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建设范文1
(一)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评价
金融生态环境借用生态学概念,指影响金融业运行的综合性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法制、信用、制度等因素。本研究选取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11年的各项指标数据,结合山东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特点,将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经济、金融环境、信用环境三个层面,运用因子分析法,确立金融生态水平评价体系,对山东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测度。按照综合得分,可以将山东省17地市金融生态环境划分为三个等级:(1)A级以青岛、济南为代表,包括烟台、潍坊、淄博和临沂。在经济基础、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等方面都明显优于B级和C级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最好;(2)B级以威海为代表,包括济宁、东营、滨州、泰安和日照。在经济基础和金融环境等方面明显优于C级城市,但是信用环境与C级城市相差不大;(3)C级包括德州、菏泽、聊城、莱芜和枣庄。C级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基础比较差,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的协调性分析
根据前期研究,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可分为五种类型。1.协调发展型。代表城市有青岛、潍坊、滨州,它们的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协调。青岛和潍坊的总体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滨州的金融生态环境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也排名靠前。这类城市的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比较适应,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基础条件较好,为新型金融组织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2.城镇化发展略滞后型。代表城市有济南、日照、聊城。在这几个城市中,城镇化进程略滞后于它们的金融生态环境。这类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其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先发展优势,进一步构建和完善融资渠道与机制,为城镇化发展提供金融支撑。3.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略滞后型。代表城市有烟台、威海、济宁、莱芜。这些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略滞后于它们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缺乏一定的金融支持,发展的持续性有待提升。这类城市应该注重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为新型金融组织融资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的服务于进行中的城镇化建设。4.城镇化明显滞后型。代表城市有淄博、临沂、东营、菏泽。这些城市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进程处于山东17地市的中间区域。城镇化明显滞后型的城市,其金融生态发展优先于城镇化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它们的城镇化进程却没有充分借助其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优势。这类城市应当发挥其金融生态优势,探索新型金融组织的融资渠道,将其金融融资优势,化成推动其城镇化进程的动力。5.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滞后型。代表城市有泰安、德州、枣庄。它们的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大体上处于山东17地市的中间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滞后型的城市,其城镇化发展优先于金融生态发展。城镇化进程比较快,但由于缺乏金融市场的支撑,只能主要依靠财政支持和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化进程资金支持持续性有待加强。这类城市应当注重其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逐渐完善新型金融组织的建设,为城镇化进程提供金融支撑。
二、山东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分析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即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风险。
通过金融生态环境内部结构分析,总体来看,山东省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中信用风险较大,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金融生态的宏观环境滞后,人本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信用风险比较大。1.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产业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信用环境风险问题比较突出。从具体城市上看,A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城市分为两类,信用环境滞后型(济南)、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临沂);B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城市分为两类,宏观环境滞后型(滨州和日照)、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泰安);C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城市为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菏泽)。综合来看,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中信用风险比较大,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正在逐步发展进程中,信用风险不健全不利于其融资渠道的建设。同时,个别城市的金融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金融行业发展效率、发展深度、经济活跃程度都有待提升。由此,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既有金融市场的限制,现有金融市场发展不尽完善,不利于新型金融组织的融资平台建设。2.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人口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宏观环境基础较差。如A级金融生态环境的淄博市属于宏观和金融环境滞后型,B级金融生态环境的威海市和东营市属于宏观和金融环境滞后型,C级金融生态环境的莱芜市也属于宏观环境滞后型。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镇化中的城市,有淄博、莱芜、威海和东营。这几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尽相同,淄博金融生态环境级别为A级,威海、东营金融生态环境级别为B级,莱芜的金融生态环境为C级。3.人本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城镇化中的城市,有烟台、潍坊、济宁、枣庄、德州、聊城。这几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尽相同,金融市场内部环境也略有差异。总体上,人本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信用环境较差,其中烟台、济宁、德州属于金融和信用环境滞后型,潍坊属于信用环境滞后型,而聊城和枣庄呈现出整体发展滞后,属于整体有待提升型。
(二)山东省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现状与风险
1.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现状。山东省新型金融组织数量增长迅速,业务规模扩张良好。目前,共有农村资金互助社2家,村镇银行56家,小额贷款公司303家。根据山东省银监局的数据,截至2012年末,新型金融组织涉农贷款余额96.32亿元,较年初增加58.92亿元,增幅157.5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73个百分点,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84.93%,比年初提高9.86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和小企业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230.53%和162.6%,超过贷款平均增幅101.7个和33.77个百分点,农户和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85.32%,较年初上升4.2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新型金融组织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在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中,新型金融组织发展略失平衡,城镇化水平整体较高的城市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较快(济南市有村镇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滨州市有村镇银行3家、小额贷款公司28家;临沂市有村镇银行5家、小额贷款公司29家)。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的新型金融组织尤其是村镇银行发展较为缓慢(淄博市仅有村镇银行2家、威海市仅有村镇银行2家;东营市仅有村镇银行4家;莱芜市仅有村镇银行1家);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城市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极不平衡,其中潍坊市有村镇银行5家、小额贷款公司50家,在全省位列前茅,而枣庄市只有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仅有6家。2.新型金融组织风险。新型金融组织由于缺乏政策、资金扶持,信用环境较差等因素,现阶段普遍存在流动性风险、信用环境风险和操作风险,而不同的金融组织风险在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中的体现也各有侧重。(1)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普遍滞后,极易引发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产业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整体信用环境和金融环境较为落后,金融系统监管不力、风险管理缺失等问题可能加剧其新型金融组织的信用风险。具体表现为,由于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同时,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主要面向农村金融市场,涉及的范围极为狭小,使得潜在的信贷风险更为集中;再加上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普遍滞后,缺乏信息系统支持,不能有效识别客户信用情况,部分贷款人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从而信用风险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其客户多为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或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季节性强而违约风险较高,其信用风险比一般银行要高;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贷款具有较高的地域和部门集中性,在没有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信贷资产组合风险较大,具有很高的破产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来源有限、后续资金不足是目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瓶颈,由于金融环境滞后,产业城镇化主导型城市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誉积累不足,社会认同度较低,降低了对绝大多数投资者和储户的吸引力。同时,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农村金融组织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新型金融工具,后续融资面临困境。另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依存于农村,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且农户贷款具有季节性,需要贷款的时间又相对集中,加大了信贷业务管理的难度和流动性风险。(2)人口城镇化主导型城市的宏观环境普遍滞后,宏观经济基础无法有效支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新型金融组织数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种类型的城镇化模式。人口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水平滞后,因而很难吸引或留住理论准备充足、操作经验丰富的高端金融人才。同时,由于资金紧缺、监管缺失、经营发展空间狭小,导致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技能水平普遍不高,从而蕴含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另外,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普遍缺乏现代化服务手段,现代化信息系统不能及时建立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而操作风险高企。(3)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信用环境普遍滞后,易导致新型金融组织信用风险。人本文明城镇化主导型的城市信用环境较为落后,金融系统监管不力、风险管理缺失等问题可能加剧其新型金融组织信用风险。一是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二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主要面向农村金融市场,经营范围狭小,潜在的信贷风险更为集中;三是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缺乏信息系统支持,不能有效识别客户信用情况,加之部分贷款人信用和法律意识淡薄,风险难以有效管理和控制。对于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来说,其客户多为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户或涉农小微企业,具有较高的地域性和集中性,在没有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信贷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极大。
三、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的建设与风险阻断
(一)城镇化与金融市场的协调性建设
1.协调发展型。协调发展型城市应发挥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优势,稳步发展。青岛市的发展应继续保持其发展优势,潍坊市应注重金融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的稳定和提升,滨州市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整体性的提升。2.城镇化发展略滞后型。此类城市的发展战略应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中,逐步将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推向协调。济南市应该整体性发展并继续保持其优势,将城镇化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日照市和聊城市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上较为滞后,应注重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提升,同时注重其协调发展。3.金融生态发展略滞后型。此类城市的发展战略应该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发展中逐步将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推向协调。烟台市应整体发展并继续保持其优势,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威海市和济宁市整体上比较有优势,应注重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继续发展,将重点放到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上,莱芜市的发展比较滞后,应该注重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提升。4.城镇化明显滞后型。此类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应该注重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淄博市和临沂市的整体进程城镇化建设应放到首位,东营市和菏泽市的整体进程也应更加注重城镇化的建设,在城镇化与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提升的同时,注重二者的协调发展。5.金融生态明显滞后型。此类城市应更加注重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基础。泰安市、德州市和枣庄市应将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放在其整体进程的首位,同时注重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市场的建设
金融市场的建设,应当体现金融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建设。改善山东金融生态环境应该从宏观环境和金融环境等方面着手。1.优化宏观经济基础。一是努力推动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提高质量效益和增加就业为重点,以存量强根基,以增量促调整,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更新理念,增强意识,营造氛围,夯实基础,对外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口岸开放水平,促进开放型经济更好发展。2.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稳定性。一是提升银行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吸引各类商业银行来济增设分行,争取进出口银行设立省级管辖行,积极引进大型外资银行,加快齐鲁银行的改革发展。通过市场竞争提升银行业的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提高金融服务稳定性。二是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动高新区成为全国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和盈利水平高的中小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丰富资金来源。三是强化保险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扩大工程保险覆盖面,大力发展企财险、货运险等险种,健全完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强化保险对经济的保障作用。3.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塑造良好信用环境。一是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提高信用防范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注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代销保险风险进行相应风险防范。二是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制定规章,对征信机构的资质、业务范围、从业人员要求等做出规定,确立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以及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机制。建立对征信从业人员的资质考核与认证标准,并制定征信从业人员执业规范,形成信用中介机构规范体系。三是加快发展区内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咨询等金融中介机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船舶、海域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等专业性评估机构的建设,提升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
(三)新型金融组织的风险阻断
金融市场建设范文2
关键词:人民币东亚化 完善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离岸中心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大规模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充分暴露出了以美元本位制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对此,中国积极回应,将人民币国际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更多国内外官员及学者开始重视有关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央行行长周小川于2009年发表《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提出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蒙代尔在“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建构国际货币体系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是人民币东亚化的经济基础
中国政局稳定,在国际事务中的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享有较高的国际声望,2008年北京奥运会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相继召开再次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经济上, 2008年中国GDP达到314045亿元,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民币东亚化是东亚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根据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可以推断,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步骤:东亚化-亚洲化-国际化,因此,人民币东亚化成为现阶段的战略目标,而且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实现东亚化的一些条件,诸如中国经济总量的逐步扩张,作为东亚地区“市场提供者”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国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不断增多,具备了一定范围内的国际可接受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国际公信力明显提高等(李晓等,2009),但是,人民币东亚化仍存在诸多的障碍与问题,例如资本项目开放度不高、结算体系存在缺陷等问题,笔者认为,在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推动人民币东亚化的关键,在于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并且配以成熟的金融监管体制,这样才能逐步提升人民币东亚地区的结算、投资和储备功能,促使早日实现人民币东亚化的战略目标。
三、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为人民币东亚化创造有利条件
(一)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资本项目开放是指消除对国际收支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各项交易的外汇管制,如数量限制、课税及补贴,其实质是实现资本项目下货币的可自由交换。由美国的经验可知,资本项目的开放和该国货币国际化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开放资本项目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既定发展方向,也是人民币东亚化目标的客观要求。从当今情况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资本项目的开放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有益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完善,增加人民币东亚范围内使用量,从而推进人民币的东亚化。
目前我国已实现了资本项目部分可兑换(具体参见表1)。
注:根据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并结合新出台的相关政策整理而得①
根据克鲁格曼提出的“三元悖论”可知,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最多只能实现其二,而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的障碍与不确定性,因此,汇率制度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目前来说尤为重要,加之金融监管体系尚未成熟,不应片面追求人民币东亚化而盲目过度开放资本项目,应有阶段性、层次性、可控制性地在东亚范围内放开,同时完善监管体系,防范由于资本项目放开带来的风险,基于此,笔者认为具体的资本项目开放措施有:
(1)借助香港这一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金融及地理优势,带动广东、福建、上海、天津等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推行资本项目东亚范围内开放的试点,主要促进资金的流动,在此试点中,对于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实行以下政策:放开几国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领域及额度限制;放开几省市居民在几国直接投资的限制;适当允许几省市金融机构向几国外商融资。
(2)建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在香港、广东、福建、上海、天津等地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放宽人民币流出限制,将几国居民携带人民币出境限制管理改为申报管理,申报过程中实行准确及时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人民币的情况。
(二)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
随着人民币东亚化的不断推进,跨境人民币币融资为我国金融市场提供着良好的资金流入来源,而加快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又能反作用于人民币的东亚化。
在经历了1997年及2009年两次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对美元的不负责任性表示出极大的失望,对东亚货币错配问题表示出很大的忧虑,而人民币在两次危机中的坚挺性及负责任性使其在东亚各国的信任程度在此提升,为此,我国应不失时机的借助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以及在建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在东亚范围内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争取人民币东亚化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完善人民币债券市场,应以固定收益产品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为中心,大力发展以国债为核心的多层次政府债券市场,进一步健全债券市场体系。但从目前国内债券市场来看,国债所占份额并不高,其核心地位并不突出,而且限于政策和历史原因,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仍处于起始阶段。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东亚范围内建设人民币债券市场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继续坚持国务院于2009年3月同意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债券的政策,完善及深化“代偿”模式,由财政部发行,支付发行费也由财政部代办;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后,由中央财政统一代办偿还。在国内建立健全良好的地方政府债券运行机制,为其走出国门提供有力的国内金融市场基础与可借鉴经验。
(2)借助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推进人民币债券市场建设,符合条件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先通过QFII机制发行,待时机成熟后可变为直接发行,放宽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居民购买人民币债券的限制,完善国债承购包销的发行方式,推动公司债券的市场化发行,并适时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香港地方政府债券,丰富人民币债券品种。
(3)借助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契机,利用其地理优势,向日、韩两国居民实行与香港相似的人民币债券放宽政策,并适时与境外市场互联,形成合力,共同发行人民币债券及其他货币债券产品,既可以优化东亚各国的资源配置水平,又能推进人民币的东亚化。
(三)完善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资金流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实现人民币东亚化的战略目标的需要,证券市场的开放成为必然。笔者认为,开放证券市场可以采取逐步实现A、B股市场并轨的方式。B股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种过渡性选择,是在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情况下的境外投资途径,而在最近10年的B股市场发展过程中,股价起伏波动,市场导向不明、动力不足、透明度不高,外资对于发展方向不明朗的B股市场持谨慎态度。随着新的《QFII管理办法》的出台,外资逐渐以QFII作为工具向A股市场迈进,因此,在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可实现A、B股市场的自然并轨。
(四)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仍处于起始阶段,而且对于外资投资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有着严格的限制,但衍生产品对与金融市场而言,具有转移价格风险、避免利率风险、套期保值等重要作用,还可以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推进人民币的东亚化,因此,更新金融衍生产品并开放其市场非常重要。
从金融产品市场化的逻辑看,其存在一定的先后发展顺序及平行发展关系(具体参见表2)。
注:横向为先后关系,纵向为平行关系;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
由上表,笔者认为具体措施有:
(1)以QFII机制为桥梁,向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推出新型金属、能源类人民币计价期货产品,为其提供避险和套期保值功能,并且促进黄金期货市场发展,使人民币计价期货理财产品受东亚各国认可,扩大人民币交易使用量。
(2)在2009年央行与韩国、香港等地区签订总值达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基础之上,鼓励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境内公司使用人民币互换工具,包括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通过人民币互换业务提高投资者的资产效益,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增加人民币交易使用量。
(3)将来在东亚范围内推出汇率类、利率类、股票类和信用指数类金融衍生品,满足投资者避险和套期保值需求,再次加大人民币东亚范围内使用量,进而推进人民币的东亚化。
(五)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向全球金融监管界敲响警钟,在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同时,必须配以高水平的金融监管体系,因此,我国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及推进人民币的东亚化的同时,必须相应提升金融监管的能力,防范金融市场出现的各类风险,稳定我国目前宏观经济良好运行的大局。在资本项目开放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在人民币债券市场及证券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对国内外流动资本实行实时有效地监管,防范恶意投机者的“热钱”肆虐,在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方面,对杠杆比率应加以限制,而且要加强场外市场交易监管及加强对冲基金的信息披露(吴晓灵,2009),加强东亚各国之间金融监管的合作,共同抵制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及危机。
四、结论
目前推进人民币东亚化又存在着三个良好的契机,即后危机时代人民币的信任度的上升,上海大力兴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所做的巨大贡献等。中国应不失时机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完善金融市场建设,加速人民币东亚化进程,官方的推动,半官方的推动,非官方的推动都要同步进行。官方的推动,在于建立人民币自由交换区、逐步放开各项金融管制等;半官方的推动,在于各金融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或是推出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第三种是非官方的,以市场化推动为主,鼓励东亚各国境内公司使用人民币或是使用人民币互换工具等,这背后需要有一个繁荣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这又回归到完善金融市场的建设上来。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课题组.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研究[J].上海金融,2009,12.
[2]李晓.全球金融危机下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J].东北亚论坛,2009,9.
[3]赵锡军.人民币国际化重在完善国内金融市场[J].银行家,2009,5.
[4]斯琴图雅.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相关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2009,6.
[5]杨明秋,何德媛.论人民币国际化的亚洲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11.
[6]张亦春等.金融市场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徐新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理论与实证[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6.
金融市场建设范文3
关键词: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F830.3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4-0005-05
一、长三角金融腹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基本依托
在地域金融和金融资源流动方面的研究,主要有Leyshon和Thrift(1997),Martin(1999)对货币、资本流动性的研究;Hau(1999)对国际投资地理分布与组合的研究;P0rteS和Rey(2000)对股权资本跨界流动决定性因素的研究;Clark(2003)对全世界时空范围内金融资本流动的研究等。在金融中心与金融地域方面的研究,主要有Friedman(1982)、Scott(2001)对金融资本在大都市区集聚的研究;Dahm和Green(1995)对金融中心发展与萎缩问题的研究;Porteous(1995,1999)、Martin(1999)对金融中心产生金融集聚原因的研究;张凤超(2006)对金融地域系统的研究等。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和枢纽。在金融资源进行时空的传导与配置过程中,金融中心城市与周边金融腹地之间存在着传导和对流的互动,以资本市场为核心配置方式的金融地域系统构成金融流、信息流、物流和人才流的空间结构体系,通过资本市场的集聚、辐射、渗透等功能,由金融中心源源不断地通过金融腹地向外传输金融资源,并以开放的状态,保持与外部地域的循环与交换,促进整个地域金融效率的提升。在现实金融活动中,金融中心的辐射是通过多维的金融腹地为依托的。金融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种特殊资源,包括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其分布格局不能均衡配置于整个地域。考察国际上金融中心的形成发展过程与实际布局,一般都先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域核心位置的中心城市,然后依据不同级次城市金融资源的差异性,进行非均衡配置,形成以金融中心为核心,赖以互相关联的金融增长极和金融支点的腹地,向外部金融产业集聚地扩散。
由于地域资源禀赋的差别就决定着金融具有地域差异性,金融资源融入地域经济活动,成为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调节经济结构最活跃的方式。金融中心功能的实现,一是需要通过量的扩张,金融资源总量对经济总量的贡献度,随着地域金融产业的成长,金融资源数量得到不断扩张和增加,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二是当金融资源数量扩张到一定程度时,由于金融创新等因素促使出现质的转换,促使金融产业的成长在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中得以展开。
因此,金融中心首先必须是经济中心,即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经济集聚和扩散能力,与相邻的腹地有紧密的经济联系,进而影响腹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同时,如果没有广阔的金融腹地,没有一体化的区域经济支持,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功能发挥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在世界各金融中心展开激烈竞争并日益注重培植核心竞争力的今天,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在于自身是一个能量极大的经济中心,而且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上海拥有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巨大的经济腹地和金融腹地、亚洲一流的制造业基地和较高的人均经济水平等综合经济优势。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都市群位处中国南北两极的中间,具有极强的辐射空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辐射长三角区域经济,进而辐射全国经济乃至国际经济。在此过程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得以获得长三角经济区域与中国经济崛起的能量推动。长三角经济区域的经济成长位居国内前列,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极大的资金需求拉动,形成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须有的充足资金需求,构成上海建成资金需求拉动型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近期选择以长三角经济乃至国内经济发展为基本依托、以资金需求拉动为特征并为国内经济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并逐步增强国际影响的发展战略,将十分有利于近期的拓展壮大与持久的长远发展。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效支撑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证明,资本市场不仅推动了本地区及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国际著名的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东京等,不仅均以都市经济圈为金融腹地依托,而且都拥有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即拥有证券交易市场,还包括场外交易、柜台交易、直接的产权转让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资本交易,而证券交易所内部又细分为包括主板和创业板市场的证券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非流通股转让等资本运营的平台,并对通过资本市场功能对世界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面对长三角资本市场发展状况,上海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构建和完善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拓展金融腹地的金融资源能量,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已是十分紧迫。
1.从长三角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协调和发展来看,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坚实的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市场发育的不完善,特别是缺乏一个安全、高效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得长三角地区经济至今还难以一体化,难以实现区域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加上现行资本市场的规模限制与实际缺陷,不能解决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也难以消除不同地区的资本市场条件存在的差异性;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相当明显,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状况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仅仅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仅仅只有一个单一的行政管制下的资本市场,那么,这个标准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和中小企业往往会形成事实上的制约,就会导致单一资本市场的适应性大为弱化,显然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整个经济区域需要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不断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
2.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活力的源泉 不同企业对资本市场需求不一样,上市门槛也不一样;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满足不同企业包括中小企业、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而这些企业正是长三角经济增长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为这些活跃的市场群体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就是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降低金融领域的多元结构,推动区域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
3.从融资结构上分析,多层次资本市场是调节的手段 目前,在长三角地区金融市场现有体系中,间接融资仍占据主导地位,间接融资中商业银行则是主导性的,银行贷款偏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偏向大中城市。结构合理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带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的调整,对于改变过多依赖以银行贷款主导的间接融资的融资结构具有积极的作用。长三角地区经济庞大的规模和丰富的层次决定了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的解决不可
能仅仅依靠主板市场,而必须依赖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完成。资本市场只有通过面向需求的最大可能的细分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才能高效率地实现供求的均衡,推动区域融资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促进长三角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金融业作为服务业,检验其最终效率的尺度永远是实体部门的结构优化程度 长三角地区实体经济部门仍然存在两个明显的结构失衡现象:一是横向结构失衡,表现为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获得资金的失衡,不少资金都流入了与基建相关的传统产业部门,二是纵向结构失衡,主要表现是国内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国内投资,集中了全社会绝大部分货币资源的银行经常有过大的存贷差,降低了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整合程度,降低其分割程度,从而推动金融体制的改革和改善长三角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5.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监管体制和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创新 单一层次的证券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总体上非常有限,而且将不同风险偏好的企业集中在一个较高标准的主板市场上市,同时缺乏其他可供选择的直接融资渠道,那么,这种单一市场不仅不能满足各个层次的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而且还会导致资本市场金融资源的错位配置,形成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助长投机行为。从市场监管的角度看,如能对企业多层次的融资需求作出合理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安排,监管部门相应地就能针对不同市场上企业的特点作出不同的监管安排,这样也是有利于市场的协调发展的。
总之,一个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必然经济金融化程度就较高,同时,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导致金融资产品种的扩大,期限与种类的增多,周边甚至更广阔的区域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需求增加,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不断集聚,中介服务机构和信用体系完善,为各类金融交易提供方便、自由的交易平台,金融信息产生和传递增加等。这些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必备条件。长三角地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将极大地改善上海及周边地区金融的基础条件,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建设。
三、发展长三角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从现实条件来看,目前经济充满活力的长三角地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条件已经基本成熟,适时推出可谓水到渠成,应尽快构建层次结构合理、地域分工清晰、运作效率高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其中尤为迫切的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严格的、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高效率地实现资本市场供求平衡,合理界定不同层次市场的功能定位,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
1.继续发挥主板市场(集中交易市场)功能 上海证券交易所依然是长三角地区乃至我国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的主要市场,对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加,同时也需要在发展思路和战略上进行布局和谋划。从总量与规模上看,上海证券交易市场依然是长三角经济区域多层次市场体系的主体部分。特别是上海在建设世界金融中心的进程中,积极配合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加快形成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和国内外金融机构集聚中心。继续发挥货币、证券、期货、黄金等全国性金融市场的作用,促进金融衍生品、保险再保险、离岸金融、企业债券等市场和业务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发展新兴金融机构,优化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完善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融资功能,区域内的投融资主体充分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来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开拓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并对生产力地域空间布局战略的形成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
2.积极推出二板市场 二板市场的定位是为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提供上市融资的便利,以促进科技产业的扩张与发展;同时也为投资于这些高风险、高收益企业的风险资本提供了一条正常的退出通道。建立活跃的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是较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政府应从各项政策与制度上大力支持。创业板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借鉴和吸取海外创业市场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基于差异性极大的区域金融市场特征,实际上在长三角经济区域的中小企业等已经开创了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渠道,应予以引导和规范。
中小企业板的建立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步骤。目前,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市场建设速度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要积极创造条件,适时在长三角地区开设区域性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完善长三角经济区域资本市场结构,满足区域内极具活力和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尽快为主业突出、业绩优,良二、运作规范的中小企业建立直接融资的绿色通道。在现有法律框架节,对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相关规定的中小企业,应放宽上市条件,缩短发行周期,简化相关程序,优先扶持优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建立一个方便、快捷、低成本的融资机制。
3.健全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以上海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的长江流域产权交易共同市场,成员为长江流域省市的产权交易机构;近年来,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十分迅猛。产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平台,产权市场是实现生产要素加快流动、资源有效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目前长江三角洲的产权市场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形成上海产权交易所、浙江(杭州)产权交易市场和江苏(南京)产权交易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成交活跃,但目前市场尚处于相互分割状况。在发展长三角产权交易市场的进程中,需形成以上海产权交易所为中心、以浙江(杭州)产权交易市场和江苏(南京)产权交易市场为依托,向地(市)级城市发展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并向城市及其他地区辐射;实现信息共享、交易标的统一挂牌、统一结算的市场体系的构建内容,在功能上补充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区域经济推进的缺陷。为此,在重新构造新的产权交易市场的体系、运作模式和制度、功能评价等基础上,尽快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产权交易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交易联网运行;在共同市场内部实现交易程序的统一;加快推动跨行政区的产权市场一体化交易的管理机构,发展非政府性的市场中介组织,以推进产权市场一体化的有效运作;逐步实现交易规则和审核标准的统一;从区域间结算转移支付体系的建立,逐步向统一的结算交割体系过渡;并逐步形成统一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
金融市场建设范文4
一、长春市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银行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脱节
2008年股份制改革后,中国农业银行改制为股份制银行,利润的诱惑促使本应致力于农村经济的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向城市经济转移。2010年底长春市区的中国农业银行营业网点达到了95个,远高于榆树、农安、德惠、九台、双阳五区(县)的营业网点总和67个。 营业网点数量的不足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
(二)农村资金外流
2010年长春市中国农业银行发放农业贷款103亿元,吸收农业存款135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存款的76.30%, 说明中国农业银行不仅没有为长春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资金,反而从农村吸取了大量存款用于非农用途,导致农村资金流失。不仅如此,在长春市农村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农村存款也远高于其发放的农村贷款(见图1),农村资金外流已经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广大农民金融意识陈旧
长春市农村金融起步晚,发展缓慢,农民对新兴农村金融体系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这些认识阻碍了农村金融体系作用的发挥。当前长春市农民的陈旧金融意识主要包括:将商业银行贷款与建国初期猖獗的高利贷混为一谈;满足于当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将农村金融体系等同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排斥商业银行和非正规农村金融;希望“一夜暴富”,被一些非法的组织所利用。普遍存在的落后的农村金融意识,阻碍了长春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
(四)农村金融总量与经济增长不匹配
2009年长春县域经济资金缺口90亿元,其中包括:120万公顷种植基地年投入需求36亿元,农民自筹资金16亿元资金缺口20亿元;养殖业基地扩大再生产需要增投45亿元,养殖户自筹资金15亿元,资金缺口30亿元;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需求30亿元;村级大型企业(资产5000万元以上)资金需求10亿元。2008年底长春地区全年农业贷款发放总额度为69亿元,不能满足90亿元的农村资金需求。 金融总量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增长。
二、长春市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农业银行新型发展战略
重新确定长春市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目标,立足农村经济,大胆创新实践,根据当前长春市农村市场的需求,设计符合农村经济增长需求的优势金融产品,引入“按揭式”农业贷款,在农户与金融机构约定期限内等额还本付息,减轻农户还款压力。同时调整农村市场的服务机制,积极推广网络金融,克服由于网点布局缺陷所带来的问题。
(二)积极引导农村资金回流
首先要防止农村资金再次外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民闲散资金的增值需要。同时,金融机构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资金用途、资金存储的主要方式、资金增值的预期。以此为基础,探索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心。
控制农村资金进一步外流后,积极引导农村资金的回流。给予回流资金优惠政策,如:优先购买权、优先选择权等,促进资金回流拉动长春市农村经济增长,为长春市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普及农村金融知识教育
引导一部分思想进步的农民大胆尝试新型金融服务,用他们的成功事例说服思想陈旧的农民转变观念;知识下乡,定期开办农村金融知识讲座,传递先进的金融理念,改变当前农民安于现状的小农思想;金融机构组织专业人员深入了解农户现状,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的资金需求,让农民切身感受金融的作用。
(四)加强非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针对长春市农村金融的现状,首先计算长春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量,明确金融机构的最优投资数量。以此为基础,合理增加正规金融机构的乡镇贷款投放。同时,放宽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制度,加大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对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宽准入,严监管”制度。明确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使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配合、互补余缺,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金融市场建设范文5
一、离岸金融市场概念及建立意义
(一)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基本要义及内涵
离岸金融(OffshoreFinance)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甚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FinancialCentre)又称为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ialMarket),是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离岸金融中心(或市场)涵盖了资金借贷、外汇黄金买卖、证券交易、离岸基金与保险等各种离岸金融业务,并由这些业务活动形成了离岸货币市场、离岸资本市场、离岸外汇市场、离岸共同基金市场、离岸保险市场、离岸咨询市场,以及离岸黄金业务(市场)等。当然,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也存在负面影响,若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就会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脆弱性,为投机性的资本外逃及洗钱提供条件,从而加大风险。
(二)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意义
离岸金融市场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一个历史性创新。任何国家和地区,凡以自由兑换外币为交易手段,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由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独立的资金融通市场,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中心一般设在货币发行国境外,又不受所在国的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联,交易瞬间达成,既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的跨国流动,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监管,因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众多的离岸金融市场将全世界的金融市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建立起了离岸金融市场,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对推进国际金融业务的发展,乃至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促使国际融资渠道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它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间的时空距离,为全球性降低资金成本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它增强了全球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性,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它缓和了国际收支失调,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它为所在国带来多种利益———增加其外汇收入,增加其国际收支中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其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其金融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两江新区”创建离岸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一)两江新区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作用及意义
要将重庆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必须建设好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在重庆“两江新区”的保税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及意义:一是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境外资金的有效回流,增加我国铸币税收入,防范汇率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也为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重庆保税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服务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国际资金,提高发行成功率,规避制度性的制约外,还可以有助于实现我国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可兑换目标,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海外的投资机会,促进证券市场投资品种的多样化,为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二是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可以实现重庆保税区功能政策上的新突破,更好地发挥重庆直辖市对西部及长江上游经济区域的服务功能,进而加速重庆在西部开发建设的进程。三是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中央对重庆直辖市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驻渝中外资金融机构及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是加快重庆经济贸易增长以带动重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四是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税制限制,通过发达的资讯系统与世界各地相关联,交易瞬间达成。提供了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顺利筹集经济发展的资金的重要场所和机会;促进国际资本的加速流动,增强金融市场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形成全球性的平均利润率,促进生产国际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缓和国际收支失调,稳定国际经济秩序;为其所在国(地区)增加外汇收入,增加资本项目的盈余,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金融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国家相关政策制定概况
1.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制定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10月23日颁布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国家外汇管理局于1998年5月13日颁布并施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月12日颁布并于2006年2月1日施行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及《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上述几部法规对从事离岸银行业务的条件以及离岸银行业务管理等方面做了明文规定,这些是构成我国目前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框架和政策依据。
2.重庆市相关政策制定情况及背景。第一、有胡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要求,其中提出了要构建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而在重庆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却是其重要基础和支撑;第二、有重庆市委薄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建立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发展路径和战略目标设计;第三、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全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也是全国第一个“水港+空港”一区双功能保税港区;第四、2009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号文件),为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正式设立“两江新区”提供了条件;第五、2010年2月26日,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成立,内陆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第六、国务院已在2010年5月7日批复了重庆“两江新区”总体方案,“两江新区”将享受国家给予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政策,包括对于土地、金融、财税、投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权,允许和支持试验一些重大的、更具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目前重庆的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这就决定了重庆必须尽快研究拟设重庆离岸金融市场(中心)的运行方案并实施相应举措。
三、对论证创建“两江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战略思考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可行性
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一是要进行国内外离岸金融的理论分析;二是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三是要分析重庆市在岸金融背景分析;四是论证重庆是否具备了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要素条件。五是要组织专家论证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对重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六是要对国内外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进行推介、比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创建重庆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七是开展对现行的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和专业市场运行模式等进行大胆的实践探索创新;八是对重庆离岸金融市场筹建的步骤要进行科学规划运筹;九是要研究论证离岸金融市场集聚和辐射的功能和对产业经济发展的牵动效应。我们认为,目前,在重庆建立发展离岸金融中心条件、环境已基本成熟,重庆与西部及其它长江中上游城市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政策和经济条件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国家对重庆的战略定位是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西部的经济增长极(这应包含建立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其次,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复了我市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这在中西部是唯一;再次,今年五月国家又批准重庆建立国家级的开发特区———“两江新区”,这标志着国家打造的第四个增长极已横空出世并将展翅腾飞;最后,重庆本身的“五个重庆”建设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正如火如荼、蜚声中外。所以,重庆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已势在必行,这既有利于助推“两江新区”的加速崛起,又有利于重庆尽快建成长江中上游的经济中心。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基本思路:要分析国内离岸金融的相关理论和各国或地区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情况,提出离岸金融市场建立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分析重庆的经济现状和政策条件,论证其是否已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研究论证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对重庆市带来的积极影响;结合重庆实际情况,分析适合重庆市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相关路径,将包括政策、法律、会计等多条线路的分析。研究的技术路线:要对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结合目前流行的四种离岸金融发展模式进行模型设计,采用EViews、MATLAB等软件模型在重庆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分析中间的差异变量,进行发展模式的创新。
金融市场建设范文6
[关键词]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结构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11-0043-06
一、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结构是指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及其组成要素在经济体系中的存在、分布、运行以及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架构状态。金融市场结构作为一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变量和要素,它是反映一国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规模(数量)结构的非均衡性。这主要表现在我国金融原生市场相对发达,金融衍生市场相对滞后。其中,在金融原生市场中,资金市场发展快于保险市场、黄金市场和外汇市场发展。在资金市场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不平衡;货币市场中同业拆借市场与票据市场发展不平衡;资本市场中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股票市场中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不平衡;债券市场中国债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在金融衍生市场中,商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金融期货市场;商品期货市场中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其他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中,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快于利率期货和外汇期货市场等。
2. 空间分布结构的不合理性。首先,我国城乡金融市场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并将成为制约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金融机构的大量撤销导致县域金融体系中出现了“空洞化”现象;二是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非农化”现象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三是农村金融市场产品少、功能弱化、业务单一、服务跟不上;四是资本市场的触觉还没有延伸到农村,使得大量中小企业难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其次,就各地区银行业的区域分布来说,占全国GDP一半以上的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而且还聚集了我国60%以上的银行业资产,其中广东最多,达到4.1万亿元,其后分别为北京和上海(不包括总部资产)。① 第三,就各地区证券业来说,存在着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的趋势。截至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个地区国内上市公司数分别为773家、230家、280家和114家。与上年相比,东部和中部分别增加17家和1家,而西部和东北部分别减少3家和6家。第四,就各地区的保险业来说,东部地区的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6.4%,明显快于中部11.1%。② 另外,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外资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3. 层次结构上的单调性。从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梯度与层次都比较单调,主要以原生金融市场为主,衍生金融市场才刚刚起步。就原生金融市场内部来说,各种金融子市场的要素结构没有形成明显的梯度,而且在现有梯度上的层次结构非常单一。例如,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的梯度没有形成,而且对现有的投资主体没有进行细分;再如,我国金融工具类型梯度只有基础性工具,而且基础性工具的品种比较单一等。这种情况将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功能上缺乏互补和行为上相互冲突,不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
4. 行为结构上的不配合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三者在行为机制上相互沟通、配合才能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然而,由于各市场阶段性的预期收益率差异,使得高收益的市场在短期内迅速膨胀,而一旦受到监管,这些资金又迅速撤退市场,导致市场迅速萎缩。这种不稳定状态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
5. 功能结构上的不协调性。我国金融市场行为上的不配合性或冲突性,必然导致其功能上的不协调性。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有些功能还没有凸现出来,各个金融子市场的功能单一,而且相互之间的功能不协调不配合,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
二、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从静态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从静态的视角看,我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种失衡状态。这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分析。
1. 在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各个子市场之间以及各个子市场内部结构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
(1)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结构不均衡。一定时期的金融市场结构决定了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之间的结构关系。从功能上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基本的作用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中介,将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进行合理配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发展直接融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取代间接融资,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然而,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则存在一些不平衡的状况,具体表现在: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仍是我国融资的主渠道,在众多的存款货币机构中,四大国有银行仍处于一种垄断地位;二是直接融资市场中,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更多企业仍倾向于股权融资;三是间接融资市场中存在着信贷期限结构错配,金融资源向四大国有银行集中的趋势。
(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结构失衡。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失衡现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存在人为逆序发展现象。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资本市场是建立在货币市场基础之上,并以货币市场为基础的。而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策导向需要等因素却选择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道路。这种人为的逆序发展为后来的宏观调控不能有效实施、金融市场功能不能整体发挥等埋下了隐患。二是在发展战略上,选择了重视资本市场,轻视货币市场的发展战略。我国长期以来重视资本市场、忽视货币市场的政策导向,导致了货币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不仅影响了货币市场功能的发挥,而且也限制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操作手段,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
(3)货币市场的内部结构失衡。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市场,它不仅是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而且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对象。货币市场内部各个子市场间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确立现代金融制度和实现间接宏观调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货币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初步形成了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等在内的市场体系,但总的来看,我国货币市场还存在着各个子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偏重于债券回购市场,而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重视不够,导致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大大滞后于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 一个高效规范的同业拆借市场不仅可以满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调剂资金余缺,还可以迅速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发达的票据市场不仅可以推动商业信用向银行信用转化,而且还可以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空间,拓展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然而,我国相对滞后发展的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间接宏观调控机制发展的要求。
(4)资本市场的内部结构失衡。一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发展。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两个子市场,也是推动资本市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资本市场的发展有赖于这两个市场的协调发展。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政府存在着重股轻债的政策导向,使得债券市场发展大大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从国际比较来看,美、日国家的债券市值一般为GDP的130%以上,欧盟国家的债券市值为GDP的80%以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的债券市值为GDP的85%左右。全球统计债券市值相当于GDP的95%,而我国的债券市值约占GDP的30%左右,仅相当于全球统计指标的1/3。二是股票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在股票市场中重视流通市场(二级市场)而轻视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在股票流通市场中重场内市场而轻场外市场。三是债券市场内部结构不合理。在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与企业债发展不平衡等。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重视国债市场轻视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重视长期债券市场轻视短期债券市场。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市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传统行政管理序列方面的条块分割,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之间分割多于互补,影响了市场效率的发挥。第二,市场规模虽然明显扩大,但是市场的基础建设落后于市场规模和交易规模的需求,影响和制约了市场的发展。第三,虽然形成了初步完善的市场机制,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收益率曲线,尚不能很好地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不能适应风险防范的需要。第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债主体和债券品种,但是相对市场需求来说,市场产品仍过于简单,缺乏衍生产品;发债主体还显得比较单一,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仍然缺乏市场化的信用评级与定价机制,二级市场交易不够活跃,难以成为一级市场定价的依据。第五,债券市场的透明度及信息披露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2. 在微观方面,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结构的不均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结构失衡。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情况来看,呈现着“四多四少”的特征,即货币市场上金融机构参与的多,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参与的少;股票市场上个人投资者参与的多,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少;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公司多,民营企业少;上市公司中绩差公司多,优质公司少等。
长期以来,银行类金融机构是我国货币市场的绝对主体,政府和各种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在逐年上升,但对资金需求最大的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目前难以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无法有效利用货币市场融通资金。现阶段股票市场上参与主体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个人投资者参与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少。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都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仍然较小,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平衡。二是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少。目前深沪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419家,其中国有上市公司的比重占了90%以上的份额,民营企业较少,体制多元化、股权多元化的格局没有形成。三是上市公司中绩差公司多,优质公司少。
(2)工具结构不合理。对于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来说,其交易工具的层次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基础工具,主要包括普通股票和各种债券等;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合约、期货合约、期权合约、货币和利率、汇率的掉期和互换等;组合工具,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投资基金。整体上看,我国金融市场仍属于一个新兴市场,其工具结构比较单一,不能满足经济主体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消费需求、储蓄需求和投资需求。虽然近几年金融基础工具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和组合工具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3)价格结构不合理。我国金融市场价格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金融产品(工具)的定价不合理、同类金融产品(工具)的比价不合理以及不同类金融产品(工具)的联动结构不合理等。金融市场不仅仅是融资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其交易和定价功能。通过交易,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通过供求竞价,从而发现价格,使价格与价值从背离不断走向回归。我国金融市场的多种人为分割,如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之间的分割,导致利率、汇率、收益率以及保费率之间的价格结构不合理,而且缺乏联动机制。
(4)交易方式结构不合理。在主要的三种交易方式中,我国的交易所交易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是我国金融工具的主要交易方式,但我国的OTC交易方式才刚刚起步,真正意义上场外交易方式还没有,严重滞后于交易所方式的发展。这种单一的交易方式状况大大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
(二)从动态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动态的角度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变迁上的被动适应性、升级上的低层次性以及创新上的外生性等。
1. 结构变迁上的被动适应性。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状态带有人为设计的痕迹,其结构的形成不是各个子市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内在需求而进行的变迁,更多情况下是金融市场为配合政府的快速筹集资金意图或者为了达到某种改革效果等而进行的被动改革,其结果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整体功能不能全面有效地发挥。这种被动地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一是忽视货币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基础作用,导致资本市场投机盛行,效率低下、市场风险增大;二是过于重视股票市场的场内交易,限制和忽视场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致使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缺失与恶意圈钱现象并存,丧失了合理配置资源、分散风险和优化资本结构的本能。
2. 结构升级上的低层次性。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既是金融市场结构演进的客观需求,也是金融市场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目标之一。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直接表现为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基础上的金融市场结构的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结构虽然已经实现了从“单一型、集权式”转向“多元化、分散式”,金融市场结构的层次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高级化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还不成熟;金融市场的种类、金融交易工具还不十分丰富;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还不合理;金融市场之间的依赖性和协调性还不高,金融市场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金融市场效率还有待于提高。
3. 结构创新上的外生性。创新是金融市场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创新具有外生性的特点,即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来自金融市场的内在要求,而是由市场外部因素――政府强制推动的。这种外生性的强制性创新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在经过数量结构、规模结构优化的量变状态之后难以顺利进入功能强化和效率提高的质变状态。
三、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市场管理者、市场参与者和市场中介机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从金融市场管理者的角度看,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偏重硬件建设,忽视观念的树立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健全与完善。
在金融市场发展建设上,世界发达国家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只有近30年的历史。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水平落后,因而在思想观念上天然的具有一种比学赶超的冲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常常比较注重金融市场的硬件建设,而忽视比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市场行为、市场规则和市场环境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忽视了金融市场赖于运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法规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中介服务体系建设、交易结算系统、税收优惠待遇以及金融技术工程等的健全与完善。例如,国内金融市场的许多法律法规的生成,很少是社会集思广益、反复博弈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金融法规一推出就漏洞百出,而且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正是我国金融制度、金融法律、法规确立程序上的不合理性,导致大量质量不高的法律法规出台。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不断的深入,金融市场的硬件建设固然重要,但与WTO规则相协调的各种基础性制度更是需要精心建立、健全和巩固的。另外,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金融市场中的广泛应用,不仅要加强电子货币系统、网络银行、网络金融市场等金融电子化硬件建设,而且,还要重视金融电子邮件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网建设和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等金融电子软件的建设。只有这样,我国金融市场结构中的诸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
2. 偏重数量扩张,忽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与协调。
在金融市场发展内涵上,我国传统上固有的比学赶超思想必然使金融市场的数量建设作为第一要务,因而在发展金融市场上只是重视市场参与者数量、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产品数量、交易场所数量以及市场交易规模等,而忽视了金融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和不同金融子市场之间的功能协调。导致了金融市场规模结构与金融市场功能结构之间、不同金融子市场的规模结构之间、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功能之间出现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大大制约了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事实上,金融市场发展既包括数量上的增长,又包括质量上的提高。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数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应当及时注意质的提高,即提高金融市场自身的功能和机制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还要注意金融市场的创新,包括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因为金融创新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表现为金融机构的增加和金融工具的增多,而且表现为金融市场功能的不断完善、效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上。
3. 偏重局部利益,忽视金融市场全局利益的平衡与兼顾。
在金融市场发展布局上,我国金融市场的空间结构突出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内地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所有制结构之间、中小金融结构与大金融结构之间、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中资民间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而国家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常常从局部利益出发,通过特殊政策的保护和市场准入上的歧视,使得东部沿海金融市场、大城市金融市场、大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金融机构等有了较快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市场、中小金融机构以及中资民间金融机构等的发展则比较缓慢。这种空间区域结构上的不合理,也许在金融市场的发展初期适合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特点,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的全面开放以后,空间区域上的过大差距就会造成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减弱和市场效率的降低。事实上,金融市场中的局部薄弱很可能成为金融市场发展“木桶”上的“短板”。长期来看,局部利益的实现以牺牲全局利益为代价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同时也没有体现出金融市场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不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不利于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4. 偏重眼前发展,忽视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培育与改善。
在金融市场发展战略上,我国金融市场过多地注重了眼前利益的实现,而忽视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忽视了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的培育和改善。主要表现:一是作为金融生态微观基础的经济主体如公司、企业和投资者尚不成熟,相当部分参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还不够,自我约束机制薄弱,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缺乏。二是作为金融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市场制度性建设仍待加强,如企业破产制度不够健全,不能实现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部分金融子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如会计核算制度、税收制度等不完善。三是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缺乏公信力,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不能发挥评优示劣的作用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国外成熟市场经验和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金融生态的改善乃是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改善金融生态,为金融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金融市场才能顺利健康地可持续发展,从而在此基础上的金融市场结构才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李健著. 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蔡则祥著. 金融结构优化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刘仁伍. 金融结构健全性和金融发展可持续性的实证评估[J]. 金融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