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监管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监管措施范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于2008年7―8月期间开展,共调查本市集中式消毒餐饮具企业113家,从业人员565人。
1.2 方法
重点调查集中式消毒餐饮具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对集中式消毒餐饮具企业的生产流程布置、消毒工艺、从业人员健康与操作规范、餐饮具的材质及包装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从卫生安全角度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现状
各企业餐饮具的生产工艺流程大致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去渣粗清洗精洗烘干冷却包装配送回收。一般可以分为回收清洗阶段、烘干阶段、冷却包装阶段、配送阶段。
2.2 各阶段操作方式
2.2.1 餐饮具回收清洗阶段 各企业将回收后的餐饮具首先进行去渣处理,人工擦洗餐饮具为主要的去渣方式(表1)。
去渣与粗清洗步骤一般同时进行,清洗处分流动水池、超声波池或者直接在回收时装餐饮具的周转箱中(表2),清洗餐饮具主要使用洗洁精(表3)。
表1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去渣方式
去渣方式企业数百分比(%)
人工擦洗5750.44
高压水枪喷淋1614.16
超声波去渣1614.16
高压水枪与人工擦洗结合1513.27
超声波与人工擦洗结合97.97
表2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清洗处
粗清洗处企业数百分比(%)
流动水池5649.56
周转箱 3430.09
超声波池2320.35
表3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粗洗方式
粗洗方式企业数百分比(%)
洗洁精11097.35
不放洗洁精32.65
消毒液8070.80
不放消毒液3329.20
101家企业在粗洗后将餐饮具放入洗碗机进行精洗,另外12家企业根本没有洗碗机或者有洗碗机但为了节约用电省去了机器精洗的步骤。进入洗碗机后的精洗方式见表4。
表4 集中消毒餐饮具的精洗方式
精洗方式企业数百分比(%)
清水6254.87
机器自带药水1311.50
自行加入药水3833.63
2.2.2 餐饮具烘干阶段 各企业均采用机器烘干,设定的烘干温度一般在100℃~380℃,根据季节、气温等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一般夏天设置的烘干温度不超过200℃,冬天会适当调高。各企业的烘干时间也不尽相同,短则20 s,多则8 min,没有固定的标准。其中103家企业烘干后的餐饮具是干燥的,仍有10家企业机器烘干后的餐饮具带有水滴。
2.2.3 餐饮具冷却包装阶段
102家企业的餐饮具清洗区域与冷却包装区域有一定的隔离措施(表5)。
表5 集中消毒餐饮具包装区域的设置情况
包装区域设置企业数百分比(%)
包装区不封闭但与清洗区有隔离措施4539.82
包装区仅封闭3329.20
包装区封闭且有二次更衣、紫外灯87.08
包装区封闭且有二次更衣1614.16
清洗区与冷却包装区不分119.73
共调查包装间工作人员565人,其中佩戴手套、口罩、帽子的人数分别是467、423、427人,分别占82.65%、74.88%、75.58%。113家企业中45家采用一次性用品,其余企业均采用棉质的手套、口罩。
烘干后餐饮具的包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工将整套的餐饮具装入包装袋中进行机器热封口,然后放入热缩机中加热紧缩完成包装,采用这种方式的企业有102家,占90.27%;另一种是采用包装膜机器自动包装,使用的企业仅3家。108家企业使用的包装材料是食品级的POF热收缩膜,占总数的95.58%,有5家企业使用不适用于食品包装的PVC膜进行包装。
2.2.4 餐饮具配送阶段 83家餐饮具消毒企业采用的送货方式是同一车辆配送当天的餐饮具同时回收昨天使用过的餐饮具;另有30家企业是先将需要配送的餐饮具送完再同车返回收取昨天使用过的餐饮具。有100家企业会对送货车辆进行定期清洗。
3 讨论
3.1 生产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流程分析及存在问题
3.1.1 企业的流程布置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企业的生产流程应该按照清洁等级分为一般操作区、准清洁操作区和清洁操作区。
餐饮具的去渣、粗清洗在一般操作区进行,该区域内应设置清洗餐饮具和周转箱的专用水池,且大小和数量必须满足餐饮具和周转箱清洗的需要。不少企业直接在周转箱中进行餐饮具的粗清洗,缺乏流动水源,影响粗清洗的效果。有的企业缺乏对周转箱消毒用的设施,这样装载消毒后的餐饮具容易导致二次污染。
餐饮具的精洗、烘干在准清洁操作区进行,准清洁操作区与一般操作区应有必要的分隔。不管是用洗碗机精洗还是在超声波池中精洗,绝大部分企业都将这两个区域混在一起。
餐饮具的冷却、包装、保洁于清洁操作区中进行。该区域应该相对密闭,并安装空气消毒装置,洁净度要求达到10万级。操作人员进出该区域需要通过二次更衣室,更衣室应有非手动式的洗手水池、消毒设施和更衣柜等设施。烘干后的餐饮具应通过物流窗进行传递。不少企业的清洁操作区人流、物流未分开,缺乏二次更衣室等设施,这些人为因素将会增加餐饮具被污染的机会。
3.1.2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消毒工艺 餐饮具的消毒环节是决定其成品是否符合卫生标准的重要因素,消毒工艺的科学与否直接导致了消毒效果的好坏。《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 14934―1994)中消毒方法与卫生要求规定:热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煮沸、蒸汽消毒保持100℃作用10 min;红外线消毒一般控制温度120℃,作用15~20 min;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85℃,冲洗消毒40 s以上。用于食(饮)具消毒的洗消剂如含氯制剂,一般使用含有效氯250 mg/L的浓度,食(饮)具全部浸泡入液体中,作用5 min以上。
各企业对于餐饮具的消毒并未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企业在粗清洗阶段加入消毒液进行清洗浸泡,但此时的餐饮具表面上仍有大量油渍,消毒液对餐饮具的消毒效果将受到油渍的影响而减弱。正规洗碗机进行消毒应使用该洗碗机配套的消毒液及催干剂,但大部分企业在洗碗机内不加入任何消毒液或是自配的消毒药水,很难达到正常洗碗机的清洗消毒效果。
对于餐饮具企业普遍宣传的“380℃红外线高温消毒”其实并非如此。绝大多数企业的烘干温度在100℃~200℃之间,远没有达到广告宣传的温度,同时该烘干环节也仅仅是电阻丝加热然后热风传送,机器内的环境温度以及餐饮具的表面温度都没有达到机器所设定的温度,同时也没有红外线的发射装置,并非红外线消毒。烘干的时间也是长短不一,短则20 s,多则8 min;有些企业烘干后出来的餐饮具甚至仍在滴水。至于上述烘干温度和时间与有效杀灭大肠杆菌以及致病菌之间的相关性仍然有待验证。
3.1.3 从业人员健康与操作规范
无论是餐饮具的清洗或是包装,都要经过从业人员手工操作,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餐饮具的卫生。由于操作者手上不同程度带有细菌,加之人的口舌、鼻腔、咽喉等处也都带有细菌,在对消毒后的餐饮具进行包装时,通过呼吸、打喷嚏、说话等都可以传播到餐饮具上引起污染。因此,要求从业人员上岗持有健康证,并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防止餐饮具成品受到污染。
3.1.4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材质及包装 大部分企业使用热收缩的POF膜作包装材料,但仍有部分企业使用不适宜用于食品包装的PVC膜进行包装,其加热后产生的毒性对于盛放直接入口食物的餐饮具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集中消毒餐饮具的外包装上还应标有企业名称、地址、联系电话、消毒日期以及使用期限等清晰标识,但大部分企业都没有标注消毒日期和使用期限。
3.1.5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配送 运输餐饮具的车辆必须专用,不能装载有毒有害物品或其他容易造成车辆污染的食品或物品。但是调查发现仍有小部分企业使用租借的社会运输车辆,这对于车辆卫生要求的控制就比较困难。即使是专用的运输车辆,也应该每天进行清洗消毒。
配送餐饮具的过程还应做到使用过和未使用过的餐饮具分开存放,但许多企业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在同一个车厢同时放置这两种餐饮具,增加了交叉污染的机会。
3.2.1 政府应及时出台相应的卫生管理规范,明确具体监管部门
集中式消毒餐饮具是个新兴产业,目前为止既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的监管部门,也没有相应的管理细则可以参照。作为贯彻食品卫生法律法规、保证餐饮具消毒卫生质量、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公共餐饮具集中式消毒行业不仅具有社会公益服务的特征,同时也按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因此,政府部门应将其纳入社会公共餐饮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明确具体监管部门,制定针对餐饮具消毒企业的卫生管理规范以及配套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实施监督管理细则,从根本上保证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消毒质量。
3.2.2 监管部门实施监督执法的同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
在对集中式消毒餐饮具企业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除了建立卫生许可制度,对消毒餐饮具的洗消、仓储、中转、运送、交付等全生产过程建立一套卫生规范以外,还应对企业的消毒餐饮具进行日常性的监督检查和不定期抽检并及时向社会公示检查结果。对于不合格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对于连续3次抽检不合格或监督检查不符合有关规定且拒绝整改的企业,取消其生产经营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的资格。
监管部门还需通过加强对企业人员的卫生培训,提高负责人及消毒人员的卫生意识和法律观念。针对集中式消毒餐饮具企业负责人重效益、轻卫生及消毒人员卫生知识贫乏等现象,在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知识、消毒知识的培训,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餐饮具消毒工作对于预防疾病传播,保证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正确理解餐饮具的卫生状况与其生存发展的关系。通过培训使他们熟悉消毒知识,掌握操作规范和技能,以提高餐饮具消毒的合格率
4 参考文献
[1]朱院利.加快餐具集中消毒产业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湖南农机,2007,(9):102-104.
企业监管措施范文2
1 引 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于2011年提出的。小微企业具有经营方式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特点,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稳定市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央一再强调要通过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大众创业。然而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不够充裕,造成抗击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因此生存与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小微企业迫切希望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本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逐渐受到各方的关注。
2 小微企业实施成本管理的意义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职能。充分动员和组织企业全体人员,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力求以最少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加强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首先,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可以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成本的降低就意味着物化和活劳动耗费的节约,可以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其次,成本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在现实生活中,成本还是抵减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的盈利增加,就可以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积累,同时也可以给企业、投资者带来较好的收益,使企业有更多的财力去发展生产和改善职工福利。最后,成本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是降低产品价格的重要条件,这样企业就可以为市场提供便宜的消费品,从而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小微企业成本管理建议
应该看到,目前小微企业在管理模式、管理者用人思想、成本管理环境、员工素质以及成本管理的执行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此不做全面分析。本文仅就小微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监管
无论在私有制为基础,还是公有制为基础,抑或从公有制为主向私有制为主过渡的国家,现代市场经济实际上都是一种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混合经济体制中,政府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干预,程度不一地影响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在小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监管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监管不仅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还可以引导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促使企业发展壮大。在对小微企业的成本管理的监管方面,政府更需要加大力度和强度,随时关注小微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和成本管理的方法,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其不断更新。如果监管机构发现小微企业没有进行适当的成本管理,就应该帮助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如果监管机构发现小微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就应该督促其改进传统的模式,采用新模式;如果监管机构发现小微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就应该帮助企业寻找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以帮助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可以稳步前进。目前,在监管政策方面监管机构对小微企业的监管力度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措施,强化监管制度。
3.2 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成本管理素养
3.2.1 提高管理人员的成本管理素养
部分小微企业的领导者是从小作坊主发展过来的,他们的成本管理素养并不高,很少能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有一些领导即使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成本管理,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其管理者的意识是否能与时俱进是很关键的。具体来讲,小微企业的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财务知识,例如可以看懂会计的账簿,翻阅企业的账本或是其他财务资料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在看完会计人员每月或是每个季度所作相关报表时至少能够明确以下的内容。
第一,企业有多少应收账款,有多少应付账款?资金周转情况如何?第二,盈利水平是上升趋势还是下降趋势?第三,企业的成本包括哪些内容?日常开销占据成本多大部分?第四,企业的主营业务的收入是多少,成本又是多少?
3.2.2 对员工进行成本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小微企业的成本管理不仅需要领导的支持,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执行一样重要,但是目前在小微企业内部,只有很少一部分员工能够意识到成本管理的必要性,这方面尤其需要企业领导的引导和相关成本管理知识的培训。小微企业虽然规模较小,但是为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应该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有关成本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基本理论、理论实践等内容。对于小微企业的员工,培训内容尤为重要,因为到目前为止,已经成熟的成本管理理论大都是针对大中型企业的,不适用小微企业的具体情况,员工在学习时要更加用心,努力挖掘适合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并且把这些理论应用在自身企业的实践中,以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3.2.3 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立足于小微企业的规模,应该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形成自身在成本管理方面的节约型企业文化。大多数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都困扰于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应用有限的资源以求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企业的规模及实际的成本管理需求。首先,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成本耗费受到了企业规模的限制。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为了获利,如果为了进行成本管理,而使得其总的利润降低,那么这项成本管理本身就是失败的。因此积极寻找与企业规模相适应的成本管理策略,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初级阶段。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应严格控制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比例。小微企业的管理人数相对较少,但基于成本效益的原则,管理过程中过多的繁杂事务不适宜让过多的员工参与。所以要进行充分有效的成本管理就要从全员参与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上至最高管理人员,下至操作员工都要参与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来。这不仅可以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更重要的是在管理过程中最高管理者可以收集到广泛而有效的建议。
3.3 注重成本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创新
3.3.1 成本管理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在小微企业内部建立成本约束与激励机制。小微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所处的行业环境,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成本管理制度。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形成内部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氛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都要遵循成本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成本核算,每一项涉及成本的变动都要按照章程办理、经过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信息反馈汇总后方予以批准,否则,不能进行变动,同时,对于严格执行了成本管理制度的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要根据激励制度予以奖励,在企业内部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和内部控制的岗位责任制度,培训员工学习和掌握“成本控制”管理模式,并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将指标按层级进行分解,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保证每一项成本支出都有据可查,都可以追溯到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成本管理体系,将成本管理思想深入员工的思想和内心。
3.3.2 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一是引入策略性成本管理。策略性成本管理是以市场状况和企业的经营状况为根据,以市场竞争价格为导向,以一定的目标利润为中心,运用量、本、利分析原理,测算企业各项目标成本或控制指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最终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将市场竞争的外部压力转化为企业的内部动力,从而赢得企业长期竞争优势和发展良策的一种管理方法。它的目标是基于公司的战略目标而设定的,较现行成本管理的适用性更强、范围更广、效果更好。二是进一步推广供应链管理。当前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控制和优化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运作,并加以不断改进,进而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协同。供应链已经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全覆盖,并通过精心设计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实现从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到最终把产品或服务交到客户手中的全程监控,而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伙伴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成果共享,有效节约企业的运作成本。
3.4 成本效益观念在企业中的树立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其成本管理活动的支配思想应该是成本效益理念,也就是说,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以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产品价值,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维持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生产活动,这关系到企业竞争力的生成,是企业存亡的关键。因而,成本效益观念在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生产中的作用更为显著。简单来说,企业在开展技术研发时,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前景、价格定位、竞争环境进行研判,当然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必然会带来大量的成本支出,但是如果市场调研的结果显示新产品的生产、销售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利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所谓新产品研发中的大量成本支出就是值得的,这项研发工作的开展就是可行的。小微企业通过在企业内部强化成本效益的理念,将降低成本和合理运用支出运用得更为合理、有效,就可以向市场提供质量更高、功能更全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使小微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3.5 作业成本管理的运用
企业监管措施范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是指承建建筑工程以及设备安装工程等项目,具备专业资质和相关技术人员的经营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普遍具有较长的周期,且涉及频繁的人员流动,而且在固定资产方面具有较大的投资额。从整体上看,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难度较大。对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刻认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成本管理。
1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开展运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实施的成本预测、成本核算以及成本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企业组织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成本管理,能最大化减少成本耗费,从而增强经济效益。成本管理主要包括如下阶段:一、事前阶段,企业在该阶段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对成本进行准确预测,并形成科学决策,制定合理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成本计划。建筑施工企业在事前阶段实施成本管理,应根据项目合同,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周期、施工环境、机械设备和人员配置等因素,对施工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从总体上对成本结构进行把控。二、事中阶段,企业在该阶段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加强成本控制和成本监督,约束成本,避免其超出预算范围,并遵循成本计划,规范各项施工活动,及时发现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三、事后阶段,企业在该阶段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对成本进行分析核算,并加以考核,建筑施工企业要全面详细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耗费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归集,对各环节耗费的成本实施准确计算,保障高效合理的资金分配、人员设置和物料安排。
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追求营业收入的规模,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片面的认为规模越大越好,企业在规模做大的同时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需要考虑成本的增加与发展规模是否匹配,不能一味的只谋求“做大做强”,要注重发展的质量。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前期只追求工程进度,放松了对成本的管控,事后才发现项目成本不合理,这个时候才开始做一些成本管控工作,然而为时已晚,会导致项目进退两难。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缺乏深刻认识,片面的认为成本管理工作仅需由财务部门负责即可,未能深刻认识到成本管理覆盖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和各项环节,各部门员工对成本管理缺乏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成本管控工作,对资本投入和成本风险充分考虑,疏于成本管理,会对企业经济效益直接产生不良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会影响对项目成本的整体把控,不利于实现高效良好的成本管理。
2.2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不同于生产型企业,其成本管理的核心在于项目,建筑工程项目普遍涉及较大金额,且施工工期较长。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开展成本管理有赖于成本管理相关制度的规范约束。建筑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成本管理制度。然而,在实际中,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可行性较强的成本管理机制,未能与建筑工程项目相结合对各项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导致企业难以实施高效有序的成本管理,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本管理效果[1]。
2.3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本管理系统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本管理系统,不能用信息化的手段实施成本管理。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在对原材料进行管理时,一定要运用原材料成本管理系统准确区分每种原材料的型号,采购数量以及采购单价。在月度终了时,将实际耗用的原材料与计划耗用的原材料进行比较,如果原材料耗用出现差异,则可以进一步分析是数量差异还是价格差异。运用原材料成本管理系统,可以清晰明了的进行比较。如果出现数量差异,可以进一步询问项目工程部门,如果出现价格差异,可以进一步询问项目采购部门。通过专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很容易分析项目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找出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的对项目进行管控。
2.4缺乏成本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成本管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基础性的成本管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项目工程概况及其涉及的成本运作。然而,在实际中,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缺乏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仅依靠财务人员进行项目成本核算并进行简单分析,然而财务人员缺乏工程实体建造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成本的管控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引进相关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一方面熟悉财务核算和成本管理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具备工程实体建造相关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成本管控。
2.5成本投入过高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投入过高,其工程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落后或者设备老化严重,导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以及承担较高的设备维护费用,这无形当中增加了项目工程成本。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组织施工工序时,施工工序混乱,导致重返工现象,使得施工成本增加。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的过程中,通过多渠道对施工材料实施频繁采购,或者在采购过程中未进行询价比价,导致原材料采购成本居高不下。
3针对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要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整合零散的数据,形成全面系统的成本管理数据信息。在企业规模壮大的同时,必须将管理职能同步提升,加强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入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在企业内部加强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将成本管理成效与各部门绩效相挂钩,督促各部门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引导其树立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将成本管理落实到经营管理各项环节中。
3.2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制度
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成本管理具体需求和各项影响因素,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要分析自身性质,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标的大、周期长等特点,结合市场环境相关需求,构建可行性较强的成本管理相关制度。在落实执行成本管理各项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要准确把握成本管理制度的方向,遵循成本管理基本原则,综合考虑建筑工程项目覆盖的空间范围、涉及的人员分工,对成本管理各项制度的实际运用进行灵活调整。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项目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成本管理各项制度,督促各部门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成本管理相关工作。建筑施工企业要实施科学的预算管理,对成本消耗进行准确计算,全面详细的掌握项目工程施工情况,控制成本风险。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力度,在事前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成本预测,并科学制定预算方案。在事中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落实各项成本控制措施,并促进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增强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事后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成本核算,并积累成本管理经验。建筑施工企业要契合项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对项目成本实施细化分解,将项目成本合理分摊至各项工程工序中,再对施工总成本进行归纳整理,据此实现全面科学的成本核算。
3.3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要着眼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预算加强管理,根据项目合同要求的项目结算具体方式,合理匹配和优化调整成本管理方式。例如,以固定合同额进行结算,需将合同金额作为依据,对各环节相应的成本占比进行合理分配;根据合同结算单,按照项目工程量进行结算,需综合考虑国家相关政策、企业资源配置、市场环境等因素,实施成本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预算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要契合自身实况和项目内容,为成本管理夯实基础。在事中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基于科学的预算管理,考虑项目内容,督促全体员工对成本管控进行积极参与和主动配合。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计划进行分解,落实于各项成本指标,并对各项常规开支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对变动成本加强控制,避免其超出合理区间。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工程实施进度,考虑各项预设因素,科学制定备选方案,实现对突发状况的有效应对,避免增加额外的成本费用。在事后阶段,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加强核算考核,要通过完善会计核算,实现对成本核算的优化。建筑施工企业要对原始的财务数据相关记录进行完善,对于与规定不符的成本费用,不得将其计入成本,建立健全核算制度,并对之进行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考核相关机制进行完善,综合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考核各部门绩效的同时,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实施公正合理的奖惩[2]。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加强成本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成本信息网络进行构建,由施工部门对相关票据进行收集反馈,对施工进度进行报备,由财务部门根据所接收的各项信息,依托信息化技术实施成本分析,并由管理人员将平台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实时监管成本。建筑施工企业要鼓励引导成本管理相关人员加深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运用,从信息技术层面为成本管理提供支持。
3.4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筑施工企业为增强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要加强成本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筑施工企业要引导成本管理工作人员储备专业的成本管理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培养其职业道德。建筑施工企业要实施定期轮岗,引导成本管理人员加强深刻认识各项环节涉及的成本管理内容,并实现对知识架构的扩展更新,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成本管理知识技能水平。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要引导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项目各项知识进行学习,并可以定期组织培训。
3.5减少成本投入
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成本投入,具体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建筑施工企业要从技术层面考虑,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增强施工方案的经济性。在实施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项目工期、施工质量等因素,通过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在保障项目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成本。建筑施工企业要对施工进度进行合理规划,确保项目建设施工如期完成。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项目建设施工实际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实现对各项施工费用的有效管控,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3]。二、加强材料采购控制和设备维护保养。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材料进行采购时,要做好对材料运输和材料储存的管理,并督促采购人员全面考察和科学分析材料市场,对市场动态进行实时了解,根据项目工程建设施工要求,选择质优价廉的施工材料,对材料采购价格进行严格控制。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施工计划,做好材料预算相关工作,科学制定施工材料采购计划,并设置预案,有效应对施工所需物资不足的突况。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延长施工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故障,降低施工设备的维修成本。三、创新工程技术。建筑施工企业要在软件引进、设备更新以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工程技术创新,在施工实践中对新型技术工艺进行学习引进,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对工程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施工材料消耗,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缺乏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缺乏系统规范的成本管理系统、缺乏成本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以及成本投入过高。对此,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减少成本投入等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对成本管理的有效加强。
参考文献
[1]刘海红.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02):55-57.
[2]谢志娟.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1(36):54-55.
企业监管措施范文4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管理;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X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监理制度的全面推广,工程监理在我国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工程监理企业作为工程建设的主体之一,但在当前建设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的大环境下,所承担的各类风险系数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各类风险时有发生,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对企业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建设工程的监理企业,要重视风险管理,还要做好对其控制与处理。
1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内、外部两大风险,即由非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和监理企业自身引起的风险,其中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建设单位引起、施工单位引起和建筑市场环境引起的风险。
1.1由建设单位引起的风险
建设单位是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因此,建设单位的行为是否规范对工程建设至关重要。
(1)部分建设单位一味追求工程进度,将工程工期压缩至不合理的水平。在未取得施工许可甚至规划许可的情况下要求施工单位强行开工,这将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很大的行政违规甚至法律风险;还可能在未经设计同意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工程设计变更而后补办变更手续。不合理压缩工期的背后,是风险的迅速扩大。
(2)个别建设单位为节省投资,默许施工单位自行采购有质量问题的建筑材料、设备或构配件;部分建设单位或将工程肢解发包、或刻意压低施工单位的投标报价,造成施工单位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这有可能直接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3)受现行监理制度的制约,工程监理单位由建设单位直接委托承担监理工作,部分建设单位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对监理工作进行不合理的干涉。比如,监理单位在工程例会上提出的、且已写入会议纪要的负面内容常被建设单位删除;在现场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的人员容易受到排挤甚至调换等,这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诸多潜在风险。
1.2由施工单位引起的风险
承包商是工程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承包商的错误或过失往往会直接导致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给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带来风险。
(1)施工单位的质保体系、安保体系有欠缺,方案审批流于形式;现场主要管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到位、素质差、信誉代差等,导致质量问题频发。
(2)某些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关系密切,管理者为同一个人、亲属同一个集团或有其他利益关系,导致监理的指令无法得到有效实施,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监理的责任不容推卸。
(3)为了节约成本,某些施工单位故意减少或挪用在安全防护方面的措施费,工人在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施工,现场安全特别是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隐患多。
(4)施工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工程中使用不合格材料。
(5)施工单位的分包单位实力不强或工程被非法分包、转包,致监理人员难以有效管理。
(6)施工单位故意向监理隐瞒工程实际情况或以不正当手段收买个别监理人员,造成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风险。
1.3由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自身引起的风险
由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自身引起的风险,涉及生产、经营、人员招聘、注册等诸阶段。
(1)部分监理企业由于管理不严或片面追求经营效益,招投标时,使用不合法的业绩证明材料。发生此类事件,轻则对公司信誉造成影响,重则可能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
(2)招投标阶段恶意竞价,导致报价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取费标准甚至正常的监理成本;通过和建设单位签订阴阳合同来规避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而过低的监理费必将影响项目人员的安排和监理工作的质量,为工程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3)由于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属性,造成工程监理行业人员流动性较大,部分企业在急于需要人员时疏于考察,对聘用人员在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缺陷失察;而项目结束时,又缺乏对监理人员的后续安排和继续教育,导致监理队伍不稳定,这些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对企业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工程施工监理阶段,监理组织机构存在人员不足、专业不匹配等问题。部分监理企业的总监不到位、总监授权委托的总监代表不能胜任岗位,部分工程监理人员不恰当地履行职责甚至不作为。比如,工程监理人员未按设计文件或相关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技术标准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未按照规定对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审批;发现重大危险源的施工事故苗头时,未能及时正确地采取措施予以规避。
(5)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在新业务领域承揽业务时的风险。比如,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在涉足代建制和项目管理业务时,因业务不熟悉,往往在合同签订、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理解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1.4其他外部原因引起的风险
其他风险主要包括,工程参建单位引起的风险、不可抗力引起的风险和建筑市场法律法规变化引起的风险等。比如,设计单位设计错误,审图单位未能发现并提出,图纸会审时包括监理单位在内的各方又均未发现并提出;再如,深基坑施工阶段,工程监测单位提供的监测数据失真或错误,而监理未能及时发现并指出;再如,地震、海啸等导致工程暂停,到重新恢复建设,监理企业将可能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还有,建筑市场突然萎缩或扩张,导致监理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生问题或难以筹集足够的资源加以应对。
2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过程。一般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处理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
2.1风险识别
风险的识别可以采用流程图、专家调查等方法,本文的第一部分即为在流程图的基础上进行专家调查,以对建设工程监理企业进行风险识别。
2.2风险评估
在风险清单列表的基础之上,应对所有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可以采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知识和模型的分析方法、定性分析等。本文将识别的部分风险事件依专家意见(Delphi方法)的定性分析结果(以风险程度高、中、低表示)进行列表(见表1)。
2.3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策略调整。建设工程监理企业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新的风险点,及时反馈,并根据其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管理。
2.险处理
企业监管措施范文5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随着2008年底国家四万亿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出台,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了非常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随着房价的一路飙升,房地产企业的开发力度加大,建筑市场劳动力出现较大缺口,使得劳务市场人工费一路走高,以前劳务公司找项目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而今的现实是建筑施工企业四处抓劳务为自己干活。同时也给以前提不上桌面的“成败劳务论”赋予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只有储备丰富优质的劳务资源,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现阶段建筑施工承包企业劳务管理有三个趋势:一个是有施工经验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没有施工经验的劳动力越来越多,项目技术质量管理难度大;第二个是加班加点抢工的现象越来越少,工期违约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三个是成建制劳务队伍越来越少,包工头式(小老板带几个管理人员,将各分项全部或大部分分包给班组)的劳务队伍越来越多,劳务管理层水平越来越弱。
以上三个趋势给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亟待建筑施工承包企业解决。
一如何解决劳动力经验不足,项目技术质量管理难度大的问题
第一个趋势是项目多,有经验的劳动力少,市场劳动力供需不平衡;由于市场劳动力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劳动力价格一路飘升,使得一些赋闲在农村的劳动力看到了机遇,他们扔下锄头,扛起锤头,加入了建筑劳务大军的行列。
这一趋势既成事实,做为劳动力密集型的建筑施工行业,我们无法逃避,只能面对现实,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
这一趋势使得建筑施工承包企业项目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对项目管理人员自身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施工现场劳务管理出现问题后,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不透彻,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那么再大的力度,再强硬的措施也只能是无济于事。
随着近年来建筑施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项目数量和大体量的群体工程日益增多,绝大多数施工承包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不足的矛盾日益严重,项目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项目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不足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双重压力下,要想提高项目的技术质量管理水平需要项目整个技术和质量管理团队具备丰富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经验,能够及时分析和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和质量问题。管理团队固然重要,但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更加重要,为了确保项目技术和质量管理受控,本人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作业人员端正态度非常重要。
劳动力进场后首先组织技术质量交底,进场交底不光是教会新进场的劳动力怎么干,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清楚项目的质量要求,并明确质量达不到标准将产生的后果。关键是通过交底让进场劳动力端正工作态度,让他们明白“工程质量好坏与自己的利益直接挂钩”。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劳动力的责任心、督促劳动力提高质量意识,施工质量自然会逐步提高。
2.施工质量管理反馈机制必不可少。
每个人都有惰性,就像能赚到同样多的钱,绝大多数人希望少花时间少费气力一样。作业人员也一样,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施工质量差,但是如果每次均没有人监督,没有人指出来,那他们也只会感到内疚,根本不会花时间和力气去改进和提高。长此以往,会形成惯性思维:这个活这么干就行,这个施工质量就可以。但是如果每次他干完活均有人将他的质量问题指出来,尤其是第一次,让他明白“质量出问题有人管、有人监督”,同时让他有羞愧感,下次他才能操心,才会花时间、花力气去改进,施工质量才能提高。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监督是一个长期的重复工作,绝对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二 如何解决工期违约问题
第二个趋势是30岁以上(70后)劳动力越来越少,30岁及以下(80后)劳动力越来越多;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80后已经成为了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因为80后价值观是“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基本摈弃了中国传统一直宣扬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品质,他们更加追求自我,每天工作时间变短、晚上不加班、不愿意每天都上班成了非常正常的现象。
加之现阶段不管是基础设施项目还是房地产项目,均追求短平快,合同约定工期往往不到定额工期的50%,工期履约成了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约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劳动力的每天的工作效率下降,工期履约难度加大,同时由于不愿意每天都上班,所以不愿意组织流水施工,需要投入更多的周转材料。
因此现阶段的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工期履约,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研发和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施工技术
研发和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施工技术,提高施工现场的机械化水平,减少劳动力需用量,辅助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是当今国内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发展品质、跨越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劳动力的依赖性太高,就土建工程来说,除去材料费占工程总造价的65%左右,劳务费约占工程总造价的20%,而施工机械使用费仅约占工程总造价的5%。说明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对体力劳动的高依赖度将在近期和今后很大程度的限制企业的发展。在现阶段研发和引进先进模板支撑体系,应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先进的机械设备,才能加快公司发展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制约建筑施工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对劳动力的高依赖度,建筑施工承包企业要想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2.增加周转料具等投入
工期要求紧、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不愿意组织流水作业,迫使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增加模板、钢管、木方等周转材料的投入;现阶段企业必须重新测算和修订企业费用定额,在投标报价时提高周转材料费用。
此费用的增加幅度,必须由公司根据在施项目投入增加情况进行综合测定,并根据项目的类型进行归类、总结,使其真实反映项目投入增加情况,为公司的投标报价提供依据。
三 如何解决劳务管理水平低下问题
第三个趋势是成建制劳务队伍越来越少,包工头式(小老板带几个管理人员,将各分项全部或大部分分包给班组)的劳务队伍越来越多。这导致劳务层基本没有管理,质量意识淡薄;他们更关注价格,关注自己能否赚到钱。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中国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原有的成建制劳务市场规模无法满足现阶段市场需要,建筑劳务市场无序发展所导致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国家对劳务单位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国家层面的管理缺失是导致现阶段劳务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现阶段劳务普遍的心态是:只要干了活,不管好坏,我都不愁拿不到钱,因为有政府部门撑腰。国家赋予了劳务讨薪的权利,却没有约定他们应尽的义务,导致劳务公司责任心缺失,质量意识全无。同时由于现阶段劳务短缺,各劳务公司都不愁找不到活干,助长了劳务公司不重视自身管理的气焰。
国家层面的监管建筑施工企业无力改变,建筑施工企业只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其实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发展,评定一个劳务是好还是坏,关键要看该劳务有没有自己的劳动力。本人认为现阶段一个劳务有自己的劳动力,能够随时调动,配合落实项目的各项工作,就是一支好劳务。这对项目部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加强管理,提高质量。
现阶段劳务管理要受控,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项目各岗位管理人员必须配备齐全,而且还得有丰富的施工经验,督促和帮助劳务单位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指导劳务干好各项工作;
2.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和过程管控,将管理的触角深入到作业人员层面,加强对作业人员的掌控力度是现阶段劳务管理提高施工质量的关键。
企业监管措施范文6
1电气工程施工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电气工程施工是工程项目中的重要组成环节,随着现代化建筑信息智能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电气工程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对于一个工程项目的功能评价、交付以后的安全可靠度、投资成本的效益对比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了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周期和预期效果。电气工程施工的质量关系着建筑项目投入使用后的性能体现,反应了建筑工程的节能效果,和其安全运行的状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电气设备或者电气线路是否存在着漏电短路的隐患,会不会引起火灾,相应的火警系统和电路的控制系统是不是已经完善安装,应急灯的照明功能和预防火灾的消防设施是不是可用的,保安的监控机制是否完备等等问题。
2电气施工前期的准备
2.1制定合理的电气设计委托书一份优秀的电气设计委托书应当包含了电气要求篇章,如果电气设计委托书不能够明确仔细的表述出建筑单位对于设计工程的每一项电气使用的详细需求,那么设计单位所交付的施工图是不够完整的。设计委托书应当清楚地表达施工图对于电气所设置的要求以及功能,在设计中包含了每一项的技术标准和目标,记录主要设置的运行状态和建设位置提供电源的位置途径,各相关的专业和其他建筑设施进行电气连接的需求、前提条件和使用的性质。还有电气工程的工作制和工作时间,决定供配电设计的规范标准以及电气设备的用电系数等等。电气设计委托书对于那些因为影响设备和电气系统,需要进行特别提醒的参数要明确的表明,比如对于可燃性气体的监测,如果委托书没有写明具体气体的成分因子,就没办法根据数据来知道需要检测气体的比重和特性等,从而不能够挑选适合的探测器,也不能够明确报警器的正确安装位置。
2.2严格审图在设计单位呈交了有关的设计图纸之后,建筑企业中的电气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该对于图纸中的电气设计指标进行严格的审查,检查设备的布置和各种电路的安装路径等。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审图工作时,应该尽量从整体和大方向来进行审核,注重设计图纸的方案性等重要原则问题,如果在第一阶段对于图纸没有做到严格的审核,会出现一边进行工程一边进行修改的现象,加大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成本消耗。在完成第一阶段的审图工作后,应该注重对于图纸的技术交底工作,做好在施工前的准备,设计单位这时应该向施工单位提供一份详细全面的图纸说明文档。
2.3做好设备选型通常的情况下,电气工艺设备都是由使用单位顺带提供的,保障系统则是通过建设单位根据图纸要求来进行定货,必须严格的保证质量,严谨的挑选供货单位。比如在现代建筑体系中,灯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照明作用,还起着修饰建筑营造艺术氛围的任务,施工企业在选择灯具时,要特别留意灯具的电气性能指标。设备的和工程材料器具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最终质量,电气的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识别清楚各种电气设备和材料的类型、型号以及规格,从而所产生的性能和标准也是不同的。在设备材料的采购环节中,必须严格的按照质量标准制度和具体的设计要求来进行订货,通过运输和保管到电气工程的具体施工中。在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项目的成果。电气管理人员还应该要核实材料和设备的合格证书、说明书装配图以及实验报告等相关文档,绝对不能够采购和使用不合格不规范的设备和材料。对于要进入施工现场的经检验合格的材料和设备要当场填写验证单,并且附上材料的进场清单,材质证明等等,办完了所有合格的手续之后,才允许材料和设备投入使用,并且进行妥善的保管,以免出现受潮等损害现象。在设备的具体安装过程中,对于电气材料进行的各种检测手段都应当遵守标准的规则要求。
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施工阶段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地方级规定来进行具体施工工作。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图纸设计问题应该及时的反应并加以处理,不能够擅自对于项目设计进行改动。要严格的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编制出符合有关要求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平时施工应当定期的收集有关资料和文章,尤其是隐蔽工程的验收资料以及其隐蔽签证。隐蔽验收表在没有经过相关人员签字时,绝不能够私下进行下一道工序,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做好施工日志的记录。
3.1主体施工阶段必须严格的对电气管材和线盒进行质量检查,每次进场材料都应该先填写报验表,经过监理部门审核通过之后才能够应用到工程项目里。为了不影响结构,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在钢筋的外侧一定不能够敷设预埋电线,在同一个交叉处不能够有多余三条的管路,任何线管都不能够并排的绑在一起。管和管、管和盒之间的连接都应该保持牢固和紧密,这样能够防止堵塞,绑扎效果必须要牢固。住宅建筑中的墙体往往都有开关和插座,在进行墙体定位时必须要准确。强电和弱电之间的线盒间距要符合相关的要求。
3.2安装与调试阶段在安装和调试阶段,需要先对配电箱记忆线盒内压线制作样板,布线过程要整齐,压接过程要牢固,多股线需要搪锡,在保证前面工作无误后全面展开,防止出现返工,从而影响整体工程的进度。接地线在连接时,它的接地端子的预留需要符合标准;外墙的金属性质门窗、栏杆以及屋面的金属大件都是进行防雷工作的重点,需要做好工序衔接,防止出现遗漏;设备的外壳接地需要得到保证。所有的安装调试工作都必须严格的按照程序进行,严禁凭借经验主义进行送电。
4对设备进行调试,保证其使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