不断根植、巩固,且持续改进。项目安排见表1。
课程内容增加现场管理部分,与职业岗位要求吻合;同时引入IPC标准,作为学生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操作质量的基本依据。对于SMT技术在课内仍以手工操作、半自动操作为主,辅以仿真软件操作,真正的自动化流水线操作放入专项实习或校外顶岗实习中。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1.采用CDIO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化教学,基于工业现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驱动,强调工程意识、持续改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CDIO教学模式。上课流程为:明确任务-知识链接-演示-实操-辅导-检查点评-整理现场-考核。
强化实际操作,理论讲解和学生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发现问题应集中显示及时讲解,以保证学生实践操作的效果。教师应在学生操作时,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集中解决。
(1)资讯:视频或图片介绍、教师引入任务。
(2)决策:学生对任务分析讨论,教师点评引导。
(3)计划:分析讨论、教师示范、多媒体教学、小组分工。
(4)实施:学生实操、完成产品或文件,教师辅导巡视。
(5)检查:学生成果汇报、质量总结、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6)评价:教师评价操作,学生结果处理,经验推广、教训避免。
2.采用档案袋评定方式
成绩评定采用全过程的全面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学生成绩评定分三部分:平时成绩(作业、纪律等)、实践成绩(团结协作精神、产品或文件制作质量、创新点、课内发言)、开卷或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内项目实践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成绩评价表见表2。这样的评定方法避免了很多片面性,既重视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和素质、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学生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上交学习记录,即课程引导文。学生不仅依据课程引导文明确本次课的任务、目标,并且可以随时记录操作结果、数据和自我评价、改进措施。每位同学的课程引导文和完成的作品(包括各种文件报告、焊接的PCB板、维修小电路、制作的电子产品等)放入各自的档案袋,作为老师对学生实践成绩评定的依据。
(三)打造教学环境和师资
1.教学环境
在校内建设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电子工程训练中心,其中配了一个生产性实训室,接近一般小企业水平的实践车间,建成了两条普通生产线,基本能进行除全自动SMT以外的产品加工生产,可以承接产品代加工或引厂入校。在校外,学校签约6个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在校学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实践技能的训练,满足产学结合的需求。实习期间企业工程师亲自给学生上课讲解关键知识点和生产工艺注意事项,为学生答疑,给学生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现代电子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亲身体验职场环境和工作氛围,学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为将来就业及择业及安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
目前已建成一支校内“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基本上都有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的经历,甚至少数教师本身就是企业的兼职工程师,长期参与企业产品设计、工艺改造等,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另外,正在逐渐建立一支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校外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参与学生的理论授课、实践指导,进一步拉近与学生工程实践的距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四)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教材选用王卫平等老师主编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第2版)》和项目化校本讲义。陈老师的教材包括配套的教学影碟,是一本凝聚了无数心血和电子工艺专家工程实践经验的优质教材。在校本讲义里根据本课程实际项目补充了课程引导文、授课讲义和关于现场管理的部分内容,例如:5S管理、质量工具与分析、标准工时核定、各类岗位操作说明书等。
另外,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资源还包括主讲教师在企业收集的各种实际操作、工艺设备、工艺文件照片和视频。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SMT制造教学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可以利用实训室的校园网链接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国家资源库,随时查阅资料、在线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授课,运用动态的文字、图像展示元器件、电路图,使用视频软件观看产品制作调试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印象,节省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实习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四、课程改革的成效和创新
1.改革的成效
笔者所进行的《电子工艺制造与管理》项目化课程实施,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对学生的培养除了个人操作技能外,重在培养职业的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学生普遍能结合个人兴趣和特点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认识到工艺与设计密不可分。在本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进行后续的课程和实习实训时,会自觉运用工艺知识。例如在进行电子产品设计时会自觉想到元器件的实际封装,进行实际测绘,而不是一味从库里调用,焊盘的大小也会依据标准设计,会自觉计算材料成本;在进行专业实习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审核下自己设计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岗位人员、编写岗位操作说明书和各类报表、组织生产、5S整理,学生不再只把自己看作工人,而是设计者、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得到很好的锻炼。
2.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值得一提的经验有:教师的工程经验准备是成功的保证,课外兴趣小组的骨干培养是成功的推手,学生的提前企业锻炼是成功的催化剂。另外,档案袋评定非常具有实际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将学生的活动结果装入个人档案,能够提供他们有关学习的情况,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就,学生成为档案袋内容的一个主要决策者,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的机会。因为对学习者来说,自我反思、自我选择比标准化更重要。这关系着学生一生的职业成长,体现出教育的隐性质量。
本次课程改革突出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将流水线生产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实际操演一次未来生产工艺与现场管理的职业岗位角色。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学生摈弃实验室操作等同于现场生产的固有思维,理解设计和实施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自己亲身感受现场与想象的不同,亲身体会对于现场的把控远比对自我的控制要难得多,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成本控制、质量控制的习惯。
五、总结
电子工艺学是一门在电子产品设计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而过去又不受重视的学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先进的电子工艺技能就制造不出高水平、高性能的电子产品。高职教育应该将单项的技能培养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企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电子工艺课程改革建设势在必行。
当下,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坚持在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理念的指引下,采用基于职业活动的项目化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扎实基础、熟练技能、开拓视野”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工程实践逐步地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大农.高职课程改革基本观念问题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10(33):8-12.
[2]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21-28.
[3]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6):130-132.
[4]孙建京,方建军.应用型大学工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5]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李晨晖,徐有明,杨端.对电子工艺教学的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83-384.
科室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4
【关键词】 妇产科护理; 人文关怀; 个性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1-0098-02
The Practice of Humanistic and individualized Care in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Department in A County-level Hospital/LI Mao-qiong,WAN Lei.//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1):98-99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in county-level hospital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health and hospitals’ reputation.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nursing mode,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and care for individuals will become the fundamental guidance for nursing staff.Nurs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modern development of medicine,carry out individualized care with human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as well as enhance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s and medical workers.
【Key words】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nursing; Humanistic care; Individualized care
First-author’s address:Jianli County Gongchang Center Hospital,Jianli 433301,China
传统的护理模式常常是以患者的生物学治疗目的为主导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认可。新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疾病不单纯是由生物因素所致,诸多社会因素都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1]。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往往给人带来心理压力或焦虑表现,这些心理反应可导致生理变化而诱发各种疾病。医护人员不仅要接触患者的病痛,更要关注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痛苦。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一定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能够关注和解除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或恐惧等心理状态,帮助患者走出病患的阴影,重建健康心理状态。正是基于此原因,现代护理模式更加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人文关怀,很多二甲、三甲医院都已经将“人文精神”引入到医院的管理与实践中,大型医院已经或者正在开展各科室的“人性化护理”实践,这给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范本和经验。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患者人性化照护[2]。患者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所患疾病等不同,决定了患者对服务需求也不同。笔者所在的乡镇医院医护人员不过百名,住院人数最多的是妇产科。在妇产科开展人性化护理,正是在人文精神指导下,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实践。
1 换位思考与人文关怀
从医护人员角度来说,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不足是一种常态。笔者所在的医院妇产科住院部常年满员,到了春节返乡时期,更是人满为患。医护人员常常是超负荷工作。工作压力大常常容易产生医护关系、护患关系之间的不和谐。从患者角度来看,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住院患者多为产妇,生产过程本就忍受极大痛楚,因此容易焦躁不安,陪护家属担心紧张也是常态,以此更容易产生护患矛盾。人文关怀强调尊重与信任,不仅要充分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觉性,更要对患者加强人性关怀,关注产妇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实践证明,当医护人员换位思考,不只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时候,也更能够理解患者和家属,也能得到他们的信任与支持,这正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
2 妇产科病房人文关怀和个性护理对策
2.1 塑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护理环境
医院环境舒适与否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外在形象,基层医院经费紧张,硬件设施比市级医院落后不少,但是医院仍要尽最大努力改善营造一个整洁、温馨的诊疗环境。一些小的细节改变往往能取得令人惊讶的效果,如母婴病房采用多元的暖色调如粉色,避免单一白色带给人的冰冷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了部分家庭病房,虽然收费稍贵,但在合理范围内。家庭病房提供独立的卫生间和陪护床,不仅给了产妇及家属充分的自,也让产妇在充满信任与温馨的环境中保持了心情愉悦,使生产过程顺利,这正是实施人文关怀的体现[3]。
2.2 简化就医流程,实现沟通无障碍
基层医院的病源多来自周边农村,妇产科陪护人员又多是老人。他们往往不熟悉医院的就医流程。据统计,80%的医患纠纷与医患沟通不到位有关,只有不到20%的案例与医疗技术有关。为了减少医患纠纷、促进医患和谐,就要考虑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问题。医患沟通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交流,行为也是重要的沟通体现。这要求医护人员本着对患者的尊重,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让患者和家属感觉到医护人员是为他们解决问题,愿意倾听他们的对象[4]。对于医院如挂号、候诊、缴费、取药、检查和办理出入院手续这些流程要尽量的简化和方便患者,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
以产妇为本的理念是人性化护理的第一步。医护人员不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疾病变化和治疗效果,还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真正做到处处为产妇着想,提高护理质量。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能够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分享工作的体会,对于保持工作热情具有良好的促进工作。护理人员工作的热情也会打动患者,使产妇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
护理人员分工明确,每位管床护士都要密切关注每名患者的实际情况,例如在进行剖宫产术前与紧张的产妇进行交谈,讨论轻松愉悦的内容以减轻产妇的紧张情绪,通过这种放松的交流,建立信任感,消除产妇的恐惧心理,从而以最佳精神状态来面对生产过程。对于可以顺产的产妇,不断地安慰鼓励,并引导家人给予关心和支持。在涉及到费用方面,对于比较贫穷的家庭,详细介绍每种术式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让产妇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必要的方面,免除后顾之忧。当产妇身体状况不佳时,要及时与家属沟通,转院或会诊,不耽误病情。对于产妇和家属的询问,要耐心轻柔回答。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以达到人性化护理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笔者所在医院推行人性化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保护产妇隐私。在产程中注意产妇身体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充分覆盖,不将产妇的个人信息透露给家属以外的无关人员,病房里也尽量做到保护产妇隐私。
4 人性化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
人性化护理对临床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需要改变施护观念及行为,不再局限于被动等待和执行医嘱,而是要主动去和患者进行深入地交谈,了解患者、询问病情,尊重患者的尊严和对治疗、护理操作的选择权。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适时表达出对患者的理解与同情和必要的告知,这是区别于传统护理,倡导人本主义护理理念的主要体现,也是赢得患者和家属支持与理解的关键。人性化护理还体现在严格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保证医疗和护理安全是确保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有责任心和自律精神,自觉严格地执行医院的各项制度,保障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水平。护理人员是直接与患者接触的,一流的护理质量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患者的康复,更能赢得患者的信任何家属的理解支持。
对基层医院临床护士来说,人员短缺的问题常年存在,工作任务重,意外事情多,与患者接触的时间,与家属联系也多于医生,在整个医疗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因此,他们更要注重职业修养,除了要做到训练有素、技术精湛,更要学习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处处给予患者人文关爱和服务,让患者、家属满意,提高护士外在形象,从而为医院赢得声誉和患者。笔者认为,基层医院临床护士进行继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能有利于提高其人文素养。
5 小结
开展妇产科人性化护理,创优质服务,这不仅仅是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发展进步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要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护理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当前医患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通过人性化的护理可以有效减轻医患矛盾,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医疗行业,互相理解,减少纠纷。为减少医疗纠纷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具体到妇产科领域,更是能帮助产妇进行顺利分娩,减少意外的发生,为此医护人员必须要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刻苦训练专业技能,学习心理知识,真正达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使患者受益。
参考文献
[1]胡怀明,关智杰,潘会敏.新的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学更新观念[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8,19(4):82-84.
[2]孙美红,王玉玲,王瑞英.人性化护理服务行为的探索与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0):783-784.
[3]李永红.人文关怀与临床医患沟通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36):251.
科室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5
为进一步加强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根据州政府《关于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实行目标管理的通知》要求,州局经研究快定,制定办理好州人大、州政协交办的建议、提案主要措施如下:
1、要充分认识办理好建议、提安明确重大意义。建议和提案,可以说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汗水,寄托着人民群众的希望和期盼。办理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情,洞察民意,吸收民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开阔眼界,理清思路,创新工作。
2、建立责任制。建立以局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办理建议、提案负责制,明确承办科、室为责任人,法制科要定期做好催办、督办工作。要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当作重要职责,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局领导要亲自参与,在交办部署、调查研究、协调问题、走访征询和答复审核等环节上,要认真抓好,严格把关。
3、局领导对重点督办建议和提案要直接主持办理,直接走访代表、委员,听取他们对办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议案、提案办理质量,不断提高代表、委员的满意率。
4、要以负责的精神办理每一件建议、提案。要把建议、提案办好,从承办科室负责人到具体承办人都必须有对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负责的精神,认真细致地做好办理工作。要防止简单化,杜绝搪塞应付、敷衍了事,克服和避免办理工作“文来文往"的现象。
5、要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开展建议、提案办理工作,并不断提高承办质量。属于前瞻性的问题,要在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供上级决策的意见。属于眼前性的问题,能解决的要抓紧解决,不能拖着不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充分说明理由,告知解决的目标、措施和步骤以取得理解和支持;不能解决的也要把道理和情况讲清楚,确保办理质量。
6、注重办理实效,做到真办、实办。要把落实相关质量技术管理的提案、建议贯穿于办理工作的全过程,把解决问题作为第一要务。
7、建立沟通和联系制度,提高办理的透明度。要求承办科、室责任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州人大代表、州政协委员密切联系,准确理解代表和委员的要求。建议、提案的面复率要达到100%,满意率要达到100%,结案率100%。
8、自觉接受监督,提高办理水平。要求办理人员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沟通的同时,自觉接受州人大代表、州政协委员的监督,认真学习州交通局、州监察局和吉首市政府等单位办理工作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办理方法,全面提案办理水平。版权所有
9、要督促检查。法制科、办公室要加强对办理工作的督促检查,经常了解办理工作的进展情况,加强联系、沟通和指导。该调研的要调研,该协调的要协调,该面商的要面商,确保议案、建议和提案办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把建议、提案办理工作的问题解决率、面商率、满意率和按期办结率“四率"情况,作为部门一项重要考查内容。对代表、委员反馈意见不满意的,要进行督促重办;对办得好、做出成绩的,要给予表彰鼓励。
科室管理的建议和意见范文6
妇产科管理将护理与临床操作揉合联系,护理人员既要做好基础临床工作,又要进行本科室的护理操作,相对来说增大了医疗风险,在工作中承受工作与心理双重压力。妇产科护理管理旨在有效地发挥妇产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她们集体感和奉献精神,增强团队凝聚力。我院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引入综合管理模式,经过实践总结,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文献和报道,剖析综合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的实践与运用,可以有效发挥护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推动妇产科护理管理的发展,使医院和患者及家属都满意。综合管理模式从院方、护理人员和患者各方的立场充分考虑,能提升护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护生的主动性,护理效果高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护理管理方法
情感管理:综合管理模式是一种人性化护理管理方法,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研究为基础,利用控制采取非强制方法,在相关人员心理上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主观上把组织意志转变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1]。妇产科护理主要是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贤妻良母的普通人角色,和平常人一样需要处理家庭琐碎事宜,如果出现当班与个人问题发生冲突,护理人员会希望领导能够根据其实际困难进行合理调配,根据情况,合理进行弹性排班,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当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过大,人生遇到挫折需要关怀,严重时可能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如果及时对她们心理进行关注,及时进行安慰与帮助,让她们得到关怀解心理压力,便能够防止出现差错。妇产科应当建立本科室护士的健康档案,及时关注护理人员自身的健康,让她们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得到回报。
民主管理:综合管理模式是对于常规管理而言,要求人际关系达到统一、和谐、平等,强调民主管理,让护理人员内心产生主人翁责任感。要求妇产科各项重大决策、工作计划的制订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安排都主动征求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让护理人员自己建议,可以避免了护士长主观臆断的问题,也能增加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热情,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改善护士长与护士之间的关系。
激励管理:良好的管理模式都离不开良好的激励机制,根据个体需求不同,要求不同,对应不同的激励方法,使合理的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2]。妇产科对表现优秀,经常提出有利的建议和意见,工作中主动有创造性的护理人员,应该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即使进步很小,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当然,激励方法要因人而异,根据激励对象需求的不同(通过对生活状态的了解),给予需要的激励才能取到应有的效果。有时良好的态度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
资源管理:业务是科室发展的硬指标,所以妇产科必须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制订好每周业务学习计划,学习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提高。鼓励护理人员加强学习和继续教育,根据个体特点,培养发展她们的特长,这样才能让每个护理人员得到最大发挥,同时能展现自身价值。各种培训和学习,不仅能够让护理人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还能激发大家良性竞争,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行为管理: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对于差错事故的处理,需要理性和宽容。对于非原则性问题,采取系统的观点而是要用从制度的严谨、流程合理等方面找原因并加以改进,不过分追究个体责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复发生错误。患者安全是护理管理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3],从减少护理差错的原则出发,妇产科应该建立质量缺陷统计档案,全体护理人员(包括管理者)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并记录,通过处理解决或引以为戒,防止重复发生同类事件。对于经常出现的缺陷人员,大家分析原因,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通过行为管理杜绝可能发生的差错。
讨论
妇产科患者具有病情多变、临床预见性差、急诊夜诊多等特点,属于比较特殊的群体,医疗纠纷发生率相对高,因此对于提高妇产科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管理是一种软管理模式,通过情感、行为、激励等方面来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4]。通过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中实行综合管理模式,科室取得良好的发展,工作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63-64.
2姬娟娟,吴红艳.论现代护理管理者的人文素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