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1

【关键词】网上银行;风险;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中,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造成的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危机。在金融行业,银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银行业务处理的信息化。但是银行业务处理信息化的过程中,也就是网上银行建立并发展的过程中,因为信息网络的特殊性,导致传统发金融监管难以运用在网上银行的监管中,网上银行面临严重的监管难题,并产生重大的风险隐患。因此,然后认识网上银行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并针对性的进行风险规避已经成为网上银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网上银行及其风险监管的含义

(一)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是机构概念,指通过信息网络开办业务的银行;另一个是业务概念,指银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传统银行业务和因信息技术应用带来的新兴业务[1]。本文研究中网上银行主要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实现业务处理便捷化,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客户在网络上进行转账、支付、查询、开户和投资理财等系列行为的综合。相比起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及其业务具有信息化、虚拟化、跨时空、非现场和低成本等特征,也是网上银行一直便利性的体现。

(二)网上银行风险监管

网上银行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延伸和发展,其面临的风险和传统意义的银行面临的风险本质上都是相似的,就是外界或机构内部存在的可能引起银行本身或是客户财产损失的不确定因素。而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就是网上银行的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针对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进行专门的监管制度的建设,监管手段的实施,从而保证网上银行业务风险的减少。但是网上银行是一种和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属于新生事物,在实施网上银行风险的监管的过程中存在监管制度、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和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等情况,而这些情况反作用于网上银行业务经营,为网上银行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我国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网上银行监管法律缺位带来的风险

我国网上银行的监管离不开法律制度的保障,但是网上银行是传统银行的延伸发展,是银行业务信息化、虚拟化的产物,因此保障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法规应该属于网络规范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网络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法律内容空洞化,不可操作化,甚至本身就是一片空白,完全没有涉猎。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我国法律建设难度大,网络监管法律发展较晚导致的,但是对于网上银行而言,如果没有相关发法律法规对网上银行的业务进行进行监管保障,那么必然会导致巨大的经验风险。比如,网上银行业务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操作和实现,网络黑客完全可以通过高端的网络技术盗取网上银行的客户信息,甚至是银行客户的账户信息,对银行的信息安全和客户的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但是却缺乏法律制度对这种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也缺乏法律制度指导相关部门对这种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裁。因此,网上银行监管法律缺位给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经营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网上银行监管手段落后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拥有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的权利和责任的部门和机构比较多,比如公安部门、网络安全部门和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但是对这些网上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调查发现,这些监管部门在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方面,完全沿袭传统的银行安全监管,只是针对网上银行的特殊性进行了细微的调整,并没有进行创新,总体上监管手段极其单一和落后,主要监管手段是通过电子凭证、电子记录等传统的数据监管方式。这种状况导致了,落后的监管手段往往无法精确的把握网上银行的资金流动状况,造成网上银行本身的流动性风险,即挤兑风险。而且传统的银行业务审核与排查监管制度运用于网上银行监管效果不大,容易对网上银行的经营带来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

(三)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不完善带来的风险

在金融业中,特别是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其重要风险来源之一就是内部风险,这种风险在网上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也是存在的。比如,因为操作人员的错误操作,所导致的财产损失和信誉损失;还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有点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本身的职权便利泄露客户的账号信息和个人信息,利用网上银行造成银行机构客户资料的扩散和客户网上银行资金的损失。对此,需要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在机构内部构建专门的内部监管体系,对于可能发生的内部人员无意识或是有目的的造成银行和客户的名誉、资料安全、财产安全的损失进行风险规避和风险预防,但是,在网上银行的管理中,业务处理实现信息化,已经摆脱了存折、银行卡、身份证明等业务凭证的保障,仅仅一组信息数据就可以威胁客户的财产安全,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网上银行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安全性还是不够。要实现风险规避,我国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必须健全内部监管体系。

三、加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在法治社会,良好的监管机制、科学的监管手段都离不开合理的监管法律这个大前提。在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监管法律缺位带来的业务风险和安全风险,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来实现。而从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状况来看,急需完善的监管法律内容包括,利用网上银行进行金融犯罪的规范惩罚措施,进一步明确网络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并通过法律手段对网上银行的客户进行安全知识普及和宣传。另外,还需要从法律上对与网络交易有关的交易凭证、结算管理方法、会计审计方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加强网上银行的金融认证管理。

(二)建立网上银行监管体系,实施多元化监管

针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手段落后的情况,研究发现导致我国监管手段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在网上银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网上银行监管体系,一直采用传统的银行监管体系和监管内容对网上银行进行监管,不可避免的出现监管手段落后单一,并带来网上银行信用风险和管理风险的问题。对此,需要相关机构专门建立适用于网上银行的监管体系,实施多元化监管,将先进的监管手段和监管方式运用于网上银行风险监管中。首先需要在有权利和责任实施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诸多监管机构中建立一套专门的协调机制,避免重复监管、监管盲点的现象,然后是在监管手段上采用多元化监管,摆脱传统银行监管手段的影响,最后是监管手段和监管行为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加强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建设

为了避免网上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客户资料风险和客户财产风险,必须建立内外共两套安全监管体系,特别是针对内部员工有意识的行为带来的风险的监管体系的建立。而网上银行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监管体系建设的内容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预防体系建设,通过对员工行为、情绪、忠诚度的考察,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行岗位人力资源管理,避免员工能力不足和思想问题对网上银行经营发展带来风险。第二,连带责任监管制,在网上银行的业务处理和安全防范中采用连带责任制,通过员工间的互相监管,降低内部员工的风险行为,加大员工风险行为的成本。第三,紧急应对措施,通过建立和上级监管部门,网络安全部门和客户的有效沟通渠道,构建有效的风险应对渠道,降低可能的风险对网上银行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雷银枝.浅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及其防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于皓月.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3]王鑫蕊.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1.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2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改革创新 贸易政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开始与世界接轨,逐渐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有十余年,在这一段时期内取得的进步我们有目共睹,然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国有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银行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创新,竭力构建面向全球、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管理体系,向管理要效益,从源头提高自身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以促进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在下文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为我国国有银行提出建议,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教。

一、逐渐完善、创新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财政部、中央汇金公司直接管控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三类。目前主要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5家。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针对我国国有银行发展现状,笔者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方面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尽快剥离不良资产、加大工作力度。要想使国有商业银行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存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实行股份制改造,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现阶段,随着我国国有银行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剥离不良资产的工作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中的比例仍旧很大,不能适应当前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不断加快、承诺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期限越来越近,加大剥离不良资产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加快进行该工作的速度,并通过其它途径对国有银行进行补充资金;在快速剥离不良资产的同时,要大力兴建国有银行控股公司,这一机构的设立,可以代表国家对国有银行进行监督、管理工作,不仅如此,该机构还可以代表国家对国有银行行使控股权并对国有银行进行股权调整,以便对金融机构进行整合;不仅如此,国有银行还要公开招募法人股,建立一种新型的股权结构,在该结构中,要把法人持股或者法人相互持股作为核心,将分散的个人和投资者或者专业投资基金持股补充进该结构中,使之具有多方向、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在公开招募法人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空间范围和所有制特点,努力做到同时兼顾国有法人资本和民间法人资本、合理安排国内资本与国外资本;除此之外还要有计划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先设立试验点再广泛普及的方式进行改革,为了确保股份改革成功,可以先选择一家条件适合的商业银行进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待时机成熟后,广泛开展,面向全国。另一方面,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先法人持股,后公众持股的安排方法,这样一来在保证了社会和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在最大程度上保护的国家和公众的利益;此外,还可以使境外先上市,境内后上市,这样有利于分散国内市场压力,缓解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中间资本市场容量有限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还可以督促我国国有银行按照国际相关规定进行经营和管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管理改革机制。最后可以通过先部分、后整体的分拆方式上市,利用部分产品积累经验,等待时机,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就整体上市。

二、强化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

相关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一定要努力完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制度规范,使中小型银行顺利迎接全球经济挑战。首先,改革要从源头抓起,从内部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善于观察市场,努力构建一种符合当今市场需求、满足自身发展特点的内部组织机构,可以聘请国际知名管理公司对现阶段的整体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做到与世界接轨,逐渐缩短在管理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强化危机意识,时刻做好应对国际竞争的思想准备,努力推进管理机构改革工作,建立一系列使顾客满意的服务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公司业务需求等制定业务开发管理体系,以促进后勤保障工作。与此同时,要对基层劳动形式进行改革,实行相关人员责任制,将责任和权力落实在人头上;其次要强化安全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研究出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预案,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客户的信贷资讯与信息登记的工作中,认真分析客户的登记信息,建立国有银行内部的企业及个人的信贷评估体系,努力加强风险管理。还要提高信贷工作效率和相关信息技术保障工作质量,实行内部授权管理制度,将权限与责任明确分配,做到责任到人。要详细审查借贷内容,风险量化,致力于贷后的风险管理工作,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资产保全措施。最后就是要重视人才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问题,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流动和人才评价、培养机制,促进其发挥最大的工作潜能,创造财富;要迅速进行业务创新,以便提高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综合实力。一方面要致力于扩大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的工作,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前培养人才,在拓展经济范围的基础上要丰富国有银行传统的经营业务,使顾客数量稳步上升。另一方面,要明确业务重点区域,对高新技术产业予以适当的支持,努力做到经济快速发展与自身健康发展同步进行。

三、顺应金融全球化的形势,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前趋势的金融监管体系

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国有银行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努力创新管理,完善相应制度,改变监管模式。现阶段,要把合规性监管作为基础监管方式,同时提高对风险性与合规性的重视程度,努力调整监管思路,做到“事前预防,事后解决”,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实行持续、动态监管模式。与此同时,要在合理的范围内积极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可以促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并且尽快出台相关的业务管理条例,明确监管原则,以便促进国有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发展。在实行有效监管的同时,可以允许商业银行适当的进行商业扩大结算、担保等拓展性业务,与此同时,要积极的发挥商业银行同业公会的相关作用,规范银行市场,明确收费权力,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尽量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在监管力度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允许银行衍生一些经营项目以拓展业务、降低风险、提高资金流动性。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银行业务经营呈多元化特点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银行可以开展外汇期款等外汇交易类业务。最后,我国国有银行要加强与金融监管组织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中央银行要加大对国外银行研究的力度,重视国外银行的监管成果,有选择性的学习国外先进的金融机构管理理念,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改进银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的整体效能,积极参加国际上的组织的金融监管活动,以便汲取先进的知识、学习管理技术。对于国有银行的海内外管理制度要相当明确与透明化,是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要点,积极将主动的工作,是人民更好的了解国有银行的工作顺序,方便有序的进行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冒犯,对于海外银行的管理我们还要与西方先进金融机构管理组织进行交流、切磋,交换经验和建议,以促进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构建,促进我国国有银行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健康、快速发展。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可知,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的国有银行面临严峻挑战、承受巨大的压力,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便更好的适应当前的新形势。除了上述中提到了三方面内容还有很多其它亟待改善的部分,在这里本人就不一一提及,只针对典型问题进行解析。尽管目前我国已经逐渐步入经济强国的行列,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但是我们仍要清晰的看到我国国有银行在金融全球化趋势下存在的问题,我们既要肯定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取得喜人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根据现状进行管理创新,这就要求国有银行相关管理人员强化责任意识,勇于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促进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作为金融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紧抓专业知识,关注国际金融形势,积极探索,争取针对我国国有银行面临金融全球化现状提出更有效的建议,促进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少年大学生一定要坚决树立建设祖国的重任,严于律己,刻苦钻研金融知识,并且做到学以致用,便于毕业后积极的投入到金融工作中,并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才能,为所在组织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钟伟.从比较金融系统看中国银行业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9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教学模式;网络实时动态;电子支付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网上购物需求,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公司推出了微信支付、支付宝、京东白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P2P等投资理财网站,互联网金融成为时下发展最迅速的产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金融专业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将互联网金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互联网金融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一、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结合体,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在互联网平台上构建支付、投融资、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模式。它包括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服务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体系以及金融组织体系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金融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效率高、成本低、覆盖面积广、发展快、风险大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现有的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金融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对金融教学进行改革。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丰富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理念,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时展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服务也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互联网金融。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服务水平,国内外很多大型的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的动态演示图,提供了丰富的金融服务项目。国内的四大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个人网上银行、水电费缴费、投资和理财、汇款服务、账户管理等项目的服务动态演示图,给用户网上操作提供参考。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这些服务动态图展示在学生面临,让学生深入其境。演示结束以后,老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训练,老师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随时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具体应用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这门课程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金融发展起来建立的一门新的课程,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也是未来金融发展方向。这门课程涉及了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讯技术、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管理学。将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引入到该课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下互联网金融环境以及发展趋势,让学生毕业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因此,本文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为例,将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应用在网络金融教学中。

(一)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电子支付和网络金融的基本知识、相关技术,以及网络支付工具和特点,支付流程,以及电子支付结算未来的发展发现,熟悉现有的网络银行发展现状、主要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掌握网络金融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难点

网上支付工具、网络银行、网络金融。

(三)教学步骤

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计划,然后按照教学计划,老师通过PPT或者文档给学生讲解相关的内容和知识。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第二章内容为例,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电子支付的发展历史和电子支付系统以及电子支付工具。其中电子支付工具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主要掌握支付宝、微信、网上银行等几个常用的支付工具。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实时动态演练。最后由学生到计算机进行仿真演练。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行总结评价。(四)教学实施老师随便登录到淘宝网站,随便在淘宝中选择一件商品,为学生讲解购物的过程,确定购买的物品以后,放到购物车以后,进行结算,这个时候页面会跳到支付界面中,在支付界面中,在结算环节就会出现好几个支付形式:好支付宝支付,还有网银支付、银行卡快捷支付、蚂蚁花呗等几个方式,老师对这四种不同的支付方式简单地介绍。让学生了解整个操作流程,从而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更好实操。

(五)学生进行实操

老师讲解电子支付的几个常用工具和特点,学生到电脑上进行操作,老师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监督,了解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便于课后总结。

(六)教学总结

实践结束以后,学生总结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难题:比如网页打不开,登录不了购物网站,以及学生不了解第三方在支付的原理,造成支付不成功的情况,尤其是网上银行支付的方式比较复杂,需要登记注册,过程比较烦琐。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进行总结,找出实际原因,进一步给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课后进一步的了解。

四、结束语

通过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好地融入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金融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作者:高华 单位:湖南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毛金芬.网络实时动态教学模式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应用——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4):45-47.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4

从1970年至今,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模式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此同时,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和特点的金融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众多包含着可持续意味的发展模式中,低碳经济就是其中一种。时至今日,由于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低碳经济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银行金融业本身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此同时,银行金融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低碳经济中关于如何发展银行业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在发展中积极为低碳经济做出贡献,首先就要清楚银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约束条件。

一、低碳经济下银行所存在的约束条件

1.银行机构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普遍不足。因为低碳经济从理论的提出到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在我国很多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对于低碳经济以及低碳金融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疑惑与理解上的问题。对于低碳金融的立项、审批、实施、管理以及相关的业务规则和利润的理解程度比较低,同时低碳经济相应的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又严重稀缺,所以要想短时间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过渡到低碳模式无疑是一件复杂的事情。

2.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与银行金融的发展理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低碳经济所强调的是可持续,要求在低碳环保的环境下进行经济活动,这样就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成本,同时对于企业追求最大利益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一来发展低碳经济投入了相应的成本必然会降低银行金融的自身利益;二来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政策相辅助,不仅没有配套的风险补偿,必要的税收减免和担保措施也很不完善,这样就导致了银行金融业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

3.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就目前来说,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还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对于所签订的相关协议在若干年后是否依然有效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另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认证程序和标准本身也不够完善,相关的监管部门以及管理水平、监管技术都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二、低碳经济下银行金融的发展建议

低碳经济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要发生改变;对于银行金融业而言,未来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向就是低碳。针对上述所列举出来的银行金融业中对低碳经济产生负面影响的各种因素,现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提高相关人员对低碳经济认识的程度。社会环境对于低碳经济的认同程度和低碳经济所确实能给银行金融带来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决定着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态度;而要想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进行更加积极的配合和建设,首先就反过来让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低碳经济之所以会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推广,不仅是因为低碳经济是环保的、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还是能够有效带动银行金融业务的开展和走向可持续的经济模式。所以,要在银行金融业中发展低碳经济,首先就要提高相关人士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将低碳经济的理念植入银行金融业的发展理念以及文化中去。在加强相关人士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的时候,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外国银行金融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主动培训,通过这两方面的配合,让银行金融整个行业对低碳经济有充分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程度下,低碳经济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益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2.将低碳经济信贷的力度加大。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如果只是一味加大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但是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却做得不到位,就会导致低碳经济只是概念上的东西而不能产生实际性的效益。所以,在进行低碳经济的意识培养的同时,也要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融入银行金融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中去。在将传统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过程中,银行金融可以加大对低碳项目的投放力度,通过这样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政策可以作为引导作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提高相关部门对于低碳项目的热情。另一方面,银行的业务部门也要对低碳业务做进一步的研究,对那些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项目或者低碳行业进行相关的预测和判断,如果风险可以控制,应该适量增加对这些项目的信贷投放。一般来说,银行金融可以对以下低碳行业进行重点考虑:核能、风能、薄膜电池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行业;节能电机等节能减排行业;发展新能源所需要用到的电网以及智能电网等基础性设施项目。

3.加强对低碳经济中的经营风险的管理。低碳经济发展至今,虽然其前景可观,但是目前的低碳项目本身的盈利性却不太强,同时在低碳技术上、成本控制上的水平不足,导致了很多低碳项目本身的利益没有吸引力,增加了这些项目等的经营风险。所以,在加大对低碳经济项目的投资力度的同时,也要从管理上降低这些项目的经营风险,使这一类项目的风险不稳定性降低,提高项目的利润。在进行低碳项目的选择时,尽可能选择那些经济强度高、外部担保好的项目;同时,在进行此类项目的投资时,还可以考虑分期资金投入、银团贷款等方式进行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也要从制度上对此类项目的投资程序进行必要的规范。

4.进行低碳经济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的人才是使低碳经济和相关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低碳经济在服务的专业性上的要求比较高,往往需要银行在进行组织的建设时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这方面业务的培训。因为低碳经济本身不仅涉及经济上的知识,还涉及自然保护和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目前我国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培养出这些方面融合的综合性人才,即使银行本身想要进行低碳业务的发展,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在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低碳经济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一方面,国家可以创造这方面的专业来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银行本身也要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或者聘请一些环保和环境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做相关的顾问;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目前专业人才短缺的局面。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问题 措施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一)中间业务含义

商业银行的业务基本上可以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在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间业务指的是从商业银行信用业务中衍生出来的,由商业银行充当中介,通过接受客户的委托,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并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的业务。而广义的中间业务还包括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即包含了一切能够给银行带来收益但不反映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各项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落实有关问题的通知》(2002)中,将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分为九类: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类中间业务、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交易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同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有着自身的特点。中间业务的开展不占用或者极少会占用银行的自有资金,银行只是在其中充当“中介人”的角色。同时中间业务的办理较为快捷,交易成本较低,银行通过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来获取收益,相对于其他业务,中间业务的风险较小。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在许多外资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带来的收益占银行总收益的比重较高,相比较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收益比重只有5%到10%。随着中外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中间业务的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商业银行也逐渐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许多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也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业务收入不断提高,同时随着2002年的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这也对以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仍然以存贷业务的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中间业务的拓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重点都集中在资产和负债业务上,而对于中间业务的认识还停留在“中间业务只是存贷业务的附属”上,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缓慢,创新能力不足。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管理部门对于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中间业务的政策规范较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利率的管制,商业银行可以从存贷利差中获取利润,中间业务所带来的收益占总收益的比重较轻,这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对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忽视。

(二)中间业务品种单一,管理及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对于中间业务的发展缺乏重视,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存在着发展规模较小、产品比较单一的问题。从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现状来看,对于中间业务的开办种类已经接近五百多种,但是这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管理及监管措施较为严格,许多中间业务的业务层面仍然集中在简单结算和业务方面,并没有根据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创新进行相应的业务品种的拓展和创新,没有一个完善全面的中间业务体系。而许多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只停留在结算方面,还涵盖了许多信托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并且其各种金融工具创新速度快、适用性强,不仅有效分散了业务风险,也吸引了大量的客户。目前我国金融业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大量涌入,它们以其自身成熟的管理体制和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建立了有效完整的中间业务体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中间业缺乏完整的政策规定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之一,在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下,将逐步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中间业务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方法都要予以监督规范,才能有利于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关于中间业务的政策体系还相当单薄,并不能从总体上对中间业务进行合理化、全面性的规定。另外,商业银行本身对于中间业务的监督管理缺乏重视,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造成许多中间业务职责划分不清,甚至出现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益冲突。

(四)中间业务系统建设落后,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一方面,完整高效的中间业务需要有先进的支付结算系统作为支撑,并能够不断更新升级以满足客户多方面的业务诉求。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较为陈旧,业务分类较为单一。另外,各个银行之间的系统并未完全实现网络连通,存在着操作滞后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员技术支持和管理。对于未来中间业务的拓展需要了解多领域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专业的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懂得管理、懂得技术,同时要了解经济、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这些人才在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还属于稀缺资源,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也是阻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几点措施

(一)从观念上进行转变,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重点都放在了资产和负债业务上,中间业务作为一种辅业务在近几年才受到重视和发展。在以后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应逐步提高中间业务在总业务量中的比重,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这意味着以后商业银行的存贷利率将完全由市场决定,商业银行以往以获取存贷利差作为主要盈利手段的业务模式也将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逐步进行业务重点转移。

(二)提高创新研发意识,增加业务品种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较为单一,创新速度慢,这与国外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后得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注重对于中间业务品种的创新。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客户对于各种交易的诉求也多种多样,商业银行应该从客户的需求出发,重视对于客户对于业务需求的倾向,从而对中间业务进一步进行创新和开放。另外,商业银行应该对中间业务进行细分,增加业务品种分类,发展高技术、高水平的金融工具,同时还要注意收益-成本比例。对于业务的创新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学习外国新型的金融创新工具,结合我国中间业务的业务特点和客户的交易习惯对中间业务进行创新。

(三)完善法律政策,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我国金融业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中间业务发展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未来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应该从我国实际的金融环境和业务特点出发制定完整详尽的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各项规定,从而从法律的层面对中间业务的操作及运行进行统一的规范。另外,商业银行自身也应该重视对于中间业务的监督管理,设立相应的监督管理部门对中间业务的开展进行严格监督。首先,监督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在国家总的政策规定下制定更为细致的部门管理制度;同时要划清部门内部的职能分工和责任主体。另外对于各种违规操作,监督管理部门要及时进行处理,减少业务风险。

(四)重视高素质人才培养

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直接推动力量,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中间业务的业务种类多,创新要求高,这就需要从事中间业务开展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金融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同时具备管理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要对中间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夯实,并且组织人员进行操作实践,提高部门人员的实际业务能力;第二,要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法律、财会、经济、管理等其他领域的知识培养,逐步增强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第三,要鼓励业务人员积极大胆地进行中间业务的创新和改革,激发部门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从而满足客户的多方面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赵思瑶.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

[2]高国峰.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2;2

[3]王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2;6

银行相关金融知识范文6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产品种类;产品设计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理财产品(以下简称理财产品)建设普遍缺乏较为系统的定位和整体策划。各个理财产品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内在逻辑联系,不利于理财产品的整体塑造。银行理财产品的建设主要是平铺展开,缺乏纵深变化,较为单一。因而,在银行理财产品现有种类的基础上,探讨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设计重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银行理财产品种类

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主要取决于分类标准的差异,分类标准多种多样。包括按照币种、风险等级、收益类型和投资方向分类。

(一)按币种分类

根据币种的不同,理财产品可分为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币理财产品两大类。人民币理财产品是银行以高信用等级人民币债券的投资收益为保障,面向个人顾客发行,到期向顾客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低风险理财产品。收益率高、安全性强是人民币理财产品的主要特点。从外币理财产品来看,其特征多为“多国货币”、“高息”、“短期”。

(二)按风险等级分类

根据风险等级的不同,理财产品可分为基本无风险理财产品、较低风险理财产品、中等风险理财产品和高风险理财产品。基本无风险的理财产品包括银行存款和国债等。由于有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作保证,具有最低的风险水平,同时收益率也较低。较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各种货币市场基金和偏债型基金。此类理财产品投资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这两类市场本身就具有低风险和低收益率的特征。再加上有基金公司进行的专业化、分散性投资,使风险进一步降低。中等风险的理财产品大致分为信托类理财产品、外汇结构型理财产品和结构型理财产品。信托类理财产品是由信托公司面向投资人募集资金,提供专家理财、独立管理,投资人自担风险的理财产品。外汇结构型理财产品作为金融工程的创新产品,通常是几个金融产品的组合。结构型理财产品通常与一些股票指数或某几只股票挂钩,但是银行有保本条款。此类理财产品也有机会获得高于定期存款的收益。高风险的理财产品由于市场本身的高风险特征,投资人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对外汇、国外的资本市场有较深的认识,去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

(三)按收益类型分类

按照收益类型的差异,理财产品可分为保证最低收益的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保证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保证最低收益的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是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顾客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承诺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顾客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的理财产品。此类理财产品到期时最终实际收益率可能高于银行保证的最低收益率,但不会低于银行保证的最低收益率。保证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与储蓄存款类似,理财产品的投资风险在约定条件下全部由银行承担,顾客不承担任何风险。理财产品到期,顾客不但可以收回投资本金,而且可以获得理财文件约定的固定收益,具有本金安全和收益固定的特点。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是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顾客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顾客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和理财文件规定的收益分配规则确定顾客实际收益的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是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顾客支付收益,但并不保证顾客本金安全的理财产品。

(四)按投资方向分类

银行理财产品有着不同的投资领域,据此理财产品可分为债券型理财产品、信托型理财产品、结构型理财产品及QDⅡ型理财产品。其中,债券型理财产品是银行将资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一般投资于央行票据和企业短期融资券的理财产品。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此类理财产品为顾客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信托型理财产品是信托公司通过与银行合作,由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结构型理财产品的本金用于传统债券投资,而产品最终受益与相关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其中包括产品与利率区间挂钩,与美元或者其他可自由兑换货币汇率挂钩,与商品价格主要是以国际商品价格挂钩和与股票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QDⅡ型理财产品是投资者将人民币资金委托给被监管部门认证的商业银行,由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兑换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资,到期后将美元收益及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分配给投资者的理财产品。

二、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合规性原则

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合规性原则是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但从理财产品的营销实践看,仍然存在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打球的现象。如当前最为常见的违规行为包括将理财产品与存款搭配销售,降低理财产品投资门槛或是将理财产品转换为高息存款产品等。同时,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务必根据出台的最新法律法规进行相应调整。银行理财业务属于典型的金融创新业务,银行应根据国家的最新法律法规对理财产品进行相应的合规性审查。

(二)战略导向原则

银行设计理财产品时,应充分考虑银行的发展战略。所设计的理财产品应与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及资源条件考虑理财产品设计的重点。银行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在面对种类众多的理财产品品种时,不应无选择地对所有理财产品都进行开发设计。银行可以选择对公顾客或对私顾客的其中一者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如果选择对公顾客,可将某个区域市场对公顾客的金融服务作为战略定位的重点,为这类顾客提供最优越的金融服务。这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方向将不再围绕个人顾客开展,而是以将对公顾客作为发展对象。银行将以提升此类顾客的市场占有份额为发展目标,关注于如融资类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同样,银行也可选择个人顾客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以此类顾客的特征及需求进行相应的理财产品设计,关注于如股权投资类产品和证券投资类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三)循序渐进原则

银行理财产品的复杂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理财产品的复杂程度不同,运营管理的难度也不尽相同。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设计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复杂程度选择。如果银行刚刚涉足理财业务,应选择运营管理难度相对较小,结构相对简单的理财产品。而如果银行已具备一定理财产品设计的经验,可稳步向具有一定运营难度和复杂程度的理财产品领域发展。

(四)顾客利益优先原则

理财产品属于服务类产品的范畴,主要的表现载体为银行制定的相关理财文件与合同。理财顾客无法对签订的理财合同进行修改,只能选择接受或不接受。理财产品合同中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即使是具备一定金融知识的理财顾客也未必能完全看得懂。因此,理财顾客在购买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应以投资者利益为重,充分考虑理财顾客的利益。

三、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重点

理财产品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要素的选择及交易结构的安排,都是互相紧密联系的。理财产品设计的目的直接决定了产品要素与交易的结构,设计理财产品的重点为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及产品的多元化组合投资。

银行理财产品设计的重点是要同时考虑风险和收益。风险与理财产品的投资领域直接相关。可选择的投资领域有股票、黄金、货币市场、债券、基金等。投资领域不同,风险水平也有所差异。收益率则与利息率的走势及理财产品供求状况等因素紧密相关。

此外,理财产品设计还应注意进行投资组合,选择彼此收益率相关不高的资产进行投资,利用多元化投资进行风险分散。通过不同类别的理财工具实现投资的组合效应,有效避免或降低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通过投资组合,有效规避风险并提升投资收益率,实现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的有效组合。

参考文献:

[1] 杨林枫,吴龙龙.银行理财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夸克,克里斯·罗宾逊.Personal Financial Planning[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8-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