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1

关键词:科研管理信息化;n题管理系统;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1-0092-03

1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界定

所谓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开发和共享科研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研究、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和信息交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从而最终提高科学研究、科研管理以及科研交流的效率与水平[1]。本文旨在通过对科研管理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与现状的研究分析,对区域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管理创新进行探索。

教育科研管理的信息化,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而是一种集多样性、科学性为一体的管理工具以及管理方法。过程中不论相应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如何,只要制定相同的业务流程标准,那么系统就如同一高水平作业人员进行管理一样,其相应的整体管理水平自然得到有效提高。

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点工作就是构建一套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优势的专业工具以及先进管理模式。课题管理系统正是从管理工作内部变化规律着手,而开发设计的一整套管理方式和管理工具的集成品,它外显为课题管理系统,内隐却是一整套管理模式。

2 我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困境

要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步伐,通过管理信息化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和科研管理效率,推动科研工作快速发展[2]。目前,北京市的各区县都将科研管理信息化,作为科研部门的创新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是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再这样的背景下,我区于2013年年底开展了科研课题网站的需求分析,于2014年5月将通州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网站投入试运行。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后,结合本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过程,笔者发现了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大致归纳为如下:

2.1 科研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

认为科研管理信息化,只是将计算机系统用于简单的模仿原来的手工管理系统,充其量是减轻了科研人员的工作量而已,没有发挥出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真正优势,没有将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与手段融入其中,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流程。

2.2 科研管理信息化中服务意识不足

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使用过程中,重管理而轻服务,刚性要求多,而柔性管理少。系统设计和开发,过多侧重于区级、校级对于课题的过程性管理,而对于研究者的指导、服务意识不足。

2.3 科研管理信息化注重技术培训,忽视了管理理念的引领

由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对于学校科研骨干的培训往往还停留在系统操作和技术层面,对于更高层面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的讲解还涉及较少。

2.4 科研人员运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足

对于新生的事物,大部分人刚接触时,都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一些学校和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管理系统与日常的学校科研课题管理割裂开来,成为了两张皮。填报课题管理系统中的课题资料成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往往有应付差事的心理,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使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与调整

结合上述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特点,笔者认为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和功能定位也应该遵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规划管理、过程管理、鉴定评价、奖励推广,4个阶段来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独立的功能,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了教育科研全过程的完整系统[3]。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笔者对于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位和管理理念有所调整和改进,现总结如下:

3.1 网络办公与集约管理

科研网必须成为科研部门的门户网站,成为科研部的网上的办公室。将研发系统的目标定位在实现科研事务常态化信息管理上。从计划总结、课题申报管理、成果申报展示、科研培训资料的共建共享、通知的下达反馈等,全部日常科研事务均可有效地通过网络传输系统完成。

将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与基层校科研人员的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使得科研课题管理系统成为研究者和管理者进行科研日常信息、沟通的平台,科研管理信息化不再流于表面,而真正成为提高科研管理效率,提升科研课题质量的必备利器。

3.2 专家指导与工具共享

对于系统中的所有课题,区级课题管理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教科所的科研人员即是所辖学校的联系人,也是学校的科研指导专家,在系统中实现对学校课题的过程性指导,起到专家引领的作用。

对于科研课题研究常用的测量工具、量表等予以共享,将在线调查问卷网站和数据分析方法在系统里呈现给研究者,对于研究者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资源和服务。

同时,可以将科研专家针对学校科研课题的研究所进行的专题培训的ppt讲义、视频资料等进行共享,使得优质培训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3.3 长效培训与团队成长

为了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得大家充分利用系统功能来提升科研管理工作的品质,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培训内容不但有针对新加入科研工作教师的技术性操作培训,还有对于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较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

在系统中,每个课题负责人都能够为课题添加课题组成员,每个成员登陆系统后,都能从“我参与的课题”中找到相应课题,并在课题空间中上传资料、共建课题资源,完成课题负责人指派的任务,参加课题负责人发起的在线研讨活动。课题管理系统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题组成员,可以在同伴互助中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

3.4 激励机制与课题展示

运用积分制,记录课题负责人和学校管理员登录系统的频率,在系统首页对于系统使用活跃度排名进行公示,定期表彰规范使用系统、活跃度高的教师和学校。

对于系统中所有课题,都有相应的课题展示空间,所有用户对全区各校的课题研究情况一目了然。课题空间中,有课题研究者信息、成员分工、过程性材料、研究成果等相关资料的展示。个人的研究被放在的区级视野中,能够开阔视野。

3.5 成果共享与宣传辐射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区级优秀研究成果展示在“成果推广”栏目中,不仅对优秀课题成果起到了宣传推广和表彰作用,也为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区教育科研影响力的提升也能做出很大贡献。

4 基于互联网+科研管理思维,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4.1 互联网+课题管理的实践研究

1)科学分析策略

基于数据分析,科学进行立项规划。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中的所有课题管理数据,从学科、学段、申请人职称级别等纬度综合统计分析,通过科学分析数据结果,获得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职称级别的立项课题研究比例信息,了解哪些学校是科研力量比较强的,哪些学校比较弱,这些信息对于新的课题立项申报评审,科学规划课题指南,具有前瞻性指导作用。

2)有效积累策略

有效积累课题资源,促进区域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科研资源管理,采用纸质档案管理,以往的科研成果很难为更多的人服务,让更多的人受益。通过网络化管理整个区域的教育科研情况公开、透明了,课题从立项申报、中期交流到结题验收所有的课题研究全部过程性材料,通过规范管理,都会保存在课题管理系统中。不管学校的科研主任,怎么变换,学校的科研资源,始终存在于系统中,优秀的成果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共享、传承。

4.2 互联网+协作创新的研究

1)互动研讨策略

科研管理系统待开发适时在线研讨功能,针对特定选题进行主题式讨论,可以使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集思广益、发挥群体智慧的力量,这样的形式,也能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碍于面子,不好讲实话的弊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更有利于获得最真实的调查结果。

2)科研协作策略

网络科研管理,可以使得研究人员借助信息化科研软件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立起相互依赖和互信的协同研究关系,进而协同地开展数据的挖掘、模M、分析与整合,合作完成研究项目。

网络科研协作使得跨地区的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网络共享研究仪器和工具,分享数据仓库及配套的管理工具,共享高性能优势信息资源。研究人员借助协同创作平台,有效支持学校的协同教研,同时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记录。科研协作策略,有助于科研共同体的产生,促进科研人员的互动学习、交流共享。

4.3 互联网+科研培训的研究

1)长效培训策略

为使科研课题管理系统的管理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常规的培训,基本每学年1-2次。不但有技术性培训,还有规范管理流程、管理理念的深度讲解。在科研网的例会上,会对在科研课题管理系统中表现优秀的个人和课题组予以表彰。这样的长效培训机制,对于形成团队科研的局面,实现团队的共同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互动反馈策略

利用网络的优势和便利,在进行完科研培训后在互动平台上及时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同时将科研培训课程开发成幕课微课资源,让学习者在线学习完科研课程后,可以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检测,回答对相关问题,可以继续学习,回答不对,则重新学习相关内容。顺利学习完课程,成绩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结业证书。这样的培训方法,能有效提高培训效率。

5 总结

科研管理信息化创新了具有关联性、系统性、针对性、即时性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科研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从繁杂细琐的事物处理中,真正解放出来。科研管理信息化使得课题质量和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区域科研课题的网络化管理为区、校、个人三级课题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对于宣传我区教育科研的效果日益易见。

参考文献:

[1] 刘立焱. 浅谈科研管理信息化的实践及其管理创新[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18).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75-02

引言

对于农业科研院所而言,科研经费是其申请的各种来源渠道的、用于科学研究的经费,主要包括财政性的纵向经费和企业合作的横向经费,这些经费是其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和保障。随着国家、社会和企业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经费无论是从来源渠道还是支持力度上来说,与以前呈现显著的不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科研院所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确保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工作健康发展,从而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科研经费预算缺乏科学性

农业科学研究一般具有研究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科研经费预算通常很难覆盖农业科研的全过程,也很难合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方面,项目负责人与财务人员相脱节并且沟通也不够。项目负责人在科研方面是行家里手,但由于其不具备财务知识,所以不能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只能够凭经验粗略估算,很容易导致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另外,财务人员的工作职能仅限于会计核算,未能参与经费预算编制,对相关的科研业务活动知之甚少,使得科研过程发生的实际开支与预算严重不符,失去了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严肃性。

(二)科研经费不按科研合同规范使用

科研经费支出管理是农业科研院所日常经费管理的核心,既要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又要严格按照科研合同规范使用科研经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经费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研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未能对资金实行“三专管理”(专账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擅自改变资金的用途,将科研经费变成基本支出经费。其次,科研经费使用进度普遍滞后,由于国家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都要按照经费来源渠道规范使用,但是国家下达经费延迟,导致经费使用严重滞后。再次,科研配套经费很难到位,国家拨付农业科研经费时一般都要求地方或者单位有一定量的配套经费,但因农业科研院所本来资金紧张,自筹配套经费就很难落实,导致科研工作不能按预算执行。

(三)会计监督不力

为了鼓励科研人员多争取科研经费,许多农业科研院所规定,科研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因此,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普遍比较宽松,科研经费应该怎样花、具体用在哪些方面一般都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会计人员的职能仅仅是会计核算,缺乏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的动态监督。会计人员确认和计量经济业务时,主要根据发票等原始凭证审核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规范性,如果缺少相关附件的印证,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即使发票和附件都齐全的情况下,会计人员的监督一般也是形式上的监督,对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确认还把握不准。因此,会计监督还不到位,监督往往还游离于形式。

(四)固定资产管理混乱

首先,低水平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现象严重,并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农业科研院所往往以科室甚至课题组为单元购置、管理固定资产,由于各个科室或课题组各自为政多、合作共赢少,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必然导致低水平重复购置固定资产,闲置现象严重,使用效率不高。其次,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资产管理混乱。部分农业科研院所承担了一些课题的子课题,有些资产由承担的单位进行采购,本研究所只负责使用,没有在本单位进行登记,从而形成了账外资产,等到课题结束以后,这些资产也随之消失。另外,还有些协作课题由本单位主要承担,本单位采购固定资产分配给协作单位使用,本单位报销发票登记资产,课题结束后,该固定资产归协作单位所有,从而形成有账务无实物的资产,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流失现象严重。

(五)科研经费管理考核不到位

许多农业科研院所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机构和人员;或者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或者存在多个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各个部门存在推诿扯皮现象,没有严格履行科研经费监管职责。例如,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科研课题管理由课题组、财务部门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然而,实际工作中,三个部门表面上各司其职、各行其是,实际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课题组负责课题选题、申报以及具体的实施工作,只关注科研经费的争取而忽视经费使用效率;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课题的立项、管理以及协调工作,通常只注重课题的命中率以及到账经费金额;财务部门只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会计核算,缺乏事前的预算和事后的考核。因此,目前科研经费管理考核还不到位。

(六)信息技术支持不足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一般都使用ERP软件的账务处理模块、报表处理模块、薪金处理模块以及固定资产处理模块等,这些模块功能已经能够满足农业科研院所日常业务处理需要。但是,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研院所单位负责人以及课题组人员需要实时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目前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特征以及相关者的需求。例如,目前不少农业科研院所为了更好管理科研经费,以便于单位领导及课题组人员及时了解经费使用情况,往往在月末手工汇总相关课题组的经费支出,经费管理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时间上比较滞后,一般月末汇总数据,不利于实时动态掌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二是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仍采用手工汇总,当课题数量不多时还勉强应付,当课题数量达到一定量以后,手工操作效率低下并且容易出错。因此,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对经费管理信息技术运用不足。

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针对农业科研的特点,在编制课题经费预算时,课题组、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成立预算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就是统筹协调课题编制工作,各个部门从不同的专业角度,针对科研内容工作量,结合具体情况在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尽量使得预算更加细化,确保科研的实际支出都能够体现在预算中,科学化、准确化及精细化的预算为预算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为了确保科研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必须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控制。首先,设立经费银行专户,专门核算科研资金,避免将科研资金与其他资金混存混用,从账户源头避免挤占、挪用课题专项资金。同时,对照科研合同,严格审批经费支出,对于超出预算内容和金额的支出,一律不得列支。其次,国家要按照经费渠道及时拨付经费,为顺利开展科研提供经费保障;在农业科研院所内部,课题组及时开支科研经费,确保经费支出进度与科研任务进度相匹配。再次,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农业科研院所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企业之间横向合作、转让技术专利、单位职工入股以及积极争取政府贷款等,来弥补科研经费不足。

(三)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为了规范使用科研经费,财务人员必须全过程参与项目,这样有利于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有效控制。一改以往发票由课题主持人一支笔签为课题主持人加单位领导联签制度,并且财务人员根据课题合同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课题合同的支出一律不得报账。财务人员不仅对相关票据形式上进行监督,也要通过印证附件加强对业务真实性、合理性、准确性及相关性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对相关经济业务延伸监督,确保科研经费规范使用,最大程度发挥好会计的监督职能。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首先,农业科研院所要建立固定资产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信息数据库,要整合单位现有的仪器设备,必须打破资产小部门所有制,建立常用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避免重复购置常用仪器设备,将有限的科研资金花在刀刃上,最大程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一些比较高端的仪器设备,农业科研院所课题组可以借助各省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现共享,节约科研支出。其次,对于账无实有或者账有实无的固定资产,等到课题通过验收时后,及时将这部分资产进行登记、划转或者收回,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防止资产流失。

(五)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制度

农业科研院所可以由科研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纪委组成的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考评小组,建立一套常规评价定量指标,主要依据科研合同书中明确的各项技术、经济及社会效益指标,具体如人才培养、数量、专利情况、实现的利润、对社会创造的贡献等。通过对相关指标的计算、比对、权衡,全面分析课题组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从中找到存在的异常,并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以便更好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六)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针对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农业科研院所可以由办公室,会同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及ERP软件供应商,结合单位的具体特点,研发课题经费管理系统,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科研经费的全流程管理,包括到账金额、每笔业务查询、已经使用支出、可使用额等等。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从账务ERP系统取数,授权课题组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通过互联网,实现对科研课题的及时查询,实时掌握课题经费的相关情况。建立科研课题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简化财务人员的工作量,还便于课题组人员及其他人员实时掌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结语

总之,管理好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是一项长期并且十分重要的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内部各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配合,预算好、执行好、监督好、管理好、服务好科研经费,促进农业科研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政权.当前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8-9.

[2] 杨景艳,韩海斌.农业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0-51.

[3] 韩海斌,刘悦,尚建库.对农业科研院所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1,(6):33-35.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3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查新检索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阐述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意义,结合查新工作实践,指出目前中医药科技查新检索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查新工作,保证查新质量,从审题、检索策略的制定及查新标准的规范入手,并考虑不同对象对科技查新的不同认识,对中医药科技查新的重要性、发展趋势及改进措施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加快服务于湖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创新湖北建设。

关键词 :中医药;查新;检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7

科技查新是以文献检索和情报调研为手段,以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先进性进行情报学审查,并出具结论性报告,以期为评价科研课题立项、成果鉴定及专利申请等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2年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并先后成立了多个分中心,承担着全国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咨询工作,标志着我国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全面起步与日臻完善。而早在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作为湖北省第一家综合性查新机构,在成立之时就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科技查新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服务于创新湖北的排头兵,承担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的查新检索业务也逐渐增多。

1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概念

中医药科技查新是依据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对中医药科研内容做出新颖性结论的中医药科技文献查证服务。重点是评审中医药项目的创新点所在及内容,再对其定性定量指标、技术层次、整体水平等进行综合评判,从而为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项目立项、成果鉴定、评估验收等新颖性提供客观文献依据。中医药科技查新对提高中医药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减少行业内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科研项目,降低科技成果评审失准率,增强科技投资效益均具有积极意义,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医药科技查新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中医药科研课题中重复开展国外已有成果研究率为56%,而国内自身的重复率也高达66%,造成了国家科研资金及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加强科技查新咨询服务势在必行。查新结论具有客观性和鉴证性,对维护科技评价的公正性、权威性、严肃性,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有效保证专项资金花在刀刃上,保障科研工作持续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2.1 提供中医药科研的方法思路

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应积极追踪情报态势,借鉴已有的成果讯息,取其精华,关注与研究课题密切相关的专题资料和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科研呈现出与多学科紧密融合、互相渗透的趋势,以方剂学研究为例,一张复方可涉及分子结构的测定、有效成分的纯化分离等,这就需要借助有机化学、植物化学的学科知识,同理,其煎煮过程中引起的方药质量及药材化学成分的变化,又需要生物制剂学、分析化学的介入。诸如此类的交通融汇,在中医药科研实施中极为普遍,因此,科研人员必须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其所涉领域进行跟踪查新,了解现状与动态趋势,以助于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

2.2 调节中医药科研的选题方向

中医药科研的长周期性以及“接力式”的研究特点,决定了科研人员在立题时就必须弄清自己拟研究课题的价值。然而,在传媒文献量激增的今天,出版内容交叉分散,且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研究人员根本无法全面掌握该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单纯依靠自己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和工作经验来判断则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进行科研选题前的情报查新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帮助科研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空白区间、经验思路及前景水平,从而借鉴吸收,学习创新,开阔思路、调节动态定向,使科研资料不断精炼升华。

2.3 提高中医药科研鉴定的严谨性

科研人员虽具有相当水平的中医药专业水准,但其所掌握的相关技术指标、动态进展内容总有其客观局限性,因此解答该课题在国内外是否有同类或类似研究、是否具有“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或“填补某项空白”就值得商榷。查新人员通过检索科技文献,进行严密而系统的分析对比后,方能对原成果进行正确而客观的评价。部分成果申请经检索发现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后会被否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

3 中医药科技查新中存在的问题

3.1 客户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户方面最容易出现的问题:①查新目的不明确,部分课题并未进行预试实验,未清晰表述其工艺设计、流程、技术等,委托内容未能突出查新的技术要点;②出于技术保密原则,对关键技术点的具体内容含糊或规避表达;③用户不够重视,委托人并未真正参与课题,对技术关键把握不准,无法与查新员进行有效沟通;④部分课题一味着意于“新”,在科研人员对国际医学研究的先进技术方法不甚理解参透的情况下,将其强行拼凑并占为己有,显得格格不入。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是中医药科研课题得以立项的前提,而“创新”又是其成立的基本依据和价值所在,客户查询委托内容不明确,以及高重复率、低创新力均会导致科研“撞车”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人力资源、物质财富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3.2 查新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3.2.1 审题是否透彻

中医药科技查新广泛涉及医学的各个领域,这就要求查新工作者首先要对该课题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并充分理解其主要涉及哪方面的研究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①借助查新技术报告;②咨询申请查新人;③请教该专业的资深专家以了解前沿动态;④查阅相关工具书。

3.2.2 检索策略的制定是否恰当

因同一主题、概念可有多种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制定出恰当的检索策略,但在具体操作时,又会面临检出文献或太多、或太少的问题,因此还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检索策略,范围或“扩”或“缩”。另外,在中医药文献检索过程中,还应注意中医药课题的特殊性:①某些中草药除正名外另有常用的别名,如厚朴又称川朴、肉桂又称官桂、延胡索又称元胡等,我们在实际检索时应将其组配使用,即:(厚朴OR川朴)、(肉桂0R官桂)、(延胡索0R元胡)等;②中医证候的不同表达方式,如某课题中提及”心肝火旺”,我们在实际检索过程中还应将其扩展为“心火上炎”、“心阳亢盛”、“心火扰神”、“心火亢盛”等,方能查全查准。

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除具备专业中医药学知识和一定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外,还应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此外,在国际范围内的查新检索中,会触及相关的外文信息,这就需要查新人员同时具有一定的中医药专业外语的阅读理解能力。

3.3 数据库的滞后性和不完整性

中医药科技查新一般需进行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报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保健品专利数据库、中成药产品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以及美国专利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我国的科技体制、制度及学术习惯等原因,导致相当部分尚未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书籍、部分正在研究或刚结题的课题,以及部分硕士论文均不在被检范围之内,因此所检出数据是相对滞后和不完整的。

3.4 中医药查新的标准欠规范

各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的报告格式、数据库检索范围、结论阐述等方面均不尽相同,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因此,如何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查新工作质量,已成为查新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查新报告的格式而言,各检索中心就有采用科技部格式、采用教育部格式,以及自行设计的区别;再具体到查新委托书所涉及查新项目的技术要点、数据资源等表达要求均不统一,由此造成了查新报告质量的参差不齐。

4 中医药科技查新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随着中医药事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以及临床疾病谱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性疾病的突发,对中医药查新咨询机构及查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机构必须在运行机制、技术实力等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4.1 加强与客户的交流,积极宣传

让客户充分认识正确填写《查新委托书》的重要性,应清晰表达出该委托课题的技术创新点,以积极配合查新工作。同时,在中医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积极宣传医学查新咨询服务的作用,大力普及查新知识,使其理解国家开展查新工作的目的,提高利用信息咨询的意识,增强科研立项和成果申报中参与查新的自觉性。

4.2 提高查新人员的素质

查新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能力,积极参加情报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索取信息方法、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内容及交叉学科的培训,及时储备更新知识,掌握必要的查新检索技能,归纳、提炼查新要点时要全面精炼,合理制定检索策略,适度扩大、缩小范围以筛选高符合度的文献,保证其与所委托课题的对比分析具有逻辑性、支撑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情报意识和情报学研究水平。

4.3 加强资源建设,改进检索手段

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利用互联网加强各检索机构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建立中医药科学的数据共享系统和数字化查新咨询服务体系,以适应中医药科技查新咨询的快速发展。应特别注重对中医药相关学科及其产品开发的专利文献的检索分析,这对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专利侵权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4 建立中医药科技查新规范

根据中医药学的特色,加强中医药查新的标准化建设,明确查新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规范查新委托人及查新机构的权利义务、行为准则、法律责任,界定查新员、审核员和查新咨询专家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职责,统一查新报告格式,提高查新质量。总之,要加快查新咨询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加强执行力度。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拓市场,拓展查新咨询工作的功能,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结语

近年来,中医药科技项目申报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给查新工作的发展带来了高挑战和新机遇。中医药科技查新可以减少低水平重复科研,降低成果鉴定评价失真率,促进科研课题的评审办法的改进,使其从“经验型”逐步过渡到“科学文献型”,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湖北省科技厅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湖北”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审时度势的开展好此类科技查新咨询活动,与之同时,目前中心正在开展的竞争情报服务及相对应的知识产权评议服务活动,正力求实实在在的解决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和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宋一伦.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4)

2 肖沪卫.科技查新: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3 高丽.医药科技查新的目的及内容[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4(3)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4

关键词:技师学院;科研工作;定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11-02

技工院校担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中,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目前,技师学院开展科研工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关系到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技师学院的办学实力和长远发展。开展科研工作必须先明确其定位,搞清其作用,才能收到其应有的效果。

技师学院科研工作定位

学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学校开展科研工作首先要明确科研工作定位。只有准确定位,科研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达到其预期目的。

科研工作定位主要取决于学校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校因其办学功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科研工作定位。

(一)技师学院分类及其办学功能

从教育分类来看,技工教育属于职业教育,技师学院是我国现有技工院校的最高办学层次,因此,技师学院属于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的办学功能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二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高技能人才培养 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即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相对于同属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学院而言,技师学院毕业生的操作技能要求高于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其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即培养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还应为行业企业的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服务,在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办学功能,技师学院有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因而其科研工作的定位也应有别于普通高校和其他高职院校。

(二)技师学院科研工作定位

科研工作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愈来愈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技工教育,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由于技师学院的办学历史短,全日制培养技师尚处于探索阶段,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等方面,都还有待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技师学院应将教学改革作为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教研教改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不断增强,提升学院的办学层次及其核心竞争力。

科研工作要侧重于解决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 技师学院因其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而拥有一支具有较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同时,在技师培养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真实的专业技术问题作为教学载体和实训项目。因此,技师学院的科研课题应主要来自于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尤其是企业生产实际操作方面的技术问题。科研课题要注重其实用性、新颖性,并将课题研究与教学改革、课程开发、技师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地方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科研工作要量力而行,错位发展 目前,技师学院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比较薄弱,科研工作条件还十分有限,表现在思想认识、机构及人员编制、科研经费、研发条件、科研能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因此,技师学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科研工作,使其有别于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也有别于其他高职院校,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科研方向上,不追求重大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应追求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在科研课题上,不追求科研项目的级别和规模,而应追求科研成果的推广转化;在科研效益上,不过分追求其经济效益,而应注重其社会效益,逐步形成技师学院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

技师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作用

科研工作对于技师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从广东省来看,科研工作做得较好的技工院校,其办学实力都比较强,发展势头也比较好。下面结合笔者所在的深圳技师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技师学院开展科研工作的作用加以说明。

(一)以科研促教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教学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而科研又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深圳技师学院自2004年开展教育科研立项工作以来,始终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为引领,持续不断地稳步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项目课程开发、学分制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将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引领、职业活动导向等现代职教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得以体现。从2008年开始,深圳技师学院大力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围绕着现代高等技工教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21个专业在进行深入的专业市场调研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172门项目课程和52种项目课程教材,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近几年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近两年,在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深圳技师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并且一半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同时,连续多年呈现出考生报读深圳技师学院异常火爆的景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5

【关键词】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教学改革;办学特色;教学与科研;实践教学

一、引言

材料表面工程是一门广博精深且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技术,也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近几十年来,人们通过对传统表面技术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复合及创新,开发出大量的先进表面技术,在工业、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2]。《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是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各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讲解与材料表面相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阐述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分类及内容,介绍一些典型表面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技术路线、工艺实施、分析检验和具体应用等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应用表面技术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针对本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繁杂、实用性强等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综合素质,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尝试将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的科研工作、实践教学等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二、理论教学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船舶、海洋为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学校先后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舰船研究院、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是中国船舶工业最重要的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材料表面工程技术》课程涉及的相关表面处理技术,是船舶与海洋领域腐蚀与防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结合学校特色,加入相关内容。例如,在讲到表面凃敷技术之一的涂装时,对该技术在船舶行业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讲解了船舶上常用的纯酚醛树脂涂料的组成,制备,耐水性、耐化学腐蚀性、耐候性等优异性能及其施工等等。再比如讲到热喷涂技术时,以等离子喷涂涂层在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液压活塞杆上的应用为例,讲述如何根据实际工况选择涂层材料及喷涂方法,如何根据涂层性能要求制定合理的喷涂工艺,以及如何对所制备涂层进行后续处理和耐蚀、耐磨性能测试等。通过理论教学与学校的船海特色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从而使其意识到学有所用,这对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论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教学科研岗位的高校教师来说,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3]。一是理论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坚实的理论知识作指导,科学研究便不能顺利地开展;二是作为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表面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而所用教材内容的更新则相对滞后,很多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成果不能及时地添加到教材中。而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本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调整,三是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应将理论教学与本人的科学研究工作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一是在讲解各种表面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要重点介绍其研究热点及科研动态。例如,在讲授热喷涂技术时,在对该技术的原理、特点、工艺过程、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后,结合近两年的国际热喷涂大会,向学生介绍了国内外热喷涂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先进喷涂方法———悬浮液等离子喷涂技术的开发、涂层的热门应用领域———航空航天热障涂层等。此外,要及时跟踪表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研究热点,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领域的科研动向,拓宽视野。二是在理论授课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所学内容,涉及到的案例尽可能从科研课题中选择。例如,在轻合金的微弧氧化技术讲解过程中,以本学院腐蚀与防护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为例,介绍铝合金的微弧氧化机理、工艺特点、所制备膜层的结构、性能及应用领域。又如,在讲述化学镀相关章节时,以在科研过程中采用化学镀镍对陶瓷涂层表面进行保护的案例,对镀液体系的选择、镀液的配制、化学镀的工艺过程等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综上,选择自己或者身边老师科研中的案例,会因熟悉案例内容而使讲解更加详实、生动,会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是让学生介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培养其科研能力。积极鼓励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尤其是准备读研究生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通过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试样的制备、分析与测试,以及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过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其对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其将来读研期间的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为满足产业转型需要,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转向具备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4]。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势在必行[5]。迄今,材料表面工程技术在石油化工、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部门的应用日趋广泛[6]。因此,《材料表面工程技术》是一门直接面向工业应用的课程,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对于此类与工业应用密切相关的技术,仅仅靠理论讲解,很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直观认识,不利于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因此,开设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基于较齐全的表面技术硬件设施,如激光熔覆、堆焊、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微弧氧化等新型实验设备,江苏科技大学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许多可操作的平台,如开放选修实验、本科创新计划等。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会组织教师申报开放选修实验项目。获批的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表面技术相关的课题。本科创新计划,是本课程另一个重要的实践平台。学校每年年初组织面向本科生的创新计划项目申报,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组建创新团队,承担指导教师的部分科研课题。在创新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作为项目主持人和实施主体,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与搜集、实验方案的制定、试样的制备及测试,最后通过撰写科技论文或申请专利的方式进行结题验收。在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需提出研究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创新,做好安全培训及实验进度跟踪。通过本科创新计划项目的开展,不但使学生熟悉了科研工作的基本环节,提高了其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其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五、结语

本文从《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的理论教学与学校办学特色、教师科研课题、实践教学相结合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通过理论教学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激发了其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通过理论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其科研能力;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且加强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钱苗根等.现代表面工程(第1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9~10

[2]顾迅.现代表面技术的应用[J].金属热处理,1999,4:1~6

[3]王云龙,王淼,秦月梅.将“表面文章”做到实处———高校“表面工程”课程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2,84:155~156

[4]章晓波,巴志新,王章忠,蔡璐.面向产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2,5:47~50

[5]朱斌,陈呈频,何兴.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1:16~18

科研课题的分类及其特点范文6

[关键词]学术生态;高校图书馆;生态因子;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5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2)06-0001-04

学术生态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及技术的系统知识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的状态[1]。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共同构成大学学术生态系统。由教师、科研人员组成的学术主体,在学科层面,通过课程、课题与知识型服务等形式完成教学、科研、学术活动等任务。从社会生态学看,高校学术生态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的结构系统;从教育生态学看,高校学术发展的方向、成效、范围依赖于学术主体与系统中促进学术发展的生态因素[2]。美国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说:“学者工作是以知识为素材、学科为基点,以教学研究为技术,因此,学术生态因子应当是‘学科’以及以学科为基础的机构。而个性包容的学术环境、学术资源的获取与分配都是制约学术发展的关键因子。学术资源是否容易获取、信息沟通是否便利,尤其是学术资源配置能否体现不同发展目标对学科发展的不同要求都制约着学术发展。”[3]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枢的图书馆是高校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其作用是:为教学、科研提供坚实的文献资源保障与有力的信息支撑;加强读者信息素质教育,帮助教学科研人员吸收利用最新科学成果。在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必须重视自身在构建和谐学术生态系统建设中影响力的发挥。

1大学内部学术发展作用力生态因子分析

大学学术发展内在力量包含学术主体与学科两个最根本因素[2]。学术主体自身发展变化是学术发展内在力量的主体,学科本身内在规律又决定着高校内部学术分工,同时学者及科研活动在动态发展中又不断地提升着学术活动品质。

1.1学术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学术主体发展

高校学术主体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包括教师、学者、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群体,他们是学术创造的承担者,也是学术生态中最活跃的元素。他们往往受传统学术特质影响,借助已有知识、理论和经验对科学问题进行假设、分析、探讨与推出结论,但是这也制约着学术发展。学术人要在学科建设与创新环境中不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术人自身必须有一个自我澄清过程——在某种学术理念指导下,对已有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反思,对自身在所处学术环境下实施学术因素重组的决策性思维及对未来学术方向的把握。这构成了学术主体自身发展的动力。而这种动力最终依靠学术人自身素质发展,包括师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学科专业与学缘,学术能力及理念,学术道德与学术成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学科建设要上水平、上质量,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十分关键。因此,高校应适应重点学科建设需要,培育高素质科研骨干与学科带头人。

1.2学科体系建设是学术发展的重要平台

学科建设是教学、科研实力的基础,重点学科的数量与水平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当前各高校都把建设重点学科知识体系作为提升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在于形成学科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学科专业内容与结构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可以说是学术生态的“小生境”。伯顿·克拉克指出:“学科是学术系统主要‘关切的事’……一个范例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是由共享一个范例的人们组成的”[4]。这也说明在大学里的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必然导致学科发展不平衡,使学科有着重扶植与削减压缩之别,有重点、普通之分,越是重点扶持的学科越会得到较多资助进而促进该学科专业发展,这也是当前许多高校建设学科体系的重要策略。

1.3课程是学术发展的实质性要素

学科内容的具体化是课程。尽管许多大学以学科组或教研室形式出现,但从教学角度看其本质是课程组。课程组是学术主体的“小生境”[6],对教师全面发展尤为重要。教师学术思想的形成、对学术前沿的探索、教学研究与改革追求都会在课程组体现。课程建设应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确立“以人为本,以学术为主导”的管理理念。其设置不仅要反映学科特点,满足学生走向社会实际岗位的需要,还应注重综合性,有利于主体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给学生传授各种基础知识,在注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育的前提下,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提升课程人文教育价值。

1.4科研课题研究是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科研角度看,课题组是学术主体环境的典型形式,它是科研人员发展的“小生境”[6],其学术知识与能力、学术观念与品质、学术立场与意志都会在课题组中得到全面发展、展示与检验。课题研究一方面是研究过程的创造性劳动,遇到具体问题、难点需通过信息咨询借鉴已有经验;另一方面,课题立项后需持续补充新知识,掌握国内外最新动态以充实课题保证创新性。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研究程度越来越专深,读者对文献需求的针对性、专指性越来越强,学科整体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为此,学术发展必须努力发掘科研课题的开发潜力。

2图书馆对高校学术生态发展的影响力

从以上论述看出,学术发展须经过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构建与发展,学术人成长、课题研究等学术目标的实现等关键性因素的分化、综合与多阶段循环才能形成相对成熟的学术生态系统。而围绕办学目标,服务教学和科研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任务,其在学术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重点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进行其建设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便是文献资源。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重点学科,图书馆对学科文献收藏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着重点学科教学成败。文献资源建设须以重点学科为核心,构建有重点、全面系统、多层次、多极化载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在学术价值、专业领域和学科特色方面形成优势[7]。为此图书馆应紧跟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广泛搜集反映各学科前沿的文献,使读者形成宽阔的学科视野。同时还应立足培养全面型人才,注重收藏优秀的人文哲社类文献,不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现代科研信息需求更趋向个体化、深层次化,不仅需要提供相关文献信息资源,更需提供相关知识服务,使传统文献服务转变为个性化知识服务。

2.2提高学术人信息能力

瑞典学者玛瑞恩·麦克凯尔威(McKelvey)在学术生态环境讨论中提到 “认知环境”概念时指出:“创新是一种求知结果,其本身建立在参与者对环境的理解与其能力与经验之上。”[8]随着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等概念。提高信息能力即个体内在综合素质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术发展一样,只有通过创新机制,消释外在生态因素与学术主体发展的不一致性影响,对原有学术功能、结构进行调整更新,才能获得综合能力发展。图书馆浩瀚的文献资源为开展信息能力教育提供了资源保证,其人力、网络资源又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软、硬件支撑,其以信息活动为主业所汇聚的专门人才既熟知信息检索、加工与整理技术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帮助用户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实现从文献利用向信息能力教育的嬗变。

2.3挖掘科研学术潜力

当前高校科研体制已变成一个不断发展创新的开放系统,作为科研工作重要枢纽的图书馆参与服务科研的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学科的系统性、情报的综合性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的个性化是科研情报服务的基本要求。图书馆在开展情报综合分析与对象化检索传递服务的同时,是以文献传递与检索工作为主。情报服务的基本需求包括:1)空间上的广泛性,能够从与学科相关的新兴领域获取信息; 2)时间上的连续性,可以从纵向跟踪学科发展趋势;3)提炼程度上的深层次性,从对原始和二次文献的需求转向对科研过程的综述报告、趋势分析、战略研究支撑。当前基于网络化的科研服务使用户对信息需求的层次与所使用资源类型都在发生改变,图书馆应把现有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结合,如实施网上实时问答等措施随时为读者解答问题,或根据特定内容跟踪数据库及网络信息资源及时采集对科研专题有价值的资源发送给用户。这些都将成为图书馆参与科研及管理最具实效的工作。

2.4营造和谐的学术生态环境

学术发展的遗传性指学科按学术自身特点自然发展,主要包括对特定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即按学术特质配置资源、自主发展。而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此学术与特定环境或此学术与彼学术之间总会有物质、信息、能量的输入或输出交换,其结果可能出现学术变异即各种不利于学术发展的因素。而图书馆具有从信息分析与文献统计角度对学科、科研课题进行查新这一自身特长,能够排除学术不端的文献或课题,净化学术环境,保证学术质量[1]。可以说图书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术人的认知行为。图书馆只有根据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变化,确定适应学术发展的目标并不断调整学术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才能够不断完善学术遗传与变异机制。

3图书馆在学术生态系统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3.1学科化服务

高校应培植一个学术主体与学科环境、学术主体与主体之间充满创造力的学术系统。学科化服务是基于学科主题并将图书馆功能延展至学术主体使用过程的复合动态服务。其服务措施有:

(1)按学科进行资源重组。将各类资源按学科分类便于学术主体参与馆藏建设。同一学科服务区应既涵盖传统纸质文献(图书与期刊),又包含常规电子资源(各类专业数据库及特种文献),也包括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学科、学术信息或专家资料库、学科动态、知名学者推荐的书目数据等资源[9]。如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信息资源检索系统(AIRA)立足学科,不断追踪新的发展点进行资源重组,为实现学科重点突破、重点跨越提供支撑,并对该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整体进行揭示,现已对92个数据库实现跨库检索。再如滨州医学院图书馆通过建立中国期刊镜像站,引进“Springer数据库”“SDOL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一系列重要数据库,并结合医学特色自建了眼科、神经解剖与呼吸循环三大数据库,有效提升了本校医学信息资源利用率。

(2)建设重点学科导航系统。学科导航系统是为用户提供学科信息导引与检索的系统,它以学科为单元对Internet上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分类、组织与序化。建立导航库应首先听取学科专家建议,根据学术带头人的研究重点分析学科特色与范围,从研究对象考证该学科在本校的特质;其次应参考本校专业设置科目掌握学科内容,因为专业设置科目是了解学科建设的重要途径,如研究生培养方案就较充分地反映了学科建设重点所在[10]。

(3)设立学科馆员。学科馆员能将学科与信息化服务联系起来,通过联络学术主体及时获取科研信息需求,为主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随着学科间交叉、渗透、融合愈加明显,用户对专业化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将学科馆员组建成学科服务团队或将情报学团队与学术带头人组成共同体,能使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聚集在一起,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如情报人员应用知识发现、知识挖掘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数据,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再如为了确定研究热点,利用词频分析法形成综述材料建设学科文献库或本体知识库;或将课题服务过程中已专业加工过的知识资源建成Web数据库[11]。通过对文献信息的有序组织、有效整合与深度加工,能够更深入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

3.2建立完善的科研情报服务平台

学术活动的本质是高级认知活动,认知能力要依靠学术活动来增强,而学术活动主要体现在科研方面,因此,图书馆首先应建立完整的定题服务平台。定题服务是依据科研人员的需要,搜集筛选信息、提供文献资料、评述发展方向的综合服务。该服务将从事情报工作的个体组成整体,运用工作流程技术使定题服务在网络平台透明展开,并保证服务流程中人的任务、行为与系统的统一。其次,建立知识共享管理模式系统,如将WIKI、RSS、BLOG等社会软件融入定题知识体系,对服务团队内外知识资源进行集成、分类重组、建立知识库,以提高学术人对显性与隐性知识的利用率。还可以运用知识特征提取、引文分析、分类聚类和关联规则等核心知识挖掘技术,提供课题研究不同阶段所需的、经情报人员提炼过的情报知识。在申报项目与开题时提供研究背景及现状综述、预测信息;在课题进行中,提供动态跟踪数据与相关知识技术、决策性情报分析;在结题与论文进行中提供同类课题的对比分析、论证;在项目完成后,提供查新、引证分析、创新性论证报告等科研评价信息。

3.3提高学术主体信息能力

学术主体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智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们是带有决定性质的因素。与传统文献利用教育模式相比,信息能力教育应是立体、综合式教育模式。该模式宜采用三级教育模式,将信息能力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与高级培训三个层次[12]。针对培养初级用户最基本信息获取能力的目标,可进行基础知识信息利用基本技能教育;针对使中级用户获取信息资源利用与专业检索方法的培养目标,可开设文献检索课,向用户介绍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及网络资源使用方法;针对培养高级用户专业信息运用、评价的能力,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使师生掌握专题文献资源利用的途径,或开通各种信息检索咨询,使用户独立承担研究课题。其次,提升学术人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基础,开办信息学理论、信息分析、文献资源利用、信息检索课程能加深师生对学术研究功用的认知。信息素质教育还应引导师生合理合法利用文献资源,尊重知识产权,如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举办知识产权学术报告或图书情报专题讲座,使读者提高学术甄别力与敏感度,掌握科学的学术评价方法,提早发现学术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学术危机发生。

3.4设立学术成果评价中心

上世纪90年代,科学计量与文献计量学指标先后被引入英、德、奥地利等国家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学术评价。图书馆专深的二次文献资源为学术成果评价提供了扎实的资源基础,对学者进行自助式学术引征、对跟踪学术成果引征都有积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都采购了SCI、EI、ISTP、CSSCI等二次文献数据库,这为学术成果评价提供了可能[13]。同时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为学术成果评价提供了极大便利。传统意义上,处在两地的引征人员和服务无法实施远距离成果评价,而通过虚拟咨询系统以远程方式开展学术引征,可使原本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可行。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为学术引征设计了一套专门服务系统,在已有资源、人力、技术条件下成立学术成果评价中心,学校正式文件确认图书馆出具学术引征报告的权威性;在人员构成上,清华大学精选从事参考咨询、情报服务的人员,在业务上主要负责搜集整理本校被SCI、EI、ISTP、CSSCI收录的学术成果数据及被SCI、CSSCI等引用的成果数据,并负责校内外用户科研成果的引征与查新,同时将引征数据提供给院系。这样可使院系及时把握全校学术成果总体情况,从而制订出相应的科研政策,为学科建设服务。学术成果评价中心的设立,不管是对情报服务的深度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还是对整个学术研究的引导及对学术成果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的促进都大有裨益。

3.5 建设和谐学术发展环境

建立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便是建立一个相对平衡、协调共进的学术生态系统。为此图书馆应以读者为中心,努力推进和谐学术生态环境的建立与发展。如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学术文本阅读指导,从学术文本的主要特点、阅读方法、选择方式及学术写作等方面指导读者创造性地利用学术文献,全面提升读者学习能力[14];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报告、专家讲坛、精品课程视频、信息知识竞赛、精选科技展览、大学生读书论坛等传播科学知识,为学术主体构建良好学术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图书馆已冲破封闭的“疆土”观念,将自身服务融入社会化服务,以多元化社会知识需求促进自身知识体系发展。如许多图书馆通过举办公益讲座、展览书评等各种形式文化活动,为社区、企业、社会读者提供学习空间,由满足人们基本的阅读需求、信息需求到满足专业学科知识需求。这有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共享学习空间与交互式学习环境的构建。

学术生态系统以学术持续发展为关注对象,是在“生态本位”指导下的教学、科研与智力服务活动。实践证明,高校以独有的学术生态环境保证了在其存在的各种群、群落的生命力,只有优化和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学科、学术、学术人的良性发展。图书馆作为大学学术资源的承载者和教学科研活动的平台,在构建学术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术人的认知行为与高校学术生态发展平衡。图书馆与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共生、共荣与协同进化是学术生态发展的本质。图书馆发挥对教学、科研文献资源的保障功能,促进学术内、外环境之间的融会贯通,并对学术主体产生影响,是学术生态系统稳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高校图书馆促进自我发展的最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蒲春梅,刘玥伶.图书馆对高校学术生态的影响[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9):27—28.

[2] 刘玥伶,游强华,尹益民.论高校图书馆对高校学术生态的作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7):53—54.

[3] 戚业国,宋永刚.论大学的学术生态环境建设[J].江苏高教,2004(2):16—18.

[4] 文中晴,文彩霞,于睿.高等教育系统的无序局面及其协调——读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06(9):130—132.

[6] 刘贵华.论大学发展型学术生态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4,166(3):7—11.

[7] 彭玉池.从重点学科发展要求看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J].现代情报,2004,24(11):37—38.

[8] 杨移贻.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术生态[J].未来与发展,2000(6):55—58.

[9] 颜世伟.学术服务团队: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探索[J].现代情报,2010,30(2)62—64.

[10] 景海燕.网络学术资源组织—高校图书馆建设重点学科导航系统的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7(5):38—40.

[11] 周薇,张燕.学术图书馆科研情报服务探索[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18(1):11—13.

[12] 马桂艳.论图书馆文献利用教育向信息能力教育的嬗变[J].情报探索,2010,158(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