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1
新古典主义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美学为创作思想,崇尚自然与理性,选择庄重的绘画内容,画面体现出了完整性和塑造性,强调以理性主感性为辅,着重素描关系而忽略色彩关系。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安格尔、路易•达维特。安格尔受到达维特的影响,追求理想美。所以他对作品做到了尽善尽美的完美,技法上以简练的概括,视觉感受上则是温文尔雅。他以对实物的精准反应,是受到拉斐尔和古典主义的熏陶。他擅于观察造型以现实为根基并能加以主观意识的处理,在其作品中用造型线条的调整,形成节奏上的韵律,线条上的流畅,最终形成他所追求理想化的完美,安格尔的《泉》,在其表达的内容上反映女性的自然美,思想从肉性转换为表现女性的神性,可以说他在阐述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上神似的美。从大的场景渲染到反映生活的小琐事。在其形式上去掉严格的牢笼大阔步迈向主观的新古典主义。注重轮廓上的严谨,表达柔美的人物体态,在理性中寻求感性的适从性。维安讲究对绘画作品有进行本质的还原,极力推崇古拙,雅致的美,他反对绘画的,要做到绘画者和作品之间的人文气息,是人文的再现,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的回归。他的弟子达维德,其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再现了古罗马艺术作品的神性。19世纪初期,毋庸置疑在达维特的倡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从达维特到他的学生安格尔,新古典主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刻板的描绘到具有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其安格尔的女性绘画题材成就高屋建瓴。
二、新古典主义文化思想
新古典主义当属西方哲学体系。在西方美学中,新古典主义从不同的方面阐释着美学思想的核心,当然这是与启蒙思想是分不开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谐。黑格尔在《美学》中诠释古典美仅仅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从中世纪开始了以崇高为特性的美,他的“美在自由”说和“有机整体”说成为了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基石。狄德罗他把美解析为“实在美”与“相对美”,前者是实物本质的美,也是事物各个有机体的从属、映射等,这是形式的和谐。“相对美”是指实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了社会内容,人物个体意志,万物的形态,审美的对象,美的接受和传递。在新古典美学和启蒙主义上都在倡导理性,这种理性是抽象的,这也是到时人意识所决定。充分说明,理性为为主体,感性为客体的主客关系。从新古典主义本身的功能来说主张道德教化。从艺术形式上的表达来看,它主张类型说,它反映的社会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当时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果。这种和谐是被封建主义所允许,并是在其控制下的“和谐”。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在其美学上达到主客感性和理性状态之中的和谐。但是在和谐的前提之下,客体与主体,理性与感性有着不同的关联,这就形成了古典美学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讲,新古典美学是客体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全部统一与理性阶段。狄德多主要艺术主张有,一是“美在关系说”的产生;二是孕育了新的艺术形式——严肃喜剧;三是带有浪漫主义的原始主义;四是在表演艺术中,表现和体验的矛盾,基于理性的表现。所谓的“理性”符合人性原则的先天规范。新古典主义绘画是表现静的美学对象,突出叙事性、图像性。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理论支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国新古典主义影响力巨大,映射到了欧洲,其中有威尔逊、富塞利。他们都在从不同角度探究出了新古典主义规律。
三、表现推崇理性
主张绘画作品要在理性中展开,抵触主观意识上的表现。在大场景的英雄内容上转变为贴近生活表现的现实主义。在作品的效果上借用现代材料,从不同纬度阐释着新的传统内涵。可以这样说,理性的表达着新古典主义所倡导的形神兼备,最终的达到雅致,品味具佳的画面效果,这样的艺术追求足以反映一个高贵中却不失去生活的时代特性。古典主义是对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
(1)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的指向是“形散神聚”,既有装饰的意味,又有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气质,所以说新古典主义绘画具有自身性和相依性。使得让美术接受者在享有文明的同时享有精神上的寄托。
(2)注重装饰效果,用陈设品来渲染历史的脉络。
(3)媒介的大量使用和技法的熟练控制保留了材质,色彩,摒弃了过多的线条,却从未丢失性格,却仍然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底蕴。
四、结语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 《塔索――哀诉与凯旋》 变奏性原则 奏鸣性原则 曲式分析
一、引言
1849年,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李斯特应邀为歌德戏剧《托夸多・塔索》创作序曲,后来经过多次修订,于1854年定稿成为交响诗《塔索――哀诉与凯旋》。
李斯特交响诗《塔索――哀诉与凯旋》是依据拜伦的诗创作的,是继《前奏曲》之后李斯特创作的第二首交响诗。
关于李斯特交响诗《塔索――哀诉与凯旋》曲式结构的分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搜集了有关该曲曲式结构分析的相关资料,观点大致如下:
1.蒋的《李斯特交响诗〈塔索――哀诉与凯旋〉音乐赏析》(以下简称“蒋文”)指出:“这部交响诗的总体曲式结构是一个以变奏原则为主、带有大型序奏和尾声的自由的奏鸣曲式。”其曲式结构如下表所示:
2.董辉《李斯特交响诗〈塔索〉的音乐分析》(以下简称“董文”)指出:“整个交响诗,是带有主题变奏特点的奏鸣曲式,其结束部分结构特别长大(整个交响诗长585小节,而结束部就占据了201小节),这是作者根据标题内容所需而自由处理音乐结构的结果。”并且指出了交响诗采用的奏鸣曲式与古典奏鸣曲式的不同之处:“整个哀诉部分包括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一部分,而凯旋是最后的结束部,把它单独列出来,是由于其规模扩充、结构特别长大的原因;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之前运用了较长大的、具有浓缩材料性质的引子部分;整个调性布局没有遵循调性回归的原则,而是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自由处理、灵活运用;各种情绪性格不同的段落紧密相随,通过主题的变奏、变形达到统一。相同的主题材料,通过配器、旋法、和声、织体、节奏、速度、音区等的不同运用,获得不同的性格表现力。”其曲式结构如下表所示:
二、《塔索――哀诉与凯旋》曲式结构分析比较
音乐作品合乎一定逻辑的结构形式即为曲式结构,音乐内容需要依附曲式结构的存在而存在。音乐形式在时间的过程中展开、发展、结束,属于形式范畴。一般意义上讲,形式与内容是统一的。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海顿在前辈们奠定的基础上逐步确立并完善了奏鸣曲式结构。奏鸣曲式是在内容上以一对矛盾为基础,在材料上以两个主题为中心,在结构上以三种功能(呈示、展开、再现)为支撑的一种大型的、三部性曲式。奏鸣曲式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与古典主义曲式结构的严谨相比,浪漫主义的曲式结构是自由的。古典主义以古希腊时代的作品为完善标准,以形式的严谨与统一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因此,这个时期的音乐是追求思想和形式统一的纯音乐。在古典主义时期,理性思想占主导地位,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以规范为原则,平衡与对称是这个时期音乐创作的中心。例如:结构的平衡、调式调性布局的平衡、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平衡。显而易见,古典主义音乐是严谨而规范的,这突出地表现在奏鸣曲式结构上。
在古典主义早期奏鸣曲的典范中,奏鸣曲式在结构方面比较程式化,包括调性布局相当严格,相当于我国的格律诗,用字都有严格的“平仄”韵律,都是些“近亲”关系的往来。而从浪漫主义早期开始,古典主义的一些曲式原则渐渐消失。这就好像我国“五四”运动后出现大量新诗一样,诗人写诗对韵律的要求不怎么严格,诗句的长短依内容而定。因此,某些作曲大家的创作都在古典主义奏鸣曲式的基础上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对奏鸣曲及奏鸣曲式的创作越来越自由和灵活。
“蒋文”和“董文”在曲式结构分析上有细微的差异,比较二者的曲式结构表可知,他们的不同意见在于:(1)副部主题的位置;(2)奏鸣性和变奏性哪一种原则占据主导地位。
在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一般情况下,主部与副部的关系是“近亲”关系的来往,为了突出主部与副部的差别,通常通过近关系转调实现,如从主调转为关系调、属调、下属调等。李斯特交响诗《塔索――哀诉与凯旋》主部主题的呈现是c小调,而如果按照“董文”的曲式结构分析,在第76小节进入副部主题,但这里并没有转调,而是从“董文”分析的第二副部主题,即从第91小节开始转调至降E大调。因此,可以看出“董文”在副部位置的分析上不够准确。
此外,李斯特交响诗《塔索――哀诉与凯旋》这首乐曲用了多次变奏,使得主题材料通过变奏方式贯穿全曲,在中晚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文学里的叙事跟奏鸣曲式结构是冲突的,“变奏”反而因为文学的特殊性而处于主要地位。
“蒋文”虽然提到这部交响诗的总体曲式结构以变奏原则为主,但通观全文,“蒋文”只分析到三次变奏,即从第91小节开始,是第一次变奏;从第131小节开始,是第二次变奏;从第165小节开始,是第三次变奏。另外,“蒋文”对《塔索――哀诉与凯旋》因变奏原则而导致的段落划分亦不够准确,如呈示部至哪里结束,“蒋文”用插部代替展开部的称谓,等等。“董文”仅仅认为该曲带有主题变奏特点,而没有说明变奏性原则为主与否。另外,“董文”用结束部代替尾声的称谓,等等,也存在不妥之处。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3
“湖畔派”诗人的代表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出生在英国坎伯兰郡的一个律师家庭。中学时期他常常前往学校附近的大自然中嬉戏游荡,结识农夫与羊倌。这一时期的生活对其日后文艺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后在剑桥大学期间,他在卢梭“回归自然”思想的感召下,游历了欧洲各国的山区,进一步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政治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英国产业革命到法国大革命,所形成的社会巨变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一、《抒情歌谣集》的创作
同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华尔华兹与柯勒律治文学志向极为相近,两人希望以全新的方法来创作诗歌,用清新的风格来传递他们对时代的理解。于是1798年两人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问世了。《抒情歌谣集》的出版在文坛犹如晴天霹雳一样,使所谓的文人雅士极为震惊。此诗集中以柯勒律治的著名长诗《古舟子咏》为开篇,其它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作。其中著名的有《我们是七个》、《丁登诗》、《早春》等。这些诗作大多选取下层民众的生活为选题,挖掘人们内心的世界,歌颂大自然。这些诗歌以其真实的情感,淳朴的语言和清新的风格,开创了英国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代新风。自此华兹华斯逐渐形成了自己浪漫主义诗歌理论及特点。华兹华斯的创作思想与理论体系集中展示在1800年《抒情歌谣集》和1815年再版时所写的序言中。
二、诗的本质与目的
在序言中华兹华斯对于诗的本质问题与目的议题,给出了很明确的见解。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崇尚情感抒发的时代里,华兹华斯也不例外的,重视人性中的情感元素,认为诗的本质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他看来,情为诗的本源,自诗存在以来,所有成名之作,都源于诗人的真情实感。在他看来,诗歌的创作可谓是由现实生活所引发的冲动使然,所有诗歌的语言都是情有所感的产物。诗歌与情感不可分割,人们真挚而强烈的情感需要一种渠道来抒发,正是诗歌的诞生使得情感得以宣泄。而且,在华尔华兹的诗中,他把诗歌的选题集中于微贱的田园生活,这完全符合诗歌本质要求。他认为,纯朴单纯的田园生活才是人们情感萌生的最佳土壤,这里有别于充斥着虚情假意的工业文明环境。华兹华斯对于诗的目的的理解可以归纳为“真理”两个字。对于其准确的含义,华兹华斯在序言中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界定。以至于理论界对它有较为广泛的讨论。而大多数学者始终认为“真理”学说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的:“诗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理念的一种肯定与继承。他认为诗歌所表达的应为社会生活的普遍规律。通过对个性事物与个人情感的描述,实现揭示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哲学高度。其实,华兹华斯是在诗歌应该表达出事物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方面继承并发扬了亚里斯多德关于诗的理念。所以,华兹华斯的“真理”的定义应相近于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哲学意味”,其中心实质为诗歌表现的真理不是个别的和局部的,而是普遍的有效的。
三、诗歌应采用日常语言
对于华兹华斯而言,为了实现诗歌的本质与目的,去描写“真理”,他就必须更新诗歌的表达方式——语言。在《序言》中,他反复强调诗歌应采用真实的语言,合情合理的语言和自然的语言,而且多次强调诗歌语言除韵律和节奏以外与散文语言无本质差别。他本人强烈反对以高雅绮丽,矫揉造作为特征的古典主义宫廷语言,反对脱离生活实际去编造出华而不实的辞藻。由于华兹华斯选取平凡的日常生活或田园生活作为描写对象,来抒发人们真挚的情感、热情及天性,那么诗歌所应用的语言就应顺应题材的本质,选取人们日常生活真实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主题内容与语言载体的一致。而且,诗歌的阅读受众也使得诗歌需要采用日常语言。在华兹华斯看来,诗歌绝不仅仅是写给诗人自己的。他是在为人们写诗。其实诗人是以一个个体的身份在向人们传递一种感受与情感。但这并不表示华兹华斯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通俗语言可以不经加工与选择直接写入诗歌。他提倡的理论需要对诗歌语言进行“筛选”,也就是加工提炼删除其中的不宜之处。只有这样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总之,华兹华斯的诗歌语言理论倡导诗歌语言的清新、自然、纯朴、通俗化及口语化,批评并修正了之前古典主义文学艺术文体中语言应用的各种缺点,对于英国文学体系中诗歌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客观的来讲,他对于诗歌语言改革的主张,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一定的过激之处。华兹华斯太过强调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相同之处而忽略了两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差异的,这样的后果就是会造成诗歌语言的过分散文化。一些文艺学家指出,他过度的把某一阶层或某一群体使用的语言绝对地定义为诗歌的标准语言有些不够严谨。对于某种形式的过分刻意强求,很容易使得其不够自然。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4
6月22日的上午,北京城西三环北路的一幢大厦的一间会议室里,《中国市场》记者看到的成君忆很年轻,但也显出了相当的疲惫,他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其他衣着光鲜、红光满面的年轻成功人士有相当大的反差。也许,他的身体真的是被自己的思考所累。谈及他是否关注其管理理念推广的效果时,成君忆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靠有悟性的读者去领悟。但当看到他说起自己拥有百万读者时眼中难掩的喜悦,以及其在企业管理培训一线时的奔波辛劳,都泄露了他希望用自己的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改变现状的“积极入世”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
属于哪个圈子
《中国市场》:从一个广受欢迎的财经畅销书作家,到一个颇受争议的管理学研究者,你自己对这两种身份如何认同?
成君忆:实际上,对我而言,这两者是合一的,并不矛盾。在创作的过程中有共同的特点,即我讲管理的文学性很强,是独树一帜的。无论对文学来说,还是对管理学来说,我都不是纯粹的属于某一个圈子,而是第三条道路:管理文学。用文学研究管理,是作为学者的职分;用文学注释管理,是作为作家的职分。
但是,自2002年以来,对我的争议主要体现在:就管理学的圈子来说,我是迥异于以往的管理学研究者的。我这种色香味俱全的管理学作品,很让管理学圈子里的人怀疑成君忆是不是在炒历史传统的剩饭。文学圈子又认为这个人是一个不合常规的创作者。结果是在两个圈子里都得不得真正的承认。我实际上是在管理学和文学两个圈子的交汇处独自耕耘,两头都挤满了人,在这里就我一个人,结果空间就很大。这也就使得很多人都注意我,言行就容易受关注,争议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古典里钻出来的“非现代学者”
《中国市场》:你的新书《管理三国志》提出了146条管理学理念,并且提出了一种五行相生的管理体系。现代学者常常陷入构建自身宏大理论体系的陷阱,你构建这个管理体系会不会也有这种危险呢?
成君忆:首先,我不是现代学者,而更像是从古典中钻出来的(笑)。现代学者确实有一种理论构建上的结构病,热衷于建立自以为是而实际上并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我认识一个研究孔子的学者,自称把《论语》读了一千多遍,自身深谙孔孟之道,但他对我提出的疑问总也无法回答。因为我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他所构建的所谓理论体系的范畴。不独是他,学界相当多的人对孔孟之道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就拿孔子的“仁者爱人”来说,国学把它应用在管理学上竟然只是对员工有限和适度的关怀,而这绝对不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商业社会,管理学是在利用孔孟之道来赚钱,这种利用最终丧失了理解传统文化的可能。
我提出的五行相生的管理体系实际是已经客观存在的,是我的发现而不是发明。即使它是一个体系,也只是本就存在于企业管理中的一种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会是任何陷阱。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组织结构,都包含着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形态。五种物质形态的运行和变化规律,被成为五行。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员工属木,相当于人的肝胆,承担着企业的造血职能。公司的运营流程属火,相当于人的心脏,承担着血液循环的职能。公司的企业文化属土,相当于人的脾胃。脾胃越好,吸收营养的功能就越好。公司的客户服务属金,相当于人体的肺部,承担着呼吸的职能。公司的财务属水,相当于人体的肾脏,承担着滋养生命的职能。我们的企业之所以出现管理上的难题,就是因为五行之间的相克。
企业中的人在五行之中属木,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管理学的问题,说到底是人生的问题。
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鼓手
《中国市场》:作为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倡导者,你怎样理解这种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
成君忆:新古典意味着,对待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要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研究它,理解它,而不是像某些学者那样不负责任地批评它,甚至居心叵测地利用它。而这种管理思想,核心价值就是要有道德感。
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学理念,现代人用自己不纯洁的价值观去理解,认为有用的就加以利用。阅读经典看到的只是阴谋,如把老子的“无为”功利性地理解成是为了更好的“为”;把孔子的“亲和力”解释为成就大事业的必备条件。都是极其功利性的利用。只有心灵纯洁的人才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道德上的启蒙,就不能拥有真正的管理智慧。可是在许多学者看来,企业的意义就是赚钱,管理学的意义就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你讲道德,你就只能放弃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家把管理之道理解为一种驾驭人才、利用人才的权谋。他们要求员工遵守职业道德,但自己却缺少道德上的自省。这样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德的表现,不是真正的道德。形式主义的道德具有两种作用,一是伪装自己,一是控制别人。有时这种道德被人认为是一张虚伪的面具,有时候又被人认为是扼杀人性自由的教条。这样,道德遭到了误解。有人就不愿意遵守道德,甚至开始反道德。
新古典讲求的回归,不是回归到古典的生活形态,而是回归生活的内容。如果你缺乏道德维度,最大的可能就是穿着汉服、唐装却反传统、反道德。在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伪君子,一种是真小人。无疑,这是很可怕也很可悲的。
“渔夫”与“园丁”
《中国市场》:渔夫的管理学和园丁的管理学是你的管理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方面,这种分野在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价值呢?
成君忆:对管理学的理解需要文化上的参照。在人类的生活中,文化的领域比管理学更为广泛。但现代学者总是习惯于站在经济学的立场上谈论管理学,站在管理学的立场上谈论文化。但纯粹的经济学实际就是一种唯利是图的文化主张,经济学不能理解人性。而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看企业文化,往往使得企业刻意设计企业形象、企业文化,这是一种伪文化,也使企业变得不高尚。
应该把这种理解次序倒过来。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人真实理解的。人类的文化中包含着管理学的理念,不同的文化就会派生出不同的管理学。至于经济学,应该是隶属于管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才对。
我把人类的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渔夫文化,另一种是园丁文化。
所谓渔夫文化,也可以称为猎人文化,是一种崇尚掠夺和占有的文化。你可以用暴力或欺骗的方式掠夺,对财富的掠夺和占有,形成了这种文化的最大特征。当渔夫文化出现的时候,道德就崩溃了,经济学就成了显学。人们只知道用一颗经济学的头脑去利用、去掠夺、去占有。
而园丁文化则崇尚培养和创造,当园丁文化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人们在关注生命的意义。他们在理解生命、理解自己的人生。于是,热爱生活、友爱互助的道德体系被建立起来了,经济学还原为一种理财的学问,一种为人类幸福生活服务的工具。
两种不同的文化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管理学:渔夫的管理学和园丁的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是一种渔夫的管理学,它追逐财富,崇尚那些用现代文明包装的暴力和权谋。在现代管理学眼里,管理只是一个操作问题,管理一个企业就像操作一台机器,在这种企业里,每个人都是工具。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到人生的出路。
对人生的思考必须成为管理学的核心课题。当我们找到人生的出路时,也就找到了管理学的出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得到的,爱是唯一的管理学智慧。园丁的管理学才是管理的“真经”。
因为不能从文化的视角理解管理学和经济学,在当前的中国,真正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至于真正的管理学家则一个也没有。
化解职场难题
《中国市场》:你对身在职场上的人提出要选择让自己快乐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这样一个目标对现实中大多数的职场中人好像是不现实的,你怎么看这个矛盾?
成君忆:其实这种矛盾从根本上就是渔夫文化与园丁文化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并不难,需要的是改变人的意识。
现代的社会是个浮躁的社会,大多数人为了赚钱而工作,那么这时的工作正如我在书中提到的那样,是欲望的饭碗,从中很难寻找到快乐。可是人活着就只是为了这样吗?显然不是。我主张以园丁的文化来对待自己的职业,用园丁文化来关注自己的生命。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英美文学课的学习意义、课堂教学内容和文学教师的素质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互动教学原理,从而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6
英国文学课程如此重要,但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首先,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中,教师只注重课堂讲授,缺乏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英国文学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文学课不感兴趣,更谈不上课后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了。其次,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国文学教学面临学时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英国文学的教学实际看,英国文学作家作品众多,而每班每周二学时授课,如此有限的时间无论如何是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英国文学整个过程的需要的。而且,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学习表现为重技能而轻人文,只有少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文学课尚存一丝热情,这点热情也是为了满足研究生考试和专业英语八级的需要。教师如何在时间少而学习内容多的现实状况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将是面临的难题。再次,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英国文学中存在语言上的巨大障碍。英语专业学生虽然经过了英语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距离读懂原汁原味的经典文学作品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大多数作品都是从中古英语开始的,这对于接受基础的、规范化的语言技能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使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尤其教师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兴趣。
二、英国文学课程教学策略
(一)经典名著阅读与文学史有机结合
倡导英语专业学生大量阅读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就是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阅读价值不菲。通过阅读文学原著,才能了解英国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才能领略到该民族文学语言的精华。但面对的现实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业任务繁重,一方面没有时间阅读经典名著,只能浮光掠影阅读译作。另一方面,学生急功近利,只为完成学习任务,对阅读经典名著不感兴趣,原因是读起来费时又费神。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方面在制定英语专业英国文学教学大纲时,要明确地指出经典名著阅读书目。另一方面担任文学课教学的老师要大量阅读经典名著,应指导学生对经典名著进行有效阅读,而不仅仅阅读“文学选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应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文学院开设的经典国学课程,学会欣赏国学的精髓。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还使得学生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英国文学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将文学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有机结合,在开学第一堂课就应该把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给学生一一梳理,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等。
(二)教师授课与多媒体课件有机结合
教师为了实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在课堂上还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英国文学距今大约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历史背景;庞杂的授课内容以及丰富的知识含量等特点使得每周二的学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多媒体课件可以高效呈现英国文学课程繁杂的授课内容。多媒体课件有效综合图像、声音、音乐、文字、动画等多种手段,渗入到英国文学课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为了加深学生对重点作品的印象,不妨设计穿插经典影片赏析。影片赏析之前,教师应结合历史背景,精心设计一些与影片密切相关的问题,看完影片之后,全班分成若干组,4人一组展开讨论,接着选1人就本组的讨论结果回答问题,这样一来,同一个问题,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补充阐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智性水平。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传统英国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讲述,学生记录,课后整理笔记,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积累的层面,谈不上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为了鼓励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开学的时候,可以将全班分成15个小组,每个小组3-4人,以文学史的脉络分配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小组指定相应的上课任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丰富了文学课的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英国文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有充足的时间查阅相关的文学资料,小组内部团结协作、讨论交流,在课堂上每个组员根据自己的分工,轮流当“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对于不完整的地方,教师必须进行补充说明。有的学生表现相当出色,锻炼自己的同时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同时,作为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为了提高其文学修养,教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文学理论作简单阐释。这些文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法、社会历史法及象征研究法等。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文学常识和掌握文学批评方法的参与者,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探索和培养学生应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文本的能力。
(四)对比与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
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写作风格,比较同一个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充分地了解该作家的创作背景和叙述技巧。这种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英国文学知识。例如,对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诗歌和感伤主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古典主义诗歌是对古希腊和拉丁作品的再创造,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代表人物薄柏在诗歌创作中讲究诗艺,用词精巧,强调典雅,后世的读者着重欣赏其工整规范的韵律之美。感伤主义的诗歌排斥理性,崇尚情感,注重对生存和死亡意义的探索,强调对大自然的体味和赞叹。有一些被称作墓园派诗人的作品很有代表性,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格雷的《墓园挽歌》,它将“退隐乡间的诗歌与有关死亡之平等待人本性的夜思交织在一起”。接着,英国文学进入浪漫主义时期,通过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面对现实,鼓励人们向往美好的未来,而消极浪漫主义者往往还念过去,逃避现实。通过对比与比较,各派诗人的创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的异同一目了然。此外,在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注重学生英国文学课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学期总评应该综合考虑各种依据,包括期末卷面考核,中期测试,读书报告,课件制作等。对英国文学课程的学习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鼓励学生对小说续写,改编剧本,创作诗歌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